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集合15篇)

校園1.0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集合15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

所以,我看到了《活出生命的意義》。

名字很雞湯,後來發現並不是雞湯文,對於現在狀態的我,它給了我重拾人生意義的勇氣和方法(對的,這是本工具書)。如果你也像我一樣,那麼看到這篇文章,希望能夠給你一點幫助,儘快走出陰霾。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一位精神病學家,作為一個猶太人,在二戰時期,他遭受到了非人的對待。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在集中營這樣殘酷的環境下,弗蘭克爾堅強活了下來。他不僅超越了這地獄般的痛苦,同時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相結合,開創出獨特的“意義療法”。替千千萬萬的人們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其意義療法的內容。既有理論,又有實例,互相印證。

從文學角度來講,這本書可能不那麼引人入勝,不那麼吸引人的眼球,不那麼有讓人繼續讀下去的慾望。但是,作為一本心理學工具書專著,它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書中闡述了找到人生意義的三大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也許你會問:有這麼神奇嗎?一本書就人間值得了?接着往下看,本文會給你答案。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2

意義。許三多説,人活着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説,人一生所追求的是體驗。為了體驗而活,為了意義而活。經常也有人説,人生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一場空,不論是名、利、情、義,還是其他的追求一生不可得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由此陷入深深的虛無主義中,對身邊的一切都沒有興趣。

維克多,在書中把集中營的一切稱之為一些小事,他一生的意義是為了幫助他人尋找人生的意義。他相信人活着需要某種意義,有了意義的支撐,才能活下去,因為他在集中營裏看到了太多獄友,因為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人生的意義,而放棄掙扎,放棄了爭鬥,放棄了與命運進行抗爭。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一百個人裏會有九十五個以上的人,都會放棄。但是在如此困境中,依舊能夠追尋人生的意義的人,可以稱之為偉人,他們不認為困境是陷阱,是危險,而是他們人生中特殊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正是因為這份獨一無二的經歷,才讓他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作者對幸福和快樂有着獨到的見解,一般人都是在努力尋找幸福和快樂,但是作者告訴我們,幸福和快樂不需要尋找,你越是尋找,越不可得。他説,只要你專注的做一件事,在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獲得幸福和快樂,這來源於你全心全意的奉獻和追求,幸福和快樂不是目的,它們只是追尋生命意義過程中的副產品。

不論,生命追尋的是意義還是體驗,它們都是美好的存在。尋找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才能更好的活着。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星期一本來計劃星期二準備星期三將要進行的班級講課,但是星期二早上偶然打開了微信讀書改變了這一切。這是我用最短的時間讀完的一本書。對於很少讀書,拖沓讀書的自己,讀完這本書已經是對自己的一種超越。

生命的意義不知道周圍的人是否會思考,我經常會想到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活,活着到底要追求些什麼。記得自己在國小四年級之前,具體記不清了,就有過自殺的想法,曾一度覺得生命並沒有什麼意義。第一次明確的覺得生命可愛是在高中喜歡一個女孩子的時候,記得當時就是走在教學樓外邊都覺得柳樹可愛,微風暖暖。後來當然也就逐漸意識到,豐富着生命的意義。

大學以後不像高中那樣規劃自己的時間。自己大概從國中就有規劃和給自己制定規矩的習慣,雖然絕大多數都形同虛設,哈哈,但是確實還是有作用的,並且到後來,規劃也越來越實際,行動率也越來越高了。但是到了大學,除非特殊時期,很少再給自己制定段時間短內的規劃了,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虛無狀況。這種情況亟待解決。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4

看了弗蘭克的《活出意義來》,儘管還沒有看完,但仍讓我覺得一個人在極端惡劣情況下堅持生命的意義是多麼偉大,同時人的潛能也真的是無限的。

在人變得一無所有,很多人的慾望與動物相同,而有着豐富精神世界的人,卻一樣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來。他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還會堅持生命的意義,會在面對死亡時選擇照顧那些病人,還會為了朋友而放棄逃跑的機會,也就是説,他能為了他心目中生命的意義而放棄生的希望,最主要的是,這些決定都不是在瞬間決定的。我們對於瞬間的決定可以理解為一種衝動,但經過仔細考慮而做出的穩定決定,不能不讓人佩服。

