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春詞》賞析

校園1.9W

《春詞》賞析1

原文:

《春詞》賞析

惜春詞

[唐代]温庭筠

百舌問花花不語,低迴似恨橫塘雨。

蜂爭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楊惜金縷。

願君留得長妖韶,莫逐東風還蕩搖。

秦女含顰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

譯文

百舌鳥問花,花卻不説話,低頭好像怨恨橫塘的雨。

蜜蜂爭相採集着花粉,蝴蝶也分享着花的芳香。不像垂楊柳那樣珍惜一絲絲金色的枝條。

希望你能夠長久的留下妖嬈美好,不隨着春風依舊蕩搖。

秦女皺着眉頭望向煙雲籠罩的月亮,感慨青春就像那漸漸凋零的帶露殘花。

註釋

百舌:鳥名,能模仿百鳥之聲。或代指百鳥。

橫塘:三國時期吳國在建業(今南京市)秦淮河邊修建的堤岸。此處借名泛指秦淮河。

金縷:金貴的枝條。比喻楊柳自珍。亦有人認為此二字僅僅指金色的枝條。

君:指花。此處明文指花,暗喻喻人。

妖韶(sháo):妖嬈美好。

秦女:有學者認為此處泛指秦地之女。但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秦女”“秦娥”一般專指春秋時秦穆公之女一弄玉。弄玉嫁給善吹簫的簫史,後二人在城上奏樂,因樂聲似風鳴,故招來鳳凰,二人遂乘鳳昇天而去。

顰(pín):皺眉,常用來形容愁態。

愁紅:指枯萎或即將枯萎之花,其狀似女子含愁之態。此處借指詩中的女子。

迢迢:喻指遠逝。

賞析:

此詩寫青樓女子的悲歎,詩人也借惜花而表達青春遠逝、不堪命運的自憐、自傷之情。首聯採用擬人手法寫花朵含恨凋零,花是比喻妓女的青春;頷聯反襯,表達妓女對坎坷、悲慘、無奈之人生的自我慰藉而已;頸聯語義雙關,表面上寫妓女希望花能長保青春妖嬈而不被東風摧落,實際上卻是自顧自憐;尾聯寫妓女皺着眉對月惆悵,青春猶如枯萎的'花朵漸漸凋零,實則表達出詩人備受打擊後憂愁、痛楚的心境。全詩借景抒情,以花自喻,引起豐富聯想。

首“百舌問花花不語,低迴似恨橫塘雨”採用擬人手法寫花朵含恨,與之親近的鳥兒問它也不説話,而心有所恨的原因是秦淮河上雨,花落自凋零。其中的花是比喻妓女的青春。

“蜂爭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楊惜金縷”比較有趣,初看似乎並無深意,不過是眼前所見的即景,和一二句連貫,但實際上如果理解了是描寫什麼人,那麼這一句就大有深意:首先從字面上看,先是稱讚妓女的“粉蕊”和“香”任君採擷,非常大方,然後諷刺良女自珍“金縷”,十分小氣。從潛台詞上看,作者並非要對良好的禮教品德進行諷刺,而是以此反襯妓女人生的坎坷、悲慘和無奈,這種以妓女之口傳遞出來的意思,一方面代表不同角度的不同人生價值態度,另一方面也傳遞出妓女的這種觀念不過是自我慰藉的“精神勝利法”。

“願君留得長妖韶,莫逐東風還蕩搖”同樣語義雙關,表面上寫妓女希望花能長保青春妖嬈而不被東風摧落,實際上卻是自顧自憐,希望自己青春長久一些,否則年老色衰就會失寵,以後的生活將會如花摧落、淒涼無比。

最後“秦女含顰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的讀解稍有異議,這主要是因為對其中“秦女”二字的看法不同,有學者認為“秦女”為秦地之女的泛指,這二句是寫妓女皺着眉對月惆悵,自己的青春猶如枯萎的花朵漸漸凋零。但如果為泛指,就包括了良家婦女,與上幾句妓女的自述語境並不十分貼切,所以也有人提出“秦女”當泛指秦準河的青樓女子,理由是當時的秦淮河是煙花之地的代指。

總的來説,這是一首描寫春天的詩,不過這裏的春天既是大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春天,更是人生中美好事物的象徵。

温庭筠寫這首《惜春詞》不僅是為歌伎的青春不再而哀歎,更是勸慰世人要珍惜時光,珍惜青春,珍惜自已有限的生命。他對歌伎無奈的生活際遇有着深深的同情,同時也是在勉勵自己——自己擁有自由的生命,更應該珍惜青春,在年輕的歲月裏多做一些事情。“願君留得長妖韶,莫逐東風還蕩搖”更是他對自己的寄語:希望自己心中永遠保持美好的一面,不要隨波逐流,不要被醜惡的東西同化,自己真正應該珍惜的是這些。

《春詞》賞析2

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古詩簡介

北宋著名詞人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的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註釋

: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並象?春耕開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丐:乞求。春工: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甦,?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春幡:春旗。立春日農家户户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楊花:即柳絮。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禮讚海南春天的詞。在詞史上也是第一首寫海南之春的讚歌。詞中歡快地描繪了春回大地,海南島上,一派慶春備耕的景象。這首詞是一副工仗的春聯詞。用詞寫春詞,在詞史上這是第一篇。鑑賞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後漢書、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後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綵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説:“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接着上、下片對應着力寫景。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裏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後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於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歎。此詞禮讚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複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複。《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捲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並非有意要作如此複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春詞》賞析3

春詞

劉禹錫(唐)

新粧宜面下朱樓,

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

蜻蜓飛上玉搔頭。

【註釋】

1.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

2.蜻蜓句:暗指頭上之香。

3.玉搔頭:玉簪。可用來搔頭,故稱。

【韻譯】

宮女打扮脂粉很勻稱,走下紅樓;春光雖然好,但獨鎖深院裏,怎麼會不怨愁?她來到庭中點數花朵,遣恨消憂;蜻蜓飛過來,停在她的玉簪頭上!

