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中政治複習知識點與技巧

校園1.75W
  篇一:文化常識知識點

1、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高中政治複習知識點與技巧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表現: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3)性質 雙重性: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4、為什麼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越來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2)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

5、我們應如何增強文化競爭力?

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6、 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

(1)文化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2)文化對人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7、優秀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是什麼?

(1)優秀文化能豐富精神世界(2)優秀文化能增強精神力量(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8、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係?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那,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9、文化多樣性的主要表現是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10、為什麼説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着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鬥豔、五彩繽紛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1、為什麼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③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12、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態度和原則)

正確的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原則是各國文化一律平等。

13、文化傳播的形式? 商業貿易 ,人口遷移,教育,文化娛樂活動等。

14、大眾傳媒對文化傳播有何作用?

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侷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義?

  篇二:如何閲讀政治複習資料

【編者按】“學生的智力發展,則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學生的課本閲讀能力,不僅對學生當前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利,對學生的大學聯考有利,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終身發展也很有利。學生應該充分使用好政治課本這個“本本”,在政治課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閲讀政治課本的能力,學會閲讀、理解政治課本知識的策略和方法。

1.劃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像很複雜,但只要我們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就能迅速地、準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對於高一政治第一課第一框中的重點名詞“商品”(“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運用句子成分劃分的辦法,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幹成分:“商品是勞動產品”。簡單地説,商品就是勞動產品。這種“化繁為簡”的辦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商品”這個經濟學名詞概念的要義。(2)第一修飾詞:“交換的”。因此,並不是所有的“勞動產品”都是商品。也就是説,商品是有條件的,並不是任何“勞動產品”都是“商品”,只有那些“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這樣,我們就能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商品”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內涵。

2.區分易混詞──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俗話説:“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大學聯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

例如,隨着我國信用卡使用的快速增加,信用卡領域的違法犯罪也隨之增多。我國信用卡使用快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2008年江蘇學業水平考試考題)

A.使用信用卡能夠節省交易費用 B、信用卡的功能全面,收款手續簡便

C、個人和社會信用體系的加強 D、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這是一道十分簡單的單項選擇題,正確答案是D。但是,據當時的統計,仍然有32%的學生做錯。其做錯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區分清楚“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間接原因”之間的關係。

比如我們書上還有諸如: “決定”與“影響”、“根據”與“條件”、“主要”與“全部”、“原則”與“政策”等,他們都屬於易混詞。課本在知識敍述上,常使用這些詞把知識點準確地加以界定。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時常注意課本上的這些易混詞,區分易混詞、準確地把握知識點。

3.抓住近義詞──培養信息轉換能力

信息轉換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在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中,都有一些材料題,要求閲讀後完成一定的題目。這種題就屬於檢測信息轉換能力的題目。在這種題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詞語,其實就對應着我們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課本中的名詞概念。重點、中心、關鍵、首要,這四個名詞與“主要矛盾”就是“近義詞”;主流、大局、方向,這三個名詞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義詞”……在教學中,對於這些近義詞,我們可以在課本上做好旁批,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例如:“2008年到我們回首已經加入WTO五週年之際。我們回顧過去,15年艱難談判中最大的困難是中美談判。中國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國。中國政府在談判中始終堅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只能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從而維護了我國的國家利益,獲得了令人滿意的雙贏結局。加入WTO,有機遇,也有挑戰,有利也有弊,但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利大於弊。”“請問,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2008年某市高三二模統考題)

對於上述題目,運用“咬文嚼字”的辦法,把材料中的詞句轉換成“政治術語”,就能比較好地作答。材料中,①“成為了”→“發展”→發展的觀點;②“艱難”→ “曲折”→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觀點;③“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觀點;④“也”→“聯繫”→聯繫的.觀點;“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⑤“雙贏” →“共存” →對立統一的觀點。⑥“利、弊”→“一分為二”→全面看問題的觀點;⑦“利大於弊”→兩點之中有重點的觀點。

  篇三:大學聯考政治考試重點:我國的國家職能

2013年大學聯考將於6月7日、8日舉行,大學聯考頻道編輯為廣大考生整理了2013年大學聯考政治考試重點,希望對廣大考生朋友有所幫助!

