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流浪地球》讀後感(精選16篇)

校園1.73W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流浪地球》讀後感(精選16篇)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劉慈欣,他有“中國科幻第一人”的稱號,他寫的最有名的書是“三體”,《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説,這些小説都介紹了“地球末日”發生的故事。

劉慈欣這本《流浪地球》還被拍成了電影,春節的時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是部讓我目不轉睛看完的電影,但是電影與書比較起來,還是書裏講的故事比較完整。

這本書主要講了,劉啟的爸爸劉培強在他四歲的時候去參加了“拯救地球計劃“,成為了一名宇航員,幫助地球離開太陽系,而這時候他的媽媽缺生病死了,劉啟跟着外公去了地球最後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計劃”是要用2500年時間幫地球逃出太陽系。17年過去了,雖然“拯救地球計劃”還沒有成功,地球還沒毀滅,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煩,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麼能讓地球自生自滅呢?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地球上的人類“選擇了“希望”,劉啟他們決定竭盡全力來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與人類,他們想到一個辦法,用地球上的氧氣去點燃木星上99%的氫氣,因為這兩種氣體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會形成轟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氣浪把地球彈離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劉啟的爸爸劉培強與千千萬萬人一起犧牲了,地球繼續着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劉培強叔叔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書裏的韓朵朵一樣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選擇了希望,雖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們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實現它。

今天我們更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夠變為現實。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2

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將地球家園推離太陽系軌道往半人馬星系去,歷時2500年,100代人。這時候人們會發現,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餘對功名利祿、出人頭地的追求都無甚意味。事業上擺人一道的權謀,業務上觥籌交錯的應和,錙銖必較的算計,低頭哈腰的唯諾,套路和苟且,職位和金錢都不再值得耗費思慮。就連愛情都無意價值,親情也可隨意捨棄,人生價值的排列,僅僅在於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條長長隊列的先後。

而人類的可悲,在於對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後得,只有在懸崖處勒住馬轡,看見碎石自馬蹄處墜入無盡不見底的深淵的那一刻、那一剎,才能突然體會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圓餅圖上把它從一輪新月,瞬間標註成了一個圓盤。

但還好,生活、生命的意義,會在煉獄時頓悟,也會在天堂裏發現。

看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如果置身隔絕凡塵的世外桃源,亦會豁然開朗,看向遠方。亦會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實則輕如鴻毛的塵事,而是着眼人類不過短短几十載壽命的本身。

新西蘭就是這樣的世外桃源。忘卻其他,返璞歸真。《桃花源記》所述:“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道生活,無顧功名,大概與此無異。

太陽系的毀滅不過文筆杜撰,無法有切膚之感受。而新西蘭之旅,則可有身體力行之親歷。置身其中,才會發現“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不再是一種戲謔,而是值得頻頻點頭。

描述一個國家,無非美景、美食、風土、人文。但我覺得這些都不足贅述,只總結為這是一個尚“有問津者”的桃花源,是一個可以瞭解什麼是生活、生命,什麼是人類、社會的地方。

足以。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3

前段時間,《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很火,我也看了。因為不過癮,就開始看《流浪地球》這本書。書有電影好看嗎?有電影感人嗎?帶着這種好奇心,我打開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這本書中講的是在幾個世紀前銀河系因太陽的繼續擴大而被慢慢吞噬。人類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個站點,並讓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推進裝置,使地球前進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了。書中還有一位爸爸寧願放棄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也要去守護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後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終於安全的找到了棲息點。

讀完這本書我淚水漣漣,因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執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瞭如今的地球,我被他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的精神感動了。那我們是不是也要好好愛護地球呢?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陸地上甚至是海洋裏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們是不是要減少垃圾的產生呢!例如吃飯時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裏等等,這些都是減少垃圾的做法。汽車尾氣的排放、工業廢水廢氣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為國小生的我們,可以從選擇綠色出行開始,對於保護地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愛護地球,保護地球。

我希望這本書也來越火,因為他是我們中國作家創作的,顯示了我們中國人愛護地球、保護地球的決心。但更重要的是讀過書後我們要從小事做起,愛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4

在讀過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後,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進去,他通過平凡的方式寫出了不凡的科幻!

