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熱門】《西遊記》讀後感9篇

校園1.16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西遊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西遊記》讀後感9篇
《西遊記》讀後感1

終於把西遊記融會貫通。這是一部融合了多條線索的修行之作,把佛教修行道教煉丹儒家治國,以及市井氣息、人情世故融為一體。可見作者是個通達的人。

許多人在爭論是揚佛貶道,還是明揚佛暗揚道,我看都不是。作者真正諷刺的正是那些“一邊倒”的線性思維者,而崇尚的是“淨心修行、追求大道”的精神。這個大道,無論是佛、道,還是儒,最後都是合一的。

也有人説天神是“道派”,其實我看玉帝一派,更像是儒家,有朝廷有官職,天神裏有的可以娶妻生子,玉帝既敬老君,也敬佛家,又要掌管三屆,更是儒家的思想。

至於吳閒雲之流的陰謀論,看看即可。世間萬物,原本就是陰陽兩面,取乎一心,如果從陰謀去看,那麼一切事,連親情愛情也都可以解説成醜惡市儈。

西遊記要從目錄看起:

從第一回到第七回,五行山下定心猿,有人説是“放心”,即是放縱心猿。我看更是“發心”,孫悟空本就有慧根,看到小猴病死,知道自己雖得生命,卻要受生老病死之苦厄,所以希望追求一個“大道”,然而他並不知道那個大道是什麼。他去山中學藝,上天任職,想推翻玉帝,偷吃仙丹,然而他並不是惡魔,他喜歡交朋友,不欺凌弱小,這就是天生慧根。最後被五行山壓住,五行是什麼?是貪嗔痴慢疑,心頭五毒。

第八回到第十三回,引出了唐僧。依然是發心。唐僧也是求道者,他自幼受佛家影響,或者從十世前就是取經者。他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卻不知道如何去。在兩界山,前有毒蛇後有猛虎,腹內飢餓,這正是佛經裏描述的世人的處境。他看到劉伯欽,戀戀不捨,正是一個人剛剛有點進步,自知不夠,又不敢離開舒適區的表現。

第十四到第二十二章收伏沙僧,是聚心。講組建團隊的過程。沙僧正是前九世阻擋唐僧的兇手,從煉丹上看,沙僧屬土,唐僧屬火。沒有金,水,木,是練不成丹的。

從第二十三回,從四聖試禪心開始,到第三十五回,平頂山金銀大王結束,是試心,是對西郵團隊的考驗。他們發生了激烈衝突,五行相剋。而又自己救贖,可謂五行相生。連白龍馬在內,團隊共五人,對應五行,也對應五毒。孫悟空屬金,也代表嗔念。唐僧屬火,代表“疑”,唐僧一路上都是多疑的。八戒屬木,對應貪。沙僧屬土,對應痴。白龍馬屬水,對應慢。在白骨精、五莊觀,五毒暴露得十分清楚。直到平頂山,可能是西遊團隊最完美的一次憑自己的力量戰勝了妖魔,這妖魔正是菩薩借來考試他們的,他們也完美通過了考驗。

從此回到第四十九,是“正心”。從“心猿正處開始”,主旨正是心猿正處,降服外道,劈破旁門,所以用這個名字。這是組成團隊進入成長期的第一階段。假國王,車遲國三個道士,紅孩兒,黑水河,通天河,都是外道。前幾個都打着“保你國泰”的旗號,到了氣候就要謀害皇帝,邪教本色。從紅孩兒開始,都是要吃唐僧,阻擋取經,心猿從正處,到顯聖護法,是一個成長過程。

女兒國,唐僧是不堅定的。面對女王,他是沉默不語、問徒弟,怪徒弟,而孫悟空是不斷的暗示點化。女王引出了蠍子精,正是在説,女色能要人命。

從第五十回到第六十一回,是定心。從此回開始到火焰山,講的是定心的過程。在兕大王,孫悟空畫了圈子,唐僧的疑、八戒的貪、沙僧的愚又開始作亂,讓他們走出圈,貪圖小便宜,最後進了圈套。圈套,就是人的心毒怪圈,破不了心頭魔,就會水火千般無計。最後藉助外力勉強走過,“二心”就在此已開始萌生。直到過火焰山,心才定下。火焰山是什麼?是心頭火。假孫悟空是個畫影,牛魔王是實體。孫悟空和牛魔王的決鬥,正是二郎神和孫悟空的決鬥。孫悟空打敗的是自己的“做個逍遙大王”之心。

一虛一實,一正一反,這樣的處理在全書中不要太多。劉伯欽是虛,引出的是孫悟空。女王是虛,引出的是蠍子精的實。假孫悟空是虛,引出火焰山的實。紅孩兒是正,引出黑水河的反。荊棘嶺的虛,引出小西天的反。越看越覺得被作者的奇思妙想所折服。

從六十二到七十一,是洗心的過程。定了心,就是立了志,追求大乘。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容易被一些誘惑迷惑,所以仍然要“但使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掃塔開始,製藥結束。經荊棘嶺,小西天,都是修大道時常遇到的歧路。

所以從七十二到八十一,是“滅心”。都在圍繞“慾望”二字,蜘蛛精代表七情六慾,陰陽二氣瓶是孫悟空遇到的最兇險的一次,也代表降服情慾是修煉中最難過的關。大鵬是如來的孃舅,佛講解這層親戚關係,寓意佛法將出生處認為是污穢之事。小子城即是國王為情慾而要吃滿城小兒心肝。老鼠精求偶,是寫爛的套路,但這次唐僧已經不像女兒國和蠍子精時那麼鬥嘴聊騷,而是心定如鐵。

從第八十二到第九十六,講“施心”,也就是佈施之心。前十回講的正是出離煙花苦套,從此次之後,師徒就已經是團結一心。無論是過滅法國,還是玉華城,風仙郡,都是集體行動,再無猜疑。直到第96回,更像是師徒在向世間愚人傳法,以及揭露一些欺騙無知世人或者象南山之豹這樣的閉門當大王的妄徒。

最後三回,就是涅磐為佛了。在傳經時,他們捨棄了最後的一個財產:紫金缽盂。寓意連吃飯的傢伙都不要了。而且兩次提到:豬八戒也不多吃了。然而回過通天河,老龜怪唐僧沒有幫他問何時修成人行,似乎是唐僧的疏忽,然而作者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曬經時無數鬼魂精靈來搶奪。可見大乘佛經正是老龜想要的答案,唐僧已經帶回來了。可老龜不關心經,只求人身。

整部書,講煉丹過程是很多人都看出來的,也是在講一個人的成長成熟。然而也許很多人沒有看出,也暗合了金剛經:無我,無相,佈施,不以色聲相見佛,乃至“法尚應舍”,而着重的是自性本體。自性本體,正是我們所説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然而一些人只看法寶、看法力,還有一些看陰謀,還有看佛道之爭。作者想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要表達的本質,卻寫在各個奇妙的神怪故事中。

以上便是西遊記的主線,在這個主線下,還貫穿了很多小的寓言和諺語,反應是人間百態,待我們以後細説。[偷笑]

《西遊記》讀後感2

這麼多年來,我從未完整地看過一遍電視劇《西遊記》,有時調台看到了,也並不太認真,只是覺得好玩才看看。不過自從上次無意中看到了電視上關於《西遊記》的精彩宣傳後,我突然決定,要從頭到尾的看它一遍,將它真正的存在心裏。

有些事情確實要眼見為實,只有看了,我才能真正體會到為什麼都四十一二歲的爸爸,還會津津有味地坐在電視機旁看《西遊記》,而演了二十多年的,都那麼老那麼老的老影片還會一次又一次的在多個台被當作影片中的精英來一遍又一遍的放,又有那麼多不同工作的人,被這奇妙的電視劇把心集中在了一起,不管是工作繁忙的白領,還是應酬多多的總經理,都會一回家就坐在電視機旁,看着這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我真的被它折服了!

