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語文教學的隨筆

文學2.18W
語文教學的隨筆1

本課的教學,也使我有了有趣的發現,突然發現班裏的孩子的思維其實是很活躍的,尤其是在得到了大力的表揚和鼓勵之後。

語文教學的隨筆

學習本文的第一自然段,依然讓學生來讀讀課文,看看自己能讀懂什麼。很多學生依照過去慣性的思維,第一自然段有幾句話,根據句子自己提問自己回答,在大家回答幾乎差不多的時候,一生依然躍躍欲試,為什麼呢?請他回答時,使我驚喜不已,他説:“大家的問題我也讀懂了,不過,我在想,達爾文到底是怎樣才成為著名的科學家的呢?”是啊,更多的孩子的思維只能就事論事,不會超脱文字的表面來理解和感悟,而這孩子的思維則不然,他能在讀懂中挖掘問題,我忍不住大力表揚了一番,並獎勵了一顆閃亮的智慧星。因這樣一個問題的提出,下面的課上得更加生動了,當學到第三自然段“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時,另一位學生有來了一次點睛之筆:“達爾文找到了怎樣的答案呢?”這正是下文的內容。於是,我改變的原來教案的設計,讓學生趕緊往下讀,看看答案是什麼。然後又請學生分句讀讀達爾文找到的答案,並找出每一句中所寫的昆蟲類型,然後逐句使用多媒體出示,讀讀想想,把課文中“死”的句子在腦筋中變成“活”的動畫片,再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出來,第一句似乎有一些困難,舉手的只有兩三個,但到第二句話的時候,許多學生學會了思考和表達的方法,爭先恐後的舉手描述自己腦中的動畫片,收效甚好。最後連下課鈴響了都沒有理會,教室裏依然交流熱烈。

這樣的一篇課文,在其他班級上課的情況看來,學生學習起來比較累,但我在這節課上卻有了意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發現,學生一旦真正成立學習的主人,那麼,即使有些看起來索然無味的課文,也能因為學生的主動參與而變得精彩紛呈。

下面簡單地記錄下這一節課的過程:

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讀懂了什麼?

在學生讀懂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達爾文究竟是怎樣才成為了科學家的呢?

教師:讓我們趕緊往下學習,看看達爾文是怎樣成為科學家的?

二、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的基礎上教室引導根據第二自然段質疑。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交流你讀懂了什麼?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自主質疑:達爾文究竟找到了什麼答案呢?

學生自讀,找到答案後交流並數數有幾句話,然後看看三句話中介紹了哪些昆蟲,用“~~”標出來,最後分別出示三句話,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腦中根據句子內容播放動畫片,並介紹給大家,比一比誰的動畫片最精彩。

四、讀懂第四自然段,然後使用課件連接到有關達爾文的研究的網頁,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課後自己在網頁上尋找自己疑問的答案,並利用集會等時間結合科學家故事的介紹進行交流。

語文教學的隨筆2

我上中學時正是“應試教育”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時候,勤奮的我也深深厭倦了考試及課本。本來對新語文課本愛不釋手,往往等不到第二天就已瀏覽完畢,文質兼美的語文課本原本是最能吸引我的一本好書,結果卻被我恨恨地扔進了垃圾箱。一個國小生也能摸透了語文學習的訣竅:學好課本就能考出高分數。因為語文學習萬變不離其宗,基本上就是一個模式:讀生字、解釋詞語、講解段落大意、總結主題(或中心)思想。翻來覆去老一套,老師一張粉筆一張嘴,一篇課文講到黑。最讓人頭疼的是,學生費九牛二虎之力,把老師寫在黑板上的主題思想,不但一字不差地照抄下來,而且要一遍一遍地讀,一遍一遍地背。尤其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試前,自己喜愛的課外書只好束之高閣,手裏捧着那些已經背了幾十遍的課文,儘管味同嚼蠟,但還必須得嚼了又嚼,那種讓人厭煩透頂的感覺我真真切切地不知體驗了多少回。考試剛結束,便氣急敗壞地把課本扔進了垃圾箱裏。

當了老師以後,厭煩課本厭煩考試之情就更深切了。每次考試前的一段時間根本無法讓心情安靜下來,拿着課本翻看了一遍再一遍,反覆揣測考試內容。有一次,我煞費苦心地找出一個段落,讓學生們分段、記段意。等拿到試卷一看,果然是這一段,喜不自禁。誰能料到,我與學生分析時將段落劃分為三段,而標準答案卻是兩段,大部分學生的答案自然與標準答案不同,結果可想而知。當時真是感到這語文課沒法教了,怨天尤人,更恨那語文課本:學了多少遍考了多少次的課本啊,到底應該怎麼教怎麼學?天天啃語文課本的日子真讓人煩透了!李希貴局長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談到這樣一幅情景:一些中學生走出考場後惱怒地撕爛課本、焚燒課本。你注意到沒有,一些學校考試還沒有結束,收廢紙的三輪車早已在校門前聚了堆。我常聽到老師們説:“學生讀也讀夠了,寫也寫夠了,恨不得早一天考完。”當學生們為了應對考試而被迫一遍遍地讀寫課文時,你見過那厭煩的眼神是什麼樣子的嗎?我每當看到學生的這種神態,頓覺身心疲憊,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在教育學生還是摧殘學生。當了老師就一輩子與考試牢牢地捆在了一起,成為考試的奴隸,何時才能掙脱考試的枷鎖成為自由人?