一個生活優越的人,在瞬間變得身無長物,穿着單薄的衣服面對嚴寒,做着繁重的勞動,而食物匱乏,還要時不時忍受屈辱和毒打、面對各種死亡現象。人變得越來越冷漠,可是人還是本能的尋找着生的出路。也同時認同,人沒有適應不了的環境。並且在如此環境下,仍有偉大的生命能保持着心靈的自由。

作者寫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介紹集中營的生活,而是要讓人們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心的自由,是的,心自由了,人就會無比堅強,突然想看看老子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有相通之處。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5

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着。説起如何面對生死,在這本書裏,對於活着、生存、苦難、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死亡就像驕陽,難以直視又無所不在。每一次選擇都意味着放棄,而每一次放棄都使我們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暫。只有知道怎樣面對死亡,才能更好地活。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們或許都默默地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曾經是心理醫生的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裏九死一生,觀察了各種人的心理行為、人格的扭曲與變化,如何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

在生與死之間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更深更多地講透生死,以及生死的意義,教人如何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脱出來。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我們的生命消耗在各種衝突與不快、快樂與歡愉、抽煙喝酒、熬夜以及沒完沒了的工作之中。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者,你是唯一能能夠改變自己、改變你所在社會的人。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算是痛苦也有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6

逼着讓自己把這本書看完了。讀書本來就是一種自虐的傾向。並不是書的內容不好,而是各種理論,第一次接觸,生澀難懂。

尼采的一句話在文中反覆出現並應用。——“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看到最後,作者並沒有具體告訴我們“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該做什麼,而是告訴我們為什麼必須那麼做。

應經常思考:花幾分鐘時間琢磨生命的意義,尤其是未來日子的意義及其對我的意義。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要實現個人的意義就必須超越主觀的快樂,辦法是去做某件“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獻身於某種事業或所愛的人”。

保持積極的心態,賦予生命以意義。

積極的態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

積極態度有助於成就我們生命的意義。

凡是人所能想到並且相信能夠做到的,終究會實現;每一個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經驗都會帶來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7

作者用事實證明,即便在集中營,他也能保持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在心理和精神的層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怎樣看待集中營的苦難、人生的苦難呢?

生命的意義包含了苦難、剝奪和死亡。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説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難都是有意義的。當然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難。

作者提出了面對困難的態度:“那一刻,我從科學的角度客觀地觀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過這個辦法,我成功地超脱出當時的境遇和苦難,好像所有這些都成了過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為自己心理學研究的有趣對象。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談到‘作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鑑。每當默默努力工作,還看不到成效時,通過想象自己將來的成功,激勵當下的生活。

對於這些客觀上無法避免的磨難,別人並不能夠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憐也沒有用。

芒格也認為,自憐沒有用。我們常常和他人比較,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依舊看不到收穫的時候,容易自憐。

很多理性、活得開心的人,並不是沒有遭受厄運,而是他們不去想自己有多慘,把精力用在了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上。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8

弗洛伊德曾經説過:“要是將一定數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於飢餓狀態,隨着飢餓的加劇,他們所有的個人差別都會泯滅,取而代之的將是相同的飢餓表情。” 弗洛伊德沒有親身感受集中營的生活。他的主題都集中在維多利亞風格的鬆軟沙發上,維克多弗蘭克爾用親身經歷的奧斯維辛骯髒的集中營裏回覆個體的差別並沒有泯滅,相反,人們的差異性變得更大。大家誰也不想掩飾什麼,不管是豬玀還是聖人。

體會最深的是書中提到的悲劇三位一體的第三個方面涉及死亡,但是也涉及生命,因為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包含着死亡,而每一時刻都不會再重複。那麼,生命的這種短暫性難道不是使我們儘量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示器嗎?它肯定是的,因此我提出一個忠告: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最後,面對死亡如我最重要的是第三個途徑:即使是處於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自我超越,並且以此改變自己。

