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文城》讀後感

校園1.23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文城》讀後感

結束公考面試,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終於有時間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面試結果的不理想影響了我的心情和判斷,整本書幾乎是在我“恨鐵不成鋼”的情緒下讀完的。

書分為兩個部分,<文城>和<文城·補>,前半部分的故事從林祥福遇到小美開始,在經歷了小美兩次離開後,他帶着女兒踏上了尋找小美的旅程,目的地是文城,一個並不存在的地方。經過長途跋涉,他確定文城並不存在,所以在溪鎮定居,這是最接近小美和阿強描述的地方。在溪鎮他遇到了陳永良夫婦、商會會長顧益民,在和陳永良夫婦的守望相助下養大女兒林百家,最終在為顧益民送“贖金”的過程中死在土匪的刀下。後半部分從小美的角度講述她離開的真相和結局。

無論是林祥福和小美,還是阿強和他的父母,我不止一次發出疑問,如果他/她不這麼選擇會怎樣?比如林祥福沒有被媒婆的想法左右,選擇富家千金劉小姐,他會不會安穩一生?又或者他沒有帶着女兒去尋找小美,是不是不會客死異鄉?再比如小美如果毅然選擇林祥福,捨棄阿強,她是不是就能過上理想的幸福生活?甚至倘若阿強的母親沒有因為一時賭氣逼迫阿強休妻,是不是他們一家人也不會悲慘收場?書的腰封上寫“時代的`洪流推着每個人做出各自的選擇”,我無法判斷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會不會更好,但對他們當下的選擇痛心疾首。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作者餘華老師的精心設計,但真心覺得很妙。最開始小美看到林祥福的財產,我心裏的設想是她大概會全部拿走,讓林祥福一無所有。結果她只拿走了一部分金條和小黃魚,地契房契一概沒動。我立刻覺得人生可能沒有我想的那麼糟糕。後來北洋軍抵達溪鎮,顧益民提議盛情款待,或許還能求得一線生機。我當時內心覺得他好可笑,怎麼可以如此天真。沒想到真的跟他預期的一樣,北洋軍在他的“識時務”下也對溪鎮人民禮遇有加,沒有燒殺搶奪。看到這,我又馬上覺得人生或許真的可以“天真”一些。直到土匪張一斧洗劫無數村莊,手段殘忍,毫無人性,我突然開始反省自己,前面的情節我之所以覺得“沒那麼糟糕”,是不是把希望寄託在了“壞人的慈悲”?

書中的戰爭和殺戮讓我覺得悲涼,這並不是國破家亡的抗戰時期,他們面對的不是外敵入侵,而是“自己人對自己人”的虐殺和掠奪。根據書中描寫,鴉片已經進入國內,本該團結一心、共御外敵,卻偏偏對同胞下手。可轉念一想,古往今來,有多少的戰爭和殺戮皆是如此?繼而感覺更加悲涼。

書中陳永良夫婦和田家兄弟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李美蓮餵養林百家,讓兒子陳耀武追趕土匪替換林百家,陳永良救出顧益民,後來為林祥福報仇,田家兄弟為林祥福看守老宅、種植田地,最後接林祥福“回家”……不可否認,人都是嚮往光明的,儘管好人的設定單一,但我仍然為他們而感動。相對於陳永良夫婦的有情有義、田家兄弟的信守承諾忠心護主,商會會長顧益民、阿強和阿強母親,則很難單純用好和壞來定義。顧益民真心為溪鎮人民着想,資助陳永良報仇,厚葬小美和阿強,但他領導兵團以後的招搖過市又讓我覺得他不分輕重緩急;阿強帶着小美私奔,後對林祥福謊稱小美是妹妹,暗示小美留在林祥福身邊獲取錢財,可是當她得知小美懷有林祥福的孩子要回去生產時,又支持小美的決定;阿強母親對小美近乎苛刻,用自己的標準扼殺掉小美的本真性格,逼迫兒子休妻,卻一直保留送給小美的銀簪,又在死前執意把賬本交給小美。可以説他們身上有着那個時代小人物的善良、膽小、虛榮和執拗,不那麼可愛,卻又無比真實。至於林祥福和小美,無論是林祥福因為媒婆的暗示放棄劉家小姐,還是他執意帶着襁褓中的女兒尋找小美,又或者是倉促下給林百家定親,就連最後替顧益民送“贖金”,都讓我覺得他空有一腔熱血。他的執着和善良並沒有為家人和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甚至在無形中製造了困難。小美則是讓我“怒其不幸,哀其不爭”。她被迫成為童養媳,卻因為心疼接濟弟弟而被休棄回家,可面對父兄的指責和疏遠,並沒有將實際原因説出來,甘願忍受家人的嫌棄。而她對阿強的感情,可以説是已經到了“愚昧”的程度,像一個提線木偶。我不知道她究竟對阿強感情更深一些,還是對林祥福感情更深一些,或許在阿強母親近乎苛刻的管束下,扼殺掉的不僅是她的天真性情,還有對人的感情。就算她對阿強不離不棄,對林祥福和女兒充滿愧疚,她也是麻木的。

故事從林祥福尋找文城開始,可直到林祥福死去,他仍然沒有找到文城。但是他真的沒有找到嗎?在我看來,文城就像烏托邦,是屬於每個人心裏的一片淨土,一方向往之地。書中的每個人都找到過自己的“文城”。陳永良一家的“文城”是家人生活在一起,吃飽穿暖,平安喜樂;阿強的“文城”是和小美在上海的日子,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顧益民的“文城”是溪鎮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太平;林祥福的“文城”是和小美生活過的歲月,以及帶着林百家和陳永良一家守望相助的日子;而小美的“文城”是林祥福和女兒,無論人在哪裏,有林祥福和女兒的地方就是家。

如果説我對這個故事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大概就是我覺得它“沒寫完”。對於林百家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以後”。她知道父親去世會不會不顧勸阻返回溪鎮或家鄉?顧同年被抓走,她和顧同年的婚約會不會取消?她和陳耀武會有情人終成眷屬嗎?作者欠我們一個交代。

雖然這本書的故事沒有《活着》震撼,沒有《在細雨中呼喊》絕望,也沒有《第七天》怪誕,但你仍然可以相信餘華。

標籤:文城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