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九年級語文教學的隨筆

文學8.02K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教學的隨筆,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語文教學的隨筆

九年級語文教學的隨筆1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然而,長期以來,古詩詞教學都是困擾師生的一大難題,多數教師認為不好教。一來,古詩詞產生的年代距離我們久遠,學生缺乏相應的情境感受;二來,古詩表達形式重含蓄,詩文講究凝練,學生不易體會到其中的深層含義。針對這兩點,我認為在教法上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應用獨特的方法,靈活有效的授課,讓學生學會古詩,愛上古詩。

(一)“知人論世”。

詩人寫詩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所以應讓學生有意識的瞭解詩人的生平和事蹟。對於這方面,我一般採用課前預習、查找資料與課上故事接龍的方式進行。如講到李白的詩,就讓學生先去查查李白的資料,自己進行歸類整理;到了上課時,就請同學用接龍的形式,一個接一個的來講關於李白的小故事或介紹他的一些情況、詩歌風格等。這樣,學生們對詩人有了充分的瞭解,甚至對詩歌也有了興趣,學詩時自然事半功倍。

(二)從詩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

詩人都善於觀察,他們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優美精煉的語言刻畫出來。通過直觀啟迪,從詩文入手,讓學生對教材有感性認識,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夠觀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只需引導學生從詩文入手,順理而下,自然就領會詩中意味:碧空萬里,江水浩蕩,江面一葉孤舟,揚帆東去。站在黃鶴樓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這隻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愛的孟浩然就在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遠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兒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見了。可見詩人矚望已久,思念之切。於是,長歎一聲“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感情多麼真摯啊。

(三)深入詩的意境,與詩文產生共鳴。

古詩的表達往往是言近而旨遠,景近而情深。不論是寫人、記事、狀物或繪景的詩,不論是抒情和敍事的詩,無一不是社會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詩文思想感情昇華。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過概括描寫環境,襯托人物,精刻細節,來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選材詳略得當。講授時,可隨學生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看懂畫面上描繪了多少景物,確定詩人觀察事物的立足點;

2、理清畫面的層次結構,探索出作者觀察生活的順序和展開想象的思路;

3、弄清楚字、詞、句的確切含義,體會出詩人感情愛憎的傾向;

4、有條件的還要儘可能考查詩人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評論出作者的功過得失以印證詩作。這樣既感觸到了詩人苦惱與孤立無援的處境,又堅決堅持自己的主張,寧折不彎,繼續探索的精神。

(四)強化改寫,培養想象

古詩詞的語言非常的精練,可説是字字珠璣。但對於國中生來説,他們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詩詞意,明白詩詞的字面意思,以達到快速背誦。因此,他們就認為象文言文一樣翻譯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對於這一點,我認為,簡單的翻譯是枯燥的,很難將學生帶進詩詞意境,不能培養他們的想象力,[為您編輯]所以我花在此方面的時間是相當少的。而把更多的時間是花在指導學生改寫上,讓學生髮揮想象,對古詩詞進行體裁的改變,用自己最喜愛得體裁的語言把詩詞中所描寫的東西串成一篇優美的文章。改寫後再對照原詩進行對照品讀,且選出優秀者在全班朗讀,然後再講解詩詞語言上的特點。學生也就能突破狹窄的詩詞意空間,容易掌握知識,同時也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大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古詩以它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優秀文化中一直閃耀着燦爛的光芒。古詩教學也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科學掌握,把握好節奏、方法讓學生在熱愛古詩中去欣賞學習它。讓學生從古詩中開智力之泉,養浩然正氣,立奮發之志,為將來的成就奠定基礎。

九年級語文教學的隨筆2

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樹立嶄新的教育理念。這對我們每一位教師是一次通透的洗禮。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進新課改,是對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的機遇和挑戰。作為新教材的使用年級,我校七年級語文組在校領導和其他年級語文教師的指導和協助下,認真學習、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取得了些許成績。我們的主要做法有:

一、採取多種形式,落實培訓學習

我校教研採取短期培訓與長期學習相結合,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等形式,注重校本培訓,每週定時定點學習,讓理論學習成為教師的內在需求,並在專門的研討會上將教學中出現的預設外、生成性的問題共同解決;學校創設條件,選派青年教師到武漢等地參加新課改研討學習班和新課標培訓,同時請市、區教研員到校講學、講課,努力將最前沿的教育教學思想呈現於一線教師面前,有針對性的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一系列手段使新課程理念滲透於教師的教學行為中,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觀念上變“以教師為本”為“以學生為本”,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與引導者,在教學中我們準確把握師生角色定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掘學生潛能,舒張學生個性。在第一冊的“口語交際DD這就是我”教學過程中,我們為學生設立了語文學習的成長記錄本,讓學生寫出一個真實的自我,“自我介紹”,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個性。其後的點點滴滴則是成長中的心路歷程。如學習《理想》這一課時,結合課後名言,讓學生在記錄本上記下自己的座右銘,既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也讓學生下意識地積累了許多知識。再如我們學習《鄧稼先》和《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們請學生談談自己心中的偶像,説説為什麼佩服他,那麼自己準備做一個怎麼樣的人?鼓勵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志存高遠,做一個有抱負的人。

