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局外人》讀後感15篇

校園2.67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局外人》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局外人》讀後感15篇

《局外人》讀後感1

這是本使我的靈魂震顫的書。默爾索是我的同類,我對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裏話感同身受。他有錯,錯的是他出於自保殺了人,他甘願為此付出代價毫無開罪的想法。他沒想到人們會對他施以人性冤案——因為你和大家不一樣,所以你是禽獸,所以你就是蓄意殺人你罪無可恕。

他從不會欺騙瑪麗説我愛你,也許瑪麗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動。

他交朋友的時候,不會因為大家都説這是壞人就對此人全盤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這個壞人最真摯的友情。

媽媽死了,他不會哭泣。別人説他殘酷無情,卻不知他早已參透向死而生。

淘寶上《局外人》有句宣傳語,説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這本書。但我相信默爾索的格格不入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共鳴,這就是這本書流傳為經典的原因。

這就是我為一個沒有悔恨的殺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讀後感2

《局外人》乃加繆的文學黎明的第一道燦爛的光輝,前言裏是這麼評價的,而且對這部作品評價極高。

看了書自己去思考一番再去看前言或是後序甚至是封面或者封底的推薦語都覺得如雷一擊,劈到心坎兒裏去了,佩服別人的思考的能力以及表達力。

這部作品呢,如譯者柳鳴九所言,揭示了司法對人性的殘殺度,是法律機器運轉中對人性、對精神道德的殘殺。而”我”在這一場對”我”的審判中,成了局外人,而”我”的性格及生活態度讓”我”成了這個社會的局外人。我對這本書比較感興趣的正是主人公那種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態度。真實地把握着自己生命的真理,只忠於自己。

讀到”我”對那曾經屬於自己現在已經不屬於自己的生活的氣息的感知與懷念時,非常感動。對”死”的探討我想我是沒讀懂作者的意思。”既然都要死,怎麼去死,什麼時間去死,就無關緊要了,這是顯而易見的。”這裏跟”上帝已經死了,宗教已經破滅。”的關係是什麼?是不是以前的人,生以宗教信仰為追求,以信仰上帝為其人生價值的實現?所以以前追求的意義沒了,那麼”生”便不值得再做探究,該考慮的便是”死”的問題了?

這樣,“活”本身,就是唯一的真正的意義?對於“生”或“死”的存有希冀的探索,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吧。

《局外人》讀後感3

荒謬和疏離,在整個閲讀過程中,貫穿始終。雖然一開始我也很不理解,為什麼母親去世可以做到這麼淡定甚至不耐煩。都説,其實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確實是這樣。也許我有一個感情深厚的麻麻,而默索爾沒有,也許我是一個重視母女情感的女兒,默索爾不是。

在看庭審的時候,我有一種越來越荒謬無稽的觀感。殺人的行為判決,不是應該基於殺人動力殺人方式社會危害性等等考量麼,為什麼跟他對母親去世的表現拼命掛鈎?他不痛哭流涕仰天長嘯就不對麼?

就像現在,有明星去世,很多明星如果沒有在網絡上第一時間表達悲痛,就會被指責。所以現在才越來越流行“人生在世,全靠演技”這句話。

默索爾坦誠得令人驚訝,我想律師在單獨會面的時候,即使沒有明説,他的肢體語言他的表情他的反應,其實很能夠引導默索爾説出對自己有利的話。但是他沒有。他坦誠得驚人,別人絲毫不為所動。他有一種本真的堅持。不為了討好而改變自己。我想這種堅持,在任何時候不都是應該得到表揚麼?

我們為什麼在長大的過程中,越來越失去本真,甚至失去自我。也許就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妥協,越來越放棄,越來越討好這個世界吧。

《局外人》讀後感4

真相總是包裹着謊言一同到來。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撐時必須接受你的困擾;我的愛人,我需要你愛情的撫慰時必須接受你的無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計回報的付出時必須接受你的固執;我的老闆,我需要金錢來自我立足時必須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這些真相之後,我總是取捨利弊,然後在你們的遊戲中敗下陣來。我瞭解作為勝者需要付出的代價——無助、孤獨、貧困、死亡。於是我每次都選擇了妥協,用謊言來讓遊戲變得簡單。但每次處於真實與虛無之間的時刻,我總試圖尋找些什麼,以期待能離真相更近一點。

