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通用20篇)

校園1.91W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通用20篇)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

3月27日上午,在圖書館阮春新館長、信息中心郭麗娜主任的帶領下,我們圖書館和信息中心的全體員工參觀了具有歷史悠久的河南博物院。在參觀過程中,聽着導遊小姐的講解,我們彷彿置身在了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博大精深。回想起一雙雙充滿極強求知慾的眼睛,我深切的感覺到人們對文化的強烈的追求,而且意識到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也體現了人們更加註重精神文明建設。博物院裏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縮影,是中華文明門庭裏藏匿着的厚實的靈魂,正是這些靈魂千百年來以積聚久遠的固執使中國文化保存了風韻的核心,有什麼樣的起點,就有什麼樣的延續。古代文化的燦爛,現代文化的繁榮,必將帶領我們踏上未來文化的新台階!

以漢代建築明器為主,在上古地面建築早已湮滅的今天,這些作為古代建築模型的明器顯得更加珍貴,它們直觀地再現了當時建築的形制特徵和建造技巧,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文化與風俗。我們以近些年出土的歷代建築明器為基礎,分五個部分串連起特色性建築明器。

以河南淅川縣楚國貴族墓地出土的青銅器精品為展示主體。按照青銅器用途分類,集中表現楚國青銅藝術的精美絕倫。

王子午鼎的華美裝飾和85字銘文,是研究楚國公卿的重要實物;雲紋銅禁,作為我國迄今發現的用失蠟法鑄造的年代最早的鑄器,五層鏤空透雕,二十四隻龍形怪獸的攀緣伏撐,工藝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另有“王孫誥編鐘”博大雄渾,青銅神獸詭麗奇巧,以及雲紋方壺、克黃升鼎、捲雲紋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驚世之作,鐘鳴鼎食,煌煌穆穆,都聚於這一方天地。

展示明清時期各類工藝珍品。分為金銀器、牙雕、漆器、琺琅器、織繡、瓷器六部分。多數是當時的宮廷用器,高雅華貴中透出濃郁的民俗特色。河南靈寶所出繪彩銅俑,再現明官府各色人物;牙雕白菜蘿蔔的綠葉昆蟲幾可亂真;青花束蓮大盤、粉彩萬蝠瓶,都是不可多得的明清瓷中之萃。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銀器、石刻造像、錢幣、書畫等,均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絕倫、玲瓏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是目前時代最早的一件。館藏的古代雕刻藝術品,諸如漢畫、佛教造像、磚雕和其他浮雕、圓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藝人智慧的結晶。其中著名的戲車畫像磚、田延和造像碑、劉根造像碑、魯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觀音像、盤龍石硯等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有“中華第一笛”之美譽,是中國最早的樂器。與之同出的刻符龜甲、龜腹石子,與我國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聯繫。金銀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則天除罪金簡、鄧州福聖寺塔地宮中出土的金棺銀槨,堪稱稀世珍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它的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矇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峯,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個中華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響!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身長20釐米,莖長13釐米,西周晚期器物。劍身為鐵質,鐵質劍身與銅芯相接,銅芯部嵌入玉莖內。劍首及莖身接合部均鑲以綠松石片。出土時已折為兩段,劍身外包一層絲織品,並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劍鞘內。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社會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三個時代,分別對應於歷史學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三種社會形態。玉柄鐵劍玉柄、銅芯、鐵身,它的發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標誌着作為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宣告封建社會即將來臨。稱的上是"中華第一劍"!

中原大地,羣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雲變化,河南這片土地上,承載着無數的英雄史詩!

河南博物院還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龍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館中首屈一指。另有部分珍貴的近現代文獻、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國的佈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週報、《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物一樣,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觀光過河南博物院之後,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燦爛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時下,我們正在進行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此時,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説我是一名中國人,我們可以很自豪的説我是已經中國人!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2

今天媽媽帶我去了河南博物院,到了大門口媽媽要去取票,趕到取票口,就看到了排成長龍的隊伍。過了好久才取到票,由於主場館一直在整修中,所以現在只有西配樓才有展出的文物。

從剛開始進去到出來是一個從遠古到近現代的一個過程。剛進去,我們就可以看人類的起源。接着就可以看到曾經在《國家寶藏》上面出現過的骨笛。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以後鶴尺骨製成。只骨笛曾測試可以演奏近七聲音節。這隻骨笛是現代人類用機器隨時可以複製粘貼的一個樂器,但是它的聲音是完全不可以複製的。接着往裏面走,我們就可以看到婦好鴞尊。再往裏面看,我們就見到了雲紋銅禁。這一個上面有數層的雲紋皺,十二支龍形異獸,在四周。這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一個禁器。工藝驚奇複雜,令人歎為觀止。這就可以看出古代的人是多麼的有想象力,多麼的聰明。再往後看又到了唐朝時期的絲綢之路,還有後來明代的建築。由於場館的原因,這裏邊的東西不是很多,但各個時期的東西基本都有。

整個博物館裏面有很多人,都是一些學校的老師帶着學生來博物館裏參觀,進行對歷史更深一步的認識。隨然我已經去過很多次博物館但是每一次去都會有一次新的發現。

書本是生活博物館是記憶。從書中尋找真理學會思考。在博物館裏回望歷史暢想未來。在博物館裏邂逅圖書。看到、讀到、想到、一個全新的未來。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3

好幾次坐在車上看見外形獨特、金字塔形的河南博物院,真想進去看看呀!今天終於如願以償。我和媽媽一起去河南博物院參觀,你也和我一起來看看河南的歷史吧!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曆史上創建較早的博物館之一,是國家級現代化博物館之一,目前館藏文物達13萬餘件,其中一、二級文物約5000餘件,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走進寬敞的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正後方有兩隻,中間站着一個巨人,金碧輝煌。河南簡稱“豫”,這是河南的象徵。一共有三層樓,我給大家一一介紹。

在第一層,往左邊的門裏走,只見上面寫着“中國古代之光”這是第一展廳,這個又寬又大的展廳裏陳列的全是原始人的用具,有刀幣、陶器、裝東西用的鼎……最有趣的是原始人用的魚鈎竟然是骨頭做的,上面有着一個個小叉 ,吃飯用的碗也是用陶土做成的……我們又參觀了夏商時期的許多出土文物。

第二層全擺列着隋唐時期的文物,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牛角墓、唐三彩和甬鍾。牛角墓上面是厚厚的透明玻璃人們可以踩在上面觀看,下面的土地上擺放着許許多多、雪白雪白的牛角,是古代皇帝的陪葬品。唐三彩是唐代時期燒製出的黃、白、綠三種顏色的動物、人物、用具等,外觀精美別緻,十分漂亮。

第三層最吸引我的是象牙雕刻,用象牙雕刻成的蘿蔔、白菜、老人、婦女抱着小孩的樣子,再塗上各種各樣的顏色,看起來是那樣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如同真的一樣,在大廳的中央還擺放着一個又大又明的玻璃球,通過玻璃珠竟然可以看到第一層大廳的景象,真不可思議呀!

