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

校園1.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不做教書匠》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1

“我有一個信念: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學校,也不可能走的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遠。”翻開《不做教書匠》,這幾行字印入了我的眼簾。這是朱永新先生對教育的呼喚,更是多少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而得出的人生精諦。我感慨頗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而我為什麼在這一行中的進步緩之又緩呢?苦苦反思、追尋這幾年來我走過的路,結論是:我為自己尋找了太多的“藉口”,而教育,正是不允許有任何藉口!

有句名言:成功的人永遠在找方法,而失敗的人永遠找藉口。的確,許多教師不假思索就能拎出一籮筐的藉口,我也不例外。記得有一次家訪回執調研結果不理想,分管校長找到了我們幾位年輕教師談話,而我們的藉口是:身背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再加上繁事瑣碎的班主任工作,被壓的透不過氣來了,哪還有什麼時間個個上門家訪。再説了,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又不非得上門,還有電話與網絡呢,一切“證據”顯示,並不能説明我們工作不到位,我們已經盡力了。其實呢?這只是一個藉口。似乎沒有把工作做完善、做完美,出現問題開動腦筋找尋各種藉口説明自己沒做好是有充分理由的。現在想想可稱之為慚愧。而這種藉口就是一種不負責任,它預示着在工作中始終不會全力以赴,在勞動——收穫這一因果關係中猶豫着。

我們應該如何克服它呢?

方法一:改變不良的工作習慣,以便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習慣一好,藉口自然會少。良好的工作習慣可以分為(一)把辦公桌理乾淨,只保留與目前工作有關物品。(二)按事情的輕重程度逐一去做,立即行動。(三)當碰到問題時,我馬上解決或做個決定,決不擱置一旁。

方法二:對任何事情都不感到倦怠,而應當使之充滿樂趣。因為事情本身並沒有厭惡和歡喜,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隨之產生的效果。所以我們應當去儘量想的開心,做的開心,而結果呢,我們真的會很開心的完成這件事情。這正驗證了實用心理大師威廉.詹姆士的心得:行動似乎跟着感覺走,其實行動與感覺是並存的,多以意志控制行動,也就能間接控制感覺。

還有一次,教導主任讓我參加一個市級評優課,就説是鍛鍊鍛鍊,問是否願意。我拒絕了。藉口是:我現在兩個畢業班的數學教學再加上班主任,太忙太累,下次吧,下次我不做班主任了,再多參加一些這類比賽。理由又似乎很充分。仔細想想卻是可笑,班主任與參加評優課有什麼關係,如下次還做班主任那是不是就還不參加這類比賽?忙、累那都是藉口,這種藉口,實際是一種憂慮、恐懼和自我意識的困難。而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憂慮和恐懼的呢?因為對自己沒有把握,怕比賽出醜……而遭人取笑。如果任憑煩惱與恐懼佔據我的心靈,恐怕始終無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業務,那就完了。

漸漸地,我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常常想,我該如何解決這個憂慮呢?

方法一:保持熱誠與積極的心態。我想我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一定能做完並做好,而且不斷改善。因為智者不光是從他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更是從自己的失誤中總結原因。

方法二:閲讀與反思。要增加自己的業務底氣,只有慢慢積累,絕無它法。

方法三:當我們憂慮或碰到困難時,第一反應不能再是逃避,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逐一滲透。(一)問自己,我擔憂的是什麼?(二)我能怎麼辦?並列舉出所有可行措施(三)我決定怎麼辦?即選擇你認為最適合或最熟練的方法。(四)立即着手行動。結果,真的很有效。

“不做教書匠”給我的觸動很大,它讓我領悟到:藉口就是惡習,它會使你徹底平庸。有這麼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科羅拉多州朗峯的山坡上躺着大樹的殘軀,它有400多年的歷史。在它漫長的生命裏,曾經被閃電擊中14次;400多年來,無數狂風暴雨侵襲過它,它都戰勝了它們。但是最後,一小隊甲蟲的攻擊了這棵樹,使它倒在了地上。那些甲蟲從裏往外咬,就只靠它們很小但持續不斷的攻擊,漸漸傷了它的元氣,使它終於倒了下來。而藉口,正像是這些小甲蟲的咬噬——即使你曾經是一棵身經百戰的大樹。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2

