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杜甫詩《蜀相》賞析(通用10篇)

校園2.4W

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於當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懷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後世,凡讀他此篇的,無不流涕,豈偶然哉!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杜甫詩《蜀相》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杜甫詩《蜀相》賞析(通用10篇)

杜甫詩《蜀相》賞析 篇1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 一作:頻繁)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註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説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繁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讚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兵。

1、陳國林 .高中生必背古詩文 .北京 :龍門書局出版社 ,2012 :63-64 .

2、餘恕誠 等 .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

3、蕭滌非 .杜甫詩選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148-149 .

4、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179 .

鑑賞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杜甫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説,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並非到哪裏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杜甫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杜甫憑弔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裏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葱鬱、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着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一片綠色;只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杜甫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説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杜甫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杜甫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併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劃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杜甫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杜甫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杜甫寄託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歎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讚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杜甫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藴含着杜甫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藴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歎,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讚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創作背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杜甫,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杜甫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詩《蜀相》賞析 篇2

《蜀相》是杜甫在成都遊武侯祠之後寫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敍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遊成都武侯祠,卻為什麼要題作《蜀相》?寫蜀相的“兩朝開濟”,為什麼要先提到劉備的“三顧茅廬”?

古人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們不妨尋蹤覓跡,來探尋一下“詩聖”的心跡。

為什麼要題作《蜀相》?

一種解釋是:因為詩的主旨是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同時惋惜他的壯志未酬(見人教版《教師用書》)。這似乎有些道理。但遊記也可以涉及到有關的人物,遊武侯祠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也是順理成章,這種解釋當然有些牽強。所以,這其中,應該還有些其他原因。

大唐自“貞觀之治”,中間經過高宗、武后朝,至玄宗當政迎來了“開元盛世”,人口至“安史之亂”前增至五千餘萬,國力空前強盛。但是,隨着玄宗的老邁,李林甫、楊國忠兩位奸相先後把持朝政,將一個好端端的“開元盛世”葬送了。隨着安祿山起兵,各種矛盾突然如決堤泄洪,奔湧狂突,形勢急轉直下。兵連禍結,哀鴻遍野。杜甫舍妻棄子,親歷了戰亂,其間耳聞目睹了國家的動盪、人民的痛苦,能不憂心如焚嗎?痛定思痛,他對治國賢相倍加思念,渴望能有一位諸葛亮式的人物橫空出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救黎民於水火。於是,在成都剛剛安定下來,他就尋來了: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聯寫專程尋訪武侯祠,這是“起”。開篇一問一答,一個“尋”字,迫不及待之情畢現。而“柏森森”三字,一言祠堂清冷寂寞,一言諸葛亮沒世已久。五百多年過去了,諸葛武侯已經託體山阿,到哪裏去找這能安邦定國的奇才大賢呢?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頷聯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杜甫參謁武侯祠,一不寫殿宇,二不寫塑像,卻寫什麼碧草和黃鸝,雖然一植物一動物,一碧一黃,一靜一動,一視覺一聽覺,對仗極是工穩,但這未免有些偏題——撿芝麻漏西瓜了。前四句,以一半的篇幅,寫老柏,寫碧草,寫黃鸝,是何道理?

我們不妨臆測一下:

老柏森森,終歲不凋,成為武侯祠的忠實守望者;碧草無情,年年逐春風而綠;黃鸝無心,日日隱深林而自得其樂。它們寄身在武侯祠,知道武侯何許人也?一個綠得滿階滿院,一個唱得婉轉悠揚。但這些在滿腹心事的少陵野老眼裏,都是些無知無心的東西。只有我杜甫才可以和武侯談一談。“千秋萬代名,寂寞身後事”老杜也是知道的。但武侯祠的荒涼、落寞還是令他驚心。

諸葛亮不但忠心耿耿,而且多智多謀,未出茅廬已定天下三分,聯吳拒曹,入川建國,之後,把個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只有賢相,就能成就大業嗎?想那諸葛亮,結廬於隆中,躬耕於壟畝,是誰三顧草廬之中,請他出山?諸葛亮當時不過二十餘歲的小青年,白面書生,乳臭未乾,是誰力排眾議,給他施展才能的空間?又是誰,給了他無限信任,使他敢於盡心竭力?歷代歷朝,缺過能臣良將嗎?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玄宗一朝可謂人才濟濟,但一個李林甫,口蜜腹劍,取得玄宗信任後,弄權使詐,閉塞言路,同時的張九齡、裴耀卿、李適之等皆被他排擠罷相。從而使得玄宗與賢臣阻隔,其後楊氏姐妹,權傾朝野,楊國忠胡作非為,搞得天昏地暗。縱使諸葛亮再世,又能有何作為呢?所以杜甫接下來説: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頸聯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一般認為上句看起來是説劉備,其實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見人教版《教師用書》)。但筆者認為,杜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顧頻煩”,後才能有老臣的“兩朝開濟”。這種觀點的背後,流露出一絲委屈和對肅宗的失望。