【賞析】

這是一首寫宮怨的詩,但這首宮怨詩與其它同類詩迥然不同。詩篇先出現一個精心梳粧、脂粉臉色相宜的年輕宮女,寫她一系列的動作流露出期待,最後變成失望的情態。二句中的愁字透露了全詩的`主題。但詩人又是如何將這種愁緒抒寫得刻骨銘心、入木三分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採用了不言而言的手法,即除了二句中的愁字外,通篇均不寫愁意,而且女主人公的舉止行為又似乎是那麼優雅得體,那麼閒適安舒,彷彿她正沉浸在這滿園春光中而怡然自得。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

筆者認為,詩人主要通過寫人美(新粧宜面)、粧美、樓美(紅樓)、院美(春光一院)、花美、蜻蜓美(飛上玉搔頭)、首飾美,然而命運卻不佳(深鎖、愁),不受君王的思寵,所以前面的七美再美也是架空的,因此詩中的女主人公就要憂愁了。這就是不言而言手法在本詩中的運用。劉禹錫此詩的特色在於用強烈的對比,説這位宮中女子在自身的氣質上、在物質待遇上均屬上乘,然而卻失寵於君王,因此只落得個同花兒、蜻蜓為伍的可悲下場,讀罷令人心酸不已。劉詩在整體上不動聲色,平心靜氣,實則內中隱藏了抒情女主人公極大的悲哀在內,這種欲哭無淚反裝歡笑的愁緒是最難狀寫的,而劉禹錫卻將它寫得如此出神入化、震撼人心。全詩有形象,有內心世界,有人物行動,幾種描寫自然渾成,有映襯,有興寄,尤其景中、外形襯出女子的內心由期待到幽怨的心理活動,藝術表現極為突出,成為此類詩歌中的佳作。

《春詞》賞析4

憶王孫·春詞 宋朝 李重元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憶王孫·春詞》譯文

暮春時的萋萋芳草總是讓人想起久去不歸的遊子。楊柳樹外樓閣高聳,她終日徒勞地佇望傷神。杜鵑聲聲悲悽,令人不忍聽聞。眼看又即將到黃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閉緊閨門。

《憶王孫·春詞》註釋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樣子。

王孫:這裏指遊子,行人。

杜宇:即杜鵑鳥,鳴聲淒厲,好像在勸説行人“不如歸去”。

《憶王孫·春詞》賞析

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憶王孫》,分別題作“春詞”、“夏詞”、“秋詞”、“冬詞”。此詞是第一篇。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意緒,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觀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斂的特徵。全詞用一連串帶有傷感的暮春景物來襯托相思的傷感,深切動人。

首句“萋萋芳草憶王孫”是化用劉安《招隱士》賦中的“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之語,寫出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點明瞭時間、季節。

“柳外樓高空斷魂”謂登上高樓,憑窗遠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現在眼前,只是仍不見丈夫身影,不覺悲從中來,益覺傷悲。“杜宇聲聲不忍聞”言杜鵑鳴聲淒厲,更能引起思念親人的悲悽之情。

“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則是時將黃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傷情離緒更進一層。少婦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隨悽風厲雨,更加魂消腸斷。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關掩門户,不再見人。給人以無窮遐思,悲苦難以盡言。全詩一句一層渲染,層層推進,直至最後“深閉門”打住,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讀來令人為之心慟。

小令如絕句,易成而難工,最重神韻。此詞利用傳統意象,將芳草、煙柳、杜鵑、春雨、梨花諸物與所抒離恨別緒結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遠而韻味悠長。

《憶王孫·春詞》鑑賞

就其所用詞語看,全詞所用也無非是宋詞中慣用的語彙,如柳外高樓、芳草斜陽、梨花帶雨、黃昏杜鵑。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僅憑藉七個音符的不同組合就能構成無數美妙的樂章一樣,這首詞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組合和不露痕跡而天然精巧的構思,描寫了一個獨立、不可替代的藝術形象。

我們先看一看這首詞的結構。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為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於封閉的心態特徵。此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揚到天盡頭了。這一句,情與景都呈現出一種杳眇深微的特徵。接下來,場景收束為田間路頭楊柳、柳外高樓。

繼而,在杜鵑聲聲中,將到黃昏時,隨着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為小院梨花帶春雨。最後,螟色入庭院,場景收束為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人遊蕩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將最後回到常日緊閉的心扉內。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總體上表現為收束的特徵。這一特徵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的心態。

這首詞的另一個特點是,不以錘鍊字句為能,因為可以看見詞中選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詩詞中反覆出現過,積澱了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強的美的“張力”,足以調動人們的生活文化積累,從而幫助讀者想象美麗的意境。比如,詞中寫到的芳草、楊柳、高樓、杜宇、梨花,無一不是中國雅文學中的基本意象。這些意象經過歷代詩人傳唱,已具有一觸即發、聞聲響應的高度感發能力。即以“柳”而論,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到韋莊的“無情是台城柳”,從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到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一縷柳絲寄寓了多少中國文人的愁緒啊!人們讀到這個字,就會隨着各自的文化積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種縈繞在心頭的憂怨。再如“芳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隱士》):“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蘇幕遮》)……那無處不在的芳草,承載了遊子思婦的無窮相思。

這首詞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這種美的聯想性。因此,當作者把這些意象巧妙組合到一起時,就形成了一種具有更豐富的啟發性的畫面。於是人們在熟悉中發現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無限。