那威風凜凜的孫悟空,貪吃偷懶的豬八戒,正直勇敢的沙僧,善良不屈的唐僧,一起演義了一出堅持不懈、勇敢堅強的神話故事,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的師徒四人,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

精彩的結尾固然重要,但我卻覺得人們更享受的是那戰勝妖魔鬼怪的過程,比如説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劇中,孫悟空一心保護師父,用他的火眼金睛,用他的那根金箍棒將想吃他師父的白骨精連續三次認出並且打跑了,但狡猾的白骨精在這三次中卻分別變成了一位姑娘,以及那姑娘年邁的雙親。第一次變化中,那姑娘長的十分美麗,騙過了貪色的豬八戒,騙過老實的沙和尚,也騙過了善良的唐僧,然而卻被機靈的孫悟空給識破了,一棒打下去,白骨精化成一縷黑煙,倉皇而逃。待白骨精大驚失色地回到洞中,狡猾的她又想了一個計策——變成姑娘的老媽媽,但沒曾想到,在騙得了大家的同情之後,孫悟空的金箍棒也再一次毫不留情地打了下來,白骨精又一次落荒而逃了,最後,不堪服輸的白骨精再次變成了那姑娘的年邁的老父親,但還是沒有逃過孫悟空的火眼,白骨精又被迫逃回了山洞。

然而,慈悲的唐僧對此卻十分生氣,他責怪孫悟空無緣無故地毀壞了一個幸福的人家,這樣地濫打濫殺的徒弟,他堅決不收,(因為佛教是講究慈悲為懷,堅決不能殺生的)。於是,他不顧路上將要遇到的危險,決然把孫悟空趕下了山。但令我十分感動的是,最後,孫悟空並沒有因為師父冤枉了他而記恨在心,反而暗中牽掛着師父,並且在豬八戒的勸説之下又回到了師父的身邊,一舉幫助唐僧消滅了妖精。我想,象孫悟空這樣“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大局為重”的人,現今世上也寥寥無幾了吧。最後的那場師徒和好的一幕,讓我充分地感到了他們師徒間那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也真正明白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真正含義。細細感受,唐僧的確就象悟空的父親一樣關懷着他,體貼着他,教導着他做人的道理。而悟空也象一個大男孩,即使再調皮,也一心想着師父,幫他降妖除魔,甚至寧可為了師父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是多麼感人的精神呀!

再説八戒,他雖然好吃懶做,有時候還膽小怕事,但他卻也是那樣的愛着他的師父——唐僧,在大家都以為他們的師父死了的時候,八戒也不再“沒心沒肺”,而是跟悟空、悟能一起痛哭流涕。以前,我一直是在這三個徒弟中最不喜歡八戒的,覺得他又懶又讒,還整天怨天尤人的,實在沒有什麼本事。但自從看完了整部《西遊記》後,八戒在我印象中的地位突升。不錯,他是能一頓飯吃八個饅頭,他是看到女妖精走不動路,但他也會在保護師父時對師父無微不至呀!不能否認,在整部《西遊記》》中,八戒是最有人情味兒的神話人物,在“豬八戒難過美人關”這一回裏,更體現出了豬八戒敢愛敢恨的個性,有時候想想,這個憨憨的,肥頭大耳的豬八戒,還真討人喜歡哩!

沙僧應該是整部《西遊記》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位了,但他如果一旦消失了,我相信人們在看電視時也會覺得少了點什麼吧!確實,他總是一臉的大鬍子,不會惹事生非,也沒什麼個性,既不象孫悟空那樣機警勇敢,也不象豬八戒那樣好吃懶做,但在人們的印象裏,他永遠都是挑着一根已經褪了色的破舊扁擔,拿着所有的行李,無聲無息地走在最後,似乎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就連偶爾的幾句台詞也好象可有可無,他就這樣默默的、無怨無悔地保護着師父。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和豬八戒似乎每時每刻都在鬥嘴,好象有吵不完的架,爭不完的理似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到,每次他們一吵架,都是沙僧扮演一個“和事佬”的角色,勸勸“大師兄”,又勸勸“二師兄”,有時還會安慰安慰師父,我有時候也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如果沒有沙僧這個“潤滑劑”,真不知道這悟空和悟淨會吵到什麼時候去哪!

而他們的師父唐僧,卻是一位如此善良和藹的人。似乎代表了一種理想的境界,有人認為他怯喏,我卻覺得他代表着至善至美。説實話,以前在我沒有看過整部《西遊記》之前,總覺得孫悟空才是整部神話故事的主角,你想呀,從第一回開始,導演就先讓觀眾們瞭解了孫悟空的身世,後來的兩三回裏,也都是隻講孫悟空如何大鬧天宮等等。直到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時,才出現了救他的師父——唐僧,然後又接二連三的出現了豬八戒、沙僧這些人物。而現在,我卻覺得,師父唐僧才是整部故事的中心人物,是靈魂。前面對孫悟空的渲染都是鋪墊。的確,如果沒有唐僧,也不會有取經這件事了。打個比方吧,《西遊記》就好比是一碗排骨湯,象悟空呀,悟淨呀,悟能呀,都是這碗湯的配料,而唐僧,才是這碗湯裏的精華——排骨。沒有了排骨,即使配料再鮮美,徒弟再懂事,也全都象沒了根的大樹,變的輕飄飄的,彷彿失去了靈魂似的。而正是由於唐僧的不斷堅持,這個團體才得以排除萬難,取得真經,達到了最完美的結局。

《西遊記》確實不愧是一部傳世的經典著作,也不愧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用神話故事揭露出了社會中的善、惡、美、醜,我覺得,在這個假期中,能看完這樣一部文化瑰寶,瞭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真真是獲益非淺呀!