加繆的《局外人》講的故事很簡單,主人公默爾索在鄉下養老院的母親死了,他回去守夜時沒有表現出悲傷的感情,並且在葬禮上也沒有哭泣。之後在和朋友的一次海灘出遊時意外用槍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然後被判了死刑,並拒絕接受神父的懺悔。在整個人生包括對待自己的審判時也一直表現的像個局外人。

在嘗試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説個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前兩天我媽給我打電話,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醫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術,而我媽在蘇州老家,家裏也在裝修,無法脱身,於是要求我去看望。我聽了後心裏不大樂意,這當然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但我開始分析,大姨是我媽的姐姐,姐妹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憶。

《局外人》讀後感5

一開始讀這本書,覺得描述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宛轉曲折的心理描寫,主人公對一切都超淡然。

雖然一開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後來反思,難道母親去世就一定要哭嗎?如果跟母親感情確實一般,沒有想哭的衝動,又為何要假裝難過擠出眼淚只為了別人誇讚自己孝順?難道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子一定要有個合適的時間嗎?這些問題也不斷的讓我隨着主人公拷問自己。世俗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嗎?

答案當然不是。

雖然這小説最後也顯示了,與世俗的入世、投入和執着相比應該下地獄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獄。所以在與世俗做抗爭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價。主人公最後與神父的一番對話才顯示自己臨死前對於世俗觀點對於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緒,但他依然對於自己生死也存在無所謂的'態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許會試着在法庭發言為自己奪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爾索對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於是社會就受到了威脅”這是作者對摩爾索的評價。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脆弱,大眾意識比想象的更淺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戰,但挑戰之前如果你沒有摩爾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

《局外人》讀後感6

人生在世,永遠都不該演戲作假!但有人會限於社會環境而變得有心機,隱藏內心的真實。也許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內心的善良。

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

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着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

我們並不希望改掉弱點,只希望受到憐憫與鼓勵。

我們既無力作惡,亦無力為善。

沒有對生活絕望,就不會熱愛生活。

日子,過起來當然就長,但是拖拖拉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後就混淆成了一片。每個日子都喪失了自己的名字。對我來説,只有“昨天”與“明天”這樣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義。

結語——世界是偽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虛偽的追求形而上,你又憑什麼如此真實坦誠?但是,因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價值。異己的世界裏,你我皆為局外人。

《局外人》讀後感7

加繆的這篇短篇小説裏裝着太多大課題,有些時候我覺得小説好像是從一個嬰兒的角度去看世界一樣。我從主人公默爾索的身上讀到了追根溯源人生本無意義的真理以及人性的多樣性。默爾索是個局外人,顯得邊緣、另類、純粹、與社會格格不入,但這也恰恰反映了他活的自由且誠實,對自己、對他人都那麼誠實、毫無隱瞞、甚至沒有一丁點煙火氣。特別是最後他在獄中説出了一切關係的本相,可這一點太過赤裸裸,對局中人的衝擊太大,讓活在局中的人接受不了了。局中人是一羣演員,可笑的是他們自己卻渾然不知,或許在他們出生時都不是,但就像小説裏提到的“習慣”可以適應一切一樣,一開始覺得不合理、不接受的環境最後會完全融入。而且由於他們的人數尤為壯觀,所以輕而易舉地取得了話語權,制定了標準。當他們碰上這位另類的殺人犯時,就想要一邊拯救(約束)他的靈魂,一邊充當劊子手蓄意將他推上斷頭台……

世上的事沒有對錯,從局中人的角度看局外人,的確可以把默爾索理解成一個冷酷無情的殺人犯,必須處死。而從局外人看局內人時,局中人所在意的和他們問的問題、做的事都顯得那麼可笑和愚蠢。

《局外人》讀後感8

書的最後一章描繪默爾索在死亡面臨前默爾索堅持自己的主見,拒絕懺悔,拒絕皈依上帝而與神父對抗與辯論,他的求生的願望、刑前的絕望、對司法不公的憤憤不平、對死亡的達觀與無奈,對宗教謊言的輕蔑,他對眼前的神父的厭煩以及長久的監禁生活所鬱積起來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樣爆發。作者噴射出像熔巖一樣的灼熱的語言描寫默爾索這一狀態,我亦被默爾索平時冷漠的“地殼”下“地核”狀態所震撼,那些熔巖一直被鬱結在那裏該是多麼的壓抑?

