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優秀電影追風箏的人觀後感

校園1.77W

《追風箏的人》是馬克·福斯特根據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由於人們對著名小説改編的電影總是抱有很高的期望,當然對這部改編的《追風箏的人》的期望也不會少。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追風箏的人觀後感,僅供參考。

優秀電影追風箏的人觀後感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篇一

看電影《追風箏的人》,心裏有話,不吐不快。

電影講述的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在那個遙遠而多難的國度,那些曾經發生的與親情、友誼、背叛與救贖的有關的大事小情。電影的前半部,故事平淡,場面唯美,很有點林海音《城南舊事》的味道。但越往後看,越讓人出乎意外,越讓人傷痛滿懷,其拷問靈魂的力度,打動人心的力量也越足,看後讓人久久不能釋懷。《追風箏的人》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以平淡始,以高潮終,無論你膚色如何、無論你身在何處、也無論你是何種文化背景,都會被它深深地打動。

與朋友討論,朋友看到了電影所表達的友情、親情和救贖。當然,還有人看到了戰爭對國家、社會、人生的影響等,這些觀點,我都不完全反對,但總覺得還不夠深入。

朋友所講的救贖應該是指哈米爾少爺在功成名就後受到心靈的折磨,以迴歸了的良知與行動去彌補從前的過失(我們姑且稱之為過失吧)。但從這部電影裏,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惡,它甚至淹沒了後來的救贖,因為這樣的救贖不足以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成就。

人性惡的問題不是個新鮮的話題,但這樣的話題往往卻是歷久彌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就曾對人性的善惡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為突出代表。我原來是相信性善論的,一切如初發的嫩芽,一切如初春清晨的微風,一切陽光而美好。但隨着年紀、閲歷的增加,我越來越傾向於性惡論了。未必是我變壞了,只是我見到的惡越來越多了。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親情也好,愛情也好,友情也好,一旦與自身的利益相聯,在人性惡的面前,就都根本不堪一擊了。

回到電影中,我們來看看惡是從哪裏來的,在什麼時候產生的。電影中真正的衝突是從阿米爾少爺和哈桑贏得風箏比賽,被另外幾個孩子追打開始的。在這個過程中,哈桑很忠誠,面對幾個比自己大的孩子,明知不敵,明知少爺離他逃走,但為了一句對阿米爾的承諾,他拼盡了全部的力量。他的忠誠不是因為阿米爾是他的主人,而是因為他把阿米爾當成朋友,那是對朋友的忠誠。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少爺,一個僕人,一個懦弱,一個勇敢,一個背叛,一個忠誠,一個説謊,一個誠實,一個轉身逃竄,一個全力維護。一切的衝突,一切的善與惡,都在這裏才真正開始。

討論到這裏,朋友説,能不能説説原因,是什麼原因讓惡開始出現。我説,原因不需要探討,有些品質是與生俱來的。至於後天的因素,孩子這麼小,其實可供探討的餘地也不大。如果事情的發展只到這兒,其實是沒有惡的。對孩子的懦弱,背叛,謊言不能也不必無限上綱上線。

但後面發生的事情就與人性之惡大有關聯了,這個惡就是陷害。一般來説,朋友為你捨身,應該感動、感謝甚至報答才對,這是人之常情。出人意料的是,阿米爾少爺先是讓父親把哈桑一家趕走,但這一提議讓他的父親大發雷霆甚至為此要揍他。接着,年紀小小的阿米爾,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竟然故意栽贓哈桑偷了他的手錶。哈桑是一個多麼聰明機靈的孩子啊,此時的哈桑已經看到了朋友的無義與陷害,但他卻坦然承受了盜竊的罪責。僕人阿里帶着兒子哈桑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從此,音訊全無。

