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中歷史必備的知識清單

校園2.65W

高中的歷史是一門需要文科生重點記憶的學科,為了方便記憶,我們不妨自己準備一份知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的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備的知識清單

高中歷史的知識清單 篇1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範圍普遍推廣牛耕(二牛抬槓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發展過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瓦解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

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農經濟的含義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它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户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3、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4、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高中歷史的知識清單 篇2

新航路開闢的原因和客觀條件(背景):

①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導致了對貴金屬貨幣需求量增加,同時也增強了對市場的需求。

②社會根源:歐洲狂熱地追求貨幣和渴望獲得製造貨幣的貴金屬。

③商業危機: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控制東西方傳統商路。

④15世紀晚期,已經完成中央集權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時熱衷於傳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依天主教,這也是新航路開闢的動力之一。

(2)客觀條件:①西歐生產力的進步;②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③航海、造船技術的發達

新航路開闢的經過:

1、1488年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2、1497-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開闢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倫布開闢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麥哲倫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新航路開闢的影響:

1、引起了“商業革命”:

①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繫,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歐洲與亞、非貿易擴大與美洲聯繫開始。

③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價格革命”:

①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造成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

②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和爭奪,加速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

高中歷史的知識清單 篇3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原因

貿易順差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税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國大為不滿。

鴉片輸入

工業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採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慾望。

虎門銷煙

1839年3月,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煙。林則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識界的士人與他同一陣線,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為考試,實為問卷調查,試題四道:“1、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姓名;2、零售商;3、過去禁煙弊端;4、禁絕之法。”自此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燬。在現場觀看的廣州城鄉羣眾,無不拍手稱快。

二、第一次鴉片戰爭影響

政治上,滿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着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税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經濟上,隨着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

原本占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衝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

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思想文化上,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衝擊作用。社會矛盾上,隨着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高中歷史的知識清單 篇4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衞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第7課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一、政制發展

1、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裏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鬥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彙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説彙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高中歷史的知識清單 篇5

一、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儘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採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複種制,標誌着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

5、明清時期:多熟種植;培育大量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農政全書》

高中歷史的知識清單 篇6

一、石氏星表和渾儀

1、中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2、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是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的。

3、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顆恆星的赤道座標數據,對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5、為了更好地觀察天象,古代中國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等。

二、《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曆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

2、元朝時,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集前代各家曆法優點之大成,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 3、四大農書。

(1)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

(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3)元朝王禎的《農書》;

(4)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5)特點:是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部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三、《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

1、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2、東漢末年,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後世中醫臨牀學的理論基礎,被後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3、李時珍,寫成藥物學鉅著《本草綱目》,對中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高中歷史的知識清單 篇7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 :手工業從農業中脱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 ,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夏:鑄造比較講究→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漢: 廣泛採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 西周:已有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鍊鋼技術 春秋晚期:已能製造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中國鍊鋼技術領先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製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後來又燒製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湧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製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後期又燒製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瞭琺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琅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後,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中心。

高中歷史的知識清單 篇8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鞏固完善強化加強頂峯

集權專制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占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着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併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鬥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係、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係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繫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説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説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繫。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鬆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采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