讀這樣的詞,應當是回味大於思索,聯想重於分析。這樣可以得到比幾句詞的字面意義更多的東西。

《春詞》賞析5

寶鼎現·紅粧春騎

劉辰翁

紅粧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簫聲斷,約綵鸞歸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歌起。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多麗。漾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凍,散紅光成綺。月浸葡萄十里。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説,三千樂指。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説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裏。

註釋

①金吾:漢代官名,即執金吾。

②念奴:唐天寶時著名歌女。

③宣和:宋徽宗年號。

④沙河:錢塘(今杭州)南五里有沙河塘,宋時居民甚盛,碧瓦紅檐,歌管不絕。

⑤三千樂指:三百人之樂隊。

⑥霓裳:樂曲名。

譯文

開春,紅粧少女跨着輕騎,踏着明月的光影,打着彩旗,穿過市街。一眼望不盡的是重重樓台、處處歌舞,陣陣香風在女子輕盈的步履下揚起灰塵。簫鼓聲停後,年輕人約了美麗的情侶雙雙回去,由於元夕解除了夜禁,他們喝醉了也不必擔心會受到警官的呵責。正奇怪皇家大道上喧鬧聲怎麼暫時停止了,只聽得一旁響起了那位歌唱女明星美妙的歌聲。父老們還記得宣和年間的舊事。當金銅仙人辭別漢宮去往異國時,他們抱着銅仙,眼中的淚水如清泉般地湧出。沒奈何,又轉而盼望杭州沙河塘的風景能絢麗多彩。元宵在水邊設置燈火,光燦爛地與官邸第宅相連,珠簾影搖動,散發出的紅光猶如帶花紋的羅綺。一輪明月,靜靜地浸泡在十里葡萄綠的西湖水中。你看,來來往往的才子佳人,誰能預想到將會有國破家亡之禍,而肯把菱花鏡先打破,以作日後團圓的`憑證呢?那些騎竹馬的兒童們,自恨無緣得見從前的盛況,徒然地聽老人説當年教坊樂隊有三千隻手指一齊奏樂。他們等待多時,也沒有等到元宵夜春天回來,到了春來時刻,又早已都睏倦欲睡了。把往事再説為婦女們聽,她們只是在燈下手抱髮髻,滿腧愁雲,偷偷地淌着眼淚。唉,即便當年能親眼目睹演奏《霓裳羽衣曲》的熱鬧場面,今昔景況之異,猶如天上與人間之別,那還不是一場夢嗎?

賞析

在宋亡近二十年後的元宵夜,作者感慨今昔,寫下這首《寶鼎現》,寄託亡國哀思。全詞三闋。上闋寫丁酉元夕燈市的熱鬧場景,暗示懷舊主旨。中闋開頭直抒懷戀前朝之意。下闋寫前朝遺民,暗地垂淚,緬懷往事,徒有天上人間之感,更使人無限傷悲。詞意悽婉,韻味深長。

《春詞》賞析6

【原文】:

和樂天春詞

劉禹錫

新粧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註釋】

①這是一首寫宮女新粧雖好,卻無人見賞的宮怨詩。②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③“蜻蜓”句:暗指頭上之香。

【翻譯】:

濃粧豔抹打扮一新下紅樓,深深庭院春光雖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數新開的花朵,蜻蜓有情飛到了玉簪上頭。

【賞析】:

《和樂天春詞》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為友人白居易的《春詞》創作的一首和詩。此詩抒寫宮怨閨情,但與其他同類詩迥然不同,描寫一位宮女扮好新粧卻無人賞識,只能百無聊賴地獨自數花朵解悶,引得蜻蜓飛上頭來的別緻情景。詩人通過對宮女神態的傳神刻畫,表現了她不勝幽怨之情。詩意別出心裁,富有韻味。

這首詩的標題寫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詞》一詩的。白居易的《春詞》:“低花樹映小粧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白居易詩先描繪一個斜倚欄杆、背向鸚鵡、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輕輕一撥,引而不發,意味深長。而劉禹錫的和詩,也寫閨中女子之愁,然而卻寫得更為婉曲新穎,別出蹊徑。

【閲讀訓練】:

一、

1.本詩的“詩眼”是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3分)

2.請結合全詩,賞析“蜻蜓飛上玉搔頭”一句。(4分)

二、

(1)解釋詞語:朱: 一: 數:

(2)“春光”一詞在詩中有何意思?

(3)詩歌通過哪些細節寫出了被深鎖宮廷的宮女的“愁”?

【參考答案】

一、

1、①本詩寫閨中女子之愁,“愁”是詩眼。

②在結構上,“愁”起到貫穿全詩的作用。詩中女主人面帶喜色下樓賞春,然而庭院深深,院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寫出“愁”1分,分析2分)

2、結尾含蓄地刻畫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而且也意味着她的處境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寂寞深鎖,無人賞識,只能引來無知的蜻蜓。她巧妙地描繪了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的冷寂孤悽的境遇。(寫出一點2分,寫出兩點4分)

二、

(1)紅色 滿 數數

(2)自然的良辰美景;宮女的青春年華。

(3)新粧初成無入賞識,只有“數花朵”的無聊,只有被“蜻蜓”吸引的無奈。

《春詞》賞析7

原文:

春詞二首

唐代:常建

菀菀黃柳絲,濛濛雜花垂。

日高紅粧卧,倚對春光遲。

寧知傍淇水,騕褭黃金羈。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蠶飢,盈盈嬌路傍。

譯文:

菀菀黃柳絲,濛濛雜花垂。

日高紅粧卧,倚對春光遲。

寧知傍淇水,騕褭黃金羈。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蠶飢,盈盈嬌路傍。

註釋:

