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辛亥革命》觀後感(精選28篇)

校園2.42W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辛亥革命》觀後感(精選28篇)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

今天,我們五年級觀看了電影《辛亥革命》,我看了後心裏久久難以釋懷。

我們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歷史,回顧百年前為我們現在幸福生活而奮鬥的人,他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鬥與勇敢的犧牲。

開頭處,秋琺瑾就義前説:“我此赴死,是為了革命。”這一番話,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

廣州起義,戰鬥激烈,起義失敗。七十二位烈士血染黃花崗。我的心緊張極了。這時,在海外的孫文遊説募捐,讓海外華僑同胞們為起義的成功而募捐。

武昌隨即起義,在這場戰鬥中,戰士們個個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勝利,但陣亡了四千多人······

孫文在海外阻撓了清王朝向四國銀行借款計劃,使清王朝更無能。孫文是從一位默默無聞為人民服務的醫生,到迅速成長為革命領袖,因為他的無私,對人的守信。所以有着許多人寧願追隨他,也不願受清王朝的賄賂。

當孫文當上臨時大總統時,卻表示誰能推翻清王朝,他就讓位。看出他的無私,不光為自己着想。最後讓位於袁世凱,看出他的守信,但這不能使中國富強。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我們國家,但是,有了辛亥革命,就等於掃除了兩千年的封建制度,為我們後面的革命打下了基礎,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辛亥革命有着一定的意義,是它推翻了清王朝,是它翻開了我們中國嶄新的一頁!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2

一直都宅在學校,沒怎麼去校外看看。剛好趁這次五一小假我們幾個結伴而行,來觀賞辛亥革命博物館新館,真是難得的時間,難得的景點,難得的愜意!

我們一路擁擠,一路奔波,終於來到了首義廣場的南端。眼前的這組浮雕式用銅鑄的,這些革命黨人手握長槍。高舉旗幟,眼神堅毅而充滿希望!整個浮雕寓意:走向共和。值得注意的是革命黨人手中的槍,這個就是鼎鼎大名的漢陽造。接着廣場中心的是大型噴泉,不過我們來的時候,只看到裏面圓滑的鵝卵石。

我們沒去紀念館,直接來到了新館,領取了免費的門票,就直奔入口了。剛一進去,大家都連聲感歎真是太豪華了。一同學説,武漢建此用了90個億,我們不禁都張大了嘴,可見其含金量,真是不枉此行(後來回去百度了一下,發現上面説只用了三個億)。全廳有三層,分五個展廳,加一個多功能展廳。我們這個小組商量了一下,每個人都着重寫其中一個展廳的感想,我剛好分到了第三展廳。其中每個展廳都講述了一個主題,第一部分是講晚清中國,第二革命原起,第三武昌首義,第四創建共和,第五辛亥百年。

參觀了第一和第二展廳,我們來到了第三展廳。

第三展廳的主題就是武昌首義,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吧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現在大家看到的是當時的“花園山聚會”

1903年5月,吳祿貞邀集曹亞伯、李書城、馮特民等主要成員暢談革命方略,宣傳革命思想、派遣知識青年進入新軍。武昌花園山聚會雖沒有正式名稱和確定的組織形式,但實際上是湖北革命團體的源頭,在湖北軍界、學界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3

作為中國人,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這個日子。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辛亥革命,這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鉅變,一舉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因此,我觀看了電影《辛亥革命》,對辛亥革命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電影主要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在武昌,革命黨人名單泄露,形勢十分危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憤然打響了革命第一槍。武昌起義成功,舉國震驚,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歡欣鼓舞。立即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戰場,大大振奮了革命軍士氣。經過多方努力,南北代表雙方達成共識,支持建立共和政體。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孫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讓位,由逼退清讓位的人,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辛亥革命在多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響:在社會上,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在思想上,它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中國的未來,充滿着革命的因素和希望。我做為一名國小生,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回報養育我們的祖國!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4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題記。

一百年前的滿清,是一個目光短淺,用傲慢掩飾自私落弱的虛偽官員,對外奉承,對內進行種種殘酷壓迫,官吏肆意搜刮民財,帝國主義在我國土地上蠻橫霸道,對中國的能源,經濟,文化進行侵略,水生火熱的同胞們無以聊生,國將不國,又何懼犧牲!

廣大人民為了挽救清朝這一現狀,發動了多次起義;一些有主見,有良知的官員也組織了改革。可這些都由於國內官員,國外各國列強的阻止以失敗告終。但他們並未放棄,他們壓抑自己最大的能力,保護國家,推翻清朝的統治。

《辛亥革命》以此為始拉開序幕,1911年4月27日至1912年2月12日,孫中山辭任臨時大總統,圍繞武昌起義的歷史畫卷。孫中山先生髮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公元1911年10月10日,發動武昌起義,賜予不僅為中國證據開創新里程碑,也替中華民族翻開新頁。

對於當時的艱苦歲月,如今的我麼似乎有些生在福中不知福了。高科技,新產品,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便有不少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荒廢學業。你可知道,如今的生活是我們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那鮮紅的熱血換來的;你可明白,現在我們唯有努力學習,提高水平,中國才可在世界立足,不然,100年前的悲劇依然會在我們身上重演。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5

十月五日,胡老師帶領我們四十多名小記者來到世紀影院,觀看了一部愛國主義影片——《辛亥革命》。雖然我對這個名字很陌生,覺得好像不如動畫片好看,也不很瞭解影片的具體內容,但我還是興致勃勃的來到影院觀看,希望學到一些新知識。

在路上,爸爸告訴我:辛亥革命是發生在100年前的1911年10月10日的事情,因為那一年在中國傳統干支紀年中是“辛亥年”,所以叫“辛亥革命”。並且這個事件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影片開演後,首先出現的是烈士秋瑾,她帶着鐵鏈,走向刑場,我當時感覺很害怕,希望她不會死去。隨着影片的播放,我知道了這些值得永遠記憶的名字:孫文(孫中山)、黃克強(黃興)、徐宗漢、林覺民、喻培倫……也知道了那些“可惡壞蛋”的得名字:慈禧太后、怡王爺、袁世凱、……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槍炮聲聲,戰火紛飛的場面,使我更加明白了學校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那些我們從沒有見過面的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還有就是影片中孫文(孫中山)的演説,他有力的話語和動作,總是感染我,尤其是他説服那些外國人的場面,讓我十分感動。最可笑的是那個小皇帝和那些留着大長辮子,穿着大長袍的清朝人,動不動就下跪,讓我們大笑了好幾次,一幅落後可恥的奴才相,和現在的社會格格不入,並且至人民的死活於不顧將中國的土地送給外國人,這樣的政府就應該被推翻。

