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粵秀峯晚望同黃香石諸子的閲讀理解題及賞析

校園2.69W

 粵秀峯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

粵秀峯晚望同黃香石諸子的閲讀理解題及賞析

譚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遠帆片片點歸艭。

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

注:①艭, 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 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3分)

⑵ 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3分)

【解析】(1)本題是考查考生對意象的把握。意象包含“意”和“象”兩個方面,也就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象,而且要能夠把兩者自然地融合起來。解答這一小題,一定要緊扣詩歌內容。“歸艭”“鐘聲”這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江”“青山”“遠帆”“老鶴”等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望”。理由是,江上捕魚的船隻紛紛回來,自然是到了晚上;在古詩詞裏面,經常會看到寫寺廟裏的晚鐘的句子,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人與友人在粵秀峯上,看江上的青山,就應該是眺望,而“山外”的“江”,距離應當更遠,自然更是遠望;“遠帆”本身就已經有了一個“遠”字,寫的當然是“望”;“橫空老鶴南飛去”,“橫空”二字,寫出一種闊大的境界,其本身固屬遠望所見,“南飛去”中的一個“去”字,説明老鶴已經飛走了,看飛走了的老鶴,自然也是“望”。

(2)是考查煉字。這一題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思考:一是具有擬人的藝術效果。帶東西,往往是人的行為。可見,作者把老鶴人性化了。二是具有化虛為實的效果。“鐘聲”怎麼傳播到遠方的?詩人想到了“帶”字。用這個“帶”字,聲音就像書本、信函等實在的、有形的東西一樣可以被攜帶了。這樣就把看不見摸不着的聲音寫出形來了,多麼形象、生動,富有動感!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答案不要求一律,但必須自圓其説,言之成理。

 閲讀答案:

1.體現“晚”的意象有:歸艭 、鐘聲 ;體現“望”的意象有:江、青山、遠帆、空、老鶴。

2.(2)“帶”採用了擬人手法,賦予“老鶴”以人的動作,不説鐘聲遠播,而説老鶴帶鐘聲到海幢,使畫面具有動感。

賞析

江上青山,即詩人駐足的粵秀峯;山外江,指南國第一大川珠江。粵秀峯距離從它南邊流過的珠江不過數裏之遙,山與江雖非近在咫尺,卻都處在目力所及的範圍之中。這樣一個距離,恰好構成一個有效的`審美跨度。在這個跨度之內,青翠蒼鬱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煙波浩渺的珠江,橫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詩如畫,極富情趣。

“遠帆”句進一步寫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見:遠處江面上點綴着揚帆歸航的漁船。這幅遠景的描摹,視角寬大,視野開闊,不僅寫出題目中“望”字的內容,而且還暗示出“晚”的含義,並反襯出粵秀峯的高大。

僅就山和江本身寫,只寫出了“晚望”的靜態(歸艭太遠,動靜不分明),表達不出羊城暮景空靈生動的神韻。為了求得空靈的效果和流動的韻致,詩人選取驀然呈現在眼前的一個畫面:“橫空老鶴南飛去”。這個場景有時態,有動感,與上兩句所寫景物動靜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牽引詩情。古時廣州多鶴,詠羊城風物者多以鶴入詩。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詩:“紫氣雙龍直,青天一鶴橫。”譚敬昭筆下“老鶴”信非虛構,而正是觸發詩人靈感、賦予全詩活力的一個契機。

靈感既發,詩人吟出最耐人玩賞的一句:“帶得鐘聲到海幢”。海幢,海幢寺,廣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與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對,即今海幢公園。老鶴自北向南騰起飛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詩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鐘聲帶往海幢寺去。事實上,粵秀峯上的向晚鐘聲,並不能以老鶴為載體。説“帶得”,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段。它把看不見的音波當作看得見的動作寫,把想像中的意念當作事實上的存在寫,造成一種出人意外、耐人尋味的效果。

這四句詩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轉合,條理儼然。第一句起得別緻,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轉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雋永,傳神地寫出了粵秀峯晚望的清新雋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