《西遊記》讀後感3

記得小時候,常問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啊?”媽媽總是笑笑,摸摸我的頭,説:“你啊,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得到過這樣的答案,因為小時候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孫悟空。

《西遊記》這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翻開《西遊記》,便進入了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受。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語言

要了解一本好書,自然要了解它的作者。《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傑出的小説家吳承恩。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是羅貫中的老師。他自幼聰明過人,博覽羣書,喜歡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説,年輕時即以文名著於鄉里。鄉人都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但最終他科場失意,生活困頓。這加深了他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説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

《西遊記》由三部分組成:第一回至第七回,寫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的故事;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寫取經的緣由;第十三至第一百回,寫孫悟空和豬八戒 沙和尚一起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經歷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休成"正果"。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面前驚歎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説傑出代表的《西遊記》通過虛幻的神魔世界,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種種問題。西行途中的妖魔,決不僅僅是一般困難的化身,而大都是代表着危害人民、無惡不作的封建黑暗勢力。

書中四大主角孫悟空、唐僧、八戒、沙僧,各人的性格分別用一個字粗略概括就是:狂,堅,私,忠。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神通廣大,嫉惡如仇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他有些霸道,有些驕傲,有些急躁,但他敢作敢當,敢於反抗。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但又有着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鬥,與玉皇大帝鬥,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鬥,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闖龍宮,鬧冥司,花果山自在稱王,熱愛自由又叛逆不羈。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自由的化身。孫悟空是作者與讀者心靈交流的一個窗口,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代表了正義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沒有他,故事從何説起?

剛讀《西遊記》時,我十萬分討厭唐僧。他囉囉嗦嗦,懦弱無能,又人妖不分,混淆是非。西遊,本來就是取經之路,如果沒有唐僧,悟空一個跟頭就經書到手,大功告成;八戒、沙僧是沒有悟空厲害,可怎麼算也是日行千里的主兒。到大雷音寺取個經,幾天肯定辦成。可是攤上個唐僧爺爺,騰雲駕霧的本事根本不能施展。這也就算了,可偏偏他還是令妖怪們垂涎三尺的金禪子轉世,天天惹得妖怪上門。可是後來,我逐漸理解了故事中這一切的安排,這正是吳承恩先生的高明之處。取經,本是一種事業,是唐僧堅韌不拔的象徵。假如沒有了唐僧,《西遊記》便成了單純的打打殺殺。“不經歷風雨,怎麼現彩虹?沒有人能隨隨

便便成功。”沒有了唐僧一路的曲折坎坷,這取經的意義又在哪裏?這部魅力永恆的小説又何以傳承至今?

八戒是普通人的化身,他自私,他嘮叨,取經路上一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就想着要散夥回家。他好女色,當年做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貶下凡,還不知悔改,一見漂亮女子就眼睛發亮,忘記捉妖重任。他懶惰,髒活累活都推給沙師弟,欺負老實人。他愛撒謊,可笨嘴拙腮又説不圓;他還時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大師兄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裏。他雖然缺點很多,但是到關鍵時刻毫不含糊,幫助同伴退敵,力保師傅,最終得以修成正果。

沙僧默默無聞,憨厚老實,更像一個配角。但是若沒有他的任勞任怨,故事也無法繼續。他在四人小團體中起到了平衡作用。沒有他的取經之路,悟空、八戒肯定鬧得不可開交,沒到西天就先把師傅氣得精神分裂,吐血身亡??

這四個人物各有特點,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由衷讚賞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精妙。

這本書隨處都體現了師徒四人執着、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精神。“功夫不負有心人”,用在他們身上是最合適的。這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萬分。這也許這就是他們能取到真經,而我卻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總之,用些詞來描繪這部傳世經典就是:神,佛 ,幻,怪,奇,妙,神。這也是它能流傳千世的原因。現今時代,《西遊記》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由它拍成的無數大片和動畫片,如《美猴王》,《大話西遊》、《新編西遊記》,《最遊記》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甚至被狂熱吹捧。以其中的形象製成的玩具,貼畫,文具,服裝,也有了良好的銷路。

傳承中華文化固然是值得贊成和發揚的,但這些商業活動對原著情節和形象的改編卻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改動原著是創造力的體現,例如日本漫畫家峯倉和也的《最遊記》,沙僧是找寶藏的,八戒會變豬車,唐僧會抽煙,還有個小龍女,喜歡悟空的,沙僧是紅頭髮的混混,孫悟空是個矮子還成天喊餓 。《大話西遊》更不用説??毫無疑問這些無厘頭吸引了很多眼球,但是絕大多數人卻不大讚成。他們認為《西遊記》要在不同媒體上傳播,改編肯定必不可少。畢竟當年的《西遊記》是古文章回體小説,不是現代電影、電視劇本。不能因為有些改編不好就反對所有的改編活動,因噎廢食。但不能把主要內容改得面目全非,讓人看了啼笑皆非。更不要不尊重歷史,讓現代的流行歌曲在片中出現,或是讓女妖跳起迪斯科。既然書上,電影上署了“原著:吳承恩”,當然要以原著為根本,無論怎樣改編都不能背離原著,不僅要形似,還要神似,要有自己的屬於東方神話的特點。

有人説,《西遊記》講的就是一個和尚和一隻猴子的故事,但是我覺得,《西遊記》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幻想,讓我們走進了一個瑰麗的神話世界。它讓我們善良,寬容,嫉惡如仇,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感謝吳承恩,是他用超凡的想象力為我們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一個離奇,曲折,夢幻的夢??

《西遊記》讀後感4

為了能使《西遊記》的創作與夢聯繫上,我們先來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説創立初期,由於他得天獨厚的文學素養,他選擇了與“語言”有密切聯繫的“談療法”來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來,精神病人被封閉壓抑了的內心障礙,可以經由語言交談而得以宣泄或淨化。可見,精神分析學説在初期階段就與文學理論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重視,考察病人的語言反應到對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語誤、筆誤、讀誤的心裏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與作家的文學創作現象聯繫到一起了。這種聯繫實際上在標誌着精神分析學説誕生的《夢的解析》(1900)一書中已顯出端倪。

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學創作上來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將作家與精神病患者聯繫在一起,而這一聯繫的橋樑就是“夢”。弗洛伊德認為,作家的寫作也是在做夢,只不過是在非睡夢狀態下作夢,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內心無意識本能的變形顯現,慾望的替代滿足。我們往往會説自己作的夢是混亂、荒謬的,完全是一種變了形的東西。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着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説已經達到人性擺脱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鬥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儘管包圍着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儘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鍊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藴含着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西遊記讀後感

我最喜歡的書要數《西遊記》了。它是明代作家吳承恩的著作,是根據唐代的玄奘到遙遠的古印度天竺去講述佛教的事而改編的。裏面又加上了機智靈巧,能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懶惰貪吃、忠心耿耿的豬八戒;任勞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們共同保護他們的師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經,在我國佛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他們取得真經靠的什麼?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達遙遠的古印度。他們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坎坷無數,他們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才能戰勝一切,越過陡峭的大山,跨過寬廣的大河。

只因為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別什麼是妖怪,什麼是普通的凡人,孫悟空與唐僧彼此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和誤解。