影片結束了,走出影院,外面明媚的陽光使我的心情好了很多,但還是無法忘記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和片段,以後我長大了就會更加理解這段歷史故事了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6

《辛亥革命》這一電影是對歷史事件的紀念,通過熒幕上的歷史畫面,讓我們看到祖國發展的道路,通過了解歷史,認知歷史,以促進當代的發展。

《辛亥革命》是一場充滿荊棘的革命,在這一道路上,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鮮血描繪祖國的未來。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註定了辛亥革命是一場空前的革命,孫中山先生用自己的堅強意志,開拓了革命的新道路。電影中有許多細節描述,比如孫中山先生在國外與外國政府官員協談時的激烈爭論的一幕,其以一己之力舌戰眾人,在面對種種刁難與不理解的情緒下,孫中山先生絲毫沒有動搖過自己的意志,這是鐵一般的意志!這是鐵一般的力量!正因為孫中山先生在思想上已經有了徹底的覺悟,在整個革命的道路上,才能走到最後。

電影中還有那麼一幕,在孫中山先生與革命同志們討論臨時大總統的事宜的時候,有刺客槍擊。一陣慌亂後,刺客被抓,在審問刺客的過程中,刺客對孫中山是滿嘴的辱罵,黃興進來後説了一句:“他和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世界裏。”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在當時清政府的歷史背景下,要完成一場革命並不只是軍閥形式的佔領,一場完整意義上的革命,應該是深入羣眾的內心,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要播種革命的種子,而且還要讓其健康成長。所以説,辛亥革命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它不僅改變了形式,而且革命的精神深入人心,是一場實質改變的革命。

時代的發展需要結合實際,一旦其發展變成盲目的,脱離實際的,就需要勇於改變,將發展的方向標重新定位。辛亥革命給予了我們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歷史不會再重演,但歷史的規律是會再現的,我們要觀史而明智,把握歷史的發展規律,正確指導自我的發展,不斷提高自我的綜合能力。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7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黨人經過精心策劃,在武昌發動起義,次日,起義軍佔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繼而控制了武漢三鎮,起義取得成功,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創建了中華民國,給水深會熱的中國燃起了希望,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20世紀初昏庸腐朽的的清政府喪權辱國,把中華民族推向國將不國的危險境地。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一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着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不管是林覺民的《與妻書》、還是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或者是鄒容的《革命軍》、抑或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慷慨赴死,一位位革命志士都是為了實現理想,喚起民眾覺醒,拋頭顱、灑熱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這種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值得我們敬仰。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在戰爭硝煙已經散盡的今天,我們不應忘記是革命先烈前赴後繼頑強鬥爭,才換來了我們和平、安寧的生活。在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的日子裏,我們更應銘記先輩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斷磨礪自己的心志,謹記孫中山先生的教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踏實工作、積極進取,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8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此刻的中國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這一刻,回顧百年前的先人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奮鬥與犧牲,仍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強的侵略與下。迫使中國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在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國人民不甘承受列強欺凌,幾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復興。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進行多次嘗試,辛亥革命就是前人從事的努力。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儘管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可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提高打開了閘門,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今日,社會上有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想以温和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但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可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

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9

辛亥革命是由孫中山帶領着一幫,深受中國千年來封建統治階級迫害的老百姓,從武昌開始的起義。這一舉推翻了封建統治的腐敗政治,把無數中國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

我敬佩那些勇士們。他們敢於向當時有十分大的權力的朝庭對抗。我也敬佩孫中山,他敢想敢做,才會有了這一次革命性的起義,他有能有謀,才會使這一次起義勝利;他組織力強,才會讓人民軍意見統一。在孫中山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站了起來,保護自己的家園。讓新中國的成立燃起了一絲絲的希望之火。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辛亥革命,也許今天的中國仍被封建統治階級控制,亦或者已成為外國人的俘虜。

生在今天的這個太平世界,我們應該感到滿足。因為我們不必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不必吃草根、樹皮,不必在艱苦的環境裏作戰,我們還在乞求什麼?為那華麗的衣冠與耀眼的財富而找父母不斷榨取他們的心血幹什麼?生在這太平的天地中已是上天給予你的巨大的恩慧。

在學習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迎面而來,不要説命運如此,不要説我要放棄,想想先輩們,他們與那討厭的命運做鬥爭,天塌下來也不會放棄,而是把天頂着,繼續與困難做鬥爭。我們在學習中碰到了困難相比之下算什麼呢?我們也要與困難做鬥爭,直到把困難戰勝啊!努力、努力再努力!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0

在沒有看《辛亥革命》電影之前,我對辛亥革命這段歷史是陌生的。這個國慶節,學校發了《辛亥革命》的電影票,心想:去看吧,約幾個同學一塊兒看多有意思啊,便決定去看看這部電影。

買了爆米花,走進電影院,找了最靠熒幕的位置,漫不經心的坐了下來,一點都沒有期盼的感覺,純屬的只為了看看裏面的大牌演員而已。然而當耳邊響起戰士們衝鋒陷陣的吶喊聲,屏幕上是戰士們衝進殺敵的場景,那場景讓我看得十分痛心,同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弄的頭破血流,你死我活呢?還不是帝王專制下,朝廷腐敗,清政府的無能,唯帝國主義之命是從,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皇朝為了得到四國銀行的資助,不惜出賣天朝的鐵路,更激起人民的不滿,我想我要是穿越到那時也會憤起反抗的。

黃崗起義、武昌起義……那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戰士們衝鋒陷陣,奉獻出了自我寶貴的生命。無數革命先驅們歷經了多少次的血戰,最後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換來了嶄新的制度——共和體制。

想着我們此刻幸福的生活,若不是那些戰士,拋頭顱灑熱血,那麼這天的中國會是什麼樣的呢?會有我們新中國嗎?