參觀完後我們還看了大作家的美畫美字後,就的回家了,河南博物院真是文化寶藏啊!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4

在鄭州市的北部,新建了一座造型獨特的大型建築,它就是河南省博物院。

來到這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雄偉的下大上小的錐形建築物,有點像埃及的金字塔,後來才得知,它是模仿我國古代的登封觀星台樣式建造的。一樓的主體大廳非常氣派,展廳很多,展出的文物珍品更多。導遊小姐邊走邊風趣地介紹:“同學們,這件文物是商周時喝酒用的‘禁’,也就是現在説的放置酒懷的桌子。你們看它多麼精緻,它表明我國在商周時冶煉技術就已達到很高的工藝水平。為什麼叫‘禁,呢?因為商朝的滅亡和統治者的狂喝濫飲有很大關係,後人為了記住這個教訓,就把同飲酒有關的桌子叫做‘禁’,時刻提醒子孫後代不要因酒誤事。”

二、三層的展廳同祥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閃閃發光的黃金製品,有淡雅華貴的玉器。擺放在武則天蠟像旁邊的“金簡”十分引人注目,它是武則天當年在嵩山祭天時的物品,直到近年才被一位放羊的老人在山澗中發現.雖然歷經千年的風吹雨淋,它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

博物院真是傳播文明、傳播知識的好地方,我在這裏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5

河南博物院是現代化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坐落在河南省會鄭州市,由1927年在開封創建的河南博物館發展過來的,在70年的發展過程中,她曾先後易名民族博物館、省立博物館等,並於1961年由開封遷至鄭州。

館區中心部位為主展館,高45.5米,以元代登封的觀星台為外觀雛形,建築平面以正方形為母體,主體建築便自然演繹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鬥狀,恰似揚鬥以承“甘露”,下接覆地鬥以納“地氣”,其中心位置精細設計了一個透明的圓洞。主體建築藴含了中國古文化中地處“天中地心”和“天圓地方”的感念,也有“會宇宙之氣,聚天地之靈”的內涵。冠部四周分別鑲嵌四神圖案,表示古天文學中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從建築構造的需要加上白色乳釘圖案,形似青銅器上的乳釘紋樣和傳統建築板門的門釘形狀,又是茫茫宇宙滿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數以萬計的星座;主體斜面的四周頂部淺藍色的透明窗及頂部垂直而下的透明採光帶,具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主體建築造型奇特,其實宏偉,獨具現代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徵。

整個河南博物館建築羣採用了傳統建築中軸對稱、主從有序的佈局手法,從總平面上看,四隅分佈附屬建築,聚散有致,和諧統一,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築羣呈四面輻射狀,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傳播。假如我們從上鳥瞰整個建築羣,則宛若“大鵬展翅”向天飛,主體建築如大鵬身軀,展館大門就像大鵬的頭部,兩側配樓恰似大鵬的翅膀,後邊與文物庫房相連的過廊,更是大鵬之尾。整個造型象徵着古老中原再現歷史的輝煌,經濟文化的全面振興和騰飛。

剛一進入大廳,就有一種宏偉氣派的感覺,由黑白矩形交織組成的地板給人以大氣之感。大廳的最裏面是一個巨大的金色雕塑,兩隻大象的中間是一個張開雙臂的人的形象,金碧輝煌的又帶一點點猙獰的感覺,作為一種文化的圖騰用來表達吉祥之意。雕塑的前方地板上有一個巨大的太極環,飽含文化展廳的神祕氣息。在色彩上,頂部使用直通大廳最裏側的矩形白熾燈,色調偏冷,給人氣貫長虹的莊嚴之感。一樓的燈飾主要以各種交叉存在的矩形白熾燈為主,為一樓提供了充足的照明光線,色調偏冷,給人莊嚴、氣派、高貴之感。在雕塑的上方則使用暖暖的黃色調的燈飾,跟青銅雕塑交相輝映,符合雕塑的吉祥和諧之寓意。 而二樓樓梯口的扶梯,在材質上主要由木質的扶手組成;在色彩上,以黑色和少量的紅色為主,照應地板的顏色,給我們的啟發是再建築物的內部,裝飾風格一定要統一。在這裏可以縱觀一樓大廳的所有風景,雖然面積不大,但給人以開闊、明亮的感覺,我覺得應該是層高適合和空間開敞的原因,配合二樓屋頂星星點點的燈光,增添了幾分浪漫的情懷。

河南博物院的天花板在構件上,大部分由條紋式的白色樑,鏤空等構件和白熾燈組成。色彩上以白色為主,偶爾點綴些黑色。而三樓的天花板獨具特色,有一塊圓形的鏤空裏裝飾有太空的星球圖案,燈飾也配合這鏤空做成圓形的排列,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博物院展廳裏的天花板多是黑色,配合星星點點的點狀燈,有點像夜晚的星空,昏暗的燈光使得展廳優雅而神祕。展品櫃上方則多使用白熾燈,跟黃色的燈光不同,白熾燈光線較好,使遊客更清晰地觀看展品,充分展示了展廳的用途。在兒童歷史知識講座的展廳裏,則配合兒童的特點,放置了色彩鮮豔的桌椅,整齊的坐席,合適的間距,相應的設計,都顯得清晰有序。三樓的明清珍寶館裏的隔斷還特意做了清朝皇宮圍牆的樣式,貼合整個展館的歷史氛圍。

在調研過程中我發現,河南博物院的室內設計風格簡潔大方,與我過的人文、地理充分相結合,實用性和功能性特點顯著,深受廣大遊客的喜歡,這點對我們設計專業的初學者來説應該是值得借鑑和考慮的。河南博物院的設計告訴我們:設計中藥注重空間佈局,功能分區和燈光的運用,一個合理的功能分區可以為遊客帶來更大的方便,使參觀稱為一種愉快的享受。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6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許許多多的古文物見證着人類發展與進步。帶着對歷史的瞻仰,元宵節的下午,我走進了河南博物院。

遠遠地望去,河南博物院的外觀像一座古埃及的金字塔,外牆上的花紋看着好似甲骨文,大門上的圖案更像是千年的古封印,有着很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

走進去,一眼就看到了寬敞的大堂中間有一個巨人雙手用力伸開,各扶着一隻大象,它的寓意也就是人類的出現佔領了長期被野獸統治的中原大地,推開了文明歷史的大門,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再者,我們河南的簡稱“豫”不是也包含着大象嗎?

河南博物院共有8個展廳,我們先來到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廳。這個展廳主要展覽了新舊石器時代的文物。我走進去,認真地看着每一件文物,仔細閲讀文物資料介紹。一抬頭,看見前面有一塊石頭。咦?一塊大石頭怎麼會是文物呢?表面磕磕巴巴的,一點也不平整,我猜想它可能是一種工具,果然,我看了資料介紹,這塊石頭是舊石器時代的一種工具,已經有大約50萬年的歷史了!

