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15篇)

文學1.05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15篇)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1

《9加幾》是國小一年級數學第七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本節課通過創設“熱鬧的運動會場”這一情境,讓學生學會“9加幾”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初步認識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上課開始時,我出示了主題圖,讓學生説説圖意,再根據圖意列式,學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讓學生“你是怎麼想的?”

生1:我把9把放在心裏,往後數了4個,就是13。

生2:我是看出來的`,幼兒園的時候我就會了。

生3:我用手指算出來的,10個手指不夠算,我再拿出3根鉛筆一齊算。

生4:擺小棒,先擺9個,再擺4個,一共是13個。

生5:把9分成5和4,把4分成2和2,5+2=7,4+2=6,7+6=13。

生6:我會算9+5=14,所經9+4=13。

學生説出了6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但沒有一種是教材上要求的“湊十法”,正當我對要不要引導出“湊十法”感到舉棋不定時,兩個學生説出來了,確實讓我心頭一震,欣喜萬分。

生7: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8:把9分成4和5,5+5=10,10+4=14

面對如此聰明,肯動腦筋的學生,我深感學生的潛力不可估量。

教後記:算法多樣化是課堂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並不是指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學生有着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湊十法”並不是對每個學生來説都是絕對的好方法,所以,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學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簡便的,有時導致速度很慢,面對多而雜的計算方法,學困生還可能會看得眼花潦亂,不知所以,導致一種方法也沒掌握好,所以,我個人認為教師適時地強調“湊十法”的好處還是有必要的。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2

教學小筆記今天要上“位置”的練習課,剛好又聽了同事的這節練習課。靜下來反思時,有一些自我的見解。

其實本節練習課是我們自己加的,教參上沒有這節。因為剛開學,學生的情緒有些浮躁,聽課質量不高,而且有些知識有一定難處,在上完新課之後,我們發現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第一單元掌握的不是很紮實,於是有了這節練習課。

説實話一直覺得練習課比新授課難上,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喜歡新事物喜歡新知識,另一方面練習課比新課更有針對性,練習題較新課也有所不同,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層次,而且要更有針對性。就拿這節練習課來説,對於較簡單的“上下前後”找那學學困生回答便可,其他學生這部分知識掌握的很不錯。對於“左右”卻要多費些心,因為在新授時發現不但是學困生,有部分中等生和優等生也掌握不好,那麼就要大面積的`提問和練習,而且重要要説做題的步驟,讓學生在不斷的説和練中真正掌握。對於“位置”重要的是學生分析題的能力,要知道橫豎行各表示什麼,先説的是行還是列,逐一的分析,然後再去回答問題。在不斷的分析中學生能掌握做題的方法和思路,那麼這節練習課也就達到效果了。

自我反思怎麼的練習課是有效和高效的,不能沒有章法的想到哪講到哪,練習也要是精心設計的,不能沒有難度不重質量的亂練,一節課練習的也不少但功效甚微。教育是件嚴肅的事,數學教育還是嚴謹的事,要老師備好教材,備好學生,做好全面的準備。我的課堂離這些還有距離,但我在努力着在前進着,希望的是自己每天的工作是充實而有意義的,練習課還要多聽聽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課,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我在成長着。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3

一、等待——讓學生激情勃發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如果老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 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現在的許多數學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把需要學習的數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巧妙地寓於各種各樣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機會,引發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認知衝突,從而產生學習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當中。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先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的概念以後,再讓學生想辦法測量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片的周長。經過學生的討論、交流與動手操作,得出了以下三種測量方法:①滾動法;②化曲為直法;③把紙片對摺、對摺再對摺,再測量圓弧的長,乘以8。這時,教師在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後,然後拿出一根繩子,上面繫着一個小石子,甩動繩子,形成了一個圓,然後提問:“這個圓的周長你有辦法測量嗎?”面對這個問題,學生一時之間陷入了迷茫,從而產生了認知的衝突,學習的激情空前高漲,這時,讓全班同學去研究圓的周長應該如何去計算,學生便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當中。

上述教學片斷,教師巧妙地抓住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中(測量圓形圖紙片周長)產生了學習的自信,而在解決實際問題(計算甩動的圓的周長)時產生了困惑,認識到原先的測量方法存在着侷限性。從而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激情,這時引導全體同學探究圓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效果最佳。

