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名家散文欣賞(通用20篇)

文學5.05K

散文,一指文采煥發;二指猶行文;三指文體名。隨着時代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家散文欣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家散文欣賞(通用20篇)

名家散文欣賞 篇1

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杜甫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也一樣有,惜乎來去匆匆,每次都當面錯過了。

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裏。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們約好了清晨出發,人齊了,雨卻越下越大。等天晴嗎?想着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悶。盼到十一點半鐘,天色轉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帶動年輕人,挎起揹包,興致勃勃,朝岱宗坊出發了。

是煙是霧,我們辨認不清,只見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我們才過岱宗坊,震天的吼聲就把我們吸引到虎山水庫的大壩前面。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彷彿七幅閃光黃錦,直鋪下去,碰着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線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這裏叫作虯在灣:據説虯早已被呂洞賓渡上天了,可是望過去,跳擲翻騰,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們繞過虎山,站到壩橋上,一邊是平靜的湖水,迎着斜風細雨,懶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邊卻暗惡叱吒,似有千軍萬馬,躲在綺麗的黃錦底下。黃錦是方便的比喻,其實是一幅細紗,護着一幅沒有經緯的精緻圖案,透明的白紗輕輕壓着透明的米黃花紋。——也許只有織女才能織出這種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來了,我們拐進王母廟後的七真祠。這裏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呂洞賓,兩旁是他的朋友李鐵枴和何仙姑,東西兩側是他的四個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呂洞賓和他的兩位朋友倒也還罷了,站在龕裏的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實在是少見的傳神之作。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像中國人,跟不上這位老人這樣逼真、親切。無名的雕塑家對年齡和麪貌的差異有很深的認識,形象才會這樣栩栩如生。不是年輕人提醒我該走了,我還會欣賞下去的。

名家散文欣賞 篇2

靈感是環境的醖釀、氛圍的烘托、激情的催化,是滋生在日常生活中,閲歷與經驗的積累,從而造就出來的小精靈、小機靈、小古怪,堪稱金點子。

解剖靈感,靈感裏面是一種精神元素,這個精神元素體現於機制的轉換,是感觸的萌生,是興致的蓬勃,是靈動的爆發。

靈感雖是小意思,卻是大創造,是一種突發的奇思妙想,也是成就一番大製作的鬼精靈。

不論是名人、偉人還是領袖,不論是作家、詩人還是導演,他們的成就,一半來自於自身的後天努力,一半來自於自身的靈感體現,是靈感的發揮,讓他們耀眼,讓他們恢弘,讓他們出人頭地。

生活豐富的人,靈感的係數會多一些,閲歷豐厚的人,靈感的機率會高一籌,因為靈感是日積月累的沉澱物,是一個人素日裏對事物的細微觀察和發掘,寄存於腦海裏的不安分因素,這些沉澱物一旦碰到機遇,就會陡然萌生或拼發出來,給人一種難以預料的驚喜或驚呀,靈感貌似很小,卻作為很大。

每個人都有靈犀,都會創造靈感,只是處於環境的不同,萌發出來的靈感自然不同,靈感是靈性的發作,靈性是一種敏鋭的東西,大有一觸即發的可能性,靈感往往處在一瞬間,是一閃而過的念想,是見異思遷的反哺,是觸景生情的連慣,是舉一反三的擴張,是別人少根筋,你卻多根筋的作祟。

説白了,靈感也是睿智的體現、小聰明的昇華,這些小聰明可以讓你得志,也可能會帶給你一念之差。受思維的牽制,情緒的蒙然,行為的措施,靈感因地制宜、隨機生成,形成一股思潮,一點就燃。靈感的背後潛伏着一股動力,這股動力會不經思考,隨靈感的膨脹而一併爆發出來,換句話説,靈感會讓你一步登天,也會讓你一落千丈。

生活中,科學家的靈感是一種財富,藝術家的靈感是一種魅力,平民百姓的靈感是一種更新,大人有大人的靈感,小孩有小孩的靈感,不同階層、不同層次,產生的靈感也不盡相同,靈感有高智商和底智商之分,高智商的靈感屬於智慧,底智商的靈感屬於小聰明(靈長類動物都具備底智商靈感,如猿,大猩猩,海豚,包括有靈性的寵物也有微智商,如狗、貓、猴子等等)。

靈感也是靈性,靈性就是睿智,睿智就是機遇,機遇就是機會,機會就是成功,這是一個連環機制,反之,也是一個失敗的連帶。

一個好的靈感,會帶給你愉悦,一個壞的靈感會帶給你懊悔(悲劇)。

靈感就是一個小精靈,它不定時、不定期、不定義,但它定性,隨時待命,隨時待發,只要你對事物有感觸、有感覺、有感應,靈感都在恭候您的邀請,隨時為您效力。

從靈感的萌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智慧,從靈性的頻發,可以確定一個人的才情,從靈活的角度,可以肯定一個人的智商。

靈感不刻意、不蓄謀、不策劃,是臨時發揮,即興發作的產物,靈感發揮到極致時,是一份可喜(臆想成功),靈感發瘋到極度時,是一種災難(鑽牛角尖)。

靈感是突如其來的遐想,抓住了靈感,就是抓住了機遇,利用了靈感就是利用了時機,發揮了靈感就是創造了價值。

好的靈感可以扭轉乾坤,可以逢凶化吉,可以事半功倍,還可以促成一樁婚姻,當然,一個錯誤的靈感,也可能帶給你牢獄之災,讓你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個小小的靈感,可以成就一個大大的智慧,讓你一舉成名,比如歐洲人愛因斯坦創建的牛頓定律,美國人莫克利發明的計算機,中國人領先的原子彈、高鐵、人造衞星,以及古猿人發現的擊石取火,非洲原始部落宗族的傳承祕籍,以及日本人的狼子野心,都是靈感的產物。

有威望的偉人,有成就的名人,有價值的科學家,產生的靈感概率,累計值比常人高一倍,甚至更多,是他們的靈感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所謂靈感,就是一個創造性的胚胎,這個胚胎就是一個小精靈。

靈感是一種精神,一種真諦。有精神、有朝氣、有志向的人都會締造靈感,萎靡不振的人永遠不會產生靈犀。

如果每個人把靈感集中起來,世界一定豐富多彩,因為靈感是頗有價值的金點子。

名家散文欣賞 篇3

相信蜻蜓飛舞的曠野裏有一首歌,這首歌跟碧碧的荷粉粉的蓮無關,但是跟青春相關,因為春天把那個小祕密留在了夏季火辣辣的嬌媚裏;相信蜂蝶翩翩的花叢裏有一首詩,這首詩跟默默的綠淡淡的紫無關,但是跟青春相關,因為顏色所能表達的情感都是青春的底色;相信彩虹的絢麗光環裏有一個夢,那個夢和明媚的日皎潔的月無關,但是跟青春相關,因為光環裏有那座繁華的城,那方熟稔的禾,那汪肆意流淌的水,那裏有青春五色的魂魄。當心扉盡情敞開,空曠得把大地之外的大海也攬入了懷裏時,一切美好都順其自然地被接納了進來......

那個可以用來任意揮霍的年紀,人們叫它——青春。上蒼給予了抱負,也給予了理想,所以有膽識讓勸告走開,讓折騰進來,幸福和災難不屑一顧,嚐嚐苦痛,碰碰壁,折騰累了,大不了轉一個大圈兒回到原地。沒有什麼可後悔的,更沒有什麼可埋怨的,轉這個圈兒,就是為了給青春抒寫波瀾壯闊的詩篇。

前些日對面那個穿着破破爛爛牛仔褲的男孩突然離家出走,為了夢想不辭而別,如今空空如也地歸來了,幾朝不見似乎成熟了許多。看到我一邊問好,一邊若無其事甚至有點幸災樂禍輕唱着:“歸來喲,歸來喲,歸來卻空空行囊......”我想這是唱給我聽的還是唱給他自己聽的呢?噢,是唱給自信的青春聽的,這是我悟出的最終答案。我不得不深深的感歎:丟掉負擔、包袱過日子除了青春,還有哪一段光陰呀?孩子是不是離開家才能長大?

