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百年孤獨》讀後感(集合15篇)

校園3.2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獨》讀後感(集合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之前沒有看這本書的時候,從題目初步自我判斷了這一本書,或許是悲劇,更或許是歷史沉積的悲哀,沒有想太多而去接觸這一本書,一切剛開始只是為了瞭解是否那麼悲傷,是否那麼哀愁,不知道讀這本書會多坎坷,只是想知道百年孤獨的那一份感受。

可以説,一開始去看這本書,只是因為在高中時期閒時看雜誌的那些日子裏,我曾經從各大媒體普天蓋地的宣傳中瞭解到有那麼一本如果你在人羣前説出來你讀過你會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由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寫的書。後來,又曾三番五次在報紙上看到有人介紹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才有了我後來去借這本書來讀的出現。

閲讀《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於我來説無疑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大量相似而不相同的人名,很多時候都讓我搞不清誰是誰,很多看似科學但又略顯荒誕的事。幾次我想放棄但最終都抱着一種不想半途而廢的心情來繼續。直到有那麼一個早晨,略顯灰沉的天氣瀰漫着無邊無際的霧氣,我翻到了最後的一頁。男主他揭開梅爾基亞德斯留下的那本書,發現他所在那個馬拉貢的歷史正被一陣龍捲風吹走,而過往的那些所有歷史,都將會漸漸消散。我徹底震驚了,心中為作者的巧妙構思而歎服。文中布恩迪亞家族的所有人雖然生活態度人生報復有所不同,但有一點無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太過於獨立,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而忽視了別人。可以看得出,這個家族在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父妻、父子、母子、還是兄弟,他們之間都缺少了必要的溝通,以致於總有無窮無盡的矛盾;他們太過在乎“自己”的這一個角色,最終導致了是他們悲慘的人生。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因精神失常而被綁於樹下,最終死亡。第二代兩個兒子,一個因革命的失敗而終生自閉而死,另一個則是在家被槍殺。

孤獨,正是這部書真正的主題。作者在這裏通過運用家族中不同性格人展現出來不同形式的孤獨,通過馬貢多這個由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來創建的小鎮來縮略地展現出來了南美洲的那種孤立於世界,想與外面世界建立聯繫卻又被外面世界殘忍對待的縮影。並且,作者在末尾用一個富具想象力的結尾來去做了一個預言,如果南美洲的人民再不去做出改變,那麼,他們的結局就會如文中的馬貢多一樣,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再存有任何的歷史。

悲慘的人生,百年的孤獨,或者,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現實,這就是諷刺,這,就是所謂的悲哀。

《百年孤獨》讀後感2

有這樣一句歌詞唱到“孤單是一羣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不能明白其含義。後來反覆琢磨設身處地去考慮,倒是有些懂了的苗頭。正是因為孤單,才使一羣不甘寂寞的人兒齊聚在 一起,彼此消磨着對方的時間,去寬慰自己的顫抖的心靈。而與此對立的,縱使這羣孤單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紙醉金迷中沉淪,自己內心的牆依舊把自己圈存在哪隻有自己的密閉的空間內,所以他們註定孤單。

正如同我剛開始對那句話的不瞭解,我在讀《百年孤獨》這本小説的時候,發現孤獨二字在文中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當我合上書本,再去細細品讀,卻又看到了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隱藏着的孤獨,甚至乎那個時代的孤獨 。

孤獨之處首先體現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貝麗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阿瑪蘭妲以及從他們身上展開故事中聯繫到的相關人物的結局都不約而同地體現出孤獨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亞上校,在他身上當 真發生着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誰會猜想到當初那個延續着父親沒做完的事業在實驗室裏鍊金的寡言的男人,有一日會成就那樣一番大事業,征戰沙場,殺敵無數;又有誰料到原本對梅蕾黛絲充滿愛意,對家庭充滿關懷的男 子會在戰爭中漸漸迷失其本性,變得麻木不仁;更不會有人料到其結局竟是那般。

原本與梅蕾黛絲結為夫婦,孝順的布雷迪亞本是感性的,如果一定要把孤獨往那個時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一人在實驗室裏鍊金的時候了 。但戰爭,因對那處“世外桃源”的衝擊而爆發的戰爭卻使他徹底改變。冷血,孤僻,對周邊的人充滿警惕。他禁止一切人在其劃定的範圍以內出現,包括其母親。用武器圍成了人牆,把自己包圍其中。

