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

校園5.82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

首先我覺得我對柏拉圖所向往創造的理想國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是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可以達到完全公正的。其次,閲讀蘇格拉底與其他哲學家的對辯,“滿足”了我對人與人之間那種純理論交流的願望,即只專注於你本身表達的語言思想內容,而非其他。舉個例子,就拿我讀的另外一本小説《局外人》來説,其主人公默爾索因意外殺人而上法庭審判,法官及陪審團並沒有把審判的重點放在默爾索是故意殺人還是誤殺這一法律責任上,而是以其道德為標準去審判他,最後因其在他母親葬禮上沒有哭泣為由,給默爾索判了死刑。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是按照柏拉圖,抑或是蘇格拉底的辯論形式來進行審判,那就只應該追究默爾索的法律責任,對其道德上的責任根本不需要進行考慮,這便是我所説的理想的雙方的交流、談判、審判等形式。這種理想的談論的形式貫穿了整本書,我相信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也一定採用的是這種只關注談論本身內容的理想的談論形式。然而我們都知道,越是理想的東西,在現實中就越難實現,這種理想談論形式也是如此。在現實中,我們與人交談,避免不了會被其談論本身內容之外的東西所吸引並影響,這可以説是基本上不能實現的。所以才會有人説,與其柏拉圖,不如亞里士多德。儘管如此,這卻並不影響我閲讀了解《理想國》這本書。因此,我就更加珍惜在《理想國》中讀到的每一段對辯,對我來説每一次辯論都是我精神上的享受,即便我深知這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發生,但我實在無法逃避人對真、善、美這些美好向往的.天性,依舊沉浸在純語言文字理論交流的理想海洋中無法自拔。

除了對辯本身的理想辯論形式外,《理想國》書中所討論的問題也都非常有實用性。全書討論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譬如優生學問題、節育問題、家庭解體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文藝問題、教育問題(包括託兒所、幼兒園、國小、中學、大學研究院以及工、農、航海、醫學等職業教育)加上男女平權、男女參政、男女參軍等問題,幾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對於我個人而言,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主張理想與公正的人,因此在這些問題的觀點上不存在大問題,主要看重的是蘇格拉底與其他哲學家對辯時的邏輯思維,他是怎麼推出結論的,是怎麼去反駁對方的。就從這點看,《理想國》在一定程度上鍛鍊了我的邏輯思維判斷能力。比如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的對話中,蘇格拉底去辯駁玻的“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觀點,他首先通過一系列例子説明在生活實際中人們更加需要的是一種技術上的幫助,而不是寬泛的“正義”——“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這樣會推出一個悖論,也就是説正義是無用的東西,技術才是有用的東西。蘇格拉底這番“助產術”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於説明“正義”是一種專門適用於國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種技術。接着蘇格拉底談論到如果一個人既能夠把善給予他人,又能夠把惡給予他人,那麼這個人本身也很難説是一個正義的人。

綜上,閲讀《理想國》讓我收益了不少,這次只是粗略地閲讀了前面地一些部分,日後一定會讀完,有機會還會重讀一次。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2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理想國》一書是柏拉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以故事為題材,敍述蘇格拉底到貝爾斯禱神,歸途被派拉麥克邀往家中,賓主滔滔談論起來。兩人的辯論從各個角度暴露奴隸主階級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蘇格拉底是虛擬的、假託的,實際上就是柏拉圖的代言人。文中借蘇格拉底之口和人討論正義,分析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之間的互通性,系統地闡述了正義的概念。柏拉圖設計並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國度的藍圖,提出在“理想國”中才能真正實現正義。

對於《理想國》,它的內容十分符合它的名字,理想中的國度。《理想國》中作者為了實現真正的現實正義,做了很多假設。什麼是理想,百度釋義是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對某事物臻於最完善境界的觀念。而“理想國”中的“理想”即是對一個正義的城邦臻於最完善境界。所以這也就決定了在現實中我們是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國度。

理想國是怎樣一個國度?它是一個強大的國度。它強大是因為它有着一個所向披靡的軍隊。這個軍隊有着這樣的形容詞:兵強馬壯,堅甲利兵,而讓這個軍隊有着這樣的形容詞的原因是它的背後有着一批專門生產糧食的`農民,專門打造武器鎧甲的工匠,這些“專人”他們一生中只專一件事,他們不做除自己職業以外的任何職業。因此他們能生產出富足的糧食、鋒利的兵器。而這個軍隊的組成人員,也同樣只專一件事。這羣軍人或者説是勇士,他們從出生開始,所接觸的所有事都是為一件事做準備——為城邦而戰。這種專門為戰爭培養出來的軍隊,如何不會所向披靡?當然,這個國度的強大不僅僅只是因為有着強大的軍事實力,我覺得它的強大還在其國民的思想的純粹性。它的國民只專與自己職業有關的事,他們都各得其所。這樣的國家如何不令人羨慕。