二、等待——讓學生自主發現、探究

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學生在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由於存在着一定的個性差異,他們的探究過程就會變得多姿多彩,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儘可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等待學生的發現。

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教師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橡皮筋。讓學生用兩隻手的四個手指把橡皮筋拉成一個長方形。然後提問:如果要使長方形的面積變大,有什麼辦法?如果要使長方形面積變小,又該怎麼辦?教師在學生動手實踐時,要注意學生在操作時的表現,要積極深入地參與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中,去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和看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接着讓學生用若干個面積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小紙片去擺長方形,並記錄長方形的長與寬及面積,為進一步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奠定基礎。

上述教學片斷,教師提供給學生每人一個橡皮筋,並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到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從而為學生有針對性地探究長方形的面積掃清障礙。學生的發現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關鍵是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並提供比較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進行主動探究,最終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等待——讓學生自我否定錯誤

新課程的課堂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它不是教師可以完全預設的,教師也不可能牽着學生走進自己的教學設計的軌道。再加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背景,對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更何況,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有探索,難免就會有出錯。我們靜下心來思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維不夠深刻,或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捕捉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教學資源,特別是要等待學生的錯誤資源,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功能,提供他們自主探索的空間,讓他們合作交流,各抒己見,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在上《平均數》一課時,出示一個五一期間(5月1日—5日)北京博物館參觀人數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估計這5天(1200、 1300、100、800、700)參觀的平均人數大約是多少人?學生紛紛進行估計,有的説估計有1300人,有的估計有1000人,也有的估計900 人,可有個學生説有1500人。對於學生的估計結果,吳老師未做任何評價,而是説:“你估計的準嗎?請你計算一下。”等結果一出來,吳老師首先肯定了估計結果是1000的學生,並讚揚他説:“你估計的可真準啊!”然後,吳老師又把話筒遞給估計1500的這位同學:“你去採訪一下他們,怎麼會估計的這麼準。”估計結果是1000的同學非常自豪地介紹了自己的想法。這時,吳老師又回過頭來問估計1500的同學:“你現在有什麼啟發?可以介紹給全班同學聽一下嗎?”最後,吳老師同樣熱情洋溢地表揚了這位同學:“雖然錯了,可是他能從同伴那麼得到啟發,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錯誤,而且學到了好的學習方法,以後學習一定會進步的”。

上述教學片斷,老師本着一顆真誠的心讓學生進行交流,並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被老師重視和尊重。在這種安全的心理環境下,學生身心愉悦地學習,並實行優勢互補,達到共同促進和提高的目的。而教師卻用真摯的愛去欣賞着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點點滴滴,真誠地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即使是原先錯誤的學生,也能在與同伴的交流和對話中,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從而進行自我否定,掌握正確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真正為所有學生創造了“成功”的機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能得到和諧的發展。

四、等待——讓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學習數學的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新課程對於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同時,新課程也非常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相價評和自我評價,這樣,會有效地促使他們進行自我反思,讓他們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個性得以張揚,潛能得以開發。

比如在《解決春遊中的實際問題》一課時,有這麼一道題,六年級45個同學去公園玩,公園規定:門票每人10元;一次性購票50張以上(含50張)享受8折優惠。請你設計一下購票方案。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得出了下列四種方案。

方案一:10×45=450(元)

方案二:10×50×80%=400(元)

方案三:10×50×80%=400(元) 400-5×10=350(元)

方案四:10×50×80%=400(元) 400-10×80%×5=360(元)

面對四種方案,彙報的同學説出了各自的理由。方案一是每人用10元買票;讓學生每人各自買票;方案二是按八折買票50張;方案三是先按八折買票50張,再把多餘的5張票以原價賣出;方案四認為把多餘的5張票以8折賣出。面對學生出現的四種購票方案,教師沒有立即做出任何的評價,而是去等待學生做出評價。學生的評價很快集中在對多餘5張票的處理上了,主要有3種不同的觀點:①按原價(10元)的價格出售多餘的5張票;②按打折後(8元)出售5張票;③把這5 張票送給去公園玩的老人或有生活困難的同學。經過一番討論後,學生普遍選擇和接受了觀點③。

上述案例,學生雖然沒有選擇最省錢的方案三,而最終確定選擇用錢比較多的方案二。但是,通過學生對方案的自我評價,學生不但學到了怎樣去面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而且學會用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具體的生活問題。學生在不斷評價和反思的過程中,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也許已經對學生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一些顫動,難道這不是我們期望得到的嗎?