淡雅的封面、蘭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讓我在悠閒的暑假裏選中了它——管建剛老師著的《不做教書匠》。拿了《不做教書匠》一書,覺得道出了大多數一線教師的心聲。書裏引用了一個個小故事,激勵着我們年青教師,也有不少年青教師的心理分析,看了深有感觸。管校長的每詞每句通俗但含義非常深刻,讀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佩服他的文學功底,佩服他對教育現象的透徹分析,佩服他對當今教師心理的完美剖析,佩服他精闢的教育理念。

書中八個篇章給我們指明瞭成功教師的八個目標:“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和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

《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一章中《教育,從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觸良多。文中説:只有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無數小事組合而成的嗎?確實,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林林總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等着我們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無小事,正是細節,使真正的教育進入了人的心靈,持續影響了一個人的成長。細節決定成敗,“小事”終成就“大事”。認真教書一輩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後來,一定會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這樣教一輩子書,及時起初是不純粹、有雜質的,到後來,也一定會清澈起來,純淨起來,永遠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説,説到底,一個人的成功,固有的專業知識或技術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輕的你一定要注意發展這個85%。這個85%裏至少含有責任感、工作態度以及自我發展的能力和習慣。 所以,我們要做一名有目標感的教師。

讀到第三章時,對“第三種態度”感觸頗深。文中説到教育的三種態度:第一種態度,把教育的事當作學校的事來做;第二種態度,把學校的事當作自家的事來做;第三種態度,把自己的事當作教育的事來做。作者推崇的是第三種態度。

上學時,經常會聽到老師對我們這樣説:端正你的學習態度。以前的老校長也常説: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高度。的確,態度對於一個人的學習和工作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一個教師如果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並且能朝着這個方向矢志不渝地進行探索、堅持下去,終將有守得霧開見日出的一天。

威廉·詹姆斯説:“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經由改變態度而改變生命”。這句話為所有準備具有第三種態度的教師揚起希望的風帆。

讀完這本書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不要藉口。“在工作中,不願多花一點力氣,不想盡可能的作完善、做完美;馬馬虎虎地做,出現問題,開動腦子找各種藉口開脱。”這不就是説的我嗎?看著書上列舉的一條條的藉口,是那麼的耳熟,又是那麼得讓我面紅耳赤。每次學校佈置寫案例或總結之類,總是毫不耐煩的發牢騷,然後再不得不交的頭一天晚上寥寥幾筆完事,併為自己的應付了事尋找藉口“頭上有毛不算禿。”之後便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就在為自己的小聰明暗自慶幸的時候,是它提醒了我,告訴我已經到危險邊沿:懶惰、貪安逸、不思進取、對學生不負責任……,這是多麼的可怕啊!記得邢校長曾問過的:你有什麼壓力?工作穩定,教學成績不好,學校也不會開除,備課也多是看着教參來了,學生流失也不會與老師有關係,那麼,還有什麼壓力呢?

“一些我們看起來頭疼的事情,在有經驗的老師眼裏可能是一件並不嚴重的事;一個在我們看來很費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經驗的教師的幫助下,可能一點就通了;一個令我們傷神的課堂設計,在教學技術高超的教師那兒,一下子就化繁為簡了”。只要我們善於學習和請教。這也許是能夠使我們迅速轉變為“成熟教師”的唯一途徑。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3

“我有一個信念: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學校,也不可能走的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遠。”翻開管建剛老師寫的《不做教書匠》,這幾行字便印入了我的眼簾。

書中説“教育是朵帶笑的花。”,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就是讓每個學生心中充滿陽光。如果説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教育智慧就是讓學生心中充滿陽光的原動力。

“改變以往粗暴的做法,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温暖,用愛去修正孩子的行為,一個眼神、一次撫摸、一點微笑,都會讓學生心中充滿陽光。”

