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通用9篇)

校園2.67W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萬物在更新,而我們在成長,回顧過去這段教學工作,我們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一起好好總結過去這段努力的時間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教學總結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通用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通用9篇)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1

《植樹的牧羊人》這篇課文的寫作順序十分清晰,易於學生自主梳理情節。因此我先從記敍文的文體特徵入手,結合教材思考探究的問題設置,定下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先讓學生默讀課文,通過勾畫關鍵語句,理清課文脈絡。再精讀課文,瞭解牧羊人的形象,學會歸納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後遷移出課堂,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牧羊人植樹行為的意義。

我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基本上是結合導學案的習題完成的。特別是説説牧羊人是一個xxxxxx的人,給出了實例,我們就可以通過課文的例子逐步引導學生去掌握認識一個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認為一堂課的重要價值並在於將學生該學會的閲讀方法和策略、知識能力傳授到位。我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於讓學生學會認識一個人物,從會分析一個人物到會分析所有人物,再擴展到自己日常的拓展閲讀中。就教學目標來説基本上是達成的,但還有更為細小的地方能進一步提高,例如學生回答出牧羊人的人物性格之後,其實還能再深入和他們一起總結出牧羊人這個人物的外在性格與內在品質,進而得出一個分析人物的方法,以後歸納人物形象都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

另外,我認為我做得還不足的地方在於我僅僅是讓學生去表達他們的觀點,但是並不是自己得出答案。例如牧羊人的性格,大部分學生能根據文本歸納出來堅持、執着、有毅力、有信念、對生活一絲不苟等,這時我本應順勢讓學生自己去歸納文章的主旨,總結人物的魅力,我卻由於時間原因,在引導集體回答之後就在投影上直接打出答案,這實際上對於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幫助並不是很大。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2

本文通過“牧羊人”堅持種樹改變環境的故事,表達了這樣一個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予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1.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條理清晰。

2.敍事描寫細緻生動,用詞準確,極富感染力,字裏行間藴含着作者的深情;結構嚴謹,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用第一人稱敍事,“我”作為一個見證人,使故事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3.夾敍夾議,敍議結合,首段的議論起到了總領全文、點題的作用,並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結尾的議論既照應開頭,又給主人公以高度評價,立意深遠,使文章主題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植樹的牧羊人讚美牧羊人——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三見牧羊人一見:選橡子、種橡樹二見:高原上滿是樹木三見:廢墟充滿生機與活力再贊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積極樂觀。

本文通過三次去高原所見到的不同景象,來讚美牧羊人心存美好、堅持不懈來改變貧弱的生存環境的品質。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分析抒情或議論的部分以及對高原的景物描寫,指導學生品析對牧羊人的描寫,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可取之處:

第一課時注重內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二課時注重語言的品味和技巧的賞析,重難點處理得當,層次分明。

不足之處:

對教材主題的開掘還不夠,教師和結合植樹節的由來,向學生闡釋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的意義,鼓勵學生每年植一棵樹,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當然在小組討論交流階段,也存在着基礎太差而不參與的學生,這就顯得小組凝聚力差,課堂參與率低。在展示質疑階段,由於學生的水平有限,表達能力不足,使得學生展示的質量不高,但是語文的落腳點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説寫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心靈感悟,而展示的語言表達就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慢慢的的提高的。所以目前,在高效課堂的展示環節我鼓勵學生要先敢於説,因為只有現在的敢説才會有將來的會説。

所以,目前在推行高效課堂的初始階段,需要去攻破的主要問題還是怎樣讓每一個學生或者絕大多數都能開口説,真正形成全體或大多數積極參與,全體或大多數有所提高的課堂。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3

《植樹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人文主題為“人生之舟”。這個單元都是關於人生的,體裁豐富,形式多樣。本課是節選自繪本《指樹的男人》,法國作家讓喬諾創作。課文講述了一個孤獨的農夫,數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體力和毅力,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樂園。讚美了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默默無私的人格魅力。

