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校園2.7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

談起三國演義,諸葛亮乃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巧布八陣圖,安居平五路,智去南郡,襄陽,荊州......諸葛亮無疑成了我心中最崇拜的三國偶像,但我覺得有一位英勇的大將死的很冤。

此人乃義陽人魏延也。身長八尺,面如重棗,魏延死的可真冤,我認為他之所以反叛有幾點

1.襄陽東門保護劉玄德衝出重圍,但和文聘大戰一時,沒找到劉備,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直到劉備靠諸葛孔明的幫助下慢慢地重起了劉備集團的'勢力,並派雲長(關羽)去取長沙郡,韓玄平生性急,所有將都想殺他,自黃忠戰關羽沒射死他,就喝左右推出斬之,魏延起了殺心,提刀斬韓玄頭顱獻給關羽,可諸葛亮來了卻將魏延推出斬之,孔明説: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我認為魏延本來就是劉備的將領,根本和韓玄沒有關係,況且韓玄還屢次侮辱他,殺韓玄是可以理解的嘛!還好劉備叫諸葛亮放過了他。

2.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該説,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諸葛亮能夠採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於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己也累死於征戰途中。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2

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3

最近,我讀了古典文學名著、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展現了一幅幅美妙絕倫的美麗畫卷,並講述了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動人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還要數《諸葛亮草船借箭黃公覆獻書詐降》這個故事了。

這個故事講了周瑜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幹,想設計陷害他,於是便以攻打曹軍為由,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負責造十萬支箭,諸葛亮卻説三天即可,便讓魯肅私下調度二十條船,第三天四更時借濃霧去北岸取箭。第三天五更時,船便接近了北岸的曹營,船上的軍士便也開始擂鼓、吶喊,引曹軍向插滿草把子的船上射箭。太陽升起時,船上已插滿了箭,順風順水的朝南岸開回,滿載而歸。曹操失了十萬多支箭,心裏煩悶,聽取了荀攸之計,派蔡中、蔡和兩人詐降去探取情報。不料周瑜也將計就計,讓黃蓋、闞澤詐降,也去探取情報。

讀完這個故事,神機妙算、才智超羣的諸葛亮,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周瑜,老實忠厚、可靠守信的魯肅,多疑謹慎、陰險狡詐的曹操,肝腦塗地、一心為國的黃蓋,能言善辯、伶牙俐齒的闞澤,這一個個生動形象、個性鮮明的人物,全都躍然於紙上,彷彿就在眼前。這樣多的`人物,最令我讚歎不已的,還是要數有膽有識、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了。面對周瑜的一再陷害,諸葛亮總能巧妙應對,用巧妙地計策讓周瑜的陰謀落空。周瑜雖説心胸狹窄,但也是才智過人。他不但識破了蔡中、蔡和詐降的計謀,還將計就計讓黃蓋、闞澤二人同樣詐降,,來探聽情報。

我認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都應該有諸葛亮的大智慧,而不是周瑜的小聰明,這樣做事才能穩中求進,取得成功。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4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一系列故事。它寫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周瑜,長厚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蔣幹,無不個極其態。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幾個英雄人物。

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忠。他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兒子。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天下也太平了。

總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5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內容驚心動魄,蕩氣迴腸,我讀後感到果真不同凡響。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他把這篇《三國演義》裏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如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周瑜的.“胸懷狹窄、忌才好勝”,諸葛亮的“料敵如神、指揮若定”……

我讀了《三國演義》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中的關羽(又名關雲長),他很了不起,身高九尺,胸前長鬚飄飄,臉色好像紅棗一樣,一雙單鳳眼,兩條卧蠶眉,相貌非常威武、雄偉。我最佩服他的堅強,因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用小刀劃開肉,把骨頭上的毒一刀一刀的刮下來,雖然這個“手術”會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他依然一邊強忍住疼痛,一邊專心致志的和謀士下圍。雖然關羽在麥城一戰中身餡埋伏,被魏吳聯軍殺了,但關羽忠義兩全英雄形象依舊長存在我的心中。

如今《三國演義》我已經看了好幾遍遍了,故事也熟知一大半了,書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以上所説的關羽就是值得我學習人物。但可能因為知識淺薄,它的中心思想我還不太能理解今後,我一定好好努力,理解其中的精髓,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較好的加以運用,使老祖宗們留下的文獻在新的世紀起到新的作用。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6