我們班的陽陽上學期上課總是愛亂動,沒事還愛不自覺地站起來,要不就腳踩在椅子上蹲着;玩鉛筆、書包帶...這些我們在低年級課堂經常遇到的情況他都有。看到這樣的情形我的心裏總是有一股無名火,特別想狠狠地教訓他一頓。可是我也知道,他這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批評對他來説根本就是無濟於事,怎麼辦?我邊聽着學生的發言邊不動聲色地走到他的座位旁邊,下意識地用左手摸了摸他的腦袋。小傢伙抬頭看了看我,我微笑着看他,並用眼神示意他把腳放下來,還用手拉着他的小手,示意他放好。孩子一一照做,沒有以往的倔強。看着他如此温順,我心中的漣漪開始盪漾,是不是還可以給他一點甜頭呢?於是,當那個學生回答完畢時,我故意説:“你説得真好,聲音又響亮,你看陽陽聽得多認真呀。我看誰也能和他一樣坐得端端正正又認真聽呢?”這話還真管用,他得意地笑了,還把身子挺了挺!接下來的時間,我發現他的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過我,而且有好幾次把手舉到我身前,一副你不叫我,我決不罷休的架勢。

陶行知先生説得好:“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户的盞盞燭光。陽光的心靈需要陽光的教育,老師們試想一下,當某位同學微低聲發言時我們通常會怎樣做?是把手放在耳旁,伸着頭,做出認真聽狀,然後笑着説:“回答得真好,可惜老師聽不清,你能大聲些,讓大家都聽清嗎?” 還是大喊一聲:“大聲些,你早上沒吃飯吧!”我想肯定會選擇前者。一個有魅力的教師,就應該懂得如何用微笑來感染學生。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我們不能輕易地踐踏屬於他的自尊,學習上有困難是理所當然的,生命需要陽光,也只有在老師的精心呵護下,生命才能健健康康地長大。”

看着一臉疑惑的昊昊,我的心又被揪了起來,已經四次了,可他手中的字母本依然是錯誤的。我真的很想怒問他上課為什麼沒有認真聽,可我沒有這樣做,只是連做了兩個深呼吸,慢慢地説:“剛才我和你説的,你還是沒聽明白,對嗎?(他點點頭)所以,我再跟你説一遍,這次你一定要聽仔細,回去才能做出來。(他又點點頭)”當然,接下來的第五次,他終於寫對了。當我在他的字母本上畫上一個大大的勾時,我感覺到了他的如釋重負。於是,我微笑着對他説:“其實寫字母並不難,是你太緊張了,沒看清楚寫法,才會改錯,對嗎?”孩子看着我,靦腆地笑了,轉過身輕鬆地回到座位上。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如何教出陽光、有個性的學生,還需要教師的智慧。智慧來自學習,生命如樹,學習就是生命的根鬚,教師只有讓學習成為生命的狀態,才能讓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駐。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於內心時常盪漾起一股輕柔充盈的暖流。有了這股暖流,不管是陽光燦爛或是陰霾滿天,我們始終能漾起微笑;有了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個物慾橫流的地方,我們都能不卑不亢,保持內心的祥和與平靜;有了這股暖流,我們便能抵擋一切寒冷與飢餓,風再大、浪再猛,我們腰不彎,步不亂,目光穿越喧囂與浮躁,清澈依舊。”願所有老師都能體會到教育的幸福,不做“教書匠”,讓陽光灑滿學生心房,讓我們的學生“陽光”成長!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4

初為人師,我沒有過多地感受到教育的樂趣。因為缺乏經驗,我似乎對工作充滿恐懼和厭惡,在挫折面前往往力不從心,即使在工作之外享受生活的時間,也往往不能完全放鬆下來,因為一想到接下來的工作,就會渾身不舒服、不自在,有一種説不出的壓抑感。我不明白別人是怎樣讓教育工作快樂起來的?

