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如何讓數學課堂教學豐富多彩

校園2.76W

數學課堂方法一

如何讓數學課堂教學豐富多彩

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心理學家蓋茨説過:“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可見成功的體驗不僅是培養學習的催化劑,更是激勵學生不斷學習的有力保證。國小生具有好強、愛表現自己才能、愛無拘無束的展示自我這一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更要努力創造機會,保護和培養學生的“我能行”學習心理,增強學習自信心和勇氣,善於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悦,開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從而轉化為更強的內在動力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例如:一次數學課上我出示了一道題:在一個農場裏,有一羣雞和兔,共有100條腿,36個頭,同學們,你知道有多少隻雞和多少隻兔嗎?在介紹了該題是來自於中國古代的“雞兔問題”之後,我首先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究、發現。

幾分鐘過後,有一位學生舉手了,我示意讓他回答。生説:“老師,我是這樣想的,假如我給這羣小動物喊口令:‘雞不動,兔子起立!’”頓時,教室裏一片笑聲,一陣活躍。待安靜下來,這位學生繼續説:“這樣它們都只有兩條腿在地面上了,就得到72條腿(2×36)了,那麼從少了的28條腿我們就可以知道兔子是28÷2=14只……”我問道:“你為什麼會想到這種方法的?能告訴大家嗎?”“我讓兔子起立,實際上是將兔子的腿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和雞的腿一起計算,一部分單獨計算,抓住這個關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其他同學聽後都鼓起了掌。在學生精彩的回答之後,我進一步啟發,激勵學生,這題還有其它解法嗎?一石擊起千層浪,這更激發了他們想獲得成功的慾望。有些學生開始交頭接耳;有些學生乾脆走下位開始大聲爭論;沒過多久,有一位學生説:“我們可以假設雞有4條腿,那麼,雞和兔一共有144條腿……,也一樣可以算出雞和兔子各有多少隻。(課堂上又響起了一陣掌聲)

讓學生在活動中激發創新思維。

《數學標準》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景中學習和理解數學”。因此組織學生到附近工廠、企業參觀、調查和實際測量等活動,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現實問題的能力和意識。例如,在教學“比例”這一課前,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誰能想辦法測量出操場上旗杆的高度?學生有的説爬上去量,有的説放倒旗杆量……教師鼓勵學生思考:有沒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當學生學習了“比例”這一單元后,我帶着學生走出教室,引導學生用“量杆子的影子”的辦法來求得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碰到了新的問題:在有陽光照射的情況下,可以用豎杆子的方法來測量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陰天,沒有“杆子的影子”,又該怎麼辦呢?於是學生又在實踐中反覆進行探索,終於有學生想出了用“鏡子放在地上照”的辦法。具體是這樣的:將一面鏡子放在地上適當的地方,鏡面朝上。測量人直立,眼望鏡面,在旗杆根部與鏡子的連線上慢慢後退,直到能在鏡子裏看到旗杆的頂端時站住。這時,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鏡子的距離、鏡子與測量者間的距離、測量者眼睛離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這樣,通過“開放”課堂,給學生的思維創設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提數學課堂方法二

富有新意的教具使用

1、教具的使用可以出其不意,舊物新用。許多教師都曾經抱怨教具的製作很困難,而且每一堂課更新教具的費用也不菲。那麼怎麼樣能夠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又做出極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具呢,出其不意的舊物新用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將已經使用過的教具進行改造和一些重組,然後做成新課程中可以用到的新教具。

2、讓學生自己準備教具也是一個掌握課堂的很好方式,有一些很簡單的小道具,可以交給學生課下先做好準備,如果由學生自己進行教具的準備,上課的時候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們有更高的參與性,也能讓他們有課堂主人翁的感受。從而很好地把握課堂的質量。

良好的互動和提問環節設置

1、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很多教師在做課堂解説的時候都提到,要讓學生參與課堂,但是常常有人認為,讓學生參與課堂,僅僅是課堂中的活動和回答問題就夠了,實際上參與兩字遠遠比這樣寬泛的多。舉個例子,一堂優秀的數學課,結束後學生有哪些收穫,孩子們得到了什麼樣的感悟,教師有沒有在自己進行課堂總結之餘,留下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課堂總結,知識整理。