至於其他人的孤獨,我搞不懂為什麼阿瑪蘭妲要讓自己籠罩在孤獨中,一直費盡心機想要博得意大利技師皮埃特羅的喜愛,到手了卻死活不要,讓皮埃特羅落得自殺的下場。後來又有了情人赫裏索多上校,兩人情至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悲傷與孤獨中渡過。我想也許是因為她失手害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詛咒,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3

買了這本書差不多有一個多月了,一直放在書架上,沒開封。一直沒時間看,後來聽一個微博上的朋友説,這本書很震撼,所以借春節假期之際,開了封。果 然很震撼。對南美不瞭解的我,通過這本書可以知道個所以然。作者馬爾克斯通過對小説情節的肆意構造又讓其沉浸於現實之中,將拉丁美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細節與 天馬行空的故事進程交融在一起,通過描寫一個小鎮(馬孔多)的興衰和盛敗過程彰顯出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進程,通過描寫一個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沒落和消亡過 程來展示整個南美人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節之離奇、過程之曲折,色彩之濃烈,結局之意外,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全篇小説的孕育能力和掌控能力。整篇文 章都被一種異樣的孤獨所籠罩,讓人窒息。很奇特,我對作者寫這篇小説的動機很感興趣,有機會,一定要查查資料,看看作者出於何種目的寫這篇小説。

當我看完這部小説的時候,我竟然驚奇的發現這部小説與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都是描寫一個家族,而且極力將其所處的歷史背 景淡化模糊,重點敍述故事內容和勾勒人物個性。其次,巧妙的將虛幻和寫真的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個故事情節無限伸展,無邊無際,使小説中的人物無限穿 越,鮮活如生。最後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亞.馬爾克斯,但對人物個性描寫還是 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馬爾克斯寫完了,曹雪芹卻沒寫完,留下一個巨大的遺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有神祕的瑪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現代文明和工業革命。美麗而又富饒的地域和勇敢勤勞的南美人卻過着貧苦的生活。他們與 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沒有經歷過一二次世界大戰,但是發展卻遠不及歐洲和北美。從哥倫布發現他們之後,就變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後來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 地,成了冒險者的天堂,同時把戰亂也帶進了這個地方。就如作者的故鄉一樣,到如今,也還在戰爭不斷。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百年孤獨》讀後感4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七年級,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為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願再看,直到一個月後,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着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

從看到第三頁後,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覆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説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麼鮮活,每一個都那麼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麼孤獨於世!

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為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裏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打開它,我又不願意合上它,彷彿只有這本書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講了這麼多,還算不上談讀後感,差不多快一年了,當年看完此書的感受到今天還清晰如昨,每一個人問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兩個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種孤獨,我怕自己愛上它而無法自拔,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記得當時,我一邊看書,一邊胸中湧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乾澀,一滴淚也出不來,但那悲哀比流淚更甚!

書裏的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泄自己的孤獨,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實際上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人愛,被人認可,被人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也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逃避孤獨,但實則上卻陷進了更深的孤獨嗎?我們的愛,我們最温柔的部分,都被各種物質上東西遮得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

看完書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自己調整過來,然後,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精裝本放在家珍藏,作為自己對平生最難以言表的一本書的紀念,但從買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沒有再動過它一下,只是將它好好地放在書櫃的最高層,那是我無法觸摸,沒有勇氣再看的禁區啊。

算不上讀後感,只是你的提問讓我又回到了過去歲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懷罷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5