北上廣漂泊的眼淚有苦有甜,染上詩意的夢總在青春的記憶裏。

還記得那個不施粉黛的北漂女孩任月麗嗎?出生於河北涿州一個農村家庭,父親患有小兒麻痺症,行動不便,母親是智障患者,來人不打招呼,有時候連自己的女兒都不認識,奶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家的重擔就落到了16歲的女孩身上。她義無反顧揹着吉他闖蕩,帶着青春上路,染着詩意地北漂。西單地鐵的地下通道那首《天使的翅膀》還在網絡裏迴旋,富有詩意的神話使她登上了中央電視台的音樂聖殿。還有那從建築工地走向舞台的旭日陽剛,還有那個從田頭地間走出來的無冕之王王二妮......青春的誘惑總是在富有詩意的故事裏傳唱。

再説説那個草根創業者馬雲吧,之所以能成為當今擁有青春夢者的崇拜偶像,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青春裏有一個詩意的夢想。他大學聯考、事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那愈挫愈奮的精神來源於,染上詩意的不變的青春夢想。試想,如果馬雲無數次跌倒後,聽從了父母的勸告,屈從命運的安排,去學習一門手藝,安安穩穩過他當臨時工的生活,那麼,還會有今天的馬雲,還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嗎?

爬上高中危險的梯子,依然不忘等待着下課放學的鐘聲,依然相信山的那一邊住着神仙。久久關在心頭的無限風光,不會被狹隘無情的生存同化。奮鬥飢渴難耐地想早點跳出那幾個乾癟的文字,在大風大浪裏實幹一場,讓好高騖遠的理想早一點實現天馬行空的浪漫。不相信天意,帶上剛剛破殼的背叛行走於海之角天之涯。跨越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原來是夢想幫的忙,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願望原來是拼搏幫的忙,總是肯用信任的眼光看待如此可愛的世界。相信明媚的陽光平等地灑在每一片葉子上,每一株植物頭頂平等地長着一朵花兒,每一朵花兒平等地擁有一個美好的憧憬,一切美好在詩意中應運而生。

詩歌的美麗,歌聲的典雅,舞蹈的輕盈,都是青春的傑作。而青春又要與多個知己遭遇,一個叫明媚,一個叫憂傷,一個叫華麗,一個叫失敗,一個冒險,一個叫背叛,一個叫機遇,一個叫成長......

我想,青春最美的遭遇就是染上了詩意!

名家散文欣賞 篇4

莫高窟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幾座僧人圓寂塔。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我去時,有幾座已經坍弛,還沒有修復。只見塔心是一個木樁,塔身全是黃土,壘在青磚基座上。夕陽西下,朔風凜列,整的塔羣十分淒涼。

有一座塔,顯得比較完整,大概是修建年代比較近吧?好在塔身有碑,移步一讀,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籙!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歎息。王圓籙既是小個子,又是小人物。我見過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見到的一箇中國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在甘肅當過兵,後來為了謀生做了道士。幾經轉折,當了敦煌莫高窟的家。

莫高窟以佛教文化為主,怎麼會讓一個道士來當家?中國的民間信仰本來就是羼雜互溶的,王圓籙幾乎是個文盲,對道教並不專精,對佛教也不抵拒,卻會主持宗教儀式,又會化緣募款,由他來管管這一片冷窟荒廟,也算正常。

但是,世間很多看起來很正常的現象常常掩蓋着一個可怕的黑洞。莫高窟的驚人藴藏,使王圓籙這個守護者與守護對象之間產生了文化等級上的巨大的落差。這個落差,就是黑洞。

我曾讀到潘絜茲先生和其他敦煌學專家寫的一些書,其中記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經常出去化緣,得到一些錢後,就找來一些很不高明的當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白,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用泥巴堆起的靈官之類,因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這裏畢竟是佛教場所,於是再讓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牆壁刷白,繪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經的故事。他四處打量,覺得一個個洞窟太憋氣了,便要工匠們把它們打通,大片的壁畫很快灰飛煙滅成了走道。做完這些事,他又去化緣,準備繼續刷,繼續砸,繼續堆,繼續畫。

這些記述的語氣都很平靜,但我每次讀到,腦海裏也總像被刷了石灰一般,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一直晃動着那些草刷和鐵鍾。

“住手!”我在心底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我甚至想低聲下氣地懇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名家散文欣賞 篇5

這是公元1218年的事情。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很偶然的事件改變了成吉思汗的軍事方向,也改變了世界的命運。

天下最大的烈火,總是由最小的草梗點燃。

據記載,那年成吉思汗派出一個四百五十人的商隊到中亞大國花剌子模進行貿易。不料剛剛走到今天哈薩克斯坦錫爾河邊的一座城市,就出事了。商隊裏有一個印度人是這座城市一位長官的老熟人,兩人一見面他就直呼其名,沒有表示應有的尊敬,而且還當場誇耀成吉思汗的偉大。那個長官很生氣,下令拘捕商隊,並報告了國王摩訶末。國王本來就對成吉思汗送來的國書中以父子關係形容兩國關係十分不滿,竟下令殺死所有商人、沒收全部財產。

成吉思汗從一個逃出來的駱駝夫口中知道了事情始末,便強忍怒火,派出使者質問事件真相。結果,使者被殺。成吉思汗淚流滿面,獨自登上一個山頭,脱去冠冕,跪在地上絕食祈禱了整整三天三夜。他喃喃地説:“戰亂不是我挑起的,請佑助我,賜我復仇的力量!”

於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征服戰,開始了。

耶律楚材,跟在成吉思汗身邊。他會占卜,這在當時的軍事行動中非常重要。除了占卜,他還精通天文曆法,可以比較準確地提供天氣預報,成吉思汗離不開他。

他是積極支持成吉思汗的這一重大軍事行動的。這從他一路上用漢語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他寫道:

關山險僻重複重,

西門雪恥須豪雄。

定遠奇功正今日,

車書混一華夷通。

陰山千里橫東西,

秋聲浩浩鳴秋溪。

猿猱鴻鵠不能過,

天兵百萬馳霜蹄。

這些詩句表明,他認為成吉思汗西征的理由是“雪恥”,因此是正義的,他還認為這場西征的結果有可能達到“華夷通”的大一統理想。這個理想,他在另外一首詩中表述得更明確:“而今四海歸王化,明月青天卻一家。”

看得出來,他為成吉思汗西征找到了起點性理由“雪恥”和終點性理由“王化”。有了這兩個理由,他心中也就建立了一個理性邏輯,跨馬走在成吉思汗身後也顯得理直氣壯了。

除此之外,我覺得還有兩個更大的感性原因。

第一個感性原因,是他對成吉思汗的敬仰。他曾在金朝任職,看夠了那個朝廷的外強中乾、腐敗無效、沮喪無望。現在遇到了成吉思汗,只見千鈞霹靂,萬丈豪情,一切目標都指日可待,一切計劃都馬到成功。不僅如此,耶律楚材又強烈地感受到成吉思汗對自己這個敵國俘虜的尊重、理解和關愛。這種種因素加在一起,他被徹底溶化了,無條件地服從和讚美成吉思汗的一切意志行動。