這篇文章是新教材新加的一篇文章,雖然篇幅比較長,但內容比較簡單。在設計時我參考了單元目標,將重點落在訓練學生的默讀以及會圈點勾畫重要的語句。

而學法上重在對學生批註閲讀的指導。讓學生在默讀中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批註中去全面認識主人公,感知作者在刻畫人物時所運用的方法。由於是學生第一次借用這種方式進行文本解讀,所以在學生親自動手做批註時,我先給了兩個例子作為示範。一個例子是從段落位置去批註,一個例子從人物的描寫方法以及詞性去批註,然後學生開始在文章裏去做批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融入到情節之中,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這樣才能把握人物的本質和靈魂。隨着對牧羊人的形象明晰化,有了一個深刻全面的認識之後,設計了評價人物這一環節,結合牧羊人的品質,給牧羊人寫一段頒獎詞。讓學生對人物的認識轉化成文字,不僅僅是對人物形象的概括,更是對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鍛鍊。

整個教學中,始終抓住語文的聽説讀寫這四個方面的訓練,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比較成功的地方就是批註閲讀的運用。學生掌握了批註式閲讀的方法和技巧,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閲讀質量,養成了閲讀的好習慣。其次教學環節緊湊,清晰。不斷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理解課文內容。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藴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

在反思中,也發現有一點遺憾:首先引導時的語言不夠簡練,造成學生對我的表達不清楚。特別是批註時應該給學生一定思路的指導。比如這個段落通過什麼,表現了人物什麼,這樣的方法規範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的清晰化。其次設計活動時,學生的積極性未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另外學生寫完頒獎詞後,給學生展示的時間不夠充分。這是一篇小説,人物是虛構,但給人的感受是真人真事。故事講真,而給學生未講出繪本背後的故事。關於小説的虛構和真實,未給學生了明確,讓學生認識到:小説是虛構的真實。

《植樹的牧羊人》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三年來,他一直這樣,一個人種着樹,已經有有一萬棵樹苗,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紮根,長成大樹。”面對剛剛實施的新教材,或許難免產生教學疑惑亦或迷茫,但是一次次的教研,一次次的探索,在老教材中融入新教材的理念是我接下來要思考的着重點,希望自己能夠在語文這個大世界中真正有所長進。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4

《植樹的牧羊人》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人生意義是本單元的主題詞。課文較長,適合對學生進行默讀訓練。通過抓住關鍵字詞,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牧羊人憑藉一己之力把荒原變為綠洲,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人”的力量:持之以恆、無私奉獻、積極樂觀、求實務真等精神,需要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並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一點自己的思考,這部分需要通過精讀來完成,略讀和精讀相結合,是學生閲讀的最基本方法。《紀念白求恩》一課夾敍夾議的寫法學生第一次接觸,《植樹的牧羊人》以敍述為主,議論點題,可以要求學生體會不同表達方式的寫法,鞏固上節課所學內容。

從學生上課的表現看,藉助課前預習,課後習題一的表格,學生能很快把握作者寫作思路,概括課文內容大意,並通過朗讀“我”三次見到高原景色的不同,初步體會到牧羊人創作的奇蹟,激發對牧羊人的讚歎之情。然後跳讀描寫牧羊人的句子,品味他身上藴含的偉大精神,完成立德樹人目標。從學生課堂表現看,發言人比較集中,其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意識不強,課堂上有被邊緣化的傾向,雖然我不斷鼓勵,提出課堂上要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但收效甚微,學生一言不發似乎成了習慣,課下還需要再積極瞭解學生心理,看看他們是一會説還是不願説。

另外,課外收集生活中像牧羊人這樣默默奉獻的人,和大家共享這一題,需要家長監督,要不然容易發生放任學生在網上遨遊,忘記最初上網目的這樣的現象。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5

《植樹的牧羊人》這篇課文的寫作順序特別清晰,易於學生自主梳理情節。所以我先從記敍文的文體特徵入手,結合教材思考探究的問題設置,定下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先讓學生默讀課文,通過勾畫關鍵語句,理清課文脈絡。再精讀課文,瞭解牧羊人的形象,學會歸納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後遷移出課堂,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牧羊人植樹行為的意義。

我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基本上是結合導學案的習題完成的。特別是説説牧羊人是一個xxx的人,給出了實例,我們就可以通過課文的例子逐步引導學生去掌握認識一個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認為一堂課的重要價值並在於將學生該學會的閲讀方法和策略、知識能力傳授到位。我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於讓學生學會認識一個人物,從會分析一個人物到會分析所有人物,再擴展到自己日常的拓展閲讀中。就教學目標來説基本上是達成的,但還有更為細小的地方能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回答出牧羊人的人物性格之後,其實還能再深入和他們一起總結出牧羊人這個人物的外在性格與內在品質,進而得出一個分析人物的方法,以後歸納人物形象都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