後來進行大量閲讀實驗,家長的眼都盯着考試成績,一旦考試成績差了,他們掀起的聲浪足以把我推到舊軌道上,好在一年級時考試成績和其他班差不多。二年級時我們學校的三個班參加全區抽考,語文成績第一,而且是遙遙領先。中年級以後,我班的優生率基本是100%。按領導的要求,我的學生在三年級、四年級時考六年級的卷子,成績竟然與高年級學生相差無幾。這下眾人相信了大量閲讀的效果。到了五、六年級,周圍的人對我班的考試成績失去了興趣,我自己也漸漸地不再關注考試,考試前後的日子越過越滋潤,考試的枷鎖不知何時已失去蹤跡。應試教育面前的笨老師,竟能過大量閲讀穩操勝券,大量閲讀實在惠及自身,澤及眾人。

快樂學習是大家的心願

家長們都喜歡做一個兩全其美的夢:孩子學得多是好事,但累着孩子就得不償失了。孩子的知識面要廣,考試成績要高,玩得還要痛快,這是家長、學生、老師共同的夢想。如果有失有得,那麼家長的眼睛就盯在“失”上,像手持放大鏡,把“失”無限放大。這看似對老師要求太高,實際是這是人之常情,每一個家長都這麼想,我也希望我女兒能接受這樣的優質教育。07年8月底,我向湯校長要求教一年級,對我的教學情況瞭解頗深的武寅冬老師決定讓五歲的女兒王馨婕做我的弟子。後來,王馨婕的爸爸通過書信講了每一個家長的心願。

韓老師您好!

很高興看到您的來信,看到孩子又在學習上取得了進步,我們一家都很高興,我們知道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凝聚着老師的心血。孩子年齡小,上學早一點,這就勢必讓老師們在王馨婕身上多付出許多,多費心許多,給老師們添麻煩了。

説實話,當時讓王馨婕跟韓老師上學,我是有顧慮的。武寅冬回家經常説韓老師是名師,在語文教學上有獨到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女兒能跟韓老師上學,實在是太幸運了。但您以前和武寅冬沒有在同一所學校教書,她也缺乏對您全面細緻的瞭解。再加上孩子年齡小一些,閲讀量又這麼大,已經大大超出了普通學生的認知水平,孩子能吃得消嗎?既然是試驗課題,那就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敗的可能,或者在其他的孩子身上成功了,而王馨婕卻不適合,那又怎麼辦?所以我在這件事上是比較矛盾的。一方面擔心孩子小,怕累着她,還擔心跟不上,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對身心發展不利;又希望孩子跟韓老師多學點。可是慢慢地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王馨婕每天都很快樂,也沒有在家寫作業。回家後經常談起她的韓老師,表現的既親切,又崇拜。而且非常關心她們班集體,和同學們相處得也很融洽。不知不覺中王馨婕已經由一個懵懂玩童變成了一個國小生,這裏面花費了老師們多少心血。

這段時間王馨婕經常“出口成章”,有時甚至“語驚四座”,在説話時經常用到她學到成語、俗語,而且大部分用得恰如其分。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歡看書了,一般的少兒讀物即便是沒有拼音也能閲讀了。我認為這太重要了,甚至比她多認識1000個字,多算100道題還重要,因為她對學習感興趣了,這可能是韓老師“課內海量閲讀”的最終目的吧。韓老師在信中提到作業,王馨婕説在學校已經做完了,不知是不是這樣?在學習上我對她要求比較鬆,覺得孩子還是玩童,還是要多玩一點的,讓老師費心了!

最後祝韓老師身體健康,孩子們天天進步!

王馨婕的爸爸王愛國

二00八年五月七日

“書面作業”處理不好,快樂學習的目標就實現不了,尤其一年級的寫字教學,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難題。進行“海量閲讀”一定要在“寫字”方面找一個雙贏的計策,既要學紮實,考試成績不能受到影響,又能省時高效,絕對不能給學生增加半點負擔。書面的作業要當堂完成,基礎知識在課堂上學得紮紮實實,回家一點兒作業也不倡導寫。

高效省力的寫字教學

在《閲讀是識字的源頭活水》中介紹了閲讀、識字、寫字不同速的做法,低年級的寫字教學貫穿於整個學期,比閲讀、識字慢兩拍,但與常規的寫字教學相比,我還是想法設法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提高寫字教學的效率,以節省出時間進行“課內海量閲讀”。

整體輸入筆畫

指導一年級學生寫好字是“難中之難”。認識筆畫名稱,教了20遍學生還記不住;認識田字格,幾條線就得教大半節課;引導學生觀察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老師一邊板書,一邊回頭瞧誰在搗蛋……好累!課間還要往黑板上畫田字格,鈴聲響了再去教室,保準手忙腳亂。我討厭這些活──乾脆都省掉得了!