大家一定想不到,9000年前,我們的先人還會製造笛子。沒錯,我親眼看到了一隻在河南舞陽出土,用獸骨製作的笛子,它做工考究,還能微微地發出亮光,更讓你想不到的事情是這件骨笛可吹奏7音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且音樂性能最好的樂器,可謂是中華音樂史的奇蹟吧,它也成為我們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之一。

接下來我來到了春秋時期的展廳,看到有很多人圍聚在一個導遊跟前,嘴裏還不停的在嘖嘖讚歎着,我也好奇的擠到前面,眼前的一幕讓我震撼-一個龐大的類似酒器模樣的東西呈現在我眼前,聽導遊講它叫“蓮鶴方壺”,也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只見它的頂上一隻白鶴豎立着,身軀蟠龍花紋,壺底下有2只雄健的昨舌獸,造型奇特華美,被稱作是青銅器的絕唱。蓮鶴方壺有2只,這是其中一隻,另外一隻被保存在故宮博物院,並且這2只蓮鶴方壺是不允許出國展覽的,可見它的珍貴程度有多麼的高啊!

隨後,我又走進了盛世榮華的隋唐時期,世俗與理性的宋金元時期以及有容乃大的西漢晉魏南北朝時期,看到那一件件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古物,我從內心由衷的讚歎古代人民的聰明與勤勞,要知道當時並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全靠一雙手為我們後人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古物。

通過這次參觀,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偉大,也見證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勞動的結晶。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人,一定可以肩負起不忘歷史,開啟美好未來篇章的任務!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7

河南省博物院是我最嚮往的地方,因為那裏陳列着許多奇珍異寶,都是些珍藏極品,博物院的位置在,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農業路與經七路交叉口路北!

我和媽媽徒步前行,邊走邊遊覽街頭美景,很快我們就來到省博物院,一進大門就看到正中間有一個人用雙手將兩隻大象一左一右地抓住了,好威武呀!

來到二樓的展廳時,就看見不遠處有一些外國朋友也在這裏參觀,這時想到:“我們班敬愛的白老師的孩子遇到外國朋友時總能用自己所學去和外國朋友進行攀談。”我也用這種方式和前來參觀的外朋友進行攀談,因為英語是國際語言,不分國家,不分國度都能以這種語言進行溝通交流。我和這位外國朋友用簡單的英語進行攀談交流,出乎意料的是對方能夠聽懂我所説的話,而且能夠和我進行交流。這使我覺得學好一門外語是那麼的重要,是那麼的與國際接軌!

之後,我和這位外國朋友進行留影紀念。媽媽説:“沒想到我這次的發揮還算不錯,這樣也是我一種鍛鍊的藝術平台。”

我暗自下決心,我不會辜負媽媽對我的期望,用心去學習!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8

今天,我們學校組織六年級學生參觀河南博物院,我瞭解到了中華璀璨的歷史。博物院裏珍藏着上有遠古石器時代,下至民國的文物。河南博物院收藏着大量的玉器、骨器、金銀器、石像、錢幣、書畫等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有的精美絕倫,有的玲瓏剔透,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價值連城。特別是河南永城僖山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讓人歎為觀止。

骨器中有一件“中華第一笛”美稱的骨笛,骨笛是中國最早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可吹奏的樂器,中華最早的笛子就是它。還有象牙蘿蔔、象牙白菜兩件藝術品造型精美,蘿蔔由深到淺的紅色直至下端的象牙很漂亮,連蘿蔔根鬚上的泥土都清晰可辨。白菜翠綠鮮嫩,葉子脈絡清晰,顯得生機盎然。趴在白菜葉上的蟈蟈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十一面六臂觀音像,有十一張臉六隻手,神態自然逼真。我還看到了刻在龜甲上的文字——甲骨文,它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起源。中華大地,歷史悠久,在這片廣袤土地上有着無數的英雄史詩,演繹了璀璨的華夏文明。看了河南博物院,我對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我感到作為中國人非常自豪。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9

今天早上,我和媽媽、奶奶一起去博物院。到了博物院,門口的隊伍排得很長很長。沒辦法,我們到了最後面也開始排隊了。還好,很快就輪到我們了,拿了票我們就趕快進去了。

從院子裏看博物院的樓上面小,下面越來越大,可真像一頂大帳篷呀!進到樓裏,我們先上了二樓。二樓有好幾個展廳,我們先進了一個明清書畫展廳,牆上掛着好多毛筆字和山水畫,旁邊還有寫的詩,字寫得漂亮,畫也畫得漂亮。媽媽説:“他們都是經過了多年的苦練,下了很大的苦功,才會寫得那麼好!”以後,我也要向他們學習,不管學什麼東西都要認真苦練。接着,我們又參觀了古代玉器展廳、青銅器展廳等,那些古代的東西可真漂亮呀!

我們來到了三樓,大廳中間圍了很多人,他們在幹什麼呢?我也擠進去看了看,原來地上有一個大水晶球,這有什麼可看的呀!我也看看這水晶球吧!哎呀,好神奇呀!我從這水晶球往下看,居然看到了一樓的大廳,人來人往的,還看到了地上的八卦圖,真好玩!對了,我還看到了博物院的“國寶”---武則天金簡,雖然我不太懂,可是我聽講解員阿姨説,這是一個農民從嵩山的一個石縫裏撿到的,後來把它獻給了國家。這也是我們國家的“國寶”。

最後,我們來到了一樓,一樓也有很多展廳。我們從這些展廳裏看到了許多古代的金器,有金碗、金鍋、金手鐲、金簪子......,有的上面還鑲嵌着各種顏色的寶石。還看到了古代的刺繡,有扇套、旗袍、雲肩......上面繡的花,特別漂亮,特別精緻。還看到了古代的瓷器,有青花碗、青花盤、瓷罐、瓷枕......上面的圖案、花紋五顏六色,而且好多看起來像新的一樣。還看到了象牙雕刻的蘿蔔、螞蚱、白菜......都是彩色的,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我還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漂亮的寶貝......。對了,我還看到了張衡發明的地震儀,聽説可以測地震的。

通過參觀博物院,我覺得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同時,我還覺得古代的人很聰明,也很能幹,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這麼多美的東西,還一直保留到了現在。雖然有很多東西我看不懂,但是以後我長大了還會再來看,再來學習的,希望小朋友們也可以來參觀!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0

河南省博物院是我最嚮往的地方,因為那裏陳列着許多奇珍異寶,都是些珍藏極品,博物院的位置在,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農業路與經七路交叉口路北!

