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中國史書論語讀後感心得作文

校園3.81K

《論語》不僅封面引人注目,《論語》的內容也是我們應該去思考和反思借鑑的。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論語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中國史書論語讀後感心得作文

  論語的讀後感篇一

《論語》每個人肯定多少都讀過一些,一開始我也覺得很無聊,一些讀不懂的古文放在誰面前都會覺得無聊,但有一次,我又從書櫃裏發現了我那本陳舊的《論語》,閒來無事就坐在沙發上看了起來,誰知一看就是兩個小時,裏面的內容好像無師自通,一看就懂,也許是讀過好幾遍的緣故吧,這已經是我第四次讀《論語》了,從中我不僅體會到了孔子淵博的知識,更體會到了孔子流傳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個自強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風日下的亂世,但孔子卻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個品德高尚的賢人,他不因為自己地位卑微而隨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説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孔子還是一位充滿睿智的聖人,這絕不是個人的小聰明,而是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創造的大智慧,無論是歷代權貴、士子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從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説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靈的花朵。

讀過《論語》之後,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視“文、行、忠、作”。不僅重視課本知識,更強調社會實踐,這正是當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備的。如果拿孝道與學業來比的話,那就像孔子所説的“行有餘力,則以學之”。

《論語》其實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不光講了文、史、哲、人生、教育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瑣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沒讀《論語》之前,我覺得歷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對“道”視而不見,讀過《論語》之後,我發現孔子與歷代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站在以人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為本”的千古絕唱。

《論語》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讀,就會讀懂其中的道理,領悟人生的真諦。

  論語的讀後感篇二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並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人生之道。孔子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並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于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其次,我們要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諂媚的人、背後毀謗的人和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我將孔子這六類人的對舉看作是對第一條標準的具體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線。我覺得以上這兩條標準非常符合孔子對“仁”的追求。從“恭、寬、信、敏、惠”這些“仁”的細目來看,“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質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實踐“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滲入了他的這一標準。直、諒和多聞分別從立身、對人和學識三個方面對選擇朋友提出了一個簡明而又完備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觀上也有體現。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子路)我們要儘可能地與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這畢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現實中我們既要結交激進者,也要結交狷介者,優勢互補。這樣,我們就可避免偏執。

  論語的讀後感篇三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將信看作是“進德修業之本”,“立人立政之本”。不知何時,人們開始遺忘了誠信兩字。寒假裏讀到《論語》,發現孔子在《論語》中對“誠信”倆字做了多方面的講解,提到“信”就有38處,內容博大精深,讀後讓人獲益匪淺。

誠實一向被儒家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在論語中也談到“誠”,但更多的是談“信”,關於什麼是“信”,孔子説,“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就是説,信與道義相近,説過的話要能兑現。“信”這個字由人和言組成,意思是人應該講信用,守諾言,以誠相待,而不應該相互欺騙,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融洽,和諧。否則,人們生活在互不信任、爾虞我詐的社會中,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正因為如此,孔子特別強調一個人要“言必信,行必果”。信是一個人必備的品德,一個人要説話算數,言行一致,不能為了一個人的利益而不遵守諾言,出爾反爾。

孔子一再強調“信”的重要性,同時對不講信用的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他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辦呢,就像大車沒有了輗,小車沒有了軏,它們靠什麼行走呢?《論語》裏又提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説話能誠實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説自己沒有學習過什麼,但我也一定要説他已經學過了。可見信是一個人的道德根本,比學習任何知識都重要。

孔子一生把能夠得到人的信任當做人生追求的目標之一,那麼怎樣才能讓“朋友信之”呢?《論語》中説“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每天要不斷地反省自己,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除此之外,還要有博大的胸懷和仁愛之心,孔子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説,在家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出外愛朋友,做事謹慎,説話誠實,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誠信,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論語》中的誠信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非但不會過時,而且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現在社會上很多現象令人擔憂,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就是因為許多商家失去最起碼的誠信,在金錢的誘惑下,在奶粉裏添加三聚氫胺,傷害無辜的嬰兒,在蔬菜水果裏任意添加有害物質,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有些人因為怕被人誣陷,而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甚至見死不救……整個社會如果喪失了誠信的'原則,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恐懼猜疑,人人自危,生活有何幸福可言?中華民族又有何尊嚴屹立於世界之林?我們應該恪守誠信的原則,“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讓誠信成為人人自覺遵守的基本的道德準則。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讓《論語》喚醒人們的良知和智慧吧。誠信,歸來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