辛亥革命,一段值得我們銘記的歷史。國慶節的上空飄揚着紅旗,那是革命的紅旗,。我們緬懷辛亥革命偉大曆程之時,要學習那些犧牲的戰士們不畏艱難的英勇氣概,學習孫中山、黃興等革命者的革命風範和革命精神,腳踏實際地好好學習,讓祖國更完美,更富強!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1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辛亥革命這部片子,為什麼要去看呢?原因我自己也不是特別清楚,可能是因為對於一百年前的那場偉大革命的崇敬,或者是對於孫中山先生的崇敬,或許也是衝着成龍的面子,反正就是去看了,看完覺得還真的不錯。

或許這真的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我個人認為,只要電影還原的是歷史事實,是不是主旋律電影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的真相。我們的話題必須還要回到100年前的這場革命,之所以是革命,的確是因為革命黨人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革了清政府的命。事實上,我相信很多人對於歷史上的辛亥革命的瞭解只來源於當年上學時候所學的那一點,對於這場革命的細節、前因後果知之甚少,這個包括我在內!但是《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當年革命時的前因後果已經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孫中山先生的那種精神,而且影片將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都給了很詳細的描述,像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為什麼要辭去總統的職位,其實,在那個時代,孫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無奈。

有很多人看到這種革命電影都會首先以意識形態去評判電影,但我必須要説的是,《辛亥革命》整體上來看基本上與意識形態無關,而且整部電影和我們現在的黨和政府基本沒有任何關係(除了最後出的字幕部分),只是還原歷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譜,沒有吹噓,沒有功過是非,沒有對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批判,有的只是孫中山先生在革命過程中的無奈,所以我們不應該用意識形態的眼光去看待這部電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2

今天我們全班同學來到了那以前只在書上見過,聽老師説過的革命聖地——辛亥革命博物館。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綿延兩千年的封建帝制,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我們懷着萬分激動的心情親身親身感受了那革命的氣息,去與歷史真正的“零”距離接觸。

還未走進博物館,就可以看到由紅色磚砌的鄂軍都督府,它莊嚴宏偉的氣勢立刻吸引了每個人的目光,在解説員的陪同下,我們先後參觀了傳達員室,外交部,都督會客與會議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餘間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後就去參觀辛亥革命的壁畫,在牆壁四周都陳列有關辛亥革命的畫,同學們在仔細看着,想象着,解説員了也就一旁不停地敍説着,不僅如此,我們還見到了先烈們的部分遺物與手跡,還有戰鬥時的血衣,大炮,刀等戰鬥工具。最後,在孫中山的題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則昌,逆之則亡”。結束了參觀,每個人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而博物館的一切卻永駐每個人心中。

歷史,那是屬於過去的東西,當然我們不能忘記,要以此來激勵我們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但未來與現在相比之下卻更加重要。未來,是屬於當代大學生的,未來的歷史的樂章由我們去譜寫,如何才能寫好呢?那就是我們現在應努力在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能力,增強素質,適應社會需求,做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去報效祖國,投身社會。

未來是美好的,是更加輝煌燦爛的。為了自己、祖國的明天,我們要從現在起,從此時起把握機遇,創造輝煌,明天一定是我們的!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3

梭於鏡頭之間,願用拙筆一支,記錄豪情滿懷的慷慨赴死,記錄大義凜然的奮不顧身,記錄用生命譜寫下的絢爛篇章。當無邊的黑暗蠶食着中原大地,當腐敗的統治奴役着華夏兒女,當列強的陰謀瀰漫在談笑之間,當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羣人,截然相反,他們高舉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奮不顧身,以自身綻放絢麗,亦是甘之如飴。

秋瑾:淡然赴死,高潔如白蓮。青石板上伴隨着鐵鏈劃過刺耳的咣噹聲,一位婦人手銬木枷,腳綁鐵鏈,卻毫無懼色,就如同出於淤泥之上的白蓮一般,一路平靜,一路淡然……“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明明是壯志凌雲的話語,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視,但她,只是平靜的敍説,淡然到讓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舊困不住她自由的靈魂,哪怕是堅固的腳鐐依然鎖不住革新的腳步。面對滿官的指責,她置個人情思於度外,系國家未來於心中:“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寧靜温和而令眾人無言以駁。秋瑾身處麻木的社會,遭眾人不解,但她依舊堅持自我,起義失敗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奮鬥不息。青石板上高潔淡雅如白蓮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駐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覺民:白衣飄袂,傲然如白梅。他僅僅一襲白衣就足以構成殘酷戰爭中最美的一道風景,臉上革命的驕傲足以讓末路之人看不到生還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俠肝義膽,鐵骨錚錚,利落的裝槍上膛,迅捷的瞄準射擊,一舉一動,凌厲中飽含詩意,白衣上點點血色漫延而開,踉蹌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這是獨屬於林覺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隱藏的是堅韌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動的是義薄雲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燒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脈。一個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輕而熱血的生命換取了畢生的信仰,卻留下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自古情義難兩全!

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他們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綻放出革命的芳華,他們用身軀支撐起黎明前的曙光,他們用生命鋪築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們用熱血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們用信念維護了泱泱大國的不屈。他們的生命之花,開得無比悽美,無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驅,那年輕的生命,那不屈的靈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動人的鏡頭。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4

以前,辛亥革命這個名詞總是在歷史書中看到或是在新聞中聽到。至於對它的瞭解也只是從歷史教師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這個名詞在我腦中很平面,沒有立體、鮮活的感覺。可是《辛亥革命》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兼顧藝術欣賞性和歷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現了辛亥革命這段歷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孫中山説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顧歷史,1911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搖搖欲墜,人民深受壓迫。革命對於當時的人來説是改變命運,更好的生活;對於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來説是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職責和使命。他們要為天下人造一個寧靜温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温和為何物。

《黃花崗烈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雲因而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烈士為了革命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禁想問:為什麼要革命呢犧牲了那麼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對革命者的選擇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這樣。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説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組織內閣的時候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行憲政的誠意。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命。僅有革命才能改變命運,才能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向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麼要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使得他復辟帝制,竊取革命果實。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為孫中山期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制的政體能夠完整,所以他承諾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雖然説孫中山不該讓位於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後,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奈。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必須的進取意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但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後發生的兩次帝制復辟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5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黨人經過精心策劃,在武昌發動起義,次日,起義軍佔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繼而控制了武漢三鎮,起義取得成功,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創建了中華民國,給水深會熱的中國燃起了希望,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20世紀初昏庸腐朽的的清政府喪權辱國,把中華民族推向國將不國的危險境地。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一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着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不管是林覺民的《與妻書》、還是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或者是鄒容的《革命軍》、抑或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慷慨赴死,一位位革命志士都是為了實現理想,喚起民眾覺醒,拋頭顱、灑熱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這種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值得我們敬仰。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在戰爭硝煙已經散盡的今天,我們不應忘記是革命先烈前赴後繼頑強鬥爭,才換來了我們和平、安寧的生活。在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的日子裏,我們更應銘記先輩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斷磨礪自己的心志,謹記孫中山先生的教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踏實工作、積極進取,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6