二、深入集體備課,注重教學反思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體體驗,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而集體備課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在這一年的課改實驗中,我們充分反思過去備課的弊端,在此基礎上,對備課進行了改革,制定了"集體備課、互相協作、資源共享、個人加減"的新的備課方式。其中,集體備課是進行資源共享的前提,個人加減是體現教師個人創造和適合不同班級學生特點的保證。通過討論,我們對新的備課方式形成了以下幾條意見:第一,在備課形式上,我們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側重設計好教學的基本思路。第二,教學設計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法,尊重學生思維的多樣性,講求教案的實效性和創造性。

每單元課文由教師分工備課,再集中彙總,討論修改,用集體的智慧形成一整套精品詳案。這樣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另一方面使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材,指導學法,輔導學生。與之配套的還有一系列説課設計、研討課、評課,也有問題解決式的互動研討和教師的教學反思。學校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舉行了相應的具有競賽性質的活動。如剛剛結束的中學部青年教師基本功大獎賽,青年教師從講課、説課、教案編寫、現場評課等方面展示出各自的風采,顯示我校青年教師較高的教學水平,並有力地促進了我校新課改的行進。學校規定全體教師每節課後必寫教學心得,通過自我反省,以反思日記、課後備課、成長自傳等形式進行內省式反思,通過理論學習或與理論對照進行學習式反思。通過與他人交流、過程觀察、學生反饋、專家會診等方式進行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態度從事教學、以研究的視角反思教學、以反思的成果改進教學,強調課後反思的重要性。學校還定期對教師課後反思情況進行檢查、評比,並將評定等次在全校公示。

三、改革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積累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讀書、積累、提高”的主題活動,運用各種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如“精彩的課前三分鐘演講”。既可以是學生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可以摘錄自己欣賞的雋永小文。每節課訓練一人,要求人人能講,並能從中獲益。經過長期堅持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有明顯進步,學生作文的整體水平也相應提高。

積累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郭沫若有"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均任翕張。"積累是語言材料的內化為個人語言儲備的過程,我們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積累,可以是生活中自由點滴積累,也可以根據老師的安排積累,值日生每天在板報專欄上抄寫一首詩、一句名言,一組優美的句子或其它內容,並向學生推薦《讀者》、《中學生閲讀》等書目,定期指導學生閲讀中外名著,適時作時事點評。在課堂、學校的.大環境中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關注社會的責任感。營造人文化的語文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現學生接受的個體性。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課程標準設置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實踐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實現“人的發展”這個根本性的要求。例如在進行“探索月球奧祕”的主題研究活動中,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出關於月球知識的研究小課題,於是“月球知識知多少”、“有關月亮的對聯和謎語”、“月亮的傳説”等一系列子課題產生了,帶着這些課題,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投入了研究中。有的學生幾個人共同研究一個課題,你上網查閲資料、我上圖書室借閲書籍、他負責整理資料,個個幹得頭頭是道;有的學生則和家長一起合作研究,在自己研究的同時也讓家長更新了一回教育觀念。還有學習《魚化石》一詩時,請學生自己收集關於化石的資料,學生們帶來的成就出人意外:圖片、論文摘選、文章、詩歌,甚至有的同學搬來了自家的大百科全書,可見學生們對活動課的期待與熱忱。綜合性學習課《黃河,母親河》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分成“黃河歷史組、黃河詩歌組、黃河傳説組,黃河環保組,收集資料,歸納整理,顯示了很好了自學才能,更體現了學生集體的智慧。

與時限較長的綜合性學習課相得益彰的是一些小活動。如課本劇,像《醜小鴨》,學生們自制卡通面具,設計台詞,自編自導,還煞有介事;還有課文人物的心理訪談,學生研讀課文,體會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扮演主持人,為課本人物作內心獨白,於其中折射出自己的精神世界;組織學生編寫手抄報,學生自己分工合作,採訪、排版、配圖、發行,充分展示了自我才能。我們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理論分析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接觸現實生活,擴展知識視野。

四、開發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為新課程改革提供支持

我校緊緊抓住現代信息技術三個支撐點,即硬件建設、軟件開發、潛件發展,努力開發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為新課改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電化教育手段,製作多媒體課件,可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課件具有形象、直觀的效果,融圖、文、聲、像於一體,便於以另一平面呈現課文,幫助學生理解。如《竹影》一課中關於中西方繪畫的差異,難以捉摸地在一個個方塊字間遊移,可當多媒體呈現出兩組各具特色的中西方繪畫作品,像鄭燮的《竹石圖》,塞尚的《靜物》等,則一切盡在不言中了,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水到渠成地歸納出其不同。《觀舞記》課件的導語部分恰到好處地引入印度舞蹈錄影,讓學生領略到異域風情,對課文中冰心女士的描繪則更充滿了期待。課件《神州大戲台》進一步將展示平台的作用發揮盡致:各種臉譜、唱腔讓學生讚歎不已的同時心領神會。《黃河頌》課件中黃河壺口大瀑布騰挪宇宙的姿態、《黃河大合唱》吐吶山河的氣勢使光未然的詩歌靈魂於聲色大動之中赫然顯現。

新課標下的教學每一步前進都需要探索總結。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明確。如新課程中“雙基”的落實情況,教學評價的把握,我們的課程內容對於形成學生素質過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語文無處不在,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愛上語文,因為它是一門神奇而美妙的學科,快樂地學習語文,學習快樂的語文。讓生活走進語文,用語文來描述生活!