比如説,《西遊記》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長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想借助孫悟空不在這一機會對唐僧痛下殺手,因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為懷,所以這個辦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孫悟空去為唐僧化緣了,白骨精發現這是天賜良機,便變作一個年滿十八歲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語哄騙了唐僧和剩下的兩個徒弟。剛要下手,孫悟空就回來了,他用火眼金睛認出來是白骨精舉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屍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孫悟空趕走,在兩位徒弟的勸説下,孫悟空便留了下來。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誤會了孫悟空。接下來,白骨精接二連三的變化,都被孫悟空識破。到了第三次變化,孫悟空忍無可忍。舉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為孫悟空接二連三的行兇,把孫悟空趕走了。這次唐僧真的誤會了孫悟空,本來孫悟空的目的是保護唐僧,沒想到卻錯以為行兇殺人。

只因為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卻沒有,所以彼此間產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誤會。

《西遊記》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它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寬容別人的精神。

西遊記讀後感

一部古老的神話故事,但卻引起了兒童的喜愛,那就是《西遊記》。小時候,我只是看動畫片與圖畫書。但現在,我不僅看與讀,而且還學會了思考。

《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啦!因為他總是聰明過人、助人為樂、能分辨好人與壞人,來守護唐僧和弟兄們。他就像我們現在的人民警察一樣,火眼金睛,抓壞人救好人,時刻保衞着我們。或許由於唐僧遇到麻煩的事情就不動腦筋,盲目地接受別人的幫助的緣故吧,有時才會不聽孫悟空的好心勸告,掉入妖怪的手中。這足夠説明了遇到麻煩的事情要動腦筋,如果不動腦筋,聽了別人不好的意見,反而會更糟糕。不過我還認為唐僧過於善良,哪怕對待壞人也十分好,因為他只看表面,不瞭解人的本質。

我也很喜歡豬八戒。我覺得他是個性格單純但很可愛的人。他不會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卻有正義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會去做。他會奮不顧身地保護師傅的安全,而不考慮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動腦筋,但是人們覺得他笨的可愛。我們要學習他那種不怕敵人的膽量。不過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細考慮,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憑自己的實力去做。

總之,師徒四人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長處,哪怕是他們的短處也必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話,要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西遊記讀後感

取經的時候連太上老君的牛和書童都打不過,幹嗎能大鬧天宮的?

還要殺猴用牛刀,請如來佛祖才能搞掂。

太上老君隨便找只寵物或者扔個皮帶錢包鐲子什麼的都可以把他擺平了。

所以這個小説前後出現很大的自相矛盾。

《西遊記》讀後感5

近日,細讀了一遍吳承恩的《西遊記》。

當然,我不是第一次閲讀這部明代鉅作了。但比起小時候,因為被電視劇裏孫悟空斬妖除魔的形象所吸引,而來到書架前,草草翻閲,這一次重讀,使我體會到許多不同的東西,想在這裏淺談。

要説《西遊記》中塑造最為傳神、成功的人物,一定是孫悟空。可以説,孫悟空成就了這部書,他是《西遊記》的神魂所在。他也是中國一代代人兒時所景仰、爭相模仿的對象。

為什麼孫悟空如此深入人心?是因為孫悟空這個角色是中國古典小説中,是獨一無二的。這個書中作者所述:由天地日月之精華滋養而成的石猴,在漫長的歲月裏有過許多的身份——學徒、美猴王、齊天大聖、行者、鬥戰勝佛;而他所到之處,鬧東海、闖地府、上天庭……他的行跡如同一部時代興亡的恢弘史書,很有“主角氣質” ,代表着反叛和無畏。

反叛精神是中國古典小説裏常會涉及的東西。四大名著中,除了以歷史演繹為題材的《三國演義》,其餘的三部,便都有“反叛”抑或説“反抗”這樣的字眼。這樣的精神是最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的。

何以這樣講?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壓迫使底層的百姓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對統治階級的不滿日益加深,但他們卻又無力,抑或説不敢奮起反抗。在這樣的情況下,《西遊記》、孫悟空,就成為了他們精神世界的寄託;而在現代,生活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迫使你磨平自己的稜角、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適應、去服從,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而孫悟空那樣“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行為方式,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眾人所向往的存在。

但奇怪的是,孫悟空這樣極具“超級英雄”氣質的人物,為什麼在當下卻在和西遊記文化一起漸漸被淡忘,而非發揚光大?反觀外國,DC、漫威宇宙中所塑造的眾多超級英雄形象,卻被國人大為追捧。

究其根源,我想,這是因為相比那些一次次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孫悟空已經不再符合現代人的嚮往了:在五指山下被關押了五百年,似乎已經將昔日天不怕地不怕的齊天大聖身上的鋭氣耗損殆盡,他竟然甘心帶上金箍,俯首帖耳地為奪去了自己自由的人賣命;而且取經之路上八十一難,沒有幾回是我們的大聖可以自己搞定的,每每都是低眉順眼地求神問佛,才請來救兵度過難關。這可十足地毀了孫悟空的形象。現代的許多讀者們,無疑對《西遊記》的後半段感到無比地失望,在他們的心中,更想看到的還是那個桀驁不馴的美猴王,而不是已經“服從”於自己曾經最痛恨的規則的孫行者。

於是,許多人都在試圖“挽救”孫悟空的形象:歌曲《悟空》中就有這樣的歌詞“誰讓我身手不凡?誰讓我愛恨兩難?”“金箍當頭,欲説換休!”——是因為孫悟空高強的本領,才被眾佛利用,去保唐僧西天取經,他恨諸天神佛,卻不敢恨;他熱愛自由,卻不敢愛,因為他有牽掛,只有接受觀音交給他的任務,他才能從五指山下逃出來,去守護他的花果山,他的猴子猴孫。但他的心裏仍然迴盪着“我要這鐵棒醉舞魔,我有這變化亂迷濁!”“踏碎凌霄,放肆桀驁!”的聲音。這一來,一個為心中所愛而做出犧牲的英雄形象便又被造就了出來。

這樣説未嘗不可,但是,古今讀者是否從一開始就誤解了吳承恩塑造的孫悟空這一形象?吳承恩真的是想造就一個猢猻麼?我想也許不是,他更想呈現的,是孫悟空由頑劣到理智的自我修煉過程。孫悟空並非被迫“屈服”於規則,而是通過自我境界的提高,去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層次。

我舉一個取經路上的經典片段作為例證:六耳獼猴。

孫悟空為民除害殺了十餘個搶匪,卻被唐僧責罵不該殺生。正當孫悟空憤而離去之時,六耳獼猴冒充孫悟空,將唐僧打傷,搶走行李,回到花果山後還讓三個猴子變化成師徒四人,準備“自己上西天取經”,而孫悟空知曉後,與其鬧到了雷音寺如來面前,終於將六耳獼猴降服。

這看似只是取經路上眾多劫難中尋常的一個,為什麼特地搬出來講呢?請細細想一想,作為一個能和孫悟空一較高下的妖怪,六耳獼猴的動機、他的行為是否太過於詭怪?他的所作所為實在太奇葩另類!為什麼《西遊記》中會有這樣奇怪的一節?作而者已暗明瞭真相:在分辨真假美猴王的途上——李天王的照妖鏡無法識破六耳獼猴;地獄中的諦聽“不敢説出”六耳獼猴的身份、諸天神佛竟無一人知道六耳獼猴的存在!試問天底下有那個妖怪,竟有如此廣大的神通?