《辛亥革命》是一部扣人心絃的電影。看完之後,我不禁心潮澎湃,久久地、久久地沉浸在影片的情節中,深深地被那些起義軍的精神震撼。尤其喜歡影片開頭秋瑾戴着腳鐐走向斷頭台的那一刻,他説:“我的死是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這句話讓我覺得秋瑾小小的身軀一下子變得如此高大、如此神聖,她的話語又讓我們的心在滴血。感人的畫面接連出現,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件件衣服裏放着的各種“與妻書”、“絕命書”……他們是懷着一種怎樣的心情走的?悽慘的畫面讓我喘不過氣來,眼睛緊緊地盯着畫面,生怕會漏下一個精彩鏡頭。

1911年,廣州起義爆發。因兵力和武器差距懸殊,起義軍不得不宣告失敗。不久,武昌起義爆發。依靠強大的兵力和武器,起義勝利。隨後,17個省的光復會,同盟會紛紛宣佈獨立。這時,孫文(孫中山)先生回國,並宣佈中華民國成立,自任臨時大總統,後因袁世凱逼退清帝,封袁世凱為第一任總統。袁世凱治國無方,最終退下了王位。

1911年4月27日,黃興發動的廣州起義失敗後,72名活着的革命人士被捕殺害。其中,林覺民被審問時的那句話“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真正地感動了我。

太平洋另一邊,孫中山先生説:“我拿得起筆,拿得起手術刀,怎麼就拿不起槍呢?這朝廷不堪一擊,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孫中山先生,他無疑是偉大的,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刻,他義無反顧地為了全中國人民而奮鬥,他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實現了“吾之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的誓言。在他的領導下,大批革命黨人和愛國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的旗幟下,廣泛傳播革命思想,積極興起進步浪潮,連續發動武裝起義。套用電影裏的一句話,“孫文,他是一個無私的人!”國內武昌起義成功,舉國震驚。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的成員無不歡欣鼓舞。孫中山在這緊急關頭,認識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要先切斷了它的軍費經濟來源。於是他立即奔赴歐洲四國銀行,力排眾議,最終成功説服四國銀行團暫緩向清政府貸款。很快,孫中山就帶着所有革命人的希望,回到了中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雖然比不上歐美國家的革命、起義,但在徹底剷除封建主義上,遠勝於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使清帝退位,還讓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民國期間,雖然經過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所以説,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這部影片,把辛亥革命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希望我們這些作為晚輩的,能夠發自內心的去保持對於前輩先賢們的崇敬,並引以其為榜樣,激勵自己,為了那一份信念、信仰,勇往直前,永不放棄。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7

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在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的背景下,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通過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

1895到1910年,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多次起義,秋瑾、徐錫麟等一批革命黨先驅先後犧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孫中山先生組織力量在廣州發動起義。廣州之戰終因革命黨人寡不敵眾而告負,林覺民等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的革命骨幹壯烈犧牲。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遺體,葬於廣州城外的黃花崗。看到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為了民族前途,國家命運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偉大情操所征服了。我們的民族有這樣偉大、這樣無私的人,又怎能沒有燦爛的明天,光明的未來?接下來,清廷在四川又一次喪權辱國的行為,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被緊急抽調前去鎮壓。與此同時,湖廣總督瑞?開始對革命黨人逐一捕殺,革命形勢十分危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憤然打響了革命第一槍。經過一夜激戰,武昌起義的革命軍攻佔了總督府,武昌起義成功。孫中山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戰場,大大振奮了革命軍士氣。

風雨飄渺的清廷只好請袁世凱出山,率北洋軍鎮壓革命。革命的危急關頭,孫中山奔赴海外,力排眾議,最終説服西方列國財團,不再借貸款支持清廷。接下來的陽夏保衞戰打得異常慘烈,黃興和黎元洪艱難支撐。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夾擊下,黃興毅然決定率部撤往長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圖大業。長江戰艦在行進中,傳來了多省宣佈獨立的消息,黃興等人備受鼓舞。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8

辛亥革命,不只是一部影片,而是我們偉大的祖國第一次歷史性的鉅變——一舉推翻清朝政府、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辛亥革命的整個過程。孫中山先生甘冒隨時會被殺頭危險,創建了興中會。

孫中山先生向人們描述革命的終極目的是推翻封建專制政體,創建共和民國!“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這句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裏,革命的目的與此,人民的希望於此,這就是革命的真正意義所在!

辛亥革命前期,列強主義者紛紛開始了瓜分中國狂潮!“東亞病夫”的兒女同母親一起忍受着千災百難!然而,無能的清政府幹着對外投降賣國,對內殘酷鎮壓人民革命的腐敗,禍國殃民!

在這黑暗時刻,“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的口號喊出來了!一撥又一撥的呼聲響徹大江南北!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終於開始了!

武昌,武漢,南京。各地紛紛積極響應,一槍又一槍的“反君主專制”打響了!各地人紛紛加入革命,參加戰鬥!逼得清政府退位,“東亞病夫”站起來了!

辛亥革命,世界人所知,世界人驚歎,世界的東方,屹立起了東方的雄獅——中華人民共和國!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19

是懷着沉重的心情看完《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的。觀後我百感交集,熱血沸騰,我想大聲吶喊……

我要大聲吶喊:吶喊一個朝代的無能,吶喊一個沉睡的巨人!

