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8篇

校園1.8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8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

我家裝修後煥然一新,舊日的模樣我現在己經不記得很多。只記得家門前有一片小樹林,家後面一座小山。別看這兩個地方小,這可是我小時候的天堂。

白天的樹林燦爛而又美麗,太陽的光照耀在樹葉上,像點點星光點綴着自己的家。樹葉被陽光照得透明,彷彿一顆顆美麗的貓眼石在被鑑定師鑑定自己的價值。我和小夥伴悄咪咪地跑向後面的小山,我們比誰先爬上山頂。還有幾個人在山頂上把一些泥土滾下來,防礙我們前進的腳步。"誰讓你上去的?快下來!"我回頭,映入眼前是奶奶,生氣而又擔心。我趕快跑下來,跟在奶奶的後面。回到家中,看到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心中油然升起了一份幸福。吃着美味的食物,討論着甜蜜的事情,心裏更是美滋滋的。

一到夜晚,皎潔的月光撒在樹頂上、樹葉中。入眼便是滿天繁星,星星點點閃着光。夜晚,螢火蟲在這裏遊玩,就像無憂無慮的孩子在這處天堂快樂地和我們一起嬉戲。我從家中拿來一個瓶子捉螢火蟲,把瓶口對準螢火蟲的下面,手向螢火蟲快準狠拍下去,不一會兒瓶子就裝滿了。螢火蟲在瓶子裏發着光。像大路上的燈照亮回家的路,美麗極了,玩夠了把瓶蓋掀開,螢火蟲陸續飛了出來,彷彿一盞盞小燈籠飄向更遠的地方……

可是,沒過多久,我就上國小了。聽説我上的國小是很好的,也是最嚴厲的國小。

初見學校,校門上寫着五個大字:"蓮花塘國小",顯得莊嚴而神聖。走進校園。一座花壇展現眼前,花壇裏玫瑰、三葉草、梔子花,紅的、綠的,白的各式各樣,我的班主任姓胡,看起來很年邁,高高的,很嚴肅。初次上學的我像無拘無束的野馬,好奇心也特別重,有時打亂課堂秩序。老師點我的名,可我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老師只好讓我站起來聽課。唉!現在回想起來,這可真是我的黑歷史啊!

只要一下課,我們就飛快地跑到學校後面的操場。操場上有的追趕,有的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還有的坐在樹下睡覺……玩得不亦樂乎。上課了,同學們的心還沒停下來,讓老師敲黑板才能消停。開始讀書了,有的扯開大鵝嗓,大聲讀,有的細聲細語,還有講小話吃東西的,更過分的是,還有改詩的,比如孟浩然寫的春曉,他們改成"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夜來風雨聲,蚊子死多少"……

放學了,我們一窩蜂衝出教室,都想快點回到家裏,學校熙熙攘攘的都是來接自己孩子的父母,我也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向奶奶,在路上討論今天學校發生的趣事,開心極了!

我那快樂無邊的國小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2

今年的暑假,我讀了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朝花夕拾》。這部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深深地吸引着我。

《朝花夕拾》裏有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面:“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讀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這篇短文。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讀着讀着,不免又讓我拾起了那次回老家的感覺。

那是今年清明節的事了。因為清明放假,加上雙休日,假期還多了一天,所以,我和姐姐就回老家了。

在回家的途中,我見到了我以前的學校和同學,他們見了我,連忙跟我打招呼,我回禮。別人跟我打招呼,我很自豪。我回禮,他們也樂呵呵。這種回家的感覺就是好啊!車子停下來了,到站了,我下了車。到老家的路還有一段,在走路的途中,我又見到我以前的同學,他們在釣魚,我跟他們打了個招呼,還可以甩兩下釣杆。一種多麼熟悉的片場!

回到家後,外婆不在家,我和姐姐肚子都餓了。“吃泡麪吧!在自己家,因為爸媽不允許,已經好長好長時間沒有吃了我很喜歡的泡麪。”我建議,姐姐欣然同意了。於是,我們拿了兩包泡麪放在煤氣灶上煮。我先把水燒開了,然後把泡麪和調料放進煮鍋中,煮上個三至四分鐘,就開鍋了,我們各自拿了碗來盛面,香噴噴的,心想:“自己做的一定非常好吃。”嘗一口,哇,多美的享受啊!