最近讀了一本書《百年孤獨》,第一次看這本書,立刻被書名和各種複雜的人物,以及莫名其妙思緒所吸引。孤獨構成了這本書和所有人物的基本格調。整個布恩迪亞的家族呢,都是不太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天不與人説話,有的為做一個目標瘋狂的去做,並不考慮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的使整個家族與世界隔絕,瘋狂的導致家族的一個人綁在樹上,最後被螞蟻吃掉。這種冷漠孤獨的狀態讓人心酸。讓你會為之沉思,他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生活在現代的都市裏,每天都是繁華熱鬧,但在繁華熱鬧之後還是感到一絲難以抗拒的孤獨。雖然網絡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每天在重複的模式中找不到真實的自己。唯有自己在安靜的角落裏,靜靜的看書的時候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樂趣。我對家族的一個女性——烏爾蘇拉印象非常深刻,她為了與孤獨對抗做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依舊走向孤獨的深淵,投入孤獨那冰冷無情的懷抱。最後她仍然無法戰勝這種孤獨,她的堅強使我震驚,家族中每一個人都被孤獨包圍着。慢慢的走向一個孤獨的懷抱,可她並沒有放棄,直到她死亡,她也沒有放棄,她要把家人從孤獨中喚醒,幫助家人擺脱孤獨的懷抱。家族中的其他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獨,只有她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被捲入這混亂的迷失生活當中,她沒有迷失方向,她找到了自己並堅定的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們生活在充滿陽光和誘惑的時代裏,我們每個人都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包圍着。但真正能不被誘惑的人又有幾個呢?突然感覺能不被誘惑的人,有多麼強大的內心力量。也被烏爾蘇拉抵抗孤獨的決心勇敢而感到榮耀,烏爾蘇拉從不退縮,在惡劣的環境下自強不息,活出波瀾壯闊的一生。由衷的佩服她,學習她頑強向命運抵抗,終於活出自己的燦爛。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筆下的充滿着神話和幻想的一部經典的作品。這本書雖然有點難懂。但讀起來會讓人回味無窮。非常喜歡裏面一段經典的語句是: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希望你讀到這本書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百年孤獨》讀後感6

我讀完《百年孤獨》,掩卷冥思時,渾身湧起一股顫慄感,它並不是我所喜愛看的小説類型,故事中的情節讓人彷彿置身在一個發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現實生活中,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人恐懼不已。

先説説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繫。為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

看到那裏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樣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好處。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正因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馬爾克斯用短短几十頁勾勒出一個家族的興衰,這與中國的《紅樓夢》迥然不一樣,我們要用多少章節才能鋪墊一幕黛玉葬花。這個家族中的人總是不斷重複著名字:阿卡迪奧、奧雷良諾、阿瑪蘭塔……就像他們不斷重複在他們身上的輪迴宿命。讓他們痛苦不堪地離開這個世界。

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説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杯具之路。

《百年孤獨》讀後感7

“What matters in lif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what you remember and how you remember it。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在此書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圍繞着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百年孤獨》的藝術魅力正在於那幻想與現實的融合所營造出的魔幻之境;馬孔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獨之旅與埋藏在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之歌。

《百年孤獨》主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孤獨是布恩迪亞家族的家徽,每一個成員都自覺不自覺地佩戴着它。同時,孤獨在他們的世界裏又是一把雙刃劍。他們害怕自己陷於孤獨的泥淖,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獨,他們渴望保持孤獨的高傲姿態。

馬爾克斯的作品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在一陣風中結束。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徵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這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階級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於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着“百年孤獨”。

在今日這個漸遠離盛夏的日子,微風凝滯,天空晦澀不明。我倚在樹下,撫閲《百年孤獨》,我又一次感覺到經典文學名著那不朽的魅力。在燦若羣星的世界文學大師中,馬爾克斯和他的這一代表作,在我心裏存留了無法磨滅的記憶。

《百年孤獨》讀後感8

汪曾祺説:每個人都帶着一生的歷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路上行走。

我們看到的一切,最終看到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讀什麼書,也是在裏面找自己的答案。

所以,當我讀《百年孤獨》的時候,就註定這本書不再歸於作者自己,而是和我的思維組合在一起,是“被加工”後的模樣。

剛剛看完《百年孤獨》,感覺自己像一個老者,觀看了一個家族漫長繁複的歷史。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奧雷里亞諾,七代人的生命歷程,在百年的時間長河裏,就像千絲萬縷的紐帶,互相糾纏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擁有一樣名字的人,重複着同樣的命運……所有人,無一例外,從未逃過梅爾吉亞德斯老人用梵文寫下的布恩迪亞家族預言。

我在想,他們是否追問過生命的意義?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運歷程,是否還會選擇那麼生活?我們的`命運之本,又掌握在誰的手中?是不是也要直到生命的終結,才會被破解?每當我們走在人生的岔路口,彷徨糾結是選擇A還是選擇C的時候,是不是早已經有一雙無形的手執着我們的手,寫下命中註定的答案?