現在,問題來了,他為什麼要陷害自己最好的,最忠誠的朋友?對,這才是最關鍵的東西。

我們回過頭再看看前面所講的那個過程,這場少年之間的爭鬥結果,讓阿米爾少爺和他的朋友哈桑產生了落差,而且這個落差是最讓人不能接受的道德落差。這場爭鬥之後,哈桑身體受到了凌辱,但精神上卻變得高貴,他實現了對朋友的承諾,正如電影開頭和結尾都出現的一句話,“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阿米爾少爺在這場爭鬥中拋棄哈桑逃跑了,他身體雖然完好無損,精神上卻全面崩潰。孩子的世界並不大,能夠支撐他的東西也不多。失去了精神上的驕傲,阿米爾就失去了自己的靈魂。本來,這事發生後,他知道自己錯了,給哈桑道個歉,認個錯,事情也就過去了,但他做不到。用朋友的話説,他自我設置了一個與身份地位有關的道德比對。作為一個富有家庭的少爺,父親正直勇敢,他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本應該在這個過程中表現的更勇敢,更忠誠,更有道義。但現實卻是,面對那幾個比他強大的孩子,他害怕了,退卻了,他拋棄了朋友,他逃跑了。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懦弱和背叛,他感覺羞愧,無地自容,他不願去面對也不敢去面對。哈桑的存在,就像是他的一面鏡子,隨時隨地照出了他心中的污點,他要麼抹去污點,要麼搬走鏡子。抹去污點,他心非所願。搬走鏡子,他輕而易舉。他做到了。

當這樣的道德落差無法面對時,他並沒有努力改變自己,卻千方百計地去陷害他最好的朋友,這不是人性中的惡又是什麼?

朋友感覺這個惡,跟大人身上的惡應該是不一樣的。但我認為其實是一樣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當一個人具備了分辨善與惡的能力,並同時具備了行善和作惡的能力時,善惡便有了分野。在這一點上,大人與孩子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可以説,在沒有經歷過後天環境的壓迫時,孩子身上的惡是渾然天成的,是真惡,是人性之惡,是罪。

電影的開始,其實就是電影的結局。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是阿米爾父親的老朋友拉希姆•卡恩打來的,他希望阿米爾能夠到阿富汗去尋找哈桑的的兒子,因為哈桑已死。拉希姆•卡恩告訴阿米爾:“現在,回去故鄉再好不過了,因為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回去了,在巴基斯坦救下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大多數觀眾認為他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了自我救贖。這樣的結局也挺好,人生確實應該有一次得到救贖的機會。但在這裏,我想再問一個問題,人真的能夠救贖自己嗎?

我在前面説過,人性是惡的。惡的人性,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再遇到利益、逼迫,恐懼,就能夠做到不自私,不退卻,不背叛了嗎?用這帶惡的人性能夠支撐自己嗎?我不相信。

《聖經》裏講,人是有原罪的,一個帶着罪的人,除非藉助上帝的力量,否則無論如何也不能救贖自己。

那救贖在哪裏?怎樣才能實現?我不知道,但我在尋找。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篇二

通常一部好電影看完之後我都會選擇看第二遍第三遍,但是今天我介紹的這部電影,我卻不敢再看第二遍。這是一部讓我觀影過程中連續哭了三次的電影,這是一部讓我不忍心再重看的電影,這是一部讓我無法遺忘的電影。

下面我想用電影情景台詞的角度來分享一下我對這邊電影的認識及我內心的感悟。

1、“I'm going to find a boy. His father meant a lot to me.

遇見那麼多的人,一起經歷,相知相熟相交,這很簡單。但是,真正走到你心裏面,讓你記掛的,又有多少。很喜歡這句話,是因為讓我聯想起來那些很久沒見卻一直都記掛着的那些朋友。很久沒有聯繫不是不想念你,而是我知道你也會在心裏默默的記掛着我。

2、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

為了你,做什麼都心甘情願。這可比現實生活中嘴上常唸叨的“我愛你”有力量多了。這是一種愛的形象化,這是一種精神,為了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隻做值得的事情!謹以此句話,感謝父母家人!

