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校園2.93W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篇1

李桂林,陸建芳,二個普通的名字,兩個不普通的人。

人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他們就在這天梯石棧相勾連小路上,為了彝族的未來,一起奮鬥了18年。

試問人生有幾個18年?又有誰能將18年的青春年華獻給這座大山?每次回家四個小時,沒有路,沒有人,有的只是無邊的植物,無邊的石頭。九十度的高梯上刻着歲月的痕跡,稍不留神就會粉身碎骨。且不説學校條件艱苦,單是看看這來回的路,就是讓人驚歎萬分。而他們硬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攀了18年。

每個星期一的凌晨,都有兩位老師在天梯下等候,每個星期五的晚上,都有兩位老師守候着一羣孩子快樂地回到家中。18年來149名學生從這裏走出大山,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了廣闊的天空。雖然只是國小生,雖然只是149名。但是他們改變了這裏的現在和未來,帶來了知識的種子。這些種子在他們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當登上感動中國的舞台時,他們盛裝打扮。他們沒出過遠門,更沒有上過這麼大的舞台。站在舞台上他們略顯羞澀。有點手足無措。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去看看《感動中國》,並留個影。當主持人問他們的工資時,陸建芳説:“我們剛來時才100多塊,現在有200多塊,我覺得很滿足了。”多麼樸實的話語,卻震撼了我們每個人的心絃。有人也許會問,為了200多塊的工資,浪費了18年的青春,這值得嗎?他們卻用自己的行動作出了最精彩的詮釋。

在中國的大地上在偏遠的山區,有多少個李桂林和陸建芳?他們無私地奉獻。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托起了教育的藍天,民族的未來。

李桂林,陸建芳,了不起!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篇2

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羣“高原低氧適應生理特徵”這一主攻課題,精通英語俄語、塔吉克語、漢語的吳天一,還學會了藏語。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吳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肅、四川4省區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上萬名牧民羣眾,整理了大量的臨牀資料。藏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為“馬背上的好曼巴(好醫生)”。

1991年,青海省高原醫學研究所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高低壓氧艙。吳天一成為第一個模擬試驗者。氣壓從海拔5000米的高度開始下降,由於降速太快,瞬間,吳天一頭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艙體運轉的安全係數。

20xx年,吳天一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青藏鐵路開建,高寒缺氧對鐵路建設者的身體健康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大世界性難題,對高原醫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吳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運用於拯治青藏鐵路建設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們共同研製的抗缺氧藥物、保健品發揮了作用,他主導開設的高原病科也為西進的建設者們提供了完善的搶救治療環境,他撰寫的《高原保健手冊》和《高原疾病預防常識》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參與指導下,青藏鐵路建設工程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五年建設期間未發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創造了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蹟。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篇3

今天,我們在學校觀看了《感動中國》。裏面一共介紹了10個人物,每個人的故事都很感動我,有一生奉獻給核事業,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的科學家林俊德;有堅持五年揹着生病母親上下班,為年輕人作出榜樣的孝子陳斌強,但讓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為救出學生失去雙腿,被網民贊為最美的女教師——張麗莉。

張麗莉是一名優秀的老師,她很愛自己的學生,每個同學也都很敬慕她,親切地叫她麗莉老師。在同學眼中看來,麗莉老師就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着他們,但是,不幸降臨在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身上:一天放學時,老師和幾個同學在過馬路的時候,一輛大客車迎面而來,麗莉老師奮不顧身地把其它學生推開,同學們安然無恙,可是麗莉老師卻終身失去了自己的雙腿。至今,張麗莉老師身體還在恢復中……

張麗莉雖然是一名普通教師,但她為了別人不惜犧牲自己,有着常人不具備的勇氣,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蹟。她不僅感動了你,感動了我,感動了他,還感動了全中國,我們應該向張麗莉老師致敬,並以她為榜樣,向她學習。

三是履行自身職責。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職責,組織和領導安排的要及時抓落實,自己分管負責的要親自指導跟蹤問效。作為一位公民一名國家幹部,要敢於同社會的不良風氣説不,要善於帶頭做合格公民,傳播正能量,傳遞好聲音。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篇4