可是,快樂往往就是這樣,在你為着一個明確的.目的忙得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突然來訪。當我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無論是領導請我開課,還是請我做經驗交流,又或者是交給我一個所謂的差班,我都勇敢接受挑戰,心中閃亮着教育,工作的快樂已悄然而至。

當然,現在的我還是能感受到教育的煩惱,但是煩惱的背後也存在着價值和意義。當那些淘氣的學生開始變得懂事了;當成績不好的學生願意開始認真了;當那些努力的學生開始有進步了,你總會領悟教育的幸福,實踐教育的幸福。

當我越用心的投入教育,我才發現,教育原來有那麼多令人流連忘返的領域。節日裏收到孩子的祝福,生病時得到孩子的關懷,進校門時聽到孩子真誠的問候……我永遠忘不了當我第一天上班時,學生們用那純真、熱情的眼光迎接我,那眼光支付了我工作的幸福和快樂。

投入是一種智慧,當你投入地工作,你才會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和樂趣,正像你投入地戀愛,會覺得戀人是那麼可愛,連那些缺點,也一併為你所疼,為你所愛。你越投入,付出越多,越是深入其中,工作就越有價值,你就越有快樂。

我很幸運,在自己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發現了《不做教書匠》這本書,管老師在這本書裏和我們談人生、講教育,他將道理寓於故事,針對教育現狀和年輕教師的思想言行談經論道,他的話語宛如一波波漣漪,盪滌明澈着我們混沌的心靈,又像一聲聲響鼓,促動我們猶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腳步,讓我們平添成長的勇氣,感受教育的幸福和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執着於名利,他們整天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怎麼可能有機會邂逅快樂呢?人,應該放下心靈的包袱。不然,它們將迷失我們前進的方向,遲滯我們前進的腳步。

那麼,在人生這個大行囊中,我們該放下些什麼?

放下榮譽吧!曾經聽説過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獎牌給自己的孩子當玩具玩的故事。這位偉大的女性以她最樸素的做法昭示了一個真理:榮譽只屬於過去,別讓榮譽成為枷鎖!誰要是一味地陶醉在昨天榮譽的甜蜜之中,他必將收穫明天生活的苦澀!在各類“評先“最為頻繁的教育界,我們更不應該過分看重榮譽,沉溺於榮譽,把追求榮譽看作生命價值的全部意義之所在。

放下自卑吧!自卑與自負就如一對孿生兄弟,都表現為個體對外部世界缺乏一個完整而精準的認識。無數事實證明,這種心理往往會使我們錯失掉很多機會,從而一次次與成功的體驗擦肩而過。走出自卑的陰影吧,讓自己的靈魂站立於天地之間!只要我們對教育的愛是真誠的,只要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只要我們對教育的愛是熱烈而持久的,只要我們的教育態度是不缺乏努力和勤奮,即使我們有缺點,即使我們不夠優秀,我們也能將缺點化為自己的特點,成為教育的亮點。

放下抱怨吧!如果你追求的是物質生活,那麼在教育的行業裏你絕對成不了物質上的大亨。有的教師選擇了在生活的激流前裹足不前;有的人牢騷要發,事情照做;而明智的人則會拒絕抱怨,選擇一門心思做教育。他們明白,很多事情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往往很難改變事情本身,但是我們卻我們完全有能力改變自己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一味地抱怨,你是在為失敗找藉口;果敢地行動,才是在為成功做鋪墊;果敢的行動不一定換來成功的甜蜜,而一味的抱怨卻只能品嚐失敗的苦澀!

放下對金錢的貪戀,放下對名利的執着,放下對不幸的回味,放下對悲傷的咀嚼……放下一切影響我們感知幸福快樂的不良習慣和負面的情緒!

