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湘行散記》讀後感

校園3.93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湘行散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湘行散記》讀後感

《湘行散記》讀後感1

説實話,看這本書看得雲裏霧裏的,正讀其間彷彿還能看到作者所描繪的那片段場面,放下書腦袋裏即刻空空一片,實在難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感情,頓時會覺得書讀起來有些枯燥無味。直到後來“偶感懷人”部分,心裏才有了些許與作者的共鳴,再徑自往前翻看,也許能略懂作者萬分之一。

書中作者多次提到“吊腳樓”,我就想象着難道是把樓房吊起來在半空中?隨即百度,果不其然,結構美麗悦目,飛樓高閣懸在半山中,倒影重重映入碧水裏,真是美麗湘江水中樓!怎能不讓人感歎?何況此一行,沈先生是歸去故里,這一路的人和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不被觸動不生情愫!無論樓閣中是住着什麼人,都必是有着純潔靈魂的,散發着與自然溶為一體的特有味道的,那裏的水手踏實質樸,勇敢耐勞,幾十年行船,劃過多少灘,走過多少潭。多情水手與吊腳樓中温暖的女人發生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了,正如沈先生的話“我在沉默中體會到一點‘人生’的苦味。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的命運裏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櫓歌聲聲,灘聲長流,作者再回湘西,一下子就踏進了十幾年前的歷史中,“過去的,有誰人能攔住不讓它過去,又有誰能制止不許它再來?”看到曾經一起釣蛤蟆的老伴,沈先生竟被“時間”猛烈地摑了一巴掌,他沒有上前與之相認,是不敢?不願?還是害怕?我想那時那景那身份還有分別多年的境遇都無法使作者走向前吧,那感覺可能就像一根魚刺卡在喉嚨裏。

“時間使我的心在各種變動人事上感受了點分量不同的壓力,我得沉默,得忍受。”有很多東西和人事都會在時間的沖刷下悄然改變,前些天尋到了多年的同學,當時激動的心情彷佛回到童年的沒心沒肺,馬上聯繫加了微信,寒暄了現狀,回顧了過往,過程中竟幾次無語。讀後感·是的,時間已經讓我們的友誼永遠停留在了那個時候,到今天,中間的這段人生我們不曾參與彼此,又如何懂其悲喜?只是再見面時如何不教人感懷時間都去哪了?沈先生説,“十個月內死了四個最熟的朋友,這些人的死去值得紀念,紀念的方法應該不是眼淚,不是儀式,也不是言語。”友誼如此,人生如此,時間亦是如此。

這篇散文集,讓我讀起來感覺筆觸自由,文字鮮美,通過很多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故地重來的感慨,也通過信札和回憶來歎息物是人非,仔細品讀,彷佛也理解了作者的部分情感,那就是對生活和時間的感悟吧。“和另外環境背景中的熟人談談過去,和陌生朋友談談未來,當前的生活一與過去未來連接時,生命便若重新獲得一種深刻而豐富的意義。”

《湘行散記》讀後感2

我看過電影《湘西剿匪記》中的湘西,也看過沈從文《邊城》裏的湘西,更知道朱鎔基《七律——重訪湘西有感》中的湘西。湘西湖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三省市接壤,湘西也是沈從文的家鄉,也真因為如此,讓沈從文的散文有種江南水鄉的細膩。昨日我借朋友的《湘行散記》,看看這本作者家鄉的散文,湘西真的很美。

今天我就獻醜,從沈從文的《湘行散記》來談談作者筆下的湘西和這個著名的作者沈從文。如果你有寫過情書的經歷,應該知道這句“我行過很多地方的橋,看過很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如果你有和命運掙扎的經歷,應該知道這句“睜大了眼,什麼事都分明,但自己又何嘗能支使命運”。一本《湘行散記》寫出了真正的沈從文。