第二個感性原因,是他作為契丹皇族後裔的本能興奮。這畢竟是一個生來就騎在馬背上縱橫馳騁的民族,眼前的世界遼闊無垠,心中的激情沒有邊界。更何況,作為幾代皇族,骨子裏有一種居高臨下的統治基因,有一種睥睨羣倫的征服慾望。儘管這一切由於遼國的敗落而長久荒廢,但現在被成吉思汗如風如雷的馬蹄聲又敲醒了。這種敲醒是致命的,耶律楚材很快就產生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迴歸感和舒適感。因此,參加西征,頌揚西征,有一半出於他的生命本性。

但是,戰爭畢竟是戰爭,一旦爆發就會出現一種無法節制的殘酷邏輯。

例如,這次以“雪恥”、“復仇”為動因的戰爭,必然會直指花剌子模國的首都;在通向首都之前所遇到的任何反抗,都必須剿滅;所有的反抗都必然以城邑為基地,因此這些城邑又必然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終於打到了首都,國王摩訶末當然已經逃走,因此又必須去追趕;花剌子模國領土遼闊,國王又逃得很快,因此又必須長驅千里;追趕是刻不容緩的事,不能為了局部的佔領而滯留,自己的軍隊又分不出力量來守衞和管理已經佔領的城市,因此毀城、屠城的.方式越來越殘忍;被追的國王終於在裏海的一個島上病死了,但這還不是戰爭的結束,因為國王的繼位者扎蘭丁還在逃,而且逃得很遠,路線又不確定,因此又必須繼續追趕……

這就是由無數“必須”和“必然”組成的戰爭邏輯。這種邏輯顯得那樣嚴密和客觀,簡直無法改變。

在這種客觀邏輯之中,又包藏着另一種主觀邏輯,那就是,成吉思汗在戰爭中越來越懂得打仗。軍隊組織越來越精良,戰略戰術越來越高明,諜報系統越來越周全,這使戰爭變成了一種節節攀高的自我競賽,一種急迫地期待着下一場結果的心理博弈。於是,就出現了另一種無法終止的動力。

鑑於這些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戰爭只能越打越遙遠,越打越血腥,在很大意義上已經成為一種失控行為。

這就是説,種種邏輯組合成了一種非邏輯。

戰爭,看起來只是運動在大地之間,實際上在大地之上的天際,還浮懸着一個不受人力操縱的魔鬼,使地面間的殘殺沿着它的獰笑變得漫無邊際。它,就是戰神。

在人類歷史上,大流士、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十字軍,都遇到過這個戰神。現在輪到成吉思汗了,事情變得更大,超過前面所説的任何戰爭。

於是,騎在馬背上的耶律楚材不能不皺眉了。

他的詩句中開始出現一些歎息——

寂寞河中府,

聲名昔日聞。

城隍連畎畝,

市井半丘墳,

這裏所説的“河中府”,就是花剌子模國的首都撒馬爾罕,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東部。這麼一個聲名顯赫的富裕城市,經過這場戰爭,已經“市井半丘墳”了,可見殺戮之重。對此,耶律楚材不能接受,因此深深一歎。他的好些詩都以“寂寞”兩字開頭,既説明戰爭留給一座座城市的景象,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境。

一個曾經為萬馬奔騰的征戰場面興奮不已的人,突然在馬蹄間感受到了深深的寂寞,這個轉變意味深長。

名家散文欣賞 篇6

四點鐘以後,我和英雲便去到校長室告假去看淑平。校長半天不言語。過了一會,便用很低的聲音説:“你們不必去了,今天早晨七點鐘,淑平已經去世了。”這句話好像平地一聲雷,我和英雲都呆了,面面相覷説不出話來。以後還是英雲説道:“校長!能否許可我們去送她一送。”校長遲疑一會,便道:“聽説已經裝殮起來,大夫還説這病招人,還是不去為好,她們的家長也已經來到。今天晚車就要走了。”英雲説:

“既然已經裝殮起來,況且一會兒便要走了,去看看料想不妨事,也不枉我們和她同學相好了一場。”説着便滾下淚來,我一陣心酸也不敢抬頭。校長只得允許了,我們退了出來,便去到醫院。

靈柩便停在病室的廊子上,我看見了,立刻心頭冰冷,才信淑平真是死了。難道這一個長方形的匣子,便能夠把這個不可多得的青年,關在裏面,永遠出不來了嗎!這時反沒有眼淚,只呆呆的看着這靈柩。一會子抬起頭來,只見英雲卻拿着沉寂的目光,望着天空,一語不發。直等到淑平的家長出來答禮,我們才覺得一陣的難過,不禁流下淚來,送着靈柩,出了院門。便一同無精打采地回來。

我也沒有用晚飯,獨自拿了幾本書,踏着雪回到宿舍。地下白燦燦的,好像月光一般。一面走着,聽見琴室裏,有人彈着鋼琴,音調卻十分的悽切。我想:“這不是英雲嗎?”慢慢地走到琴室門口聽了一會,便輕輕地推門進去。燈光之下,她回頭看我一眼,又回過頭去。我將書放在琴台上,站了一會,便問道:“你彈的是什麼譜?”英雲仍舊彈着琴,一面答道:“這調叫做‘風雪英雄’,是一個撒克遜的騎將,雪夜裏逃出敵堡,受傷很重,倒在林中雪地上,臨死的時候做的。”

説完了這話,我們又半天不言語。我便坐在琴椅的那邊,一面翻着琴譜,一面歎口氣説:“有志的青年,不應當死去。中國的有志青年,更不應當死。你看像淑平這樣一個人物,將來還怕不是一個女界的有為者,卻又死了,她的學問才幹志向都滅沒了,一向的預備磨礪,卻得了這樣的收場,真是叫人灰心。”英雲慢慢地住了琴,抬起頭來説:“你以為肉體死了,是一件悲慘的事情。卻不知希望死了,更是悲慘的事情呵!”我點一點頭,也不知道她是什麼意思。英雲又説道:

“率性死了,一切苦痛,自己都不知道不覺得了。只可憐那肉體依舊是活着,希望卻如同是關閉在墳墓裏。那個才叫做……”這時她又低下頭去,眼淚便滴在琴上。我十分的驚訝,因為她這些話,卻不是感悼淑平,好像有什麼別的感觸,便勉強笑勸道:“你又來了,好好的又傷起心來,都是我這一席話招的。”英雲無精打采地站起來,擦了眼淚説:“今夜晚上我也不知為何非常的煩惱焦躁,本來是要來彈琴散心,卻不知不覺彈起這個悽慘的調來。”我便蓋上琴蓋,拿起書籍道:

“我們走罷,不要太抱悲觀了。”我們便一同步出琴室,從雪花隙裏,各自回到宿舍。

名家散文欣賞 篇7

我聽到這裏,覺得替她痛惜不過。卻不得不安慰她,便説:“聽説你姨母家裏的人,都和你很有感情的,你如能想法子慢慢的改良感化,也未必便沒有盼望。”英雲搖頭道:“不中用的,他們喜歡我的緣由:第一是説我美麗大方,足以誇耀戚友。第二便是因為我的性情温柔婉順,沒有近來女學生浮囂的習氣。假如我要十分的立異起來,他們喜悦我的心,便完全的推翻了,而且家政也不是由我主持,便滿心的想改良,也無從下手。有時我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大丈夫勉為其難者’這兩句話,就想或者是上天特意的將我安置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要我去整頓去改造。雖然家政不在我手裏,這十幾個弟妹的教育,也更是一件要緊的事情。因此我便想法子和他們聯絡,慢慢的要將新知識,灌輸在他們的小腦子裏。無奈我姨父很不願意我們談到新派的話。弟妹們和我親近的時候很少,他們對於‘科學遊戲’的興味,遠不如聽戲遊玩。我的苦心又都付與東流,而且我自己也捲入這酒食徵逐的旋渦,一天到晚,腦筋都是昏亂的。要是這一天沒有宴會的事情,我還看一點書,要休息清淨我的腦筋,也沒有心力去感化他們。日久天長,不知不覺地漸漸衰頹下來。我想這家裏一切的現象,都是衰敗的兆頭,子弟們又一無所能,將來連我個人,都不知是落個什麼結果呢。”這時英雲説着,又淚如雨下。我説:“既然如此,為何又肯叫你再來求學?”英雲道:“姨母原是十分的不願意,她説我們家裏,又不靠着你教書掙錢。何必這樣的用功,不如在家裏和我作伴。孝順我,便更勝於掙錢養活我了。我説:‘就是去也不過是一年的功夫,中學畢業了就不再去了,這樣學業便也有個收束。並且同學們也闊別了好些日子,去會一會也好。我侍奉你老人家的日子還長着呢。’以後還是姨夫答應了,才叫我來的。我回到學校,和你們相見,真如同隔世一般,又是喜歡,又是悲感,又是痛惜自己,又是羨慕你們。雖然終日坐在座上,卻因心中百般的糾紛,也不能用功。因為我本來沒有心腸來求學,不過是要過這一年較快樂清淨的日子,可憐今天便是末一天了。

