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經典散文:開書店是這輩子最幸福的事

文學2.83W

直到去世前,朱傳國最放心不下的還是自己經營了10餘年的增知舊書店。

經典散文:開書店是這輩子最幸福的事

朱傳國和他的舊書店。

不到20平方米的空間裏雜亂堆放着近兩萬冊舊書,高高的書架之間勉強容得下兩人通行,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來往讀者的淘書熱情,不少人或靜立於書架前,翻看故紙堆裏的舊時光,或埋首於舊文獻,挑選頗有價值的史料收藏。

12月的第一個週末,安徽合肥,許久沒有開門的增知舊書店營業了,不少愛書人、老顧客紛至沓來,他們購買舊書,在微信朋友圈裏分享照片,用這種方式支援癌症晚期的書店老闆朱傳國,也是對這個專門經營舊書的小店的聲援。“書店老闆已經病重到生活不能自理,合肥最後的舊書店命運再一次站到十字路口,舊書店何去何從?”這些日子,書店老闆的病情、舊書店的命運,牽動不少人的心。

12月5日上午,54歲的朱傳國因病去世。前幾天,他還在念叨,自己最擔心的就是這家書店。“開書店是這輩子最幸福的事,希望它能永遠活下去。”

朱傳國:“精神食糧很多時候就在經典的老著作裏,在舊時的古籍史料裏”

“眼看他起門面,眼看他賺了錢,眼看他關了門。”

朱傳國從2000年開始經營書店,10多年來,他經歷過舊書行業租書、賣書暴利經營的春天,也感受到了網絡時代對傳統圖書市場的巨大沖擊:貨源越來越少、房租不斷上漲,身邊的舊書店紛紛歇業,城市裏曾經繁華的幾大舊書交易市場,已成了歷史。

書店的生意難做,收入也從每年好幾萬元跌至不到兩萬元,但朱傳國沒有放棄。“精神食糧很多時候就在經典的老著作裏,在舊時的古籍史料裏。”

基於對古籍經典、歷史文化的敬畏,朱傳國篩選書目相當嚴格,也堅持規範經營,看品相、看出處、看版本……打書店開張以來,他沒有收購、銷售過一本盜版、低俗書刊。

“要讓每一個愛書人,來到書店都能淘到心儀好貨。”為此,朱傳國時常要走街串巷上門打聽收購、從廢品站裏尋寶、從舊貨集散地淘書……每當看到讀者在店內淘到一袋子書,帶着喜悦、滿足離開時,朱傳國覺得一切都值了。

即便是千方百計淘來的珍本、孤本,朱傳國也不會藏着掖着,對常來的老主顧們還會降價打折,順帶着同他們閒聊幾句,以文會友。漸漸地,不少作家、學者,都會到他這裏找尋可用的史料,他們和豪爽的朱老闆成為了朋友,書店雖小,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樣的日子讓朱傳國覺得很充實,也很滿足。

直到2013年,朱傳國被確診患上了直腸癌。頻繁的手術、化療幾乎花光了他所有積蓄,書店也時開時停。但朱傳國仍一心想着書店,想着怎麼為城市的文化發展做點貢獻。

11月24日,朱傳國把珍藏了10多年的46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文史資料捐給了合肥市圖書館,“很欣慰能在自己的最後時光,為合肥做一些好的事情。”

讀者:“文化需要傳承,大家儘可能搭把手,讓書店能夠繼續維持生意”

“一座城市,不能沒有一家舊書店。”朱傳國的病情和書店的命運也讓不少聽説、瞭解增知舊書店的人們牽掛、揪心。許多人蔘與了“為增知舊書店代言,我們都是文化擺渡人”的線上線下公益活動。

習慣了網購,以往從沒在市場上淘過書,聽説了朱傳國的故事,在安徽電視台工作的陳燕特地來到增知舊書店,買上幾本舊書。

孫旻霈在增知舊書店附近生活了20多年,每天上下學都要從書店路過,時常會進來瞅一瞅,翻看幾本畫冊,這家書店承載了他太多的兒時記憶。這一次,他參與一家公益機構的活動,打算從書店收購一批舊書並捐助給貧困地區的學生。在孫旻霈看來,老闆的身體不好,一直堅守很不容易,“文化需要傳承,大家儘可能搭把手,讓書店能夠繼續維持生意。”

同陳燕、孫旻霈一樣,很多人或是慕名而來,或是追尋記憶裏的舊時書香,或是捐助一些舊書籍,或是淘上幾本寶貝,並附上書目、書店照片在朋友圈裏轉發,讓更多人關注、關心增知舊書店。

書店已不是第一次受到關注,去年4月,一篇“一起幫幫老朱,拯救舊書店”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傳播,發出當晚點擊量就達10萬+,隨後一週,書店營業額達到10多萬元,比過去幾年的營業總額還多。

“朱老闆總是説日子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不要大家的物質捐助,大家就通過上門購書的方式儘自己的一份力。”文章的撰寫推送者章玉政是增知舊書店的老顧客,也是朱傳國的老朋友,他沒想到文章會引來這麼多人的關注。

“這期間一家出版社主動聯繫,想為朱傳國免費出書,將他幾年來的淘書偶記編輯出版,一方面為老朱支援些稿費,一方面也為民間舊書業的發展留下一份生存檔案。”章玉政説。聽到朱傳國去世的消息,他覺得雖然很突然,但也在意料之中,“他已經把他所能做的最美好的東西留給了我們。我們做這些活動,不只是為了幫助老朱,更多的.還是希望這個舊書店能持續下去,成為老朱所期待的‘永遠的舊書店’。”

朱成龍:“不能總是靠愛心購書,也不能單純依靠傳統店面營銷的老路”

在朱傳國的兒子朱成龍心裏,一個城市的厚重不體現在樓建得有多高,路修得有多寬,“很多時候,僻靜的小巷,簡陋靜謐的書店,一下子就能把城市的天空照亮。”

現在,朱成龍會利用上班的閒暇時間打理書店的生意。他已經決定,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把書店繼續做下去。

朱成龍從小接觸舊書行當,耳濡目染,對書店的發展有更多的理解。在他看來,書店未來的發展,還得在銷售模式的創新上破題。

“不能總是靠社會各界的愛心購書,也不能單純依靠傳統店面營銷的老路。”現在,朱成龍在增知舊書店門口,擺放了不少淘來的硯台等古董和老物件兒,通過衍生產品的銷售增加書店營收,“下一步還會考慮開發製作一些具有書店特色的文創產品,比如印有書店標識的筆記本、鋼筆等,增加銷路。”

同時,他打算引入互聯網思維,入駐網上舊書店平台,開展文化沙龍、講座等各種形式推廣宣傳,朱成龍覺得,往後的發展還得堅持多條腿走路。

章玉政認為,除了舊書店自身的突破創新,政府在政策、資金上的扶持也必不可少。“能否給予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給予一定的書店房租補貼,能否考慮為舊書業、舊書店打造‘新家’的方式,規劃建設一處可以稱為‘文化地標’的舊書市場或一處可供人安靜淘書的舊書店。”章玉政説,“喧囂都市需要留一片寧靜的角落,短期看政府加大了投入,但長遠講,提升的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與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