於是,我不再單個筆畫教,而是在教基本字之前,把漢字的基本筆畫編成兒歌誦讀,這是前借鑑遼寧東港實驗國小的經驗。即:

點橫折 豎橫鈎 豎提豎折豎彎鈎

橫豎彎 捺斜鈎 豎鈎撇點橫折鈎

撇撇折 提彎鈎 橫折折撇橫折彎鈎

橫折提 橫折彎 橫撇卧鈎橫撇彎鈎

教學時,把筆畫抄寫在長條紙上,貼到黑板上方,教師指着筆畫有節奏地領學生念筆畫名稱,從一行一行地教,到從頭唸到底;從每節課都念到到一日一念,再逐漸減到一週一念。學生晃着腦袋念,搖着身子念。看着黑板念是好學生,閉着眼念也不受批評。説這是“機械”也罷,“死記硬背”也罷,但學生無一例外地都會按順序唸了。識字教學開始後,每學一個新筆畫,就不用一遍一遍告訴學生筆畫名稱了,只要用教杆往長條紙上相應的筆畫一指,學生便唸唸有詞,從“點橫折”唸到那個筆畫時興奮地大呼筆畫名稱,喊叫聲此起彼伏,猶如發現了新大陸,叫一百遍都不嫌累,早找到的孩子興奮地叫,晚找到的孩子也覺得自己本事挺大。這樣的教學效果與老師聲嘶力竭地一遍遍教的效果能一樣吧?這是孩子們自己的發現,不是老師告訴他們的結果。

語文教學的隨筆3

《小露珠》一課語言優美,用詞用句準確、生動,是學生學習積累語言的很好憑藉。在教學中,我重點訓練了學生的語感。

我認為,語感就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包括感悟語言文字的含義、感情色彩、構成方式等。對於三年級的國小生,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讀了一段文字後知其大意的能力。教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在學生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説説讀了這一段知道了什麼。學生説知道了小露珠出現的時間。有的説,知道了小露珠出現的地方。有的説,知道了小露珠是在不斷地變大、變亮。這些信息就是學生感悟其中的詞句後得出的結論。把這些信息彙總起來,就是對這一自然段大意的概括。教學2、3、4自然段時,我一一出示了這三個自然段,在學生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説説這三句話講的是什麼。這是學生對這三個自然段大意的把握。

知其大意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引導學生在品評句子中培養語感。2、3、4自然段句式相同,但用詞不同。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找這三句話的共同點。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這三句話寫的是小青蛙、蟋蟀、小蝴蝶讚美小露珠的話。它們説話都很有禮貌,都表達了喜歡小露珠的感情。之後,我讓學生找這三句話的不同點。學生體會到了小青蛙、蟋蟀、小蝴蝶讚美的語言不同、動作不同、待的地方不同。在這基礎上,讓學生表演小青蛙、蟋蟀、小蝴蝶誇小露珠。學生掌握了句子的表達方式,語言表達流暢,動作表演也到位。而此時全體學生則是小露珠,我讓他們學學小青蛙、蟋蟀、小蝴蝶有禮貌的樣子,謝謝小青蛙、蟋蟀、小蝴蝶,並也誇一誇它們。學生説:“謝謝你,蹦到大荷葉上的小青蛙。你可真勤勞,一早就在捉蟲子了。” “謝謝你,爬到草稈上的小蟋蟀。你的歌聲真好聽呀。”“謝謝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你像花兒一樣美麗。”

曾看到一篇有關語感方面的文章。當時摘錄了這麼兩段:

語感是人對語言的直覺的整體的感受,或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複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語感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是個體在長期的規範的語言實踐中逐步培養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從語感生成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反覆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泳、切已體察、展開想象等。反覆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覺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説,有比較才有鑑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藴和情味從而培養語感。潛心涵泳,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鑑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藴感等。切已體察,就是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閲讀積澱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樑,觸摸作者的心靈。語言方字符號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藉助聯想和想象,化乾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還可通過重組表象,創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是豐富深切的。

看來我所做的只是淺層次的,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還必須在潛心涵泳、切已體察、展開想象等方面進行訓練。

語文教學的隨筆4

應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國小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國小語文教學,眾説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此刻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像這樣教學,能否到達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務必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用心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務必帶有強制性。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國小生對教師的某些習慣的培養還不能理解到必須的高度,但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對於國小生來説,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説話,説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用心參與的習慣;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説,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務必要求有必須速度,務必規範、整潔地寫字。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説,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必須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來了。

語文教學的隨筆5

國小課本中編排了一些內容淺顯的古文,學生藉助註釋就很容易翻譯成現代文,但我認為為了培養學生自覺地廣泛閲讀古代的文學作品的興趣,有必要結合課文積累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句法等知識,語文教學隨筆——學古文 重積累。因為,我們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於這些知識的積累,就得像學習英文那樣堅持不懈地積累,積累多了,才能活用。我記得我上國中、高中時,每學一篇古文,不管是文言實詞、虛詞、句法特點,以及全篇古文都要倒背如流的,至今還記憶猶新,受益匪淺。

下面結合課文談談如何積累

例如教學《學奕》時的積累案例。

1.為了激發學習興趣,可藉助肢體語言解釋並牢記 “學奕”“援弓”中的文言實詞:“奕”和“援”

