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荒原與人觀後感

校園1.28W

六一天過得相當充實,上午上化學,下午上物理,晚上去看話劇《荒原與人》。十點半回到家,又看了一遍《國家寶藏》。早上看錯了時間,七點半就昏昏沉沉地起來了,難怪老爸看到我萬分驚訝,呵呵。後來陶陶大哥來教我數學,受到他的表揚了,心情挺不錯。

荒原與人觀後感

進入正題,昨天在長安大戲院看了話劇《荒原與人》,表現北大荒,總覺得自己這次真要寫點什麼了,哪怕只是信口胡扯表現自己的無知與精神上的匱乏。與最近看的《紅塵》和《立秋》相比,《荒原與人》給人的整體感覺大不相同,整場看下來,頭腦中已經全部溢滿了“意象”這個字眼。

編劇李龍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北京南城和北大荒是李龍雲創作的兩大主題。我曾有幸在2002年看過他的作品《叫我一生哥,我會淚落如雨》,也是表現北大荒的。當時我剛上七年級,對北大荒一點概念也沒有,當然也一點沒有看懂。其實現在我也不理解,提起那樣的時代,心中冷冷的陌生感總是把微末的認知緊緊圍起來。“缺少精神傳承的生命體驗難免失之單薄,不理解父輩的人生也難以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生。”也許註定我們這一代人都不會完全理解,就像我們現在面臨自己的人生設計與規劃,頭腦中正下一場迷霧。但是至少,現在我能夠有意識地通過《荒原與人》、通過老爸的講述、通過書籍去緩解自己註定的無知與懵懂。至於如何客觀真實地評斷,那是歷史要解決的問題,真的不能強求我一通百通了。對於導演王曉鷹相信大家更熟悉了,《哥本哈根》我很早以前就有所耳聞,可惜之前都沒有看過,下個月我準備去看他的最新作品《失明的城市》。

“《荒原與人》寫於1985年,當時曾引起過戲劇理論界的關注。曾有人預言:鑑於《荒原與人》對舞台假定性的巨大要求,它在中國的第一次演出註定會是失敗的。……我一直覺得,迄今為止,在我為數不多的作品中真正有點價值的是《荒原與人》,詩《荒原與人》所體現的'那點人類意識。……”(李龍雲語)

“《荒原與人》是一個關於人的精神生存的寓言。40年前那個特定的年代,充滿野性的北大荒,東北建設兵團的知青……所有這些在此劇中不僅是具體的故事背景,它們更是一種與人性對立的、嚴酷的、近乎極端的人生境遇,在如此不同尋常的‘精神荒原’中,靈魂受到逼迫,生命遭遇窘困,人物不得不做出特殊的掙扎、特殊的追問、特殊的抉擇,於是人格釋放出特殊的力量。李龍雲寫的是劇詩,人物口中所述幾乎都是他們各自的情感流動和思維跳躍,但他們又是相互交織、你呼我應的,十多年前我的導師徐曉鍾老師曾將此概括為‘心靈對白結構’。這樣的語言結構註定了《荒原與人》舞台呈現的意象化――荒原景觀是意象的、戲劇場面是意象的、人物間的交流與衝突是意象的、戲劇場面是意象的,這些高度自由的、‘假定性’的藝術語彙共同構成了《荒原與人》的詩化意象……”(導演王曉鷹語)

“今天的《荒原與人》不是單純為了懷舊的,我們希望在今天的年輕觀眾與三、四十年前的同樣年輕的生命之間建立一種心靈溝通。由困惑、迷茫而追問、尋找;由追問、尋找而掙扎、搏鬥;與環境搏鬥,與他人搏鬥,更與自身搏鬥……在這些無休無止的困惑、尋找和搏鬥中領悟愛情的意義乃至於生命意義,這是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可能會經歷的人生路程,而真正具有經典性的戲劇作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缺少精神傳承的生命體驗難免失之單薄,不理解父輩的人生也難以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生。……”(導演王曉鷹語)這段話是説給像我這樣的年輕觀眾的。“心靈溝通”,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建立起來,因為我正困惑、正迷茫,也正追問、正尋找、正搏鬥――在精神的荒原上,我不知道自己已經走了到哪一步,只是還要繼續往下走……

這段時間,藉着紀念中國話劇誕辰100週年暨第五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的機會,我走進劇院,集中體驗戲劇這種特殊的藝術形態所帶給人的特殊的藝術享受。雖然不是第一次,可這一次真的不同了――可以説終於感受到了戲劇的偉大吧,這麼説好像特別假、大、空,那就暫時歸結為有感而無處散發好了,因為我總還有相對更長的路可以走。最後,想用導演王曉鷹的話結束這篇觀後感言―― “平淡的日常生活更需要劇場裏的激情燃燒,我們將由此而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搏動!”

標籤:觀後感 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