今天,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了《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會,看了以後,我非常感動。

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教師張玉滾。教師張玉滾是山裏走出的`孩子,讀完師範大學後本來要去外面闖蕩,可是他兒時國小的校長卻親自找上門來,想讓他去國小當老師。當時張玉滾兒時的國小環境差,工資低,沒有人原意來,可是經過校長的3次親自登門拜訪,他還是決定留在村子裏,當一名老師。

張玉滾回到了兒時的國小,卻發現這裏的面貌和兒時並沒有什麼兩樣,還是一樣的破,但工資很低,40塊錢一個月。由於環境差,工資低,沒有老師願意來,老師少,張玉滾只好當起五門課程的老師,這個班的所有課程都是他教的。

每到新學期,張玉滾都要挑起扁擔,到1600開外的縣城去買教材。山路崎嶇,張玉滾只好步行,他每次往返都非常累,可是他沒有放棄,每學期如此。後來,張玉滾用自己的錢為國小建了一個食堂,可是並沒有廚師,於是他想到了在毯子工廠工作的妻子,讓她來做義務廚師,沒有一分薪水。沒有了妻子的工資,張玉滾一家的生活更加困難了,可是他沒有放棄,沒有抱怨。

有一次,有兩個新來的新同學沒有教材,他讓妻子騎着三輪車去買教材。由於他還要教書,只能把9個月大的女兒讓妻子帶着。可是都到了晚上了,妻子還是沒有回來。實際上這時候妻子已經在回來的路上了,三輪車翻了,9個月大的女兒頭磕在石頭上,心臟停止了跳動……儘管如此,可是張玉滾依然在教書。

看了張玉滾的事蹟後,我感覺自己雖然環境很好,但還是不滿足於現狀,還整天抱怨,不好好學習,我感到十分慚愧,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學習張玉滾的品質。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篇5

無私奉獻是人類最純潔、最崇高的道德品質。她像冰山雪蓮,潔白無瑕;她像滿山杜鵑,情暖人間。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禮貌史中,最耀眼的是無私奉獻的燦爛光輝,最感人的是無私奉獻的傑出人物。屈原、司馬遷、杜甫、孫中山等,他們之所以耀眼、感人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無私地奉獻給了社會、國家和人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作了一個形象的詮釋。

那麼,怎樣才能到達無私奉獻的境界呢?

無私奉獻,要確立自己的遠大夢想。夢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也就是那種對人類和社會有較大意義的奮鬥目標。人的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比只貪圖享受的物質需要更具有驅動力。

高爾基説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會登上一個新階梯。”

無私奉獻,要堅持埋頭苦幹的務實態度。如果説“無私奉獻”是我們思想修養追求的彼岸,那麼“埋頭苦幹”則是抵達這一彼岸的橋樑。因為無私奉獻不是憑口頭怎樣説,而是要看行動怎樣做。就是説,無私奉獻不僅僅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還要表現為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

作為教師,就應為培養國家更多的創新型人才默默耕耘;作為工人,就應為國家和人民多生產合格的產品;作為農民,就應為國家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作為軍人,就應為國家和人民堅守邊疆、保家衞國;作為科學家,就應為國家和人民發明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作為學生,就應當努力學習成為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

讓我們吸吮中華民族的精神營養,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無私奉獻的人。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篇6

今天,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的視頻,我很是感動。

胡忠、謝曉君這對夫妻帶上年幼的孩子,來到高原教書。每月只有三百元的生活費,他們竟還有如此信念,一直教了好多年。而且他們的女兒非常懂事,在學校裏叫媽媽只叫謝老師,原因是怕那些孤兒自卑。難怪頒獎詞這麼寫道:“他們是高原上怒放的雪蓮。”

劉偉最讓我敬佩,他幼年貪玩以致於失去雙臂,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生的希望。他努力學習游泳,拿到了殘運會的金牌。可是命運對他很不公平,不僅縛住了他的雙臂,還縛住了他運動的權力。劉偉只能轉練鋼琴,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練到常人用手彈7級的水平。怪不得有人這樣説他:“他用靈魂演奏生命音符!”