冰心呵!我今日所處的地位,真是我做夢也想不到的。”説到這裏,英雲又幽咽無聲。我的神經都錯亂了,便站起來拉着她説:“英雲!你不要……”這時樓上的百葉窗忽然開了一扇,雅琴憑在窗口喚道:“冰心!你在哪裏?到了你答詞的時候了。”

我正要答應,英雲道:“你快上去罷,省得她又下來找你。”我只得撇了英雲走上樓去。

我聆了英雲這一席話,如同聽了秋墳鬼唱一般,心中非常的難過。到了會中,只無精打采地説了幾句,完了下得樓來,英雲已經走了。我也不去找她,便自己回到宿舍,默默的坐着。

第二天早晨七點鐘,英雲便叩門進來,面色非常的黯淡。

手裏拿着幾本書,説:“這是你的《絕妙好詞箋》,我已經看完了,謝謝你!”説着便將書放在桌子上,我看她已經打扮好了,便説:“你現在就要走嗎?”英雲説:“是的。冰心!我們再見罷。”説完了,眼圈一紅,便轉身出去。我也不敢送她,只站在門口,直等到她的背影轉過大樓,才悵悵的進來。咳!

數年來最知心的同學,從那一天起,不但隔了音容,也絕了音信。如今又過了一年多了,我自己的功課很忙,似乎也漸漸的把英雲淡忘了,但是我還總不敢多憶起她的事情。因為一想起來,便要傷感。想不到今天晚上,又發現了這封信。

這時我慢慢地拾起掉在地上的信,又唸了一遍。以下便是她信內的話。

敬愛的冰心呵!我心中滿了悲痛,也不能多説什麼話。淑平是死了,我也可以算是死了。只有你還是生龍活虎一般的活動着!我和淑平的責任和希望,都並在你一人的身上了。你要努力,你要奮鬥,你要曉得你的機會地位,是不可多得的,你要記得我們的目的是“犧牲自己服務社會”。

二十七夜三點鐘英雲

淑平呵!英雲呵!要以你們的精神,常常的鼓勵我。要使我不負死友,不負生友,也不負我自己。

秋風仍舊颯颯的吹着,秋雨也依舊滴瀝滴瀝的下着,瓶子裏的桂花卻低着頭,好像惶惶不堪的對我説:“請你饒恕我,都是我説了一句過樂的話。如今窗以內也是‘秋雨秋風愁煞人’的了。”

名家散文欣賞 篇8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兒,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裏。

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裏看蓮花兒了——但故鄉的園院裏,卻有許多;不但有並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九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院裏乘涼。祖父笑着和我説:“我們園裏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裏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歡喜,説是應了花兒瑞。”

半夜裏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裏。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兒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着。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子,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着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倚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裏母親喚着,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斜過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雨勢並不減退,紅蓮也不搖動了。雨聲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蓋天空下的隱蔽?

名家散文欣賞 篇9

我跋山涉水遠道而來,不為利益驅使,不為權貴折腰,只為採擷一朵青春之花,以青山綠水為伴,行走於幽幽小徑。

我不斷在品味,不斷在思考,驀地,我彷彿聽到幾聲呼嘯的長音,那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與激情,亦或是“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雄心與壯志,又或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氣勢與無盡的力量。

獨步於河畔,唯見小溪緩緩流淌,它深信,終有一天,它會到達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爾布魯士峯一樣的山,也會將他劈開,早晚會到達。我已滲透着恍惚迷離中的真諦,生命是根華美如濤的弦,青春是弦內的執着與堅守,不論世事滄桑,不怨處境險惡,只深信堅持的力量,惟願在花開之時,歸來開放。

萬丈懸崖,瀑布傾瀉而下,如同永不停息的靈魂深處的膽識與氣魄,沒有畏懼,沒有一絲退卻之意,只是找準了傾斜口,便不顧一切向前衝去。這是青春特有的標誌,處於春的大號年華,就當沒有畏懼,不會退卻,面對長風破浪而波瀾不驚,面對黑暗而達觀從容,即使面度死亡猶如面對生。

於是我從不停止向前的腳步,內心擁有一種力量,就像“可上九天攬月”的膽識與勇氣,一直在驅使我向前,再向前。於是我在一片竹林中明白了緣由。竹雖無為,卻分外招人喜愛,只因它挺拔向上的毅力,這毅力來自它一顆昂揚向上的心,沒有疑慮,沒有畏懼。

我注視着手中的青春之花,心中默唸:青春是一場夢,一場如香檳雨般的夢,因為內心的壯志與激情足以讓天地為之震撼,即便是渺若滄海一粟,也自有其寬度與厚度。

我跋山涉水遠道而來,只為洞悉青春之價值與意義。而此刻,我已知,青春如同列車,只有來時的路,卻忘記了往返的征途,而我定會用激情為生活擦出火花,為生命築起不倒的尊嚴。

於是,我用盡全力向前奔去,沒有羈絆,沒有畏懼。

名家散文欣賞 篇10

美麗的東西是橫截面,一旦美麗便永遠美麗。

沏茶的水也是興福寺的,泉水。水杯是一般常見的玻璃杯。水瓶也是一般常見的塑料外殼的水瓶。水瓶上用油漆寫了號碼。油漆已經斑駁,暗中透着滄桑。不知沏了多少杯茶了!我這個不喝茶的人,破例喝茶了。一杯接着一杯。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茶水香氣撲鼻。無須精緻的茶具烘托和引導,這是一種明明白白的清澈和香甜。生活中有時候去掉刻意講究的形式,內容會更好。(茶)

夜深深,在寺內緩緩散步。看風中低語的古樹。看樹葉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階。看夜鳥夢囈巢穴。看回廊結構出種種複雜的立體圖案。看老藤椅疑惑深夜的寂寞。看時間失去滴答滴答的聲音。看僧人們的睡眠呈現一種寺廟獨有的靜寂。看細細的茸毛在皮膚上悄悄生長,色澤因此變得柔和。看身體的條條曲線向着靈魂蜿蜒,慾念因此變得清晰。你的眼睛裏面有我的眼睛。你的笑意包含我的笑意。你的心情可以覆蓋我的心情。

我在新疆看見過又大又圓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點了篝火,一夕狂歡,狼狽的是天明之後的灰燼殘酒。