《流浪地球》以豐富的想象貫穿全文——20年前,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軌道,航出了太陽系,在寒冷的外太空繼續着它孤獨的逃亡生涯……讀到這裏,讓我不禁佩服起作者劉慈欣,佩服起他對宇宙的認知,他真是把科幻描繪的像真的一樣;通過他的想象,他發明了地球發動機,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照亮北半球,當在太陽爆炸的時刻地球發動機能夠幫助人類逃亡太陽系,逃到其它恆星上尋找可生存的地方。“地球派”和“飛船派”是兩隊死對頭。這些“角色”在情節中不斷閃現,而就是這些“角色”為文章增添了許多色彩

人就要有豐富的想象,想像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美好的遐想是不行的,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才能夠駛向成功的彼岸!也許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寫出了我們不保護地球的嚴重後果,雖有地球發動機給予我們的幫助,但它也需要資源{各種山體},如果地球真的滅亡了,那我們就要坐着超音數速汽車到別的星球生存,愛護地球,別讓他離我們而去!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5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這便是《流浪地球》這部小説富有詩意的開頭,一段富有旋律的樂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無法釋懷的,除了人心,還有小説的內容。

在這部小説裏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沒有能大幅度地改變歷史,正如人們不能操縱太陽氦閃隨便爆發一樣。而這個小説講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學界和科幻小説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點發酸的問題——太陽爆炸,地球何去何從?全書講述地球逃亡的過程則近乎瘋狂——人類通過巖石,以重元素核聚變的方式將它們轉變成燃料,而用無數的巨大的地球發動機來消耗這製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個發動機都堪比甚至超越當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峯。就這樣,人類帶着地球上路了。

在很多小説家的筆下,也有許許多多人類逃跑的辦法,但是由於品種內容雜亂無章,這裏不再一一列舉了,但是細細看去,才會發現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説裏面描寫的人類在歷經文明災難的時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説裏面,人類不是異化了自己的身體就是異化了自己的靈魂。而在《流浪地球》裏的人類,並沒有賦予自己一個無比強大的身體,也沒有歪曲各種人性。可以説,這是最符合人類價值觀的一種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6

在未來,太陽最終將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人類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進行星際移民,目標星系是半人馬座比鄰星。但是對於移民方式存在飛船派和地球派之爭。飛船派計劃人類乘坐飛船逃離地球,但是依照當時人類的技術,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由於飛船設計的太小,內部生態系統會失去平衡;地球派則計劃在地球上安裝發動機,使地球飛向比鄰星。最終執行了地球派的計劃。

依照地球派的設想,人類的逃亡過程分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

第二步,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到達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衞星。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

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本文為處於流浪時代I的我回憶逃亡過程的前三步。逃離過程中一方面要應對地球逃離過程中所引發的一系列挑戰,另一方面還要和飛船派進行抗爭,使得地球逃離計劃能夠成功執行。經過重重困難,最終地球成功逃離了太陽系,進入流浪時代I,加速飛向比鄰星,等待着地球的仍然是長達兩千四百年的的漫長飛行。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7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這本書講的是在幾個世紀前銀河系因太陽的繼續擴大而被慢慢吞噬。人類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在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推進裝置,為地球前進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了。書中還有一位爸爸寧願放棄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也要去守護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後因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終於安全的找到了棲息地。

儘管這部書是想象的,但是當我瞭解到因為那位爸爸的執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後代的繁衍生息,我內心還是非常感動。書中內容的背後也折射出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愛護地球,保護地球,守護我們的家園,避免書中的那種情況發生。

讀了這本書之後,讓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爆發,對我們來説不就是一場災難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寧靜的生活,居家隔離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但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並非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而是許多無數逆行者的攜手並行,並肩作戰。不曾忘,耄耋之年臨危受命奮鬥於疫情第一線的鐘南山院士;不曾忘,風華正茂的女孩褪去華服,剪斷青絲,堅守崗位,一身白衣遮掩不住靈魂的紅裝;不曾忘,那些説出鏗鏘有力誓言的白衣天使們,一個個在請願書上留下自己的指印……病毒無情,人間卻有情。這些無數個逆行者不就和《流浪地球》中的那個男人一樣嗎?

