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校園1.86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通用1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1

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維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設計集合圖的活動,啟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説理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教法

本節課劉老師主要採用遊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

學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遊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1、劉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遊戲中引起矛盾衝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複。

3、藉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4、藉助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的語數競賽活動的情況,讓學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

5、小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設計集合圖,進一步加深對集合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6、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讓學生考慮到集合與集合之間關係的多樣性使所學知識得到了延伸。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過程,通過觀察、實物操作,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能夠比較出角的大小。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角;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

知道角有大有小,並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題圖)在這些物體的面上有哪些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

這些圖形都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其實這裏還藏着一位新的圖形朋友,(課件抽象出角)誰知道它們叫什麼?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認識角

1.摸一摸,直觀感知角特徵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嗎?在哪裏?(學生可能會用手指尖指某一點)老師把這一點畫在黑板上,問:這是角嗎?(不是)那角是什麼樣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這裏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麼?(一個小坑、一個小點。)是的,這兒有一個點。

那我們從這一點往這邊摸,什麼感受?(直直的)

再從這個點往這邊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學們,我們摸到的就是角。

(2)剛才我們已經用手摸到了角,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憶一下剛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樣。

師:請睜開眼,屏幕上這幾個角以及剛才咱們所摸的角,他們有什麼相同的特點?

生:都有一個點和兩條直直的線(課件分別閃爍頂點、邊)。

(3)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了角的特點,下面老師就依據你們的發現把屏幕上的角請到黑板上,小朋友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畫。

師示範:首先畫一個點,接着從這一點引出一條線,這條線怎麼樣?(直直的)然後再從這一點往另外一個方向再畫一條直直的線。

師:這就是我們數學上的角了,而且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個角,通常我們還會用弧線來給角作上標記。

2.學一學,角的各部分名稱

很早以前,數學家們就給角的各個部分起了好聽的名字,我們一起到數學書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訴你周圍的小朋友。

(學生彙報,教師板書:頂點、邊、邊)

師: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師:由一個頂點引出兩條邊就組成了角。

3.辨一辨,鞏固角的特徵

師:老師這兒還有幾個圖形,它們是不是角呢?

4.數一數,圖形中的角

師:下面我們來變個魔術,請大家盯住第一個圖形,變!變成什麼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幾個角呢?我已經知道其中一個,另外兩個角在哪裏?

還有幾個圖形朋友也吵着要來上我們的數學課,他們都説自己的身體上也有角,咱們一起來找一找、數一數。

師:三角形有3個角?四邊形有幾個角?五邊形有?追問:六邊形呢?十邊形呢?是的,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題圖)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創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張圓形紙、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樣利用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活動,小組彙報)

(二)比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師也用小棒擺了兩個角(課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麼不一樣?(一個大,一個小。)為什麼角2大?

師:老師這裏有一個活動的角,怎樣讓它變得更大?(把角的兩邊張開)怎麼讓角變得更小?(把角的兩邊合攏)

小結:看來我們要使角變大,只要把角的兩邊張開,要使角變小,只要把角的邊合攏。

2.比較角的大小(觀察法)

老師又做了一個角(出示),請拿出你的活動角,做出一個比它大的角。你確信你這個角比它大嗎?為什麼?

做一個比它小的角,你確信你這個角比它小嗎?為什麼?

引導學生:角的兩邊張開的大,角就大;角的兩邊張開的小,角就小。

師:我們用眼睛看就能比較出大小,這種觀察的方法在數學上經常用到。

3.比較角的大小(重疊法)

做好一個角同桌比比看,誰的角大?確信?有人不太確信(選大小近似的兩個角)。哪個更大呢?(不同意見)你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我們確信哪一個角大嗎?

師:當我們用眼睛觀察,難以判斷大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重疊的方法,把這兩個角重疊在一起比一比。

4.比較角的大小(邊的長度)

這兒還有兩個角(出示紅、黃角),哪個角大?

(1)老師要幫幫紅角(剪短黃角的邊),這樣紅角就比黃角大了嗎?為什麼?

(2)(拉長紅角的邊)這樣呢?

師:看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沒有關係?

(3)(課件出示放大鏡)這樣紅角就比黃角大了嗎?