這就是我想踐行的全部意義和支點!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9

人在悲傷的時候總喜歡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找不到活着的意義,不如死了吧。

絕望到谷底的人選擇了自殺,我曾經也動過這樣的念頭,但我問自己,你敢死嗎?你能承受死前的痛苦嗎?我想了想説,不能。最後不得不歎口氣説,那就好好活着吧。

這本書是在看史鐵生先生的《病隙碎筆》中提到的,他在回答生命意義的時候引用了這本書的觀點,那就是——生命的本身就是意義。

痛苦也好,歡樂也好,都是意義的體現。作者維克多是一名精神學家,在集中營殘酷的環境中倖存了下來,研究了一套心理學的精神療法他稱為——意義療法。

前幾天奇葩大會上一個得躁鬱症的女孩説,她時常感到生命毫無意義,想自殺,她問很多心理醫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所得到的答案都不能令她滿意。最後她問了一個哈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教授笑了笑説,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是啊,我們在追求意義本身,可是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與其陷入哲學的循環命題,不如去感受,去真實的活着,去擁抱,去諒解。

如果你在追求生命的意義不如看看這本書,它會讓你有所感悟,對你悲傷甚至絕望的心理有開示作用。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0

首先,讀完整本書,對作者心生崇高的敬佩。作者的經歷,作者對生命的意義的探索與思考,真的讓人頗受啟發。作者的生命是充滿意義的。作者也是偉大的。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存在之虛無,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迷茫而空洞地活着,有時候真的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但是個人感覺當代的精神特徵之一就是存在之虛無,迷茫與空虛。

這段時間算是對我個人來説頗為關鍵的轉折期吧,我在這段時期內也會感到些許的迷茫。懷着這樣的心情,這幾天斷斷續續地看完了本書。

我感覺自己也算有點幸運,在這段特殊的時間正好與這樣的一本書相遇。雖然讀的不是很連貫,但是也算有了一些收穫,對自己的當下甚至未來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命的意義,説起來很虛,但是我認為它對於一個個體來説真的很重要。找到並去踐行自己生命的意義,可以説是每個個體人生的終極使命。生命的意義,讓我們得生命變得充實,而不易陷入空虛和迷茫。

作者也在本書中也提到了三種找尋生命的意義的途徑:工作;愛;痛苦。生活肯定會有許多困難,在尋找並實現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也必定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無論外界條件多麼惡劣,我們仍然擁有自由,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和心態去面對的自由。很多時候,很多困難,都會涉及到心態的問題。而我希望自己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做一名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能夠實現自我的超越。

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讓自己的生命充實,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實現。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1

作為臨牀心理學家,作者從納粹集中營恐怖的經歷中汲取了力量。在那段經歷中,犯人活的就像牲口一樣,每天關心的是能不能吃飽,會不會被捱打或者拖到毒氣室。人和人的精神狀態也大有不同,有寄希望於被解放卻因為一年年聖誕節還被困在集中營而心理崩潰的,有忍耐不了這種痛苦去撞擊電網自殺的,在這種牲口般的生存環境中,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維克多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義:去幫助別人找到他們的意義,好好地活着。於是便有一部部的著作產生了。

對於我們來説,他給到的幫助是什麼呢?如何發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呢?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事業;

2.通過體驗某件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文章的最後,想起來最近看的黑澤明的一部電影《生之慾》。當男主人公患癌走到生命的盡頭,看着不理解自己的兒子,無所事事的工作,沒有任何朝氣的自己,自己應該要如何獲得快樂?花很多錢沉浸於酒色玩樂中都無法找到自己,後面通過不顧一切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幫助羣眾修建好公園,安詳地死去。專心做一些有意義開心的事情,少花些精力在自己的得失和別人的眼光裏,會讓自己純粹的多,開心的多。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2

英文名Man’s Search for Meaning,字面意思我認為是人類對意義的找尋,作者翻譯成“活出生命的意義”,也許更合適。號稱美國最有影響力十大圖書之一,硬着頭皮讀完,卻有點失落,也許是期待的太多,或者自己沒有真正學深悟透。

全書10萬字,204頁,分成2個部分。第1部分描述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第2部分介紹意義療法。

從第1部分作者的經歷中感受到,作者能夠存活下來,多種因素的結合,主要還是自己從不放棄和積極的態度。那些無論如何鞭打都不出操,吸煙解悶追尋一時半會快活的人,大都活不過24個小時。

第2部分的意義療法中提出找到生命的意義有3種方法:第1種,做事情,具體的事情或事業,農民種地,工人板磚都是做事情;第2種,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主要指體驗自然和文化或者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去愛某個人;第3種,忍受不可避免苦難時採取的某種態度。