2.根據句意積累的虛詞有:“之”“乎”“者”“也”“惟”“俱”等詞的用法。

3.根據翻譯的順序記住句式:賓語前置:“惟奕秋之為聽”引導記住“惟…”的翻譯方法,這種句式掌握了,對於以“惟…”開頭的成語也就不難解釋了,教育論文《語文教學隨筆——學古文 重積累》。看來學古文對於解釋成語也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兩小兒辯日》積累的案例

先讓學生自學:①熟讀②説説古文的大概意思③逐句理解④談感悟通理。

然後彙報。

在彙報過程中,以肢體言的形式讓學生記牢“探湯”之意,從而記住古今異義的名詞“湯”,即熱水。藉助語言表情記牢“孰為汝多知乎”的語言特點,從而牢記特殊疑問句“孰…乎”的翻譯方法。

總之,在國小教學古文時,要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要培養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養成善於積累的好習慣,為廣泛閲讀古典文學作品,去鑑賞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燦爛文化打下基礎。

語文教學的隨筆6

近年來,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各地針對教師的提高培訓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轟轟烈烈。但筆者注意到,這種種培訓、學習活動的內容大都集中在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模式或教學策略等方面,忽視了甚至是缺乏對教師個人教學基本技能的培訓提高。打鐵要靠自身硬。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做教師的先得有一身過硬的基本功。下面,筆者就語文教師的基本技能——聽、説、讀、寫能力的運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耳“聽”八方。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聽取學生的見解,在師生的交往互動中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體驗,真正讓課堂教學變成師生的平等對話,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因此,教師要善於聆聽,樂於傾聽,練就一雙“聰”耳,這樣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教師還應時刻留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甚至要善於從學生的日記、作文中捕捉信息,聆聽他們的心聲,做他們的聽眾,贏得學生的信賴與尊重,從而使自己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導師”。

二、“口”吐蓮花。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能説”,還要説得“巧”,説得有特色。激情四射的語言能使學生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文采飛揚的語言讓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醇;含蓄幽默的語言可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輕鬆愉快……可以説,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語文教學是否成功。語文教師若能在課堂教學中妙語連珠,旁徵博引,“口”吐蓮花,相信他在教學中一定會左右逢源,用語言“粘”住學生,讓學生隨着自己的教學語言展開激情的雙翼,在語文的碧海藍天中自由的翱翔。

三、“讀”佔鰲頭。

1、一口流利、純正的普通話是語文教師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語文教師要經常性地示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作品的意藴,如學習《童趣》,教師模仿孩子語氣、神態進行朗讀,或“怡然稱快”,或“怡然自得”,或“呀然一驚”,教師讀得抑揚頓挫,學生學得搖頭晃腦,師生樂在其中;學習《行道樹》,教師包含深情,聲情並茂地朗讀,學生則會懷着崇敬的心情理解行道樹“這種命運實際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奉獻濃蔭”的精神。由此看來,語文教師有技巧的、成功的朗讀,可以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神迷其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其進入心領神會的境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2、語文教師還要會“讀”教材,要有解讀文本的能力。一名語文教師,必須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學識,大量閲讀相關書籍,在不斷閲讀中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學素養,才能吃透文本,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並通過精湛的講解、多層次的練習喚取學生的情感體驗,最終實現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實現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讓課堂煥發活力,充滿智慧,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

四、“寫”出華章。

1、一手漂亮、瀟灑的好字是一個教師的“門面”,是語文教師的形象大使,會在無形中增進教師的影響力。學生對教師的崇敬往往是從細節開始的,漂亮的書寫、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手勢……都是學生樂於效仿的對象。教師規範的書寫習慣,認真的書寫態度,深厚的藝術素養就是最好的教學資源,對學生的教育和引領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寫好毛筆字、鋼筆字和粉筆字。一手漂亮的書寫,不僅能讓學生產生美感,吸引他們的課堂注意力,還能影響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對書法藝術普及和傳承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2、語文教師不僅要懂得作文教學之道,更要懂得作文之道,要能夠通過寫作實踐總結領悟,得法其中。語文教師要多嘗試“下水作文”,努力成為一名作文好手,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親歷作文的甘苦與得失。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掌握作文教學的主動權,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能夠做到有的放矢,讓作文教學更具有效性,真正地上好作文課,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總之,要達到培養、提高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目的,語文教師就應具備較強的聽、説、讀、寫的能力。“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我想,只要每位語文教師都在聽、説、讀、寫上狠下功夫,不斷提高,無論教學形式、教學模式如何變化,他都一定能在教學實踐中應付自如,遊刃有餘。這就正如習武之人一樣,只要練好了內功,不管招式、套路如何變化,他應對起來斷不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了。

語文教學的隨筆7

轉眼間,一學期工作已經結束,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也暫告一段落。現將這一學期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努力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質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師都要不斷提高業務素質。為此,我進取學習,發揮每一名學生的進取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真正嘗試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學中,我努力鼓勵學生敢説敢為,引導學生能説會做,不斷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我認真備課、上課、輔導和批改作業。每一堂課我都精心設計,力求做到學生願學。

 二、課堂教學中,努力體現教育新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培養本事的主要陣地。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我課前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並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努力貫徹當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創設簡便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構成羣言堂。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探究式課堂模式,挖掘教材與學生的嘗試因素,引導主動探究,自主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本事。此外,注重鼓勵後進生,供給更多的機會給他們,使他們也能取得提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依託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

1、經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本冊教材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2、重視朗讀品析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品析,在品析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

四、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

學生的基本技能的構成以基礎知識的全面掌握為前提。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認真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學工作常做常新、永無止境!但我們只要全身心地熱愛她、並不斷地去學習、以高度的職責心投入其中,就會有沉甸甸的收穫!在今後的教學路上我會繼續發揚優點、改善不足、踏實學習、不斷鑽研,以求更大的提高!