另外,我認為我做得還不足的地方在於我僅僅是讓學生去表達他們的觀點,但是並不是自己得出答案。比如牧羊人的性格,大部分學生能根據文本歸納出來堅持、執着、有毅力、有信念、對生活一絲不苟等,這時我本應順勢讓學生自己去歸納文章的主旨,總結人物的魅力,我卻由於時間原因,在引導集體回答之後就在投影上直接打出答案,這實際上對於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幫助並不是很大。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6

一堂好的閲讀課,需要有恰當的適合學生的文本解讀,有充滿語文味的語文活動,有語文素養的有效訓練,有學生精神成長的積極引領。在本堂課中,吳老師通過自己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引領學生穿行在文本的字裏行間,不斷開啟學生對文本的新的認識,深入理解幸福的內涵,完成了一次語言文字的暢遊和人文精神的探尋。

一、文本解讀既適合教學,又凸顯深度。

《植樹的牧羊人》是一篇外國小説,文字淺顯易懂。七年級的學生讀起來並非難事。但學生讀小説常常僅從表面看人物、情節,沒有老師的教學引導,他們的理解會膚淺而隨意,文本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就會喪失。

葉聖陶先生説:“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引導學生讀什麼?看什麼?就是讓學生讀到他沒有讀到,看到他沒有看到,但跳一跳又能得到的東西。

對這一篇文章,教師沒有停留在牧羊人的故事以及牧羊人有怎樣的品格特點這種簡單的解讀上,而是讓學生思考“牧羊人自己是否幸福?”。文章把牧羊人寫成了像上帝一樣偉大的人,而老師卻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讓學生從字裏行間去解讀牧羊人的生活狀態,探究牧羊人的內心世界。

學生從文中發現,牧羊人最初種樹的目的並非偉大。他可能是“打發時間”“排遣孤獨和痛苦”,“渴望生命”……但無論是什麼,其實藴含的都是一個普通人在絕境中的掙扎,是一個痛苦心靈的自我救贖,是一個孤獨、痛苦、甚至絕望的人內心深處潛藏的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理解了這一點,教師又引導學生體會牧羊人在種樹過程中收穫的不同的幸福,並拓展了英文中“牧羊人”的解釋,讓學生進一步明白,無論身處怎樣的困境,“不放棄自己”,才能讓自己得到幸福,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這樣的解讀,以學生十三四歲的眼光,是不易發現的。但經過老師的引領,從文字中由表及裏,層層剖析,逐漸發現了淺顯文字背後的新奇,挖出了文字深處的寶藏。

二、教學問題既聚焦主題,又開放多元。

王榮生教授認為:好的課堂教學結構可比喻為“一根筋”或“一鍋出”。“一根筋”指教學的各個環節圍繞和指向核心教學內容的核心點。

“一鍋出”指把教學的.多項任務巧妙地統一在一個環節裏。

教學這篇文章,教師在導入中就明確告訴學生,本節課的終極目標是“探尋幸福的真諦“。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設計了三個主問題:

1、這篇文章講述了什麼故事?

2、牧羊人究竟靠什麼創造了幸福生活?

3、人們生活幸福了,牧羊人自己幸福嗎。

這三個主問題均與幸福相關聯,從情節把握到人物分析到主題挖掘,如階梯狀層層推進,學生沿着問題“拾級而上”,直至達到目標。這説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有極為清晰的認識,因而能夠圍繞核心,刪繁就簡,設計目標清晰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

同時,這三個主問題的答案又具有多元性,多層次性。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閲讀。這樣的問題如同敲鐘,小扣則小鳴,大扣則大鳴。學生在與文本交流、與教師交流、與學生交流中不斷更新認知,啟迪思維,從而提升了閲讀的層次,深化了對主題的認識。