五、等待——讓學生個性張揚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理念,也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學生的學習數學過程應該是主動構建,自主探究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學習要非常重視學生對於數學知識個性化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有共性的,也就是知識本身的特徵。但是,也卻不應該是每個學生認為都“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的。而應該要有學生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從這一點上説知識應該是立體、豐滿的,帶有學生個人色彩的感悟。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乘法的簡便運算》時,有這麼一道時:24×25,教師在巡視時,發現了學生的解題方法非常多,經過彙報,有以下幾種:

①24×25=24×5×5=120×5=600

②24×25×=25×4×6=100×6=600

③24×25=25×8×3=200×3=600

④24×25=25×2×12=50×12=600

⑤24×25=4×6×5×5=(4×5)×(5×6)=20×30=600

⑥24×25用列豎式計算得600

面對如此多的方法,教師耐心地等待學生對上述方法的感悟,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和對比,一致認為:兩位數乘兩位數(非整十數)如果要直接計算,只有進行列豎式,但是比較麻煩(如方法⑥)。要麼把其中一個兩位數先拆成兩個一位數的積,再分別和這個兩位數相乘,方法比較簡便(如方法①②③④),也可以把兩個兩位數都拆兩個兩位數進行計算,也比較簡便(如方法⑤)。這時,老師不慌不忙地提問:“那為什麼方法①—⑤都會簡便呢?引導學生進行仔細地觀察,學生最終明白這幾種方法都先算出整十數或整百數,從而比較簡便。並對①—⑤進行比較,最終明白方法②先算出100,方法最簡便”。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4

一年級學生剛邁進國小大門不久,國小生活與幼兒園比較,學生環境變了,學習內容多了,學習負擔重了,使他們原來那種對國小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一下子消失了,他們感到失望,甚至失去學習興趣。為了能夠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我主要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採取多種方式,創設各種情境,比如可以把有關的學習內容編成兒歌,儘可能地增加圖片內容,各種媒體的介入,課中間的遊戲安排,動手操作、小紅花、小紅旗的獎勵等來增強教學內容的形象性、趣味性,促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感興趣,從而很快地適應國小階段的生活。

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合理的情境,比如在教學“米和釐米”時,讓學生扮演測量員,測量出教室的長、寬;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讓學生來當售貨員,模仿超市工作情境,鞏固所學的知識,使之靈活運用,還有當小小郵遞員、小醫生等等,兒童在這些活動中,求知慾得到了滿足,更加樂意投入到新的學習情景中去,這樣,客觀環境與主體活動的和諧,有利於兒童身心發展。

當然,興趣的引發也是多渠道的,除了環境的.感染,有教師語言創設的情境也有相當大的作用。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猜謎等特感興趣,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這一課時,一開始就可以用謎語引入新課,教學時,老師可以面帶微笑對學生説“這兒有一個謎語,想不想猜?”“謎面是……”,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學生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小手,老師可以告訴他們“猜對了”,並誇獎説“真聰明”,然後讓學生猜猜這節數學課會學什麼新知識,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所創設的一個又一個的情境,能使兒童在優化的情境中活動起來。這樣,學習成為兒童的主觀需求,主動地學習又帶來了成功的喜悦,從而產生了探究知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和積極向上的樂趣。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5

認識平面圖形的內容編排在《認識立體圖形》之後,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問學生“説説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情境,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有用,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2、本節課是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畫”面、“説”面幾個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的感性認識,體會“面”由“體”的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在畫一畫這一環節上,學生通過合作操作,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也得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並且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於合作與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組成員應該互幫互讓。因為在老師讓他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立體圖形的時候,學生們並沒有因為沒拿到最心儀的物體而有微詞,也是高高興興地拿起其他物體與同組小朋友進行交流,有個別學生與別的同學商量着互換手中的物體。

3、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直接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有幾個小孩把位置貼錯了,給其他小孩多了一個重新分類的機會,這樣的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學生在“摸一摸”的`活動中對面的感知不夠,我的引導也不夠到位,如學生説出有的面是有點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沒有及時指出這是材料的質地問題,而是直接把話題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來。這樣對平面圖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點不夠。

