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2023上海大學聯考作文(通用5篇)

校園1.79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3上海大學聯考作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上海大學聯考作文(通用5篇)

2023上海大學聯考作文1

個人有自己的優勢,學習別人才能獲得更多的智慧。如果他們太嫉妒別人的好,而忽略了自己的優點,會不會浪費自己的才華?

而且我經常欣賞別人的畫。畢加索,一個人人皆知的大師,每件作品都有很高的價值,但他的畫讓我大開眼界,但他卻很難理解他心中的藝術。他不一定要模仿別人,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和風格來呈現一個又一個經典。而我也想非常仔細的.看透他的作品,好好學習,把它變成我自己的智慧,換成我自己的手法,成為我的。我不想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看法,但我不學別人的創意。我不僅什麼都沒學到,還傷害了看你畫畫的人的心。

自我的感覺很重要,睜開眼睛也很重要。你也可以把這兩樣東西合二為一去欣賞,你會發現有很多東西你不仔細看是看不到的。

2023上海大學聯考作文2

有人説,“仍然會看着電視劇陪主人公一起開心或者哭泣,和小時候一樣,我是仍然不夠老嗎?”歲月漸行漸遠,從青春年少,到中年勿勿,時光無情而逝,情懷不再激盪,情緒不再飄乎,內心堅定從容,行事中規中矩。走過了,路過了,也曾錯過了,難免麻木,難免沉靜,亦或難免糊塗,慢慢地把自己裝進套子,成為“套中人“。

這是成熟?還是老去?在我看來,這都不是!粱漱暝説過,人生不過就是提醒自己,反覆做一個動作……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扔。走出來的是路,扔掉的是負重。路越走越長,心越走越靜,時刻謙卑,時刻低眉,時時刻刻心存敬畏。只有這樣才能修煉成精,任你密雨斜侵,我只坐擁王城!王城之中恰恰是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因為生命得以延續,所以心變柔軟!看着自己創造的,做為自己生命延展的新生命,你會感謝造物主的神奇!這嬌小的,鮮活的,真切的小生命,讓你明確肩負的職責,更讓你變得無懼無畏,這小生命在你愛的最深處,陪他笑陪他哭陪他痛,陪他吃陪他玩陪他睡,你的心因他融化,也會因他無比堅強!總有一天,他們要離開你,這是你無法化解的温柔!

因為生命源自創造,所以心變柔軟!我們亦是生命的傳承,我們也是希望的延展,從幼小到強大,從無知到無畏,從不羈到牽掛,是自己在成長,還是人性的光輝在延續?曾經無所不能的依靠,也需要扶持,曾經漫天的温柔與包容,也變得絮叨。他們一天天老去,我們的心一天天柔軟,總想盡力讓他們放慢步伐!總有一天,他們要離開你,這是你無法躲避的淚點!

因為生命需要相遇,所以心更柔軟!前生五百次回眸,方換得今生擦肩而過。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生相遇,萬千偶然之中的必然,今生相知,千百必然之中的奇緣,今生相愛,百種奇緣之中的唯一。怎能不珍惜,怎能不愛戀,怎能不相守?此生結髮,只願為你,來生種種,復難再見!每念及此,心更柔軟!總有一天,總會一人離開,這是無可抗爭的'規律!

每個人心中都有最柔軟的地方,這地方可以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子之情,可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順之意,更可以是相拘以濕相濡以沫的至真至愛,當然還有伯牙子期的朋友情兄弟意,張良納履程門立雪的師生情,更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之心,悲天憫人奔走呼喝憐惜蒼生之思。凡此種種,每念及此,無不令你,泫然涕下,道理不過,大愛使然!當你明內心白柔軟所在,便知堅硬所向,自我也就從此和諧!正所謂: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2023上海大學聯考作文3

郭敬明説:堅硬的城市裏沒有柔軟的愛情,生活不是林黛玉,它不會因為憂傷而風情萬種。

曾經竭盡力量的想對每一個人好,關心、呵護、温暖、疼愛、理解、包容。這些美好的事物我先付出,如有人給我我便要,可你剛剛看見了,我説的是曾經,後來才終於懂得人性本賤,你對一個人好的時間久了,那個人是會習慣的`,然後把這一切看作是理所應當,其實本來是可以蠢到不計代價不顧回報的,但現實總是讓人寒了心,漸漸豎起一道牆,後來壘起一座城荒蕪的、蒼涼的、死寂的牆,出不去也沒人進的來,揹負的太多,所以要停下來捨棄一些,從重要的人變成看似重要的人,包袱輕了,快樂卻沒能多起來,那些可有可無、時有時無、若有若無的在乎,無法維持亙久綿長的姿態,看起來比嘲諷還令人不安,可那又如何呢?還是要謝謝那些相逢便是笑臉寒暄的人,謝謝你的笑容讓我看不清你的心。

世界上硬的東西有很多,軟的東西也有很多,光是在人身上就可以找出不少,最軟不過人心,最硬也不過人心。

2023上海大學聯考作文4

自由和約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天下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話聽起來非常自由,事實上無論是鳥還是魚,他們的自由也都有底線,鳥必須約束自己,不可飛到海里去。魚也一樣,它只能在海里自由,一旦跳到陸上來,便不能生存。人類的自由應該以法律和道德為底線,人人都應該以法律和道德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否則你不但得不到自由,而且你連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都無法得到保證。例如,當你想讀書的時候,別的同學在教室裏高聲喧譁,嬉戲追逐,你讀得下去嗎?當一輛車開過來的時候,你不遵守交通規則,隨便衝出去,可以嗎?法律和和各項規章制度對我們每個人都是既保護又約束,例如,學校規定學生不得攀高赴險,不得帶違禁刀具入校,不得抽煙、酗酒,這看起來是約束學生,實際上是保護學生。

