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山水詩賞析

校園1.04W

山水詩賞析1

登岳陽樓

山水詩賞析

唐代: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以前的日子就聽説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願終於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着欄杆遠望淚流滿面。

註釋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遊覽勝地。

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吳國和楚國)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下瞰洞庭,碧湖萬頃,遙望君山,氣象萬千,唐張説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馳名。 坼(chè):分裂,這裏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説: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出沒於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無一字:杳無音訊。 字:這裏指書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痺,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生平的最後三年裏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陝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戎馬:軍馬借指軍事、戰爭,戰亂。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憑軒:倚着樓窗。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淚和鼻涕,偏義復指,即眼淚。

創作背景

大曆三年(768年),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嶽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泊岳陽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賞析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有一點是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嚮往已久,這是在敍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嚮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嚮往實現了,一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願以償的情思。聯繫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説“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裏就是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並隨着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説“今上岳陽樓”是嚮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歎,長歎的內裏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歎,就像那詠歎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裏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説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緊扣上聯的“水”字,雖沒出現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地則被擠向了遠遠的東邊,楚地則被遠遠地擠向了西邊、南邊。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東南伸展,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為兩塊。“坼”字用的很好,有動態感。彷彿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開。後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萬物。“乾坤日夜浮”是説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四面眺望,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水,彷彿整個天地萬物都被湖水漂浮起來,彷彿天地萬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動漂游。“浮”字也有動態感。使人想到整個蒼穹都被湖水托住的—個半球,而萬物的運動,都是湖水蕩動的結果。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境界宏闊。一是極寫水面的寬闊,二是極寫水的力量。能夠割裂大地,能夠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東西之龐大,則顯示出湖水的寬闊。這不是簡單的誇張手法,這裏有個視覺、感覺和想象的問題。由於地球是圓的,人的視覺是有限的,面對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邊,即使看到了,遠遠望去也只是一條線,這就造成了湖水無限大,而遠地十分狹小的感覺。詩人準確、真實地抓住了這視覺和感覺上的錯覺,就把湖水描寫成了四際無垠,彷彿大地四處都是水鄉澤國,這是視覺感覺的真實。但詩人又藉助想象,把本來看不到的吳楚大地和整個乾坤四際,也融進了這個視覺和感覺的畫面。從而構成了一個想象的吳地楚地被裂開,整個乾坤被浮動的廣闊無垠的畫面。這就是藉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這是將想象中的更廣闊的`景象納進了視覺畫面的結果。這是説“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視覺錯覺加上想象的產物,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宏觀意象。它的主要特點是境界廣闊、氣魄宏大。像這樣大的宏觀意象、氣魄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很少見的。如孟浩然也有詠歎洞庭湖的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但沒有杜詩境界更為高遠。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着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瞭解朝裏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説,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繫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着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於是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説這兩聯都是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後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這兩聯在內涵上也是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繫,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後兩句是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徵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盪不安。這裏包含着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樑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於詩人心中牽掛着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彷彿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説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於詩人胸中翻騰着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於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湧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着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説,上聯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盪,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一在一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麼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裏是象徵,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着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戎馬”,就是戰馬、兵馬,指戰爭。“關山”,泛指,並非專指那道關,那座山。“關山北”,指打仗的地方。從詩人來説,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着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戎馬關山北”,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是説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户,向北眺望,雖然隔着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於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後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着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着—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説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 一句中,則凝聚着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後,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成就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作品運用了變化多樣的表現手法。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是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開篇兩句運用的是敍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臨岳陽樓的緣由。三四兩句運用的是描繪的手法,繪製了岳陽樓的宏闊壯觀圖景,並且在描繪中,又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後兩句又運用了抒情的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大跨度的跳躍。從內容方面説,開篇一聯寫的是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藴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中,詩人由上聯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裏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詩人又轉回自身的描寫,前後聯之間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聯,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展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又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的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上説,首聯藴含喜悦,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為悽苦,尾聯變為悲傷。詩人的感情隨着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

山水詩賞析2

臨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品鑑

在盛唐諸公中,盂浩然年歲較長,又被時人視為飄逸之高士,然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二句,沉雄空曠,足以顯示盛唐氣象。

山水詩賞析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品鑑

黃鶴樓是天下名樓,揚州是天下名市,兩位“風流天下聞”的詩人正在離別。一二句敍事,寫出了送別的地點、時間及孟浩然的'目的地。“煙花”指煙水朦朧、繁花似錦的迷人景色。深受李白敬重的孟浩然即將前往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李白的心中有羨慕,也有惜別。表面上看後二句純粹寫景,但景中含情。孤帆遠影已經消失在碧空之中,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時光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李白依舊巋然屹立。深情如流水,伴君到天涯。

山水詩賞析4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睛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品鑑