三、語言品讀既讀得細膩,又析得深刻。

語文課,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文字中“走幾個來回”,

在本節課中,教師抓住語言,引導學生或靜心默讀,或深情朗誦,或細細咀嚼,認真體會文章中的用詞方式,反覆揣摩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準確把所握人物的個性特點,真切感受語言文字背後所藴涵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當學生找出“三年來,他一直這樣……長成大樹”這段話,並説明了這句話體現了牧羊人堅強的毅力後。教師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比較帶有數詞的句子和不帶數詞的句子的不同,體會“十萬顆”“兩萬顆”“一萬顆”等數詞後透露出的艱辛和不易。同時又輔以朗讀,抓住重音、注意停頓、放慢語速來強調這些詞語,更深的領會數詞在文中凸顯人物品質的作用。

又如,當學生找出體現牧羊人無私心靈的句子:“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説,不是。那是誰的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教師讓學生髮揮想象,在“搖搖頭”前試着加上一個表示神態的詞語。學生通過對上下文的理解,給出了“緩緩地”“淡淡地”“毫不在意地”等詞語,清晰地呈現了牧羊人的形貌和性格特點,合理填補了作品留下的空白,也深刻理解了文本所藴涵的思想意義。

更多的時候,教師讓學生抓住關鍵句,學文悟理,提升理解力和精神境界。學生從“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的動作中讀到了思念和希望,從“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讀到了滿足和喜悦,從“牧羊人還活着,而且身體還很硬朗”讀到了健康是福。

根植於語言的教學,才能有課堂的深度,才能有思維的廣度,也才能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

當然,在享受這堂課亮點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值得商榷、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語文知識和閲讀方法還沒有很好的與教學內容滲透融合。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本節課中,教師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教育的功能,而工具性的落實相對弱化。

二是語文活動顯生硬簡單。教學過程中有一次合作學習,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需要學生讀書,獨立思考得出結論的問題,不必討論。其餘學習形式多為問與答,課堂活力呈現不足。

課堂是遺憾的藝術。我們對課堂的追求永遠只會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上好一節課”,永遠在路上。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7

《植樹的牧羊人》是法國作家讓·喬諾的一篇小説。將這篇小説編入國中的課本,既有寶貴的文學價值,更有對學生人格上的陶冶滋養。抓住作者對人物的細緻描寫與景物的變化探尋幸福生活的真諦;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體會字裏行間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領悟主旨是我本節課要實現的主要目標。

這篇小説是一篇外國音譯文章,我在設計的時候,以“幸福”為線索來設計教學流程,引導學生通過啟幸福之門,梳理情節;探幸福之源,分析人物;悟幸福之道,領悟主旨,讓學生探究幸福生活的真諦。在教學方法上,採用拉近學生距離的談話法,將讀、品、悟三字結合,在讀中品,在品中悟,由悟而讀。學生在訪奇蹟之路的旅程中,獲得了精神的愉悦,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素養。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設計主要問題,一線串珠,領悟文本真旨。

語文教學中的主問題能有效地簡化教學頭緒,使教學內容於單純之中表現出豐富,於明析之中透露出細膩,讓學生迅速找到對話文本的關鍵點,並圍繞主問題展開積極有效的對話,抓住“關鍵點”深入解讀文本。

整堂課圍繞着“幸福”的主線依次展開。在教學中,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幸福是什麼?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2、滄海變桑田,荒野變綠洲,這似乎是一個逆天奇蹟,牧羊人究竟是靠什麼創造這樣的逆天奇蹟,使人們過上幸福生活的?

3、牧羊人創造了奇蹟,給上萬人創造了幸福生活,人們生活幸福了,牧羊人自己幸福嗎?

4、牧羊人在種樹之初幸福嗎?

我以“幸福”這一主問題為突破口,設計四個問題,引導學生擷取最能打動人的細節,在課本上進行圈點批註,討論交流,從課文的字裏行間去推測牧羊人最初種樹的目的,探究他在種樹過程中的幸福體驗,對於小説的主旨,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中自然得出。教師的結語則是對小説主旨的昇華,也是對同學們的美好希冀,鼓勵學生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二、朗讀品析結合,放飛思維,分析人物形象。

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説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引領學生通過牧羊人的言行,挖掘其內在的精神,分析牧羊人創造奇蹟的原因,是課堂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式,畫出描寫牧羊人言行的語句,用具體內容來説明牧羊人靠的是什麼創造逆天奇蹟的。