想當初,杜甫捨身棄家,追隨肅宗,可謂忠矣。杜甫至鳳翔後,於至德二載(757)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拜為左拾遺。對肅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駑鈍,盡忠報國。但不久就因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惱了肅宗。當年閏八月七年級日,杜甫便被放還鄜州省家。此後便被肅宗逐漸冷淡,可謂報國無門矣。而當時的一些賢才,又有多少機會?所以杜甫來到武侯祠,一則以哭,一則以告。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與才高智廣有很大關係,但與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

肅宗對杜甫有知遇之恩,而且君為臣綱,杜甫當然只能喻之於心,而不能宣之於口。但,有些東西是掩飾不住的,特別是在他倍加推崇的武侯祠前。

肅宗啊,你能體諒一位老臣的拳拳之心嗎?

直到大曆三年(768),杜甫已五十六歲,還在《江漢》中哀怨地吟道: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真是痴心不改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尾聯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

以諸葛之偉才,得先主託孤之重,後主言聽計從,本可以一統河山,建千秋偉業。無奈天不從人願,諸葛亮正當盛年之時,即在五丈原病逝軍中,苦心經營的興復大業也付之東流。確實讓人痛惜不已。但杜甫此刻的淚滿襟,卻又多了一層含義:大唐多難,賢相何在?縱有賢相,聖主何在?這淚水背後,千言萬語,能向誰訴?這淚水,不灑在武侯祠,又能灑落在何處呢?

《蜀相》一詩,前四句由思人而謁祠,後四句由謁祠而及人。第五句寫先主,第六句寫諸葛,第七句寫出師未捷,第八句寫淚滿襟。正是因先主三顧,而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由蜀相的出師未捷引出杜甫的淚滿襟,環環相扣,思路清晰,正與前四句相呼應。祠長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噓?而此時淚滿襟的杜甫,卻有千言萬語,永遠無法對人説出。長安十年“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悲辛;肅宗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時的滿腔忠誠;肅宗“荃不察餘之衷情兮”的冷酷決絕;朝廷的危機四伏和自己的'報國無門……都化作汩汩的淚,灑啊,灑啊。

國難當頭,人心動搖,亂世“思”英雄,亂世“思”良相。杜甫對國家的憂患,對時局的牽掛,是那麼深切。而由於自己的親身感受,他痛切地認識到:只有良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那個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體制下,良相離開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無作為。這正是“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訴。

杜甫詩《蜀相》賞析 篇3

《蜀相》原文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註釋】

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四川成都,晉李雄初建。錦官城:古代成都的別名。森森:樹木茂盛繁密的樣子。自:空。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顧,拜訪,探望。頻煩:頻繁叨擾。頻,頻繁;煩,煩擾。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國,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救濟。“

《蜀相》拼音解讀

chéng xiàng cí táng hé chù xún,jǐn guān chéng wài bǎi sēn sēn 。

yìng jiē bì cǎo zì chūn sè,gé yè huáng lí kōng hǎo yīn 。

sān gù pín fán tiān xià jì,liǎng cháo kāi jì lǎo chén xīn 。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cháng shǐ yīng xióng lèi mǎn jīn 。

相關翻譯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鵬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對此涕淚滿裳!