我和媽媽徒步前行,邊走邊遊覽街頭美景,很快我們就來到省博物院,一進大門就看到正中間有一個人用雙手將兩隻大象一左一右地抓住了,好威武呀!

來到二樓的展廳時,就看見不遠處有一些外國也在這裏參觀,這時想到:“我們班的白的孩子遇到外國時總能用所學去和外國朋友進行攀談。”我也用這種方式和前來參觀的外朋友進行攀談,因為是國際語言,不分國家,不分國度都能以這種語言進行溝通交流。我和這位外國朋友用簡單的進行攀談交流,出乎意料的是對方能夠聽懂我所説的話,而且能夠和我進行交流。這使我覺得學好一門外語是那麼的重要,是那麼的與國際接軌!

之後,我和這位外國朋友進行留影紀念。媽媽説:“沒想到我這次的發揮還算不錯,這樣也是我一種鍛鍊的藝術平台。”

我暗自下決心,我不會辜負媽媽對我的期望,去!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1

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的地方是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位於鄭州市農業路8號,是由我國中科院院士齊康先生主持設計的,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8萬平方米。是集文物收藏保護,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現代化國家及博物館。在2003年召開的第18屆客屬懇親大會上,與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併成為中國四大博物院。

在綠草如茵的院區內,共分佈大小建築九座,寓意九鼎定中原,傳説大雨時講天下分為九州,又鑄了九個代表權利的鼎。從此歷史上便出現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

整個主建築從空中鳥瞰的話,就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鵬鳥。兩側的配房好像大鵬的翅膀,展館的俄大門就像大鵬的頭。後邊與文物庫房相連的過廊,恰似大鵬的尾巴。這一切都寓意着河南會飛速發展,河南的明天會更好。

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幅大的雕塑,它既是中央大廳的裝飾物,同時也是河南古代文化的象徵。我們看到一個人推開兩隻大象,他寓意,人類的出現佔領了長期被野獸統治的中原大地,推開了文明歷史的大門,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我們知道河南簡稱豫。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牽着大象。這就説明,在3000多年前的河南還有大象出現。後邊的壁畫,最哦上方漂浮的朵朵白雲是由甲骨文和青銅器花紋組成的。兩側大門上分別繪製的是龍門石窟中的盧舍納大佛和迄今為止已有1000多年曆史的開封的繁塔。

河南博物院館藏文物13萬餘件,在長出的3000對件文物中,向中華第一笛,中華第一龍,蓮鶴方壺,雲文銅禁等都堪稱國寶。下邊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華第一龍。

中國是龍的故鄉,中華民族一向被稱為是龍的傳人,龍作為之中華民族的總圖騰,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頂禮膜拜。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龍圖案。龍用蚌殼擺塑而成,身長是1.78米,造型生動,騰躍預飛。與之相對的是虎的圖案,身長1.37米。不過這是複製品,真品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雖然説這是複製品,但這些蚌殼還是6000多年前的。旁邊這張圖片是當時出土時候的照片,中間是墓的主人,身高1.84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84米在當時是多麼的不可思議。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三皇五帝中某個人的墓葬,但鎮種説法目前還沒有得到證實,畢竟這個時候的歷史是沒有文字記載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真個人的身份地位是相當的高。又因為該圖案的擺放方式,與古代天文學中“東青龍,右白虎”的説法相符,所以不少天文學家認為,這一組墓葬可能是我國出現最早的一幅天象圖。

龍的起源於中華民族的發祥史,在地域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中華第一龍發現與濮陽,也與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分不開的。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2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河南省博物院參觀,我叫李××,很榮幸成為你們今天的導遊,大家叫我小李或李導就好了。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讓我們共同度過這一美好的時光。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站在中原這方凝聚着厚重歷史與文化的土地上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華夏文明的古老與輝煌,而河南博物院則薈萃了古老文明中的精華,所以説:“承載千年文明,譜寫華夏輝煌”是對它的真實寫照。

河南省博物院是全國著名博物院之一,它是中原地區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中心,具有國際水平的先進設施與科學管理,是我國大型現代化、綜合類的博物館,最早創立於1920年,是我國設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1998年5月新館落成開放,佔地面積10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萬餘平方米。

你們剛剛在綠草如茵的院子裏看到大大小小的九個建築,大家猜猜看,他們的寓義是什麼?寓意是九鼎定中原。相傳大禹將天下分為九州,又鑄建了九個大鼎來代表自己的權力,從此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就建立起來了。

大家隨我往裏走,現在我們站着的位置是展廳的中央。隨我前看,是一幅巨型壁畫和一座雕像,雕像是人牽着象是河南的象徵,同時也寓意着我們人類的出現。壁畫的上面畫的是五嶽之一的中嶽嵩山,下面是有甲骨文和青銅器組成的文字,甲骨文發掘九大故都的安陽市。它包含了我國古代六種造字方法,即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指事。

我們博物院開放有8個展廳,分別是古文化、古玉器、古建築、楚國青銅器、明清工藝品、恐龍世界及古代石刻與中原豐碑。

下面重點介紹古文化展廳,黃河孕育了東方文明,而我們河南正處於它的下游同時也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出土不少的文物古蹟,這些都集中反映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一個有一個奇蹟。

朋友們,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蓮鶴方壺。它出土於春秋時期的 鄭國國 君之墓。大家看它壺身高118釐米,口長31釐米,寬25釐米,形狀為方壺、長頸、鼓腹、圓足、有蓋,蓋上裝飾有兩層蓮瓣,中間立着一隻振翅欲飛的仙鶴,頸兩側有龍型雙耳,腹部裝飾蟋龍紋,四角各有一隻翼獸,圈足下有兩隻走獸,這立鶴走獸的搭配使得整個方壺靜中有動,突破了商周時期青銅器嚴肅靜止的格調,壺蓋上的蓮鶴裝飾更是商周時期所罕見的,充分反映了春秋時期金屬工藝的新風貌,引起國內外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經國家鑑定委員會鑑定為一級文物。早在50年代, 郭沫若 先生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它喻為時代的象徵。

回過頭來,我們再一起看一下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展區,這個展區叫做“三代輝煌——青銅文明”這裏記載着國家的誕生,三代,指的是夏、商、週三代,其實這三代還有一個磅礴大氣的別稱,那就是“中國青銅時代”,而在蓮鶴方壺出現二百年以後中國就進入了百家爭鳴思想自由翱翔的戰國時代,所以我們又説蓮鶴方壺書寫的是一曲中國青銅時代的絕唱。

“窺一斑而知全豹”。以上我們所看到的青銅器雖然只是博物院中的一小部分展品,卻也能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華夏古文化的豐富與燦爛,讓我們帶着這種讚歎與自豪去認識和了解更多、更豐富的古代文化吧!

