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圍城的閲讀感悟讀書心得600字

校園1.51W

《圍城》作為一本名著,已經被翻拍成電視劇。《圍城》這本小説的寫作手法讓很多人都很喜歡它。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圍城的閲讀感悟,一起來看一看吧。

圍城的閲讀感悟讀書心得600字
  圍城的閲讀感悟篇一

《圍城》是我認為我有史以來度的最快的一本書了.但,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鮮明,它的內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貶義,不知是否有人會罵我早熟之類的),甚至主人公方鴻漸的一些經歷和我頗有相似之處(關於這一點,我會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來).

我一開始,只是把這書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説來看的,只是為了圖個樂子,也並沒想寫什麼讀後感.於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氣地讀到了本書的200多頁(全書共有335頁).這時,我十分納悶——我一般讀小説,200多頁會讀上近半個月.於是,我詫異地頓了頓,把書合了起來.

這時,我看到了本書的題目——《圍城》.我驚呆了.當時,我憑題目感覺《圍城》這本書應是寫一些抗戰時期的事情——"圍城"嗎!即八路軍把日本鬼子圍在一座孤城裏無路可逃,被迫投降一類的事.但是,內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對不上號.它倒是講了一個上海的青年,出國留學後騙來了個博士學位,回國時候和回國後發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書,並懷疑這書是否印錯了,是不是誤打誤撞地把一個別的作家的什麼別的著作給印過來了.但事實證明,書是對的,and I was wrong.

我無奈,小憩後,繼續看下去.

我這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書看到一半,就總想知道結尾.一番內心中的激戰後,良心逐漸敗下陣來,好奇心漸漸佔了上風.以是餘便翻經至其末,以觀其後果.但,此"後果"使餘大失所望——這書的末尾不是結尾,而是什麼錢夫人寫的"附錄——記錢鍾書與《圍城》!"

我看了下去,還沒看到一半,便猛地把書合上,萬千的思緒戛然而止,學着趙辛楣罵孫柔嘉的架勢嗔道:"Damn楊絳這個傢伙,沒事寫這個幹甚 !這下可好,文章不用讀了,內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頭了!"

但是,冤大頭還是幾乎一口氣地把這本書讀完了——它的內容太精彩了!

從那次經歷後,我終於明白了這大學生的平常生活和豔遇等事件與"圍城"二字有什麼關係.

不過,在説"圍城"二字之前,還是先來説説這本書,這對理解有好處.

作者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説:"這書寫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許正是這樣,作者才寫出了本書.

其實,"圍城"所講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鴻漸(即作者本人)身陷"圍城"的情況.楊絳在寫"錢鍾書與《圍城》"時,曾提到了"方鴻漸結婚後處境如身陷圍城".

的確,方鴻漸在訂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孫柔嘉的關係還算比較好(不能説是十分親密——也許柔嘉説的沒錯,鴻漸根本就沒真正愛過她).但婚後二人動不動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開始吃了她以前説過不會吃的"陳醋"(即蘇文紈與唐曉芙).而且,用人李媽,柔嘉的Auntie,鴻漸家的兩個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亂,幫他們添油加醋.但在最後的爭吵後,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們雖不可能永遠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夠有所收斂,使身陷得狀況好轉一些.

  圍城的閲讀感悟篇二

《圍城》裏有一句話:戀愛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書中主人公方鴻漸認為他生活也是一座城池。他的人生坎坎坷坷,處處充滿了不如意。他留洋回來,卻一事無成,連學歷也是假的。首先面對的便是事業上的低谷,然後是愛情上的不如意,之後的事業也很不如人意,與孫柔嘉女士結婚後,更是受盡凌辱。被困在生活這座城池中的他,總想走出來。

其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如同一座城池,外面的人在瞻仰,裏面的人卻想一覽外面的風光。之所以有這種城池效應,是因為部分人看事情總看不到實質處,而只觀察到很表面的東西。大學又何嘗不是一座城池呢。面對大學這座城池,想進來的有兩類,想出來的亦有兩類。

第一類想進來和出去的,是比較令教育界無奈的,這大抵與中國的某些錯誤的教育觀念有着莫大的關係。這類想要進來的人,是因為他們覺得大學是輕鬆的,好玩的;想要出去的,是因為覺得大學生活很無聊,並沒有想象中的自由。無論在國中還是在高中,特別是在會考、大學聯考期間,老師們總是那樣激勵學努力學習的。他們總是説:“你們要好好地努力學習,加把勁,才能考上大學,上了大學,你們就輕鬆了”,然後還為學生們勾勒出一幅既輕鬆又自由的大學藍圖,學生們再利用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想象着大學是無比的民主的。在大學,學生是很自由的,戀愛是自由的.,上什麼課是自己選的,上不上課也是自己決定的···這些都為某些思想比較淺顯的學生在腦子裏對大學定了個快樂天堂般的世界的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想要進入大學中去的。而等他們真的上了大學以後,他們就會發現,現實中的大學跟他們腦子裏的大學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現實中的大學,需要忙這忙那,要趕一大堆的論文,而且老師還經常點名,這樣想逃課的人也無法逃得安心了,因為無論如何,他們是要混出個畢業證的。這確實是個令人難堪的事實呢!