(4)同學們,你們能幫幫它嗎?

師:這説明角的大小其實只和什麼有關係?

5.比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別兩組角的大小,每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讓學生猜測哪個角大,並交流想法。

三、欣賞總結,走進生活

回顧本課,你有什麼收穫?

欣賞角(組圖)。

師:關於角的奧祕還有很多,只要你們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那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板書設計: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 二年級(下冊)》第50-52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計量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使學生聯繫具體情境認識釐米,建立初步的1釐米的實際長度表象,會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能合理估計一些線段或物體的長度,會畫指定長度的線段(限整釐米),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相關的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準備:

教具:Flash課件,刻度清晰的尺。

學具:學生每人一張練習紙、一把學生尺,每兩人一個學具盒(內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橡皮、方格紙、圖釘、回形針、捲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統一標準。

1、(電腦顯示)故事情境:珠寶在哪裏?

出示黑貓警長圖,認識他嗎?黑貓警長是破案的高手,讓我們一起來跟隨黑貓警長破案。

2、為什麼白貓戰士沒找到珠寶呢?小朋友來分析分析看。(學生分析原因。)

3、説明:

“白貓戰士”腳長,“一隻耳”腳短,正是因為它們度量的標準不同,所以同樣走5個腳長,量出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説明:在度量物體的長度時,我們得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是長度單位。

二、統一標準,建立表象。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一個——釐米。釐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請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實物投影學生尺)瞧,這樣的一段長度就是1釐米。(師剝下1釐米:0-1)

請小朋友像老師這樣把1釐米的小棒模型請下來。看一看,1釐米有多長?

2、初步感知1釐米。

(1)遊戲:和1釐米交朋友。

接下來,我們就和1釐米來交個朋友,看誰能很快地記住1釐米有多長。(學生操作)

(在黑板上貼出1釐米)你覺得1釐米這個新朋友怎麼樣?

説明: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2)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找一找,在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驗證一下。

交流展示。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圖釘的長大約1釐米;食指的寬度大約1釐米;方格的一條邊大約1釐米等。

3、用1釐米測量。

橡皮的長度大約有幾個1釐米呢?請小朋友四人小組合作,用1釐米的小棒量量看。

彙報交流,引出尺子。

三、觀察尺子,認識釐米。

1、認識尺。

尺是量長度的工具。對比你手中的尺子,它還少了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揭示:

A、數

尺子上有哪些數呢?我們把他們請上來。

B、刻度

這些長短不一的豎線就叫刻度。0所對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對的刻度呢?

C、cm

一大格的長度是1釐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認識1釐米。

(1)請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細觀察,再用鉛筆尖指一指:從哪兒到哪兒是1釐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

(2)説明:像這樣,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

3、認識幾釐米。

(1)1釐米我們會找了,2釐米你也能找一找嗎?

(2)你還能在這把尺子上找到幾釐米呢?同桌指一指,説一説。

(3)全班交流。

説明:有幾個大格就是幾釐米。

四、動手實踐,學會測量。

活動情境:小蟋蟀跳遠比賽。

1、量幾釐米。

(1)小蟋蟀們至少要跳過幾釐米才能過關呢?(學生動手測量)

(2)展示交流:你從刻度幾量到刻度幾?(刻度0-3。)

(3)想一想: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注意什麼?

2、量大約幾釐米。

(1)3只小蟋蟀分別跳了幾釐米呢?小朋友來量量看。

(2)認識大約6釐米。

説明:2號和3號的長度都不是正好6釐米,但是很接近6釐米,我們就可以説是“大約6釐米”。

3、畫幾釐米。

(1)學生畫7釐米的線段。

(2)交流:你從刻度幾畫到了刻度幾?

(3)同桌互相檢驗。

五、鞏固拓展,活化應用。

1、用斷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斷了,用它還能來量長度嗎?怎麼量?

2、變式練習。

寶盒裏的項鍊有多長?你是怎麼看的?

3、學習估測:奇妙的“身體尺”。

六、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1、回顧:小朋友,今天這節課咱們和誰交上了朋友?關於這個新朋友你瞭解了些什麼?

