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昆蟲記讀後感(11篇)

校園6.25K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昆蟲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昆蟲記讀後感(11篇)
昆蟲記讀後感1

近幾天,我讀了著名作家法布爾的昆蟲記。我深深地被這本書給吸引了。它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述了數百種昆蟲的生活習性,讓我們大致瞭解了昆蟲。法布爾為我開啟了昆蟲世界的大門。以前我並不喜歡昆蟲,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昆蟲有時候也很有趣,很勤勞。如果沒有蜜蜂,我們就不能吃到蜂蜜。如果沒有螞蟻,人們就很難體會到團結的魅力;如果沒有蝴蝶,大自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美麗的花朵……昆蟲也像人一樣,有着豐富的感情,它既有邪惡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

譬如:蟬是一種自食其力的昆蟲,也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它在夏天給我們帶來高亢的歌聲,但人們並不喜歡它,因為它的聲音太吵。螞蟻是一種勤勞的昆蟲,它有史以來都被人們看作勤勞和團結的象徵,但法布爾卻發現,螞蟻有時候卻十分貪婪和兇悍,它會將蟬辛辛苦苦覓得的食物洗劫一空。

昆蟲記不僅讓我瞭解了昆蟲,改變了過去對有些昆蟲不正確的看法,它還教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學會了如何去觀察事物和研究問題。昆蟲記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昆蟲記讀後感2

這個寒假我又重新閲讀了法布爾的《昆蟲記》這本書,書中勤勞的蜜蜂,愚笨的毛蟲,漂亮的蛾,可怕的蜘蛛都很吸引我。其中,我對《狼蛛》這一篇最感興趣,每個動物都會有自我的“殺手鐗”,狼蛛的“殺手鐗”則是它的兩顆毒牙,十分兇猛,能夠立刻致它的獵物於死地。狼蛛長着四隻可怕的眼睛,最喜歡住在長着百里香的乾燥沙地上,每一天都會吃新鮮的食物,它殺敵的方法就是撲在敵人身上,將毒牙刺入敵人致命的地方將它徹底殺死,成為自我豐盛的晚餐。

原先昆蟲的世界也是如此豐富多彩。以前,我為了自我的歡樂,殺傷過小昆蟲們,看了這本書,我才意識到自我的錯誤,動物的生命同樣也應當得到尊重,如果站在它們的角度上去研究,它們是多麼得痛苦,它們得多麼憎恨我呀!今後,我必須要保護它們,使它們少受傷害。

我更加敬佩的是法布爾的精神,他不怕困難,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着的昆蟲來觀察,這一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必須要向法布爾那樣,努力、堅持不懈!

昆蟲記讀後感3

《昆蟲記》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潛心研究,耗費了畢生的心血才完成的。在這本書中,法布爾對昆蟲的描寫細緻入微,他真是“哲學家一般地思,美術家一般地看,文學家一般地寫。”

這本書中介紹了幾十種昆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朗格多克蠍子了。它動作緩慢,但能致對方於死地,各種昆蟲都有可能成為它的美餐,多麼可怕啊﹗下面是書中的一段摘抄:這種可怕的姿勢不但沒能使它獲勝,反而有利於蠍子的進攻。蠍子的毒針刺進了螳螂兩條鋒利的腿之間,一直扎到底,並在傷口裏停留了一會兒。當毒針拔出來時,還從傷口裏滲出了一滴毒液。

這段描寫充分體現了作者超乎常人的觀察力,連一滴毒液都觀察得如此仔細,真讓人欽佩不已。這段話雖沒有優美的語言,但寫得十分真實,沒有半點虛假,是法布爾認真觀察後的結果,所以我認為寫得十分精彩。只有真實,才會精彩。

《昆蟲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不朽名作,它凝聚了法布爾一生的心血,我們真的應該細細品味這本書。