放棄是一種艱難的智慧,人習慣追求,習慣去擁有,有的時候,我們身上揹着一無是處的東西,卻依然“敝帚自珍”。“敝帚自珍”的慣性,使人失去了珍寶般閃亮的智慧。

我們總在追尋幸福和快樂,其實答案就在我們手中,投入了就有價值,放下了便是擁有。讓我們輕裝上陣,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深、更遠!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5

在這次新教師培訓中,有幸拿到《不做教書匠》,這是管建剛老師的一部教育隨筆,是一線青年教師的心靈雞湯,是第一本為青年教師量身訂作的勵志書籍。翻開書本,我第一眼是被管老師的介紹所吸引,一年大病,兩年養病,三年經商,八年村小,七代務農,八面無書,九九寒冬,十年板凳,第一個感覺就是感到管老師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一樣,沒有那麼遙不可及,是經歷過很多苦難挫折,他來自鄉間,來自教育一線,他曾經跌倒過迷惘過,但他終於看到了教育的本質和幸福,現在正將他畢生的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讀他的書,就像在聽一位成功長者在娓娓講述他的成長經歷,他的教學、生活心得。他以深入淺出、寓理於事的方式,引導我們青年教師要去做一名有方向感、約束感、責任感、上進感、專業感、奮鬥感、親和感以及智慧感的老師,一切都是那麼親切、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翻開這本書的序言,序中有這樣一段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個不愛惜自己、不尊重個性成長、不謀求自主發展和人生幸福的教師,卻居然可以“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這是不可想象的。我深以為然,是的,如果一個教師連自己都不關注,怎麼能去關注學生呢?不謀求自主發展的教師,自己的教育生活都談不上幸福,因此無法使自己享受到教育學生的幸福,偏偏我們大部分又無能力從事另一個職業,於是,每天消極地上班教書,變得身心俱疲,教無可趣。所以關注教師自身發展,提高教師素質應該是我們教師努力的方向,簡而言之具體的做法就是——終身學習。為此,我為自己定下以下具體目標:1、多讀書,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養。2、多聽課,多向他人學習。3、多上公開課,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每學期至少開一次公開課。4、多反思,及時總結教學經驗,積極撰寫教學案例和論文。

這本書一共有八章,每一章都有自己的主題,記錄的都是教育隨筆及教育問題的思考,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和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在第四章中寫道"成功的人永遠在找方法,失敗的人永遠在找藉口。"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育不要找藉口。現在想想確實如此, 我們不要去埋怨班級的好壞,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可愛的,我們要去發現他們的優點,表揚他們,不是説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嗎,放寬心,耐心教吧,找藉口只能給自己,別人帶來更多的煩惱,因為事情總得做下去。因此,我的做法是:從小事做起,不找藉口。教育原本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我們每天做的就是這樣一些小事,例如:1、早上到學校,進班級,看一看學生是否都到齊了,誰沒來,又是什麼原因。2、把回家作業本收上來,誰沒及時交,又是為什麼。3、如果來得及,馬上批改作業,誰錯了,為什麼錯了,怎樣輔導他。4、晨讀已經開始,儘管有學生幹部組織,但還是去看一下,如果學生很認真,笑着表揚一句。5、上晨會課了,也許講個故事,也許回顧昨天或上週的班級常規管理的考核情況。組織大家一起去做操,跟着同學們一起甩甩胳膊踢踢腿。6、馬上要上課了,準備一些教學用具。7、下課了,利用課間和學生交談幾句,問一問上課開小差的同學有什麼原因,課堂作業有問題的學生,此時也需要點撥一下。等等很小的事情。

同樣的在第五章中寫道:"在挫敗中走向成功--生命永不貶值。"是的,不管我們經受何種失敗,我們都不會貶值,只會升值。失敗本身就是一種收穫。對於一個勇敢的人來説,惟有失敗,真正帶來進步的思索。或許這次評優課我們失敗了,或許這次論文評比我們名落孫山了,或許這堂研討課我們上砸了,或許這學期我們的教學質量不高。但是,我們沒有貶值,在這些磨練中我們是升值的,只是這些價值還沒有適當的方式和機會展露出來,它需要在下一輪的實踐中帶給我們驚喜,我們可以把每一次看似‘失敗’的嘗試當作力量的集聚,就像我一直堅信有‘運氣守恆’原則一樣。因此,我們要有亮出自己的勇氣、有徵服課堂的勇氣、有接受失敗的勇氣、有否定自我的勇氣。