小結:我們知道了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作單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長度是1釐米;還知道有很多物體的長度是大約1釐米。

2、遊戲:眼力大比拼。(學生動手操作)

3、拓展:在長度單位這個大家族裏,釐米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員,還有很多成員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實10釐米的長度就是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把10個這樣的長度單位連起來,就又得到一個長度單位。這些長度單位叫什麼名字呢?它們有多長呢?和我們今天認識的1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這些問題留到以後的數學課上再來研究。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邊、角的一些奧祕。

2.引領學生通過畫一畫、拼一拼、轉一轉等活動方式賞玩三角板,演繹圖形與幾何世界中的角、邊、面、體的相關知識。

3、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會數學文化魅力,發現、領悟和欣賞數學的美,從而產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風箏,利用角度問題引出三角板,介紹一副三角板,揭示課題。

二、畫一畫,探索三角板畫出確定度數角的規律。

1、用一副三角板能畫出哪些度數的角呢?

學生畫角並彙報,交流畫角的不同方法。

2、仔細觀察這些角的度數,有什麼發現?

三、拼一拼,發現三角板中邊的奧祕。

1、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兩人合作,用兩塊同樣的三角板相同的邊重合拼圖形。

A、用兩個含30°角的三角板拼圖形。(六種拼法)

B、用兩個含45°角的三角板拼圖形。(三種拼法)

比較思考:同樣是兩塊三角板,為什麼拼出的種數不同呢?

3、欣賞資料,瞭解三角板的產生。

4、再拼一拼,揭開三角板中邊的奧祕。

5、四人合作,用四個同樣的三角板拼圖形或圖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學生拼圖。

(2)展示學生作品。

A、拼出熟悉的圖形有哪些?

B、點評有創意的圖案,解決相關數學問題。

四、轉一轉,想象三角板旋轉後形成的立體圖形。

(1)讓學生把三角板轉着玩,想象會形成什麼立體圖形?

(2)交流彙報不同的旋轉方法,課件演示。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例題及想想做做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能力目標:操作活動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標: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製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開叉的程度有關。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PPT、小棒、線、紙片、三角尺等

教學過程:

(二)利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導入新課。

1、從生活中的角引入數學圖形中的角。

師:板書“角”字。

談話:看到這個字你能想到些什麼?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數學圖形中的角。

2、揭示並板書課題:認識角。

(三)引導探究角。

(3)聯繫實際,感知角的特徵。

談話:角是個調皮的娃娃,特別喜歡玩捉迷藏,你能在這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

出示扇子、三角尺、鐘面、剪刀的圖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彙報交流,總結。

(二)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圖形。

談話:讓我們把角從物體中請出來。

説一説,他們有什麼相同的特徵?

引導説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徵,明確各部分名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三角尺。

為什麼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個角嗎?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輕輕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麼?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兩旁,有什麼感覺?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個組成部分,叫頂點。

直直的兩條線是角的邊。

3、畫角。

邊畫邊講解畫角的步驟。

4、快速説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稱。

5、清晰角的表象。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我們剛剛認識的角是什麼樣的,把它記在心裏。

6.根據學習經驗,準確辨認角。

這些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學生做出判斷,並説出判斷的理由。

7.數出平面圖形中的角。

談話:看同學們學的這麼認真,圖形朋友們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戰嗎?

出示圖形,數出每個圖形裏各有幾個角。

學生彙報結果,並指出每個圖形裏的角。

8.尋找生活中的角。

(1)談話: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角,能夠準確辨認角,還能數出圖形裏到底有幾個角,真了不起!

其實我們的身邊到處都藏有角,仔細觀察,你還能在哪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彙報交流,規範指角的方法。

(三)動手操作,體會角的特徵。

1、創造角。

(1)明確要求。

每種材料只做一個角。

小組合作,比比哪個組的小朋友手最巧,變出的角最多。

(2)動手創造。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1)展示成果。

談話:哪位同學能勇敢地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説給大家聽聽你是怎樣做的?

學生闡述自己做角的過程,並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稱。

(4)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幹,用自己的雙手做出這麼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1)活動角遊戲。

談話:這位同學做的角真有趣,還可以自由活動呢,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活動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動角的嗎?