第二類想進來和出去的,是比較讓人頭疼的,這是社會上比較普遍的情況。這類想要進來的人,是因為他們認為上大學不但可以學到專業知識,而且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素養;想要出去的,是因為他們覺得在大學並沒有學到什麼專業知識,特別是剛進大學而又沒有開始上專業課的學生。的確,大學是供人學習專業知識的好去處,而且還可以擴大一個人的知識面。但上大學並非一件易事,如果你想學到真學識的話。對於剛進入大學的人,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興趣愛好也不確定的話,那麼他就很容易處於一種對學業的迷茫狀態中,不清楚自己專業能學到些什麼,學到以後有什麼用。對於快要畢業的學生,如果對工作尚無嘗試的話,那麼他也很容易處於一種迷茫狀態中,對事業迷茫,對前途迷茫。

這兩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大學就是這樣一座既讓人嚮往也讓人想法逃竄的城池,適應者則嚮往,不適應者則想法逃竄。其實,大學這座城市並不是全封閉的,人們不必去神往,也不必想法去逃竄。在這個信息時代,大學不再是遠古時代那種被城牆高高遮擋、牢牢阻隔的城池,而是一座全方位開放的城池。只要我們不封閉自己的視線,我們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把大學裏裏外外地看個通透的。開放我們的視線去看大學這座全方位開放的城池,我們就不會再神往,就不會再想法逃竄了。

  圍城的閲讀感悟篇三

“圍城裏的人想出去,圍城外的人想進來”。

錢鍾書用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語句構造了《圍城》。《圍城》獲得了超越年齡、性別和時間的認同,帶着悲歎、惋惜、失落的心情看完通篇小説,憐憫之情也伴隨而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人們要求思想開放,提倡自求戀愛,但人們心中的封建思想仍佔統治地位。就拿主人公方鴻漸來説吧!他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婚姻方面,都是失敗者,他成為任人擺佈的工具,自己毫無主見。從1978年開始,在黨的領導下,思想解放,改革開放已深入人心,並得到較好效果,但在大部分人們的思想中,封建思想仍有殘餘,處於現階段的中國青年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大,“父命難違”成為他們的“座佑銘,”根本不管父母的話是對與否,自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孝”。還有的青少年出身家庭背景不同,就以為這就是上天賜予的命運,無法改變,由此一味的沉迷現狀,而不知用知識和智慧去改變他們所謂的“命運”,難道這與方鴻漸的人生悲劇無區別嗎?

在當時,人們也提倡自由戀愛,方鴻漸對此似懂非懂,碰到真愛卻害怕逃避,在迷迷糊糊中卻與一個自己搞不清到底愛與不愛的女人結成夫妻,到頭來,落得孤獨一人,流露街頭,獨度餘生,這現象不僅在過去,在現在,甚至在未來也存在。父母離婚,為愛喪命,斷送青春,就連現在不處於這年齡的年青人也走向了“戀愛生涯”對於婚姻,人們的盲目、任性、自私、衝動而使這些例子重蹈覆轍,使現今的婚姻生活非常的混亂。從《圍城》裏看到《圍城》外,這不得不使大家敲響警鐘,對於一切一切,我們應慎重加慎重,提高自身素質。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不正是神州大地禍深寇亟,中華民族危急的年代嗎。日侵華七年,成千上萬的難民還在死亡線上掙扎,抗戰軍民還在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可《圍城》卻隻字未提。被名利、地位、勢力所蒙敝的人們,追求物質,忽視精神,在國家危難關頭還如此的沉迷、自私,那時的人啊,難道你們真不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嗎?過去已無法從歷史上刪除,為了彌補過失,不使歷史重演,這一重擔就落在了我們青年人身上,我們應努力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振興中華,做四有新人。

這説是我從《圍城》裏看到“圍城”外,從古“圍城”看往今“圍城”,總而言之,我們要吸取歷史教訓與經驗,使中國平穩、快速、健康的發展,使中國成為獨具一格的社會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