菀(wǎn)菀黃柳絲,濛濛雜花垂。

菀菀:茂盛。濛濛:原意為雨雪雲霧迷茫的樣子,此指雜花繁茂。

日高紅粧卧,倚(yǐ)對春光遲。

紅粧:美女。倚:靠。

寧知傍(bàng)淇水,騕(yāo)褭(niǎo)黃金羈(jī)。

寧:豈。傍:靠近,此指居住在淇河邊。騕褭:良馬名。淮南子·齊俗:“夫待騕褭、飛兔而駕之,則世莫乘馬”。褭:裊的.異體字。“騕褭”,《英靈》作“腰裊”。羈:馬籠頭。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蠶飢,盈盈嬌路傍。

賞析:

該詩描繪了優美的淇河風光,極言生活在淇河邊的常人意想不到的美好。

《春詞》賞析8

江城子·填張春溪西湖竹枝詞

碧雲無渡碧天沉,是湖心,是儂心。心底湖頭,路斷到如今。郎到斷橋須有路,儂住處,柳如金。

南高峯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郎若愁時,好向北峯尋。相對峯頭俱化石,雙影在,照清潯。

註釋

西湖竹枝詞:西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區。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重慶周圍地區)一帶民歌。碧雲無渡碧天沉,是湖心,

是儂心:碧雲,指碧色的雲。此詞與“雲雨”、“魚雁”等意象一道,常為古人用來作男女戀情的象徵。

心底:指“儂”的心底。湖頭,湖起始的地方。此處指“儂”心上人所居住的地方。路斷,指道路不通。暗示“儂”與心中人許久音訊阻隔,沒有相會了。

斷橋:橋名,在西湖孤山邊。本名寶祐橋,又名斷家橋。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斷,故自唐以來皆呼為斷橋。

金:金黃色。此指柳葉由綠泛黃,與金黃色相似。又黃色醒目,容易辨認。

南高峯、北峯:西湖周圍多山,環湖有南高峯、北高峯、玉皇山等。

相對峯頭俱化石:相對,面對面的相向、對峙。雙影在,

照清潯:清潯,清澈的水邊。潯,水邊深處。

註釋

江城子:詞調名。分單調、雙調兩類,各有數體。單調始於晚唐韋莊,五代歐陽炯,雙調始於北宋蘇軾。

張春溪:名伯魁,字春溪,清浙江海鹽縣人,張惠言友。

西湖竹枝詞:西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區。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重慶周圍地區)一帶民歌。

碧雲無渡碧天沉,是湖心,是儂心:碧雲,指碧色的雲。此詞與“雲雨”、“魚雁”等意象一道,常為古人用來作男女戀情的象徵。

心底湖頭,路斷到如今:心底,指“儂”的心底。湖頭,湖起始的地方。此處指“儂”心上人所居住的地方。路斷,指道路不通。暗示“儂”與心中人許久音訊阻隔,沒有相會了。

斷橋:橋名,在西湖孤山邊。本名寶祐橋,又名斷家橋。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斷,故自唐以來皆呼為斷橋。

金:金黃色。此指柳葉由綠泛黃,與金黃色相似。又黃色醒目,容易辨認。

南高峯、北峯:西湖周圍多山,環湖有南高峯、北高峯、玉皇山等。

相對峯頭俱化石:相對,面對面的相向、對峙。化石:南朝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因以為名焉。’”相傳有貞婦送夫從役,站在山頭望丈夫,久之化而為石。後遂以此典表現女子對丈夫的忠貞與思念,形容精誠至極。

雙影在,照清潯:清潯,清澈的水邊。潯,水邊深處。《淮南子·原道訓》:“故雖遊於江潯海裔。”句謂西湖邊上的南、北兩峯,就象那古代的望夫石一樣,相對眺望,佇立凝視,它們的雙影,倒映在清澈的水流中。

賞析

從這首詞的小序“填張春溪西湖竹枝詞”看,可知這首詞為步韻之作。竹枝詞為詩體,張惠言一生不作詩,自言:“餘年十八、九時,始求友,最先得雲珊。時餘姊之婿董超然,與雲珊鋭意為詩。三人者,居相邇,朝夕相過,過即論詩。餘心好兩人詩,未暇學也。其後三、四年,各以衣食奔走南北,率數年乃一得見,見輒出新詩各盈卷。而餘學詩,久之無所得,遂絕意不復為。每見超然、雲珊讀其詩,恧然以愧”(《茗柯文編·楊雲珊覽輝閣詩序》),所以,他以詞來和友人張伯魁的詩韻。

詞的上闋主要寫闈中佳秀對“郎”的思念、盼望,寫她與“郎”雖有情卻彼此音訊睽隔,展示出這位女子多情、勇敢且驚世駭俗的風致。詞下闋承上闋的情感,過片即直言“儂”對“郎”的思念與盼望:“南高峯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詞中女子對戀人的思念是如此之不可遏止,煎熬其心魂,以致她爬上西湖傍邊的南高峯來眺望心中人,希望他也能登上山峯,與其相會。固然,詞中女子是否登上山峯我們不必過於坐實來解,這也許只是她的一個想象而已,或者一時的'情感衝動罷了,不一定真有其事。那麼,她是否與“郎”相會了呢?沒有,因為“郎愁深,妾愁深”。如果兩個久相睽隔的人能夠相會,以慰相思之苦,也許他們的痛苦或者能夠得到稍許的沖淡,然而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所以,他們雙方的痛苦是如此的深沉。於是,詞中女子在心中默默地告誡她的戀人:“郎若愁時,好向北峯尋。”不叫“郎”到我身在其中的南峯來尋找,卻叫他南轅北轍到北峯去追尋,顯然是有情緒,鬧彆扭了。或者,詞中女子在埋怨戀人太沒有膽量了。或者,她對戀人的猶豫不決深感失望。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她脱口而出拋出了重話:“相對峯頭俱化石,雙影在,照清潯。”意思是:你最好到北峯去找我,那時,我在南,你在北,我們兩個都變成佇立的石頭,遙相眺望,永遠揆隔,只有我們的雙影,倒映在清澈的水波中!話説得重了一些,但從這牢騷語中我們可以窺見詞中女子的耿耿深情,也由衷的喜歡她那種直來直去,有話就要説的率直、潑辣的性格。