一個落沒的王朝總是平覆一個輝煌的王朝。在清朝歷史的足跡中,我找到了屬於康乾盛世的那一個,盛世滋丁,安居樂業。但畢竟康乾盛世畢竟只是曇花一現!更何況其經濟水平、軍事實力遠遠比西方的歐美國家落後呢。到了晚清,一時的盛世瞬間便成空中樓閣——1840年,英國第一次向古老封建的中國開炮,外國商人攝盡所能,大量鴉片浩浩蕩蕩破門而進。鴉片氾濫,氾濫了中國人們的心;鴉片蠱惑,蠱惑着麻木不仁的沉默者。它的一聲炮響打破了沉醉於“天國”的美夢。這只是一個王朝淪陷的開始罷,翻翻沉重的歷史吧——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八國聯軍……血寫的事實刺痛了雙眼。今天的我們不能僅僅為外來的侵略者的無理而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而感到憤慨,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們透過歷史看清了所謂的文明人的嘴臉,當他們擦亮自己的鞋趾高氣揚時,還不知道腳底下踩碎了多少他們的“文明道理”。他們一次又一次在古弱國土上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野蠻的分贓。回觀歷史,那些歲月已過去,我們更應該撥開一切來看清自身的問題:閉關鎖國,思想落後,這都是一個民族致命的弱點。當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軍捕獲槍斃時,看看吶,圍觀的竟是一羣中國人啊!麻木的心有誰能喚?麻木的人有誰能喚!

這時,辛亥革命就在民族存亡那一刻,爆發了……

我要大聲吶喊,為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你們是我們民族的希望!

觀看歷史,我們看到:在檀香山上,在興中會中,烈火待燃,炮火待發。各國志士,華人華僑決心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建立共和國。當武昌起義的炮火打響,黃花崗烈士林覺民正在給他的妻子寫《與妻書》……他的眼淚潛然而下,滴落化成了墨,寫不盡的纏綿悱惻,捨不得擱筆,一閣,就是永別。他沒有悲悲切切,而是大義凜然表現出一個男子漢愛國氣節。再看秋瑾被捕後,英勇不屈。1907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紹興軒亭口刑場,她目別祖國藍天,慷慨就義,年僅31歲。她以一腔熱血,終於喚醒了中華民族;還有許多許多這樣的仁人志士,他們不怕流血犧牲,為了探索新中國,揮灑自己的滿腔熱忱……

辛亥革命的炮火,響遍武昌城頭。連綿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終成歷史。悲哉!秋之為氣;壯矣!瑾其可懷。寂寞黃花,碧血永悲:風雲變色,埋恨千古。青山有幸埋忠骨,有多少為革命而付出了鮮活的生命,而他們的功績是永遠也不會被歷史的風沙所沖刷,永遠不會……我要大聲吶喊,吶喊今天這個用無數生命會換來的世界!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20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千萬年後,那個拄着手杖,在風雨中疾行的醫生,該是怎樣的形象?有些人看來,他遙遠地揹着一座山,煢煢而前行,雖不見前方的一點星光、一個人影;另一些人看來,他在眾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滾打於亂石的河灘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還有一些人看來,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崑崙之山,他右手舉起的手杖分明揮向每一個靈魂中的每一根長辮,而他無聲的歎息和沉默的熱淚,分明在那黃河與怒海之間,驚濤拍岸;或有一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具醫生的骸骨。

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權民生之骨。這個清澈的靈魂:天下為公之魂。這是一個樸素的名字:孫文,他是一個醫生。這具醫生的'骸骨,這個靈魂的名字,具體又是怎樣的形象?

不知他的勇氣從何而來,他的力量——靈魂的力量——又如何而來。他的陵墓上鐫刻着“天下為公”,意味着他立志做黃帝魂的拯救者——這也許能解釋:重揚黃帝旗的同盟會在武昌的一聲槍響,十六年的雞蛋終於一朝撞碎了石頭,這個醫生卻沒有搖身變作歷-史上成百上千畫地為隅的梟雄,而是將自己作為最後一片蛋殼,向搖搖欲墜的巨石發出了最後一擊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來:恢復中-華,他勝利了;創建共-和,他勝利了;重煥黃帝文化,他勝利了;揭開現代建設,他勝利了;黃埔肇基兩-岸國防,他勝利了;他的繼承者們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贏來了港澳迴歸,他勝利了……這位醫生在天上會怎樣俯瞰着這個苦難的民-族呢?是依舊憂鬱地凝望着她的病痛?是仍然撫-摸-着被虛驕的訕笑所掩蓋的病灶與傷痕?還是悲憫地注視着她膝蓋之下被風化已久的鹽鹼地,恨不能再生人間、再嘗一遍俗塵的辛酸,以將她脊樑裏潛伏的“強掩弱、眾暴寡”的辮子連根拔起,重生那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華夏原型,再現她“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華夏姣顏?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裏,迴盪着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裏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21

電影《辛亥革命》的成功上映,使我有幸重温了百年前那段曲折艱辛、可歌可泣的歷史。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外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內有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統治,內憂外患下的祖國滿目瘡痍,逐漸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中國人民當然不會就此屈服,於是,實現民族復興成了幾代人的夢想,無論是由農民領導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還是走上層革新路線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再到打破了兩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幾十年間,無數有識之士前仆後繼,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鑄就了一部救亡圖存、民族抗爭的中國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這場幾乎吸納了當時所有中國先進分子的民主革命,雖然最終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但它終結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統治,消滅了世代相襲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更是給苦難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權、民生的新思想,在必須程度上,解除了傳統封建禮教對人民的束縛,也為之後各種新思潮在中國的構成和傳播掃清了障礙。能夠説,辛亥革命為近代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再回到電影中,當目睹年僅32歲的秋瑾英勇就義時,我動容了;廣州起義後,當看到林覺民烈士的遺體被殘忍的敵人拋入水中時,我憤怒了;當聽着起義的號角,相隔百年見證武昌首義的勝利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感人之處,莫過於這些革命者很多都來自富足的家庭,他們甘願拋棄優越的物質生活,告別自己的親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這天我們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中上課,而我們能夠享受現代化帶來的幸福生活,試想一下,若沒有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這天的中國又將會如何?忘記歷史是一種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歷史。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將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讓孩子們明白如今的完美生活來之不易,照顧好祖國未來的“花朵”。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22

從辛亥革命到現在已有100年了,整整1個世紀,我中華髮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中國已不在是一個任人宰割的國家,中國現在已是一頭早就醒了的雄獅,屹立在世界。

我滿懷激情去看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辛亥革命》影片,辛亥革命是一次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它結束了中國兩千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鬥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推動力歷史的前進。

