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邊塞詩的賞析

校園7.14K

邊塞詩指以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等為內容,展現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殘酷,表現將士建功立業的壯志和思念家鄉的情感的詩歌。以下是邊塞詩的賞析,歡迎閲讀

邊塞詩的賞析

  邊塞詩中常用的意象可以歸類為:

1. 戰爭中使用的物品。如金鼓、旌旗、鐵騎、烽火、羽書、角弓、胡馬、征衣、鐵衣、戍樓、戈、矛、劍、箭、戟、斧、鉞、刀、鎩等。

2. 邊塞的地名。磧西、輪台、龜茲、夜郎、樓蘭、玉門、涼州、天山、安西、幽、遼、隴等。

3. 邊塞的民族。胡、羌、羯、夷等。

4. 邊塞的風光。大漠、沙磧、瀚海、風霜、嚴寒、白草、枯蓬、烽煙、長城、黃沙、長雲、秋月、雪山、孤城、雁飛、鷹揚等。

5. 少數民族的樂器。如羌笛、胡笳、琵琶、畫角等。

6. 音樂。梅花落、關山月、雨雪曲、楊柳曲、出(入)塞曲等。

邊塞詩常見的思想內容有:

1. 體現戍邊將士的愛國激情。詩歌通過描寫邊塞緊張的局勢、戍邊將士艱辛的生活狀態、戰爭的慘烈場景等,表現戍邊將士強烈的愛國情感。如: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從軍行》)

詩歌描寫了一個讀書人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過程,表現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開頭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詩人的愛國熱情。用“照”渲染緊急的氣氛,用“自”表現愛國思想。三、四句描寫**出師、到達邊塞的情景。“繞”體現出**包圍敵人的境況,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氣氛。五、六句寫戰鬥情況,通過側面烘托表現戰爭;從視覺、聽覺的角度,用象徵**的“旗”“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最後兩句,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衞國的壯志豪情。

2. 表現邊塞緊張的形勢。有些邊塞詩通過描寫烽火、軍書傳遞等表現邊塞緊張的局勢。如: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王維《隴西行》)

詩歌一、二句用“一走馬”“一揚鞭”表現邊塞傳遞軍書的急切;用“十里”“五里”渲染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三、四句點明騎馬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個“圍”字,表現嚴重的形勢。最後兩句,交代氣候對烽火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邊塞的軍事情況應該是先看到烽火再接到軍書,但如今是接到軍書也沒有看到烽火,突出飛馬傳書的緊迫性。

3. 表現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生活在邊塞的將士在春去秋來、日暮夜涼、雨雪紛飛的時候會想到家鄉、親人。如: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一)》)

詩歌前三句敍事:第一句點明地點,寂寞的荒野、蒼茫的場景,只有高樓百尺,更加顯示出抒情主人公的寂寞;第二句寫時間,正值深秋季節,涼氣侵人,加之暮色蒼茫,秋風勁吹,更易引發思鄉之情;第三句,寂寥的環境中傳來吹奏《關山月》曲子的笛聲,引發出濃郁的鄉愁。詩歌最後一句抒情,詩人從對方寫起,“無那”,無奈的意思,寫出遠在萬里之外的妻子十分憂愁,在靜夜中思念着邊關的丈夫,這樣寫更能體現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4. 表現戰爭帶來的災難。戰爭的消耗有兩個方面,一是生命,這是廣大百姓的生命;一是糧草,這是廣大百姓的貢獻。詩歌通過描寫戰爭,表現長期的邊塞征戰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如: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陳陶《隴西行 》)

詩歌一、二句敍述了一個慷慨悲壯的戰爭場面,邊塞將士誓死殺敵,奮不顧身,但結果是五千將士犧牲;詩人用“誓掃”“不顧”表現邊塞將士的忠勇和獻身精神,用“喪胡塵”表現戰爭的慘烈和傷亡的慘重。三、四句表現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傷痛;詩人用“河邊骨”“春閨夢”對比,寫閨中妻子不知道徵人已經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經成為白骨的丈夫,體現出戰爭帶來的悲劇。

5. 表現對邊關將士的`同情。連年的征戰、殘酷的戰爭,使得很多戰士失去了生命,詩歌通過描寫戰爭表達對邊關將士的同情。如: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許渾《塞下曲》)

詩歌客觀描寫了桑乾河北的夜戰,這次夜戰,半數的戰士沒有回來,但一位犧牲的戰士,在第二天早晨還有家信寄來,信中告訴他禦寒的衣服已經寄出。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客觀現實,表面看來並沒有對戰爭表達任何觀點,但從戰士的慘重傷亡上還能看到詩人對這場戰爭的譴責,體現出詩人對戰士的同情。

6. 表現對戰爭的怨恨。無論如何,戰爭損害的是普通的百姓,邊疆的將士在年復一年的征戰中,看到太多的死亡、太多的艱難,於是表現出對戰爭的厭惡。如: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柳中庸《徵人怨》)

詩歌一句一景,描寫徵人形象,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怨恨之情。一、二兩句用“歲歲”“朝朝”表現徵人東奔西跑,戰爭頻繁不休;用“復”“與”表現生活的單調、困苦,流露出怨恨之情。三、四句用“青冢”表現環境的荒僻,用“繞”表現邊塞的肅殺,體現出徵人轉戰跋涉的艱辛。全詩不着一個“怨”字,但處處體現怨情,詩人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展現邊塞生活,表現對頻繁的戰爭的怨恨。

7. 表現失去國土的悲傷。邊塞將士的浴血奮戰抵不住闇弱朝廷的議和,邊塞將士的鮮血阻擋不住國土的淪喪。一些詩歌通過描寫邊塞的景物和舊有的國土,表現對失去國土的留戀和詩人悲傷的情感。如: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裏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張孝祥《浣溪沙》)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裏“塞”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淪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由觀塞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借酒消遣,而酒罷益悲,不禁向風揮淚。

8. 表達閨怨之情。連年的征戰使得戍邊將士不能回家,所以家中的女子便生髮一種思念、嗔怪、關心等情愫。如:

碧窗斜月藹深暉,愁聽寒淚濕衣。

夢裏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張仲素《秋閨二首(其一)》)

首二句寫思婦醒時情景,接着寫她的夢境,是倒裝寫法。她一覺醒來,只見斜月透進碧紗窗照到牀前,境界如此清幽,心頭卻無比寂寞,更有那秋蟲悲鳴,催人淚下;她的淚水早已沾濕了衣襟。剛才在夢裏,不是分明地見到關塞了麼?那“關塞”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因為她的良人就出徵到那裏。心頭一喜,快,趕上前去吧!可是,到良人所駐防的金微山迷失了方向,連路也找不着了。一急,就此醒來。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是當時邊關要塞所在。詩人以飽蘸同情之淚的筆,寫出了她的一片痴情。

標籤:賞析 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