2、在設計“面”由“體”得時我沒有為學生準備這麼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沒有引導學生説出得到平面圖形的多種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用鉛筆沿着立體圖形的邊描等,大部分學生直接用鉛筆沿着物體的面的輪廓畫。這樣的結果體現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來説是打了折扣。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6

24字教學模式,注重讓學生説,而要讓學生會説,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很重要。一年級學生由於不知道如何清楚的表達出題目中的各部分的關係而思維受到限制,學生對自己的思維活動的表述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難,因此學生難以提出創造性的問題。所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低年級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數學教學中學生對事情的條理化敍述,不僅是表達能力的鍛鍊,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嚴密能力的培養。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也要重視學生敍述的條理性。如教學15-9時,可敍述為:先將15分成10和5,先用10減去9得1,1+5得6,所以15-9=6

思維是有邏輯的,它是確定的、前後一貫的、有條有理有根有據的。因此在教學中,還注意訓練學生用準確而有條理的語言講出自己的思路、過程和結果。如在教學3元2角 =?角時,可這樣引導學生:“1元是10角,3元就是30元,3元2角是30角加上2角就是32角。”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訓練了語言的連貫性,促進了思維的'邏輯性。因此訓練語言的連貫性也很重要。

總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成效的,它必須經過我們做老師的長期持之以恆的訓練才能得以提高。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7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關鍵是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變“教師為本”為“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導學案的提出正符合這一要求。

“導學案”的教學模式,彰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教學理念。“導學案”的設計,更多地關注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關注教師教學的針對性,關注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互動性。

這學期,我擔任的是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任務,作為國小階段的最低年級,孩子們年齡還很小,雖然不能放手進行導學案教學嘗試,但我想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方面做些嘗試。於是,我選擇了在課堂中靈活滲透導學案中的一些好方法,嘗試課前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自學。

一段時間下來,有些收穫,也有些思考。由於孩子年齡很小,甚至有些話語都表達不清楚。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自學可以省去課堂中很多麻煩,讓課堂變得順利,孩子在課堂上進行鞏固訓練,自然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有時候在某些程度上成了家長直接把知識傳授給了孩子,好像倒是挺省教師的事。可時間一長,我發現孩子們學的知識參差不齊,教師也無從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

再有,導學後的課堂跟平常的課堂應該有所不同。創設情景就變成了檢查自學情況,有些動手操作的內容讓學生課前完成,課堂上有了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是對學困生的輔導。

“導學設計”對教師而言,意味着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讓學生接受知識,而是學生生命活動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時還意味着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可以説,“導學設計”是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係,在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時也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8

國小一年級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就應充分地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這一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那麼,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上課專心傾聽包括看、聽、想、做等四個方面。

看:就是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

聽:就是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學的內容,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做:就是動手操作學具和做練習。

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並按要求認真地操作學具,作好練習。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我認為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而且語言要生動有趣,條理要分明,方法要靈活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一般來説,教師提出問題後,智力水平高的同學能很快舉手回答,但為了照顧到中、下程度的學生,應多留一些時間讓大家思考,待已有相當多的同學舉手後,再根據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有時讓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回答,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有什麼困難,以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想問題。在提問時,避免僅與個別成績好的同學對話,而置大多數同學於不顧。要注意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可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或在老師的指導下,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機會。

三、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書寫美觀、工整是學生的基本功。做數學作業一般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規範,阿拉伯數字和符號的書寫也要規範。對於作業的書寫情況,教師要經常講評,要以典型示範,以表揚為主。一年級國小生在做課堂作業的過程中,經常會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師應要求小組同學共同督促,使學生認真地完成作業。

雖然國小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於一年級國小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並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紮根、結果。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9

一、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美麗的心座》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請7個同學上台,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7由幾和幾組成。師還可以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後,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7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

二、 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擲雙色片》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個雙色片,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 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10

今天上了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的第一課時,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要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因為認識人民幣的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而學生也都有購物的經歷,對人民幣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這節課我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回顧這節課我覺得做得好的地方有:

1、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我先讓學生小組內分工合作做準備,分別從家裏拿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等面值較小的紙幣和硬幣。而1分、2分、5分的面值的人民幣在市面上已經沒有了流通,所以我自己準備這幾種面值的人民幣和較大面值的人民幣。為學生在真實的認識人民幣面前認識人民幣的探索學習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2、《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中,我也是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設計了看錢、摸錢、認錢、比錢、分類、購物等活動,讓學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蔘與、個個動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鼓勵學生自己尋求答案,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悦,而我始終是一個合作者和引導者。學生在這個環節中熱情高漲,人人搶着參與,都能説得出根據人民幣的顏色、圖案、大小、數字等來辨別,這為後面學習換幣和簡單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這個理念在這節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實,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讓我疑惑:

1、合作式學習,落實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一節課下來,總會有個別同學成了觀戰者,特別是個別後進生,雖然我強調組長要督促好成員,幫助後進生,一起合作參與,但真正動手操作之後就各顧各的,應該怎樣落實更好呢?