恪守孝道的孟佩傑,也令我感動。她的養母癱瘓在牀,從幼年起就開始照顧媽媽,每天奔波在學校與家之間,就這樣過了四千多個日子。她把中國的傳統美德——孝表現得淋漓盡致。

烈火金剛劉金國在大連的石油爆炸時,迅速趕到火災現場,指揮一線消防官兵滅火。國外通常採用等爆炸完畢後在滅火,而劉金國為了保護大連六百萬人民的安全,抱着必死的的心態,下令立即滅火。在這種情況下是有很可能連環爆炸,每走一步,都有生命危險。劉金國捨己為人,與一線消防官兵和火神大戰了15個小時,終於創造了一個零傷亡的完美成績。

還有科學之星朱光亞,肝臟之父吳孟超,綠蔭開發者楊善洲,用羊肉串救助特困生的阿里木,跨越海峽的希望之翼張平宜,最美媽媽吳菊萍,他們的事蹟都很讓我感動。

如果我有犧牲小我,追尋大我的精神,有堅強不屈的毅力,有孝順長輩的美德,有捨己為人的品質,有伸出雙手去接墜樓孩子的勇氣,有一生做貢獻的決心,那該有多好啊!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篇7

感動,一個微妙的字眼,卻時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

看完《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讓我熱淚盈眶,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鄉村教師朱敏才和孫麗娜夫婦。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他們退休後,沒有選擇在北京過安逸的生活,而是跑到貴州偏遠山區義務支教。把靚麗的西裝和禮服留在北京,揹着簡簡單單的行囊就上路了,當他們來到偏僻的尖山苗寨,寨裏有200多名孩子們,在這之前他們只有一名代課老師給他們上課。看到這,他們更堅信他們來對了地方。

雖然他們做好了要吃苦的準備,但寨裏的生活和條件超乎了他們的想像,他們的卧室離廁所只有一堵牆,孫麗娜老師説因為晚上睡覺太臭,他們要帶2個口罩才能入睡,而晚上洗澡的地方也就只有一個池子,夏天時就在池裏洗冷水澡,冬天時,因為水冷一個月都不洗一次澡,再加上高原有強烈的紫外線,已經讓孫麗娜老師右邊眼睛失明,左邊的眼睛視力也只剩下0.03,老伴朱敏才也得了重病 ,因為山寨裏缺少藥物,只有自己扛下來,為看病省下來的錢幫孩子們買了學習用品,朱爺爺甚至還有一條有很多洞的秋褲也不捨得丟,看到這裏,我的眼淚完全控制不了的留了下來,太感動了。

這些年來,他們夫婦倆已經走了上萬公里,支教了5所國小,讓孩子們學習了美術、英語、數學等學習課程,也讓孩子們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共捐款了350萬元,讓國小裏充滿着孩子們歡樂的笑聲。

朱敏才和孫麗娜夫婦是平凡的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我們向他們敬禮!向他們學習!做為00後的我們,更應該懂得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老師的教育之恩,更應該懂得珍惜,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將來也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篇8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開始留戀在校園裏的每一寸光陰!文章講的是一個6歲的加拿大男孩。接下來,我們一家人去了袁家寨子做客,講解員給我們講解了那裏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一些風俗。今天,我們幾個小夥伴去買棒冰吃?我要學習張嘎,機智勇敢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考驗。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感動中國學習雙百人物規劃精彩人生》的書。這本書既是老師佈置給我的暑假任務,也是我心中早已渴望已久的一本關於中國英雄的書。

這本書中將了很多個人民英雄的故事,其中令我最為感動的就是《三輪車上的大愛》與《183個孩子的父親》。

第一個故事《三輪車上的大愛》講的是河北老人白芳禮靠打工、撿破爛、幫別人看自行車。.。.。.這一類的雜活來賺錢資助學校,到他93歲在20005年9月23日早晨臨終時,他一共捐資助學35萬元。他自己沒有文化,卻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他的私有賬户上的存款是零。