但是,就像我前文所説的那樣,這個國家是理想中的,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在理想國中的假設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首先,其國民思想的純粹性就是最不可能實現的一件事,人的思想是最不可琢磨的,就算開始時可以設定人的思維定式,但這個思維定式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事件,就發生改變。以及我前文所説的軍隊,你不會知道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做一個軍人,就算這個孩子有着強於其他孩子的體魄,但他不一定會有一個軍人的思想,他可能會貪生怕死,而這個思想他從來不曾展示於人。天生適合當軍人的人不是沒有,後天培養成功的人也不是沒有,但其尋找以及培養所耗費的資源不可計數。而且,理想國雖然是以“國”命名,但嚴格來算這只是一個城邦,所以其結構相較於現在的國家來説過於簡單,而且這是幾千年前的根據當時社會條件所設想的“國”,就算它再超前,也不可能跨越幾千年的歷史,適用於現在。雖然“理想國”不能成為現實,但這個理想國的構建過程,卻值得我們參考學習。在理想國的構建過程中所涉及教育學政治學等,值得我們借鑑。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3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並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我懷着畏懼的心理捧着《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最後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

讀經典的書猶若製作和品茗我們雲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構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於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於蘇格拉底,一生至於鑽研哲學,並遊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於研究、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於他不惑之年,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搞笑,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資料深刻豐富,到達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瞭,雖不華麗,但意境表到達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務必説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能夠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是柏拉圖把自我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下方就得品鑑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好處

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個性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係。正如最後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於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説,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為了國家的發展,每個人就應加強本行業得技藝。搞笑的是柏拉圖發現:貧窮和財富使人的技藝退化。“人因為財富而奢侈,卻因為貧困而懶惰”。同時就以衞士為例,説了軍事科學和素質方面的問題,並從政治學的角度説明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施工民的集合體。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4

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曾説:“柏拉圖就是哲學,哲學就是柏拉圖燒掉所有的圖書館吧,因為它的價值都在這本書裏(《理想國》)。”或許,愛默生的這句話多少存在一些誇張的成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理想國》在我們人類歷史上的分量確實舉足輕重,正如一句話所説,“柏拉圖因《理想國》而名垂千古,《理想國》因其思想而震古爍今。”

書中,柏拉圖將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衞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認為,理想國中統領者必須是哲學家,而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因而,“正義”這一概念便在整部書中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正義一直以來在人類哲學史上也同樣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紀美國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羅爾斯,便也撰寫過《正義論》一書,以闡述羅爾斯有關正義的相關思想精髓。因而,我選擇在論文中分析,《理想國》中有關“正義”的這一部分。

書中從討論正義開始,先後辯駁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的和最壞的折衷”等意見,提出了“正義是心靈的德行”、“正義者是快樂的`”等知識。但這些並未使眾人達到完全認同。之後,格勞孔等人央求蘇格拉底窮根究底,弄清楚正義和不正義二者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麼。於是柏拉圖撇開單純地從個人身上尋找正義的方法,而期望能從國家這個“大寫的人”身上找到正義,從而“由大見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圖以辯論的形式引出貫穿全書的“正義“這一主題的這一部分。即,“正義之辯”。總的來講,這一部分柏拉圖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他人的談話,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問題,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題“正義“。

文首,蘇格拉底向我們引出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義的?”這似乎看起來與全文沒什麼關係,但卻恰恰是柏拉圖的巧妙設計。他通過科法洛斯老人對人生的看法,引出人們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並非是讀者單純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觀念,而是在全文的一開篇,便引導着讀者自主思考,或者講是與作者共同思考。之後,蘇格拉底與科法洛斯開始討論有關金錢的問題。他們最終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錢不一定幸福。這一道理,現今的我們也很清楚。常有人強調金錢與幸福感並不成正比。金錢並非萬能的,許多東西購買不來。但其實往往有時現實中的許多人慢慢的淡忘了這一真理。

蘇格拉底與科法洛斯老人從老年生活談到人生,財富,似乎只是禮節性的談話,但卻包含許多深層含義。行文至此,蘇格拉底卻將話題轉移到了全文的主線——“正義”上。這種輕鬆而又委婉的轉移,恰恰顯出作者柏拉圖的高明之處。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顯在每一個細節之處的。初次閲讀《理想國》時,我對全書卓爾不羣的對話體形式,感到驚詫。但現在我想,這種寫作格式,或許是柏拉圖的又一高明之處。不得不説,對話使我們有種親身經歷的感覺,對於理解作者的觀點,或許這種方式也更為生動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