好,下面可以選取你喜歡的文物拍照留念,請大家注意安全和環境衞生,自由活動十分鐘,之後我們就去第二個展廳了。

謝謝大家,十分鐘後見!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3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院之一。其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1920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極力主張下,成立了"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會,館址設在開封市三聖廟街。1920年5月,更名為民族博物館。同年10月舉辦《民族模型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30年12月1日,複名"河南博物館"。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頒佈"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明確了博物館的性質,設置了機構。

1937年,日寇發動侵華戰爭,館藏主要文物5678件,輾轉運至重慶。日偽時期,河南博物館更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1940年更名為"河南省博物館"。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攜5119件文物運往台灣。

1948年,開封解放,本館獲得新生,舉辦了一些專題展覽。1953年,中央文化部明確本館為地誌性博物館。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隨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人民路。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河南省博物館通過捐贈、發掘、調撥等,進一步充實了文物藏品,為配合社會主義建設舉辦了許多陳列展覽,並在科研等方面成績顯著,成為全國著名博物館之一。九十年代初期,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髮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國家投巨資3億元人民幣,在鄭州農業路建設新館,更名為河南博物院。新館於1998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5年來,在院黨委的領導和全體職工的努力下,本院在陳列展覽、文物收藏、科學研究和羣眾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顯著的成績,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4

上週六,我和班裏面的同學參觀了坐落在鄭州市農業路中段,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的河南博物館,這次參觀,我們不僅領略到了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燦爛。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幾千年來豐厚的文化積澱,不僅確立了河南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地位,同時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館。

這所博物院是一座現代化博物院,它集文物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等多功能於一體,配備有先進電腦網絡系統、多媒體觸摸屏系統、數碼式語音導覽系統,及同聲翻譯的多功能廳,可接待多層次的學術會議和多語種的參觀團體,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了解鄭州地區的歷史研究、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文明歷史。它的展品分佈在主展館一、二層八個展室內,彙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約2000件,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展示發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館三層西側展廳,有六個專題性文物展覽,分別是《河南古代玉器館》、《楚國青銅藝術館》、《明清工藝珍品館》、《天地經緯——地動儀與觀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藝術館》和《國之重寶館》。雖然時間緊迫沒有看完所有的展覽品,但是我們對博物院還是有了個比較完整的瞭解。

我們先到精品展廳對面的草坪上,中間是一個14米的正方形噴泉水池。水池的四角各有一棵垂柳,柳條一直垂到地面上,微風輕輕吹來,柳條輕輕搖擺,給炎熱的夏天帶來了絲絲涼意。博物院裏的保安告訴我們十一點五十五分噴泉準時開放。我們就在那池邊等待,望着池中的幾株睡蓮,開着紅白二色的荷花,遠看像小小的燭台,真是令人產生無限遐想?在我們背後是長約五米,高約一長的透明藝術玻璃。上面前文簡明扼要的介紹的中原地理,政治文化,經濟及文物精華。

進入大廳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型的基本陳列室,《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覽由序廳、“文明曙光”、“三代輝煌”、“兼容幷蓄”、“盛世榮華”、“餘光明媚”及觀眾參與部分組成,彙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約2000件,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展示發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館三層西側展廳,有六個專題性文物展覽,分別是《河南古代玉器館》《楚國青銅藝術館》《明清工藝珍品館》《天地經緯——地動儀與觀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藝術館》《國之重寶館》。展覽選擇河南歷代古玉、河南淅川楚國墓地的青銅器、館藏石刻等文物精品,分門別類向觀眾開放。而《天地經緯》展覽則是從古代天文學、古代科技史的角度,向觀眾進行科普教育,有多種可供參與的模型與儀器。中原遠古文明輝煌成就的震撼會使觀眾在精神上得到昇華。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銀器、石刻造像、錢幣、書畫等,均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

韶文化時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絕倫、玲瓏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是目前時代最早的一件。館藏的古代雕刻藝術品,諸如漢畫、佛教造像、磚雕和其他浮雕、圓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藝人智慧的結晶。其中著名的戲車畫像磚、田延和造像碑、劉根造像碑、魯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觀音像、盤龍石硯等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有“中華第一笛”之美譽,是中國最早的樂器。與之同出的.刻符龜甲、龜腹石子,與我國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聯繫。金銀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則天除罪金簡、鄧州福聖寺塔地宮中出土的金棺銀槨,堪稱稀世珍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在博物院裏的珍貴院藏是蓮鶴方壺、骨笛、雲紋銅禁和象牙蘿蔔、象牙白菜,其中最讓我喜歡和迷戀的事象牙蘿蔔和象牙白菜,這兩件藝術品造型自然,形神兼備。蘿蔔由深到淺的紅色,直到下端的象牙白非常自然,連蘿蔔上面的根鬚,和須上沒有洗乾淨的泥土,都看得清清楚楚。白菜翠綠鮮嫩,形象逼真,葉子脈絡清晰,顯得生機盎然。趴在蘿蔔、白菜上的大肚蟈蟈,造型飽滿逼真。真是美麗極了。據説具有代表的作品是蓮鶴方壺,此精品夠思新穎。設計巧妙。集清新活潑與凝重神祕為一體,被郭沫若先生譽為時代精品之象徵。其造形複雜,是春秋時期青銅器分範合鑄的工藝代表作,與龍耳雙壺相比一南一北,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堪稱春秋方壺的絕代雙驕!

當然,博物院還有自己的鎮館之寶:賈湖骨笛、杜嶺方鼎、“婦好”鴞尊、玉柄鐵劍、蓮鶴方壺、蓮鶴方壺、四神雲氣圖、武曌金簡和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共九件寶物。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它的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矇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峯,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個中華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響!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身長20釐米,莖長13釐米,西周晚期器物。劍身為鐵質,鐵質劍身與銅芯相接,銅芯部嵌入玉莖內。劍首及莖身接合部均鑲以綠松石片。出土時已折為兩段,劍身外包一層絲織品,並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劍鞘內。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社會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三個時代,分別對應於歷史學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三種社會形態。玉柄鐵劍玉柄、銅芯、鐵身,它的發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標誌着作為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宣告封建社會即將來臨。稱的上是中華第一劍!

在這九件寶物之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四神運氣圖:畫面上繪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靈芝及雲氣紋等,是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久、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這幅西漢時期的墓室壁畫比煌壁畫還要早上600多年。國家檔案裏就有一集專門介紹過它。站在它的面前,安靜的展廳只有從別處傳來的隱隱人聲,感覺自己好像就要被四神獸帶着踏雲而去了?十分壯觀麼!

在館內,最讓我感到可笑的是有一個唐三彩的頭像,遠處看,很像剛出現的“囧”字實在是太搞笑了。

中原大地,羣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雲變化,河南這片土地上,承載着無數的英雄史詩!