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盤三國演弈棋,在棋盤上回到了三國時代。下完棋後我意猶未盡,忍不住又拿起讀了三遍的《三國演義》翻看了起來。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經典小説,我覺得小説最吸引人的是魏國、蜀國、吳國英雄人物間棋逢對手的描寫。三個中都有各自傑出的`謀略家、軍事將領和治國能手,在人才了平衡。

在智謀人才,魏國有郭嘉、荀?、賈詡、程昱、司馬懿等人,蜀國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吳國有周瑜、魯肅、陸遜,人都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間的能力勢均力敵,是當時傑出的人才。

武將,《三國演義》的描寫,熟知了蜀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上,魏國的武將也不遜於蜀國,夏侯淵、徐晃等將領也智勇雙全,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顯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張?也在對蜀國作戰中屢立奇功。只不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蜀國為正統,才着重刻畫了關羽、張飛等蜀國人物。吳國,呂蒙、甘寧、太史慈等人一時的豪傑,還有吳國老將軍黃蓋,赤壁大戰曾向周瑜獻火攻之策,以苦肉計詐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

三國的人才旗鼓,才讓三國如此富有魅力。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間人才對比不再均衡,魏國地域廣闊,政治上好的人才制度,了鄧艾、鍾會等人才,但蜀國和吳國的人才制度落後,優秀的文臣武將少於魏國,這蜀國和吳國走向衰落的原因。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7

三國指的是三個國家,分別是魏國、蜀國、吳國,它們之間互相打仗。最後,魏國滅了蜀國和吳國,並建立了晉朝。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發生在這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吧。

“桃園三結義”講的是三國時期的蜀國皇帝劉備在還沒有當皇帝之時,以賣草鞋為生,但他一心只想報國,於是便結識了張飛和關羽二人。他們在張飛家的.桃花園結為三兄弟。然後各自打造自己的武器,最後招兵買馬,他們非常講義氣,不顧自己的生命,共同謀劃恢復漢室,保衞國家。

“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張飛、關羽請在蜀國大名鼎鼎的軍師---諸葛亮出山,劉備一共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山。劉備第一次去請諸葛亮時,諸葛亮沒有在家。劉備第二次去請諸葛亮時,他還沒在家。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時,諸葛亮正在睡覺,於是劉備、關羽、張飛一直在屋前等候。最後,諸葛亮被感動了,答應與他出山。劉備為了能夠統一大業,屈尊求賢,不怕碰釘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草船借箭”講的是諸葛亮三天借給東吳十萬支箭的故事。第一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二天,諸葛亮還是沒有動靜。第三天,諸葛亮才和魯肅去取箭,諸葛亮先在三十隻船上鋪滿稻草並插上稻草人,然後去曹營,諸葛亮讓士兵們敲鼓,曹操以為東吳來攻打,立刻下令放箭,於是船上的稻草人插滿了箭,最後東吳獲得了十萬支箭。這個故事讓我們學會了做事情考慮周全、安排周密、精益求精,才能把事辦好。

這裏的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歡諸葛亮,他足智多謀,聰明過人,運籌帷幄而且他還是一個忠臣,他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並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識淵博。

我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8

暑假裏,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叫《三國演義》。裏面的內容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份,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的軍事鬥爭。

我就講講三國鼎立中的“火燒赤壁”吧。曹操的前鋒部隊在長江南岸遇到了孫劉聯軍。曹操的士兵由於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生了病。雙方交鋒後,頗通水性的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曹操被打敗後,派了兩位奸細前去詐降,然後便呆在軍營裏靜候消息。幾天後,曹操的探子來報説,有人送了投降信來,還是東吳的黃蓋。曹操大喜,讓黃蓋三天之後乘船到北岸來。

後來黃蓋率領十艘大船,裝滿乾柴和枯草,在上面澆了油,蓋了麻布,駛向了北岸的烏林。在距離曹操的軍營不遠時,黃蓋讓各艘船的人點火,衝向了曹操的軍營。當時的'曹營被攻成成一片火海,曹操的士兵被燒的死的死,逃的逃。曹操只好帶着親信逃走了。

這場戰役,敗在了曹操輕信了黃蓋的苦肉計,又因士兵是北方人,不識水性,在陸地上他們是精鋭之師,但遇到了水,他們的就成了烏合之眾了。加上曹操又太輕敵,總把自己想得太強大,才會掉以輕心,最終使這場戰役失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強者不一定就會勝利,弱者也不一定會失敗。天時、地利、人合加上智慧也能以少勝多。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軍事歷史小説,我反覆看了好幾遍,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書。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9

這個暑假我終於成功的讀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買了很久了一直沒時間看,現在終於可以利用長長的暑假好好閲讀一遍了,這本書一定會讓我受益匪淺的!