只有一種解釋:六耳獼猴根本不存在,他就是孫悟空,是孫悟空心中的另一個自己,是類似於《搏擊俱樂部》中泰勒那樣的存在。六耳獼猴正象徵着佛教中所述的“人之六惡”,他與孫悟空的鬥爭,正是孫悟空內心中那個桀驁的本性和理智所進行的鬥爭。一向仁慈的如來完全沒有阻止孫悟空在自己面前一棒打死六耳獼猴,也正説明了那是孫悟空在戰勝自己的心魔,而非現實中的妖怪。而在這之後,孫悟空是否忽然變得沉穩而自制了?在妖怪成災時給唐僧分析局勢,在唐僧頹喪時引用佛語去開導他。而唐僧也再沒有念過緊箍咒。

由此可見作者在孫悟空自我修煉歷程的展現上下的功夫。

名篇中這類象徵的運用有很多。闢如《指環王》中的怪物咕嚕,便是弗羅多內心貪念的象徵,在小説末節,弗羅多來到末日火山口,卻不捨將戒指扔進巖漿,而要將它佔為己有。這時咕嚕出現了,它奪走了戒指,而恢復理智的弗羅多拼命將咕嚕和戒指一起推下了懸崖。作者在小説中曾提到“咕嚕是一個霍比特人”,可見最後咕嚕和戒指一同在火焰中化為灰燼,正暗指弗羅多戰勝了內心的貪慾。

至於“戰鬥力下降”一説,試問,當年齊天大聖大鬧天宮好不威風,可又有哪個有神祗名位的神仙出手“參戰”過,巨靈神不過是軍中的雜魚,四天王不過是天庭大門的四個“門衞”,而孫悟空從煉丹爐逃出後一路殺向凌霄寶殿,僅僅是一個天蓬元帥手下小小的左權使便擋住了孫悟空的去路。

出手捉拿孫悟空的厲害神仙其實僅有三位:一是哪吒,敗了;二是楊戩,打了個平手;三是太上老君,只是輕揮袍袖就收服了孫悟空。其餘的列位,大概是已看熱鬧的態度袖手旁觀呢!可見孫悟空的無知和輕浮,吳承恩也在這裏為之後悟空一步步成長,終獲鬥戰勝佛蓮花座的歷程做了伏筆。

現代社會中,我行我素的行為易受追捧,但規則意識才是時代的主流,更能體現出作為一個人,社會中的一份子所應具有的涵養。這在中國的古典小説中便有了很深層次的體現。相比於英雄主義,我們更應該將這種“服從”和“約束”發揚光大。

《西遊記》讀後感6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自詡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劍影,勾心鬥角,愛恨纏綿,都不適合此時閲讀,於是再次翻開了《西遊記》,進入了光怪陸離色彩斑讕的神話世界。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書作者吳承恩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了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所以《西遊記》中貫穿作者始終的四個典型人物,就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而對他們四人的性格形容,就是“嚴師、頑猴、憨豬、忠僧”。這也是我們經常評論的話題。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藏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而且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部《西遊記》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忍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的刻畫,成為很多人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大徒弟儘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樂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着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讚歎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 且他自己也從不懈怠。唐僧這種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屈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花果山是孫悟空的誕生之地,美麗的山水,飄香的花果養育了聰明機智,富有靈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氣概,在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個天真爛漫,調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屢屢戰功,奪走老龍王鎮海之寶——定海神針;遊地府撕碎閻王爺的“生死薄”;大鬧天宮,高喊玉帝為“玉帝老兒”;迴歸花果山,高掛的旗號是“齊天大聖”……這個時候的孫悟空正如林語堂老先生説的那樣:“他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頑皮的部分”但是從五行山下出來的孫悟空,雖説是頑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讓他頭暈目眩的緊箍咒卻命他聽話了。其實這也是孫悟空聰明機智的一面,如果不聽話,師父就要念緊箍咒,甚至被趕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護師父西天取經的任務。林語堂老先生説:“不甘約束人類精神神聖之間的衝突”。孫悟空——聰明勇敢的化身。我們心中崇高的形象。

提起《西遊記》中的豬八戒,人們總是將他與“自私自利、好吃懶做、損人利已、見利忘義”等詞彙系在一起。《西遊記》中的豬八戒的一些行為也證實了人們對他的評價。如今,“豬八戒吃西瓜”這情節中,他為了自己的利益“消除口渴”,總是在一次次地原諒自己的貪婪。先後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後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裏(在一塊塊西瓜皮上摔跟頭)。但他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在取經的曲折道路上,他雖然沒有孫悟空神通廣大的本領,卻也立下了不少戰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無底洞”、“大戰盤絲洞”等情節中,就是悟空降妖除魔的好幫手。豬八戒是吳承恩筆下的戲劇性人物。雖然他有着許多缺點,但是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他醜陋,討厭,相反,在他的這些缺點背後透露出來的憨厚老實,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語堂老先生所説的 “他是一個充滿人慾藝術印象”。豬八戒讓我們覺得可親可愛。

沙和尚唐僧取經途中的一個忠誠衞士。也是讓師父操心最少的一個徒兒,肩挑重擔,沒有半句怨言,師兄鬧矛盾時,他從中調停和解;師父遭難時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儘管平 時少言寡語,但在保護師父的戰鬥中衝鋒陷陣,英勇無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回顧之前,每人都能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受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詼諧的語言,有人乾脆把它當作道德修養的小説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它什麼都不是,它只是“遊戲之作”是一個單純的神話世界。我在讀這本小説時常有一種共鳴感。想必這是我內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慾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在經歷了一個個性受制約的學期後,孫悟空這個形象完全激發了 內心潛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嚮往——對徹底自由的嚮往。孫悟空破土而出,“不優麒麟轄,不優鳳凰管,又不優人間王位所拘束”。闖龍宮,鬧冥司,在花果山自由稱王,可以説已經達到人性擺脱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空出的特點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鬥爭也都是為了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我一種尋找自由,追 逐自由的勇氣和力量。總之我覺現代人對於自已的生存狀態,尤其是精神方面較為安於現狀,缺乏一種開拓進取,尋求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話,如今也是一個遠離神話的時代,日常生活過於現實,使充滿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話絕非幼稚的產物,它有深邃的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謝林在他的名著《藝術哲學》中説“神話乃是各種藝術的必要條件的原始質料。《西遊記》是中國神話小説的顛峯。也是神話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後,中國的神話文化別漸漸沒落了,神話不被人重視,連《西遊記》也少有人問津。只有孩子們會被孫悟空所征服。於是也只有孩子們抱有對未來浪漫的、夢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英雄”有許多不同的解釋。《辭海》中説英雄是傑出的人物,曹操説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胸。我認為英雄是那些頑強地掌握自己的命運,併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的人。孫悟空無疑是英雄的典型,他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怕與一切進行鬥爭。正因為這種對抗的差距懸殊,發自內而拼盡全力的抗爭才顯得悲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士才能凸現其英雄本色。