河南博物院還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龍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館中首屈一指。另有部分珍貴的近現代文獻、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國的佈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週報、《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物一樣,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值得高興的是現在的博物院已不僅僅是一個參觀的地方,同時,許多文化節目也在博物院內舉行,讓博物院不僅僅成為了古代文物的陳列地點,同時,也是現代的流動站,讓博物院真正的活了下去,而不是成為了一個死物。例如:為進一步推進學習型團組織建設,增強團員青年意識教育活動深入開展,結合省直文化系統“先進文化、和諧文化、廉政文化”讀書活動,廳直團委開展“文化旗幟、青春力量”主題演講比賽。同時,博物院也成為了校園文化的集結地點,在校園文化日,開展以“牽手博物館、文化進校園”為主題的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同學們也更多的瞭解到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文明。

通過這次觀光,我更好了地解到了我國古代的歷史文明和各民族的歷史和現狀,這能更好地促進國家的民族團結。這些藝術品不僅倡導了固有文化、提倡了學術研究、增長了民眾知識,還促進了社會文明,讓人們更好地瞭解從前,從而更好地為將來的發展做準備。在觀看了這些藝術品之後,我瞭解到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勞奮進,突然間感覺擺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總之,觀光過河南博物院之後,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燦爛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時下,我們正在進行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此時,我可以很驕傲的説我是一名中國人,我們可以很自豪的説我們是華夏兒女!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5

天灰濛濛的,卻能給人一種激動的心情,我們踏着整齊的步伐穿梭在道路上,向着目的地出發。

道路上依舊穿梭着忙碌的車輛,呼號着從我們身旁經過,大家排着整齊的隊等候在博物院門口,享受着博物院外圍所帶來的盛大氣勢,宏偉的建築算不得高大,卻隱約地透着點威嚴。一個個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員,洋溢着青春的微笑,彰顯着作為院工作者的驕傲。

跨進了這嚮往已久的大門,逐漸融入了一種和諧安詳的氛圍,心飄飄乎,彷彿又重新見證了歷史,彷彿又重見了各古國的前身,演繹着戰爭、和諧與繁華。曾幾何時,看到了它們一個個為這遺留的文化付出了多少鮮血、多少代價。

踏進這神聖而又莊嚴的建築中,重新領略到先人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件件遺留的都印證了這一切。在此彷彿又看到那漸行漸遠的身影,那印證着艱辛與汗水的沉重腳步,那悄然滑落的汗水。。。。。。

就是這棟只有四層的建築,融合了多彩的文化。雖然有些已鏽跡斑斑,但它們使我們對那些古老的故事無法忘懷。每間展廳都留下了我們的身影。彷彿我們成了考古人員,仔細地觀賞着這些在我心中如星辰般閃耀地殘骸碎片。看着這些只有在電視上只能看到的實物,心中很是激動。

上到四樓的時候,我驚呆了。本不喜歡藍色的我竟能陶醉在這藍色光芒中。幾個小時悄然流逝,我卻還沉浸在這古典美美中。

9月10日下午,利用到鄭州出差的機會造訪了河南省博物院。

原來對河南的歷史知之甚少,此行使我對河南多了幾分景仰之情。省級博物館能稱得上“院”的寥寥無幾,但河南省博物院久遠的歷史,精湛的設計,豐富的館藏,科學的陳列,人性化的服務,讓人耳目一新,不得不佩服“博物院”不是白叫的。個人覺得河南的歷史,代表了中國遠古時代的歷史。

河南博物院建立於上世紀20年代,由時任河南省政府的馮玉祥主導創建,內有藏品30萬件,其中許多是民國和抗戰前發現的國家級文物。其獨特的外觀設計就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有一種恢宏的氣勢,讓人為之一振。

從門口取票開始,就感覺到了這裏管理的科學,在大門口憑身份證在自動取票機上一掃,就出來一張參觀卡,而且電腦會自動統計出參觀者的基本信息。參觀結束,在出口處的旅遊商品,大多是根據館藏的文物造型或是圖案設計的,雖然多數價格不菲,但別的地方估計是買不到的,這種旅遊商品我原來只在青島的極地海洋世界看到過。展廳裏許多重要的文物,旁邊有電腦演示其構造及不同尋常之處,可謂獨具匠心。館內導遊講解也很好,而且研究人員也很熱情,有的主動給我們講解。回來看河南博物院的網站,內容象館藏一樣豐富生動,值得一看,能從中學很多東西。

館內主要有八個展廳,在此不一一贅述,印象最深的是青銅器、陶器、甲骨文、還有洛陽、開封、安陽等地的城市規劃建設等,當然最出神入化、登峯造極的當數青銅器,在這些器物面前,我們不得不被先人的智慧所折服。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6

河南博物院,我早就聽説過,一直想去一睹為快,這不機會來了,這次綜合實踐的目的地就是河南博物院。

我和同學一起來到博物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外形酷似一個大金字塔,塔頂頂着一個被放倒的小金字塔,這造型真是別具一格。整個園區的環境很好,綠草如茵,環境幽雅,館中有園,園中有館,讓人賞心悦目。

進入館內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塑——一個人身披鎧甲,叉開腿,兩隻胳膊像兩邊伸開,雙手兩邊各有一頭直立站起的戰象。雕塑呈金黃色,至於雕塑要表達什麼我就無從曉知了。但是我知道,民間有盛世出象之説,是吉祥之兆。還有我們河南的簡稱是“豫”,這個字形就像一個人拉着一頭大象,把“豫”作為河南的標誌吧!

步入展廳,“哇塞!”的讚歎聲不絕於耳,因為文物太多了,讓我看得眼花繚亂,東看看,西瞧瞧,真是目不暇接,説實在這裏,被人稱道的寶貝太多了,我只能挑着看。

你看,蓮鶴方壺——方壺外型酷似一個花瓶,最上方是一隻欲展翅飛翔的鶴,由蓮花花瓣型組成的圈包圍着,壺身兩側是兩個像龍一樣的東西組成了壺的把兒,四角各攀附着一條像蛇的東西,用兩條俯首騰雲駕霧的龍為底座,實在是太精美了。

瞧,象牙蘿蔔、白菜——由象牙雕刻而成的蘿蔔、白菜,刻畫地細緻入微,連拔出蘿蔔時附帶的泥土都刻畫的淋漓盡致。乍一看,我還以為博物院犯錯了,居然放一個蘿蔔、白菜上去,仔細一看,這才發現這是一個精美的雕塑品,用逼真、栩栩如生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啊,這不是我們課本中的清明上河圖嗎?在這裏有圖,還有清明上河園模型——清明上河圖畫得逼真,清明上河園模型毫不保留地將圖上所畫的都展示出來。清明上河園真美啊!我目不轉睛地看着清明上河園的模型,不由讚歎道。

博物院的文物真是太多啦!在返程的路上,同學們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收穫。是啊,這次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讓我感悟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還讓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博物館之行真是收穫多多,這趟,值得!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7

星期六,我和爸爸、媽媽、大舅舅一同去河南博物院參觀,認識了不少新朋友。

走進一樓,色彩鮮豔的唐老大對我們説:“我的名字叫唐三彩,我是用鐵、鈷、錳等元素組成的,我還有各種各樣的顏色,相互浸潤,很漂亮吧?但我含有大量的鉛,毒性很大,所以大家別挨着我太近哦!”