名家散文欣賞 篇11

“三十日夜的吃,正月七年級的穿。”不但大魚大肉的飯菜好,粽子年糕的點心多,還有橘子荸薺,甘蔗金蛋,又有橘子花生可以消閒;穿着紅紅綠綠的新衣服,小孩子過年,本來高高興興,是可以快樂的。但我自幼,每到過年,總感覺到遺恨,就因為是言論不自由。在做小孩子的時候,生着嘴巴,常是弄些吃吃固然要緊,隨便談談,也是非常需要的。一到過年時節,説話就時刻受人干涉:平常説慣的話不能照樣再説,什麼殺,什麼死,這一類字樣不能提到,連聲音相像的也要避忌。還要説起好聽的話來,什麼長生果,什麼八寶菜;藕要叫做偶偶湊湊,熟的叫做有富。明明是一個人死了,在平常是説得非常痛快的,死了,説死了就是;到了過年時節,像《彷徨》中的《祝福》上所寫,要改口説作“老了”。這實在是虛偽,我不佩服;何況不慣。因此隨時存戒心,不敢隨便發言,故意做啞子。

可是生着嘴巴總要活動,被人干涉不免懊惱。肚子飽了以後,有得吃不再感覺到怎樣;説話不能自由,這可要不得。所以,以前一到將要過年的時候,現在回想到幼時過年的情形,於高興覺得快活之中,也是覺得有點可恨的。

於言論不自由以外,幼時過年,我還有覺得可恨的,就是照例去拜乾孃的歲。我怕拜歲,元旦可以故意起身得遲,一起身就跑到街上去看花紙,撥糖。要我向人伏地跪拜固然不甘心,人家向我伏地跪拜也不願意接受;當時年紀雖然還小,可是成人的侄子侄媳婦得向我伏地跪拜,覺得受不了。拜乾孃的歲是我一個人的事,挑選日子,特地僱得船搖到十里路遠的城裏去,是躲避不了的。送去兩壇小京莊的老酒,一擔四盒,一對提盒,蓮子白糖,桂圓全雞。乾孃白麪團團的非常和氣,總給我預備着花炮,糖菩薩。糖菩薩我所愛;但拜一拜是不來的。到了乾孃的面前,我照例躲到帶我去的大姊的老奶母的布裙後面。叫聲乾孃更不願意,我總這樣想着,既然和我的父親沒有關係,何必叫她做娘呢。

實在她並沒有到我家來過;無非因為我的大哥夭亡,怕得我也養不大,所以結下這一份乾親,因為乾孃是兒女成行的。迷信和虛偽的禮節,成了我幼時過年可恨的第二點。辛亥光復,民國成立,改用陽曆過年,當時我在城裏的中等學校讀書;學校裏依照陽曆放假,家庭中仍照陰曆過年。為着提倡陽曆的過年,學校裏於陰曆過年時嚴格維持上課。青年心理維新,對於社會習俗的守舊覺得可恨,記得有一年的陰曆元旦適值星期日;星期六的下午回家還有埠船,第二天沒有開行的埠船,我和一個同學一直步行到校。人在學校裏上課,家中的年貨吃不着,也覺得可恨。晚婚的我,初在中等學校裏教書時,寒暑假仍然住學校裏。

嘗見寺院中和尚貼着“唸佛過年”的字條,以為“做小説過年”也是一法。可是一般親戚朋友,有家眷的,以為無家過年太冷靜,爭來邀約過年,我竟被認作可憐人,弄得連做小説過年也不成,這就使我覺得過年的另一可恨了。抗戰時避難閩西閩北;福建的永安雖然新建了省會,卻保守着過年的舊俗。這並非只是依然注重陰曆的過年;所謂舊俗是到了除夕這一天,街上冷清清,連豬腳爪都買不到一隻。有些人家,先生陽曆過年,太太陰曆過年。

我家照例陽曆也不過年,陰曆也不過年。可是日常的菜蔬總得備一點;過陰曆年要好幾天買不到東西,要多預備一點;怕得不新鮮,照故鄉的習慣,打算到除夕去買。那裏知道太遲了;這一年接連好些日子,沒有葷菜進口。人家過年,我家過了難;豈不可恨?後來轉到深山的鄉間;農村的風氣樸厚,左鄰右居要好;一到年底;有的送大蒜來,有的送糕粽來,有的送自做的豆腐來;房東送魚來;無慮沒得吃。可是到了元旦,自然是陰曆的,為難的事就來到;許多女鄰居,三寸金蓮穿着繡花鞋,提着錫茶壺,拿着茶盆來敬一杯冰糖茶,算是要好,盛意難違,卻之不恭;當初我託故預先避開,結果要她們多走幾趟,或者老是坐着等候,只好勉強喝幾杯,我名之曰恨茶。為着在深山的村莊過年,我已喝了不少的恨茶。如今孩子已經有點大了,社會的習俗依然,也正如《彷徨》的《祝福》上所寫,“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不管戰事怎樣激烈,一到年邊,照例隨時可以聽到爆竹聲;因此孩子也要玩弄些花炮。過年的花炮火藥氣應該是香的,戰場上火藥氣可非常臭。戰爭中的過年的花炮火藥氣不知是臭是香。不能説是不臭不香;即使認作亦臭亦香,也非常要不到;總是一種可恨之氣呀!

名家散文欣賞 篇12

春天又來了,大地上蓬蓬勃勃地充滿了生意。我們對於淑平的悲感,也被春風扇得漸漸的淡下去了,依舊快快樂樂地過那學校的生活。

春季的大考過去了,只等甲班的畢業式行過,便要放暑假。

畢業式是那一天下午四點鐘的。七點鐘又有本堂師生的一個集會。也是話別,也是歡送畢業生。預備有遊藝等等,總是終業娛樂的意思。那天晚上五點鐘,同學們都在球場上隨意的閒談遊玩。英雲因為今晚要扮演遊藝,她是劇中的一個希臘的女王,便將頭髮披散了,用紙條卷得鬈曲着。不敢出來,便躲在我的屋裏倚在牀上看書。我便坐在窗台上,用手摘着藤蘿的葉子,和英雲談話。樓下的青草地上玫瑰花下,同學們三三兩兩的坐着走着,黃金似的斜陽,籠住這一片花紅柳綠的世界。中間卻安放着一班快樂活潑的青年,這斜陽芳草是可以描畫出來的,但是青年人快樂活潑的心胸,是不能描畫的呵!

晚上的餞別會,我們都非常的快樂滿意。劇內英雲的女王,尤其精彩。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誇獎,説她有“婉若游龍、翩若驚鴻”的態度。隨後有雅琴説了歡送詞,畢業生代表的答詞,就閉了會。那時約有九點多種,出得禮堂門來,只見月光如水,同學們便又在院子裏遊玩。我和英雲一同坐在台階上,説着閒話。

這時一陣一陣的涼風吹着,衣袂飄舉。英雲一面用手撩開額上的頭髮,一面笑着説着:“冰心!要曉得明年這時候,便是我們畢業了。”我不禁好笑,便道:“畢了業又算得了什麼。”英雲説:“不是説算得什麼,不過離着服務社會的日子,一天一天的近了。要試試這健兒好身手了。”我便問道:“畢業以後,你還想入大學麼?”英雲點首道:“這個自然,現在中學的畢業生,車載斗量,不容易得社會的敬重。而且我年紀還小,閲歷還淺,自然應當再往下研究高深的學問,為將來的服務上,豈不更有益處嗎!”

