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徐志摩傳》讀後感

校園8.65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徐志摩傳》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徐志摩傳》讀後感

《徐志摩傳》讀後感1

最近有緣在圖書館找到一本《徐志摩傳》。扉頁上有一幀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裝筆挺,衣領雪白,頸下的領帶驕傲地突顯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樣。當我看到他那首膾炙人口的詩《再別康橋》,強烈的心靈震撼讓我感到世間竟會有如此巧合。在《再別康橋》詩最後的一節中詩人是這樣寫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儘管他才華橫溢,當他在世上只待34春秋的時候,意外孤獨地死在了天上,也許這才是他本來的歸宿。記得有位偉人曾經講過:“理想主義者就是讓自己過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熱烈而又執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詩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頌理想和愛情的作品。尤其是愛情方面,古今中外執著不渝終身高頌愛情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愛情放在複雜的現實中來不顧一切地追求,並不惜承受世俗的壓力。徐志摩為追求浪漫的愛情而離婚,為此和恩師梁啟超師生反目,為此父母和他一度斷絕關係。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在眾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執寫道:“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然而,他那種對理想的執着,對愛情的追求,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態度,那種浪漫的帶着唯美的色彩,由於脱離了客觀現實,猶如空中樓閣,每一次總是以詩人終於沒有找到他理想中的靈魂伴侶而告失敗。康橋美麗的初戀隨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遠的心痛,後來的陸小曼不知珍惜鬧出的緋聞更讓詩人愁腸百結。在人間追尋理想屢遭挫折的詩人,最終沒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繽紛的雲彩的命運。

由於受英國浪漫主義詩風的薰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純正而不輕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種歐化的貴族氣息使得他具有一種迷人的魅力。相比於西裝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歡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片頭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覺。他在讀者中從來就不乏追隨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資”一族青睞的中國作家。儘管在他身上也渾身散發着濃厚的資產階級舊文人那種脱離現實超理想主義的氣息,但在客觀上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徐志摩是一個天才。

可惜,天才的詩人只在人間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暫的一生像是一顆倏然劃過的流星,輕輕地來,又悄悄地走,但卻折射出奇異的光芒,叫人永遠懷念,永遠難忘。

《徐志摩傳》讀後感2

今天晚上讀了徐志摩傳,感慨頗多,想抒發自己的想法。

徐志摩的一生可謂是顛沛流離,終其一生,在各地奔波,像一隻永遠不能落地的鳥兒一樣,唯有不斷地飛行,美國、英國、德國、印度、上海、北京、浙江等等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眾所周知,徐志摩最後死於空難,而在此之前,好友韓湘眉張歆海夫婦曾勸戒他不要搭乘飛機,其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他這樣回答他們:沒關係,I ALWAYS WANT TO PLAY 。或許他不僅希望搭乘飛機在空中翱翔,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起飛罷了。

他是新月派的創始人,是狄更生和梁啟超的愛徒,是泰戈爾的一生的摯友,他在英國拜訪了當時英國的名士,哈代、嘉本特、惠特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英國女作家曼殊菲爾,並在生前見到了最初來到英國所要追尋的羅素,正是與這些名士的交往使徐志摩從精神上脱胎換骨,讓他從一個對政治極感興趣的青年轉變成了一個愛文學愛寫詩的文人墨客,讓我們也永遠的記住了徐志摩。

或許大多數人知道他一是因為《再別康橋》,二是因為他與林徽因剪不斷的愛恨情愁,與陸小曼轟轟烈烈的愛情。徐志摩風流倜儻,與兩位才女自由暢談,而卻忽略糟糠之妻張幼儀,但我卻最喜歡這個女子,她隱忍,堅強,孝順,是中國婦女的代表。在於徐志摩離婚之後獨自一人撫養幼子,在徐志摩死後為公公料理後事,這該是怎樣的一位女子才能做到這些啊!

離婚之後,她一直孤身一人,不是沒人追求她,民主同盟創始人羅基隆曾狂熱的追求過她,而她在53歲時才在香港與醫生蘇紀之結婚,婚前他增寫信給兒子徵求意見,兒子在信中這樣回覆她: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而正是兒子這封信撫平了徐志摩辜負張幼儀醫生的傷痛。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張幼儀在晚年曾説這樣的話:“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的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説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説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裏面,説不定我最愛他。”在我看來,她是最愛徐志摩的女人,徐志摩終其一生能得到這樣一位女子的愛也無憾了。

《徐志摩傳》讀後感3

對於徐志摩這位詩人,説實話,我原來是不甚瞭解的。

真正對徐志摩產生興趣,是在英語課上,老師為我們鑑賞了他的詩,並順帶着介紹了一下他。

這個寒假,因為要讀人物傳記。我在書店的書架前站了很久,一直猶豫不決,最後終於決定了,選購了一本韓石山先生著的《徐志摩傳》。

翻開書,扉頁上有一幀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裝筆挺,衣領雪白,頸下的領帶驕傲地突顯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樣。聯想到我們在課本中學習的《再別康橋》一詩,不禁心頭頓生感慨,這真是一個由內到外都透露出一股股文學氣息的人。

細細品讀了這本書。徐志摩一直是努力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他去過北大求學,還去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全世界聞名的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後來因為自己的國家而回國,他馳騁文壇並創辦了新月社,編《晨報副刊》,並且,還為著名的大詩人泰戈爾當過翻譯。

可以説,徐志摩的文壇生活是筆直的,因為他總是喜歡向着自己的目標筆直地前進。

另外,徐志摩除了在文學方面的造就,在個人的感情方面,更是直來直往,不顧一切,更不顧世俗所帶來的繁重的壓力。

徐志摩為追求浪漫的愛情而離婚,為此和恩師梁啟超師生反目,為此父母和他一度斷絕關係。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在眾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執寫道:“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然而,他那種對理想的執着,對愛情的追求,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態度,那種浪漫的帶着唯美的色彩,由於脱離了客觀現實,猶如空中樓閣,每一次總是以詩人終於沒有找到他理想中的靈魂伴侶而告失敗。康橋美麗的初戀隨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遠的心痛,後來的陸小曼不知珍惜鬧出的緋聞更讓詩人愁腸百結。在人間追尋理想屢遭挫折的詩人,最終沒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繽紛的雲彩的命運。

可是,這樣的一個直來直往的,有着天才一般盛譽的詩人,卻在他34歲的時候,因為飛機失事而永遠離開了。而就在這短短34年中,他卻的確做了很多令人稱讚的事。記得有位偉人曾經講過:“理想主義者就是讓自己過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一位只活了34年的偉大的詩人。他的一生就好像是一顆在天際劃過的流星,存在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卻輝煌。且在劃過之後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標籤:讀後感 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