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

校園1.1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篇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少年時就與胞弟王縉離開家鄉蒲州到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客遊。在詩歌創作方面的久負盛名,使他成為王公、駙馬、達官貴人的座上清客,這使他有機會大量接觸上層社會的生活,對世態炎涼和統治階級的腐敗生活有了深刻認識,並且產生了深深的厭倦。久而久之,思鄉懷親之感不斷襲擾他。特別是在他十七歲那年的“九·九”重陽佳節之日,達官貴人們都以家宴自娛,胞弟王縉也回蒲州去了,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和思鄉之情突然在舉目無親的詩人心中爆發,遂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首句寫身在異鄉的詩人每到佳節倍加思念故鄉的兄弟親人。

起句一個“獨”字,造境突兀,既刻劃出了詩人舉目無親、孑然孤單的形象,又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寂寞淒涼的心境。兩個“異”字迭用,更加強了詩人的孤獨之感,為詩的畫面增添了悽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詩的詩眼和感情主線。這裏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這一特定時間的侷限,使人體會到詩中之情醖釀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發只不過是碰到了重陽佳節這一導火索罷了,一個“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了平日思親之經常。這兩句詩着重在寫詩人節日的感受,由於詩題已經點明時值重陽佳節,埋下了熱鬧歡愉的節日場面的伏筆,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的遊子形象,更加鮮明。

前兩句,可以説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着“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親,想到親人節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從而更加深了詩人珍視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思。古時有重陽節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可以消災避邪之説。這裏,詩人巧妙地通過兄弟重陽佳節佩茱萸囊登高這一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使兄弟思己之情具體化、形象化,用兄弟對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遺憾心情來反射出詩人思親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詩情真摯:委婉動人。

這首詩注重感受和細節的典型性,“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既是詩人日常感受的昇華,又是長期客居異鄉的遊子節日感受的概括和總結,有相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細節,體現了節日兄弟聚首的歡悦,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時代和地方色彩。正因為這首詩注重感受、細節、時間、環境諸方面的典型選擇,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達了詩人具有典型意義的感情。因此千百年來屢經傳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篇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在京城長安,看到家家户户歡度重陽節,思念家人提筆寫下的佳作。其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這首詩的絕唱。該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漂泊他鄉,日夜思念故土和親人的感受,特別是佳節來臨時,思鄉懷親之情會更加強烈。

這種感覺何止作者有,其實,我也有過同樣的感受。

記得有一次,媽媽有事出差去了,便把我送到外婆家。雖然,外婆特別疼愛我,可時間一長,我還是想念媽媽。就在春節臨近時,我更加想念媽媽了。外婆發覺後,讓我撥通電話和媽媽通説話。每次聽到媽媽那熟悉的聲音,我就特別高興。這正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情寫照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後感篇3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全詩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詩所表達的意思是:王維是個大詩人,所以總是有人請他去作詩,在重陽節那個夜晚王維彷彿看見在他的兄弟裏少一個插茱萸的人,原來這個人就是他自己。這就啟發他寫下了詩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全詩中我最喜歡的句子。不僅讓我感受到了詩人離別家鄉的難過,還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關心、思念。一個“獨”字讓我體會到了一個人遠在他鄉是多麼悲涼,難過啊!

讀了這首詩我想到了:這位詩人獨自在外是多麼的思念家人,重陽節那麼多兄弟團聚只少了他一個人,這又讓他很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