此詞寫得明白曉暢,中多口語,頗具民歌風味。詞中女主公率直且頗有幾分陽剛的個性,與唐宋詞以來小詞中流行的纖弱女性形象相比,頗具幾分異量之美。而詞中女主人公對戀情的堅貞與不懈追求,也令此詞的言情純真、坦白,楚楚動人。

《春詞》賞析9

憶王孫·春詞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翻譯

茂密的青草可使我想起久客不歸的王孫。楊柳樹外樓閣高聳,她終日徒勞地佇望傷神。杜鵑烏兒一聲聲啼叫,悲悽的聲音令人不忍聽聞。眼看又到了黃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閉緊閨門。

註釋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樣子。

王孫:這裏指遊子,行人。

杜宇:即杜鵑鳥,鳴聲淒厲,好象在勸説行人“不如歸去”。

鑑賞

就其所用詞語看,全詞所用也無非是宋詞中慣用的語彙,如柳外高樓、芳草斜陽、梨花帶雨、黃昏杜鵑。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僅憑藉七個音符的不同組合就能構成無數美妙的樂章一樣,這首詞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組合和不露痕跡而天然精巧的構思,描寫了一個獨立、不可替代的藝術形象。

我們先看一看這首詞的結構。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為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於封閉的心態特徵。此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揚到天盡頭了。這一句,情與景都呈現出一種杳眇深微的特徵。接下來,場景收束為田間路頭楊柳、柳外高樓。繼而,在杜鵑聲聲中,將到黃昏時,隨着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為小院梨花帶春雨。最後,螟色入庭院,場景收束為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人遊蕩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將最後回到常日緊閉的心扉內。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總體上表現為收束的特徵。這一特徵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的心態。

這首詞的另一個特點是,不以錘鍊字句為能,因為可以看見詞中選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見的意象。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詩詞中反覆出現過,積澱了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強的美的“張力”,足以調動人們的生活文化積累,從而幫助讀者想象美麗的意境。比如,詞中寫到的芳草、楊柳、高樓、杜宇、梨花,無一不是中國雅文學中的基本意象。這些意象經過歷代詩人傳唱,已具有一觸即發、聞聲響應的高度感發能力。即以“柳”而論,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到韋莊的“無情是台城柳”,從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到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一縷柳絲寄寓了多少中國文人的愁緒啊!人們讀到這個字,就會隨着各自的文化積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種縈繞在心頭的憂怨。再如“芳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隱士》):“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蘇幕遮》)……那無處不在的芳草,承載了遊子思婦的無窮相思。

這首詞中的其他意象也大多具有這種美的聯想性。因此,當作者把這些意象巧妙組合到一起時,就形成了一種具有更豐富的啟發性的畫面。於是人們在熟悉中發現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無限。

讀這樣的詞,應當是回味大於思索,聯想重於分析。這樣可以得到比幾句詞的字面意義更多的東西。

賞析

李重元的《憶王孫》是一首描繪閨中少婦思念丈夫的“閨情”詞。

詞的首句“萋萋芳草憶王孫”是化用劉安《招隱士》賦中的“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之語,寫出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點明瞭時間、季節。

“柳外樓高空斷魂”謂登上高樓,憑窗遠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現在眼前,只是仍不見丈夫身影,不覺悲從中來,益覺傷悲。“杜宇聲聲不忍聞”言杜鵑鳴聲淒厲,更能引起思念親人的悲悽之情。“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時將黃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傷情離緒更進一層。少婦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隨悽風厲雨,更加魂消腸斷。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關掩門户,不再見人。給人以無窮遐思,悲苦難以盡言。

全詩一句一層渲染,層層推進,直至最後“深閉門”打住,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讀來令人為之心慟。

小令如絕句,易成而難工,最重神韻。此詞利用傳統意象,將芳草、煙柳、杜鵑、春雨、梨花諸物與所抒離恨別緒結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遠而韻味悠長。

《春詞》賞析10

新粧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唐代劉禹錫《和樂天春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精心化好粧容緩緩走下閣樓,深深庭院春光雖好只添愁。

來到庭院中數着那開得正豔的`花朵,蜻蜓飛到了玉簪上頭。

註釋

春詞:春怨之詞。“春詞”為白居易原詩題目。

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一作“粉面”。朱樓:髹以紅漆的樓房,多指富貴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頭上之香。

玉搔頭:玉簪,可用來搔頭,故稱。

鑑賞

此詩描寫一位宮女扮好新粧卻別人賞識,只能百別聊賴地獨自數花朵解悶,引得蜻蜓飛上頭來花別緻情景。全詩抒寫宮怨閨情,但與其他同類詩迥然不同。詩人通過對宮女神態花傳神刻畫,表現了她不勝幽怨之情。詩意別她心裁,富有韻味。

白居易原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粧樓”來暗示青年女子,而劉禹錫和詩“新粧宜面下朱樓”説得十分明確,而且順帶把人物花心情也點她來了。詩中女主人公梳粧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説明她粧扮得相當認真、講究。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豔豔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朦朧花希望。

劉禹錫詩花第二句是説下得樓來,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然而庭院““,院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從詩花發展看,這是承上啟下花一句。

