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遊大同偶感隨筆

文學2.54W

大同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去過多次,尤以雲岡為最而聞名於世;再就是煤炭,素有“煤都”之稱。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同的“煤都”形象更加光彩奪目,以至於有一年上海的研究生考題:“山西的省會是哪裏?”有很多考生回答是“大同”鬧出了笑話。這就是大同在我腦海裏的印象。至於什麼歷史文化名城之説,給人我的印象微乎其微,這倒不是説大同沒有歷史文化,而是因為中國這樣的世界文明古國,像大同這類城市的歷史文化多了去了,並不是她的特色。

遊大同偶感隨筆

最近幾年來,好多朋友都跟我説大同城市建設如何如何美,如何如何好,聽景莫如看景,於是我就和幾個朋友去大同遊覽了一番。

新大同最突出的變化是,新建古城牆、華嚴寺古街建築羣、雲岡人造湖,再就是用現代的材料和技術工藝重塑金身的各種佛像。據導遊介紹這些浩大的工程都是始於2008年之後。這樣大同就給了我一個“新古典主義”的造城樣式。

我強烈地感覺到,大同急於要給人植入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新印象。

我並沒有感覺這有什麼不妥。讓21世紀新時代的人遊覽於仿古的城牆、古街與雕像之間,的確給人以歷史與現實的時空穿越之感。但是以這麼巨大的投資、浩大的工程來博得“文化”之名,值嗎?舉“煤都”之財力、以大同人的民生實力來創建這樣的文化傑作,是不是富足有餘呢?我不得而知。封建時代的官員大興土木,靠的是賦税和徭役。現在靠什麼?我也不得而知。

其實,像大同這樣的復古造城,並不新奇。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現代的城市建設興起了泛古之風,而且越演越烈,美曰文化建設。好像一個城市沒有古蹟沒有古人,就沒有文化。於是女媧補天遺址、炎帝陵墓新探、杜康古酒產地、牛郎織女故鄉、羅貫中家譜出世等等,生拉硬扯,牽強附會,惟古惟尚;更有所謂的“專家”為了貪圖幾個小錢也披掛上陣研討論證;甚至連西門慶潘金蓮的故鄉也爭得一塌糊塗。中國大地上彷彿一夜之間掀起了“文化復古運動”,欲與歐洲文藝復興比高低,縣長、市長、省長言必談文化,動輒有典故,將嚴肅而神聖的文化建設導入了庸俗化的誤區。

城市文化的泛古之風,以政府行為投巨資來做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説穿了是文化的貧乏與無知的尷尬。

因為很多決策者,不懂得什麼是文化,或者一知半解,只會跟風而動,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錢。更重要的是,為官幾年搞幾個“文化建設工程”,看得見,摸得着。對上容易出成績,對下也能在老百姓心裏留個好名聲,對外造幾個景點景區以宣傳城市的新形象擴大知名度,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殊不知,城市文化建設,絕不等同於文化復古。何為文化?從廣義的概念來説,屬於人類學範疇,就是説人類社會在一定的發展歷史階段所創造的精神價值與物質財富的'總和。比如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等。狹義的文化概念,我贊同餘秋雨先生的觀點,文化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羣體精神價值與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經過長期積累和引導所形成的集體人格。我以為這應該是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

新復古主義解決不了我們當前的文化建設命題,只能是拿老祖宗的遺產去裝裝門面而已。我們的決策者應該動動腦子,認真研究整理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的人文精神。沒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建設就等於沒有靈魂。

以大同為例,復古建設,是以古代佛教文化為中心,那麼大同的人文精神與佛教文化又如何聯繫呢?有形的建築博大宏偉,無形的東西感覺不到。最多是招攬遊客,增加點門票收入罷了,而離文化建設的主旨相去甚遠。

什麼是人文精神、集體人格呢?並沒有理論家説的那麼深奧玄妙,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我們一上飛機,空乘小姐的服務禮儀和舉止言談,讓你感覺到進入一種高貴的、文明的境界,而自己也立刻高尚起來,置身於飛機這個集體中,過去的一切不良習慣就蕩然無存。

再比如,北京奧運會,給全世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並不是鳥巢、開幕式和故宮、八達嶺,而是成千上萬的青年志願者熱情周到的服務。這種集體自覺,成為北京最光彩奪目的文化風景,也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巨大力量。

這就是人文精神和集體人格。這就是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

這不是投資幾個億,搞幾個工程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們的城市市民在公交車站從來沒有排隊秩序,農民工問個路也沒人理,出租車拉上外地人繞道宰客,再雄偉的城牆、再輝煌的佛像,也只是城市文化的皮毛。

因此,城市文化建設的理念,應當從有形的復古重建迴歸到無形的人文精神、集體人格之重構。

標籤:偶感 隨筆 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