首聯是遠眺之景;次聯寫登山所見,詩人拋開了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只抓住“白雲”、“青靄”來寫,一切景緻都籠罩在煙雲霧靄之中,令人似乎如人仙境。第三聯是詩人登臨絕頂、遊目四周時的所見之景,俯瞰羣山,尺幅萬里。尾聯交代出詩人已下至山谷,儘管天色已晚,但遊興未減,意欲借宿一夜,明日再遊。從側面透露出詩人對山水的痴迷和山水對詩人的'魅力。全詩清逸挺秀。

山水詩賞析5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品鑑

空山寂寂,偶聞人語,林深苔青,斜陽復照。寫空山偏從有聲有色處着筆,愈見其空;寫幽暗偏從返影復照處寫,愈見其暗。在空山、在深林、在黃昏,一抹夕陽使幽暗的背景中注入了一道金光,畫面因有這道金光而充滿了生機活意。

山水詩賞析6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品鑑

真實、生動地層現了塞北草原遼闊蒼茫的'北國風光,與江南水鄉的秀美迥然不同。“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簡潔空靈,“風”是動力,有了“風”,由靜態的美轉化為動態酌美。風格渾樸自然,悲壯激越,折射出北方遊牧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徵。

山水詩賞析7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品鑑

明人胡應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他説;“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沈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説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詩藪》)首聯寫具體景象,頷聯寫秋天氣象。“落木”“下”、“長江”“來”,平淡無奇,加上“無邊”、“蕭蕭”、“不盡”、“滾滾”四詞後,面目迥異。頸聯寫詩人自己的感情,上句着眼於空間,下句着眼於時間。尾聯慨歎時世艱難,個人潦倒,透出無限悲涼意緒。

山水詩賞析8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品鑑

劉克莊曰:“岳陽樓賦詠多矣,須推此篇獨步,非孟浩然輩所及。”(《後村詩話》)其實孟、杜各有所長,同為神品。“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側重寫洞庭空曠無際之氣象,“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側重寫洞庭博大深沉之襟懷。前四句寫景,氣勢博大;後四句抒情,字字流血,聲聲含淚。

山水詩賞析9

山居秋瞑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品鑑

“空山”非山空也,實為心空。“心空”並非心中無景,心中無情,而是心中無俗景,心中無俗情。“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幽清明淨,毫無纖塵。“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浣女清純如水,漁翁返樸歸真。《楚辭·招隱士》曰:“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反其意而言之,“空山”不空。

山水詩賞析10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品鑑

“斷”、“開”、“流”、“回”、“出”、“來”,皆是常見常用的動詞,一經李白入詩,便化作神語奇言。

山水詩賞析11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品鑑

古人説曹操詩歌具有“霸氣”,其實所謂“霸氣”,正是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的流露。曹操通過觀滄海所體悟出的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境界,是含納萬物、吞吐日月的'英雄胸襟,具有揮灑酣歌、剛健挺拔的陽剛之氣。

山水詩賞析12

竹裏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品鑑

沒有詩眼,沒有警句,只是自然的寫實,但它足以打動人心。景是清幽的景,幽深的竹林,皎潔的'明月;人是閒逸的人,獨坐幽篁,彈琴長嘯。在平淡自然的外表下,給人以幽靜絕俗、超然物外、神安氣清的感覺。

山水詩賞析13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品鑑

全詩明麗如畫,次聯氣象壯闊,自與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王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不同。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雲:“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非也。詩人故無人送別,然有水送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豈非送別意?山可以相看“兩”不厭,水自然也與詩人難捨難分。

山水詩賞析14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品鑑

全詩圍繞“望”來寫,首句似與瀑布無關,實則為瀑布繪出了闊大的背景,“泉自峯頂而出,故以香爐發端。”(唐汝詢《唐詩解》)。“掛”字生動,因是遙看,只見其形,不聞其聲,故曰“掛”。第三句寫山之高,水之急,讀之如在目前。因是“望”,有一定的'空間距離,故“三千尺”之長度盡收眼簾。末句想落天外,自是李白之語,誇張,奇特,也有童趣在其中。蘇軾詩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足見蘇軾對此詩的推重。

山水詩賞析15

鳥鳴澗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品鑑

詩人以動顯靜,以聲襯靜,通過桂花飄落、明月東昇、山鳥夜驚顯示了春天夜晚恬靜幽美的自然景色,也顯示出大自然的生命律動。

山水詩賞析16

一、清遠的美,人情的美

説到山水詩,我們馬上就會想到謝靈運,清代的沈德潛在《説詩啐語》中説“謝詩經營而反於自然,不可及處,在新在俊,謝詩勝人正在排。”也就是説謝靈運寫山姿水態,是對山水情貌不遺餘力地勾勒和描繪,而這樣的後果就是使得其詩歌大多是有句無篇。及至唐代,山水詩是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這麼一個發展孟浩然是作出了貢獻了的。筆者認為孟詩是體現出了一種人情之美和清遠之美的。

