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一種久遠了的親切心情隨筆

文學2.75W

“娘啊娘,雞叫了哩,天亮了哩,掐【吃】碗浪【冷】飯,嫁靠【去】了哩,我的娘!......”

一種久遠了的親切心情隨筆

“嫁娘,嫁娘,你冒哭哩,轉過彎彎蠻就到屋哩,我了了,鍋子蠻煮的紅米飯哩,頂罐蠻燉的紅臘肉哩,我了了......”歲月悠悠,許多的記憶在流年中早已模糊不清,卻還依稀記得家鄉的這一段哭嫁歌。

家鄉大部分居民都是土**,而土**哭嫁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説以前不哭的新娘是不準嫁出去的。也不知道這個習俗傳於何時,家鄉的女人們好像生來就有這種哭嫁的本能。早些年但凡在村子裏聽到年輕婆娘和老女人的哭聲,或者中間停頓時的一些鬨笑,那就不必驚訝,肯定是這家的妹崽將要出嫁了。

家鄉的哭嫁歌以歌代哭,用土話唱來,煞是好聽,旋律一樣,但哭詞沒有規定,全憑新娘和陪哭者臨時發揮,也可以説哭嫁歌的作詞人都是每一個待嫁的新娘和陪哭的親朋好友。

當接到男方通報結婚日子的前七天或者半月,新娘子就不再輕易出門露臉了,如婚禮遇在冬天,火塘上圍一圓桌,倒上幾杯茶水,邀親鄰姊妹依次坐下,哭起嫁歌來。一般都是新娘居中,喚作包席,又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先由新娘起哭,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管白天黑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還有罵媒婆的......

哭的`內容既豐富又複雜,新娘的哭包含了對爹孃養育之恩的感謝,對母女之情的回憶,對嫁去之後想念父母牽掛父母擔憂父母的心情,託兄嫂或者下面的弟妹照顧年邁的雙親。新娘是見誰哭誰,某個嬸孃啊,我何年何月吃過你薰的臘肉;某個姐妹呀,何年何月,我們一起去趕過場;某個姨姨呀,你曾經為我繡了雙鞋墊,我就要嫁出門了,以後恐怕沒有機會經常在一切了,也不知這一走,何時再能相見?我好傷心呀!哭到動情處,大放悲聲,聽者也止不住淚水漣漣。哭得越好,越發顯得這個新娘聰明賢淑,哭得越動情,越發顯得這個新娘會為人處事。哭的雙眼浮腫,直到聲音嘶啞,到了臨行前那個晚上,哭嫁就到了高潮,新娘的一些小姐們會圍攏來一起陪着新娘狂哭,有臨別之前的不捨,有回憶往日的情分,有對以後的期盼,有新娘子嫁走了的叮嚀,哭聲委婉悽楚,悲情當中不時又夾帶着一些嬉笑和哄鬧,這種哭嫁的習俗悲中帶喜,淚中帶笑,在神祕的湘西村寨裏形成一種獨特的本土文化。 天剛麻麻亮,迎親的隊伍將要啟程,即將要和親朋好友分別了,此刻的新娘更是悲從中來,淚如雨下,拉住孃的手,不願放開,未曾開口,已是熱淚直流。

“娘啊娘,崽要走了哩,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髮野花豔,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妹仔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娘啊,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這時也是老淚縱橫,將自己的妹仔的頭抱在懷裏,哭唱道:

“鑼鼓花轎催女走,滿肚話兒冒説夠,

世上三年送一閨,為何不問五更頭?

唉,

兒去今要去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到了婆家要勤勞,莫做懶女任人笑。

夫妻日子莫吵鬧,孝順公婆度春秋。”

哭嫁歌在鑼鼓嗩吶鞭炮聲中格外悠悠悽婉,讓人聽了忍不住受之感染而潸然淚下。新娘子在哭聲中一步三回頭的上了花轎,隨着迎親隊伍漸行漸遠,這一頭的孃親,久久站在村口,晨風中飄蕩着一縷白髮,痴痴凝視着遠去的花轎,眼神中帶着些許欣慰,些許不捨,些許牽掛,悲傷與喜悦交匯在一起,融進這一幅悽美的風景裏。

隨着時光遠去,現代文明高速推進,不知道遠在湘西的故鄉,是否還保持着這種哭嫁的習俗?有的人説現在婚嫁早已不興這個了,有的人説一些邊遠的村寨裏依然流傳着哭嫁的習俗。或有或無都罷了,留下的只是記憶深處裏這份回憶的美好,聆聽這些耳邊回唱着的哭嫁歌,是一種久遠了的親切,是一縷揮不去的鄉愁。

標籤:心情隨筆 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