簡言之就是,做具體事情,愛,樂觀忍受苦難。 愛不是性慾和本能的副現象,愛與性一樣,都是主現象。性是愛的表達方式。

快樂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

對失眠的恐懼、對入睡的過度關注反而讓患者難以入睡。試着想相反的事情——儘可能晚點上牀睡覺。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積極的一面是責任。

個人一旦找到了意義,他不但會感覺幸福,還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

意義的導向弱了,結果是對即時快樂的追求佔據上風。 抑鬱、侵犯和成癮依賴——是意義缺乏導致的。

老年人擁有財富——這是他們過去的成就,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從過去中奪走這些財富。

那些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3

再次閲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第一部分,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描寫了囚徒們在惡劣環境中的心理狀態。如今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難體會到囚徒們所經歷的痛苦,但人總會遇到挫折的,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應該怎樣應對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應的第二階段是適應階段。在這階段,他們表現得很冷漠,沒有情感,比如對家鄉的思念。情感對他們來説是一種折磨,所以他們選擇了冷漠。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對待別人的態度也是比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以我用冷漠保護自己。但是,囚徒是處於極端環境下,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憶往事有助於填補精神空虛、孤獨和思想貧乏,但是我們不能只活在過去之中,逃避現實。我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回憶過去的人。回憶能讓我重温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回顧自己從過去是怎麼走到現在的,那是我的記憶,是我擁有的東西。擁有記憶會讓我更有充實感。

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不幸歸因於環境或過去,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説,我們要有改變的勇氣。我一直很渴望愛情,但我一直認為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自己在沒有收穫愛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説,我是因為有那些缺點才找不到愛情。這是自己給自己找藉口,自己並沒有決心去改掉缺點來爭取愛情。

生命最終意味着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經歷苦難也是一項不能逃避的任務。我們必須直面苦難。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4

作為臨牀心理學家,作者從納粹集中營恐怖的經歷中汲取了力量。在那段經歷中,犯人活的就像牲口一樣,每天關心的是能不能吃飽,會不會被捱打或者拖到毒氣室。人和人的精神狀態也大有不同,有寄希望於被解放卻因為一年年聖誕節還被困在集中營而心理崩潰的,有忍耐不了這種痛苦去撞擊電網自殺的,在這種牲口般的生存環境中,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維克多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義:去幫助別人找到他們的意義,好好地活着。於是便有一部部的著作產生了。

對於我們來説,他給到的幫助是什麼呢?如何發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呢?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事業;2。通過體驗某件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文章的最後,想起來最近看的黑澤明的一部電影《生之慾》。當男主人公患癌走到生命的盡頭,看着不理解自己的兒子,無所事事的工作,沒有任何朝氣的自己,自己應該要如何獲得快樂?花很多錢沉浸於酒色玩樂中都無法找到自己,後面通過不顧一切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幫助羣眾修建好公園,安詳地死去。專心做一些有意義開心的事情,少花些精力在自己的得失和別人的眼光裏,會讓自己純粹的多,開心的多。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5

我對作者對這本書前半段的描寫十分着迷,讓我切身的瞭解了集中營的生活,那裏充滿了恐懼,屠殺,暴力,不平等,飢餓,扭曲。猶如地獄一般,但是作者利用他的智慧,和上帝恩惠,活下來了,這就是奇蹟。記得作者描述的,集中營的人就是用紙一樣皮膚包裹着骨頭的骷顱,嚴重營養不良;每一次調離集中營,他們都不知道下一個目的地是死亡還是繼續着苦難的日子;睡覺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要抓完身上的蝨子,要不睡不好覺;集中營的人要努力表現的能幹活才能活下去;看到身邊的人做噩夢不捨得叫醒他,因為害怕他覺得醒來以後發現這裏的生活還不如噩夢……活下去,需要強大的意志,作者做到了。感謝和平的時代,讓我們這些平凡的人有飯吃,有衣穿,有覺睡。文章的後半段的各種療法可能有效,但是我沒有看進去,文章最後的點評部分有一句話觸動了我:他努力啟發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能力,要明白通過選擇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我們的目標。同時這個世界的情況不妙,我們只有竭盡所能,否則情況只能越來越糟。

標籤:讀後感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