讀着這些文字,我好像在和一位智者娓娓交談。腦海中慢慢浮現出過去的一切,心靈在漸漸舒展。我認同了管老師的觀點,也在這觀點中讓自己再次找到了激勵和做教師的初心。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6

每個人心底都會有一個從小就做的夢,夢閃閃發光,就像一盞彼岸的燈火,看似可望不可及,促使着我們不斷向前追逐。

有這樣一句話:彼岸燈火,夢之所引,心之所向。

前段時日,拜讀了一本書,名為《不做教書匠》。

書中講述的是管老師在教育路上行走多年的心得,更確切的説是對初入教育行業的新教師的一些忠告。此階段閲讀對於我來説,再適合不過。

文中説:教育是神聖的,其偉大並非是職業本身所賦予,而是因為有一羣無私的人在默默為之努力。當我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了這條路,接下來便是勇敢的走到底,絕不回頭。

而我所思考的是:什麼樣的教師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才會不淪為一名平庸的教書匠?在教育這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什麼指引着我們前行才能做到勇敢的走到底不回頭?

我在書中尋找到了答案。

既然我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那便以此為方向,夢之所指,便是我們心之所向。

彼岸的燈火,我們以信念為燈芯。我們要堅信能作為一名教師,這是無上的榮耀。因為在孩子眼中,我們無所不能,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成長。故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迷茫,初始之段我們就要堅定我們的信念,我們屹立於這樣的世界:物質上我們成為不了大亨,但精神上的財富是他人所不能比擬的。教育,它值得我們去為之付出。因為沒有哪一個工作會預先支付給你工作的幸福,除了教育。當我們早晨來到班級、走進教室、見到學生,同學們用那純真、熱情的眼光迎候你時,那眼神就支付了一切。

彼岸的燈火,我們以拼搏為火種。明確了信念,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擺正心態,想好以怎樣的姿態去努力。我認為,年輕是我們最大的優勢,猶如烈日當空、雄鷹翱翔天際,不拼何為年輕?我們不畏懼失敗與平庸,我們只是不甘於失敗和平庸!故讓我們趁自己還年輕,拼搏行動起來吧!重要在行動!我們要打破“多做多錯”的庸人思想,不犯錯誤,沒有嘗試,目前不錯,今後一定會錯;嘗試了,錯了,不要緊,只要善於總結,吸取教訓,再付諸於行動,一定能成功。把公開課上砸了,處理學生問題不到位等,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説,都不是大問題,我們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並再次嘗試,學會享受這過程中的快樂。我們在挫敗中拼出成功!我們要理解:在大海上航行,沒有不帶傷的船!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教育還做了詳細的介紹。在我們看來哪怕我們堅定了信念,有拼搏的幹勁,可教育之路畢竟漫長,教育的大海一望無際,雖有彼岸燈火的指引,但終歸有距離,我們該怎樣堅持下去呢?

關鍵在於愛!發自內心的愛教育、愛孩子!有愛才有教育,有愛我們才不會在工作中抱怨、心靈不會感到疲憊。哲學家説,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愛的東西活着;教育家説,一個熱愛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愛的教育活着。當我們深愛着我們的職業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路也不是那麼長了、這海也不是那麼廣博了,在這過程裏不再枯燥、乏味。看着孩子們因考試優異而喜悦;交到一個談的來的朋友而高興;做錯了事而慌張;打架輸了而發脾氣,突然間你就會覺得其實啊,教育充滿了樂趣。就像小時候捏陶泥,很是期待最後的作品,我們用心期待着它成型,並且用心---守護它。

教育就是這樣,它需要信念、需要拼搏、需要堅持、需要愛。初始你會覺得繁瑣、無趣,甚至你可能會想過放棄,但當你用心去感受,感受孩子、感受平凡教育中的不凡,你會入迷,你會漸漸的愛上這項事業,你會感受到擋在你前方的迷霧突然散開後遠方的美景是如此的迷人。你會從心底裏感歎:能從事教育,挺好!

