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黃鶴樓聞笛原文賞析

校園2.6W

黃鶴樓聞笛原文賞析1

原文:

黃鶴樓聞笛原文賞析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賞析:

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他的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並沒有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裏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來説十分遙遠,充滿了隔膜。望而不見,詩人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他感到格外淒涼,彷彿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對此調的題解説:“《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於《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使詩人彷彿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詩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説。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説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裏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説:“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讀者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首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並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後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後半部分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後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黃鶴樓聞笛原文賞析2

原文: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譯文

一旦成為被貶的官員,在去長沙的途中,西望長安,那裏在也沒有家了,此時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一日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對飲,忽然聽到一陣陣笛聲,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熱季節,可一聽到淒涼的笛聲,頓感有一股寒意襲來,就象置身與梅花飄落的冬季一般。

註釋

《千家詩》中詩題又作:題北榭碑。

武漢別名“江城”即來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

郎中:官名,為朝廷各部所屬的高級部員。

欽:當是史郎中名。一作“飲”。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謂史欽,其生平不詳。

黃鶴樓:古蹟在今湖北武漢的長江邊上,今已在其址重建。

遷客:流遷或被貶到外地的官員。

去長沙:用漢代賈誼事。賈誼因受權臣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曾寫《吊屈原賦》以自傷。

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長江、漢水濱,故稱江城。

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賞析: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遊黃鶴樓所作。本詩寫遊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並沒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裏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麼遙遠,多麼隔膜啊!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淒涼,彷彿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題解雲:“《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於《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彷彿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説。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説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裏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説:“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並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後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後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後情景相生,妙合無垠。(閻昭典)

黃鶴樓聞笛原文賞析3

《黃鶴樓聞笛》

原文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賞析

“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並沒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裏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麼遙遠,多麼隔膜啊!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淒涼,彷彿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題解雲:“《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於《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彷彿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説。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説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裏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説:“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擴展閲讀:李白的早年故事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説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説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矇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國小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閲歷與見識。

擴展閲讀:李白的代表作品

《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李白是否有詞的創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論,但是今傳為李白詞的作品,若不論其真偽及是否可歸入詞體,約有20餘首,如《菩薩蠻》《憶秦娥》等。

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在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這一地位猶如古代希臘神話在西方藝術中的地位,作為一種“不可企及”的規範,李白詞成為人們心目中永遠的偶像。李白在詞體文本模式的形成,詞的創作模式上均有重大貢獻。

實際上,從唐末五代《花間集》以來,所有的唐宋詞選集、總集,在具體操作中,都不會忘記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題記中提上一句。其作為文學的第一位大詞人,雖然只有很少幾首著作權經常受到懷疑的詞作,但卻從來沒有人對他表示過任何的不滿或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