我和英雲一同站了起來,在廊子上來回地走着談話。廊下的玫瑰花影,照在廊上不住的動搖。我們行走的時候,好像這廊子是活動的,不敢放心踏着,這月也正到了十分圓滿的時節,清光激射,好像是特意照着我們。英雲今晚十分的喜悦,時時的微笑,也問我道:“世界上的人,還有比我們更快樂的嗎?”我也笑道:“似乎沒有。”英雲説:“最快樂的時代,便是希望的時代。希望愈大,快樂也愈大。”我點一點頭,心中卻想到:“希望愈大,要是遇見挫折的時候,苦痛也是愈大的。”

這時忽然又憶起淑平來,只是不敢説出,恐怕打消了英雲的興趣。唉!現在追想起來,也深以當時不説為然。因為那晚上英雲意滿志得的莞然微笑,在我目中便是末一次了。

暑假期內,沒有得着英雲的半封信,我十分的疑惑,又有一點怪她。

秋季上學的頭一天,同學都來了,還有許多的新學生,禮堂裏都坐滿了。我走進禮堂,便四下裏找英雲,卻沒有找着。

正要問雅琴,忽然英雲從外面走了進來,容光非常的消瘦,我便站起來,要過去同她説話。這時有幾個同學笑着叫她道:

“何太太來了。”我吃了一驚。同時看見英雲臉紅了,眼圈也紅了。雅琴連忙對那幾個同學使個眼色,她們不知所以,便都止住不説。我慢慢地過去,英雲看見我只慘笑着,點一點頭,顏色更見悽惶。我也不敢和她説話,回到自己座上,心中十分疑訝。行完了開學禮,我便拉着雅琴,細細的打聽英雲的事情。雅琴説:“我和她的家離的不遠,所以知道一點。

暑假以後,英雲回到天津,不到一個禮拜,就出閣了,聽説是聘給她的表兄,名叫士芝的,她的姨夫是個司令,家裏極其闊綽。英雲過去那邊,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不誇她好的。對於英云何以這般的頹喪,我卻不知道,只曉得她很不願意人提到這件事。”

從此英雲便如同變了一個人,不但是不常笑,連話都不多説了。成天裏沉沉靜靜地坐在自己座上,足跡永遠不到球場,讀書作事,都是孤孤零零的。也不願意和別人在一處,功課也不見得十分好。同學們説:“英雲出閣以後,老成的多了。”

又有人説:“英雲近來更苗條了。”我想英雲哪裏是老成,簡直是“心死”。哪裏是苗條,簡直是形銷骨立。我心中常常的替她難過,但是總不敢和她做長時的談話。也不敢細問她的境況,恐怕要觸動她的悲傷。因此外面便和她生分了許多,並且她的態度漸漸的趨到消極,我卻仍舊是積極,無形中便更加疏遠了。

一年的光陰又過去了。這一年中因為英雲的態度大大的改變了,我也受了不少的損失,在功課一方面少得許多琢磨切磋的益處。並且別的同學,總不能像英雲這樣的知心,便又少了許多的樂趣。然而那一年我便要畢業,心中總是存着快樂和希望,眼光也便放到前途上去,目前一點的苦痛,也便不以為意了。

名家散文欣賞 篇13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的暴怒無常。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是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聽説北海的花兒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説。母親喜歡花兒,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兒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麼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娘倆在一塊,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經常肝疼得整宿翻來覆去的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刷刷啦啦”的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兒開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顯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説。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説。她高興的一會兒坐下,一會站起來:“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唉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邊,絮絮叨叨地説着:“看完菊花兒,咱們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説那楊樹花兒是毛毛蟲,跑着,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説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鄰居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着三輪車遠去,也決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揹着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着,像她艱難的一生。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兒。黃色的花兒淡雅,白色的花兒高潔,紫紅色的花兒熱烈而深沉,活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説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

名家散文欣賞 篇14

清晨醒來,抬眼望窗外,一片漆黑,鄰里也未傳來嘈雜之聲。於是,打開牀頭燈,順手拿起沈先生的作品《生之紀錄》翻看着。當我閲讀到先生這篇作品《雲南看雲》時,,心情再也無法平靜。句句話就是對我説的,似乎也是對我們這個社會説的,因此我把其中的一段節選下來以共勉。下面就是先生作品原文:

雲南的雲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長年的熱浪,兩種原料經過一種神奇的手續完成的。色調出奇的單純。惟其單純反而見出偉大。尤以天時晴明的黃昏前後,光景異常動人。完全是水墨畫,筆調超脱而大膽。天上一角有時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顏色雖然異樣黑,給人感覺竟十分輕。在任何地方“烏雲蔽天”照例是個沉重可怕的象徵,雲南傍晚的黑雲,越黑反而越不礙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氣必然頂好。幾年前中國古物運到倫敦展覽時,記得有一個趙鬆雪作的卷子,名《秋江疊嶂》,淨白的澄心堂紙上用濃墨重重塗抹,給人印象卻十分秀美。雲南的雲也恰恰如此,看來只覺得黑而秀。

可是我們若在黃昏前後,到城郊外一個小丘上去,或坐船在滇池中,看到這種雲彩時,低下頭來一定會輕輕的歎一口氣。具體一點將發生“大好河山”感想,抽象一點將發生“逝者如斯”感想。心中可能會覺得有些痛苦,為一片懸在天空中的沉靜黑雲而痛苦。因為這東西給了我們一種無言之教,比目前政治家的文章,宣傳家的講演,雜感家的諷刺文都高明得多,深刻得多,同時還美麗得多。覺得痛苦原因或許也就在此。那麼好看的雲,教育了在這一片天底下討生活的人,究竟是些什麼?是一種精深博大的人生理想?還是一種單純美麗的詩的激情!若把它與地面所見、所聞、所有兩相對照,實在使人不能不痛苦!

在這美麗天空下,人事方面,我們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報紙虛虛實實的消息,物價的變化,空洞的論文,小巧的雜感,此外似乎到處就只碰到“法幣”。大官小官商人和銀行辦事人直接為法幣而忙,教授學生也間接為法幣而忙。最可悲的現象,實無過於大學校的商學院,近年每到註冊上課時,照例人數必最多。這些人其所以熱中於習經濟、學會計,可説對於生命無任何高尚理想,目的只在畢業後能入銀行作事。“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擠擠挨挨,皆為利來。”教務處幾個熟人都不免感到無可奈何。教這一行的教授,也認為風氣實不大好。社會研究的專家,機會一來即向銀行跑。習圖書館的,弄古典文學的,學外國文學的,工作皆因此而清閒下來,因親戚、朋友、同鄉……種種機會,不少人也象失去了對本業的信心。有子女升學的,都不反對子弟改業從實際出發,能擠進銀行或金融機關作辦事員,認為比較穩妥。大部分優秀腦子,都給真正的法幣和抽象的法幣弄得昏昏的,失去了應有的靈敏與彈性,以及對於“生命”較深一層的認識。

其餘平常小職員、小市民的腦子,成天打算些什麼,就可想而知了。雲南的雲即或再美麗一點,對於那個真正的多數人,還似乎毫無意義可言的。

近兩個月來本市連續的警報,城中二十萬市民,無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個頸脖昂酸,無一人不看到過幾片天空飄動的浮雲,仰望結果,不過增加了許多人對於財富得失的憂心罷了。“我的越幣下落了”,“我的汽油上漲了”,“我的事業這一年發了五十萬財”,“我從公家賺了八萬三”,這還是就僅有十幾個熟人口裏説説的。此外説不定還有三五個教授之流,終日除玩牌外無其他娛樂,想到前一晚上玩麻雀牌輸贏事情,聊以解嘲似的自言自語:“我輸牌不輸理。”這種教授先生當然是不輸理的,在警報解除以後,不妨跑到老夥伴住處去,再玩個八圈,證明一下輸的究竟是什麼。

一個人若樂意在地下爬,以為是活下來最好的姿勢,他人勸他不妨站起來試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樑來做個人,當然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就在這麼一個社會這麼一種精神狀態下,盧先生卻來昆明展覽他在雲南的攝影,告給我們雲南法幣以外還有些什麼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雲彩言,色彩單純的雲有多健美,多飄逸,多温柔,多崇高!觀眾人數多,批評好,正説明只要有人會看雲,就能從雲影中取得一種詩的感興和熱情,還可望將這種可貴的感情,轉給另外一種人。換言之,就是雲南的雲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還可望由一個藝術家的心與手,間接來教育人。

盧先生攝影的興趣,似乎就在介紹這種美麗感印給多數人,所以作品中對於雲物的題材,處理得特別好。每一幅雲都有一種不同的性情,流動的美。不纖巧,不做作,不過分修飾,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現得素樸而親切,作品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可是我以為得到“讚美”還不是藝術家最終的目的,應當還有一點更深的意義。我意思是如果一種可怕的庸俗的實際主義正在這個社會各組織各階層間普遍流行,腐蝕我們多數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時還象是正在把許多人有形無形市儈化,社會中優秀分子一部分所夢想所希望,也只是餬口混日子了事,毫無一種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這情感去追求一個美麗而偉大的道德原則的勇氣時,我們這個民族應當怎麼辦?