在圈點勾畫中,在默讀思考中,在交流碰撞中,學生對這位牧羊人的人認識也慢慢清晰起來。茫茫荒漠中,牧羊人踽踽獨行,手拿鐵棍,戳一個坑、放上橡子、蓋上泥土的動作定格在腦海;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地,他説“不知道”,毫不在意的回答縈繞在耳畔;悽風苦雨中,十萬棵橡子只有兩萬顆發芽,剩下的一萬顆橡子艱難成活的畫面突現在眼前……在師生對話、交流中,一位堅持不懈、慷慨無私、認真仔細、心無旁騖的牧羊人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慢慢清晰起來。

為了避免貼標籤似的架空分析,我時時提醒學生注意緊扣文本,為人物的品質呈現提供依據,同時指導學生在朗讀、品析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如將“三年來,……剩下的一萬棵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紮根,長成大樹。” 這個句子重點分析、品讀,特別是指導學生重讀其中的數量詞,牧羊人堅持不懈、堅韌不拔的形象便植根於學生的腦海。

三、自主合作交流,各抒己見,珍視獨特體驗。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對於小説的主旨,應倡導學生多元化的解讀。如何設計一個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點燃學生探究主旨的火花,時時困擾着我。苦苦思索後,我決定從探究牧羊人的幸福入手,先後拋出兩個問題:“牧羊人種樹之初幸福嗎?”“牧羊人在種樹的過程中體驗到幸福了嗎?”學生從課文的字裏行間去追尋牧羊人最初種樹的目的。對於種樹過程中牧羊人的幸福體驗,學生興趣濃厚,暢所欲言,有的從“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讀出“思念是一種幸福”;有的從“戰爭並沒有擾亂他的生活。”體會到“心無旁騖地做事也是一種幸福”;有的從“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領悟到“滿足也是一種幸福”;有的從“牧羊人還活着,而且身體還很硬朗。”體會到“身體健康也是幸福”。這正是課堂上呈現的百花齊放、不曾預約的精彩。

但是,本節課仍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學生課堂讀書、圈點勾畫的時間偏少,對文本缺少更細緻深入的挖掘和思考;討論時間偏少,流於形式,未真正落到實處;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夠豐富等。

今後我將在語文園地中不懈追求,不懈探索,力爭打造興味盎然的語文課堂。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8

今天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了《植樹的牧羊人》這篇課文,《植樹的牧羊人》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以時間為序,序寫了作者與牧羊人的三次見面,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感受老人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課後老師們與我交流了教學經驗我將結合本節課實際的教學情況,反思我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閲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有着怎麼樣的精神?六個了我們怎樣的思考?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課文的大致內容”,“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那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現在的我們還需不需要這樣的精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牧羊人不無私奉獻的種樹精神,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領悟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導入課文的主要內容,在過渡到牧羊人的形象,在初步認識到牧羊人的形象的同時,讓學生説説牧羊人的那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到達這一步,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讓學生從文中去找具體的話,來説説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牧羊人身上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由此學生也可以對難點進行理解。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性,最後,為鍛鍊學生的將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設計了拓展延伸題,根據植樹節的主題,設計宣傳主題與標語,同時讓學生運用婉轉有理的話對小明的媽媽進行勸説,同意其參加植樹活動,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邏輯能力。

五、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阿爾卑斯山區的環境師,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老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所創造的奇蹟。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最後的齊讀,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近文本,與文本對話,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上出一堂更好的課。也希望各位老師能對我的課堂及各方面的表現不吝賜教。謝謝大家!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總結9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參加了縣級部編教材同課異構研討活動,與其他三位教師在不同的班級執教。雖然是超水平發揮,較之以前,有很大的進步。我還是覺得留下了很多的缺憾,這有待今後繼續實踐,不斷探索。

一、好的方面

從課堂教學的實施情況來看,基本上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所有環節執行性強,圍繞目標有序展開。