昆蟲記讀後感4

剛放假,我的妹妹就為我推薦了一本《昆蟲記》,妹妹知道我對小動物十分感興趣,但是對蟲子卻敬而遠之。她想借此機會讓我好好了解一下昆蟲。我半信半疑,但還是讀了起來,果不其然,裏面的內容使我受益匪淺。《昆蟲記》是法布爾用一生的時間嘔心瀝血寫作而成的,這本書記錄了生物界的各種昆蟲,如蜜蜂、螞蟻、蝴蝶等等。它們在如此大的地球上是如何覓食、生存、繁衍、棲息呢?它們在大自然的所作所為,可能和你想的一樣,也可能剛好相反,或是你根本想不到的,真是令人歎為觀止。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螢火蟲了。我一直以為螢火蟲不用進食,卻沒想到,螢火蟲卻是兇殘的食肉動物!螢火蟲的首選食物便是蝸牛了,每次獵殺獵物時,都會扮裝畢恭畢敬的樣子給蝸牛“按摩”,其實,螢火蟲這是在給蝸牛注入毒液,使其麻痺。當蝸牛被毒倒後,螢火蟲再注射另外一種毒液,這種毒液使蝸牛的肉變成液體,再用吸管般的嘴喝掉它,過程十分地簡單流利。《昆蟲記》這本書讓我從中學習到了許多知識,更讓我瞭解了法布爾,他有十分嚴謹的科學精神,勇於探索,敢於追求。我們也要和他一樣,要將法布爾精神銘記於心。

昆蟲記讀後感5

當媽媽把《昆蟲記》這本書帶回家時,我只翻了幾頁就不想看了。在今年"五一"的假期裏,我在書櫃裏翻了半天,和爸爸一起讀。讀着讀着,邊讀邊和爸爸討論着,並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慢慢的我喜歡上了這本書。

這本書是法國著名生物學家法布爾寫的。許多人都認為昆蟲很噁心,不想接近它們。可法布爾卻是個例外,他從小就熱愛昆蟲,喜愛大自然並從中獲得靈感。他用一生的時間去研究昆蟲。從這本書裏,我明白了螳螂會用心理戰、毛蟲是鱗翅目昆蟲(蝶、蛾)的幼蟲、紅螞蟻是靠記憶回家的……我還從這本書裏瞭解到許多昆蟲不為人知的祕密,比如蜘蛛在夜晚會吃掉蛛網,再重新編織新的網、蠍子會在夜晚發光等等。

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我以前的想法是錯誤的,昆蟲並不噁心,也不可怕。昆蟲的世界十分精彩、十分奇妙。通過這本書,我瞭解了昆蟲、也瞭解大自然,學到了很多知識。這次讀書活動,我的收穫很多,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讓我懂得了只有通過讀書、學習才能獲得知識掌握知識。要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習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昆蟲記讀後感6

《昆蟲記》是發佈爾老人把一生觀察昆蟲的經歷編寫而成的一部書。這本書記載了蟬,蜘蛛,蟋蟀,等昆蟲由生到死的全過程。而且,法布爾老人用幽默生動的語言,是我們在獲得昆蟲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文學是多麼的優美。

在這本書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寫有關蟬的篇章。它的開篇第一句———“蟬的名聲是靠傳出來的”,是我疑惑不解,讀到了後面,我才明白原來是人們的傳言才逐漸有名的,這個解釋使我哭笑不得。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蟬是怎樣產卵和孵化的,蟋蟀是如何捕食的,松毛蟲的'“家”在哪,蜘蛛常見的種類。

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閲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閲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昆蟲記讀後感7

《昆蟲記》是法國著名作家法布爾用一生精力完成的一部昆蟲學鉅著。這本書具有較高地科學性,又有豐厚的文學色彩。描繪了各種各樣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還記錄了法布爾在昆蟲世界的漫遊歷程以及他對昆蟲的熱愛與研究。

當我拿起《昆蟲記》這本書時,發現這本書中的知識是這麼豐富,我認認真真地看着裏面的每一個故事,其中故事情節生動而有趣,記錄了揮舞着大刀的螳螂、用生命唱歌的蟬、小心翼翼地歌者——蟋蟀、追逐陽光的歌手——蝗蟲、天才紡織家、萬能的幾何學家、隨意旅行家、聰明電報學家——蜘蛛、可愛小巧的螢火蟲兒,蜜蜂族中的巨人——土蜂,還有勤勞和不幸的斑紋蜂,其中螢火蟲的魅力這篇文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我非常喜愛螢火蟲兒,因為古希臘人曾經把它叫“亮尾巴”螢火蟲兒這種稀奇的小動物的尾巴像一盞小燈籠能夠在漆黑的夜晚裏發出燦爛的光亮。但是,小孩子卻害怕螢火蟲兒的燈光,因為螢火蟲兒時常在人附近遠遠看去,它們的光點就像是鬼火一樣恐怖,這就是螢火蟲兒的魅力所在。

昆蟲記讀後感8

前幾天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發現了不同的昆蟲與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特徵是不同的。