歲月從不靜好,但因為有了他們——中國無數個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使我們抬起頭看見了清靜與美好。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8

最近,我看了一本讓我非常有感觸的書,這本書叫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就是大劉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為短篇而小看它,大劉雄渾的想象力在短篇裏一樣展現的淋漓盡致。

全書8個故事,當中有關聯的有兩個,雖然它們因為篇幅和架構的原因,比不上三體的氣勢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處,很多時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後味反而更濃。

以書中我最喜歡的《鄉村教師》為例,小説開篇非同尋常,你不會以為這是一個科幻小説,你肯定會以為這是一個現實小説,反映在窮鄉僻壤的地區的教育問題,我們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師,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這本書明明確確的就是大劉署名,我真的懷疑我是不是拿錯了——當然,從一半開始,風轉急下的劇情突然讓人瞭解了大劉這樣安排的用心,從科學的角度講,人類絕不是什麼進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類的發展動力,人類傳承的制度雖然低效,但是卻是可敬的,如果沒有鄉村教師最後的堅持,也許文明都會自此消失,這種戲劇的安排,其實很有意思,讓緊張感保持到了最後一刻。同時,這部作品又是反映現實的,它不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劉關注的`現實,大劉的作品不同於其它作品的最大差別,就是大劉不是信馬由韁的想象亂飛,大劉的作品一定是以現實和人性為基礎的幻想,幻想可以滿天飛,但是沒有基礎的沉積,那樣的作品並不會打動人,也自然不會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共鳴。我想這正應了一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大劉的科幻作品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看了《流浪地球》,我有了太多的感悟了。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9

隨着大年七年級《流浪地球》的上映,掀起了一陣科幻狂潮。《流浪地球》甚至被稱為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第一步”,網友們紛紛稱“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科幻電影”,上映後便獲得了許多好評,且以極高的票房逆襲《瘋狂的外星人》和《飛馳人生》。截止到今天,網絡數據顯示《流浪地球》電影票房已突破46億元。

我也是在46億元裏貢獻了四十元的一份子,起初只是被特效、末世背景和主角帥氣的臉蛋跟風去的,觀影結束後被流浪地球裏的世界觀所吸引便去補了原著。所以才會有這一篇讀書筆記的誕生。

原著作者是劉慈欣老師,而他的文字下里沒有劉啟這個痞氣十足的叛逆少年,也沒有温柔負責的劉培強,更沒有委屈的Moss和火種計劃,甚至木星危機都被四段概括。全文以第一人稱述説,由主角出生起講述地球是如何靠地球發動機停止自轉進入剎車時代,後再逃離太陽系,開始一千九百年的流浪歷程。其中有地下城滲巖漿,穿越小行星帶,木星危機,飛船派暴動和叛變四個大事件,其中着重描寫了叛變,在結尾形成一個諷刺的事件,讓人眼前一亮。這似乎和其他科幻作品沒什麼特別的區別,不就是災難降臨,人類自救最後成功的事情。