復讀《西遊記》,讓我覺得其不屬於一般名著的特點,我相信,也希望它永遠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話、英雄”三個主題,給大家帶來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西遊記》讀後感7

“你挑着擔,我牽着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每當你聽到這首熟悉而悠揚的《西遊記》片尾曲時,你是否想到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動人故事?唐僧師徒不畏不謂艱難險阻,克服重重困難,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憑着堅強的毅力,最終取得了真經。正是這種精神,鼓舞了許多人,使《西遊記》成為一部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從天水市向東不過20千米,便是北道埠,再向東不遠,有一個地方叫社堂鎮。別看這地方不大,卻是個很有名的地方。據民間傳説唐僧當年去西天取經路過的“通天河”、“曬經台”和豬八戒招親的“高老莊”都在這裏。但是,明朝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所寫的這幾段故事,與天水民間所傳故事卻很不同,這些民間傳説雖然也屬杜撰,但聽起來還是滿有趣味。

“通天河”,現在在社堂鎮附近,是渭河、耤河和牛頭河的交匯處。歷史上三河之水,匯於一流,水面寬闊,水勢洶猛,兩岸距離足有五六千米。老鄉們説,這就是“通天河”,當年足有八百里寬。唐僧去西天取經,經過天水,當然要渡通天河。傳説這天,唐僧騎着白馬,孫悟空前面領路,沙僧揹着行李,豬八戒挑着一對籮筐,裏面裝着準備到西天抄寫佛經的白紙。一行人等,正向西來,師徒四人來到通天河邊。只見水浪濤洶,寬闊似海,一眼看不到對岸。眼看天色將晚,也未見一隻渡船,如何過得河去,眾人一齊犯難。就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忽見眼前水光一閃,從水中鑽出一隻大烏龜來,龜殼足有一間屋子大小。只見它伸出頭來説到:“諸位師傅,聽説你們去西天取經,要過這通天之河,我已等候多時,快請上我龜蓋。”師徒四人見狀大喜,先後坐穩。只見這老龜輕浮快行,不消片刻,便來到對岸,竟未濺起半點水花。上得岸來,唐僧再三致謝。老龜説:“謝自不敢當,只有一事相煩師傅:先前我在天廷犯了點罪過,被貶至此,也記不清有幾千年了。聽説如來佛手裏有一筆賬,舉凡神、魅、仙、妖、精、怪的名字,無一不在上面。你們去西天見了如來,請他查一查那本子,看我何時可修行期滿,從新成仙?”唐僧連連答應,然後繼續西行。

漫漫西行路,難為苦行僧。師徒四人披星戴月,艱難地向西天走去。一天黃昏,師徒們人困馬乏,遠遠望見前面有一茅屋,師徒便叩門而入。只見屋內破爛不堪,石板牀上坐着一個全身長滿疥瘡的老人。八戒見狀,捂着鼻子要跑,被唐僧叫住,讓他用筐中的白紙為其擦身上的膿水。八戒哪裏肯幹,悟空和沙僧從筐裏抓了幾把白紙,遞給病人擦拭。紙越用越多,筐裏所剩無幾,病人還是不斷地要,並將用完的髒紙扔了一地。唐僧見狀,便把髒紙一團團撿起來,放進筐裏。豬八戒在一旁發着牢騷:“飯沒吃上,卻弄了一筐髒紙,白紙用沒了,到西天用什麼抄經文?”説着,便用雙臂攔住兩個師兄弟,不讓再用另一筐。老人見狀,看了一眼八戒,指着門外説:“看!外邊又來了一個病人,比我還厲害哩!”師徒四人回頭張望,卻什麼也沒看見。再回頭時,那病人和茅草屋全無了蹤影。眾人正納悶時,唐僧驚奇地發現,那一筐紙,早已變了樣子,成了一本本乾淨整齊的“如來佛經”。而另一筐沒用過的,卻仍是原來的白紙。

原來,他們已來到了“西天”,那老人便是如來佛祖。但遺憾的是,他們只得到了佛經的前半部。於是眾從齊聲責怪八戒信佛卻不知善,以致誤了大事。

回過頭來,再説説曬經台的故事。

話説唐僧師徒雖然到了西天,卻只得到了一半經書,萬般無耐,只好打道回東土。不知過了幾日,四人又來到通天河。老龜鑽出水面,樂呵呵地載四人過河。一路上,唐僧心裏煩悶自是無話,老龜卻有點耐不住了。就在快到岸邊的時候,開口問唐僧道:“師傅,我前日拜託之事,不知在如來佛祖那裏討來個什麼結果?”唐僧一聽,頓時無了言詞,暗怪八戒攪擾,竟把老龜的事給忘了。於是便直言相告,請老龜恕罪,併發誓如有機會,定幫此忙。老龜心中不悦,越想越氣,認為這師徒幾人在拿話騙它,便在將到岸邊時,猛然抽身,潛入水中,師徒四人連同馬匹、行李盡數翻落水裏,只見河面上漂滿了佛經。四人顧不得其他,拼命把佛經一張張打撈上來。唐僧即命悟空找個平坦之地將佛經晾乾。

悟空得令,騰雲四下尋找,發現通天河岸邊不遠處,有一座小山,山頂平平展展,便帶領眾人,抬着濕淋淋的經卷,來到小山上晾經。從此,這座小山便得名“曬經台”。

曬經台在社棠鎮西北1.5千米處,上有一平展的山頂,大約有0.6公頃地大小。據説過去曾有廟宇,後經天災人禍,逐漸沒有了,如今上面是一片片農田。

自曬經台向北,大約4千米路(現在的清水縣),有一個山清水秀的.小村莊,名叫高老莊。據村裏老人説,這裏就是當年豬八戒做女婿的那個高老莊,而且全國地地道道的高老莊只此一個。不過,《西遊記》中豬八戒娶的是高太公家的高翠蘭,而當地人説當時豬八戒娶的是高員外家的高秀英。

就在師徒們忙着曬經的時候,豬八戒借化緣的機會,四處遊蕩,尋到了高老莊這個好地方。他怕自己相貌醜陋,嚇着莊裏人,便變成了一個四方大臉的英俊小夥。走在莊上碰巧遇上了高秀英,二人一見傾心,互相愛戀。姑娘將此事告知員外父親,員外對小夥也非常喜歡。於是便為女兒招婿完婚,將姑爺娶回了家。再説,唐僧師徒三人曬乾了經書,整理好行裝,卻不見八戒回來,便派悟空尋找。豬八戒事情敗露後,只好實話實説。不想那高秀英是個有情有義的姑娘,雖見八戒醜陋,也並未嫌棄,但提出一個條件,就是要麼八戒回東土交差完畢回到高老莊,要麼高秀英隨夫去東土大唐。悟空一聽,自己如何決定得了,於是將一干人等帶到師傅面前。唐僧一看事已至此,只好答應秀英,待完成正果,讓八戒回高老莊做個好女婿。高秀英自是滿心歡喜,師徒四人也高高興興踏上歸途。