語文教學的隨筆8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每個學期初,我都在認真總結上學期得失的基礎上,根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狀況,制定教學計劃,並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證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了,需要教師把握好減輕課業負擔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關係。我體會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向四十分鐘要效率,我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為此,我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模範聽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表現,教室中沒有了陰暗冰冷的“死角”。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採用了生動、活潑、紮實、系統、有序、有恆訓練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語文實踐能力。

一、 激發興趣——樂意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羣,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

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 變換形式——“玩”中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遊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遊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遊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如在教學新課程“二年級冊識字7”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左上方插圖,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在理解“兒歌,”的含義。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注意特徵,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複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遊戲。如“鬥”字的筆順,口令如下:“鬥”字怎麼寫?“鬥”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複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遊戲。

我覺得,語文教學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工作,在今後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更好的為語文教學服務。

語文教學的隨筆9

一、認真實習、熟悉學生。

作為一個語文實習老師,我謙虛謹慎,認真聽取指導老師的意見,並謙虛地向她學習。見習的一週裏,我認真聽好她的每一節課,並做好聽課筆記,瞭解老師的上課風格和學生的課堂反應情況等,學習老師上課的教學方法。指導老師告訴我:八年級(7)班(我所任課的班)的學生很活躍,課堂上要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每一節課都讓學生學有所得。

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我知道了要上好一節課,必須做到幾點:一要明確教學目標,抓住重點、難點、考點;二要理清思路,合理分配時間;三要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等。

見習的時候,我不僅通過聽課去了解自己所實習班的學生,還通過自習看班時間和課後的接觸,去了解、熟悉每個學生的性格、愛好,並且通過批改他們的週記、作文,進一步瞭解他們的語文水平和內心世界。經過細心的觀察和認真研究,得知自己所實習班八年級(7)班的整體語文水平還可以,不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基礎還不夠紮實。他們的課堂紀律和學習氛圍比較好,課前預習也比較自覺,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喜歡傳統的教學,喜歡獨立思考、互相討論。瞭解了這些情況,我知道,面對這一班學生,講課不能講得太深,要注重基礎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照顧整體,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他們上課比較積極發言,氣氛活躍,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聯繫生活、認真備課。

經過見習,我對組織教學有了一定的把握,更重要的是熟悉了學生的相關情況。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切合他們的生活實際,開始寫教案,做到“因材備課”,不但注重課內知識和教學方法的傳授,還注重引導他們把語文的觸角伸向廣闊的天地,開拓自己的視野。

我利用學生軍訓一週的時間,認真鑽研了語文教材和翻閲了大量資料。首先,我根據“課標”的理念去觀照語文教學,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變“教教材”為“用教材”,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研究教材,反覆閲讀、領悟教材,對教材中不合理的內容大膽批判,合理取捨教材內容,做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翻閲大量資料,去偽取精,拓展課外知識,讓學生能多一點接觸鮮活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

在實習備課過程中,做到備“兩頭”,吃透教材,熟悉學生,認真備好每一環節。第一,根據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去確定教學目標。第二,理清教學思路。遵循教材的特點和學生語文水平,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第三,精心設計探究的問題。問題是打開思維的鑰匙,是展開合作交流的導索,有問題才有創造、發現、體驗。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去尋找切入點,認真設計每一個問題。第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考慮到我所任班的學生比較活躍,喜歡互相討論,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開展多-維的、立體的對話,預測學生可能遇到情況,做好準備,靈活處理。

三、活躍課堂、注重生成。

有了課前的充分準備,信心自然也有了。不過,上好一節課真不容易,既要讓學生學地輕鬆愉快、生動有趣,又要讓學生學有所得。為此,我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學生的反映,靈活調動教學內容。

(一)活躍課堂。

為了上課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我採取了多種比較新穎的導入方式。例如,在上《最苦與最樂》的時候,我讓學生齊聲高唱《軍中綠歌》,讓他們振奮精神,然後乘機抓住歌中所表現的軍人職責為切入點,導入課文: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最苦與最樂》,看看梁啟超先生怎樣看待責任的。而在上《記承天寺夜遊》時,我讓學生回顧以前所學詩歌中有關月亮的詩句,他們很快就説出了一大堆,我讓他們嚐到一些甜頭後馬上導入:不同的賞月者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我們一起來看看蘇軾在夜遊時看到的月亮寄寓了他怎樣的情感。

為了能與學生進行良好的對話,我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力求具有可行性、啟發性。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整個學習氣氛。總之,儘量使整個語文課堂充滿着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小眼發亮,小臉通紅,小手頻舉,小口常開”,讓學生在課堂上或“砰然心動”或“豁然開朗”或“浮想聯翩”,使課堂充滿着真誠的對話,熱烈的討論,琅琅的書聲,愉快的笑聲。通過良好的對話,和學生進行心靈的對接、意見的溝通、思維的碰撞,從而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同時,我還學着去調動自己的熱情與激-情,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藉助幽默的語言,使課堂充滿着輕鬆和趣味,活躍課堂氣氛。