相關賞析

安史之亂期間,杜甫曾寓居秦州、同谷省成縣)達四年。唐肅宗乾元:甫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來到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他遊覽了武侯祠,感慨於運賽時艱,遂寫下這首稱頌諸葛丞相的千古絕唱。

詩的前半首寫武侯祠的景色。首聯自問自答,指出了祠堂的所在,"柏森森”三字,渲染了一種靜謐而肅穆的'氛圍。頷聯“碧草自春色”、“黃鵬空好音”,暗含着碧草和黃鵬並不理解朝代的更替和人世的變遷之意,渲染了祠堂的荒涼,字裏行間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

後半首寫丞相之事。頸聯寫他雄才大略,"天下計”可見其匡時濟世之才具,"老臣心”見其鞠躬盡瘁忠心報國。末聯作者筆鋒一轉,歎惜諸葛亮功業未成而身先死的悲劇結局,引得千載事業未竟、壯志未酬的英雄扼腕歎息。

全詩弔古深情,悲涼感慨,在所有詠諸葛亮的詩中可列為第一。

作者介紹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後遷居河南鞏縣。詩人社審言之孫。年輕時應進士舉,不第,浸遊各地,後客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中提奔唐肅宗,授左拾遺。後棄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式重中任參謀,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後攜家出題,漂油江南,病元於途中。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展現了唐代由盛而我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講史”。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有《杜工郵集》詳情

杜甫詩《蜀相》賞析 篇4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古詩簡介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遊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裏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脱脱;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歎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翻譯/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註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説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讚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師:出兵。

賞析/鑑賞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説,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並非到哪裏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弔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裏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葱鬱、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着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一片綠色;幾隻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説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併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託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歎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讚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藴含着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藴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歎,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杜甫詩《蜀相》賞析 篇5

《蜀相》正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註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説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繁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讚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兵。

《蜀相》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蜀相》拼音

chéng xiàng cí táng hé chù xún ,jǐn guān chéng wài bǎi sēn sēn 。

yìng jiē bì cǎo zì chūn sè ,gé yè huáng lí kōng hǎo yīn 。

sān gù pín fán tiān xià jì ,liǎng cháo kāi jì lǎo chén xīn 。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 ,zhǎng shǐ yīng xióng lèi mǎn jīn 。

《蜀相》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説,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並非到哪裏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弔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裏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葱鬱、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着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一片綠色;只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説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併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劃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託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歎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讚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藴含着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藴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歎,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讚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創作背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蜀相》繁體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詩《蜀相》賞析 篇6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 一作:頻繁)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註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説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繁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讚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兵。

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説,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並非到哪裏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弔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裏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葱鬱、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着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一片綠色;只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説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併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劃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託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歎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讚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藴含着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藴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歎,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讚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杜甫詩《蜀相》賞析 篇7

一、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二、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三、創作背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公元221年(蜀漢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四、譯文

去哪裏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師伐魏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代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五、註釋

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錦官城:成都的別名。

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説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

空:白白的。

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讚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

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開:開創。

濟:扶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

出師:出兵。

六、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説,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漢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裏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勛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裏。另一種説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裏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裏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着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敍兼描述的筆墨。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説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這裏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説:“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説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説,這裏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而後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漢,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這頸聯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着力點明,並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範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徵,一般並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了杜詩的一種技巧。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谷,佔據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裏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這尾聯兩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藴含着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藴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歎,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讚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杜甫詩《蜀相》賞析 篇8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註解

1、蜀相:三國時蜀國丞相,指諸葛亮。

2、錦官城:現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

5、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6、開濟:指幫助劉備開國和輔佐劉禪繼位。

韻譯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評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借遊覽武侯祠,稱頌丞相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

詩的前半首寫祠堂的景色。首聯自問自答,寫祠堂的所在。頷聯“草自春色”、“鳥空好音”,寫祠堂的.荒涼,字裏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後半首寫丞相的為人。頸聯寫他雄才大略(“天下計”)忠心報國(“老臣心”)。末聯歎惜他壯志未

酬身先死的結局,引得千載英雄,事業未竟者的共鳴。

杜甫詩《蜀相》賞析 篇9

蜀相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 作品原文 】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鸝,長使英雄淚滿襟。

【 作品翻譯 】

去哪裏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師伐魏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代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 作品註釋 】

丞相祠(cí)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bǎi)森森。

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

空:白白的。

三顧頻(pín)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頻煩:猶“頻繁”,多次。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兵。

【 作品賞析 】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説,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漢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裏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勛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裏。另一種説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裏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裏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着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敍兼描述的筆墨。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説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這裏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説:“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説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説,這裏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而後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漢,不遺餘力,鸝而後已的精神。

這頸聯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着力點明,並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範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徵,一般並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了杜詩的一種技巧。

“出師未捷身先鸝,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谷,佔據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鸝在軍中。“英雄”,這裏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這尾聯兩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藴含着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藴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鸝,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歎,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讚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鸝的惋惜。

杜甫詩《蜀相》賞析 篇10

出自盛唐詩人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賞析

《蜀相》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