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成功故事讀後感

校園2.06W

書皮上的一段清楚的文字使我受益匪淺: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有一些名字閃耀在記憶深處:他們以辛勤的汗水澆灌智慧的田園,他們用如火的熱情點燃塵封的理論,他們用自身的奮鬥去體味成功的喜悦.

成功故事讀後感

這段話正應一句名言“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一個人的成功背後有許多別人無法想象的辛酸和磨難;這本書寫了很多名人成功的經歷,還有他們説過的話,最令我感動的是愛因斯坦的一句話:“用一個大圓圈代表我所學到的知識,但是圓圈之外是多麼的空白,對我來説就意味着無知。”這句話體現了他的謙虛並告訴我們,學習是無止境的。

我最大的感受是懶惰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的道路是曲折多艱的,從小就要努力學習,明確自己的目標,朝這個目標去奮鬥,那才會有成功的一天。並像愛因斯坦一樣謙虛,才會有更大的成就。

莉薩·蘇本是美國華盛頓特區AIM學園的數學教師。當她被學校錄用的時候,居然被告知自己不用備課,教學的一切都是現成的。

AIM學園坐落在美國華盛頓特區東南部,是“知識就是力量”項目(KIPP)在特區建立的第二所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學校。作為美國最成功的特許學校連鎖之一,KIPP在數學教學上取得的成就是全國矚目的。KIPP的領導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我們已經把數學教育的難題解決了”,正如他們告訴蘇本老師的那樣。

但是,20出頭的蘇本仍然認為自己一定能夠做得更好。她告訴學校管理者,她將自己設計5年級的數學課程。1年後,她的學生所取得的學年進步創下了KIPP所有項目校的最高紀錄,數學平均成績的百分比排名數從16上升到77。

從KIPP的歷史來看,這可算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如何教”的權利完全下放

KIPP的創始人是麥克·芬博格和戴夫·萊文,當他們在休斯敦的學校艱難摸索時,得到了哈利特·鮑爾的真傳。鮑爾是全美國最有想象力和最成功的數學教師之一。後來,他們在休斯頓和南布朗克斯創辦了自己的國中(5~8年級)。二人親自掛帥,擔任5年級的數學教師,以便讓5年級的新生一開始就能接受KIPP的教學方式。蘇珊·斯切爾菲勒在華盛頓特區創辦當地第一所KIPP學校KEY學園時,也親自擔任5年級數學教師。那個班的學生最初的數學百分比排名數只有34,但4年過後,當他們讀完8年級畢業時,平均百分比排名數已經上升到了92。

知道了KIPP學校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方面的輝煌紀錄,你也許會認為,蘇本應該對目前身為華盛頓特區3所KIPP學校總管的斯切爾菲勒,以及AIM學園的校長凱勒·約翰遜感激不荊感謝他們使教學變得如此容易,感謝他們提供的教學資源。

但KIPP之所以能夠在全國大幅度地提高困難家庭兒童的學習成績,祕訣之一是吸引最有才華的年輕教師執教,並堅持把“如何教”的權利完全交給他們。KIPP項目校的校長,如約翰遜,有權聘請像蘇本這樣年輕有為的人,放手讓他們“感覺怎麼最好怎麼來”,只要他們的教學業績——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標準化考試的分數——能夠為他們採用的方法説話。

“為美國而教”的教學能手不過,蘇本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還是讓約翰遜校長和斯切爾菲勒總管吃了一驚。他們對結果非常滿意,因為這不僅證明他們聘用蘇本是正確的,還證明KIPP強調讓課堂上的每一個孩子積極參與是正確的。

蘇本剛滿25歲,她的中國小是在羅徹斯特唸的,母親在那裏做房地產經理人。她在華盛頓特區過暑假,因為父親在這裏為世界銀行工作。蘇本的數學成績一向很好,在2003年獲得了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經濟學學位後,她加入了“為美國而教”的隊伍——一個把名牌高校畢業生送進薄弱校當老師的志願者項目——被安排在路易斯安那州奧珀盧薩斯市的一所國中,教8年級數學。2年的志願期滿後,她回到了華盛頓特區。她是KIPP公開招聘來的,在她之前,KIPP已經聘任了不少曾經的“為美國而教”志願者。“為美國而教”的志願者以前都沒有學過教育,但都通過在實踐中打拼的培訓模式很快成長為了教學能手。

所有教材都有缺陷 KIPP在華盛頓特區的項目校一直使用撒克遜數學教程(Saxon math),這是一套樸實無華的教材,在貧困地區學校已被證明有很好的效果。蘇本説,她對撒克遜數學並沒有敵意,她的教室裏就有幾冊撒克遜數學,以及另一個與之理念相反的《天天數學》。但她認為,她見到的所有教材都有缺陷。

“我發現,大多數傳統教材對概念的處理都過於簡單化,且都是孤立的,對閲讀能力不高的學生來説,使用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它們不是鼓勵學生去思維,而是提供枯燥的重複練習。”她説。

從一開始,蘇本每天晚上都自己寫教案。KIPP項目校的老師每天工作10小時,已經比普通學校的老師多出很多,而蘇本每天還要在家花3個小時,用她的戴爾筆記本電腦準備明天的課程。這真是精力充沛的年輕人才會有的“壯舉”。

蘇本説:“作為一名教師,我的首要目標是幫助我的學生理解數學法則和過程背後的推理。我有4條核心理念:1,理解是由學習者建構的,而不是從教師那裏消極獲得的;2,理解的建立,途徑是儘可能地把各方面的知識聯繫起來;3,理解因交流而通電;4,理解的價值,只有在你對之進行反思和質疑時才會存在。”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