走進二樓時,青老二又開始對我滿面笑容地説:“你好,吳瑋琛,我叫青銅器。我身上的花紋密密麻麻的。我是在商代早期出生的,我裏面的內容涉及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非常豐富,後人就是根據我身上的文化了解了當時的人們生活、生產情況。”

剛走進三樓,瓷老三就笑嘻嘻地對我説:“我叫瓷器,我的品種很多,有青花瓷、鬥彩瓷、五彩瓷等等。我還是來給你介紹一下我的部下吧:這是青花瓷,它的身上有一層青色的釉,因為花紋很花,因此而得名,它的特點是清靜、層次分明、色彩翠藍,能給人清心明快之感。這是五彩瓷,它和它的小夥伴——青花瓷一樣,只不過再加上顏色就可以了。這是鬥彩瓷,它是由上面的兩個小哥哥組成的,因為它的花紋千姿百態,爭奇鬥豔,人們故稱‘鬥彩’,所以它叫鬥彩瓷。”

博物院這一家子真幸福啊!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8

“遊”這個字,説實話,體現不出我對凝聚着先民智慧的一件件精美的文物的敬仰之情。但我要説,參觀二字,又顯得過於莊重,難以體現這種情感上潤物細無聲的微妙變化。固,以遊緣起,説得比較自然。

從一樓到四樓,可以説藏品豐富,件件精美,歎先人之智慧之餘,增吾輩文化自信之精神。我央央華夏,由弱及強,由盛及衰,周而復始,未有斷絕。從舊石器時代邁進新石器時代,你我可知時間滄桑,先民為生而做出的種種努力。我們沒有理由輕視他們工具的粗糙,因為那是我們之所以能活到現在的智慧保障,是我們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們。

我們每一個個體之所以存在的價值,就是上天交給我們的使命——基因的延續。我們相對於無限的宇宙,是如此的渺小。我長久地駐足在一件小小的龜甲面前,那上面及其工整的刻了幾個符號。我之所以稱之為符號,而不是文字,是我心懷敬畏。一個符號表達的是一系列行為,藴含豐富的情感,必定是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的,這不是文字可以表達的。這位先民,心懷虔誠刻下了這些符號,一定沒想到,這些符號會乘着時間之船,演變發展,歷經數千年,到達現在,成了每個中國人都會認識的漢字。不過,我也有一絲哀傷,是因為我們的無知,過分的自大,帶着我們的價值觀去解讀先民的符號,造成了意識形態的偏離,違背了先民天人合一的理想。

歷史沒有為平凡的勞動者留下一筆,史書的記載也沒有他們的痕跡,但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見證者!我在“雲紋銅禁”前思索,看到了人性的善與惡。先民對美的追求,統治者的過分享樂、荒淫無道。“婦好鴞尊”器型典雅質樸,憨態可掬,只有有德之人才能與之相配,才會使能工巧匠發自內心的想為其歌功頌德。

我快速地穿越在熙熙攘攘的遊客之間,不再為一件件文物停留。因為我看到的都一樣,那就是人性,對真的尋求,對善的探求,對美的追求。我們每個人只是過客,能為後代留下的只有德。德不因時間消逝,不因空間距離而偏離人心。

拉着一臉興奮的兒子的手走出展廳,我很高興,真善美的種子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紮根。我想,若干年後,他也會帶着他的孩子來這裏朝拜,告訴他的孩子,這就是我央央華夏,萬古長青!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19

各位遊客朋友:

首先歡迎您來到甲骨文故鄉參觀,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使您對殷商文化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不但結束了倉頡造字的神話,也使一個普普通通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屯村舉世聞名。隨着對安陽殷墟的全面發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墟文化昭然於世。殷墟,是商朝期的文化遺址,位於安陽市的西北郊。它的範圍是以小屯村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兩岸的一些地方。據史書記載和夏商周斷代工程為斷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山東奄”(今曲阜)遷到殷”(今安陽小屯),並在此建立都城,經歷8代12王,共254年。從此,這裏成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以後,這片土地逐漸荒蕪,變成了一片廢墟,史稱殷墟”。

1961年,國務院把殷墟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為的破壞,經國家有關部門的批准,在殷墟博物苑。

殷墟之所以聞名世界,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關甲骨文的情況稍後再介紹)。我們先來看看進苑的這座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築學專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我們再看門框上的這些圖案,浮雕着鳳,虎饕饕夔和蟬等花紋。門額苑名由著名歷史學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色古香。門兩側牆上浮雕殷代龍形玉抉,彷彿顯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此苑門和仿殷宮殿建築的人文景觀已經成為古都安陽的象徵。

當世界上多數民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已經進入青銅時代。這也正是殷墟聞名於世界的第二個原因。

您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製品。司母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據估計製造這樣的重器需要明確的分工和協作,從鍊銅的澆鑄,從制模到拆範需要130多萬人同時施工。青銅器中,銅,錫,鉛的含量比例,與現代所鑄青銅中銅,錫,鉛的比例基本相同,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冶煉技術是何等的高超。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鍋,到後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逐漸變成了權力的象徵。

提到殷墟聞名於世的第三個因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築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覆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這個建築是茅茨古階,四阿重屋”的建築方式,也就是茅草蓋頂,夯土台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整個大殿宏偉莊嚴。

大殿現在陳列着甲骨文,讓我們進入大殿系統瞭解一下甲骨文一些知識。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首先發現的。當年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還是片農田,周圍的村民經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骨片。但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就隨便扔掉了。後來村裏的剃頭匠李成,為顧客剃頭時,經常會劃破頭皮出血。他沒錢買藥,就用這些骨片磨成的粉末塗在傷口上,發現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這便是中藥的一味,喚作龍骨。於是開始大量地賣到藥店。當時的藥店大多隻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農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後再出售。非常遺憾,不知多少病人把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裏,幸好有些帶字甲骨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發現,並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使龍骨”的身價一步登天,導致周圍的村民紛紛來挖掘,有的還以此為生。但當時的挖掘都屬於私挖,破壞性很大,而大規模有組織地科學發掘是從1928年開始的。考古學家們在1928年至1936年這十年期間,共進行了15次大規模的挖掘。這幾次挖掘永遠載入了考古學史冊,開創之功,功不可沒。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爆發,使殷墟的發掘被迫中斷。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發掘工作才繼續進行。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展櫃。這是著名的H127甲骨片堆積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個大窯穴裏出土的,是目前殷墟發現甲骨最多的一次,總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龜甲組成的,上面記載的是商人占卜的結果,以及商朝的天象,曆法,農業,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會內容。這個甲骨坑被專家們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從這個檔案庫中我們不難看出,商王從事占卜活動特別頻繁,幾乎是無日不佔,無事不卜,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樣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己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背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後把燃燒的木炭放到裏面灼燒。骨頭受熱以後,正面就會隨着卜”的一聲出現裂紋,商王就是根據這些裂紋來判斷事情的吉凶。現在您看到的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凶的簡單記事,因此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為四骨卜辭。