第二個故事《183個孩子的父親》講的是遼寧省盤錦市的一位父親,他有183個孩子,他叫叢飛,原名張琮。他原本是一名歌手,有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成為了一名義工,他資助了183名貴州、湖南等省的貧困兒童。為了給孩子及時的交上學費,叢飛玩命一樣的瘋狂演出,他常常收到一筆演出費後,馬上就寄給貧困地區的孩子,而自己卻身無分文。20xx年4月20日年僅37歲的叢飛永遠的離開了他愛着和愛她的人們!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了許多偉大的人:魯迅、朱自清。.。.。.我既看到了他們的人品、人格和精神。從今天開始,我要學習的他們的那種人品、人格與精神。做一個有志氣、有愛心和有志向的人,長大後我要用我的志氣、愛心來報答養育我的父母與祖國!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篇9

今年30歲的江夢南,出生於郴州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學校的老師。

尚在襁褓的江夢南,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半歲後便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裏。為了讓女兒更好地融入社會,江夢南的父母毅然放棄教女兒學習手語,而是讓女兒學習發音和脣語。

最開始,小夢南靠着反覆撫摸爸媽的喉嚨,來感受聲帶的震動並練習發聲,每個音節父母都要不停地重複,“如果有音節只要重複上1000次我就能學會,那已經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江夢南直言,偶爾也會因聽力障礙感到低落,但她總有辦法開導自己:“我很羨慕別人可以輕鬆地和朋友聊天,可以打電話、聽歌。每當這時,我就告訴自己,聽不見也有聽不見的好處,至少睡覺時不容易被吵醒。”

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着鏡子學口型、摸着父母喉嚨學發音,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説”。

在江夢南的印象裏,身為老師的父母都愛讀書、看報。正是學脣語這個決定,讓江夢南的求學之路走得越來越長遠。在學校,江夢南一直以普通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聽講”是學生獲取知識最重要的途徑,但對於江夢南來説,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無法一直看到老師的嘴型,所以更多的時候,她只能通過看板書和課後自學來跟上進度。

儘管如此,聰明、好強的江夢南憑藉不服輸的勁頭,在國小四年級之後,自學完五年級的課程,直接跳級升入六年級。

感動中國頒獎的觀後感 篇10

雖名曰草,芳香無盡,輕吹送餘芳。

蒼穹浩渺,繁星滿天而璀璨;鮮花別樣而夭夭;謐夜恬靜而舒心。這般浩瀚、妖豔和神祕的美,直教小生陶醉而迷離於其中。可如今斗轉星移,我戀上了一種奇特而美得不可方物的美——小草。

在捐款人的署名上總是會出現“蘭小草”的化名,可他卻從未出現在任何頒獎台上。

他是一位鄉村醫生,每天依靠妻子微薄的利潤度日。他的診所雖小,可幾乎全縣的人都知曉他的診所,因為這個小地方里有一位看病從不收錢的醫生。他的醫術高明,大病小病都能在他的幫助下痊癒。他的醫德高明:有一位深的老年患者找到他。他深知這位患者大老遠每天看病不易,竟直接上為其治療。

在診所裏的人很多,可他兜裏卻未裝一分錢。

每年的報紙幾乎都有關於一位化名為“小草”的報道,可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或是長相如何。在每年的那個時候,總能看到包裝嚴實手拿捐款袋子的人到捐款機構,丟下錢就匆匆離去。清點袋子中的錢總共2萬元,一分不少。他如同俠者,神祕而準時,從未拖延。

在20xx年,他的真名才被人知曉。

他有一個充斥着芬芳的名字,喚為“蘭小草”,也有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的名字“王珏”。

雖名曰草,卻是美的所在。

我不排斥花的柔媚與芬芳,我敬重松柏的巍巍與剛強,我豔羨雄鷹搏擊長空的瀟灑。我更傾心、傾情名曰小草的美與芬芳。

“做好事就應該像小草,默默無聞。”記得有一年這位“俠客”為了不遲到,借錢籌集了2萬元。這就是小草的節操!

雖名曰草,輕吹送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