2、一年級的學生貪玩好動,組織紀律也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感覺活動一旦開始就有點不聽指揮了,雖然也能完成教學目標,但學生沒有順着老師的教學設計一步步地去探索研究,是否只需順着學生的生成材料去教學就可以了呢?

總之有待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吸取經驗,不斷學習、提高。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11

三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工作崗位。迎來的第一批學生便是剛從幼兒園出來才上一年級的小朋友。我擔任他們的英語教學工作。同時還兼任一年級XX班的班主任。

對於第一次站在講台上的感覺,我很激動。面對台下那幾十個幼小的孩子,我也很緊張。但是,更多的還是快樂。那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再加上那盯着老師的眼神,彷彿是闖入陌生令人害怕的領地小孩。

我衝着他們微微一笑,孩子們頓時也向我笑了起來,那笑是多麼的純真、無邪、善良,氣氛也因此一下子輕鬆了許多。後來,我一直都認為他們是最可愛的天使。以後的日子,我們相處的很好。

後來隨着學校工作的需要,任教安排上有了些調動,我被調去別的年級任教。也告別了那些孩子們。

很快的,一年時間過去了,我又被安排擔任二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很巧的我又擔任了他們的英語教學工作。孩子們長大了許多,曾經稚氣的臉上多了一點小大人的神情。畢竟上了幾年學,多多少少會有些改變有些不同,而他們看到我也感覺很親切。

XX同學便是我一年級的時候帶過的學生,那時我擔任他們班的班主任。在我看來,來自外地的他,是一很懂事很乖巧的孩子,除了成績不怎麼好之外,他是一個不錯的孩子,聽話,而且是一個非常愛勞動的孩子。別的小孩看到垃圾都會無動於衷,而他則一想都不想的撿起來,而且,如果有什麼勞動的任務,他都很積極的參與,積極的打掃。

這次帶二年級,我又看到了XX,坐在教室的某個角落裏。我想他應該還是原來的那個XX吧。

那時,是午間,我正在辦公室批改作業。

“咚咚咚”,一陣敲門聲。

“報告”。一聲急促的報告聲。

“請進”。

“老師,XX同學在XX班搶別人的水彩筆。”

XX?怎麼可能?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啊。這麼聽話懂事的孩子怎麼會去搶別人的東西呢?而且這麼堂而皇之。但是,曾經也聽到過其他任課老師談論過這個孩子,跟一年級時有點不同了,變得不那麼乖了。

於是,我跟這這位報告的.同學趕到了XX班。只見,XX站在班級門口,手裏拿着一盒水彩筆,矗在那裏。而那班的同學都看着他。

我走了過去,把XX還有幾個“目擊證人”帶回了辦公室。

我先讓XX站在門外,先聽聽其他幾個學生的闡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學生的敍述中,我知道:中午吃過飯,XX走進XX班教室,徑直走到一個叫XX同學的課桌,從他課桌裏拿出一盒水彩筆就要走。而正好XX同學看到了,過來阻止,於是兩個人便爭執起來,該班其他同學也陸續來了,看見這情況便圍堵XX,把他擠到了教室外,但XX手裏仍然緊緊的抓着那盒水彩筆,後來就是我到了他們教室。

聽完敍述,我讓他們先回教室,然後把XX叫了進來。我讓他説説是怎麼回事。但是他卻緊抿着嘴,一聲不吭的低着頭。

為了讓他開口,我便緩了緩口氣説:在老師眼裏,你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我知道你是不會隨便拿其他同學的東西的,一定是有你的原因的。老師想從你口中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你能告訴老師嗎?