想畢小兔子也餓了,於是我開始喂小兔子。我把小兔子抓進一個草叢中,然後看守着它。它吃着吃着,也許突然聽見了一聲鳥叫,它飛快地跑了過來,耳朵豎直了,過一會兒,又繼續吃草,也許它已經斷定沒有人打擾它。可是它吃了幾口又不吃了。我朝四周望了望,看見了一種它常常吃的草,我把那些草摘過來,喂小兔子。小兔子又開心地小口咬了起來。我把小兔子抱到了那片草中,小兔子見了,吃着跳着,可高興了,我也在一旁看着笑。臨近傍晚,我把小兔子抓進了窩中,還拔了一把草,放在窩中,讓它晚上吃。嘿,陪着兔子,跟着開心,這樣的感覺真好!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作者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

“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達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

但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得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説,何首烏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的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的遠。”這些傳達了百草園的'風韻。還有那繁雜的捕鳥過程和那曲折緊張的美女蛇故事,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童年生活。這就是魯迅對自己家後院“百草園”的描寫,這兒真是好玩,可以追趕着雲雀,直到它們飛向雲霄,還可以拿着樹枝像趕着馬車一般將蜈蚣趕來趕去。時不時拔起何首烏,偶爾發現了像人樣的根,便不停的炫耀。

這裏無疑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那怪魯迅喜歡這兒了。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老師家的書房。在三味書屋,魯迅先生曾經請教過老先生關於“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拒絕了,並要求魯迅再也不能對他提這些“無關要緊”的事情,只是讓他一味的學習。這樣讓很苦惱,於是他便只好在課堂上畫畫,時不時的叫上小夥伴們一起溜出去,去玩耍。由此可見三味書屋的教育根本就是失敗的。

首先,學生不喜歡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再有“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從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還有“後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説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地位了”——從同學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它培養出來的人,正是那種逐利趨勢之徒,舊制度的維護者與社會的基礎,這樣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鋭矛盾,真實而生動的再想了清末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表達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4

不必説蔚藍的大海、清新的海風、漂浮的船隻,也不必説白鷺在泥間覓食,頑皮的跳跳魚時不時從泥裏蹦出,小巧的石蟹在石頭縫裏穿梭。單是一條石板路,就有無限趣味。凹凸不平的石頭散鋪在路上,石頭縫裏夾帶着沙子,一些螃蟹可能就藏在其中,若用樹枝去掏,説不定可以淘得到,就看你怕不怕它那鉗子。石板路緊鄰着一個斜坡,斜坡下面就是海了。漁船停在海里,漁民們用自制的木板搭在石板路上,方便上下船,然而我們卻通過木板,到漁船上,再用“飛檐走壁”的功夫跨過幾條漁船(當然是船上沒人時),從另一條木板回到石板路上。我們有時還規定路線,比賽跑,看誰跑得快。最有趣的應該是石板路盡頭,有一艘廢船,也不能説是廢船,就是沒人要的船,已經放了很久,但是現在已經不見了。

船上可站四五人,原本上面有些垃圾和水,都被我們清理掉了,船舵、船艙,還保存完好,被一根粗繩拴在碼頭上。若不是繩子太粗,若不是被死死系在鐵環上,若不是我們太小力氣不夠,這船早就被我們划走了,哪裏還會乖乖停在岸邊。即使不能划走,這同樣也是我們的樂園。這船停在一個角落,旁若無人,又有一棵小樹在碼頭上,既沒有大人干擾,又有一棵樹可以遮陽,特別是下午或中午時,太陽比較大。上船隻需從一個不到一米的碼頭上跳下去,船便近在咫尺。上了船,若是退潮就沒什麼意思,若是漲潮,上了船之後,幾個人一動,船便會搖晃起來,在當時看來這是很有趣的事。船艙很矮,還很臭,一般不下去,但船舵的位置可是必爭之地,船舵很輕,輕得好像沒和水裏的舵連起來一般,現在想想也許這舵是壞了吧。管他壞沒壞,總之,這都是我們童年的記憶。

到了規定的年齡都要去上學的,我也不例外。我進了演武國小,開始了六年的國小生涯。第一天進學校的我對什麼都是好奇的。嘿,學校有個池,池裏也有隻小木船,這讓我想起我玩樂的地方,我是挺想上去的,但有一道大鐵門攔住。第一天上學,我見到了我的班主任,是一位中年女子,温文爾雅,儀表大方。我當時還小,也不知道什麼是好老師,只知道跟這老師學就對了。也記不清從何時起,有了作業,剛開始是沒有的,於是我開始懷念我的樂園了。哦,我的廢船!哦,我的螃蟹們和小夥伴們!