九年級語文教學的隨筆3

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而要備好課,不能光依靠於“教參”,要讓學生學好一篇課文,教師先要反覆研讀課文,摸清課文的思路、抓住重點詞語、弄清重點詞語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歸納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這方面,我作了如下歸納。

一、設計好教學環節。

我認為,在制定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像導演一樣,精心設計出層次性清、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引導學生自我實踐的課堂活動程序。要根據教材資料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一個“讀”字,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齊讀等形式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細讀、精讀等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要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每次讓學生讀書時,都必須帶着問題去讀。杜絕“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讀法。課堂設問要有思維的容量、思考的價值、恰當的深度,着眼點要放在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繫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資料的矛盾處。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些,將會是一節不錯的課。而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時明明是a想法,上課時卻變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錯,不成熟,令我汗顏。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有人説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教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進取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這樣學生就會從中潛移默化的受到薰陶和感染,課堂也將不再空乏,學生也將不再是可憐的傾聽者。

三、聯繫學生生活實際。

以課堂學習為核心,主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構成有序、趣味、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經過收集與閲讀,為深入理解課文資料奠定了基礎。

九年級語文教學的隨筆4

雖然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但是我卻深深的感受到語文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了,這時每位語文老師都需要仔細思索的,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設計好教學導語。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要培養學生髮現美的意識。米開朗基羅在被視為平常的大理石中發現“大衞”,牛頓在蘋果落地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卞和在執著信念中發現和氏璧。要想讓學生能發現美,除非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的眼睛。“一花一世界,一鳥一天堂”,運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這裏有母親的呵護,朋友的問候,老師的關心,一絲一縷中都寓含濃濃深情。要從身邊瑣碎生活小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知美。從花的香、草的綠中體味自然,從陽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從絢麗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豐富。

培養學生深刻思考意識。感覺於世界豐富多彩,體會生活絢麗繽紛,要能學會思考。創造人的是自然,啟迪和教育人的卻是社會。要能感動於社會中事、物、人,並且能激盪內心的揚善溢美的思想情感。學會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對生命意義感悟,對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的真諦。

九年級語文教學的隨筆5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選擇,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新觀念。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被動理解式的學習,嚴重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本事的培養。所以,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國小語文課堂,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體現哪些新的教學觀念呢?

1、教學的民主性。語文教學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現代教學過程。體此刻教學實踐中的民主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教師的主角發生改變,由教學的中心和主宰變為服務於學生髮展的地位,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人際交往活動。所以,教學應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在於指導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要給學生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重視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研究和發現的成果。要注意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形式和資料,善於發表自我的獨特見解和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教學的開放性。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指開發和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一樣資料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教學的開放性應體此刻:一是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圖書館、因特網等也應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構成語文本事。二是學習資料的開放。要打破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和教師都有自主選擇學習資料的權利,對教材的資料可根據實際進行改換、增刪,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獲取語文知識。語文教學應注重課程的整合,有機滲透數學、音樂、美術、自然等方面的知識資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學習方式的開放。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理解式學習方式,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忙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選擇不一樣的學習方式,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模仿、體驗等,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在教師的指導幫忙下,構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語文素養。

3、教學的合作性。語文教學的合作性是指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它以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生生互動的形式,凝聚了團體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於優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教學的合作性主要表此刻: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我的看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自我擅長的形式(如讀、畫、唱、演等)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從中反思自我的學習行為。其他語文實踐中的合作會更加充分和自由,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就共同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這個夥伴能夠是教師、同學、家長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對象的廣泛性,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學會與人相處。

4、教學的探究性。探究是最能體現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心智活動,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語文教學的探究性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自主探索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在攝取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同化、組合和探究,獲得新的知識、本事和態度的教學活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旨在在體驗過程中敏鋭地捕捉問題,緊緊地追問、探索問題的結果。語文教學中探究的領域十分廣泛,能夠是文章的思想、資料,也能夠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能夠是學生感悟學習方法的過程,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凡是學生產生疑問的,都能夠作為探究的對象。兒童的思維和認知具有獨特的視角,不一樣生活經歷、個性特點的孩子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教師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承認差異,不搞統一標準。另外,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要探究的不僅僅有思想資料,更有方法、情感、態度等;這些探究都能夠是深層次的,是更有探究價值、也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

5、教學的過程性。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必須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資料有所選擇、確定、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所以,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能夠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到達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