唯美的江南,多是水造就的,湘西也不例外。這本《湘行散記》多的也是水,無論是寫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還是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都是必須有水的,再加上一點小雨或者雪,那就更是美得離譜了。“我平日裏想到瀘溪縣時,回憶中就浸透了搖船人催櫓歌聲,且被印象中一點兒小雨,彷彿把心也弄濕了。”回憶中的湘西,這麼的靜美和諧。

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在國小學過朱自清的《春》,對朱自清都很欣賞和了解,沈從文對朱自清有“其為人也,温美如玉,外潤而內貞”的稱讚。但是想到朱自清的話,下一個就應該想到沈從文了吧!民國時期的散文,一個北方、一個南方,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家。真因為有朱自清,我們也知道了沈從文的江南之美。婉轉的櫓歌聲中,盪漾着生命勃發的生機,沈從文憑藉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

《湘行散記》最初的母本是因沈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另外次本書還收錄《廢郵存底》、《雲南看雲》和《偶感懷人》。無論寫什麼,沈從文的散文風景都那麼有人情味,風俗人情都很愜意。

澄澈純淨的沅水之間,一片明朗樸野的湘西風光,閃耀着桃源般耀眼的餘暉,這就是美麗的湘西風光。我是不是應該去湘西看看,這麼美得地方,但是我又很瞭解湘西,從《湘行散記》中我就已經去了湘西、瞭解了湘西,還有去的必要嗎?風景猶在,故人不存,我確實應該去看看湘西,為了心中的沈從文,也為了《湘行散記》中的湘西。

《湘行散記》讀後感3

讀完之後,是應該寫點東西的。

想讀著名小説《湘行散記》,是從逐漸瞭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閲盡了社會的黑暗。

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説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國小,但卻憑着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羣體裏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著名小説《湘行散記》裏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為了受難者了。……”

讀著名小説《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説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説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眾的忠實敍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讀著名小説《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説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質樸卻淪為**的婦人。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到,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裏,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裏,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裏平靜的死去,然後不為親人知曉;有那麼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裏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裏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識。初讀時,以為是在讀著名小説,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裏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遠不止這些,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着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

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

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為這個社會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計的原因淪落為**,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4

第一次讀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説《邊城》,那如抒情詩般行雲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底。時隔三年,我再度捧起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記》。剛讀幾頁,一種莫名的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是那種故友重逢的欣喜與感動!還有誰能像沈老這般筆觸柔軟地如春天裏盛開的第一朵桃花,如雲氣氤氲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語堂説過,沒有什麼目的心的閲讀最快樂。沈老的這本書恰如一副裝幀精美,引人入勝的水墨畫,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引領着我們進入一種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賞並不自覺地陶醉其中。不會帶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生動。

沈老筆下的巖壁、石窟、碼頭、河流、水手、小船、落日、雲影都微微地敷上一層閒適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行走。僅有黑白兩種主色,卻暈染出多層次的質感。墨黑紙白,畫面澄明清澈,簡潔美麗。景物靈動,俊秀輕盈,宛如走入畫中,但又是那麼真實。

在《桃源與沅州》中,桃花、竹林、蘭芷、女子、遊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畫來。看落花飛散水月旁,人世幾多滄桑,隻身徘徊,迷途上,回頭望。沈老在淡墨輕描中,不經意地流露出自己的悲憫和反思。看似處處有着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任人目光在畫卷流離,思緒兀自在“留白”的藝術下慢慢沉澱。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這副畫卷的主旋律。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鴨窠圍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頭”“高大壁立的山”“山頭上的小小竹子”“兩山剩餘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為畫出一個輪廓”以及“兩岸高處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為我們展現一副月半彎,雲墨染,竹枝流水相繾綣的美麗畫面。綠波粼粼青山高,船簾靜處歌聲輕,這不正是南唐畫家董源筆下的《江堤晚景》嗎?畫面清麗動人,使人“彷彿觸着這世界上一點東西,看明白這世界上一點東西,心裏軟和得很”。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個鮮活動人的形象。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文中牛保和吊腳樓上的婦人,形象鮮明卻非虛非實,讓人沉醉在愛情的憧憬裏仍對愛情有絲絲的隱憂。文末,“我站在河邊寒風中痴許久”,讓我覺得此情此景與豐子愷的那幅《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刻,一個背影,一彎新月,一曲飄蕩在風中的小曲兒便是十分心情。彼時,月光如水,天如水,人亦如水。