每天除了週末都要來學校,我雖然離開了樂園,但我在一個新的環境裏,一樣玩得開心,玩得快樂。我接觸了新事物,交到了新朋友,不過,可能是之前太野、太任性了,一下收不回來。記得在一次因為小測還是作業,我已經記不清了,被老師留下,回家後被媽媽打了一頓,在陽台上哭了一晚上。不過,也好像因為這個,我的心貌似收了回來,之後我似乎有所變化,變得更乖了,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吧。

避風塢聽説要改造時,我已經上五年級了,當爸爸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到避風塢拍了許多照,直到六年級改造完畢,現在已沒了當年的味道了,只能通過照片來回憶當初、回憶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5

到浙江第一天的旅程是紹興。

這是一座既普通又不平凡的,它在整個浙江省中並不算什麼商業重鎮,交通樞紐亦或是工業中心,但卻是一座鼎鼎有名的文化名城,不僅東晉時期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結緣於此,而且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魯迅先生的故居也在此地。

快速公交還沒啟動,我那顆揣着對偶像無限憧憬的心就已經飛向了遠方。

應該是緣於文化的渲染,使這座城也沾上了幾分書卷氣。無論是依依多情的楊柳,還是人行道兩旁仿古的、雕樑畫棟的街燈,都勾勒出了幾分淡淡的詩意。陽春三月的笑得那樣和藹、親切,在曼妙的樹影中分解成千萬道七彩斑斕的光束打在車裏,彷彿把車廂的每個角落鍍上了一層金。

行了一程,這才到達景區。石磚砌成的老街因為年久而磨出了斑斑駁駁的紋路,顯得古老而質樸,也不難看看出這裏曾經擁有的繁榮。左右的古宅鱗次櫛比,呈現出東方建築獨特的結構之美。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着一塊匾額道:三味書屋……”循着當年魯迅先生行雲流水般的文字,我輕步邁進了這件靜置百年的書塾。學生們的座椅擺設依稀還是原來的樣子,東北角的那張兩抽屜的硬木書桌就是少年魯迅的地方。桌面右下角有刻着一個一寸見方的“早”字,是魯迅親手刻下的。那次小魯迅因為給病重在家的父親買藥二耽誤了上課時間,受到了的嚴厲批評,因此刻下這個“早”字用以自勉。這次遲到受罰讓少年魯迅印象深刻,並從此改掉了這個毛病。就是這樣,刻苦、勤勉、虛心的品德和知錯就改的精神造就了一代偉人。

投向中間的講桌,講桌上擺着一副畫像,那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老先生。老人家看起來非常慈祥。正如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他詳實的描寫“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着大眼鏡……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來到三味書屋後面,還有一個小園,雖然很小,但卻饒有興趣,魯迅在這裏也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從三味書屋出來,穿過古韻猶存的魯迅故居,即是文章中所描繪的“百草園”了。剛跨過園門,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就吸引了我的眼球,一朵朵,一叢叢,這兒生長着,那兒生長着,好像一浪浪湧動的金色潮水。蘿蔔也不示弱,翠綠的葉片又肥又大,下身孕育着的是豐收的碩果……

坐在老樹蜿蜒盤旋的虯枝上,靜靜讀着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又肅穆起來。

臨走前再次凝望畫壁上那個一手夾着煙捲的高大身影,犀利的眼神中分明閃爍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豪氣——在一代偉人面前,第一次覺得是那麼的渺小。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6

魯迅的著述浩如煙海,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百草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內容。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童年是那麼美好,令人留戀。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這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鋭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在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魯迅的名字家喻户曉,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了魯迅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與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親切地交談。

暑假期間,利用空閒時間讀了《朝花夕拾》,其中我感觸最深的便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這篇文章記錄了魯迅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所發現的樂趣。

那個荒蕪的百草園,生長着各種不知名的雜草和蟲蟻鳥獸,而魯迅卻從中發現了無限的樂趣,這有高大的皂莢樹,也有矮小的珊瑚珠,還有輕盈的叫天子。偶爾翻開石頭,還能發現其中的蟲蟲蟻蟻,更是增添了無限樂趣。魯迅在這裏發現探求感受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妙,滿足了那顆好奇的童心,他置身於百草園中,拋開一切煩擾,盡情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7

魯迅先生以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子的視點,描述了百草園裏長着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在樹葉里長吟鳴蟬,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黃蜂,有忽然從草間直竄雲霄裏去輕捷的叫天子。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魯迅先生用筆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令人神往、充滿童趣的鄉村畫。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是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是對童年生活濃濃的思念。隨着那百草的搖動,金蟬的長鳴,思緒把我也帶回以前只要學校一放假,爸爸就帶我去奶奶家鄉玩的場景。