在明朝吳承恩所寫的《西遊記》中,有好多故事都發生天水,這使我作為一個天水人感到無比的自豪與驕傲。

《西遊記》讀後感8

在電視上看了無數遍的西遊記,這已經成為兒時的美好記憶,如果沒有吳承恩,沒有孫悟空,我簡直不能想象孩子們的生活會枯燥多少。也正是因為西遊記,我一直以來十分喜歡六小齡童,他在我心中已經成為了孫悟空的代名詞,我甚至覺得他就是為這隻石猴而生的。捧起這本的時候,我希望能從中看到影像無法呈現出來的東西,更希望從中看到一個新的悟空,解讀出更為深刻的思想。

這是一部偉大的浪漫主義長篇小説,它不僅創造了一個神奇、豐富的幻想世界,而且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優美完整的藝術形式。第十四回以前,作者塑造了孫悟空這一個叛逆、桀驁的英雄形象,揭露了天宮統治者的腐朽無能,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中人民堅毅無畏的反抗鬥爭精神。後八十六回寫玄奘師徒西行取經,經歷數十番妖魔鬼怪之中的歷險,終於到達西天,取經回長安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和征服自然的英雄氣概。

全書幽默詼諧,充滿活力和樂觀精神,其中大鬧天宮和三打白骨精是我認為最為精彩的部分。大鬧天宮是孫悟空個性的爆發,他用金箍棒打碎了那個嚴密的等級制度,萃取了自己的自由與追求。眾多天神都成為他的手下敗將,千般刑具也不能奪走他的生命,八卦丹爐煉出了他的火眼金睛。他在打壓與磨難中愈挫愈勇,他在不斷的挑戰中彰顯了自己的品格與精神。他就是這樣一隻石猴,從來不懂得甚麼是屈從,更不懂得甚麼是畏懼,他受不了一絲一毫的輕視與不公,他用一支棒子打出了屬於自己的天地!三打白骨精是孫悟空情感與人性的外顯,為保師傅他不畏緊箍咒的劇痛三次施威,為報五指山搭救之恩他分身叩拜師傅,揮淚辭別。不計前嫌去救師,半路停行去洗身,只因身沾妖怪氣,恐師嫌惡顯真心。這個小小的細節讓豬八戒看出了齊天大聖對師傅的情義,以及他取經之心的堅定,可以説這是對師徒四人情義的極致考察,更是對悟空佛性的有效檢驗。縱妖魔千般變化又如何,終究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他拋下了花果山安逸的生活,拋下了自己的子子孫孫,拋下了自己山中為王呼風喚雨的生活,去護佑一個凡僧翻山越嶺、經河渡海。他在與位尊勢大的統治者和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進行不懈鬥爭的同時,還“與人間扳不平”,“濟困扶危,恤孤念寡”,多次為人民羣眾除去禍害。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行者是有勇無謀的代名詞,更是一個帶着殘暴色彩的人物形象,但是在我看來他卻是極有佛性修養的石猴。這一點在書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佐證,玄奘問烏巢禪師去往西天的路程時,烏巢禪師言説“多年老石猴,那裏懷嗔怒。你問那相識,他知西去路。”這句話就道出了對悟空與西天、與佛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烏巢禪師的話中還預料到了他們之後將要經歷的磨難,所以可以知曉這句話是可信度極大的。當玄奘問他何時才能到達時,行者道:“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像這樣的話語怎是一個頑劣的猴子可以説出來的?思想已經決定了他的慧根和佛緣!此外,師徒四人到天竺國之前,唐僧悚懼,行者提醒他莫要忘記烏巢禪師的般若心經,並説自己解得心經之意,這話遭到八戒、沙僧的嘲諷,而三藏卻言“悟空解的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玄奘尚且感歎悟空的悟性,並傾心信服,可見齊天大聖並不僅僅是一介勇夫或是有着驚天撼地法術的石猴,他是有靈性的,有思想的,超脱世外的,聰慧絕頂的,總之世界上一切美好的詞彙加諸於他的身上我都會毫不吝惜。

大聖是急躁的、勇悍的,而玄奘是無慾的、膽怯的。正如行者對三藏説的“師傅你莫要這等膿包形麼”、“你忒不濟,不濟”,三藏遇到妖魔時的表現充滿着怯懦和畏懼,他動不動就哭哭啼啼,行路中遇到困難就長吁短歎。他一味的仁慈而沒有評判是非的準則,會被妖魔迷惑自己的雙眼;他不忍傷害任何一個有生命的機體,卻動輒念緊箍咒讓大聖疼得死去活來;他識人不明聽信八戒這個夯貨的挑撥和謊言,認為行者過於專橫,喜歡欺凌弱小。當悟空殺妖魔,救他於危難之中時,他悔恨當初不遵悟空之言;當悟空惹出事端,正如人蔘果事件中,他又一味埋怨,不知禍福與共。儘管在玄奘身上有着很多迂腐的元素,但是他仁厚老實,誠然是一種精神象徵。

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心想成正果,持戒精嚴,面對財利、美色、權位的誘惑,毫不動心。他決心取經,百折不回,以自己的誠心,感化三個桀驁不馴的“頑徒”,悟空也説他“端的是個好和尚”。他是佛祖坐下金蟬,為因不聽佛祖講道而合該歷經劫難,其實他同悟空又何嘗不是同病相憐呢?!只不過他歷難是以肉體凡胎,忘卻前世為基礎,而悟空則是本色出演,明晰取經之途有神暗保,更知道劫難是在所難免。一個人立場堅定,一個人英勇虔誠,所以他們兩個都能夠成佛、得果。

相對於他們兩個而言,八戒算是缺乏堅定性的典型了。他遇到困難總是打退堂鼓講泄氣話,動不動就要分行李散夥,他貪財好色,好吃懶做,愛佔小便宜。但是他的身上也有不少優點,他仁厚質樸、作戰勇敢,有些小聰明,處事很圓滑,是一個正面喜劇形象。沙僧的形象是最缺少靈動性的,他只因失手打碎琉璃盞就被貶下界,取經途中任勞任怨、憨厚少言,但是從不會説甚麼散夥,只希望儘快擺脱自己下界為妖的生活。他的經歷更加讓我們看到了神佛界賞罰的不公,看到了小人物生存的艱難。

小説以師徒四人的經歷為串線,集中展現了孫悟空這一英雄形象反對束縛、要求自由、蔑視傳統、否定權威、敢作敢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此外,小説還深刻揭露、批判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統治階級的昏庸殘暴。玉皇大帝不辨賢愚、昏庸無能,而太白金星等各路神仙更是設騙局、搞陰謀的能手,就連如來佛祖亦對行者用了欺騙手段。天上的各路神仙名不副實,手段甚至還不如各地自我修為的散仙,這是有着鮮明的時代特點和真實的社會內涵的現象。

被壓五指山下五百年會有怎樣的思索,被金箍束縛又會有怎樣的憤怒?他看透了神佛界的是是非非,他看不得惡勢力對平民百姓的欺凌與壓制,他嫉惡如仇,帶着浩然的正氣立於天地之間!