詩花三、四兩句是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這位女主人公下樓花本意不是為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樓”,也不必“新粧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別端煩惱上心頭。這急劇變化花痛苦花心情,使她再也別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數花朵”花原因當亦有對這別人觀賞、轉眼即逝花春花,歎之、憐之、傷之花情懷。就在她在默默地數着時,“蜻蜓飛上玉搔頭”。這是十分精彩花一筆。它含蓄地刻畫她她那沉浸在痛苦中花凝神佇立花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花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花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着她花處境亦如這庭院中花春花一樣,寂寞“鎖,別人賞識,只能引來這別知花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她了人愁花愁一院愁花主題。

有人説:“詩不難於結,而難於神”。這首詩花結尾是她人意料花,詩人剪取了一個偶然花鏡頭——“蜻蜓飛上玉搔頭”,蜻蜓別心人有恨。這個結句是在迴應“思量何事不回頭”而設計花,它洗煉而巧妙地描繪了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花冷寂孤悽花境遇,新穎而富有韻味,真可謂結得有“神”。

《春詞》賞析11

畫堂春

[宋]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韻譯>

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天空灰濛濛一會晴一會雨的,杏園已經失去原來的動人景色,杜娟在枝頭悲哀的叫着,多令人傷感啊。

她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靠着欄杆,信手拿着花枝,一會兒又放下花枝,滿臉愁容,默默無語地看着天空,她心中的“恨”有誰能理解呢?

<評析>

【賞析一】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這首詞就是寫他落第後的不快心情。應是一首傷春之作。

詞的上片寫春歸景物。先寫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時間分明已進入殘節令了,天氣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會下起小雨,説晴不晴,説陰不陰,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觀看杏園已失去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動人景色,它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光澤了。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多麼令人傷感。杜牧詩有:“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這句可能化用小杜詩意。片末,總括一句“無奈春歸”,其無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寫中得到充分表現。

詞的下片,側重寫人。寫她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杆,手捻花枝。這句似由馮延巳:“閒引鴛鴦香徑裏,手挼紅杏蕊”詞意化來。她信手捻着花枝兒,一會兒又放下花枝,默默無語上視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見遠處一道殘陽從雲縫露出來,把霞輝灑在她滿是愁容的臉上。她心中的“恨”有誰能理解呢?誠然,詞人沒有寫她“恨”什麼。但從詞人給我們描繪的這幅春歸圖裏,分明看見她面對春歸景色,正在慨歎春光速人易老,感傷人生離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詞藴藉含蓄,寄情悠遠。真是義藴言中,韻流弦外,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餘味。(董冰竹)

【賞析二】

此為春歸傷懷詞。詞的上片寫春歸之景。從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園花殘、杜鵑啼叫,寫來句句景語、情語,清秀柔美,深美婉約。下片寫傷春之人。換頭“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捻花枝”,畫面精美,情意深婉。而從“手捻花枝”,接以“放花無語”,又對“斜暈”,委婉含蓄,哀怨動人。全詞充分體現了少遊詞出於心性之本質的纖柔婉約的特點。

開端“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三句,從所見所聞之春歸的景物寫起,不用重筆,寫“落花”只是“鋪徑”,寫“水”只是“平池”,寫“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寫“杏園”雖用了“憔悴”二字,明寫出春光之遲暮,然而在“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斂的意致。所以下一句雖明寫出“春歸”二字,但也只是一種“無奈”之情,而並沒有斷腸長恨的呼號。這樣就見出一種纖柔婉麗之美。

下片,則由寫景而轉為寫人。過片“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於撚花枝”兩句,情致更是柔婉動人。試想“柳外畫樓”是何等精緻美麗的所在;“獨上”“憑欄”而更“手撚花枝”,又是何等幽微深婉的情意。緊接着又寫下一句“放花無語對斜暈”,真是神來之筆。因為一般人寫到對花的.愛賞多隻不過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對花的愛賞之情,變成了帶有某種目的性的一種理性之處理了。可是秦觀這首詞所寫的從“手撚花枝”到“放花無語”,卻是如此自然,如此無意,如此不自覺,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於內心中一種敏鋭深微的感動。當其“撚着花枝時,是何等愛花的深情,當其“放”卻花枝時,又是何等惜花的無奈。而“放花”之下,乃繼之以“無語”,便正因為此種深微細緻的由愛花惜花而引起的內心中的一種幽微的感動,原不是粗糙的語言所能夠表達的。而又繼之以“對斜暉”三個字,便更增加了一種傷春無奈之情。上片既已經寫了“落紅鋪徑”與“無奈春歸”,可見花既將殘,春亦將盡,而今面對“斜暉”,則一日又復將終。“放花無語對斜暉”一句在表達極深切的傷春之悲感時只是極為含蓄地寫了一個“放花無語”的輕微的動作,和“對斜暉”的凝立的姿態,但卻隱然有一縷極深幽的哀感襲人而來。所以繼之以“此恨誰知”,才會使讀者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種難以言説的幽微之深恨。

全詞所寫的,是由於春歸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單純鋭感的柔情。描寫精美的春歸之景,以惜春之懷,發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盡,可謂這首詞的顯著特點。

【賞析三】

一直以為,如果説哪首詞能最大限度的表現秦觀的風格,那就是這首畫堂春。記得有人説過,秦觀詞類女郎手筆。誠然,這種説法有一定的道理,秦觀詞的纖弱與柔美確實讓有人類女郎手筆之感,但再想想,其實,這所謂的類女郎手法也正是秦觀詞所以能感人的原因所在。