我之前所接觸的文學作品裏更多的是讓人心寒的人禍,而《流浪地球》裏則是無法抵抗的天災。在末世背景裏一定會相伴相依的“兩兄弟”——希望和絕望。電影《流浪地球》裏的希望是“希望是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路。”;原文的希望則是“這並不是説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高貴之所在。希望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東西,只是有些人緊緊抓住了,有些人直接放棄。比起希望,原文裏令人絕望的情節更吸引人。當男主參加運動會雪橇項目,一個人開車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馳時,放眼望去一片黑暗,連星星的光芒都不復存在,他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動,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粘在黑暗這塊幕布上的小顆粒,無依無靠,動彈不得,孤獨就像一個大手將他緊緊攥住,他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園,未來一片灰暗,強撐的希望在這孤獨的黑暗中也一點點熄滅,這種絕望令人難以忍受。最讓人難受的便是結尾的叛變,暴動的分子把堅守地球發動器的地球派五千人活活凍死後看到了太陽的光芒,大聲讚美時太陽氦閃了,歌聲戛然而止,陷入了沉默。就像天氣預報説今天下雨但卻出了太陽,認為外面天氣極好不用帶傘,結果出門就烏雲密佈驟雨將至。當然這是一個些許誇張的比喻,但是話歪理不歪。這讓我不由得想到人們總是跟隨着輿論,把幼稚錯誤的想法推至最高點,反把掌握真理的人給送上火刑架。有一種真實的共鳴,彷彿是個必然的事件。不過縱觀人類的歷史,的確是這樣緩慢的進行着,故事裏的五千人和當年的哥白尼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另一個是從古至今都讓人絕望的詞語——死亡。《月牙兒》的死亡是白袍和黑木匣;《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是兩條冰冷的鐵軌;《流浪地球》的死亡是平原上一堵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的發光的牆。

希望絕望與死亡,是災難科幻故事必備的要素,《流浪地球》也不例外,但它多少有些不同。

我對災難科幻片並不感興趣,所看過的災難片科幻片也就《2012》和《生化危機》系列,如果打一個響指全宇宙消失一半生物也算災難片的話(復聯3)。《流浪地球》是以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為切入點,不是靠瑪雅的預言,和讓人變成喪屍的瘟疫營造出末日場景。正如文中小星老師所説的“其實,人類把太陽同恐懼連在一起也只是這三四個世紀的事。這之前,人類是不怕太陽的,相反,太陽在他們眼中是莊嚴和壯美的。那時地球還在轉動,人們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們對着初升的太陽歡呼,讚頌落日的美麗。”這是真的。太陽氦閃讓我看的心頭一驚,若是地球失去了太陽,便會陷入無盡的黑暗和恐懼,這種恐懼源於人們內心,而不是外界。雖然也有《太陽浩劫》這樣同是對太陽動刀子的,但是他們的主角去點太陽,我們則是帶着地球跑。

再是我對《流浪地球》一個十分主觀的感受,人類帶着地球跑,除了地球優秀的生存條件外,應該還有劉慈欣老師作為中國人對家的眷戀。放大來看,在浩瀚無垠的宇宙裏,地球就是人類的家。外國電影多是坐着飛船逃離地球,而中國電影則是帶着地球逃亡,這是一種骨子裏心坎底的情懷,是對家鄉與故土的熱愛,對家人團圓的期望。電影全篇貫穿着這以思想,而在原文裏是以飛船派與地球派的爭論體現。體現的十分隱晦,我幾乎被帶着地球流浪是因為地球所擁有的的優越條件説服了。興許是中國人的鄉土情懷太重,美國大片最後大概是以拯救地球為動力,《流浪地球》則是以回家團圓為動力。這些都是我在電影裏看到的,電影着重展現了中國獨有的人情味,引得觀眾們一波共鳴。而在《流浪地球》原著作為一部硬科幻小説,並沒有闡述過多有關人情的事件,是以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每個事件,就如巖漿滲入地下城時是按年齡大小逃生,靠抽籤來進入地下城,都是殘酷卻又十分真實。

文中有一句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主角的爺爺,後兩次都是主角自己的感歎。《流浪地球》的故事也在伴隨着結尾的那首歌,和最後一次感歎“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裏結束,給人一種帶着憂慮卻又對明天充滿希望的感覺。電影裏沒有出現這句話成為了我的一大遺憾,但那句“終有一天,冰會化成水。”有異曲同工之妙。