感受到昆蟲要建立一個家是很不容易的。

像泥水匠蜂,它就是把泥球製作成差不多豌豆那麼大,然後泥水匠蜂會用牙齒把它銜住,飛回去,在它們的建築物上再增加一層,這項工作完成後再做第二個泥球。還有蕉葉峯,它們在葉子上轉動身體,用剪刀一樣的嘴巴剪下來小葉片,它們常寄住在蚯蚓的地道里,如果你在泥灘邊仔細尋找就能發現這些地道,地道的深處又陰暗又潮濕,因此蕉葉峯只會用靠近地面的那段作為自己的住處。它剪下來的碎葉便派上了大用場。蕉葉峯會用一些零零碎碎的樹葉將地道底部塞住。

然後,蕉葉峯會在這些碎葉片建一疊小巢,建巢所需用的葉子要求可高了,它們必須大小差不多、形狀還要整齊的碎葉。圓形葉片用來做巢蓋,橢圓形葉片用來做底和邊緣。

通過這本,我知道了許多昆蟲的特徵、習性。使我懂得了許多知識。

昆蟲記讀後感9

寒假裏,我津津有味地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頗有心得。《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它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大全。書中詳細介紹了昆蟲們的各種習性、本能、勞動、生育、死亡。

《昆蟲記》中主要介紹了不同的昆蟲,有勤勞的蜜蜂,有愚笨的毛蟲,有漂亮的蛾,還有可怕的蜘蛛。它們都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其中,我對《狼蛛》和《甲蟲》這兩篇文章最感興趣,讓我知道了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殺手鐗”,狼蛛的“殺手鐗”是它的兩顆鋒利的毒牙,十分兇猛,可以把它的獵物至於死地。而甲蟲的“殺手鐗”就是它們堅持不懈的精神,比如,甲蟲辛辛苦苦運送的食物,會被其他的甲蟲中途劫走,但它從不放棄,一次又一次地重頭幹起,並運到自己的洞穴,才安心離開。

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我才瞭解到昆蟲的世界是如此的豐富多彩。這些昆蟲雖然生活在我們平時不起眼的地方,但是一樣活得很精彩。我們不能去破壞昆蟲的生活環境,不要去傷害它們。我們要和昆蟲和諧相處,創造我們更美好的家園。

昆蟲記讀後感10

《昆蟲之書》是法國散文家和昆蟲學家費伯寫的。1910年,寓言晚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對於這部舉世聞名的作品,我認為沒有必要介紹太多。每個人的內心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瞭解。每個人對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感受。然後,我來談談昆蟲的整體感覺。《昆蟲》不僅是一本關於昆蟲的科普讀物,也是一部關於昆蟲的文學名著。這是科學與文學的完美相遇和完美結合。乍一看,這本書的標題可能很難理解。但是,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這本書是一本具有一定理性學術知識的科普書,但它的語言並不像一些國小生想象的那麼晦澀難懂。相反,這本書的作者寓言運用了文學的寫作方法和文學的理解,所以在閲讀時,就像寓言在給我們講一個故事,非常有趣。在我看來,這就是這本書能夠在世界上引起廣泛關注和巨大影響的原因!而在文學領域,也有層層漣漪,對文學領域影響深遠,這也與“蟲”的寫作方式有一定關係!

昆蟲記讀後感11

就在你看這一句話的時候,全世界約有40只螞蟻和7個人類誕生;約有30只螞蟻和4個人類死亡。

螞蟻是一種體型小但數量多且繁殖速度極快的生物,全世界的螞蟻數目超過兆萬隻。而這些螞蟻中有一種十分善戰的品種——紅螞蟻。這種螞蟻不善於哺育兒女,不愛找尋食物,他們專門搶掠鄰居家不同種類的螞蟻,把別的螞蟻的蛹搶到自家來,在夏季,這支長達七米的隊伍會前去遠征。當偵察兵發現螞蟻窩時,它們就變成散兵,一齊亂鬨只的鑽入敵人的老巢,不一會兒,就帶着戰利品回來了。

《昆蟲記》中,法布爾將他們比作捕獵奴隸的亞馬遜人,那樣貪婪、懶惰。但我覺得將他們比作一支軍隊更貼切。就像是“征服王”亞歷山大率領的長征大軍一樣訓練有素、野心勃勃。他們,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人性中貪婪、好吃懶惰的陰暗面。

標籤:昆蟲記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