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浣紗溪畔雨如紗優美散文

文學3.08W

每當在郊野散步時,逢煙雨搖曳如夢;每當在清流之畔看到少女相伴樂遊,每當在遠山近湖的度假酒店內,看一泓春水倒映柳絲,常會想起那在史潮中一度驚豔、促使一國復興,繼而難覓芳蹤的中國四大美女之首——西施。豈能忘,我曾被電視劇誘惑,在這位女子的故鄉痴痴探訪,苦尋芳蹤……

浣紗溪畔雨如紗優美散文

那年仲春,我在浙東諸暨小住三日。説來也奇,我每到江南,陰雨連綿便尾隨而至。深夜急雨敲窗,多次讓我從夢中“浮出”,再難入眠。於是,索性披衣開窗,在風雨聲中展讀接待方提供的史料,找尋這座古城的深沉遺蹟、過往名人。

身在異鄉,雨夜獨坐,自然寂寞。好在茶几上有當地文友送來的同山櫻桃、馬劍綠茶,在漫漫長夜彌散淡淡清香,也算有幾許“鮮麗”陪伴。

整體面積不大,與杭、津、衢高速路比鄰的諸暨市,在霧雨朦朧中漸漸醒來。我推窗掃視,見深巷鬧市,出現流動的車影人影。我合上書,讓文字中的閃光點在腦際縈迴……

諸暨能聞名海外,不僅僅因這裏曾為吳越古都、古越文化發源地,留存新石器文化遺址和青銅文化遺址……重要的是,這裏曾走出一位身負國家重任,敢於與狼共舞的“諜花”,幾經表演,便導致吳越王朝風雲變幻;忍辱負重,讓強勢國王意亂心迷。這位叫西施的農家女,把愛與恨融入丹青,任憑後人讚歎或非議,毫無懸念成為中國史書記載的“四大美女”之首。

公元前494年,是冷兵器四處碰撞,戰亂之地煙塵四起,哀鴻遍野的年代,越國軍隊在遭受吳軍重挫後,越王勾踐把美若天仙的西施送給吳王,“亂其心志、弱其政事”,由此達到“復吳仇、稱霸吳越”目的。事與願合,吳王得到西施後,日夜貪歡、聲色犬馬、橫徵暴斂,興建姑蘇台、醉卧館娃宮,於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最後被卧薪嚐膽、勵志圖強的越王所滅。

膽識驚人、富含傳奇色彩的女子,從此在海內外享有盛名,留下與之相關的景點。蘇州的館娃宮、西施遺蹟,紹興的西施山、若耶溪,乃至新加坡的西施街,韓國的西施浦,連同日本每年舉辦的西施節……絡繹不絕慕名趕到諸暨的遊人,在觀覽西施遺蹟後默然沉思,生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悵然。

那日,早飯過後,天色依舊陰沉,雨幕仍然高掛。我撐傘走出賓館,踏着古韻重疊的街巷,踩着蜿蜒曲折的石板,穿過江南特有的`,彌散甜香氣味的早餐攤點,向諸暨浦陽江方向漫步獨行。

浙東的春晨,大多雨霧飄移、如夢如幻,很容易把人的思緒帶入史冊深處。我登上苧蘿山,撐傘展望,見靜靜的浣紗溪慢慢流遠,點點帆影似乎閃動着離別之情。我走下山來細看,溪畔,有一塊滾動着雨珠的巨石,眾多尋覓西施遺蹟的人們,在巨石旁圍觀、品賞。一位導遊正在向大家介紹,説這裏便是西施當年浣紗之處,有李白詩“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古今,荷花遮玉顏”和“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為證。左手撐傘、右手持話筒的年輕女導遊貌美且音色頗佳,講述的故事也生動,特別是介紹“浣紗石的傳説”時,溪畔石邊鴉雀無聲,聽眾目光專注深沉。我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聽着、想着……當年,這塊浣紗巨石果真隨西施姑娘的心意而沉浮?纖纖玉指漂洗的長紗真的光潔如雪?看得出來,人們寧願堅信這流傳已久、神話色彩很濃的傳説。我認定,浣紗江邊,眾鄉民的情感是質樸的,在他們眼裏,西施不過是苧蘿山下貌美的村姑而已,“紅顏誤國”、“傾國傾城”等詞義,似乎離他們很遠。我還留意到,遊人們較為關注的,不是西施姑娘從山村走出的身影,而是這位女子漸漸消失的履痕。

不少尋蹤訪古者在撐傘議論,大多希望西施有個既浪漫、又圓滿的歸宿。都企盼看到“范蠡大夫與西施一同涉三江、泛五湖,走入世外桃源”的版本,能通過遺蹟和史料讓後人驗證。然而,很多古人都認為,越滅吳後,勾踐的夫人妒火中燒,把西施沉入江中的傳聞才順理成章。《墨翟·親土》上説:“西施之沉,奇美也”,斷定西施死得很悽美。明代小説家馮夢龍也持西施被越國“賜死”的論點,固執地認為,西施的遺體真真切切隨着一江春水飄向遠方:“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書聖王羲之當年站在浣紗石旁,對西施之死也是困惑難解,吟誦“江邊空餘浣紗石,夕陽不照浣紗人”之後,默默寫下“浣紗”二字。書聖臨終時,叮囑家人把他葬在苧羅山巔,也算是一代情痴。我走到西施亭前,見上刻“浣紗”二字的碑碣猶在。這時,導遊正在向遊人介紹,2006年6月10日,第一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國務院公佈了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諸暨流傳的“西施傳説”榜上有名。

我至今依然認定,不管西施魂歸何處,也不管後人對這位美女怎樣評判,她永遠是一位洋溢着美感、情感的歷史人物。她是從尋常百姓家走出的奇女子,由此,芸芸眾生總感到與她親近,她在山水風光間留下的遺蹟連同奇聞軼事令人感念,也使浣紗溪畔,縈繞着一首悽美的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