我們一起來做個小遊戲吧。

3、感受叉開程度與角大小的關係。

談話:你是怎樣把角變小的?

你是怎樣把角變大的?

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總結。

4、感受邊的長短與角的大小無關。

談話:角變大和變小的時候,邊的長短改變了嗎?

5、比較角的大小。

(1) 出示習題。

(2) 獨立思考,彙報結果

三、鞏固深化,再創造。

1、出示正方形。

談話:如果把正方形紙沿一條邊剪去一個角後,還剩幾個角?

2、猜想一下,並動手驗證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動手操作。

3、彙報交流。

4、演示,總結。

四、欣賞角的美麗身影,總結全課。

1、欣賞。

(1)談話:角的世界就是這樣變化多端而又奧妙無窮,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因為角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讓咱們一起來欣賞生活中角的美麗身影吧。

(2)課件一次出現金字塔、五角大樓、鄉村木屋等圖片,教師介紹,學生欣賞。

2、總結全課。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新朋友——角。

你們對自己這節課上的表現滿意嗎?

用一個手勢來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嗎?

請同學們課後繼續探索角的奧祕!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6

一、情景導入:

1、請看,這是什麼呢?

2、可別小看這硬幣哦,它能告訴我們有趣的數學知識呢!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硬幣,一元的硬幣現在有兩種版本的。一種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個大大的1元字樣;另一種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個小1元的字樣而反面是國徽。淘氣和笑笑送來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幣。硬幣要和我們做個遊戲呢。你們喜歡做遊戲嗎?

3、好!請小組長來領硬幣,每兩人一組。每組拋五次,聽口令開始。一個同學拋,另一同學猜測並作好記錄。注意拋的時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準備好了嗎?請開始!

4、請各小組彙報情況。(小組彙報)

5、從剛才同學們拋硬幣的結果來看,硬幣落地時一定是正面朝上嗎?

6、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數學問題―――可能性。(板書課題:可能性)

二、活動探究:

1、請5個男同學代表淘氣,5個女同學代表笑笑。比賽內容是:摸球大賽。這兒有兩個淘寶盒,裏面裝有乒乓球。比賽規則是摸到一個黃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請淘氣組和笑笑組。

2、當盒子裏全部是黃球時,則一定能摸出黃球。板書(一定)沒有黃球時,則不可能摸出黃球。板書。(不可能)

3、請翻到課本93頁,請你動手連一連。你會做嗎?

4、那還等什麼呢?快快動筆吧。(學生獨自做後,集體交流)

三、實踐應用

1、播放課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絨服、雨傘、洗浴用品),這些東西中哪些一定要帶,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學們的幫助下,老師可以放心地出發了。剛才你們設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發生有些不可能發生,也有的一定會發生,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

3、這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改變。同學們説得都對,這是你們積極思考得出的結果。

4、今天同學們和老師共同探討了可能性的問題,能説説你都知道了些什麼?這堂課什麼地方最讓你難忘?

5、生活中像這樣確定的或不確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時地瞭解,認真地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這些事件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那些收穫?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7

教學思路:

通過觀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標或者自定的目標對物品進行分類,並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初步彙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經歷分類和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養成分類整理物品的習慣。但是專門讓孩子被動的認知讓整個課堂很枯燥,孩子也沒有興趣。所以在設計本課的時候,我想採用一系列遊戲的方式和方法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如《小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麗的大海邊》,一環接一環,讓孩子在新奇的時候就結束,意猶為盡,既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又保證了孩子在玩中所學的知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標準或自定的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並會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後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

4、經歷分類、比較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養成分類整理物品的習慣。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選取學生習慣的生活環境場景為基本素材。通過幫媽媽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動,啟發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中學習分類和比較,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信息窗是幫媽媽分類放衣服,通過媽媽和小朋友的談話啟發學生利用經驗,學習比較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在我學會了麼欄目中比較遠近寬窄,達到寬展鞏固的目的。

學校學生情況分析:

學校處於城市,教室裏設有多媒體,利用課件讓學生投入這個學習活動中。學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經驗,和教材的生活場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對於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大小多少輕重高矮的分類不是太難。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用時間線段圖和豎式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

情感與態度:在學習中使學生明白時間的寶貴,養成珍惜時間的好品質。

教學重點:

用時間線段圖和豎式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加法計算)

教學難點:

學生對於題意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學約好上午9時15分在動物園門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時48分出門,路上用了1小時23分。

(1)在這段文字敍述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時15分在動物園門口集合;

早晨7時48分出門;

路上用了1小時23分。

(2)9時15分、7時48分、1小時23分各表示什麼,有什麼不同?