《流浪地球》不像《帶上她的眼睛》那樣使人壓抑,至少尚存着希望,但是再多再多的分析也可能只是讀者的自作多情了。閲讀時懷着激動,讀完後感歎,寫下時又重歸於平靜。無論是諷刺的叛變還是一千九百年的流浪,都成為了星空一顆明亮的星星,好在我們現在依舊能見到太陽,如果贛州這鬼天氣願意讓烏雲散開的話。

最後還是要樂一樂,畢竟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望,容易造成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0

短短薄薄幾十頁一本書,我居然斷斷續續看了3個多小時,艱澀辛苦追完實屬不易。許多情節過程要停下來慢慢琢磨理解體會,想象出來實際的畫面會是怎樣。

比如地球發動機的樣子,位置,他們從石家莊那邊的太行山口登入地球發動機。

比如人類的大城市早已毀滅,高樓在大海上面,想了好久也沒搞清楚是怎樣的畫面。

比如參觀完畢他們要從南半球回到自己的家,我就沒明白,從大海直接上了地球發動機再下來不行嗎?

這腦洞開的太大,我一時想不通。讀起來真是千辛萬苦,覺得我需要至少再看兩遍才能勉強明白。

故事梗概:

從三個時代説起: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

剎車時代。太陽要發生氦變,科學家、設計家、星際艦隊、聯合政府合作起來千辛萬苦造好的地球發動機,可以替代太陽給人類暫時送去光明和推動力。在地球發動機的推力下,地球停止自轉,在公轉加速度的前提下,在遠日點接近木星處,依靠木星的超巨大引力,脱離太陽引力螺旋飛出太陽系。

逃逸時代。飛出太陽系之後,愚蠢的人類憑所謂放大鏡和若干數據,就開始自作聰明,認為科學家設計家聯合政府都是騙紙,認為太陽不會爆炸。暴力處死聯合艦隊,擅自停止發動機的運行。

流浪時代。劇情開始狗血反轉,太陽爆炸了!人類終於又一次付出了巨大代價,才把地球航行到了半人馬星系,一個有三顆太陽的三體星系。而地球也停不下它永遠的流浪命運,流浪地球終於活了下來。

和三體類似,有無數個羅輯一樣的英雄受到冤屈犧牲,成全了一羣弱智[捂臉][捂臉][捂臉]真是悲痛到無語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1

前天看完了書,今晚看了電影,覺得可以動筆了。先説説書與電影的區別,內容基本除了大背景一致外,沒有太多重複的地方。這次的影版與其説是改動,不如説是續寫,續寫了一個在流浪計劃下人們齊心協力克服困難的故事。

原著是一篇短篇科幻小説,不到一小時便可看完,但是原著的視角很大,讓人看完了還得理一理思路。本書主要介紹流浪的背景、流浪計劃的內容、後太陽時期人們的日常狀態。其中有2個片斷我印象比較深刻,第一個片斷是主角的爸爸離開媽媽和小星老師一起,兩個月後又重新回來,但是家庭中所有成員都沒有過多關注這件事,大家更關心天花板上的全息影像。

引用書中的一段文字“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

另一個片斷是主角在比賽中結識了新婚妻子,在經歷空難後第一時間到基地找他的父親,但是被告知父親已經在執行任務時犧牲了。這件事情放到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哭天搶地的事情,但是書上只用幾行便帶過了。“……但在基地,我只見到了追授他的一枚冰冷的勛章。這勛章是一名空軍少將給我的,他告訴我,在清除地球航線上的小行星的行動中,一塊被反物質炸彈炸出的小行星碎片擊中了父親的單座微型飛船。

當時那個石塊和飛船的相對速度有每秒一百公里,撞擊使飛船座艙瞬間汽化了,他沒有一點痛苦,我向您保證,沒有一點痛苦。’將軍説。”