2、使用發散性的提問方式。提問是好的課堂的一個關鍵環節。而如何提出好的問題則關係到整個課堂的精彩度。其中有一個關鍵點要注意,就是發散性提問。所謂發散性提問就是問題的答案是靈活的,留下思維空間給所有學生,讓孩子們用全面和寬泛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從而鍛鍊學生的創造性,也保護了國小生們的課堂熱情力。

數學課堂方法三

一、寓數學於故事中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課堂上的趣味不能少,而故事教學正好是一種趣味性很強的教學方式,以小故事貫穿課堂,氣氛變得活潑。對於新知識的掌握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筆者在講授《大於號與小於號》時,設計了這樣的故事:很久以前,數學王國比較混亂。0~9十個兄弟不僅在王國稱霸,而且彼此吹噓自己的本領大。數學天使看到這種情況很生氣,派“>”“<”和“=”三個小天使到數學王國建立次序,避免混亂。“=”笑着説:“我們是天使派來幫你們治理國家的法官。我是等於號,這兩位分別是大於號和小於號,它們開口朝誰,誰就大;它們尖尖朝誰,誰就小”。0~9十個兄弟聽説它們是天使派來的法官,就乖乖地服從了“>”“<”和“=”的命令。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學生對“>”“<”區分得很清楚。

二、寓數學於操作中

數學知識比較靈活,教師要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他們動手擺一擺、拼一拼、數一數、畫一畫、摸一摸,動腦想一想,動口説一説。在操作實踐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狀態中去。

比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為了讓學生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簡單圖形,可以啟發學生説説教室中哪些物體屬於什麼圖形,讓學生對要學的圖形有所感知,然後讓學生用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充分認識各種圖形之間的聯繫,再進一步利用各種圖形組成各種美麗的圖案,可拼成聖誕樹、小魚、房子……這樣,發展了學生的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力。

三、寓數學於兒歌中

兒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因為文字簡練,通俗易懂,便於記憶,會使兒童的思維活動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進行。

如,初學11~20各數,難點在於建立數位的概念,十位上的1表示1個十,一年級的小朋友對這一概念比較難理解,往往會把十一寫成101。為了克服這個難點,筆者就把十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在一捆下面放“1”,讓學生反覆觀察,説出這個“1”表示1個十。在右邊再放1根,表示1個一,通過學生看和教師講解,使學生形成數位概念。同時,筆者採用兒歌形式,打開錄音機,播放童聲朗誦的兒歌《拍手謠》並配上音樂,一個10,一個1,合在一起是11;一個10,二個1,合在一起是12;1個10,三個1,合在一起是13……一個10,一個10,合在一起是20。在音樂聲中,學生輕聲地念着,整個課堂充滿了樂趣,使平時學生感到難記的數位及數的組成,通過幾分鐘的歌謠就掌握了。

數學課堂方法四

讓學生在活動中激發創新思維

組織學生體驗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更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教學“比例“這一課前,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誰能想辦法測量出操場上旗杆的高度?學生有的説爬上去量,有的説放倒旗杆量……我鼓勵學生思考:有沒有更快捷的方法呢?一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我帶着學生走出教室,引導學生用“量杆子的影子”的辦法來測量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碰到了新的問題:在有陽光照射的情況下,可以用量杆子的影子的方法來求得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陰天,沒有“杆子的影子”,又該怎麼辦呢?於是學生又在實踐中反覆進行探究,終於有學生想出了用“鏡子放在地面上照”的辦法。這時,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鏡子的距離、鏡子與測量者間的距離、測量者眼睛離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這樣,通過“開放”課堂,給學生的思維創設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激發了少於的創新意識。

讓學生在活動中養成合作習慣

“動”是兒童的天性,教學過程中,只有親自動手做一做,才會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老師要學生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操作。如分一分、數一數、畫一畫、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愉。同時在教學中,還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獨立思考,發表見解,善於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在交流、合作中達到共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活動是快樂的原動力,快樂又是學習的主旋律,只有把學習樂趣融入數學課堂,讓數學課堂更豐富多彩,學生才能把數學課堂變成自己主動的學習的樂園。

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心理學家蓋茨説過:“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可見成功的體驗不僅是培養學習的催化劑,更是激勵學生不斷學習的有力保證。國小生具有好強、愛表現自己才能,展示自我這一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更要努力創造機會,保護和培養學生的“我能行”學習心理,增強學習自信心和勇氣,善於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悦,開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從而轉化為更強的內在動力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