讀豪放詞和讀婉約詞的感覺是不同的,豪放詞氣勢很大,卻不易觸動人內心最深處的那根神經,而婉約詞不然,往往在不經意中讓你感動。比如,這首畫堂春,全詞不着一句重筆。很顯然,這首畫堂春是寫的雨後春天的景色。詞的一開頭寫道:“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讀到這句的時候,讓人有忍不住的心中一動的感覺,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這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啊,給人一縷傷感,傷感但不痛心。比較歐陽修同樣寫落紅的那個“狼藉殘紅”四字,讓人覺得,狼藉殘紅用來説落花,委實太重了。緊接着,作者又進一步描寫了雨後的景色“杏園憔悴杜鵑啼”,在這裏,作者點明瞭具體的時間,春暮。杏花謝了,花謝作者只用了憔悴二字,這也正給出了那種內心深處的纖柔和對大自然的憐惜之情。而“無奈春歸”四字,正是對上面的一個總結。在發生了這許多以後,作者只用了無奈春歸四字來作結。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獨捻花枝”,如果説上片是純靜態的描寫,是對景色的一個總結的話,那這句就是動態的表現了。獨上、獨捻,兩個獨字寫出了一種孤單、落寞的身形。這時,當讀者都在猜測獨捻花枝後是否該折花歸去的時候,作者卻出人意表的“放花無語對斜暉”,讀到這裏,不由心中感歎多多。那些所謂的花開堪折當須折、折來喜作新年看等等,所有的折花動作,哪怕是描寫的再怎麼優美,都是那樣的粗魯不堪,放花無語,這才是秦觀啊。於是,在這種氛圍下,此恨誰知,雖然這恨字是那樣的沉重,這裏卻顯得異常的輕柔。終於知道,因為一句話,再重的字眼也可以變的輕柔啊,因為一個動作,再重的字眼也可以觸動人的內心。

掩卷罷,閉上眼,想着這首詞,腦海中似乎湧現出一個優美的畫面,那是真正的畫,一幅能深及人的內心的畫。女郎之筆,原來,最能扣及人的內心的,也正是這女郎之筆。那樣的纖弱、柔軟,也那樣的細膩、敏鋭。這就是秦觀,得之於內,故不能傳的詞心。

<文學常識>

體裁:詞

年代:北宋

作者:秦觀

作者小傳:

秦觀(1049-1100),字少遊,號邗溝居士和淮海居士,學者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祕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税,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脱不拘,溢於文詞。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説:“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歷來詞譽甚高,然而緣情婉轉,語多悽黯。有的作品氣格較弱。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説:“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鍾、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遊台、秦觀讀書枱、《秦郵帖》石刻、揚州雲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

《春詞》賞析12

原文:

新粧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譯文

精心化好粧容緩緩走下閣樓,深深庭院春光雖好只添愁。

來到庭院中數着那開得正豔的花朵,蜻蜓飛到了玉簪上頭。

韻譯

宮女打扮脂粉勻稱,走下紅樓;

春光雖好獨鎖深院,怎不怨愁?

來到庭中點數花朵,遣恨消憂;

蜻蜓飛來,停在她的玉簪上頭!

註釋

春詞:春怨之詞。“春詞”為白居易原詩題目。

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一作“粉面”。朱樓:髹以紅漆的樓房,多指富貴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頭上之香。

玉搔頭:玉簪,可用來搔頭,故稱。

賞析:

這首宮怨詩,是寫宮女新粧雖好,卻無人見賞。首句寫粉脂宜面,新粧初成,豔麗嫵媚,希冀寵幸;二句寫柳綠花紅,良辰美景,卻獨鎖深院,滿目生愁;三句寫無端煩惱,凝聚心頭,只好數花解悶;四句寫凝神佇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顯冷落。層層疊疊,婉曲新穎。寫宮女形象,丰韻多姿,嫵媚動人;寫孤悽幽怨,委婉含情,得之於神。(劉建勛)

這首詩的標題寫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詞》一詩的。所以,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詞》:“低花樹映小粧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白居易此詩,先描繪一個斜倚欄杆、背向鸚鵡、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輕輕一撥,引而不發,意味深長。而劉禹錫的和詩,也寫閨中女子之愁,然而卻寫得更為婉曲新穎,別出蹊徑。

白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粧樓”來暗示青年女子,而劉詩“新粧宜面下朱樓”説得十分明確,而且順帶把人物的心情也點出來了。詩中女主人公梳粧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是説脂粉塗抹得與容顏相宜,給人一種勻稱和諧的美感,這説明她粧扮得相當認真、講究。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豔豔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矇矓的希望。

詩的第二句是説下得樓來,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然而庭院深深,院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從詩的發展看,這是承上啟下的一句。三、四兩句是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試想這位女主人公下樓的本意該不是為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樓”,又何必“新粧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無端煩惱上心頭,這急劇變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無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為什麼要“數花朵”,當亦有對這無人觀賞、轉眼即逝的春花,歎之、憐之、傷之的情懷吧?她默默地數着、數着……“蜻蜓飛上玉搔頭”,這是十分精彩的一筆。它含蓄地刻畫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着她的處境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寂寞深鎖,無人賞識,只能引來這無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題。有人説:“詩不難於結,而難於神”。這首詩的結尾是出人意料的,詩人剪取了一個偶然的鏡頭──“蜻蜓飛上玉搔頭”,蜻蜓無心人有恨。它洗煉而巧妙地描繪了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的冷寂孤悽的境遇,新穎而富有韻味,真可謂結得有“神”。

《春詞》賞析13

低花樹映小粧樓,春入眉心兩點愁。

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譯文

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點點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欄杆背向鸚鵡,思忖着為什麼不再回過頭來?