自由不是絕對的。有人説自由就是無拘無束,為所欲為。錯。“我想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想要誰就是誰”,這是阿Q式的自由觀,只會導致無法無天。個人的自由不能違反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不能損害他人,不能因為你自由了,就讓他人不自由。自由意味着責任,也意味着自律,你有多大的自由,你就有多大的責任。

有人説,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失去自由。於是,千百年來,人們熱情地謳歌自由,執著地追求着自由。人們把自由的信念築成雕像,才有了紐約港“自由女神”的風采;人們把自由的理想化成心靈的音符,讓它迴響在歷史的長河中,便有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悲壯。無數為了自由而戰的勇士更是用行動實踐着“不自由毋寧死”誓言。

自由是進步的象徵,歷史每向前一步,人類都或多或少地靠近着徹底解放的門檻,終於有一天會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然而自由又是相對的,甚至追求自由的過程也是受一定準則約束的。無數史實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現實生活中沒有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由只是天使的夢想罷了。譬如水,只有盛到杯子裏,人才能喝到它,不然,水會流得到處都是。在這裏杯子就是一種約束。這個淺顯的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明白,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卻往往跳進自己編織的羅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一心想成名的青年人對他仰慕的科學家説:“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濟,它能溶掉世上任何物質,您説好嗎?”這位科學家回答説:“年輕人,那它被髮明出來以後,你用什麼器皿盛放它呢?”故事中的科學家一針見血地批駁那個頭腦發熱的青年人,因為世界上沒有不受任何限制的事物。

同樣,世上也沒有絕對自由的人。有的人不喜歡被約束,認為那麼的規章制度束縛了人的手腳。那麼,好吧,買東西要排隊的約束消失了,不過,你有不排隊的自由,其他人也有,於是一羣人一窩蜂似地向前擁,説不定那個被擠到最外層,掉了鞋,丟了帽的就是你。可見,約束與自由就像皮與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也許有人説,現代社會,人們的自由不能超出法律的.約束,但君主專制的時代呢?其實他們的自由也是受約束的。《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他的座騎受驚後,踩壞了一大片莊稼,他請執法之臣治罪,後割發代首。曹操身居高位,不受約束又何妨?只不過會失掉軍心、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可見“民心”是君主的約束。

對約束中的自由的追求,是對市俗的超越,終究會在必然中走向永恆;對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由的追求是無規則無方向的隨波逐流,是用生命之絲織一張自己也衝不破的網。

自由是人類的追求和嚮往,我們渴望着自由。自由是美好的。同時,人類社會也需要規範,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幹什麼,都有幹什麼的規矩。比如我們上課學習,這裏的自由,是你可以隨着老師的課程,自由聯想,隨着邏輯推理自由發揮。而不是大家所厭煩的上課自由説話,破壞了課堂紀律,影響別人的學習,影響了班集體的榮譽。下課,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你可以打球、跑步、作體操,但是你的自由不能影響別人的活動。自由是建立在遵紀守法範圍的基礎上的。自由有多種解釋,有一種解釋為“哲學上把人認識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自覺的運用到實踐中去,叫做自由”。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社會生活中,有一個良好的規範準繩,在遵紀守法中享受自由吧!

2023上海大學聯考作文5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樣“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錢學森被中國航天事業需要時,毅然選擇離美歸國;川航機長面臨保證機上全體人員的生命安全的需要時,頭腦冷靜地緊急迫降……可以説,無論是“兩彈一星之父”還是見義勇為的英雄人物,他們體現的是被需要時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值得我們傳頌學習。其實在日常活動中,這種心態也常常伴隨我們的言行舉止。

以一部分自稱為“佛系青年”的.“90後”為例,他們不爭名利的生活態度被一位北大教授稱為“空心病”現象,分析背後原因不難發現是他們“僅關注自身的需要”。而如今小至讓座,大至募捐等問題常引發社會議論和炒作,也不啻於是人們對於“被需要”心態的呼籲。這讓我想起《笑面人》的主角格温普蘭,在經歷一系列脱離原來生活的戲劇性變故後,他意識到自己離開了“被需要”的羣體,最後為找到自己的歸屬和承擔自己的責任而投海自盡。所以當個人的心智成長為成熟的自我取向時,為“體現自我價值”而產生的“被需要”心態便自然形成了。

此外,人們身邊的環境氛圍、社會變革也會對此產生影響。據《禮記》記載,夏朝前為大同之世,天下為公;夏朝後為小康之世,天下為家。在饑荒橫行的年代,人們只顧解決温飽問題而無暇顧及他人需要。隨着社會穩定繁榮,和諧自治的風氣便會讓人關注到身邊的弱勢羣體,產生“被需要”的悲憫心態。

同時,這種心態也有助於明晰自身的長短之處。微軟公司曾以Windows系統坐穩世界電腦操作系統的頭把交椅,然而谷歌的安卓系統和蘋果的IOS系統讓它發現自己在移動市場中不再廣泛“被需要”。2014年,微軟公司開始全方位改革產品、管理和文化,尤其在雲服務方面奮起直追,最終化解了這場險些因“不需要”而引發的危機,昂首迴歸高科技領域的第一陣營。我們能從中看到“需要”具有時效性和變化性,清醒明確的自我定位對“被需要”心態的完善十分重要。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體察身邊“需要”的羣體時,關注自身的實際能力是前提,然後以合理的方式讓“被需要”的羣體或個人感到體面且有尊嚴,方能形成良性的需求關係。這需要我們努力提升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以達到“被需要”的高度,掌握“被需要”的能力。

我們都應在“被需要”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