人類的苦難太過龐大,犧牲是常有的事,只要死的時候不要太痛苦便是一種幸運了。

説實話,不管是在看書還是在看電影,我都沒有太多的代入感,因為我生於前太陽時期,我並不關心太陽,哪怕我剛目睹完電影裏的災難,我也不關心太陽。我關心的事情太俗,離人類的命運發展太遠。我是萬世沙礫中的一顆,今晚,只想有個好夢。

晚安。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2

春節期間在家鄉讀完《流浪地球》,回到深圳再去看電影吧。

書中有飛船派、地球派,飛船派堅持要坐着飛船逃離地球和太陽系去尋找新的行星作為落腳地,而地球派堅定的要帶着地球去尋找替代太陽的恆星。——我想到了家園,春節前無數的人奔回家鄉團圓,春節結束後又要再次背井離鄉,此故鄉即為彼地球啊,永遠無法捨棄的精神家園。

很喜歡太空艦隊父親説的那句話:“你聽着親愛的,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高貴取決於精神和靈魂,心中要永懷平等、仁愛和希望。即使是對腳下的狗,也是心中有愛做不得假的呀。

聯合政府的最高執政官在最後決定投降的時候説了同樣震耳欲聾的話語:““我們理解所有的人,因為已經進行了四十代人、還要延續一百代人的艱難奮鬥中,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個奢求。但也請所有的人記住我們,站在這裏的這五千多人,這裏有聯合政府的最高執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們把信念堅持到了最後。我們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證實的那一天,但如果人類得以延續萬代,以後所有的人將在我們的墓前灑下自己的眼淚,這顆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們永恆的紀念碑!”——永遠保持理智並堅持信念,確實很難,隨大流動搖似乎成為常態。願我們能忠於自己,保持理智並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迷失自我。即使每個人都在不顧一切想過自己的生活,也是有原則和堅持的,我一貫欣賞這樣的人。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3

昨天晚上看完電影之後,今天便想着讀讀劉慈欣的原著。

沒想到電影和原著其實截然不同。在我看來,這不只是故事線的不同,而是本質上的不同。

電影通過一條清晰的故事突出了流浪地球計劃進行時人與人之間不可磨滅且甚至被放大了的温情和情感:是陌生人對陌生人的善意,是春節時閤家團圓的傳統延續,是跨國籍跨文化跨語言的團結,是危難下親人之間的心心相惜……

而原著則以更加宏觀的角度展現了全然不同的另一面,這個角度下的流浪地球,是冷冰冰的:是對愛情親情友情的漠視,是完全被流水線化了的婚姻和繁衍,是藝術與哲學的落寞,是人與人之間的無限猜忌……

就像文中描述的那樣:“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着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這樣冷冰冰的世界太可怕了。

從創作角度來説,電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歡,甚至原著的文字衝擊更加震撼,但是我給電影打了五星,而給原著只打了四星。這是因為我從內心深處希望且相信,如果人類真的走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社會是不會變的像原著所描寫的那麼冷冰冰的。

就像電影裏劉培強説的一樣:“人類文明,如果沒有人,那將毫無意義。”

而人作為情感動物,如果人沒有一絲感情,也不能被稱之為人吧。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4

因為沒時間看電影補了小説,這樣的故事在影片類型中可以規分為科幻片,也可以算作災難片,在科幻這一部分,大多數人都去看個噱頭,很多東西難以消化理解,所以我同大部分人一樣,站在災難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故事。在地球毀滅到來的時候,人類倫理親情,社會秩序,精神存在都在崩塌,只有對於死亡淡漠的對視,全書故事節奏大致可以以三個部分加以遞進,第一部分架構作者想象的世界觀並加以解釋和説明,很多科幻的元素都在開篇進行集中的出現,這是為了整個故事的後續展開,第二部分開始着重敍述在災難圖景下人類的情緒反應和社會秩序,以及政府和民眾的關係,這部分或許受篇幅影響探討並不深入。