我想他應該是沒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確的狀態,但這也是我最為擔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狀態是什麼了嗎?小時候總覺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脛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我都毫無理由地接受,巖漿便慢慢地累積,後面我又感覺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巖漿不是巖漿,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漿,而苦我心智的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噴湧而來壓垮我?它又在什麼時間出現在我的生活當中?我會是羔羊還是會像默爾索那樣能夠真正地爆發一次,真正地嘶吼與噴湧出地殼的巖漿?這在我的當下沒有發生過,在餘生會不會發生?這是一個問題。

《局外人》讀後感9

我們都是生活在異鄉的人!

(1)法律題材作為‘公共場所’為現代大多數人所熟悉,現代法律在審判過程中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恰恰就是前科記錄.生活現實表現等。

(2)於默爾索而言,他根本不會知道用於審判他的法律是如何運行的,如何一步一步將他送上斷頭台,法律影射現實生活,他是一個被現實生活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更大範圍來講,每個人生而必死,我們都將離開現實世界去到那個從未去過的地方,現實世界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異鄉。

(3)由《局外人》到《西西弗斯神話》,再到《鼠疫》,加繆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前兩部作品間隔不長,僅有幾個月,透過默而索刻畫出一個現代世界的局外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甚至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就像西西弗斯。但另一方面,西西弗斯不斷推石上山.永不停歇,本身又是一曲悲愴.壯麗的讚歌。存在的意義或許就在於努力的過程,是明知道會失敗.重來仍要堅持的努力。就像《鼠疫》中的裏厄大夫.塔魯。

《局外人》讀後感10

因為個人的經歷,讀來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開頭講主人公參與母親葬禮的那一段。他的每個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想着如何跟老闆請假,看着美景想出去散個步),但這種“合情合理”卻又透露出一種荒誕感。因為世界的規則要求他這時候應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擁有正常理性的思維。

加繆的局外人其實是一種能力的缺失。做一個局外人其實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情,因為異己往往是社會生活中最大的罪過。“自由”兩個字聽起來美好,但它同時意味着“孤獨”,意味着放棄社會對人的幫助,只靠自己承擔起生命的重量。從個人經歷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時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而是一種恐懼,一種對於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當自身無法融入羣體的狂歡,這種刻骨的驚恐與孤獨無異於一種折磨。

結尾讓我覺得極為觸動,因為最後作者寫了主人公其實很痛苦。這“痛苦”兩個字,透露出了曾經主人公對世界有過的巨大的熱愛和希望呀。主人公如同一個賭氣的孩子,試圖説服自己接受世界醜陋又冷漠的本質,“局外人”的態度甚至帶着點冷戰的意思。可到生命盡頭,當世界真正向他證明它確實不值一愛的時候,他還是刻骨疼痛了。如同曾經所愛非人,真情錯付。

《局外人》讀後感11

正如局外人的書名一樣,主人公默爾索一直處於抽離的不作為性格中,對事態充滿理性冷漠。母親在養老院病逝,服喪時不顯悲痛抽煙、喝牛奶咖啡;母親過世次日與女友看喜劇電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歡;迷迷糊糊殺了人,也不為自己做任何伸張辯護,辯護律師也幾近無奈放棄。命運彷彿無形中為他安排好了一條既定的軌跡,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車。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動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當時的社會和司法體系中,殺了人的他也無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爾索防衞過當迷迷糊糊殺了一個阿拉伯人,在審理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一個人是否有罪並不是依據法律程序對其罪行進行判定,而是根據他這個人生活中的種種其他行為來作為量刑的依據,比如他對母親過世的冷漠、與女友的嬉戲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讓人詬病的事情。彷彿不是因為他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處於死刑,而是他對母親的不孝等道德敗壞的行徑讓他處於死刑。不得不説這真是極其荒謬的。