過了一會,他稍抬起了頭,開始向我敍述。雖然XX講的時候有點沒頭緒,還哭了。但最後我還是聽明白了。

原來是上個星期五,XX班上美術課,但XX同學水彩筆沒帶,於是便到XX班XX那裏借了用。但是,當天XX用完後沒有及時還給XX,放學時也徑直回家了。後來雙休日過後,週一XX問XX要水彩筆。XX説水彩筆忘家裏了,説星期二帶來。第二天XX又去要,結果XX説水彩筆弄丟了。XX説,那怎麼辦。XX説明天賠他一盒。於是到了週三,XX中午吃過飯又去問,XX説:我沒有。XX要求XX賠。XX不理睬。於是,XX便在他書包裏找,找到一盒水彩筆,XX就便拿了,於是就發生了過後的事。後來經班裏同學證實,這水彩筆的確是XX自己的。但,XX的水彩筆卻沒有了蹤影。

聽他這麼一敍述我瞭解了。但是針對:XX徑直走入別班同學教室,而且擅自拿走XX同學的水彩筆,這種衝動的行為,我也對他進行了一定的教育。後來我先讓他回教室。但為了證實他的話的真實性。我到(2)班和(3)班,分別去了解了情況。結果,證實,XX的確沒説謊。而XX最後頁承認是自己借了但沒還XX,後來也不知怎麼的就丟了。後來XX買了一盒水彩筆,還給了XX。

事情雖然是弄清楚了,但這件事情卻也給我上了一節課。老師在平時需要了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品性。如果一件事情發生在一個差生上,作為學生,或許會以評論一個差生的角度去武斷的責怪該同學。但作為老師,不能這樣。老師需要先找當事人談話,而且要注意孩子的心情,適當要減緩語氣,甚至要用自己最真誠的心去跟孩子交流。而不是一味的類似於審訊般的訓話。孩子在慢慢長大,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某些心性也會產生一些變化。但是,一般,不論他們做什麼,自然會有他們認為的道理。老師需要用愛,需要一個公平公正者的身份去了解,去調查,去給出一個公正的結果。但是,孩子在處理一些事情上,由於心智的不成熟,考慮事情不會那麼全面。又是做出來的事比較多衝動和不經思考。但是,老師也要借時機加以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而每個孩子也都會犯錯誤。但是,老師也可以讓他們這個錯誤最後開出一個完美的花,結一個美麗的果。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12

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當前課改中教師們努力追求的。一年級上冊教材設計了富有童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例如6~7頁的小豬幫小兔蓋房、第14~15頁的野生動物園、第18頁的排隊購票、第29頁的小猴吃桃……這些都是兒童喜歡、熟悉的,可親可近。在教學中,需要結合實際把靜態的文本資源加工成動態的數學學習資源。例如教學“比多少”,應充分利用主題圖給學生講述“小豬幫小兔蓋房”的童話故事。讓學生走進情境,認真觀察、比較,感悟“多”“少”“同樣多”。再如教學“0的認識”,教師可根據第29頁的主題圖編制多媒體動畫課件:小猴玩耍、小猴回家、小猴吃桃,用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觀察小猴吃桃的情境:盤子裏有2個桃,小猴吃了一個,又吃了一個,盤子裏一個也沒有了……體驗“從有到無”的變化,感知0的含義。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可以把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

二、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發展

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再創造。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按這樣的理念,本冊教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需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例如,例題、 “做一做”等的插圖,大都展現小組活動、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旨在提示教師要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或數學活動,鼓勵每個學生去探索數學,主動地與同伴交流,達到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教材還為學生精心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如第33頁“做一做”安排了兩個開放性活動,讓學生通過自由自在的 “滾一滾”“推一推”“搭一搭”“猜一猜”等實際活動,感受、體驗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教學中,要本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操作、思考、交流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獲取知識。

(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取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時,課前為學生準備各種形狀的物品,讓學生憑藉關於形狀的感知方面的經驗,觀察、交流物品的形狀是怎樣的,並把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進而探討“這幾樣物品有哪些地方相同”,瞭解物體形狀的特徵……學生根據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對現實情境的感受進行探索,將感性經驗進一步抽象化,發展空間觀念。

(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取數學知識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形象和動作,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例如教學“9加幾”時,在學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礎上,請學生用“放進1盒湊成10”的操作活動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直觀瞭解湊10的過程。接着,組織“擺一擺,算一算”“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動,邊實際操作邊進行計算,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外顯的動作驅動內在思維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理解新的計算方法。