我們現在來到了甲骨文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既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的甲骨碑刻。關於甲骨文及甲骨文發現的一些情況,前面已經講過,這裏就不再重複,僅就甲骨文碑林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楊升南先生精選,以原甲骨文片形狀放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內容涉及商代文化、軍事、農業、天象、田獵、鬼神崇拜等,內容非常豐富。

大家看這塊碑,原甲骨文有甲骨文之王的美稱,文字最多達125個,記載了大將止眉與兩個方國即土和工口方的戰爭。

自1899年王懿榮認定甲骨文以後,甲骨文就受到金石學家的,多方收購,古董商為獲取更大的利潤對甲骨文的出土祕而不宣。1911年,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派他的弟弟羅振常來的到安陽調查,不僅弄清了甲骨文出土殷墟的準確位置,還收購到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其中舊有這塊甲骨王,一塊完整的龜板。聽説出賣這片甲骨的人,用賺來的錢,買了20畝土地呢!

咱們再看這塊碑,它主要記載了天象情況,從時間和空間上準確地記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現的過程,是我國古代關於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錄。這塊碑記錄的則是中國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獵時遇到車禍的情況。

下面請同志們認真看一看,您能辨認幾個字,從義和形上去研究琢磨,充分發揮您的想象,看看是什麼字,如果想驗證一下,甲骨文碑刻的背後就是現代漢字,可以對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對了。

現在我們來到了殷商車馬殿廳。我們知道,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車子,考古屢經發現,而且結構基本定型,距它最初發明的時間應該有一個相當長的階段了,據文獻記載夏代就發明了車,但至今沒有發現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掘的殷代車馬坑,是華夏考古發現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這裏展出的6座殷代車馬坑,是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和安陽文物工作隊分別於1999年3月——2000年5月在安陽劉家莊北地、南地和孝民屯東地發掘的。商代道路遺蹟是在航空運動學校南地發掘的。這幾具車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展示價值。每坑葬車一輛,其中五坑殉葬兩匹馬,4坑殉葬各一人。經鑑定,殉人中3人為成年男性,一人為少年。

自1928年殷墟發覺以來,曾多次發現過車馬坑遺蹟。因受當時發掘水平的限制,都未能將坑中所埋木只車輛的遺蹟全部清理出來。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第二年,這一技術難題才被考古工作者突破。後來,隨着發掘經驗的積累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發掘和清理木只車子遺蹟的工作臻完善。這裏陳列的6座殷代車馬坑,是近年來考古工作者發掘的新成果,他與本苑的宮殿建築遺存一樣,是我們的鎮苑之寶。在車馬坑最南邊的就是殷代的道路,這上買面很清楚地顯現有車轍,道路比較寬,除有兩道車轍以外還有人行道。這裏陳列的道路遺存,是在航校南地發掘的,由此可見,殷尚時期交通,包括車子和道路,都是比較發達的。

在建國以後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時,婦好墓的發現,也着實讓所有考古工作者為之振奮。婦好墓在宮殿區的西邊,現在讓我們參觀一下中國第一位女將軍的墓葬。各位面前的這個建築是婦好享堂,而這尊漢白玉雕像就再現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婦好生前的英姿和風采。那麼婦好是何許人也?婦好是尚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收武丁的寵愛,多次參與國家大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馬功勞,據甲骨文記載,她多次率兵東征西戰,最多的一次竟帶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將軍都歸她指揮。婦好有一次率兵征伐方,由於她運籌帷幄,事先在一個地方設下埋伏,配合正面的進攻,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婦好不僅能率兵征戰,還能主持重大的宮廷祭祀活動,在王室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連年征戰,婦好終因積勞成疾,先於武丁而亡。武丁非常悲痛,破例地厚葬於宮殿區內,並在墓壙上精築享堂,以示紀念。

這就是婦好墓,我們順梯而下就到達復原後的墓坑。婦好墓深7.5米,在這裏出土了大批隨葬品共計1928件。計有:青銅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石器50多件,以及象牙製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貝等,簡直就是一個商代文化博覽會。更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銅器中,不少都鑄有婦好”二字的銘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婦好”的名字,學者們經過研究,得知這就是在甲骨卜辭裏出現過200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婦好。

在隨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以外,我們還看到壁龕裏的尺骨,這是當時被殉葬的奴隸。這些尺骨共有16具人骨和6具殉骨。其中殉人男性4具,女性2具,兒童2具,其餘的因截肢,已經不辨男女了。我們僅從這個殷代王室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隸社會的縮影。

講到這裏,殷墟博物苑的全部內容就講完了。如果您有機會,歡迎再來殷墟博物苑叩訪我們的祖先,再次感受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篇20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爸爸媽媽帶着我來到了河南省博物院參觀。

進入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一尊巨大的金色塑像。一個人手撐兩頭大象。我一直不明白這尊塑像的含義,這時只聽講解員説道:“我們河南省的簡稱是‘豫’,這尊塑像是河南簡稱的有來。”看完這尊塑像,我在心裏暗暗讚歎:只是一尊塑像都這麼雄偉,這麼精緻,裏面的文物一定會更精緻,更美麗的!

接着,講解員開始帶領我們參觀博物院內存放的古代多個時期的文物。其中最讓我驚歎的就是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蓮鶴方壺。看着蓮鶴方壺,我一直讚歎不已。講解員詳細地介紹着:“踏出塗鴉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園。高117釐米,口長30.5釐米,口寬24.9釐米。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這個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花瓣形,中間平蓋上立着一展翅欲飛的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隻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託重器。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祕為一體,被譽為精神的象徵。”聽完後,讓我覺得目瞪口呆。其他的遊客也是嘖嘖讚歎,無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

接下來,講解員又帶領我們來到了展覽彩陶雙連壺的地方。雙連壺也給我流星落深刻的印象。它雖然沒有蓮鶴方壺那麼精緻美麗,但雙連壺也有它的絕妙之處,那就是它的色彩與條紋。它的色彩不豔麗,但看上去卻很柔和;而它的條紋畫得很均勻,整個給人的感覺是樸素的。講解員説:“雙連壺是在1972年河南省鄭州市出土。高20釐米,以泥質紅陶做成兩壺並連狀。連腹處有一圓孔相通,兩壺體近似橄欖形,通體施紅衣繪黑彩平行線條紋。”

參觀完,我感覺河南省博物院是我們這兒的象徵,我倍感自豪。看裏面的文物,我再一次讚歎我古代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