9時15分、7時48分表示時刻,是指某一事件發生的時候。

1小時23分表示時間,是指某一事件經過了多久。

(3)出示問題“小丁丁幾時幾分到達動物園門口”這是求時間還是求時刻?

是求時刻

(4)今天我們就要來討論關於時間的計算的問題。(出示課題)

[對於學生經常會混淆的“時間”“時刻”這2個數學用語進行簡單的辨析。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明確地知道是要求什麼?]

二、中心階段

1、請學生試着計算。

2、彙報

(1)畫圖

(2)豎式算

注意:這步計算,“分”的計算滿60要向“時”進1,因為分與時之間的進率是60。

答:小丁丁9時11分到達動物園門口。

3、比較2種方法得出2種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觀、很簡潔。

4、小結

我們可以利用時間線段圖和豎式來解決某一時刻經過多少時間會到哪一個時刻的計算問題。

三、練習階段

7時50分+45分=()時()分

8時26分+2小時37分=()時()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

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熟練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計算,説出下面各題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頁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敍述四幅畫的內容。

2.嵌入數學問題:(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業沒分到,怎樣用算是表示呢?這時可以通過故事情境寫出:0÷3=0,並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置另一情境:當零為除數時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呢?

由於這個內容不是國小時學到的,但為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為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問:怎樣列式?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

2、同學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説説,教師板書。

3、指板演題,問為什麼十位上要寫0?

4、你有什麼看法?學生討論後,教師把省去的.這步去掉。

小結:這題是怎樣計算的?

5. 試一試。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題問:為什麼6015÷3上的中間會有兩個0?強調簡便寫法。

6. 出示計算 420÷3

學生説,教師板書。問:商末尾這個0能省略嗎?為什麼?強調簡便寫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麼?要注意什麼?

數學網特地為大家整理了商中間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幫助廣大國小生朋友們提高數學成績和數學思維能力,同時祝大家學業進步!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10

單元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相互關係;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求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與面積。

3、獨立自學,使學生初步認識弧、圓心角和扇形。

4、使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的含義,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5、通過介紹圓周率的史料,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單元重點

1、認識圓和軸對稱圖形;

2、掌握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公式。

單元難點:

理解圓周率“π”;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以及畫具有定半徑或直徑的圓。

第一課時 認識圓

(1)圓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2、會使使用工具畫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圓的認識,通過動手操作,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認識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

畫圓的方法,認識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規等。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行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説説這些圖形的特徵?

長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圓片圖形:

(1)圓是用什麼線圍成的?(圓是一種曲線圖形)

(2)舉例:生活中有哪些圓形的物體?

(鐘面、車輪、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認識圓心、直徑和半徑。

1 、教師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圓紙片。

(2)課本第56頁動手摺一折。

折過2次後,你發現了什麼?再折出另外兩條摺痕呢?

(3)指出紙片的圓心、直徑和半徑。

2、自學,教師巡迴指點,發現難點。

3、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讓個別學生上台指出。

4、小組討論:

(1)什麼叫半徑?圓上是什麼意思?畫一畫兩條半徑,量一量它們的長短,發現了什麼?

(2)什麼叫直徑?過圓心是什麼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圓的直徑的長短,你發現了什麼?