在這裏叫馬孔多的地方,人們經歷了戰爭的洗禮、時代的變遷,可是無論怎樣改變,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都帶着原始的性情活着,即便是已經成為上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最終也忙於製造小金魚、熔化小金魚、再製造小金魚……的循環生活直至老死,在這個龐大的家族裏,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一直像例行公事一樣孤獨地活着,或死去。

那是一種寒徹入骨的孤獨,像毒藥一樣吞噬着每個人,布恩迪亞家族以及書裏提到的每個人,還有讀着書的我,那孤獨之感,力透紙背,直穿入心。

人類羣居在一起,有時狂歡,有時孤單,但最沉重的孤單感,往往來自狂歡的頂點,最亮的燈光、最嗨的音樂、最愛喝的酒、最喜歡的人、最真心的笑,交織在一起,一切都美好得無以復加,可這時腦子裏偏偏會蹦出一個聲音,輕輕説了句:不過如此……眼淚滑落的瞬間,抵達孤單的深淵。

你看,這就是我看完《百年孤獨》的感受,和別人不同,就連和上次看也不是一個感受。

因為我帶着前半生的歷史,和這半個月的低迷,在《百年孤獨》裏遊走,想找一個答案,卻不曾想,所到之處,滿地荒蕪。

《百年孤獨》讀後感9

《百年孤獨》陸陸續續地用了一個多月時間終於看完了,這是一部意識流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説,作者馬爾克斯用這樣一種獨特的寫法,描寫了南美一個叫布恩蒂亞的家族和馬貢多地區的衰亡史。

看完這部小説,我閉上眼睛好好想了想這部小説到底想表達什麼內容?可是一無所獲。也許這就是意識流小説的特點吧,它就是想表達一種心境,一種情緒。

我是20xx年8月13日週六午後在實達一區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間裏,最終讀完這部小説的。在讀最後幾章的那幾個小時中我尤其感覺到一種孤獨感和一種生命的無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處境,想到自己一個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艱辛,想到了家鄉,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義等等。

馬爾克斯對於生活也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世界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卻還是愚昧落後沒有任何進步相反還逐漸走向沒落。

那他要表達什麼呢?或許可以把這部作品當做一部心理學的小説來看,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是無比孤獨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動來塞滿自己的生活,也許在他內心的某個角度還是充滿着孤獨。

他或許還想表達的是對人的能動性的否定,布恩蒂亞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點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後家族還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陣颶風吹散。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時,我想到的是,我寫這篇文章有什麼用呢?我死了以後,這篇文章又在哪裏?能被幾個人看呢?如果大到整個世界,人們每天這麼營營苟苟的生活着到底有什麼用呢?也許可以為後人留下一些文物,但人類毀滅以後呢?地球毀滅以後呢?

這裏貌似是宣揚了一種悲觀的無為主義論?和主流的社會價值觀不符,但它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的。

那作者又告訴了我們什麼解決的辦法了麼?

仔細想想還是有的?

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預言了這個家族的命運,最後奧雷良諾參透了羊皮卷的奧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終命運的到來。

也許這就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解決辦法吧,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最終命運,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

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上學期本着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麼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敍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裏,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特別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囱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內容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直不喜歡一本小説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説:“嘿,我也不想寫這麼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裏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知道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文明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裏(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裏),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後來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説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説到孤獨,叔本華説:”人生的空虛不在於人的孤獨,而在於心的寂寞“,這個家族裏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裏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這裏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着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歎,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歎,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於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閲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説: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小説講了馬孔多的一羣居民從遊牧的生活逐漸定居下來,從小鎮上沒有死過人,到經歷了戰爭,殖民者對原始文化的洗滌,專制政府對人民的精神控制,連年的大雨,最後走入衰亡,被狂風帶走。故事裏人物情節細膩,流露出熱帶的勃勃生機,肆意的原始的生命力,讓我感覺走在熱帶雨林裏,滿眼的生命摻雜着衰敗蕭條,如同奮力生長的植物下也還有衰老死去的昆蟲植物。

對於小鎮上的居民,他們最初在遷徙中找到一塊居住地,到後來被外來文化吞噬,再被外來文化拋棄,最終消逝於塵埃。人們也超越了生死,死人和活人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一個個人的執念,秋海棠繁盛又死亡,超過了現實的想象,一家人的命運如宿命般重複。”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當離開馬孔多坐上永無終點的火車,窗外的世間萬象如碎裂的長詩飛向了遺忘之鄉。