(二)注重生成。

我深深明白:好的語文課應該充滿着個性的氣息,語文課堂不是教師對教案的複製過程,也不是教師把別人的教法在自己的課堂裏再現的過程,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好的語文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有效組織下自然生成。

我根據學生上課的反映以及他們的心理、情感、知識的需要,隨時作出恰當的調整。同時,我倡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並且尊重他們的體驗,這有利於課堂的自然生成,收到一些意外的效果。如,在上《紀念白求恩》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有些學生説“號召我們學習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這是和教案一致的答案,我滿意地點點頭。不過有些學生卻反對,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向白求恩學習,因為誰也做不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做到的都是傻瓜、笨蛋”。我首先肯定了反對意見的合理性,並表揚了提出獨特見解的學生,再聯繫課文的寫作背景、讀者對象去分析,最後讓學生討論在今天的社會應該怎樣看待“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加深他們的思想認識。只有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多元見解,讓學生在自由的天空下放歌,才能實現師生平等對話,才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四、認真反思、加強輔導。

每上一節課,我虛心地聽取指導老師、同學的意見和接受學生的建議,認真地反思自己教學的每一個細節,發現問題及時改正。通過學生的反映和練習,檢查教學質量,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還通過寫教學後記,不斷地發現問題,總結問題,思考問題,併為彌補不足制定有針對性的行動計劃。

根據學生基礎不夠紮實的實際情況,我注意加強課後輔導。我充分利用自修課、早讀時間,給予他們適當的輔導。針對我們班語文水平兩極分化,差生比較多的現象,我制定了具體的輔導計劃。我將基礎差的學生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的,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學生,針對他們,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固定的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的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能力不強的學生,針對他們,我適當耐心引導,多鼓勵他們。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學生,針對這些學生,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

總的來説,一個多月的實習,讓我得到了很好地鍛鍊,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語文教學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確定準確目標,找準切入點,設計好問題。同時,要上好一節課,就要顧及全體學生,而不單是個別學生參與課堂。短短的一個多月,讓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也深切地體會到:只要下定決心認真去做一件事,你就會成功。當聽到指導老師對自己教學工作的肯定,看到學生都樂意聽自己的課時,我心裏有説不出的喜悦,説不出的感動與欣慰。有了這些,即使再苦再累也值得。

語文教學的隨筆1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而實際學生表現出的往往是不願學或是泛泛地學、完成任務地學。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在於學生是否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況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極為短暫而有限。如果學生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的話,他是不可能主動參與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現出在做這件事,那也是為完成老師的任務而迫不得已。因此,教學總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我認為: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1.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活力

低年級的學生,其直觀思維佔主導,他們對教師的言行、動作尤其喜歡模仿。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設計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滑稽的動作,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誇張的手勢……都可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進而將專注的目光投向於你。同時,教師還應該對教材爛熟於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多鼓勵,多賞識,讓學生在學中變得自信

對於一個低年級的小孩子,他們不懂得什麼叫自信。但他們都喜歡在集體中表現自己,喜歡在競爭中獲得勝利,進而獲得老師和同學賞識的目光。作為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也應該利用學生這種心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合適的場合予以鼓勵、表揚,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悦,進而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如果我們老師能夠發現他們的優點,哪怕是很微小的一點成績,老師的鼓勵,説不定就會喚起他沉睡的心靈,繼而獲取更大的成功。 當然,表揚與賞識、鼓勵,要適度,要因人而異。對於“優生”不能過分地表揚,那樣會讓這類同學飄飄然,變得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而對於差生,我們必須呵護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用心去溝通,去鼓勵,讓他們摒棄“破罐破摔”的心理,進而取得一點點的進步。

  3.注重因“趣”利導,激發學習熱情

每個人都是隻有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就一定會表現出熱情,有了熱情就會完成得很出色。國小生都具有好動的天性、愛玩、有強烈的求知慾這些潛在的興趣傾向。在教學中,教師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導,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程序、探索性的教學活動,積極把學生潛在的興趣轉化為現實性。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信息激情並主動參與其中,還培養了他們的閲讀興趣。

  4.注重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作業的設計要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説、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

語文教學的隨筆11

本學期,我認真重温了《新課程標準》及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並在班級裏對浙江師範大學鄭逸農教授的“非指示性”教學理念進行實踐。在已有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和學習各種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認識。虛心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取長補短,力求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以下是我本學期教學工作的幾點剖析:

 一、措施及成效。

1、課前認真備課,積極鑽研教材,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尋求最佳的教學方法並因材施教。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參與者。因此,教師充分了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性、有目的、有人文關懷的因材施教,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倡導教師要轉換教學角色,由老師的教變為學生主動地學。此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我認認真真地備課,深入細緻的鑽研教材,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尋找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中,我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向40分鐘要質量。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的語文素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做好中下生的課外輔導和優生的培養等各項工作。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有如坦途策馬,雲端探險。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因為人文、個性差異,學生在學習中會出現功半事倍現象,差生面擴大了,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為此,我根據優生與中下生接受能力和學習要求的不同採取了一些不同方法。讓他們瞭解語文,喜歡學習語文。鼓勵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多開展有益身心的讀書活動,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大視野。