第三部分可以看到人類的矛盾和在大災難面前是非的把控選擇,人類總是偏向狹隘,在我的理解下這不是大劉一定要把人類寫的如此自私。而是在宇宙的無窮中,在規律的自覺中,在精準的法則中,人類的意識和判斷總是失衡,以此來説人類終究是渺小的,但因這種渺小的無畏卻有些悲涼的偉大,正是以這種偉大,人類用生於憂患的品質去傳遞一個生生不息的信念。書中最後給了人類希望,流浪歲月中並要將此傳遞給一百代人。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5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那時地球剛剛停止轉動,這一切都很自然。因為這時地球已經完全停轉,地球發動機除了維持這個行星的這種靜止狀態外,只進行一些姿態調整。人們稱發動機為“上帝的噴燈”。發動機分為兩大類,大一些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峯”。

書上的一句話很觸動我——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我明白了,只要抱有希望,才不會絕望。

地球上有兩個幫派,一個是地球派,另一個是飛船派。他們抱有自己對地球的不同看法,所以互相鬥毆、排斥。

《流浪地球》雖然是科幻小説,但是我覺得這部小説實際上也在提醒人類——正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一定要到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萬一未來的哪一天我們真如《流浪地球》一樣!我們會那樣團結嗎?會那樣奮不顧身嗎?

還有,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份報告説:目前地球上每分鐘消失一種植物,每天消失一種動物。這遠遠高於自然的“本底滅絕”速率。這是一個警鐘。我們要給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一個安全和適宜的環境。從小事做起,保護生態環境,這樣,我們人類和地球,其他生物才能夠延續、發展。

《流浪地球》讀後感 篇16

《流浪地球》是以第一人稱成文的,可視為主人公一生的簡短傳記。我個人認為,這種寫作方法最大的益處就是很容易會讓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主人公的經歷。

太陽,也不知活了多少個幾百萬億年了,現在即將毀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天天圍着太陽做自轉和公轉的地球,沒有了太陽,沒有了春夏秋冬。

更可怕的是,如果太陽毀滅,太陽系遭到破壞,沒有了引力,所形成太陽系的行星(包括地球)沒有了原來的運行軌跡,由勻速圓周運動變為勻速直線運動,或者説所有的星體都會改變原來的運動軌跡,在宇宙間無規律的亂撞一氣也説不定……

咱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邊際。我就在想,會不會再發生一次宇宙大爆炸。

故事中講述了一羣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為了拯救地球,挺身而出。他們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在危機四伏的宇宙之路上,尋找新家園。為了人類能在漫長的2500年後抵達新的家園,這羣年輕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

2050年,太陽即將爆炸。於是,人類開始了長達17年的“流浪地球”計劃,幫助地球逃出太陽系。但由於木星引力的影響,地球將會與木星發生碰撞。眾人團結一心,經過不斷地努力,將木星引爆,並藉助爆炸的衝擊波逃離了太陽系。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後15分鐘,人們仍在不停嘗試着,尋找着解決的方法。他們並沒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斃,而是團結一心,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最終他們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類!

希望與堅持是共存的。就像你走在一條漆黑的巷道里,只有你堅持下來,走到了最後,才能看到光亮。同樣,如果你在面對困難時退縮,放棄了,那你又怎麼能看到希望?只有你奮不顧身地走下去,希望才會給你帶來喜悦。

莎士比亞説過:“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來到。”的確,不管前方是深不可測的峽谷,還是佈滿陷阱的小路,只要你有堅持幹到底的勇氣和決心,希望,終究會到來。

曾經讀過一個故事:兩個人流落荒島。一個人失去了信心,連試的勇氣都沒有,直接放棄了,最後被狼羣撕成了碎片;另一個人堅信自己一定可以活着出去,不斷尋找出路,甚至與惡狼搏鬥,最終獲救。堅持不懈,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就能看見希望的光芒;就能贏得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