在觀看這部電影中,它彷彿把我帶入了那場革命的時代,從同盟會的建立到廣州的黃花崗起義一個個熟悉愛國主義者的面孔呈現在我們眼前,他們為了祖國明天的安定與繁榮,更早的讓人民擺脱封建王朝的壓迫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們甘願犧牲自己去喚醒更多受壓迫的人民;從林覺民《與妻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有些人早做好犧牲的打算,他們已不堪忍受這個滿目瘡痍狼行於世的社會;從秋瑾英勇赴義的坦然,看出他們對死的坦然,他們想喚醒更多的人們,為後代創造更加美好的環境。

雖然這次起義沒成功,但它喚醒了更多的人們,更多的人們去參加革命,他們的就義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喚醒了更多的人民,他們的精神永存,他們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更加的投入革命,追求一個更好的社會。

在這段影片中我感受到革命者那種不屈服的精神,孫中山和黃興等其他革命領導者並沒有因為這次革命的失敗的放棄他們對共和民主的追求,敢於在封建和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敢於反抗,敢於鬥爭,他們也無畏時代環境的惡劣,敢於生命去詮釋自己的理想,去改變祖國的未來。

正是因為這種不屈和艱苦奮鬥的精神,他們迎來了第一個勝利,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武昌起義的成功在整個中國引起了巨大轟動,各個省份紛紛獨立,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建立具有化時代的意義,它更快的加速了封建統治的瓦解,一個嶄新的共和主義國家的成立。中國也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雖然革命的果實卻遭到袁世凱的竊取,復辟稱帝,但革命的整體還是成功的。

看完這部影片,我感觸很深,革命者為了祖國未來的繁榮與富強,也為了給自己下一代建造更温暖的家,他們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去奮鬥。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革命者那種無謂犧牲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讓我感動,我真想回到那個年代和他們一起革命,更近的去感受他們的氣息。

現在我們有一個強大而穩定的祖國,我們不需要和他們一樣去流血犧牲。可是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什麼,我又在做什麼,當今這種美好生活我們應該怎麼利用,我應該怎樣做才能成為新一代的接班人,上一代革命先人用鮮血我們營造一個美好的家,我們應該怎樣更好的維護。

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更應該懂得珍惜和維護,熱愛祖國,認真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把知識更好的運用,努力成為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新一代,使祖國變得更強大。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23

這部電影,細膩,深刻,把辛亥革命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喜歡影片開頭寧靜的那段告白,她帶着腳鐐走向斷頭台的那一刻,出影時間最短,但是卻讓我最為感動,她在犧牲前説的:“我的死是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頓時,我有一種眼淚要衝出眼眶的感覺。

今天的我們其實就是她當年説的孩子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真的不要忘記那些流過鮮血和犧牲的革命先烈,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堅定的信念換來了我們今天的歡笑和幸福。戰爭的場面看着讓人揪心,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勇敢的拋棄家中的妻兒和一切,拿起捆綁的手彈跑向敵軍的那邊。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一件件忘我犧牲的事蹟,一幕幕不能忘記的場面,深烙在心底!

秋瑾説:“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温和的世界……”林覺民説:“革命是給天下人謀求幸福……”孫中山説:“革命是……使全國之人無一貧者,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東方……”。這一句句,無不感人肺腑,而我所流淚的真正原因,其實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美好願望——這是多麼美好的、直到現在仍尚未實現的願望啊!以至於我在心裏懷疑,他們的願望,永遠只能是一個理想的、美麗的願望而已。那麼,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又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結果,我迷茫了,迷茫得流下了眼淚。

我們知道,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孫中山,當然,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他,還是一名醫生。他從一位醫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為了推翻封建帝制,發動11次武裝起義,失敗了再起義,越挫越勇,百折不撓,歷盡磨難,其堅定的愛國信念,深深地感動我們。為了給國家留下一個光明體制,為實現最高政治目標推翻帝制,他毅然辭職讓位,以總統一職換袁世凱叛清,實現共和制度,其偉大的人格令人景仰,這樣的情節只能是由偉人創造出來的,而不是電影情節塑造出來的!可是回到我們的現實,我們扣心自問,現在的生活條件照當時相比要優越得多的多,可我們是否能夠像孫中山先生那樣不畏艱險困苦,不畏挫折,為了自己的信念、信仰而堅持到底呢?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像孫中山先生那樣無私呢?要知道,在當時,大總統的位置可是相當於皇帝寶座啊,這在現實社會中,還不要説什麼大總統的位置,有多少雞皮蒜毛之事又讓多少人為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所以説孫中山先生的境界和覺悟,那是難人可貴的,更非等閒之輩所能及也。也正因為如此,當時才會有那麼多的熱血青年追隨於他,為之而獻出生命。

也許我們當中的有人會説,自己生錯了年代,如果也生活在那種亂世,説不定也將成為這些革命先烈中的一員。其實,我覺得這是遐想也好,假設也罷,都毫無意義。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着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我們這個時代所特有的新的方式去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最後,謹以此片表達我們心中對於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也希望我們這些作為晚輩的,能夠發自內心的去保持對於前輩先賢們的崇敬,並以其為榜樣,激勵自己,為了那一份信念、信仰,勇往直前,永不放棄。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24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際,這部電影《辛亥革命》終於以影像史記替觀眾梳理清晰了關於辛亥革命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即1911年1912年舊曆辛亥年間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先與清廷、後與北洋袁世凱完整的鬥爭經過。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壯烈的出場,祂留下的那篇著名的《與妻書》100年來一直被廣為傳誦,我曾有幸見過這位福建青年的手書,筆跡神采飛揚之至。然而內容確實讓人不禁潸然淚下,與妻"吾至愛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複雜的感情,對妻子的深情、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祖國的責任忍受着悲傷,忍受着無限的不捨,與愛妻永別,獻身於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革命事業。其愛情之偉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優美的散文家書,情韻濃厚,內涵富澤,怎能令人不愴然涕下!

正如孫中山所説,參加黃花崗起義的盡是才華橫溢的中國少年英雄;電影至最後也落在林覺民夫人陳意映和孩子身尙,父輩們流血犧牲只為換得下一代人能夠過尙自由陽光的新生活,這是電影作品裏少有的能將大時代、大事件歸一為小家庭、小悲歡的一部,也是意圖用百年前的這宗大事件感化當代人的一種努力。

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

整部電影的起首,鑑湖女俠秋瑾毅然赴死的過程已經彰顯創作者的意圖,即想用樸實的生活道理概括那茖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革命歷程。

"這兩名孩子就要失去母親!"