其中一些描寫實在是新奇與細膩,讓人流連。”門板靠成團的蛛網勉強支撐“;”箱中只有一塊巨大的透明物體,裏面含有無數鍼芒,薄暮的光線在其間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看着裏面的文字能感受到那一股潮濕,黴敗,肆意的生命,和終成空的命運。

從情節上來看讓我想到了最近看的槍炮病菌鋼鐵和1984,但描寫別是一番風味,想象力讓整個環境肆意生長。孤獨伴隨每一個人,又最終都化為塵埃,人死後不過是”迸裂出青紫色的花朵,伴隨着輕微的爆響,家裏充滿惡臭。“死亡與生命,花朵與惡臭,一組組矛盾的詞語在小説裏混雜在一起,錯亂了時空,生死,永恆的是命運,貫穿始末。

多年前看過這本書,記得開頭的吉卜賽人,需要兩個人擠的濕透的牀單,需要傾倒汗水的席子。當時覺得場景複雜人物混亂,沒有看下去,現在看來卻別有一番風味,讓我想到了在熱帶雨林裏的徒步,細膩和想象力的豐富讓我看到了超越現實的世界。看書也是一種緣分,只有在合適的時機看到才能有所感觸。其中比較喜歡的人物是烏爾蘇拉,她憑藉着頑強的生命力和積極向上的態度撐起了一家人,伴隨了家族興亡的大半時光,似乎有了她再困難的情況都能過下去,回到欣欣向榮的日子。

整本書就像是在一個必將走向衰亡的背景下,展現了稍縱即逝的人們的孤獨、執着、混亂、愛、慾望、生命。最後,這一切都被風捲走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初次買回這本書大約是在兩年前,為了使自己的格調看起來更高而硬着頭皮嘗試走進這本書。然而,在翻看了大約半小時後,我便被這宂長的劇情、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嚇退了。於是,囫圇吞棗式地馬虎將書“翻”到封底便落荒而逃。想來,當初這樣的舉動許是對此書、對馬爾克斯的褻瀆。

而今,再次翻開有些陳舊的書頁,帶着些許歉意和近乎贖罪的心態,竟是被它吸引了去,於是挑了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坐在朝南陽台的靠椅上,獨自一人,一口氣將書讀到了底。

我似乎有些理解了家族重複取名的傳統,叫“奧雷里亞諾”的人大多性格孤僻、且體態消瘦,叫“阿爾卡蒂奧”的又多是體格壯碩、行事魯莽。於是,重複的取名導致了家族命運的不斷輪迴,推動家族的覆滅。其中一對在年幼時互換姓名的雙胞胎也頗有意思。儘管他們互換了姓名,但在長大後越發與匹配“對方名字”的模樣發展,最終在死後,因朋友們醉酒後的失誤,又把他們的棺材錯誤的埋進寫着“對方名字”的墳坑裏。作者在此,或許是暗示了他們到死也沒能擺脱受姓名束縛的命運吧。

布恩迪亞家族的不通人性、不懂愛情的通病將他們帶入了更為深刻的孤獨。上校和17個素昧平生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無一例外遭暗殺,他深愛的妻子被毒死;阿瑪蘭塔害死了深情的意大利人;麗貝卡的婚後生活以丈夫被神祕槍殺告終;費爾南達為阻止女兒與族外人戀愛,派人殺死了男方,但她的孫女卻因為和近親通婚,生下的孩子長着條豬尾巴,被發現時正在被螞蟻蠶食……

最後的最後,正如經過百年才被翻譯出的羊皮捲上所預言的那樣,小鎮遭受着一場颶風將正在翻譯這羊皮卷的最後一代奧雷里亞諾,連同整個家族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一併抹去……

故事至此結束,留給我的是久久不能平復的震驚和良久的深思。我自覺無能對這樣的作品作出任何評價,有的,僅是完成閲讀的成就感、快意,以及對一個註定百年孤獨的家族深深的惻隱。

國中讀後感 | 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 好書推薦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我看得最困難也是最久的一本書,每一代人都用同樣的名字命名,這常常讓我頭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所看過的最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