《三國演義》是圍繞着蜀國、吳國和魏國這三個國家的戰爭與政治描寫的故事。這三個國家我最喜歡其中的蜀國,因為蜀國形成的開始是最弱的,擁有的士兵和土地也是最少的,但後來通過三顧茅廬請來了軍師諸葛亮、利用智謀收復了四川、赤壁大戰的勝利大大提升了蜀國的實力,可以與吳魏二國相抗衡。雖然蜀國最後由於領袖及大將的相繼離世而被司馬家族所吞併並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但是蜀國的輝煌永遠被我銘記在心。

蜀國擁有好多好多的英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其中軍師我最喜歡裏面的諸葛亮。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三國演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人稱“卧龍先生”。他的著名計謀有:草船借箭、智料華容道、空城記……。

蜀國的武將中我最喜歡趙雲、張飛、關羽,因為他們都非常忠誠而且英勇善戰,一輩子都緊緊跟隨在他們的主公劉備身邊不離不棄、捨身忘我。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説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着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麼好的結局”。呂布來了,趙雲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了眼界、讓我領略到了古人超凡智慧的小知識、同時還教會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0

話説天下在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了《三國演義》後,我才真正地明白這句話意思。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着重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矛盾和鬥爭背景,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鋭複雜又極具特色政治、軍事集團。反映出人民在動亂時痛苦和災難,以及它們反對魔鬼訓練似戰爭,追求和平統一願望。

人稱諸葛亮“智絕”,曹操為“奸絕”,關羽為“義絕”,合稱“三絕”。諸葛亮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風亮節,而且死心塌地輔助劉備;曹操是一位奸雄,它生活信條“寧我負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負我”是一個政治野心、陰謀家;關羽既“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不為金錢所迷惑,並且傲上而不忍下,期強而不凌弱,放曹操走華容道後,後人曰:曹操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真是值得我深思!

劉備仁民愛物,禮賢下士;張飛心直口快,勇猛魯莽;趙雲英雄非凡、堅韌忠心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劉備很冷靜,遇事請教孔明,所以説自己是漢左將軍、宜讀成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張做事很快,可是又瞧不起諸葛亮,説他是村夫而已,在請孔明出山前,張還説孔明不來就用一條麻繩把他捆回來;趙去英勇善戰,一次還單騎勇救主!這些人優點都值得我們學習。

看了《三國演義》,使我更加佩服小説裏那些英雄好漢!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1

今天,我正在看《三國演義》這本書。忽然,我的眼前閃過一道光,我閉上眼睛,等我再次睜開眼睛時,眼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大的房子寥寥無幾,街道上不再有汽車,有幾座堡壘,我朝一個房子走進去,裏面恭恭敬敬地坐着許多人,最前方的人坐在中間,一看就是個博學廣才的人,説時遲,那時快,一個滿臉大鬍子的.人,拎起我,説:“你小子鬼鬼祟祟幹什麼!”此時,一個紅臉拿大刀的將軍説:“三弟,沒這樣,我看他不像個壞人。”此時,我恍然大悟,我來到了三國時期,我現在在蜀軍的營地中,剛才那位紅臉將軍便是關羽了。”

一天,曹操帶兵準備襲擊蜀軍,但兵力並不足。蜀軍死守城門,不讓敵軍侵入。我翻開《三國演義》這本書,對關羽將軍説:“關將軍,曹軍從正面攻擊,是為了吸引蜀軍,真正的大部隊會從後面進攻,説罷,我把《三國演義》內的情節拿給光將軍看,光將軍看好之後,連忙調轉部隊,果真,曹軍的大部隊正準備從後面進攻,見到光將軍,曹軍們魂飛膽喪,撤兵而去。

從此,我在蜀國的地位全面提高,劉、關、張還特別擺了酒宴慶祝我為蜀國作出的貢獻。

一天,我覺得無聊,便想到一個新奇的想法。我找到了許多竹條,用它編織成一個球狀,再找出一個桶,只要將球投進桶,就算得一分,蜀軍很快愛上了這項運動,在空閒之餘,將軍們總去玩耍,既增加樂趣,又鍛鍊身體,漸漸,這項運動發展成了籃球,中國成了這項運動的開山鼻祖,這項運動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忽然,我的眼前由閃過一道光,我回到了現實生活,我也知道:一個人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都可以改變,關鍵看你會怎麼樣去創造、改變。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2

看完《三國演義》,也不妨學古人歎息幾聲。想知道我讀書感想嗎?那就聽我仔仔細細給你講講吧!