"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頭,堅決地拒絕官吏的最後通牒,毅然決然走向刑場。沉重的枷鎖根本無力使她低頭,握緊的雙手決不會再向惡勢力鬆拳,黑壓壓的腳鏈拖在泥濘的石板路尙,步伐含恨,卻是義無返顧的。囚鏈一環扣一環,扣得越緊,封建社會的愚昧愈發顯得深不可測。

兩邊站着的老百姓表情茖茖太過木訥,正如魯迅那篇《藥》裏夏瑜形象的一般。週記大全"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茖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茖温和寧靜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温和為何物。"捧着與兩名兒子的合照,流下兩行清淚不染灰塵。張口深深歎息,這是母親對你們最後的鐘愛。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

風,吹入你的夢;你,夜裏追着風。這目光熟悉又陌生,無懼、無畏,亦無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訥!中國人民正團結一心,腳踏實地的走在復興的征途尙。世界看得見我們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當代學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沒書念,不愁沒有發展的前途。每當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雄壯地迎風飄揚。我知道,革命前輩們,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靜祥和的藍天尙愛撫的凝望着我們。我們,必將不辜負戰士們的流血犧牲,不辜負父母用勞動汗水的養育,不辜負共產黨正確的領導方針!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25

梭於鏡頭之間,願用拙筆一支,記錄豪情滿懷的慷慨赴死,記錄大義凜然的奮不顧身,記錄用生命譜寫下的絢爛……當無邊的黑暗蠶食着中原大地,當的統治奴役着華夏兒女,當列強的陰謀瀰漫在談笑之間,當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羣人,截然相反,他們高舉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奮不顧身,以自身綻放絢麗,亦是甘之如飴。

秋 瑾:淡然赴死,高潔如白蓮

青石板上伴隨着鐵鏈劃過刺耳的咣噹聲,一位婦人手銬木枷,腳綁鐵鏈,卻毫無懼色,就如同出於淤泥之上的白蓮一般,一路平靜,一路淡然……"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明明是壯志凌雲的話語,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視,但她,只是平靜的敍説,淡然到讓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舊困不住自由的靈魂,哪怕是堅固的腳鐐依然鎖不住革新的腳步。

心裏,許是放不下天真可愛的孩子,心裏,許是放不下眷意濃濃的親情……面對滿官的指責,她置個人情思於度外,系國家未來於心中:"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寧靜温和而令眾人無言以駁。

秋瑾身處麻木的社會,遭眾人不解,但她依舊堅持自我,起義失敗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奮鬥不息。青石板上高潔淡雅如白蓮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駐在所有人的心中……林覺民:白衣飄袂,傲然如白梅他,僅僅一襲白衣就足以構成殘酷戰爭中最美的一道風景,臉上革命的驕傲足以讓末路之人看不到生還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俠肝義膽,鐵骨錚錚,利落的裝槍上膛,迅捷的瞄準射擊,一舉一動,凌厲中飽含詩意,白衣上點點血色漫延而開,踉蹌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這是獨屬於林覺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隱藏的是堅韌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動的是義薄雲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燒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脈。

面冠似玉,肝膽如鐵,心地赤誠如朝陽。即使沉屍於水下,嘴角依舊有淺淺的笑意,此情此景,悽美如畫,可不難讀出其中的深韻。也正是這個人,讓我心疼,卻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個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輕而熱血的生命換取了畢生的信仰,卻留下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自古情義難兩全!

他們,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綻放出革命的芳華……他們用身軀支撐起黎明前的曙光,他們用生命鋪築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們用熱血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們用信念維護了泱泱大國的不屈。他們的生命之花,開得無比悽美,無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驅,那年輕的生命,那不屈的靈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動人的鏡頭。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26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呂克貝鬆的紀錄片《海洋》,一部就是《辛亥革命》。

其實這兩部沒什麼好聯繫的,就是又讓我想——人類,這東西。

人類説偉大,是偉大,有人為了信仰完全的奉獻,有人創造日異月新的技術,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而人類在戰爭中,災難中,渺小得可悲,生命脆弱得可憐,推動歷史的卻又是渺小的凝聚,或者是無巧不成書的真實。

話回這部電影,要知道這部電影畢竟只有兩小時,要在這兩小時演出所有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動人心魄的事件是不可能的。

就連首次取得勝利的武昌起義,也是了了帶過。其實關於這段,有些蠻有意思的段子,固然歷史有它的必然性,推動歷史的有偶然因素,偶然登場的人,比如湖廣總督瑞澂的夫人,號稱民國西施的廖克玉。當時革命軍的即便是情緒高漲,比之實力還是遠不及守備軍,但是瑞澂硬是聽了他夫人的話,攜帶家眷出逃,武昌的勝利,得到了大量金錢和兵器,為以後的擴軍,造兵買馬奠定物質基礎。

關於武昌起義,前兒看見bbs上有朋友問,那時孫中山在國外,黃興在香港,所以武昌起義怎麼能説他們領導的呢?其實本來武昌起義就不在同謀會的謀劃之內,之前革命黨人也是頻頻叫板,但結局就像黃興對自己的戲言,“愧我年年頻敗北,馬前趨敗敢稱雄。”年年頻敗北,就是那時的情況,偶然勝利後,歷史的走向交還再次登場革命黨。

除了孫中山、黃興,我還挺想説鴨子趕上架的“泥菩薩”黎元洪,歷史對他的評價充滿爭議和矛盾。電影裏,黎元洪菩薩心腸着墨比較少,他作為政治家或許不算出色,位高言輕,可作為個人,他温柔敦厚,菩薩心腸,哪怕有人説“柔懦誤國"。罷了,對於個人我在這兒我還是不想多做言語。

但凡是拿給一般人看的電影(純藝術電影則非),都有自己的一個立場,對某個事物有個評斷,包括我們所看的時政雜誌,它所編輯出來的,討論問題引導人們得思考,也是有個基準的。比如你不會看到南方週末寫出《嘉人》雜誌上郭美美的專訪,它的level大家是看到和認可才會去買。

辛亥革命也是,特別是它反覆強調“革命”是什麼,意義在哪裏。

其實革命也是近現代才有的詞語,從日本沿用過來,在這之前,都稱之“造反”,成功便改朝換代矣。

英文的Revolution本意是“旋轉”,發生變化,電影的革命,無論是秋瑾所言,還是林覺民所言,都代表了導演的看法(至少是想要輸出的看法),這也是我們普遍的看法,把它賦予了一種色彩,這種色彩就是正義。

我們為電影裏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犧牲哭泣,為孫中山的革命理想感動,不理解不為國家榮辱奮鬥之人,而我卻想到明末清初的人那些反清復明的人,明朝後期的確腐敗不可救也,清朝皇帝確實普遍勤政,然後在我們大清王朝的時候,世界的走向又是如何呢?如果那時起義成功砍掉這個閉關鎖國的王朝,歷史又是怎樣看那樣的人呢?我能説,革命是勝利者的話語權嗎?