大學生讀書目的,不是站在櫃枱邊作行員,就是坐在公事房作辦事員,腦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飯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於做政論的,作講演的,寫不高明諷刺文的,習理工的,玩玩文學充文化人的,辦黨的,信教的,……特別是當權做官的,出路打算也都是隻顧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這個國家的明天,是不是還有希望可言?

我們如真能夠象盧先生那麼靜觀默會天空的雲彩,雲物的美麗景象,也許會慢慢的陶冶我們,啟發我們,改造我們,使我們習慣於向遠景凝眸,不敢墮落,不甘心墮落,我以為這才象是一個藝術家最後的目的。正因為這個民族是在求發展,求生存,戰爭已經三年,戰爭雖敗北,雖死亡萬千人民,犧牲無數財富,可並不氣餒,相信堅持抗戰必然翻身。就為的是這戰爭背後還有個壯嚴偉大的理想,使我們對於憂患之來,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們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們要發展,要生存,還要為後來者設想,使他們活在這片土地上更好一點,更象人一點!我們責任那麼重,那麼困難,所以不特多數知識分子必然要有一個較堅樸的人生觀,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麼一分知識,方能夠把企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放在同一目標上,分途並進,異途同歸,抗戰到底!

名家散文欣賞 篇15

人生,是要走過生命的四季的。

當秋寒襲來的時候,樹木自知無法抗爭,便抖落了葉片,用一身硬骨迎擊風霜。那是一種暫時的退卻,是一種承受,是一種力的積蓄,一種耐心的等待,一種更有希望的選擇,而絕不是最後的結局。一旦時機成熟,便迅速萌發了新葉,用全力擁抱春色。於是,生命之樹充滿了綠意。

一位著名的企業家到一所大學作報告,有的大學生向他詢問事業有成的"祕訣"。他説:我沒有成功的"祕訣",只有戰勝失敗的感受。失敗一次不等於一生都失敗,但往往在多次失敗之後才可能擁有一次成功。每戰勝一次失敗,就與成功更近了一步...

當一個人的生命之樹有了落葉時,要告誡自己:失去的只是昨日,綠意已不再遙遠。失意時不必悽悽然自輕自棄;得意時也不必傲然目空一切。有生有落,有枯有榮,這是人生的一個規律。

善於承受沉重,就像善於接受成功一樣,都是生命的最佳支點。

名家散文欣賞 篇16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兒,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裏。

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裏看蓮花兒了——但故鄉的園院裏,卻有許多;不但有並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九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院裏乘涼。祖父笑着和我説:“我們園裏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裏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歡喜,説是應了花兒瑞。”

半夜裏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裏。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兒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着。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子,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着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倚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裏母親喚着,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斜過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雨勢並不減退,紅蓮也不搖動了。雨聲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蓋天空下的隱蔽?

名家散文欣賞 篇17

桃花不聲不響地紅了,瘋瘋癲癲咧着嘴在春風裏傻笑,天空明淨,是誰撐開了傘子多情的夢。雲兒扯了一綹紗,遮遮掩掩地變成了雨,羞答答地飄呀灑呀,把壓抑了一冬的矯情揮灑盡興,江南又活在飄逸繾綣的傘裏。無論晴天雨天傘是江南夢的全部內涵……

傘兒就是雨的夢,傘醉在羞答答的雨裏。軟軟的風,帶着人們所有的遐想,味道讓鼻子清鮮嗅得到,眼睛清晰看得到,心裏清楚猜得到,清潔記憶忘不掉。傘兒如舞蹈着的荷兒,讓人夢裏也能生出擔心來。那份擔心,真能長出瓷兒般脆生生的嫩芽芽兒來了,讓人們多了幾分關心和擔憂。透過玻璃一樣的透明天空,雨冰冷的脣印在傘熱情的臉蛋上。一根清冷悽婉的笛子,如一簾幽夢,在傘的世界裏盪漾開來,轉了一圈,又轉了一圈。傘就是雨的情人,傘就是江南的情人。不知是雨綁架了傘的感情,還是傘綁架了江南的感情。就這樣,無論今後走到何地,是朝夕相處,還是遠隔天涯,傘都留下一個夢,一個讓人忘也忘不掉的夢。

當燕子飛回來的時候,不管有雨無雨,為了我自己,也為了你,我把你的紅雨傘撐開了。從此也撐開了現在,也撐開了未來。一朵雲就是一把傘,傘下卻是兩個人。在傘的下面,你還是不難説出一百個陌生原因,但是也能講出一萬個熟悉的理由來。不許別人去猜,別人想些什麼我們都默認了。西湖斷橋上的那隻傘兒,千年才等了一回呢!當我撐開雨傘的那一刻,我明白了雨是為傘而來的,我是為你而來的。

一個寂寞的男人,撐着一把寂寞的油紙傘,寂寞地走在長長的雨巷裏。那個丁香一樣芬芳結着愁怨的姑娘呢?那個會寫愁怨的詩人呢?他還在撐着那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他還能逢着那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着愁怨的姑娘?她是否還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那長長的雨巷,走過的只是一個寂寞的男人!傘和雨哪個才是男人的孤獨的伴侶呢?那油紙傘真的永遠只是個夢嗎?

噹噹山花紅了的時候,那大晴天裏,陽光斜斜的照過來,比泉水還要清澈,照亮每一片綠,每一片紅,每一片紫。綠中就有一個你,紅裏就有兩個你,紫間就有萬個你了!傘就在和煦的陽光裏撒嬌。整個江南都在粉紅的記憶裏,傘就是記憶裏的風景。傘曾經無奈地穿過古老的長安的宮殿,躊躇滿志地踏上年輕北京的舞台,才走進江南唱晚的小舟上,行雲的街道里,流水的小橋中,豁然的小道旁。傘在江南每飄過的一處地方,都有一個悠然多情的夢。

在江南,等雨,不再是傘的宿命。

名家散文欣賞 篇18

一九〇〇年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從一個姓楊的幫工那裏得知,一處洞窟的牆壁裏面好像是空的,裏邊可能還隱藏着一個洞穴。兩人挖開一看,嗬,果然一個滿滿實實的藏經洞!

王道士完全不明白,此刻,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户。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着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因此,從這一天開始,他的實際地位已經直竄而上,比世界上那些著名的遺蹟博物館館長還高。但是,他不知道,他不可能知道。

他隨手拿了幾個經卷到知縣那裏鑑定,知縣又拿給其他官員看。官員中有些人知道一點輕重,建議運到省城,卻又心疼運費,便要求原地封存。在這個過程中,消息已經傳開,有些經卷已經流出,引起了在新疆的一些外國人士的注意。

當時,英國、德國、法國、俄國等列強,正在中國的西北地區進行着一場考古探險的大拼搏。這個態勢,與它們瓜分整個中國的企圖緊緊相連。因此,我們應該稍稍離開莫高窟一會兒,看一看全局。

就在王道士發現藏經洞的幾天之前,在北京,英、德、法、俄、美等外交使團又一次集體向清政府遞交照會,要求嚴懲義和團。恰恰在王道士發現藏經洞的當天,列強決定聯合出兵。這就是後來攻陷北京,迫使朝廷外逃,最終又迫使中國賠償四億五千萬兩白銀,也就是每個中國人都要賠償一兩白銀的“八國聯軍”。

時間,怎麼會這麼巧呢?