(3)小結: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直徑,且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且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5、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1)學生獨立量出自己手中圓的直徑與半徑的長度,看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然後討論測量結果,找出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得出結論:在同一個圓裏,

(2)58頁做一做第一題。

(二)畫圓。

1、介紹圓規的各部分名稱及使用方法。

2、讓個別學生説出老師剛才是如何畫圓的。

學生自學課本第57頁並小結出畫圓的步驟和方法。

3、小組內畫r=3cm的圓。組長檢查評比,然後全班評比。

三、當堂測評

1、判斷,並説明理由。(40分)

(1)半徑的長短決定圓的大小。 ( )

(2)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 )

(3)直徑是半徑的2倍。 ( )

(4)圓的半徑都相等。 ( )

2、畫一個半徑是2釐米的圓。再畫一個直徑是5釐米的圓。(30分

3、思考題:在操場如何畫半徑是5米的大圓?(30分)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迴查看,發現疑難。

小組內評比,糾錯。組長組織解決存在問題

四、談收穫、講表現。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還有什麼提議嗎?覺得在哪些地方還需改進。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過程與方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類推、歸納、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一個數乘以分數應用的廣泛性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推導算理,總結法則。

教學準備:

根據例題製作的掛圖、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

教學例2(課件出示情景圖)

(1)師:根據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該怎樣計算?説説你的想法。

預設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個12L的和是多少。

預設2:還可以説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預設3:單位量×數量=總量,所以12×3=36(L)。

(2)師:我們再來看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題

(4)師: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你還能提出類似的問題並解決嗎?(學生練習,交流。)

歸納小結:在這裏,我們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的關係式可以得出:一個數乘幾分之幾表示的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活動,讓學生結合活動內容作實例,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實際操作,讓全體學生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徵的過程

3、逐步發展學生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利用鏡子進行幾個簡單而有趣的試驗,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學生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知覺。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的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沒有時間輔導孩子,鏡子雖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但是他們是否能去認真仔細觀察鏡子中的學問呢?要以此來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着問題去學習對他們來説會更有趣味。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講《猴子撈月》的故事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請你們仔細聽,然後看看誰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這個故事給大家續講下去,‘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裏也有一輪,猴子以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裏,猴子大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眾猴子怎麼也撈不出“月亮”。

也許學生還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師:這是為什麼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裏,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師:在生活中,你們還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與同伴流。)學生可能知道:

(1)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

(2)雨過天晴,路里積水中會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麗的地板,也出現倒映

2、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鏡子中的數學”。(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示範

(1)在實物投影上放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E

(2)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上),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裏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3)讓學生説一説看到了什麼?有什麼發現?

A、看到了整個的“王”字

B、鏡子裏的圖形是鏡子外的圖形的對稱圖形。

2、試一試

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一面小鏡子,做一下第(1)題

(1)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裏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2)説一説,看到了什麼

(3)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

A 8

(4)全班交流,選出幾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題

(1)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小鏡子,按本題圖示的情境,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在鏡面前擺一擺,對比鏡面中的圖形和桌面上的圖形有什麼關係。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鏡面的對稱現象。

第(3)題

投影出示課文情境圖,想一想:機靈狗鏡子判斷“現在是5時”對嗎?

猜一猜:現在是幾時?

(4)實驗證明

A、取一時鐘,將時間調至7時正(時鐘鐘面上不顯示數字)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鐘面。鏡子自然朝向學生。

D、讓學生觀察鏡子裏的圖形,比較課文裏的鐘面圖形,可以看出是一樣的。

E、將鐘面反轉,讓學生看清鐘面時間。(7時)

(5)練一練

A、教師將時間調至3時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時鐘

D、讓學生觀察鏡子,想一想:現在是幾時?

E、反轉時鐘,進行驗證。

三、鞏固練習

1、課文第18頁“練一練”的第1—3題。

第一題:

(1)先讓學生猜一猜,並打上對號

(2)用鏡子來試一試,進行驗證。

第2題:

這是一種尋找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位置的簡易方法,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明白,如果對稱圖形能對摺,那麼摺痕就是對稱軸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對稱特徵的物體,無法對摺,那麼租用鏡面對稱原理的對稱圖軸的辦法也是明智的。

2、實踐活動

3、(1)讓學生收集一些對稱圖形、圖案和照片,在班裏展覽。

(2)會剪紙的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簡單的作品。

開展這類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得到張揚,滿足那些具有較強空間觀念的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也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徵的理解和掌握。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國土面積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認識有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數據改寫的方法。

3.引導學生關注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

教學重點:體會某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1.教學時師可以出示一組改寫的實例,讓學生比較、討論同樣的數據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讓學生體驗到數據改寫的必要性,體會數據單位的改寫是為了數據記錄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國地圖,並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國土的面積,讓學生讀一讀。

(1)將上面的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2)如果要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樣進行改寫?