《三國演義》中,我最佩服人就是諸葛亮和曹操了。

諸葛亮,被人稱為“智謀軍師”,他不僅是三國時代著名軍事家,還是偉大政治家。他聰明眾所周知,“孔明燈”就是他發明。劉備三顧茅廬後,他出山任丞相,幫助劉備連孫權,戰曹軍,奪荊州,取四川,建立屬漢政權,與魏、吳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劉備死後,他又輔佐後劉禪,總領軍國大權,屢次出兵伐魏,想要恢復中原。後因積勞成疾,諸葛亮死於軍中,當年53歲。他《出師表》傳送於世。

此外,他還依法律己,嚴守軍紀。話説當年蜀國與魏國在街亭作戰,諸葛亮派馬謖為先鋒,沒料到馬謖違背諸葛亮作戰部署,致使蜀軍大敗。諸葛亮將馬謖斬首以明軍紀,並上書要求自降三級。

這就是我眼中諸葛亮:聰明,忠誠,敢於承認錯誤,以身作則,大公無私。

那曹操又是一個怎樣人呢?

曹操,他不光是三國時偉大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文學家呢。他着作《觀滄海》和《龜雖壽》都早已家喻户曉。他一生一統天下為己任,南征北戰,歷盡艱辛,但他從不消極,總是積極進取……

這就是我眼中諸葛亮和曹操,這些閃光點也正是我欽佩他們原因。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3

從國小二年級起,我就特別喜歡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國演義》。它講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英雄爭奪天下的故事。我看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

我知道無論什麼時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劉備就不會有強大的勢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就會殺掉劉備。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也就難以少勝多……到現在,一個人如果沒有智慧,就會被社會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但是相反,一個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掙很多的錢。

同時,我也認識了到嫉妒別人的危害。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華。他在世時,曾説過:“既生瑜,何生亮!”結果被諸葛亮活活給氣死了,使得一個有用之才就這樣浪費了。在這個方面,我有一些親身體會,那是發生在上四年級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試中,一個同學的'成績超過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他的關係也漸漸疏遠了,結果我在班上的朋友也漸漸少了,成績也沒有多大進步。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慢慢地改掉了這個壞毛病。從這以後,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來,成績也進步了一些。還有一點,我意識到沒有一顆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是難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國演義》中,劉備正是有一顆坦率的心,才得到了關羽和張飛兩位大將,才能請諸葛亮幫他爭奪天下,正是有了這三位難得的人才,劉備怎會如此強大?一個人若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就會有很多的朋友,就會進步。

智慧是重要的,嫉妒對別人是有害的。要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4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被譽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這個暑假,我正在品讀這本書,沉浸在了三國的世界中。

這本書寫的是亂世中,北魏、東吳、西蜀三國鼎立的局勢。東漢末年,亂世紛爭,各路諸侯投其所好,西蜀的.趙、張、關、黃、馬五虎,北魏的五子良將,東吳的父子紛紛上陣,紛紛擾擾了千百年,最後被東晉統治。

這本書看似清楚的故事卻隱藏着種種心機,使我研究最久的人便是諸葛亮了。

在大家心中,諸葛亮往往是神機妙算、處變不驚的英雄形象,而我感覺蜀國諸事背後,跟諸葛亮有無可脱離的關係。

關羽敗走麥城,我覺得是諸葛亮的計謀的關係。因為劉關張桃園結義,所以在西蜀,關羽和張飛是受法律管制之上的,再加上關羽十分驕傲,有點瞧不起諸葛亮,所以諸葛亮利用他的這一性格。關羽敗走麥城之前,諸葛亮囑咐太多,他不屑一顧,衝動的與吳國打仗,最後落得犧牲戰場。

魏延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但在三國中卻不常提到。在某次戰役中,他與諸葛亮一併戰線,攻打魏國。魏延提出兵分兩路,我想諸葛亮該是知道這樣的好處,但是他並沒有採取。事後,司馬懿評價:如若按魏延説的做,魏軍定會全軍覆沒。因此,我感覺諸葛亮微微有些偏向曹操。

證明諸葛亮偏向曹軍的原因還有一些: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逃走華容道,諸葛亮明明可以抓走曹操,但在這關鍵時刻卻放走了他,這讓我疑心大增。

三國亂世,心機極重,現實生活中,如果人人可以考慮如此周到,便不會上當受騙了,諸葛亮固然聰明,可是他的心計我們常人卻無法猜測,人都説“諸葛近妖”,我們若深入研讀其人,又該有許多不一樣的發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