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走親戚心情散文

文學1.77W

如果説團圓是春節的主題和核心,那麼,走親戚就是對這個主題的生動詮釋,是對這個核心的熱情擁抱。

走親戚心情散文

我的老家在豫北修武,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裏跟全國大多數地方一樣,還都沒有摘掉貧窮的帽子,人們一年之中最嚮往或是感到最有生活意義的,就只有春節了。

“三裏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由於習俗的不同,我們這裏走親戚的規矩跟很多地方是不大一樣的,從大年八年級開始,按照順序,依次是舅家、姑家、姨家,老舅家、老姑家、老姨家,至於其他親戚,比如已出門的姐家,或是認有乾爹、乾孃的“乾親戚”,則更要往後排了。

我家共姐弟三個,姐姐排行老大,長出我哥和我十來歲,所以在我幼小的記憶中,去舅、姑家拜年走親戚這項重要任務,常常是由哥哥和我去共同完成,當然這也是我們非常樂意去走的親戚。

我的舅家和姑家相距不遠,都在我家住的東南方向十六七裏地開外。每年走親戚前,母親都會早早把我和哥哥精心打扮一番,整整帽子,拉拉圍脖,拽拽衣襟,生怕我們穿戴得邋遢,走在路上會丟她的人,更不要説到了親戚家。

走親戚,自然是需要拿禮的,但在那個物質特別匱乏的年代,即使是那些排在前列的最最重要的親戚,也沒有什麼“大禮”可以拿得出手,經常是大米配紅薯兩樣東西。説是兩樣東西,其實量都少得可憐,一家親戚最多也就兩碗大米、三四根個頭不是太大的紅薯。

母親拍我們把禮弄差了,送錯了人家,常常是用不同顏色的布包把禮分裝開來,交代我們,這個花包是給誰家的,這個紅包是給誰家的,而這個藍包又是給誰家的。我們把母親的這些話記在心裏,然後按照份數和重量作個分工,哥挎幾個,我挎幾個,就興高采烈地出發了。臨出發前,母親又會反覆叮囑我們,在路上要正意走,不要貪玩把禮弄撒了,更不要靠近河邊或井旁,當心掉下去。

記得當時俺村有一户姓周的人家,他家的親戚跟俺舅家是鄰村,每年走親戚的時候,我們兩家都會提前商量,結伴而行。去的時候,到了該分手的地方,我們就以附近的某棵樹或電線杆作參照,相互約定,下午大概幾點鐘在這裏集中,如果到時候等不上對方,就要在樹上或電線杆上留個記號,以便後來者一目瞭然,不再誤等。

就在這種有説有笑、高高興興的結伴行走中,我們往往要經歷差不多兩個小時,才能到達舅家。這裏,有三四户親戚要走動。我和哥哥先從舅家開始拜年,那時儘管大人也教過如何磕頭,但我們往往會把磕頭這一本來很嚴肅、很認真的事,做得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對着當屋的桌子,猛地跪下,喊一聲親戚的稱謂,再象徵性地一磕頭,就又蹭地站了起來,整個過程大概也就三四秒鐘。這時,我們最為關注的,不是自己磕頭的動作是否規範,親戚是否滿意,而是親戚早已備在手裏的壓歲錢。每當我從親戚手中接過那嶄新的壹角“割耳朵票”時,就會平平整整地把它裝進口袋,絕不折疊,唯恐破壞了它的手感和美感。

由於姑家是八年級走親戚的最後一站,所以記憶中這天的午飯,我和哥哥大都是在姑家吃的。這其中還有的一個我們心照不宣的原因——在姑家能吃到更多的肉。可能是我們連續幾年不在舅家吃飯的緣故,有一年我和哥哥準備從舅家往姑家去時,舅舅一再對我們説,下午回來時一定拐到這裏吃些東西再走。我們怕傷了舅舅的心,那年從姑家拜年回來後,真的返回去了舅家。舅當時不在家,一直在家等候我們的妗,指着桌子上準備好的幾樣菜,笑着説,是不是你姑家做的飯菜比我做的好吃?恁舅説了,今天這倆外甥來了,不吃桌上那個燒雞,就別讓他們走,其他人誰都不能吃。

那一次,我和哥哥乖乖地坐在那裏,美美地又吃了一頓,還喝了一碗放有山藥的大米湯,熱乎乎的,好喝極了。當時我們心中的那種滿足感和幸福感,就別提了。

後來,我和哥哥漸漸長大了,我們的家境也在慢慢好轉,走親戚拿的'禮已換成了每兩盒一提的花花綠綠的點心,走親戚的方式也“洋氣”起來。記得是教書的父親花二十多塊錢買了一輛半新的“洋車”(那時不説是自行車)之後,我和哥哥走親戚的歷史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要麼是率先學會騎車的哥哥騎在車的大梁上帶我去,要麼是舉家出動去幾十裏外的老舅家時,父親先帶兩個人往前走幾裏地,再返回去把丟在後面步行的人帶回來。就這樣來回折騰幾次,才能到達親戚家。我們雖然是免去了走太多路的辛苦,可我現在都不能忘記,父親這樣帶着我們奮力頂風蹬車的樣子和他急促的喘氣聲。我想,父親那時儘管累得夠嗆,但他心裏一定是甜蜜的,幸福的。

如今過年走親戚,除了距離極近或想要健身和浪漫的,大都有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可以迅速到達,快去快回,不用再走路了,但我越來越覺得,這種現代化的方式,更像是在為了草草完成一項任務,雖説時髦了許多,便捷了許多,華美了許多,但同時也失去了許多樂趣和幸福。交通和通訊工具還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的年代,親戚之間一年之中很少能見上一面, 説上幾句話,敍敍舊,溝通溝通感情的,所以過年時走親訪友就顯得尤為重要,意義重大了。現在大家天天可以打電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可以輕鬆地通過視頻滿足相思之情,體驗暢談之興,但毋庸置疑這種便捷同時也在悄悄淡化着人世間的親情。

不是所有古老的東西都應該保留和傳承,也不是所有逝去的歲月都值得懷念和珍惜,我們需要的,是經過千百年的歲月沉澱之後,那些依然閃耀着人性和文化的光芒,不會被嗤之以鼻、束之高閣的東西。你説,親情、友情、鄉情等等這些在我們的生命中彌足珍貴、 濃得一代又一代人都無法化開的情意,不正是需要我們去用心感悟、文明傳承、發揚光大的嗎?

標籤:走親戚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