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中必修政治弱勢羣體知識點複習

校園1.85W

1、弱勢羣體:

國中必修政治弱勢羣體知識點複習

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無法保持個人及其家庭成員最基本的生活水準、需要國家和社會給予支持和幫助的社會羣體。

2、弱勢羣體包括:

弱勢羣體包括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災難中的求助者、農民工、非正規就業者以及在勞動關係中處於弱勢地位的人。

3、弱勢羣體的特徵:

第一,弱勢羣體的成因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既可能是客觀的或自然的,如社會的制度安排,生理特徵上的健康狀況低下,先天或後天殘疾等;也有可能是主觀的或人為的,如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對城市農民工的社會歧視。

第二,貧困性是弱勢羣體在經濟利益上所面臨的共同困境。“弱勢羣體”這個概念雖然不能完全與“貧困人口”這個概念畫等號,但至少是高度重疊的。

第三,在社會和政治層面,他們也往往處於弱勢的地位。這主要是表現在他們表達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較低。他們掌握的資源很少,儘管可能人數眾多,但他們的聲音很微弱,他們對利益的表達很難在社會中發表出來,在涉及他們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眾媒體來為他們説話。

4、弱勢羣體存在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形成為相對強勢或弱勢的主體,這些原因主要有:

(一)存在隸屬關係

並不單單身份關係會產生隸屬關係,某些契約關係同樣可以產生隸屬關係。勞動關係即屬此例,雖然勞動者有出賣或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但是正如哈耶克所言“我們可能是自由的,但同時我們也可能是悲苦的”,由於不是“高度理想”的“強有力的智者”,為了擺脱這種“悲苦”的境況,勞動者通常是不得不成為一名被僱傭者,由此僱主獲得了對勞動力的支配權,同時,也獲得了對勞動者的支配權,隸屬關係也就形成了。

信息不對稱

雖然在某些社會關係中,當事人並不存在隸屬關係,但由於對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造成二者地位實際上的不平等。

(二)經濟力量的差距

在原始社會以後,貧富差距甚至貧富懸殊始終與人類相隨。在現代社會,隨着具有強大經濟力量的壟斷組織的出現,現實社會中與之相對應的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經濟力量根本無力與之抗衡。

自然原因和傳統影響

兒童、老人、殘疾人往往是社會中的弱者,雖然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但整體而言,由於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甚至傳統社會中的觀念、歧視,他們往往在體力、智力、機會等方面處於不利地位。

(三)不良的制度影響

制度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社會地位和個人發展的機會。因此,作為一個現代國家,其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必須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儘可能地避免人為地製造弱勢羣體。

(四)其他因素

國企結構調整、經濟效益下降,下崗職工增多

①是由於當前正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高峯期,勞動力的供給量大於需求量,據有關部門測算,“九五”期間全社會剩餘勞動力平均每年為1200多萬人,今後10年將增至每年1800多萬人,城鎮實際失業率由6%左右增至7%左右;

②是新技術的運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就業機會相對減少;

③是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給城鎮的就業產生了很大壓力;

④是體制性原因,國企改革進行結構性調整,必然要削減過去長期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大量富餘人員;

⑤是企業經營管理不善、經濟效益下降。以上諸因素導致停產、半停產企業增多,下崗職工逐年上升。上述因素中尤以後兩種原因較為突出。

5、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產生弱勢羣體的原因有:

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在市場競爭中要“優勝劣汰”,這樣就使一部分人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強使人羣和富裕者,而使另一部分人成為競爭中的失敗者和貧困者;

②由於產業結構的調整,那些在沒有競爭力的產業中工作的職工,在調整過程中成為低收入者甚至成為下崗職工。

6、弱勢羣體優先支持的若干原則:

(1)對於不能解決温飽問題的人羣應當給予優先支持;

(2)對於不能享受任何社會保障的人羣應當給予優先支持;

(3)對於失去勞動能力以及雖有勞動能力,但因缺乏就業機會而長期無法就業或在勞動力市場中處於明顯弱勢的人羣應當給予優先支持;

(4)對於經濟改革和社會轉型成本的主要承擔者應當給予優先支持。明確了優先支持對象,才能有效地開展社會支持工作。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也只能逐步地創造消滅弱勢羣體的條件。

7、弱勢羣體的解決措施:

(一)、促進就業是解決貧困的根本措施

應把再就業問題列為國家宏觀調控的戰略目標之一,通過宏觀政策的調整增加就業機會,堅定不移地開放市場,除引進外資外,應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要發展吸納勞動力較多的社區服務業,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要鼓勵下崗職工和失業者改變觀念、自主擇業,政府在促進就業方面應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加強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等,在就業中,採取靈活的用人制度,組織失業和下崗人員以臨時工、小時工、彈性工時等靈活就業形式搞勞務承包,制定用工制度,並解決好從業人員的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等問題。

(二)關愛社會弱勢羣體

就業扶持要向貧困羣體傾斜,對中西部不發達地區,政府應從財力、物力上支援,振興當地經濟,為失業者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是反貧困的重要手段。除了對失業人員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增強就業能力外,還應對其子女的教育費用進行資助或採取減免特困生的學雜費、建立貸學金制度等,以保證貧困學生受教育的機會。

(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社會福利政策向貧困者傾斜

應加大三條保障線的扶持力度,繼續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同時應逐步調整現有社會福利政策,在住房補貼、退休金、醫療保險、義務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傾斜,通過社會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覆蓋全社會勞動者的社會保障覆蓋面,使各種經濟類型的勞動者都覆蓋在安全網內,這不僅能增強勞動者的安全感,也有利於勞動者的合理流動。

要解決社會保障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如養老金,由於過去老職工的隱性繳款未能得到補償,使企業不堪重負,致使企業欠繳和拒繳保險金。為解決此項難題,政府應從國有資產中劃出一部分用作養老金。要加快社會保障的立法進程,儘快出台有關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明確國家、企業和職工的權利和義務,使社會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四)建立城鎮扶貧的監測體系

為了社會穩定,應把解決失業問題和城鎮扶貧納入宏觀調控之內,更有效地對貧困居民進行救濟和扶持,應準確掌握失業率、下崗職工的動態情況和勞動爭議、勞動關係的緊張程度等,有必要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建立一套監測指標體系和預警制度,以便及時調控和採取對策。並在此基礎上,由政府牽頭形成統一的城鎮扶貧管理體系,使扶貧工作制度化、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