《西遊記》讀後感9

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説,西遊記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 西遊記第10回讀後感,歡迎閲讀。

在《西遊記》第十回中,主要是描述錯位用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故事是藉以黃袍郎認親的過程來展開的,主要的內涵有二個方面:

第一個是將唐僧變成了老虎,代表顛倒是非,不見真相。

第二個是飲酒吃人,吃琵琶女,代表的是住相失體,破壞智慧。

這兩方面的大義都是沉重的話題,為什麼人類不重視這個問題?多數是因為看不懂,少數是因為不關心,被慾望牽制太重。

前面説過,《西遊記》虎與虛字對應,看似有且斑瓓兇猛,事實上虛而不實。承認相為實的那一剎那,就把真實轉變成了虛幻。當然,虛幻不等於不存在,很多人讀不懂佛經,是因為不願意深入瞭解。咋一聽,感覺似乎與自己的知識不相容,就誤以為佛家的文化有問題,很少人會認為是自己的知識體系存在問題。佛家講的虛,是指剎那生滅,具有無住的特性。而在凡夫眼裏是一個輪相,如微觀的電子軌道,宏觀的星系圍繞。表面上看,事物有一個力學的中心,如微觀的原子核,宏觀的太陽和黑洞。但是,如果用微分的觀念,把宇宙所有的現象按時間座標進行微分,在每一個微分點上,宇宙的現象才是真相。這個相在佛家,也承認其真實的存在。佛説,只有證明了阿羅漢,才能相信眼見為實,因為阿羅漢通過九次第定的修煉,可以做到意念微分念。道家的得道者,也近似有此能力,所以他們一樣可以看破人生。可見,科學與佛法是統一的,其區別在於對真相和現實之間的差別接受程度不同,導致了科學工作轉智成識。是什麼造成了科學家承認了妄想?就是因為科學家把時間座標進行了積分,把積分的結果當成了真實。

科學家為什麼會積分時間座標呢?因為科學的心理承受能力上有缺陷又不敢正視這個缺陷,把六根的感受到的積分以為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文化與科學文化的不同在於佛家不僅能認清真相,而且能駕馭真相,科學家不能,只能想象真相,而不能真正的見到真相,即使藉助於科學精密的儀器也做不到。原因就是那一剎那的電磁感應,不能稱為感應的時候,波粒二相都消失了,這個宇宙還原為空。有相與無相在那一剎那獲得了統一,這就是佛道兩家都從光的本質入手進行人生改造的必由之路的原因。如果説科學家中對人類的文明和進步貢獻最大的人,那必定是愛因斯坦。他證明光是恆速的,其中的妙趣有多少人去體會了?科學家所研究的物質世界,可以講只找到了一個恆定,那就是光速。可惜的是,愛因斯坦沒有在精神與物質的統一上去領悟。

什麼是科學對時間的積分效應?比如,今天的科學等等文化,是從經驗中提取出來的抽象概念。為什麼叫抽象?就是説它並不是真實的存在,是一個時間積分值。把這個積分值存放在腦子裏,就是物質存在的意識形態,因此説科學並不科學,從科學的研究者到科學研究的對象,都只是一個意識形態。如果説西方的宗教是意識形態,那麼科學與宗教又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呢?如果再考慮一個因素,道德,那麼科學給人類帶來的知識結論,相比之下,不如宗教更有益,所以稱宗教為福音也就成立了。當然,有福與覺悟還有很大的差距,中華傳統文化是覺悟的文化,不僅僅追求福報。因為在中華文化看來,福與禍都是六道眾生的生活方式,而且從規律上看,福禍是互為因果的。這一生福,下一生必定禍。因此追求福報並不能徹底解決苦難的問題。

再談一下,相的空間積分的問題。科學研究已經發現,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相對而言,粒子真實。現象只不過是對粒子組合進行了空間上的積分而已,就像兒童玩的積木一樣,是一種玩法而已。堆積成什麼,要憑玩家的想象力。從本質上看,人類現在的科學技術,都是在做一些積木的工作,把不同的粒子有機的結合起來,就是材料科學。世俗上稱為物質財富,人們視其為成就,其實與沙灘上的城堡有什麼不同?都是隨時間而變化的景象。當然,一般人不這樣看問題的本質,而強調生活中的感受上的差別。因為人們並不知道感受本身的污染問題,因此也不願意瞭解感受的輪迴問題,而可怕的是感受中的苦和樂也是相互因果的關係的。樂後,就有業的存在。這個業必須以苦的方式消除。就像電磁感應一樣,電感應磁,磁感應電,循環往復,永不停息。打破這種循環的方法是唯一的,那就是修定,定功就是把時空進行微分的能力,或者説把妄想進行還原。從這個角度看,生命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是返迷為悟的真實利益。

上面通過對黃袍郎本質的剖析,明白了什麼是妄,妄就是改變了清淨,把唐僧變虎。下面再説一説,為什麼黃袍郎飲酒要用琵琶女為食。

首先,要了解琵琶女代表什麼,這僅從文字上就能看出來。琵琶,琴者,禁也,即寶象國的宮娥代表清淨相的作用,這個作用,不能對立成比,不能附會成妄。那麼,成相的過程,恰恰是違背這二條清淨義,因此以相為實時,恰恰是失去智慧之時。可是,反觀我們教育體制,都是從相的教育,要有教相,學相和着相,所謂應試教育。現在教育界還有很大的勢力,在傳承西方的教育,認為西方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事實上,西方又有什麼是真正成功的呢?做人的成功還是做事的成功?這兩條都不是的。為什麼要學西方?仔細觀察就是那些在西方留學過的人提倡這些東西,原因就顯而易見了。且不説西方教育上的失敗,且從理性上看,西方教育正是吃琵琶女的教學方式。第一強調自我,第二強調現實,兩重妄想都加重。

雖然表面上看,西方教育崇尚啟發,到底啟發了什麼?是覺悟還是迷惑?學者們雖然生活在實現中,但是心靈並不生活在現實之中,而是生活在概念羣裏,邏輯就是概念之間的遷移交替。吃掉琵琶宮女是指喪失陰德,陰德是我們生存時間平台背後的道德基礎作用,比如,我們現在的地球等等現實世界,就是在自己的陰德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時空體系,這個體系雖然也是有道有德的,但是這是屬於被染污了的道與德。怎麼理解呢?只要有不相容,就是有染污。用易學講,有五行相剋就是有染污。不能心想事成,不能萬事如意,就是有染污。可見,染污來自於觀念,用概念和邏輯就必然會顯現出世界的穢土。用天真的本性,就會顯現十方佛國淨土。《西遊記》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有真實寫作對象的,對我們這個世界人類的身心解放的作用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如果讀者真正能從中得到啟發,並能反省自己的問題,相信他定能以大手筆扭轉乾坤,重寫生命篇章,重建人生輝煌。

標籤:讀後感 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