生活中值得留戀的電影不多,電影中也許只是短短的一句話就打通了你的任督二脈,讓你感知生命,感悟生活。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篇三

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斷線的風箏會飛到哪裏去,甚至連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隨。只要你能為它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求的方向。——題記

我是高中時期接觸到《追風箏的人》這一本小説的。那時不知道為什麼同學們都對它愛不釋手,並且看得感慨連連。在同學們的極力推薦下,我開始懷着好奇的心態去看這本書,直到深深投入後,才發現這本書是那麼得值得讀者們執着、沉迷。

直到最近,我才看了由小説改編而成的電影。看小説時,小説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刻畫出來的故事一直在腦子裏形成影像,不停地演繹着,當它以電影的形式立體化的展現在眼前時,那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

整部電影以小説的內容為題材,演繹出千萬讀者想象已久的畫面。或許電影因為時間的關係,不能像小説一樣將情節一一展示,但我認為這已經足夠了。電影中抓住了兩個小男孩之間的友誼進行演繹。五彩斑斕的風箏在天空中飛翔、搖曳,風箏聯繫着兩個小男孩的感情,純真、神祕而又脆弱。

埃米爾和哈桑是情同手足的朋友。埃米爾是個不喜歡暴力的孩子,每次他受到別人的欺負,都是哈桑出頭幫他解決的。按埃米爾父親的説法,埃米爾缺乏了一樣東西,一個不會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男人,長大後會變成什麼都沒法保護的男人。似乎一語成畿。風箏大賽後,哈桑遇到了暴徒,遭受了恥辱,而埃米爾在暗處看到了,卻沒有勇氣上前阻止,反而逃走了。當哈桑從巷子裏出來時,埃米爾假裝什麼都不知道詢問哈桑去了哪裏,他們轉身回家時,白皚皚的雪地上,明顯滲着幾滴殷紅的血跡,看得我心疼。

翻閲小説時,我曾經為埃米爾的袖手旁觀感到氣憤,一度懷疑他究竟有沒有把哈桑當作朋友。但是當我看到埃米爾為這事感到愧疚時,我又為他感到悲哀、憐憫。我想他應該受到了強烈的精神傷害,只是這傷害遠遠不及哈桑所受的,哈桑所受的苦,是來自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從此,埃米爾難以面對哈桑,故意陷害哈桑,讓哈桑與他父親離開。讀者的情緒是被故事情節牽引着的。讀書時以為埃米爾很壞,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一個真心地、誠摯地對他的朋友呢?隨後,我才懂得埃米爾的行為是在逃避,他難以面對哈桑,那個總是為他挺身而出,真心誠意對他的人。

人都會犯錯,錯誤也分大小。有的錯誤,一句“抱歉”“對不起,我不是有心的”就可以獲得別人的諒解,而有的錯誤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贖罪。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們從小説、電影中該懂得做人做事要做出正確的選擇,要敢於面對,要有勇氣去保護自己所珍惜的人或物。

製片人霍伯格説:“閲讀《追風箏的人》的過程是一個非常精彩的體驗,會讓你產生一種強大的感情波動,讓你沉迷於其中無法自拔。無論你在過去做過什麼,你都相信未來會更好。雖然你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來看待這個故事,但卻真的深陷在故事所藴含的祕密和傷痕中,因為我們在過去都曾有過相似的經歷。你跟隨着小説中的兩個男孩走進一種文化、一種家庭,當然也包括埃米爾這個角色對自己的錯誤所進行的補救,我發現自己得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感動。”看完這部電影,我也確實感受到了那一種不可思議的感動。

直到最後,埃米爾才發現哈桑是自己的兄弟,然而這時哈桑已經不在人世了。我們在整個故事中感受到真誠、感覺到悲傷,可是最終卻帶給我們希望。從頭到尾,哈桑都沒有怪罪過埃米爾,在他的心裏還有那麼感人肺腑的想望。“我夢到了我的兒子會成長為一個好人,一個擁有自由意志的人;我夢到了有一天,你會回到我們童年玩耍的這片土地,故地重遊;我夢到了鮮花再次在街道上盛開……天空滿是色彩斑斕的風箏!”故事給我們的希望是戰爭過後就會有和平,死亡過後便後有新生,哈桑雖然去世了,但他的兒子還在。他對兒子的未來充滿了期望,雖然不能與兒子走完人生的路程,但是他知道埃米爾會替他盡到這個父親的義務,他始終相信埃米爾,兒子交給埃米爾,他是絕對放心的。

也許電影並沒有將故事的整體呈現在讀者和觀眾面前,但是它已經將小説中最有價值的內容呈現在我們眼前。無論道路是多麼的悲傷、多麼的艱辛,最終都會帶給我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