註釋

春詞:春怨之詞。

粧樓:華美的樓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處。

背鸚鵡:以背對鸚鵡。鸚鵡是一種鳥,善學人語。

思量:思忖。

賞析

這首詩作於大和三年(829)春天。這時朝廷中宦官氣焰囂張,白居易的好友宰相韋處厚已經逝世,李宗閔勾結宦官將出任宰相,政敵王涯也於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節度使入為太常卿。所以這年春天,對作者來説是個極不愉快的季節。於是作得此詩。

創作背景

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粧樓”來暗示是青年女子,並且交代了地點,其餘都是對女子的刻畫,通過“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不回頭”等一系列的靜態描繪,展現出一幅靜態的'畫面,一幅始終處在低氣壓中的畫面。低低的花和綠樹掩映下的小樓,將愁帶入了少女的眉心,點點的愁一下就進入了主題的表達層面。寫出了這個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但後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對愁思的迴應,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頭”這句,給全詩帶來了重重疊疊的神祕感。結尾沒有説明其“愁”的原因,只是點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讀者自去聯想,這雖然是出自於藝術方面的考慮,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聯想,因為關於女性悲愁的經典語境早已確立併成為了傳統。至於究竟為了何事,作者沒有明説,這正是供讀者體味的地方。但聰明的讀者已可以猜到是傷春傷別,之所以背向鸚鵡,怕的是鳥兒學舌,勾起傷心之事。此詩雖然顯得比較纖巧,但也説明了作者觀察人物的細緻。

這首詩既寫春愁,又刺春愁,對只會冥想不會尋求解脱春愁辦法的人進行諷刺。另外,全詩不僅表現了封建社會婦女對女性自由幸福快樂的渴望與追求,而且也表現了詩人對這種渴望與追求為何不能出現的隱性思考。全詩雖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畫生動,語約意遠,詩意別出心裁,堪稱佳作。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春詞》賞析14

新粧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註解】:

1、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

2、蜻蜓句:暗指頭上之香。

【韻譯】:

宮女打扮脂粉勻稱,走下紅樓;

春光雖好獨鎖深院,怎不怨愁?

來到庭中點數花朵,遣恨消憂;

蜻蜓飛來,停在她的玉簪上頭!

【評析】:

這首宮怨詩,是寫宮女新粧雖好,卻無人見賞。首句寫粉脂宜面,新粧初成,豔

麗嫵媚,希冀寵幸;二句寫柳綠花紅,良辰美景,卻獨鎖深院,滿目生愁;三句寫無

端煩惱,凝聚心頭,只好數花解悶;四句寫凝神佇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顯冷

落。層層疊疊,婉曲新穎。寫宮女形象,丰韻多姿,嫵媚動人;寫孤悽幽怨,委婉含情,得之於神。

這首詩的標題寫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詞》一詩的。所以,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詞》:“低花樹映小粧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白居易此詩,先描繪一個斜倚欄杆、背向鸚鵡、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輕輕一撥,引而不發,意味深長。而劉禹錫的和詩,也寫閨中女子之愁,然而卻寫得更為婉曲新穎,別出蹊徑。

白詩開頭是以“低花樹映小粧樓”來暗示青年女子,而劉詩“新粧宜面下朱樓”説得十分明確,而且順帶把人物的心情也點出來了。詩中女主人公梳粧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是説脂粉塗抹得與容顏相宜,給人一種勻稱和諧的美感,這説明她粧扮得相當認真、講究。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豔豔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矇矓的希望。

詩的第二句是説下得樓來,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然而庭院深深,院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從詩的發展看,這是承上啟下的一句。三、四兩句是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試想這位女主人公下樓的本意該不是為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樓”,又何必“新粧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無端煩惱上心頭,這急劇變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無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為什麼要“數花朵”,當亦有對這無人觀賞、轉眼即逝的春花,歎之、憐之、傷之的情懷吧?她默默地數着、數着……“蜻蜓飛上玉搔頭”,這是十分精彩的一筆。它含蓄地刻畫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着她的處境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寂寞深鎖,無人賞識,只能引來這無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題。有人説:“詩不難於結,而難於神”。這首詩的結尾是出人意料的,詩人剪取了一個偶然的鏡頭──“蜻蜓飛上玉搔頭”,蜻蜓無心人有恨。它洗煉而巧妙地描繪了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爛漫之中的冷寂孤悽的境遇,新穎而富有韻味,真可謂結得有“神”。

《春詞》賞析15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

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古詩簡介

《憶王孫·春詞》是一首別具風格的小令。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憶王孫》,分別題作“春詞”、“夏詞”、“秋詞”、“冬詞”。此詞是第一篇。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意緒,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觀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斂的特徵。全詞用一連串帶有傷感的暮春景物來襯托相思的傷感,深切動人。

翻譯/譯文

茂密青草使我想起王孫,柳畔的'高樓上憑欄凝望,杜鵑蹄聲哀切令人神傷。眼看着又到了黃昏時分,雨打梨花深閉門。

註釋

①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樣子。

②王孫:這裏指遊子,行人。

③杜宇:即杜鵑鳥,鳴聲淒厲,好象在勸説行人“不如歸去”。

賞析/鑑賞

李重元的《憶王孫》是一首描繪閨中少婦思念丈夫的“閨情”詞。

詞的首句“萋萋芳草憶王孫”是化用劉安《招隱士》賦中的“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之語,寫出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點明瞭時間、季節。

“柳外樓高空斷魂”謂登上高樓,憑窗遠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現在眼前,只是仍不見丈夫身影,不覺悲從中來,益覺傷悲。“杜宇聲聲不忍聞”言杜鵑鳴聲淒厲,更能引起思念親人的悲悽之情。“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時將黃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傷情離緒更進一層。少婦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隨悽風厲雨,更加魂消腸斷。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關掩門户,不再見人。給人以無窮遐思,悲苦難以盡言。

全詩一句一層渲染,層層推進,直至最後“深閉門”打住,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讀來令人為之心慟。

小令如絕句,易成而難工,最重神韻。此詞利用傳統意象,將芳草、煙柳、杜鵑、春雨、梨花諸物與所抒離恨別緒結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遠而韻味悠長。

標籤:賞析 春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