我國的國家職能:①政治職能:即國家維護政治統治和政治穩定的職能,包括依法打擊各種破壞活動和各種犯罪活動,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②經濟職能:即國家組織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③文化職能: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僅保證經濟建設的正確發展方向,而且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組織和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藝術、廣播電視、衞生、體育等各項事業。④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包括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搞好社會治安,保護公共財物;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興辦各種公共工程,完善各種公共設施;保護公共環境,保持生態平衡。⑤保衞職能、交往職能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積極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的職能。

理解:(1)履行國家職能的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即: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及各部委、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不包括:黨的機關、人民政協和其他社會組織、人民團體,城市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等羣眾自治組織。(2)要全面把握各職能的名稱、基本含義、意義和行使方式。(3)要注意把握同一事例可能體現幾種職能。區分體現某種職能與有利於處理某種關係的不同。

  篇四:高中政治主觀題解題方法薈萃

 談理解型(或認識型)問答題的解題技巧

  所謂理解型(或認識型)問答題,就是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試題所提供的觀點或現象發表自己認識或看法的一種問答題,它的特徵是:“談談你對……的看法、認識或理解。”作答這類問答題必須考慮三個思維層面:一是“是什麼”,二是“為什麼”,三是“怎麼樣”。下面舉例説明這類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例題:“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人們對近些年來我國人才以及其他經濟資源由中西部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流動這種經濟現象的形象説法。應如何正確看待這種經濟現象?

“是什麼”主要是對試題所提供的觀點和現象作出必要的解釋。上例中對“一江春水向東流”現象的解釋,題乾材料本身已作了説明,即指近些年來我國人才以及其他經濟資源由中西部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流動。因此在具體答題時,這一層面的內容可不再敍述。

“為什麼”主要是説明某觀點的依據或產生某現象的原因;如果某觀點正確或某現象為好現象,需説明其意義,反之則需説明其危害。針對上例中所提供的經濟現象,回答時首先需説明產生該現象的原因:這是在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市場機制調節資源配置的結果。由於該現象對我國經濟發展不利,因此接下來需説明這一現象的危害:任其長期存在,不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不利於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儘快改變這種狀況。

“怎麼樣”主要是針對題幹所提供的錯誤觀點或不良現象而言的。如果題中觀點錯誤,那麼我們該怎樣避免其危害;如果題中所描述的現象為不良現象,那麼我們該如何克服之。如上例中,既然該現象對我國經濟發展不利,那麼我們應該克服它。如何克服?首先要靠經濟落後地區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生產力;還必須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提倡地區間的相互支援和合作,特別是東部地區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援。

最後需指出,以上三個思維層面儘管是我們作答認識型問答題時必須考慮到的,但並非每道認識型問答題的答案都必須包括這三部分內容。答題時需視具體情況而定,切不可機械套用,一概而論。

圖表分析題的“三讀”與“三審”

要解答好圖表題,必須注意“三讀”和“三審”。

一讀圖表標題。圖表的標題可以説是它的題眼或中心,把握住圖表的標題,聯繫圖表內容就不會“跑題”。

二讀圖表數據。理解表格數據,分析才有根據。讀表格數據要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或同類比較(對數據進行歸類,然後同類數據之間比較)、整體比較(即表與表之間比較),從比較中找思路、觀點,特別要注意數據的內在聯繫,從現象到本質,從材料到觀點,縱橫分層理解、分析和闡述。

三讀圖表註釋。表注是提示性的、補充性的,但對審題很有幫助,從備註中有利於把握解題的思路或角度。因此,做好圖表分析題,表注非讀不可。

上述三讀也就是審讀材料。此外還要三審。

一審要求。題目的要求是題目規定的答題範圍,明確要求才不至於經濟、政治、哲學不分,原理混淆。近幾年大學聯考圖表題都是運用經濟常識知識回答有關問題,要求明確。如果題目的要求是隱含式的就要慎重,如“請用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就要好好研究哪些是“有關”的知識,若貿然下筆就有可能出差錯。