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制定了具體的目標。對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他們分為三個組:第一組為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的潛能。第二組為肯學,但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我做耐心誘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就有望提高。第三組為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因為這部分同學需要有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才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把他們的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後學習的效果就會好轉。

3、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結合我班學生一向讀書興趣不濃等弊病,我走訪大部分家長了解發現,事情弊病並不是外部因素造成,而是由於大部分學生自身缺乏讀書興趣引起的。為此,我採取對症下藥的方法,以人為本,探病下藥,激發他們的讀書興趣。另外,我充分利用課前一分鐘,藉助故事,例文佳作,讓學生邊聽邊記好詞好句。幫助他們積累詞彙,文段,把握、解決他們學習難的關鍵。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本班學生積累的詞彙多了,寫文語句通順了,課外閲讀興趣濃了,寫作能力有比較明顯的提高。

4、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運用。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

(1)優秀文段朗讀。通過學生自主搜尋優秀文段,使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閲讀。

(2)好詞佳句的收集。

(3)開展辯論、演講、出手抄報等活動。

(4)課前背誦古詩詞、歇後語、格言、警句等活動。

 二、存在不足。

1、注重閲讀短文分析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基本功的訓練。

2、與學生的交流不夠,對部分待提高學生的説服教育不夠。

語文教學的隨筆12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有過困惑,有過思考,也取得了必須的進步。現把自我平時的一點心得拿出來“曬曬”,期望大家能給予指導與幫忙。

在我個人認為,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比較枯燥乏味,還記得我上國小時就經常在語文課堂上“溜號”或睏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樂,美術和表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畢竟小孩子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對音樂和表演的興趣遠比學習語文的興趣濃厚。

一、巧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聯想空間,並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元素,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就不僅僅能調動課堂氣氛,還能調動學生的用心性。如:在教學《鋤禾》這一課中,我教學生改讀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繪畫加深直觀認識。

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而且美術在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潛力和抽象概括潛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用心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資料。例如:在教學《雲房子》這一課中,我讓學生根據自我的印象畫出心中的“雲房子”,加深了學生對“雲”的直觀認識和這一課的理解。

三、即興表演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交流,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於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孩子天生有表演的慾望。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使用這一點,我們有時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在《秋姑娘的來信》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孩子扮演主角,結果是兩倍努力的結果。可以看出,如果課堂上的信息以生動可見的形式改變的話,課堂上的信息就會更加深刻。

教育呼喚創新,打破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是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加強音樂與藝術等學科的結合,把閲讀與歌唱、繪畫、表演結合起來是一個重要的趨勢。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而且能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教學的隨筆13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而在期初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學生要學習的是非常抽象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它本身沒有意義,對於善於直觀形象思維的一年級新生來説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我採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設故事情境學習漢語拼音。

如ü在j q x後面要省去兩點,這個拼寫規則對一年級孩子來説是個“老大難”,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講了個故事:小ü是個特別愛哭的孩子,這不,今天就他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啊,他越想越傷心,哭得眼淚吧嗒吧嗒地直掉(師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正好jqx走過他家,聽見哭聲就去敲門,jqx知道原因後對小ü説,你別哭,把眼淚擦乾淨了我們就陪你一起玩。小ü聽了,連忙把眼淚擦掉(師擦去兩點),然後和jqx手拉手(板書:ju qu xu)一起玩。(教讀ju qu xu)再用順口溜“小ü碰到jqx,擦乾眼淚再拉手”。再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的時候,我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園去玩,來到公園門口,他們碰到了Y和W,Y拉着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i,w拉着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wu,剩下小ü一個人站在公園門口,它又傷心得哭起來,看看,眼淚又流出來了(同樣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y聽見了,回到門口對小ü説:“我也喜歡和你做好朋友,不過你得把眼淚擦乾,我再和你拉手。”小ü聽了馬上擦乾了眼淚和大y拉手,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u。到後面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e的時候,我還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過後面讓學生自己猜猜:大y説üe必須答應它一個條件它們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條件是什麼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多學生都能説出y後面的ü也要把兩點去掉。我想這樣的故事一定能讓他們牢牢記住j、q、x和y後的ü是要去掉兩點的。

二、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學習

以多種形式的遊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學完平舌音和翹舌音後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把一句繞口令傳下去)、變一變(b、d、p、q這四個聲母很容易混淆,學生自制卡片拿出來擺一擺,再讓它們翻個跟頭變一變)、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看誰讀得快又準)、寫一寫(用拼音寫寫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着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摘蘋果(蘋果形狀的紙上寫着各種拼音,誰讀對了就把蘋果摘回家)等。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練得紮實。

三、聯繫生活親密接觸漢語拼音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課程來源生活,生活即課程,課程即生活。漢語拼音本身就是學習漢字的工具,因此漢語拼音學習應該重在運用。在學完了全部拼音之後,我就讓學生為教室裏的一些物品用拼音寫出它們的名字,如電視機、電腦、黑板、課桌、凳子、門、窗、日光燈、電扇等等,讓學生在多讀多練中熟練掌握音節的拼讀;每天送學生一首詩,讓他們自己去拼讀,自己去讀詩;國慶節期間,我讓學生試着用繪畫和音節記錄下看到的聽到的或想到的,寫得好的貼到“學習園地”展出;讓學生帶一本課外書利用中午時間進行課外閲讀等。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而在期初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學生要學習的是非常抽象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它本身沒有意義,對於善於直觀形象思維的一年級新生來説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我採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設故事情境學習漢語拼音