1、重點部分的內容學得紮實、有效。讓學生自選角度評析牧羊人的精神品質,由於PPT及時出示了相應的實例,搭建了學習支架,無形之間降低學習難度,學生能深入到課文中,進行重點梳理,得出個性化的閲讀體驗。“要讓學生幹什麼,先要給他們個例子。”餘映潮老師的做法實用性很好。有了例子的指引後,學生就能照貓畫虎,不至於在理解方面產生偏差,影響到教學的流暢性,確保思維能夠快速運作起來。通過再次有針對性的默讀,多數學生的發言表述準確、生動,有自己的理解,能深入到字裏行間,深入到文本深處。有幾個男孩子的表現相當不錯。學生每回答一次,我都要追問,“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給老師説一説。”陝西省學科帶頭人房衞華老師以前在交流中曾給我説,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幾下,三口為品,至少要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學生彙報:“我覺得牧羊人做事很認真。”我問:“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學生直接説:“我從他挑選的橡子的事情看出來。一顆一顆挑選,把壞的和好的分開,十個一堆分開,每一顆都很飽滿。”看得出來,這個學生是會讀書的,概括能力也強。

2、寫作手法的歸納方面,由於在第一個版塊,就巧妙地引出了對比。在後面故事的真實性探究上,讓學生合作思考,“這個故事是真實還是虛構的?”學生回答:“真實的。”然後,我快速展示了關於這篇文章的軼事趣聞。約稿之後,雜誌社派人去調查事件,結果發現並沒有文中所説的地點、人物和事件,但是,這篇稿子就被退了。不久之後,卻有風靡世界。學生再次探究,我慢慢地引導,牧羊人的故事裏還有一個人物是誰?學生回答:“我。”然後,我順勢告訴學生,這篇文章的體裁是“小説”。小説都是虛構的。繼續追問,“這個我如果換成牧羊人自己的口吻,好不好?”為了説明“我”在敍事中所起的作用。我直接陳述:“如果牧羊人自己寫如何種樹、如何辛苦”,可信度如何?聰慧的孩子們經過點撥,立即就有人舉手回答。那個孩子説:“換成牧羊人的身份不好,容易產生自我吹噓的感覺。以別人的方式陳述出來,更加真實些。”為這個孩子點贊。

3、主旨的多元探究和默讀法訓練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以開放式的狀態促使學生的思維深度思考,不貼道德標籤。默讀訓練紮實、分步驟進行。選點默讀,跳躍默讀。

然而,課堂教學永遠是不完美的藝術,昨天的課堂仍存在很多的問題。我自認為要出彩的地方,卻卡殼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存在的問題

1、由於上大公開課的經歷較少,顯得略有些緊張,竟然出現了錯別字,犯了低級錯誤。比如,堅定的“堅”字寫成了“艱”,過後聽其他老師説,我才得知。估計是緊張所致。

2、教學內容的精選方面。由於我對學情預設較高,把學生的能力想得較好,導致課堂教學內容有些多。教學的流暢性和張力不足,個別的教學環節淺嘗輒止,不夠深入。尤其是給植樹的動作添加修飾詞,學生的發揮不充分。

3、從“學”的方面來説,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還不夠,“對話”節奏有點快,言語訓練和思維訓練時間不充分。這是我今後努力改進的方向,也引發了我的幾點教學思考:

4、導學案的編寫比較粗糙,內容過多。只需要設計一頁半就可以。重點應該有三方面內容:一是考查字詞句,尤其是課後練習部分。二是課文內容梳理,完成課後的表格,三次見面,高原及牧羊人情況。三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從收上來的導學案看,我過份信任學生了,把他們的主動性想得太好,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完成不錯,還有三分之一隻完成了字詞的處理。

三、後期的思考

1、小説教學教什麼,怎麼教?也是閲讀教學的難點之一。尤其是七年級的小説類作品,如何基於學情進行有效設計,這個難度更大。小説知識不能生硬地套般,簡單地講解,如何巧妙地滲透,必須把握好尺度和分寸。

2、經典篇目(尤其是長文)怎麼教?長文短教如何藉助載體來巧妙實現?也是巨大的挑戰。怎樣通過經典文本的閲讀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課堂上如何完成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既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方法的嘗試。

3、在思維的培養和個性化閲讀,還需要在部分的語段重磅敲打。

部編教材的變化大,充分地體現了語文的核心素養。好教,但教好不容易。通過這次同課異構展示,我也更清晰地意識到部編教材的研發和實踐道路,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從挑戰中提升自我,從困惑處產生思考,在實踐中探求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