二審設問。審設問要“咬文嚼字”,把握範圍、程度、本質等等,根據設問組織答案。如“表Ⅰ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與“表Ⅰ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和問題”,這是有區別的,前者概括現象即可,後者除概括現象外,還要考慮產生現象的原因或影響等。圖表分析題中一般都設有一個如何認識的問題,認識什麼?是原因還是結果,是辦法或措施還是影響或意義。

三審設問間的關係。圖表分析題一般有2—3個問題,幾個問題中一種是並列關係,各小題圍繞中心相對獨立。一種是遞進關係,層層深入。近幾年大學聯考圖表題設問都是遞進關係,基本結構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第一問或第一、二問要求回答是什麼或為什麼;第二問或第二、三問要求回答怎麼辦,有何意義等。抓住了題目中心,層層作答就不會出現答案錯位。

  篇五:論述題作答“四要”

一、審題要科學

審題是答題的前提,審題的科學與否將直接關係到答題的成功與否。根據近年來大學聯考論述題是採用材料題的特點,我認為要做到審題的科學化,必須做好四步工作:一是認真讀析題乾材料,把握其層次性及中心思想,若是題幹由多則材料組成,還需分析材料間的內在聯繫,即審清題幹;二是認真分析所問問題,瞭解設問的方向,若是多重設問,還要明確設問間的相互關係,即審明設問;三是根據材料及設問的內容尋找與書本知識的結合點,以確立用以分析、回答問題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觀點;四是圍繞材料中心,根據設問要求,運用書本知識,列出解答提綱。

二、答案要簡約

答案簡約也即答案的語言要言簡意賅。縱觀近幾年大學聯考論述題的答案,簡約化的特點十分明顯。因此,考生們必須摒棄答論述題的“多多益善”的策略。

三、術語要規範

每年教育部考試中心頒佈的政治科大學聯考説明中均有恰當使用政治、經濟術語的明確要求,在論述題答案的“綜合評價”中也有類似的規定。答題過程中,考生如有使用術語不規範的現象存在,即便答案意思基本到位,也決不可能獲得高分。而要做到使用術語的規範化,就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必要的記憶,對一些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要字字、句句、層層加以落實,記清記牢,切不可似懂非懂,一知半解。

四、思維要多向

思維角度的多向化,這是近幾年大學聯考政治的新要求新動向。如給企業發展提合理化建議,可從兩方面考慮:一是企業自身怎麼辦?二是國家又該如何做?前者是微觀,後者是宏觀。因此,在日常的學習中,在對某一問題進行分析時,必須高度重視這種多角度的立體思維,要經常進行思維的多向訓練,以提高作答論述題及其它主觀性試題的準確性和得分率。

以上就是為大家提供的“高中政治主觀題解題方法薈萃”希望能對考生產生幫助,更多資料請諮詢會考頻道。

  篇六:高三政治複習:凸顯基礎性

以主幹知識為依託,凸顯基礎性

第一輪複習應遵循按章節或單元從知識要點、重難點、例題講解、練習鞏固、單元檢測、講評的程序進行夯實基本知識。以大學聯考考綱考點為主幹知識,重點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聯繫與區別。複習中要學會抓住“點、線、面”,建構起考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明晰化、精確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腦子裏有一張“知識結構圖”、一棵“知識樹”,做到“點、線、面”相結合。

 關注社會熱點,反映時代主題

  面對實際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既是大學聯考的一個能力要求,也是新課程改革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

一輪複習中要拓展考生的政治眼界,關注“熱點問題”。熱點問題是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內容,是考試題目設置新情景的原材料。在複習課中,我們把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反映國內外形勢發展中的熱點、焦點問題聯繫起來,設計問題,引導考生思考。引導考生走出課堂,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世界,激發考生學習知識、探究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增強考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以能力培養為主導,突出素質教育要求

能力培養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新課程要求採用恰當方式培養考生的綜合能力,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2011年的思想政治大學聯考試題堅持能力立意,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礎上,注重考查了考生運用學科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要訓練考生科學的解題思維,培養考生基本的解題能力。良好的思維習慣的養成,主要是指導考生解題時能遵循以下思路:閲讀題目;分析題意,確定答題方向和範圍;根據已有的知識判斷問題材料情景有無符合的知識原理;根據題目所給信息,確定應選用什麼樣的語言和基本知識原理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