如ü在j q x後面要省去兩點,這個拼寫規則對一年級孩子來説是個“老大難”,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講了個故事:小ü是個特別愛哭的孩子,這不,今天就他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啊,他越想越傷心,哭得眼淚吧嗒吧嗒地直掉(師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正好jqx走過他家,聽見哭聲就去敲門,jqx知道原因後對小ü説,你別哭,把眼淚擦乾淨了我們就陪你一起玩。小ü聽了,連忙把眼淚擦掉(師擦去兩點),然後和jqx手拉手(板書:ju qu xu)一起玩。(教讀ju qu xu)再用順口溜“小ü碰到jqx,擦乾眼淚再拉手”。再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的時候,我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園去玩,來到公園門口,他們碰到了Y和W,Y拉着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i,w拉着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wu,剩下小ü一個人站在公園門口,它又傷心得哭起來,看看,眼淚又流出來了(同樣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y聽見了,回到門口對小ü説:“我也喜歡和你做好朋友,不過你得把眼淚擦乾,我再和你拉手。”小ü聽了馬上擦乾了眼淚和大y拉手,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u。到後面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e的時候,我還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過後面讓學生自己猜猜:大y説üe必須答應它一個條件它們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條件是什麼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多學生都能説出y後面的ü也要把兩點去掉。我想這樣的故事一定能讓他們牢牢記住j、q、x和y後的ü是要去掉兩點的。

二、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學習

以多種形式的遊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學完平舌音和翹舌音後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把一句繞口令傳下去)、變一變(b、d、p、q這四個聲母很容易混淆,學生自制卡片拿出來擺一擺,再讓它們翻個跟頭變一變)、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看誰讀得快又準)、寫一寫(用拼音寫寫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着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摘蘋果(蘋果形狀的紙上寫着各種拼音,誰讀對了就把蘋果摘回家)等。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練得紮實。

語文教學的隨筆14

我作為一位語文老師,對語文教學有了一點想法,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老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老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老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老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將軍》的閲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説一説。”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學生們覺的有這樣一位將軍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閲讀許多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閲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西湖》,我就找相關的資料圖片讓學生欣賞,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語文教學的隨筆15

當前,“減負”是社會普遍關注的教育焦點。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固然有其複雜的社會因素,但從教育內部來看,課堂效率不高,也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一個主要原因。當然,減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人的觀念、社會的現實、歷史的淵源,都會影響着教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意義、份量與難度。

就拿我所教的一年級孩子來説,孩子學習的語文知識較多,生字也多,有些內容難於理解。僅靠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是難以完全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我班孩子三分之一自制能力較差,讓他們自己在課上學習所學的內容,課後讀背所學知識,很少有學生能自覺地做到。國小低段,不管從哪方面,對於孩子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等等。不過,“減負”的實施,使我充分看到孩子們愉快、輕鬆、燦爛的笑臉,是我能及時瞭解孩子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又可以防止抄襲作業,作業書寫質量有所提高,也讓學生懂得“珍惜時間”。不過感覺自己的每堂課都是很緊,平常使用的語文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也隨之改變。

但是由於低段語文教學內容多而雜,學習時間緊迫,孩子們當天的知識掌握沒有以前學習效果明顯,最為明顯的就是當堂生字聽寫合格率不高。一天兩節語文課,一節課要給孩子上課,另外一節課要留給孩子做當堂作業,甚至有時要輔導一下能力差點兒的孩子,還要留一些時間給孩子背誦。並且每天的家庭作業只能佈置孩子在家長督促下讀背一下課文,並預習一下新課文,有多少家長能像老師一樣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適時地督促指導孩子學習,督促孩子倍數複習功課呢?這對工作壓力大的家長來説,無形中也增加了他們的負擔。總的來説,這樣的“減負”,只是形式的改變,而教材內容的實質並不變。的確,“減負”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增效”,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全面地得到發展。減負並不是要把學生應知應會的學業負擔中的某些部分減去,減負不等於不要質量,減負不等於不要管理。相反教師的工作負擔不僅不會減,相反將會更加辛苦。這就要求教師講究教學藝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打下紮實的基礎,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是呀,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第一生命線。而要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也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我認為首先是要提高我們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教師要多給自己一些時間進行備課,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生,認真探索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學法,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接受你所講的內容,經常給自己“充電”,多在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上下工夫。我認為好的教學設計,是“減負增效”的必要條件,精彩的講解,能夠引人入勝,激發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手到,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教學中,把課前預習、當堂指導、當堂檢測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效率。但由於國小生對各類知識的興趣不同,這還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注意發揮每個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這樣的話,學生就會輕鬆愉快地、主動地學習,課堂的聽課效率自然水漲船高。

以上是本人結合自己語文教學實際對於“減負增效”的一點膚淺看法,總之,讓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我們永恆不變的追求。但這條道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與實踐,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教師也會“減負”的。

標籤:隨筆 語文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