(三)讓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獲取數學知識

本冊教材設計了大量合作和交流的內容,如讓學生合作完成比長短、比高矮的活動,共同探討物體和圖形的形狀特徵,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交流自己分類的標準和分的結果等。在教學中,要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和交流,提出具體的目標和要求,鼓勵每一個學生去探索數學,並主動地與同伴進行交流。讓學生在互相啟發、互相補充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逐步形成創新意識。

例如數學“9加幾”時,由“學校運動會”的具體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後,把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任務”交給各組來完成。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並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思考,會產生“點數”“接着數”“湊10”等多種計算方法。接着,請各組向全班學生介紹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使學生了解別人和自己找到的不同的方法,由此領悟到解決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方法。同時,在交流中,學生欣賞自己的發現、欣賞本組的成果、欣賞全班發現的多種方法,不斷體會成功的快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興趣,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課標特別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重視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是當前數學課題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

為了讓學生帶着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走進學習活動,主動建構、理解數學概念,獲得數學方法,獲得探索數學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本冊教材十分注意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1~5的認識”,教材先體現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數,接着讓學生通過擺小棒進一步體會數的基數含義;認識物體和圖形,教材先以 “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提升學生對物體形狀的直觀認識,接着呈現立體圖形引出物體形狀的名稱。然後讓學生嘗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描述所處的生活空間……在教學中,需要以教材提供的基本素材和學習活動線索,為學生設計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例如教學“1~5的認識”時,由學生去過公園或動物園的事例,創設“去野生動物園”的情境,先請學生觀察、瞭解有哪些可愛的動物,再請學生把觀察和數的結果告訴組內的小夥伴,講給全班同學聽,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説一説的活動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1~5各數。接着,讓學生根據數擺出小棒,或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卡片來擺。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加深對1~5各數的基數含義的理解。學生通過看、數、説、做各項活動認識1~5各數,經歷了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不僅體會數的產生和作用、加深對數概念的理解,而且嘗試用數學眼光看周圍事物,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13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可愛,剛開始上課時,根本不知道課堂上所應該遵守的紀律。上課鈴響了,老師進到教室,他們也不知道該把書拿出來,坐坐好準備上課,而是需要老師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等大家都坐好了,時間不覺已過了七、八分鐘。上不了幾分鐘,又有學生開始動了。然後又需要整頓紀律,剛開始我會批評搗蛋的學生,"某某同學,你在幹什麼?上課不許講話,你知道你不但自己沒聽到課,還影響了別人嗎?"聽了我的.話,如果是高段的學生,一定會不好意思,馬上坐好了,可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學生來講,這句話簡直是對牛彈琴,一點作用也沒有,他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裏。我氣極了,叫他站起來聽,他卻用很無辜的眼神看着我。而這時,別的學生又坐不住了---整節課就是這樣在整頓紀律和教學知識相間的過程中度過的。一節課上下來,真是腰痠背痛,一個字"累"。想不到一年級這麼難教呀。

於是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握好低年級的課堂紀律。經過多次試驗,我覺得低年級的孩子喜歡錶揚,同樣是有同學不遵守紀律,如果我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評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還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等,用來獎給表現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現在我用大組比賽的方法來調整課堂紀律,效果也不錯。不論是紀律方面,還是發言方面,哪個同學表現得好就給他所在的這一組加一顆星,如果哪個同學不遵守紀律就給他這組打個叉,下課後,一個叉抵一顆星,看哪組的星最多,這組就是勝利者。我會在黑板上畫一個禮物送給他們,他們會很高興很高興的。這樣上課紀律好多了,我又上得輕鬆,教學效果又好。

一年級的孩子真可愛,作為老師,我們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他們,要用讚美的眼光去看他們,讓他們充滿自信地學習。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14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所有的學科學習都是新奇的,沒有難易之分,不存在偏科之説。那麼如何讓孩子在入學之初就愛上數學,這就需要我們智慧與勤奮並重,家校合力,共同為孩子打造一個愛數學的環境。

如何讓剛入校的孩子迅速愛上數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嘗試:

一、多動手、玩中學。

國小數學學習中,大量數學模型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動手操作中的基礎上。從一年級通過數小棒、數豆子來感知數量的多少,通過撥計數器感知數位、滿十進一的含義;到三年級通過用繩子量一量來感知什麼是周長,到六年級通過用剪拼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面積來感知轉化的思想,無論數學知識、數學方法還是數學思想的獲得,都離不開動手實踐的支持。