先説説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繫。為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看到那裏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樣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好處。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正因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堅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三毛説: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很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之前看過的書印象都變得模糊了,所以趁現在剛看完的這陣熱乎勁兒,把自己的感慨書寫下來。 置身於書籍浩如煙海的圖書館,大學期間就告別了書荒的狀態,於是決定在大學期間減少購買圖書的數量,儘量從圖書館借閲,來節省金錢和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高中時期,以學習為重,都不怎麼看課外書籍,大學時間就寬裕了很多。在這個寒假期間也借閲了幾本帶回家,其中一本是百年孤獨。原來只是聽聞百年孤獨被網友評為死活讀不下去的書目之一。借這本書,只是因為恰好在書架上看見了它,就決定回家啃啃這本書。 有時一本書,可以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片。就如中國有孔子,英國有莎士比亞,法國有雨果,德國有歌德,印度有泰戈爾......

而百年孤獨就是這樣的一本書,通過一家七代人的坎坷經歷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正如的迪金森所説: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着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不是每個人都能周遊世界,一本書卻能夠帶人領略難以到達的地方。這本書讓我對之前從未關注過的拉丁美洲文學瞭解一點,十分佩服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亦真亦假,亦實亦虛。情節複雜,絲絲入扣。 閲讀過此書的人,還玩起了一個接龍遊戲,好似地鐵站丟書般有趣。也讓我產生了疑問,一本書從出版以後有多少個人閲讀過?

又是怎樣充盈了別人的精神世界?看了同一本書的人不能不説是一種緣分,讓這本書的內涵比之前更加厚重,承載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這本書最讓人頭疼的就是裏面相同的名字,書中的一段話:奧雷良諾們都離羣索居,卻頭腦國中霍塞阿卡迪奧們都感情衝動而有闖蕩精神,但都打上了悲劇的印記。他們的共同點是孤獨。幾代人總是反反覆覆起相同的名字,這倒是與中國的姓名避諱傳統截然相反。但是看到了前幾屆的校友親手繪畫的人物關係圖後,人物關係很好理清,看起來着實方便。可謂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原想這本書會很深奧,讓人望而卻步 ,可看到這張人物關係圖後對此書產生了興趣。 這本書思想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部分情節也有讀者難以接受的。它沒有想象中那麼枯燥乏味,相反在情節上跌宕起伏,吸引我們的閲讀興趣。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不記得是誰説過:“不會享受孤獨,就不會享受人生”。一個人坐在藤下冰涼的石椅上,這未必是孤獨,在煦煦攘攘的人羣裏穿梭,或許你會更加迷茫。那麼,什麼是孤獨?

黃昏,夕陽為每個存活於世上的人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人們為了活着而奔波,不斷重複着由生至死,由死至生的過程,在生命的動盪中起起伏伏,過着孤獨的人生,回憶孤獨的過去。正如布恩迪亞家族不斷髮展又不斷沒落而最後消失。這似乎是人生永恆的孤獨輪迴,“月盈則虧。盛極則衰”正是這世上每一樣事物變化的必然規律——沒有什麼能獲得永生,亦沒有什麼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變。

我們“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每個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從誕生就開始走向死亡,但我們身在其中,每個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的風景依然百變,即使我們只是走向孤獨的無知遊歷的旅客。

“我們終將孤獨”的的確確是無可否認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這一點而放棄自己的志向和抱負,世界將如何發展,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模樣,又如何走向宿命的孤獨。林語堂説“世間沒有一個人感到絕對的滿足”,因為人對自己終將死去感到不滿,所以不甘願安守現狀,才會抱着活着的希望。安於命運的人永遠不會被載入史冊,是因為他們寧願把自己關入永恆的孤獨中度過一生,儘管我們無法避免這樣的結局,但人生的好壞是否並不只參照一個人是否死去,而是這個人是否能在他短暫的幾十年間經歷最精彩的故事。我們人生的結局已定,不過是走向孤獨的路上,與其自怨自艾荒廢人生,不如抱着活着的希望一點點向孤獨走去。正如豐子愷所説:“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看那天邊閃耀的金色太陽,即使它終將面對黑暗,走向孤獨,但無論朝霞還是夕陽都如此美麗,灑落在身上的金光帶着孤獨光耀,如此讓人心馳神往,令人無法抗拒。

孤獨,並不是人生的絆腳石,只要我們真正理解孤獨的內涵:孤獨,包含一種剛強、抗爭、向上的精神。

孤獨,其實就是一種靈魂的放射,一種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種思想的高度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讓我們享受孤獨,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