伴隨着畫卷的徐徐展開,幽幽墨香也陣陣升騰。這幅畫卷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片段都猶如一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閃爍着熠熠的光芒。連接起來則是一串精美異常的項鍊,光彩奪目。打開又合上的是這本如畫卷般淡墨青嵐為一體的書集,打開卻合不上的是恣意馳騁的心緒!

《湘行散記》讀後感5

讀著名小説《湘》你會發現,你情感會隨着沈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清波毫無渣滓。雖然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窮苦人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他沒有將自己陷於深深的痛苦,沒去無邊無際的同情,也沒有給人消沉灰暗的情緒。一以貫之的是對河水、對拉船人同船、對那片流域温暖的愛。因為他知道,對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配説同情的,對這些人的命運他也無力去做什麼。想到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書中的文字,寫道:

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伶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來可憐,我們應當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的生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着而應有的一份努力。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於寒暑的來臨,更該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肅。三三,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感動得很!我希望活的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為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裏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與人不同了。

我覺得惆悵的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為了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為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每次讀時總有所感悟,卻不知道是什麼。聯繫現實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富士康的“跳樓事件”,以及那些千千萬萬來自基層的羣體,而這其中也應當包含一個我。

每次在緊張忙碌的車間,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總是看到每張年輕面孔後面單調、機械、無趣的工作,以及還並不可觀的收入,再想遠一點,是一個個極易敲碎的夢想。我吧,又或許多少比他們強一點,在這個異地他鄉耕織自己的夢想。

我想,先前我也錯了,正如沈所説的,我們並不是可憐的生,也不是無所謂的生,無論是在自然上,還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擔負有各自的一份責任的。雖然面對生活的“寒暑”的來臨,我們比某些人更感覺嚴厲,但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就逃避生活,也不應該因為這樣就放棄為兒女,為父母,為命運夢想所作的應有的一份努力。

而這樣的生活態度,在自己,是應當感覺莊嚴自豪的,在別人,應當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寬廣些,或許我們只是歷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命裏,去哭、去笑、去愛、去吃、去喝,像生命無法把握的水手,永遠勇敢有力,像淪落風塵的婦人,永遠保留那份純真的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6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恰是一個陰雨濛濛的下午,手邊盡是雲氣,起初倒的熱水已經涼了,而我,好似做了一場黃粱夢。

沈從文老先生,別人言説他是赤子其人,星斗其文。誠如是。看完這本《湘行散記》已然是循着沈先生的腳步,細細賞過他的故鄉。艄公的櫓歌還在湘西霧濛濛的水面上迴響,吊腳樓上隱隱約約有姑娘清脆的笑聲,太陽落盡,暈出半邊夕燒的天,我行過山,行過水,去偷窺了一場夢。

説來有趣,沈從文,一個當過土匪的苗疆漢子,在這本書裏倒是對湘西的山水傾盡了一切温柔,他從新婚燕爾中抽身,大抵是把眼前的黛山碧水都當做了張兆和的黛眉,杏目,於是這山這水,都成了他的情書,或許是給他的小妻子三三,又或許是給養育他的秀美湘西。身心都懷着愛意的男人,對於一切都包含着温柔和孩子的天真。

他寫**,**,船手,沒有貶低沒有陌生。好的故事都是從生活裏來,每一個人是都鮮活的,真實輕快的鮮活。像周圍的姑姑,叔伯,姊妹,兄弟。翻過紙張,還能看到他們和你輕快地打招呼,隔壁阿姊要下河浣衣,前院的小哥要跟船遠航。

世務艱難,歌聲未歇,從《湘行散記》中,我能看到最為真實的中國人形象,在砥礪前行中輕快地活着。而我始終堅信,能從如此温柔的人文角度來寫人的,其內心一定是慈悲的。湘西的粗魯野蠻他看見,但卻並非鄙夷,他用苗疆特有的爽朗和赤子般的温厚尊重這些的存在,尊重每一個認真活着的生命。他從船上下來,走到土埂上,同湘西妹子唱着山歌,和年輕的縴夫親親熱熱地哼着粗蠻的小調,亦或是像豹子似的去找婦人。呵呦,多歡樂!