所以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更多的數學學習是需要動手玩的`,我們也會在課堂中加入很多的數學遊戲、數學故事來吸引孩子玩轉數學。當然本學期我們也會佈置類似動手操作的作業,請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協助孩子高質量完成。數學實踐活動是學數學的一種方法,這一活動也佔我們期末評價50顆星中的6顆星。

二、善觀察、愛思考

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分數,更多的作用在於它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如果孩子看到他學的數學知識能用,他在生活中處處能發現數學,那他學數學的積極性是不是會更高呢?

善觀察的孩子一定是愛思考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鼓勵孩子找找你身邊的數學,或者你能用這個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比如,學到加減法的時候,有的孩子自己拿錢買東西,自己算算應該找回多少錢;學立體圖形的時候,孩子們會發現生活中有這麼多物體的形狀是我們學過的;認識鐘錶的時候,有的家長就讓孩子做小小播報員,經常問問孩子幾點了,讓他能把認鐘錶的知識熟練運用到生活中。

生活中不缺少數學,缺少的是一雙發現數學的眼睛,我們希望和您一起培養孩子發現數學的慧眼,做到數學知識和生活的融會貫通,並及時記錄孩子點點滴滴思維的火花,形成數學日記,這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多大的一筆財富啊。這個學期我們將會每月佈置一篇這樣的數學觀察日記,或者數學應用日記,這3篇數學日記將佔期末評價50顆星中的9顆星。

三、好習慣、先養成。

如果説剛才説的多動手、多思考這兩點是大方向的話,那麼習慣養成就是落到實處的細節,需要紮紮實實來做好。

關於課堂聽講、課堂發言的習慣我們會在課堂來重點培養。

需要家長在第一個月特別注意的有以下3點:

1、認真書寫、按時交作業的習慣。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從第一次寫作業就規範書寫,每天早上能按時交作業,這個習慣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堅持一下,我們會制定一個好習慣表格,每天做記錄,堅持21天養成好習慣的孩子要發兩張好習慣表揚信。

2、獨立的習慣。鼓勵孩子帶一個小記作業本,嘗試獨立記作業,獨立整理書包,如果能堅持21天,也要發兩張自我管理小能手的表揚信。

3、規定作業時間,幫助孩子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每天數學作業的時間基本在10-15分鐘,請家長每天在孩子的作業上籤上時間,以便我們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並及時進行信息反饋。

四、多元評價促發展。

這個學期的期末評價共計50顆星,從以下六方面進行評價:

1、課堂表現10顆星,包括積極發言、專心聽講、小組合作等內容;

2、作業習慣10顆星,主要以《國小數學》作業本為載體來評價;

3、基礎知識10顆星,主要以單元試卷為載體來評價;

4、數學日記9顆星;

5、動手實踐6顆星;

6、口算小達人5顆星。

這兩項內容的總星數合計達到45顆為優秀,達到35顆為良好,25顆為合格。

提前公佈評價方案,也是希望家長平時的輔導能有的放矢。

真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愛上數學,愛上學校。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15

一年級的孩子們在幼兒園已經有了一些關於6、7的生活經驗,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而且一年級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目標,在這節課上我引導學生從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使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和概括,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信心和意志力等方面均得到發展,從而促進可持續性學習

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新課標中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上處處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留給了學生許多自由活動、創造數學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創造數學中”得到發展。如:上課開始由學生熟悉的事情、喜歡的`畫面入手,讓學生充分説説發現的數學信息,對於學生來説,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識,尤其是尚未學習的知識,對他們來説是激動人心的,他是在享受,享受學習帶來的驕傲。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安排學生同桌合作動手分圓片、觀察、總結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這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紮實。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繫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如:6、7的認識就是由一個生活情境引出來的,然後讓孩子們找一找身邊有哪些東西的數量可以用6、7表示,就是在訓練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

數學的根源是常識,為了真正的數學及其進步,普通的常識必須要系統化和組織化。6、7的認識這一內容在課堂裏是第一次接觸,但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會認6、7,即已成為普通的常識。這節課我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引導學生認一認、寫一寫、讀一讀、動一動等,將普通的常識總結為數學化的規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操作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