奶奶的家鄉在古運河畔的一個村莊。踏上彎彎的村道,穿過濃綠的枇杷園,沿着那條用青石板鋪就的小路,繞過一個大大的清水塘,看到三顆高高的棗樹時,小竹林左邊那白牆黛瓦,屋頂爬滿南瓜藤的農舍,便是奶奶的家了。

奶奶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小夥伴們在田頭奔跑、在荷塘摘蓮、在樹下打棗、在門前堆雪人。我們頑皮的身影、歡樂的笑聲在奶奶家的房前屋後環繞。

美好的童年,帶給我們的是:濃濃的思念。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故事,讀完之後,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並且心中默默地想:魯迅,你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知識豐富文賢達士,也是我們心目中永遠的榜樣。

這篇故事説的是,幼小的魯迅是在百草園玩大的,所以魯迅對它已經有了濃厚的感情。可父母認為魯迅已長大成人了,所以就忍痛割愛,把自己的心肝寶貝送進了書院。魯迅十分傷心,但是,魯迅知道父母的一番苦心,所以離開喜愛的百草園到書院讀書。讀了還不到幾天,魯迅又對這兒產生了興趣,所以魯迅就把這當作了自己的天堂,好像讀書就像吃菜一樣有味道。

我讀完這篇故事的感覺是:每一個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他們每天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地從別人的手上賺錢,供我們上學讀書,為了什麼?他們每天來回地送我們上學,又是為了什麼?就為了我們將來在社會上可以做一個有用的人,所以我們不能辜負他們對我們的期望。可是,有的人還責怪父母為什麼要把我們送到學校,其實在我們的心裏那算什麼,在父母的眼裏那才叫痛,知識沒有向我們表達罷了。他們看在眼裏,痛在心裏。不過,只要我們用最好的成績回報他們,那就算是沒有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

啊!同學們,我們欠父母的太多了,不過只要用自己最好的成績來回報他們,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8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就是它的一角——這就是魯迅兒時的樂園——百草園的一角。“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着一塊扁道:三味書屋……”這就是他的一塊小天地——三味書屋的一隅。

顯而易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講的魯迅兒時在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生活,那麼,現在讓我們跟隨着作者的腳步,一起去看看吧!

先來到了百草園,嘿,快來看!百草園可真是一個孩子的樂園:菜畦、石井、大樹、桑葚、吟蟬、黃蜂……每一樣玩意兒都可以讓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流連忘返。只是因為“有人説,何首烏根是有像人行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所以,年歲尚小的“我”便常常將它連根拔起,甚至為了這件事兒,還弄壞了泥牆哩!小時候的魯迅是多麼的天真可愛呀!在這有趣的百草園裏,又怎麼能少得了一些民俗故事呢?這不,“美女蛇”來了,她是一個人首蛇身的妖怪,能喚人名,人若是一答應,那可就遭殃了——那美女蛇便會在半夜偷偷來到你房裏,將你“啊嗚”一口吃掉!但是你若是有了一條飛蜈蚣,那便不用怕了,飛蜈蚣是美女蛇的天敵,專治美女蛇。那時候的小魯迅就十分希望有一條飛蜈蚣。我也想要,若是有了這麼一件寶物,那該多好呀!

然而,逍遙的日子也不會一直有,不久,魯迅就要去一所書塾裏讀書去了,而那所書塾就叫做“三味書屋”。

那書塾比較簡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只好對着那塊扁道和一幅梅花鹿畫像行禮。在三味書屋裏,“我”還問了先生:“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然而,先生並沒有為“我”解惑,反倒是有點生氣了,原來,學生是只要學習便好了,不該管那些有的沒的。體現了傳統教學思想對學生求知慾的扼殺。

在三味書屋讀書時,“我們”讀着讀着便停了下來,只有先生沉浸在自己的讀書世界裏。於是,下頭的孩子們便開始了遊戲,但還是靜悄悄的,沒有聲音。“我”是在畫畫,拿了那種“荊川紙”蒙在小説的繡像上描着畫,畫了一大本,但最後這些東西都賣了換錢了。作者在最後説“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不但是説他畫的畫已經沒有了,還是在感歎童年生活的一去不復返,表達了作者對那些有趣天真的年少往事的懷念與唏噓。

我覺得,百草園與三味書,對於深處黑暗的魯迅來説,像是一眼清泉,只要一回憶起,全身就會快樂起來,那乾枯的心靈便會嚐到甘甜的滋味,同時這也一定是魯迅心中的明燈,指引着他前進的目標——拯救黑暗社會的孩子們!

童年時光一定是魯迅堅持作戰的信念,它支撐着他一路走下去,披荊斬棘,為孩子們開闢出一片美好而明亮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