一河一船一書生。他行在湘西山水裏,路過別人的故事,呵手提筆,寫給情人。古人説詩詞上乘講究的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沈從文的文字三分隨意三分靈氣,其餘下的盡是對故鄉山水色的傾懷柔情,而作起文章來,反倒像在作畫,所有遺憾都在輕描中繪上了憐憫和惋惜。他是通透的清楚的,也是樸實的温厚的,人行走在這大千世界,總有着無數招搖,無數光怪陸離,在寧靜裏取熱鬧,想來也是先生赤子之心的原因。

《湘行散記》字裏行間都透露着這個中國文人的人性關懷,在漿聲櫓影裏,他聽着艄公煎魚的聲響,為我們構造了一個有唐以來都欣然往之的桃花源。

史鐵生説過,寫作,就是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輕輕抹去。而沈先生筆下清淺的湘西,隨着社會改變已然星移物換,但文章永恆,或許某一天,你內心滂沱大雨,無處躲避,可以去看看沈先生走過的山水,聽聽船艙下潺潺流水,和我一樣去偷窺一場夢吧。

《湘行散記》讀後感7

“三三,船已經到關上了,我半點鐘就會上岸的”。“三三,請把這封信用你那體面温和眼睛多吻幾次”。

清澈的“湘”流了過去,活潑有趣勇敢耐勞的水手奔了過去,一封滿載念想無比温柔的家書寄了過去,從“老伴”到“騰回生堂”的今昔,戰亂無序,轉徙漂泊,短短的廿天,浮於表面的平靜下,是歷史的洪流、人生的縮影,文字雖如水,過而無痕,但沉澱的卻是無盡的哲思與歎息……

這船上的時光好似度日如年,好似可以飽覽天下事,沈從文將這些事一一譜出,看似,這一切都是如此淡泊、美麗,但這恬淡樸實的一切所展現的其實是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社會上層”的一種生活與享受自由的差距,實際上是十分沉重的,只是沈從文始終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活着,以至於他所傳遞也是褪去了灰色塵埃的又一抹天地。他只是純粹的將那抹温暖放大化,那抹温情具像化。因為他明白,他並沒有資格評判他人的生活與命運,也沒有力量去改變什麼,他能做到的,只是靜靜地看着,就如同書中寫道的,“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憐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因為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你瞧,這並不是遠離世俗,不染塵世,他對家的愛,對故鄉的愛,對祖國的愛只不過些許含蓄,只不過做到了肆意笑談,不去深究,只不過是大愛無言。

這短短的廿天裏,他坐在船頭,一邊欣賞沿岸的風光,一邊寄去搖曳在風雨裏的家鄉,無故增添了多少愁緒,詮釋着絕對的自由和放蕩的淡泊。

這短短的廿天裏,作者行過了一條道路……雖説我們從搖籃到墳墓也不過是一條道路,但在途中一路上的風光都是極有趣的,值得我們去鑑賞、去思索,這一路上自然是有許多的苦難與艱辛的,但重要的是不要閉着眼,朦朧一生,那樣你就始終看不到這世界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他孤身浸沒在黑暗裏,漂泊着、漂泊着,他不斷的向前去,劃出一圈圈漣渏,殘餘着對故土、對社會的綿綿思緒和側畔輕呢。這零零散散的書信,白紙黑字,未能成片,短短的廿天裏,到底是譜出的歷史的自由亦或是人性的悲哀?

在我看來,如此一位被政治邊緣化的人,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由,而這自由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以及未來期望的預兆,是一份純真的希望,飽含着的,是一顆赤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