於此末尾,我想説的是:彼岸燈火,不再遙不可及,它是我們心底的夢,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只要我們願意走,總會走到,且一路風景美好!夢之所指,便是我們心之所向!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7

進入教師崗位多年來,我讀過一些有關教育方面的書,但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就冒出這樣的疑問:教書匠不就是老師的意思嗎,不做教書匠,那我不是得放棄這份職業了?看到封底朱永新先生的推介語大致知道了書名不做教書匠的意思:“匠人只會教書,不會育人,貴人不但教書,而且育人。育人的貴人會受到學生終生的惦念,並將愛的教育傳承下去,而教書的匠人猶如舊日私塾的先生,他們教授學生以知識,家長回饋他們以衣食。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學生心目中的貴人,而非匠人”。管老師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當下的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如果你想成為學生心中的貴人,應該具備以下八個品質:要有方向感,要有約束感,要有責任感,要有上進感,要有奮鬥感,要有專業感,要有親和感,要有智慧感。

通讀《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我對書中部分章節有着強烈的共鳴,可以説我身上正經歷書中提到的問題。書中《上下班時間,業餘時間》一文提醒到:要做一名好老師,要注重自身發展,要好好利用課堂外的時間,靜下心來讀書、備課。課堂教學時間是教師課堂之外智慧勞動的一種必要展現,這種展現是水到渠成的,是課下大量的準備工作做基礎的。回想過去的一年:作為班主任的我,起得比學生早,睡得比學生晚,相比較其他任課教師,我有更多的課下時間,而我去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課下的時間更多是作為班主任處理班級裏問題以及和學生談心。所以我的純粹工作時間就沒有多少了,更多的是零碎時間。魏書生老師提倡的“用好殘邊料角的時間”,書中羅列了很多三分鐘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記幾個單詞,理提綱和思路,雜誌目錄看一遍等等。雷拔柯夫説:用“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了59倍!時間需要積累,需要我們爭分奪秒。

書中還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當前教師的五項專業能力》一文中提到的試卷編制能力:“如果教師有了試卷編制能力,知道哪些題有做的必要,從而堅決不讓學生不做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試題,由此讓學生省出寶貴的時間去做更有益的事”。學校考察教師的優良很大程度上看的就是學生期會考試和期末考試的學科成績,考察班主任的好差較大程度看班級學生期會考試和期末考試的總成績。管建剛老師給予了一個可以縮小與優秀教師差距的方向—試卷編制能力,要在這個方向上不斷實踐,提高自己的認識深度。

“成為有思想的教師”一直是我理想的境界,有時感覺教師就像演員一樣,無論你演的角色是重是輕,是好是壞,只要演出了自己的個性,演出自己的思想,你就一定能塑造出一個完美的角色,這個角色也將深入人心,教師也是一樣,教師必須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如果一個教師沒有自己的東西,成天人云亦云,那他的學生是非常不願意去學習他的課的,前不久剛剛讀過一位優秀的歷史老師的教育心得,她從教20多年,從未給學生布置過作業,但她教的學生大學聯考成績卻比那些成天做作業的班級要高出很多,可見課堂的魅力是多麼的重要,而課堂的魅力實際上就是教師帶給學生的,我想這位老師一定很有自己的思想,同時她的思想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她的學生,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和她平日裏不斷反思很有關係,就是在這種日復一日的反思和沉澱中形成了她獨有的思想和風格,而失去了思想,也就失去了脊樑,沒有脊樑就不可能有湛藍的天空和潔白的雲朵。

讀完這本書感觸真的挺多,讓我的視野開闊了,以前總認為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現在我懂了原來都要經歷這個過程,也只有這個過程才能讓我更加進步,更加成熟,這種鍛鍊是值得的,也是一生的精神財富,每當走完一段路程,或曲折或失敗的道路,都要學會去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在反思中去尋找教育的真諦,還是在反思中慢慢改變必須改變的,《不做教書匠》值得我去珍藏,值得我去深刻反思自己,我想這種反思會讓我進步更快!

標籤:讀後感 教書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