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初識嶗山散文

文學1.3W

年輕時讀《聊齋》,看過“嶗山道士”一文,覺得嶗山充滿了怪異和仙氣。嶗山又叫勞山、牢山、鰲山,為祖國海岸線第一高山。此次山東之行,最後一遊就是登嶗山。兩天前登泰山,為其高拔、險峻、壯美、石白質硬、碑刻宏富而驚豔歎惋。當地古諺雲“泰山雖然高,不如東海嶗。”不知充滿傳奇色彩的海上第一仙山——嶗山景狀又將如何?

初識嶗山散文

八月二日七點,汽車開出青島市區,沿海岸盤桓東行。一路大巴、中巴等旅遊專車及私家車絡繹不絕。九點到達嶗山區。收費處車龍成陣,排隊等候半小時才得以通過。

九點三十分開始登山,導遊小姐告知:“遊山時間為兩小時,只能在‘潮音瀑’附近遊覽,十一點三十分必須返回(下午要趕往煙台)。”

面對這樣一個走馬觀花式的急匆匆遊覽,餘隻能放棄原來盡興一遊的打算,但峯頂一定要到達的,否則豈不成了“半截子革命”,以後談論起來,會有太多遺憾。

為求登頂迅捷,與體育老師小姜搭伴,越石級、穿人叢,一路小跑,五分鐘後抵達“龍潭水庫”。這是山谷間的一泓湛藍,澄碧如鏡,觀之心暢目爽。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如此山水相諧,吐納之間可洗去多少塊壘塵埃?

略作停頓,留影兩張,隨即前行。山路彎折,重翠罩蔭,時雖酷暑,但涼氣習習,令人一點不覺燠熱。連日多雨,石道生苔,即使穿運動鞋,也腳下濕滑,影響登山速度。路旁搭棚擺攤的小商販甚眾,大多是出售紀念品、嶗山茶、嶗山礦泉水之類。

“龍泉水庫”上方即為“潮音瀑”,為嶗山著名景點——“嶗山雙瀑”之一,也即導遊規定的遊玩地點。但見山谷間一束二三十米長的匹練從一塊巨大的白石上方垂落,下方積一深潭,宛如一條銀龍從天而降,一頭扎進水中。潭水碧綠澄澈,岸邊嬉水者甚眾。此處是嶗山東面旅遊線路第一勝景,向來為遊人麇集之所。從“潮音瀑”往上即為登頂之路,遊人漸稀,再無如此熙攘熱烈之場景。

觀瞻片刻,即與小姜健步起程。山勢漸漸高峻,遠近巖石裸露,比泰山石更白。據稱:嶗山石以其硬度聞名,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及新近蓋成的青島市政府大樓都是用嶗山石建造的。

山泉隨路而彎,近處可以掬飲。山溪在叢林巨石下流淌,陽光直射不到,水質尤為清洌。

疾走之間,見路旁有一棚,棚下坐着一個六七十歲的婆婆,守着一眼石井,井旁桌上放一些盛滿水的塑料瓶,桌上標牌寫着:“嶗山泉:一瓶一元”,做着無本的買賣。

又路過兩處園畦,周圍幾枝疏籬,種着茶樹、角瓜、芸豆、茄子等。園田主人在路邊搭兩頂篷布,賣些小吃、飲料、茶葉;真是世外仙居,優哉遊哉。屋側木橋下,泉水積着一層生活污垢,心中不覺對這遠近聞名的嶗山泉大打折扣。

繼續前行,又有幾處茂竹修篁,植於甬路兩側,拱成綠蔭。走過其間,陰涼清爽,妙不可言。餘從中穿行,不覺吟詠起“閲音修篁,美曰載歸”及“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詩句來。

山路迢遞上升,雖無泰山“十八盤”之陡之險,也足以檢驗腳力之功底。餘平日堅持鍛鍊,每天早晨長跑三千米,體力充沛,今天派上用場。由於時間緊迫,我與小姜如同參加登山比賽,平坦路則小跑,山、上坡路也儘量提速,臨近山頂時,早已氣喘如牛。

坐在路旁一塊巨石上休息,與小姜互相留影。看到一輛輛纜車從身後向山下滑去。稍做停留,繼續攀登,十分鐘後到達主峯。一塊碩大的稜柱形巨石迎面矗立,周圍雲氣籠罩,很難徒手攀登,唯有“蜘蛛人”藉助工具可以爬上去。

巖下有“遊客止步”的標誌牌,二人留影數張,一張是在雲氣瀰漫時,另一張是雲開霧散、日臨峯頂時。小姜説:“今天的.照片是絕版,要好好收藏。”

主峯名為“巨峯”,又稱“嶗頂”,海拔1132米。白雲化氣,山風送爽,透心涼快。不遠處有一林間平地,遊人三五成羣,有拍照的,有席地打撲克的,有在“瑤池”邊觀魚的(嶗頂旁側建一小型水庫,名曰“瑤池”)。纜車穿梭般忙碌,把一批批從另一個方向上山的遊人運送到峯頂。

遠近山峯巖石光滑泛白,呈凝乳狀堆疊,比泰山石更白更光鮮,然而卻鮮見碑刻撰文。

聽人説,嶗山宮多洞多,皆藏在幽微深邃處。想必從另一條線路上山可以觀瞻到一系列道觀,包括著名的太清宮(當年蒲翁下榻著書處)。這次時間所限,無暇一一探訪,留下太多遺憾。就像借到一本文學名著,剛看完序言和目錄,就被人收回,根本不知書中精妙之處。這懸吊起來的胃口,何日才能滿足?可行程雖然簡略,不知為什麼,總隱隱感到一絲悚然,莫非未曾拜謁的道觀的強大氣場使然,或者是蒲翁提前在頭腦中植入的基因作怪?

看一下手錶,正好十點半,時間還很充裕。在周圍轉了轉,無更多可看之處,取原路下山。在路邊與小姜各買一盒嶗山茶,算是不虛此行。

十一點十分回到停車場,老師們陸續返回,各訴所見。聽到我與小姜登頂而回,皆感驚奇。我與小姜則矜矜面有得色。

標籤:初識 嶗山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