好像是,北京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裏一作出進攻中國的決定,立即刺痛了一個龐大機體的神經系統,西北沙漠中一個洞穴的門剎時打開了。

更巧的是,僅僅在幾個月前,甲骨文也被發現了。

我想,藏經洞與甲骨文一樣,最能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必須猛然出現在這個民族幾乎完全失去自信的時刻。

即使是巧合,也是一種偉大的巧合。

遺憾的是,中國學者不能像解讀甲骨文一樣解讀藏經洞了,因為那裏的經卷的所有權,已經被悄悄地轉移。

名家散文欣賞 篇19

那天,成吉思汗要在克魯倫河畔的宮帳裏召見一個人。

這個人住在北京,趕到這裏要整整三個月。出居庸關,經大同,轉武川,越陰山,穿沙漠,從春天一直走到夏天。抬頭一看,山川壯麗,軍容整齊,歎一聲“千古之盛,未嘗有也”,便知道到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已經十二年。這十二年,一直在打仗,主要是與西夏和金朝作戰。三年前在與金朝的戰爭中取得巨大勝利,不僅攻佔了金朝的中都(即北京),還分兵佔領了大小城邑八百多個。中都的一批金朝官員,投降了蒙古軍。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為的是要反抗和推翻他們頭上的統治者——契丹人的遼朝。金朝後來確實打敗了遼朝,卻沒有想到蒙古人後來居上,又把它打敗了。

長年的征戰,複雜的外交,龐大的朝廷,使成吉思汗的攤子越鋪越大。每天都有內內外外的大量問題要面對,成吉思汗急於尋找有智慧、有學問的助手。他原先手下的官員,幾乎都是沒有文化的莽將。連他自己,也沒有多少文化。

他到處打聽,得知四年前攻佔金朝中都時,有一位投降過來的金朝官員很智慧,名字叫耶律楚材。

這個名字使成吉思汗立即作出判斷,此人應該是契丹族,遼朝的後裔。耶律家族是遼朝顯赫的王族,後來由於金朝滅遼,也就一起“歸順”了金朝。這應該是耶律楚材祖父一輩的事,到耶律楚材父親一輩,已經成了金朝的高官了。但成吉思汗知道,這個家族在內心對金朝還是不服的,企盼着哪一天能夠報仇復國。早在蒙古統一之前,當時還沒有成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曾經遇見過作為金朝使節派到蒙古部落來的耶律阿海,兩人暗中結交,還立下過共同滅金的志願。

想到這裏成吉思汗笑了,心想這真是一個奇怪的家族,被金所滅而降金,金被蒙軍打敗後又降蒙,如此兩度投降,是不是真的始終保持着復興契丹之夢呢?好在,今天可以找到一個共同的話題,那就是分別從契丹和蒙古的立場,一前一後一起笑罵曾經那麼得意的金朝。

隨着一聲通報,成吉思汗抬起頭來,眼睛一亮。出現在眼前的人,二十七、八歲光景,高個子,風度翩翩,聲音宏亮,還留着很漂亮的長鬍子,非常恭敬地向自己行禮。

成吉思汗高興地叫了一聲:“吾圖撒合裏!”

這是蒙古語,意思是長鬍子。

這一叫,就成了今後成吉思汗對耶律楚材的習慣稱呼。

寒暄了幾句,成吉思汗便説:“你們家族是遼朝的皇族。儘管你做過金朝的官,但我知道遼和金是世仇。你們的仇,我替你們報了!”

這話説得很有大丈夫氣概。接下來,理應是耶律楚材代表自己的世代家族向成吉思汗謝恩。

但是,耶律楚材的回答讓成吉思汗大吃一驚。

他説:“我的祖父、父親早就在金朝任職為臣了,既然做了臣子,怎麼可以暗懷二心,仇視金朝君主呢?”

這話聽起來好像在反駁成吉思汗,而且公然表明了對成吉思汗的敵人金朝君主的正面態度,説出來實在是非常冒險。但是,成吉思汗畢竟是成吉思汗,他竟然立即感動了。

一個人,對於自己服從過的主人和參與過的事業,能一直表示尊敬,這已經很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在表示尊敬的時候,完全不考慮被尊敬對象的現實境況,也不考慮説話時面對着誰。這樣的人,成吉思汗從來沒有見過。

成吉思汗看着耶律楚材點了點頭,當即向左右表示:這個人的話要重視,今後把他安排在我身邊,隨時以備諮詢。

這在後來的《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上記為:“上雅重其言,處之左右,以備諮訪。”

名家散文欣賞 篇20

姜曉文山水小品展開展的當天,手頭有些事,沒有能一睹盛況,過幾天聯繫曉文,説是想過去學習學習,於是就相約到了無蓋堂藝術沙龍,是一家茶社,展出曉文山水小品三十餘幀,上下樓看了一回,頗是有些感觸,就和曉文在二樓的畫案旁説了很多的話。下得樓來,與茶舍主人喝茶期間,曉文接到懶園電話,説是晚餐請到費秉勛先生處一聚,北京柯文輝老先生要來。

柯先生是參加當天在省美術博物館舉辦的衞俊秀逝世十週年遺作展從北京專程趕過來的,一臉花白的大鬍子,似乎很有些于右任先生的風采,頗為健談,所説的話,幾乎句句是經典,兩、三個小時竟持續不斷,這是很少見的,後來我和在座各位朋友説,如果用錄音筆整理出來,應該是很精彩的講話稿。席間,懶園兩瓶八三年的茅台雲散之後,場面就有些亂,大家輪番着去和兩位老先生合影留念,兩位老先生也像是年輕了一樣,淡然地配合着,滿足着一幫年輕人的念想。茂林拿了新創刊的《煤界》的清樣讓大家傳了看,他已是作了執行主編的人。翟旭鵬帶了一冊柯先生的新著《陪畫散步》,請老先生簽名,書看起來是不一般的厚。柯先生還出版過《劉海粟傳》、《曠世凡夫----弘一大師傳》,據説那本《龔賢畫論臆解》很有看頭。

柯先生説,這年頭啊,諾貝爾獎,這位矜持的貴婦人也不得不向莫言求愛,而高尚如托爾斯泰,直到老死,也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我留鬍子,唯一的想法就是上公交車能有人給我讓座位;放下,不只是要放下成功,還要放下失敗,兩者都能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來到西安,能看得到的,都平平常常,看不到的,才是真正的不平常;有人説他是西安第五,我説就他説話的態度看,他還是謙虛了,他應該是西安第一;大家都在下海,海卻在岸上。我清晨起來,斷斷續續地記起了他説的一些話,就大致作了以上的記錄,當然風采是和原版沒有辦法比較了,實在是接受了一次睿智對談的洗禮。

這段日子是有些忙亂,去年秋天裏,成都曉劍兄來西安的時候,文川發來清末民國的火花圖片二百餘幅,幾個人商討着説是今年上半年合夥出一個有關火花的集子,前些天文川又詢問了一回,還真是有些挑戰,大致都在進行着,自己就有些壓力了。手裏收集了一些資料,前些天翻出賈先生《小石頭記》來看,覺得似乎不能寫成那個樣子,於是就找來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以及施蟄存的《唐詩百話》間或翻一翻,大致有了思路,終於動筆了,寫了三、五篇,看來確是還有一段路程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