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阿長與山海經整體賞析

校園1.31W

阿長是魯迅家的保姆,她買到了“魯迅”夢寐以求的《山海經》,小編整理的阿長與山海經整體賞析,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阿長與山海經整體賞析

【作品賞析】

《阿長與<山海經> 》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敍事散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原載於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現已被編入北師大八年級上期教材(五四學年段)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6課。描述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繪圖《山海經》的感激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阿長與〈山海經〉》圍繞長媽媽選取了5個方面的事例,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安排,使長媽媽的形象表現得非常突出。開頭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簡練的語言介紹了長媽媽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旨在説明她是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甚至連真實姓名也不為人們所知的平凡勞動婦女。接着第3~5段,從"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寫了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和夏天在牀間擺成一個"大"字的睡態,刻畫了她質樸而嘮叨、略帶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從"我"的"不耐煩"去寫長媽媽懂得很多規矩,比如人死為"老掉了",不能進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説這些"瑣碎之至"的規矩,意在説明長媽媽有着跟千百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勞動者一樣的特點:質樸的品質和迷信的無知。第13~18段:隨着感情的變化,作者又從"我"對長媽媽產生的"空前的敬意"來寫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從而展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筆鋒一轉,寫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長媽媽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給"我"買回了"我"渴慕己久的帶畫的《山海經》,展示了她的"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從而突出了她對"我"的關心和熱情、仁慈、樂於助人的品質。而長媽媽的形象也就在這"剝筍"式的描寫裏,在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地展現:她雖受封建迷信的毒害,但卻又質樸、善良、慈愛。作者在充分展現了長媽媽的品格風貌之後,在文章結尾又以深厚的感情杆發了自己對她的懷念之情。

【行文立意】

《阿長與〈山海經〉》的標題很耐人尋味,一個"與"字實在不可忽視,它強調了"阿長"同《山海經》的關係。在寫阿長買《山海經》之前作者所敍述的有關阿長的種種行為給我們展現的是一位雖然愛"我"但粗俗、沒有文化的地道的農村婦女阿長,而這樣的阿長與《山海經》本來是毫無關係的,"我知道他並非學者,説了也無益",只是因為"我"很想得到它,阿長才"與"《山海經》發生了聯繫,把它買來送給我。如果仔細吟詠題目,就會感受到包含其中的是作者對阿長的.濃濃深情,但是這種情感的表達是一波三折的。作者寫阿長買《山海經》之前,所敍寫的阿長的種種行為,是極力地為表現"我"對阿長給"我"買《山海經》時的感受作鋪陳的。在這之前"我"對阿長的一些所作所為是"實在不大佩服",這是一個孩童的真實心理,就是到後來阿長給"我"講了關於長毛的故事,"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這種敬意也不同於真正的尊敬,它是"特別"的,只是小孩的無知和好奇使然,到知道阿長謀害了隱鼠之後這種"一時"的敬意就消失了。但是當看到阿長給"我"買來的《山海經》,"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驚起來",這時,"我"對阿長的情感才發生了改變,產生了"新的敬意",一個"新"字點出了對阿長所給予的愛的頓悟。為了更好地體會作者那種心靈的觸動,我們可以想象阿長買《山海經》的經過:阿長不識字,關於《山海經》的信息只是"有畫兒的'三哼經',她走了許多路,跑了許多店,問:"這裏有賣有畫兒的'三哼經'嗎?"可以想象,這樣發問會使賣者一頭霧水,可見阿長是歷盡了怎樣的辛苦才買到了《山海經》。如此一番體會,阿長對"我"的愛己不言而喻。

  【語言風格】

這篇散文使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之前用簡筆勾勒形象,先寫阿長名字由來,再寫她喜歡"切切察察",睡覺時擺成"大"字,使"我"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這些都讓我們覺得真實而生動、有趣,待到寫長媽媽在元旦的一早讓我吃福橘求福順的時候,長媽媽就可親可愛了起來。這福橘由"我"吃,長媽媽所期盼的是一家人的福順,希望這個孩子能"順順流流"地長大。這個情節加深了長媽媽的可親形象。長毛的故事使長媽媽具有了傳奇色彩,她在孩子的眼中擁有了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我們的童年裏,總是有一個大人,他無所不能、無所不曉,似乎能化解我們心中所有的愁苦。這可以説是買《山海經》情節的情感鋪墊。

  【名家點評】

吳靈芝《從《阿長與〈山海經〉》看魯迅的精神世界》:

《阿長與〈山海經〉》通過以禮俗為中心的受限制世界和以《山海經》為中心的精神自由世界兩個世界的並置,以及作者的選材取捨和感情好惡,在文章主題上,不僅僅是如文學史中所述的表現長媽媽"質樸的愛",而且呈現了魯迅深深追憶和懷念早年的精神資源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