(3)可能學生會改寫成以“百”、“千”、或“萬”作單位,只要學生能改寫得正確,教師都應充分地肯定。

(4)將一些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據放在一起,讓學生觀察這些數據改寫中的基本特點,從中發現改寫的基本方法。

3.對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改寫中逐步發現改寫的方法。

二、實踐練習。

第10頁“練一練”中第1題,數據單位的改寫是實際生活中記錄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選擇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實例,而不要將數據單位的改寫成為單純的為改寫而改寫的局面。

練習本題時,先請學生説一説我國西部各省市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後出示具體的各地區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作單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區的其他信息,以供學生間互相進行改寫。

第2題,在練習“海洋資源”時,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域等。接着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後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在此基礎上,學生會體會到這些數據改寫成以“億”作單位比較方便。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並體會代數方法的一般性。

2、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可用猜測、列表、假設或方程解等方法。

3、體會到數學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重難點

1、重點是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2、難點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學習過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國古代流傳着很多有趣的數學問題,“雞兔同籠”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問題早在15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探討了。

閲讀書本P112雞兔同籠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話表述一下題目的意思嗎?

二、探索新知

1、閲讀P113例1,根據書本提示,會用列表法求出雞、兔各幾隻嗎?

(完成課本表格。)

2、假設籠子裏都是雞或者都是兔,腳數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能列式解決嗎?

(會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3、自己動筆,嘗試用方程的方法解決雞兔只數的問題?

(有困難的可參考書本P114)

4、用假設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決P112“雞兔同籠”問題

(1)方程解:(2)算術解:

解:設雞有x只,那麼兔就有(35-x)只。解:假設都是雞。

根據雞兔共有94只腳來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雞有23只,兔有12只。

答:雞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種解法,哪一種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可以採用假設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閲讀P114閲讀資料,瞭解下古人是怎樣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

三、知識應用:獨立完成P115“做一做”,組長檢查核對,提出質疑。

四、層級訓練:1.鞏固訓練:完成P116練習二十六第1--5題。

2.拓展提高:練習二十六第6、7題。及P117“思考題”

五、總結梳理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説一説你有哪些收穫?

學習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穫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個性化的解答或創新思路寫出來吧!)

國小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理解圓有無數條對稱軸,並能正確找出圓的對稱軸,能根據圓的對稱軸確定圓心。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圓的對稱性的探究過程,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圓的對稱性,會找圓的對稱軸。

難點確定一個圓的圓心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複習:帶領學生複習什麼是軸對稱圖形。組織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

由上節課學習的圓,引出圓的對稱性的探究。

(二)講解新知

1.圓的對稱性

教師組織學生以同桌之間交流的方式,利用準備好的學具圓形卡片,通過折一折,探究圓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又有幾條對稱軸,圓的對稱軸有什麼特點。

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將圓沿直徑對摺,正好兩邊完全重合,所以圓是軸對稱圖形,且圓有很多條對稱軸。

師生總結:圓是軸對稱圖形,圓的直徑所在的直線是對稱軸,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圓的對稱軸經過圓心。

2.對稱性的再理解

帶領學生回憶所學習過的所有平面圖形,並通過大屏幕展示,例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邊形……

組織學生以數學小組為單位,判斷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分別有多少對稱軸?並填寫書上表格。

學生彙報,教師總結:

針對較難理解的平行四邊形,教師進行整體展示,講解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3.圓心的確定

組織學生思考如何確定一個圓的圓心,並提供學具圓形卡片,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教師找同學彙報結果。

師生總結:將圓對摺兩次,兩次對摺的摺痕有一個交點,交點即為圓心。

(三)課堂練習

找出下列圖形的對稱軸。

針對較難理解的平行四邊形,教師進行整體展示,講解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3.圓心的確定

組織學生思考如何確定一個圓的圓心,並提供學具圓形卡片,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教師找同學彙報結果。

師生總結:將圓對摺兩次,兩次對摺的摺痕有一個交點,交點即為圓心。

(四)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作業: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軸對稱圖形?並數一數它的對稱軸有幾條,之後與父母分享。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