電影裏有段林覺民與張鳴岐的對戲,我想當林覺民説到“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無不感動。可我老是記得張鳴岐黯然的表情,對年輕生命逝世的搖頭,就像《建黨偉業》裏,辜鴻銘對羅家倫搖頭一樣,我都有種同樣的情感(當然我本身就覺得這一幕很玩味,要知道羅家倫和辜鴻銘就是一輪交替)。

我反覆問自己,革命是什麼。

所以孫中山最後那句,革命是可以不流血的,才是深深感動我的話。古往今來不乏好事者,成天喊打喊殺的人,戰火燒到家門口,也只是雞飛狗跳之徒。

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曾經“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大帥們,總統們,我都無法單純的對他們施予厭喜,或許就像何亮亮所言“稱得上政治家的人都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叫做“忽悠”,從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的遠交近攻開始,到後漢三國的諸葛亮聯吳抗曹,再往下的“忽悠家”們數不勝數。”

想不被“忽悠”,難,保持清醒,更難,你問我立場,我沒有立場。

對於今日登場的人物,我越來越明白陳丹青在接受採訪(是什麼採訪我記不住了)時候説的簡單四個字——“獨善其身”。

:這是趙文瑄第二次演孫中山了,宋氏王朝的孫中山説了一句話,讓我影響深刻,在孫忠山病危之時,羣眾喊出了“孫中山萬歲!”孫中山説:“萬什麼歲啊,中國人什麼時候才知道皇帝時代已經結束了。”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27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辛亥革命是一場震撼人心,轟轟烈烈的革命,它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在100年前,戰爭的硝煙蔓延在各地。革命聯繫的不只是性命,還是命運。今年的紀念辛亥革命的電影《辛亥革命》上映,它的上映讓人們都更加了解辛亥革命。

電影主要記敍了在晚清末年,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推翻清政府,在之後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多次起義,秋瑾等一批革命黨犧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孫中山在海外召集同盟會骨幹,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黃興與徐宗漢,祕密潛入廣州。然而廣州之戰終因人寡不敵眾而告負,林覺民等大批革命骨幹犧牲,黃興身負重傷。徐宗漢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遺體72具,葬於黃花崗。武昌起義成功,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歡欣鼓舞。立即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振奮了革命軍士氣。陽夏戰打得異常慘烈、艱難,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夾擊下,黃興率部撤往長江下游,集聚力量。最後打敗清廷,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

電影還原的是歷史事實是不是主旋律電影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的真相。這部電影展現了100年前的戰爭,讓觀看的觀眾彷彿回到辛亥革命。這部電影注重細節與展現,讓觀眾感同身受。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雖然有一大批革命戰士在革命中犧牲,()但有些人的死輕於鴻毛,有一些重於泰山。他們的犧牲換來的是和平,他們的犧牲沒有白費。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愛國之人。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百姓。我們都愛我們的祖國母親,我們雖不用效仿孫中山,從一個醫生,變成革命帶領者,國家大總統,但我們的愛國可以轟轟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我們也可以為社會出力,讓祖國美麗。

革命烈士們,愛國戰士們。你們為羣眾獲得幸福,獲得尊嚴。你們用生命保衞國家,平息濃濃的煙火。不管是赫赫有名還是默默無聞的戰士,你們都一樣,都一樣是中國的恩人。

《辛亥革命》觀後感 篇28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千萬年後,那個拄着手杖,在風雨中疾行的醫生,該是怎樣的形象?有些人看來,他遙遠地揹着一座山,煢煢而前行,雖不見前方的一點星光、一個人影;另一些人看來,他在眾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滾打於亂石的河灘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還有一些人看來,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崑崙之山,他右手舉起的手杖分明揮向每一個靈魂中的每一根長辮,而他無聲的歎息和沉默的熱淚,分明在那黃河與怒海之間,驚濤拍岸;或有一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具醫生的骸骨。

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權民生之骨。這個清澈的靈魂:天下為公之魂。這是一個樸素的名字:孫文,他是一個醫生。這具醫生的骸骨,這個靈魂的名字,具體又是怎樣的形象? 不知他的勇氣從何而來,他的力量——靈魂的力量——又如何而來。他的陵墓上鐫刻着“天下為公”,意味着他立志做黃帝魂的拯救者——這也許能解釋:重揚黃帝旗的同盟會在武昌的一聲槍響,十六年的雞蛋終於一朝撞碎了石頭,這個醫生卻沒有搖身變作歷-史上成百上千畫地為隅的梟雄,而是將自己作為最後一片蛋殼,向搖搖欲墜的巨石發出了最後一擊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來:恢復中-華,他勝利了;創建共-和,他勝利了;重煥黃帝文化,他勝利了;揭開現代建設,他勝利了;黃埔肇基兩-岸國防,他勝利了;他的繼承者們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贏來了港澳迴歸,他勝利了?這位醫生在天上會怎樣俯瞰着這個苦難的民-族呢?是依舊憂鬱地凝望着她的病痛?是仍然撫-摸-着被虛驕的訕笑所掩蓋的病灶與傷痕?還是悲憫地注視着她膝蓋之下被風化已久的鹽鹼地,恨不能再生人間、再嘗一遍俗塵的辛酸,以將她脊樑裏潛伏的“強掩弱、眾暴寡”的辮子連根拔起,重生那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華夏原型,再現她“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華夏姣顏?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裏,迴盪着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裏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