看似是談主人公的荒謬,其實是反應社會的荒謬。終其一生,希望我們能活得不像個局外人。

《局外人》讀後感12

許多年前便知道這本書,直到最近才看完。許久沒有體驗過內心迴盪的閲讀感受,不僅僅是對人物命運的認識,還有對以文明現代標榜的司法制度的反思。

平淡消極的默爾索,並不像傳統的小説中的”小生“一樣具有鮮明的人物性格,身上有着不息的執念和信仰。默爾索單純如赤子,從未壓抑自己,也不曾標榜自己,彷彿來自桃花源中的一個木訥但又豐富的青年。書中關於這樣一個乏味的人物的準確心理活動的捕捉,非常精彩。

主題鞭撻了現代社會的司法制度,法律的判定並不以案情的客觀事實和細節邏輯做為參考,而是以世俗標準,世人如何看待這個殺人犯,世人如何評價殺人犯來作為標準。這樣的荒謬,雖然比不上世間大多數冤案的曲折離奇,但卻是對所謂文明的一種嘲諷。

《局外人》讀後感13

主人公莫爾索對生活的態度實在是令人感到頭疼和費解的,難道生活中真有這樣的人?

莫爾索一直是個局外人,不只是犯罪後,從一開始他便用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世界,對於關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世界與我毫無關係,我的存在毫無意義,至於是死是活,似乎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莫爾索也是一片模糊,不僅如此,在交友、結婚、工作等等各方面都是這樣。但矛盾的是他又是真實地活着,完全不虛假地度日,對於有關自己的事完全誠實。

對於生活,他應該是愛的,他愛的不是某種形而上的主義,某種神聖的力量,而是真實的自然,真正的情慾感受。陽光,海灘,女郎,空氣這些他都愛,在這點上他是俗人一個,又同時讀者可以看到,這種俗並不低俗。聽煩了他人的長篇演講,便承認他是對的,無所謂自己的立場。用這種懶散的態度應付許多事,習慣性沉默,莫爾索不懂也不想懂。

《局外人》讀後感14

司法機構究竟該如何正確地存在以產生其真正的價值?如何讓被告和原告都能接受審判結果,司法的光芒可以普救萬生?若有一點兒不公正和疑惑,如何把事情捉摸透頂,絕不能讓任何一方含冤。

默爾索的案子已經涉及到刑事訴訟,而刑事訴訟將涉及到個人的人身自由,但保障人權是國家的責任,因此在定罪之前,每個嫌疑人都有權獲得法律的幫助,即在第二章的開始,法院為默爾索配給了一位代替他發言的律師,可是律師做的是無中生有,他所關注的點對案子的審理沒有益處,最關鍵的是原告人的那位律師所闡述的想法更讓我驚恐。

案子本身應該聽從原告和被告人的真實想法,不可以打斷任何一方的證人,在被告人也就是默爾索的證人提出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審判長明顯地偏袒和維護被告人,這是法庭不應該存在的現象,在默爾索最後的陳述的時候,他們打斷,停歇一會兒,而這段時間,他們又會做些什麼呢?

《局外人》讀後感15

和默爾索挺像的,常常旁觀者一樣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過去的一切過去了就與我無關了,開心的不開心的我只是看着。沒什麼不好,至少神甫他改變不了我的信仰,假裝也不行。

看電影時常會有這樣的時刻:大腦一片空白眼淚卻掉下來,要説哪裏感動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沒有思考什麼。就在想啊,會不會是這樣:看過的書和電影往往會描寫一個場景里人們的情緒內心和反應,在生活裏也會接觸到觀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場景下就會出現相應的情緒和反應,條件反射似的。加繆這樣“異於常人”的反應説不定才是真實的。什麼是正常的反應呢,人本來就很複雜,情感也不是拿出來表現給別人看的。每一種情感都只有一個樣子嗎?結果卻因此被視為十惡不赦。查到掛科,內心毫無波瀾,上課不好好聽課臨時抱佛腳也不認真,理所應當是這個結果,卻總是會情不自禁想笑,大笑,為自己感到可悲嗎,不清楚。然後也會認真複習,準備補考。一次錯過了公共選修課最後一節課,沒有領到期末考的答題卷,去找老師詢問能不能補領,知道這個老師平素嚴厲,也自知理虧,所以在老師回答只能補考的時候説了聲謝謝老師就轉身走了。“誒——你這個學生!”老師估計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場被誤會作弊,被告上法庭,單憑前面這表現我怕是要被開除學籍。

標籤:讀後感 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