首先來看他的《過故人莊》,當然這首詩是一首山水田園詩,並非純山水詩,但還是有必要提一下,畢竟其中含有對山水的描寫,且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一獨創也!“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人首先並沒有用很華麗的語言去可以雕琢這一詩作,而是用一種很樸素的言語來描寫田園、山水之景,透出一種清遠的意味,這就是他生活環境的一部分。綠樹、青山,兩個簡單而又平常的意象在他的筆下卻是給人異樣的感受“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再看“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一種何等淳樸的民風,這是一個充滿着人情美的農莊。難怪沈德潛説孟浩然的詩歌是“語淡而味終不薄。”

雖然山水田園詩的融合從孟浩然開始,但他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他筆下的山水。如《晚泊洵陽望廬山》:“掛席幾千裏,名山都未逢。泊舟洵陽郭,始見香爐峯。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鍾。”這首詩歌乍一讀來,好象描寫山水之處並不是很多,但這恰恰於無聲處聽驚雷,無聲勝有聲,因為他追求的是山水的神似,而非簡單的形似。他人看山水用眼看,孟浩然卻是在用心去體悟,於這種靜美中傳達出更加深刻的東西。

從孟浩然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他受到陶淵明的影響是很大的,因而他的詩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透露着玄音,富有一種清遠之意,淡淡地,卻又是那麼美。

二、空靈的美,寂靜的美

空靈這個詞,其實是來源於佛教用語的。也就是説王維的山水詩是充滿着許多禪趣的,而這正是因為他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大的緣故,尤其是禪宗。因而,他看山水就是用的這種禪宗觀物方式。禪為何物?釋慧皎的《高僧傳》卷十一中是這樣説的:“禪也者,妙萬物而為言,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然緣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這一思維方式,以“妙萬物”為內核,以“寂”為基本途徑,其基本特徵在於“緣法察境,唯寂乃明”,有如淵池魚石,心澄而悟,則可凝照一切,妙觀萬物。

先來看看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在這麼一種清新而又寧靜的山水中,體悟到萬物生生不息的樂趣。同樣是寫山水,就可見出孟詩和王詩的山水是各有千秋,王維好似出乎其外在描寫着這一切,觀照着這一切,山山水水就渾然如同畫卷一般,而孟浩然則是入乎其內訴説着這一切,他是把自己融入了其中。王維如同一個畫師一樣讓他筆下的山水於空靈中見美,於寂靜中見生機,不管是人、景、物,都有他們各自的狀態,遵循着他們自身的本真,可謂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難怪殷幡在《河嶽英靈集》中稱“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三、美的指歸──情

儘管孟浩然和王維所表現的山水詩意藴各有不同,但在詩人背後還是有着某種共同的元素。筆者認為這個共同的元素在於情.這個情是個極大範圍的:有隱逸之情,有對人生之情,有對生命之情,諸如此類。

先説隱逸之情,隱逸可算得上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人生境界和人格理想的一種審美追求.唐以前有“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 陶淵明,唐以後有“梅妻鶴子”的林和靖。孔子説:“天下有大道則見,無道則隱。”可見,仕與隱其實都是主動的,自由的,具有人格力量的。因而,筆者認為這個隱逸之情可以説是二位詩人內在人格美的表現。

至於人生之情,生命之情,則是詩人將他們以融入到自己詩作的字裏行間了,所以他們的山水才能夠被後人無數次的吟誦與品評。

不論是孟浩然詩歌中所顯現的那種安頓生命,亦或是王維詩中的那種啟迪生命之哲思,皆流露出一種美學的特質──他們對自然、山水、人生和美的深情!

美在深情,所謂皎然《詩式》所云:“不顧詞采而風流自然”,“但見性情不睹文字”。(作者單位:長江大學中文系)

山水詩賞析17

辛夷塢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品鑑

詩人的'筆下芙蓉花不像一種花,它似山中高士,高雅、聖潔、孤獨、寂寞。同時,它昭示出即使是在沒有人跡的地方,自然、生命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停地推移運行。

山水詩賞析18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品鑑

“青山”、“綠水”對仗工麗,“潮平”、“風正”恢宏而新奇。“懸”字妙。“海日”兩句妙絕千古,殷蹯雲:“詩人已來,少有此句。”(高棅《唐詩品彙》)“生”、“人”二字寫活了“海日”、“江春”。尾聯透出濃郁的思鄉之情。

山水詩賞析19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品鑑

這是老杜現存的最早的一首詩,寫於24歲時。詩中雖無“望”字,句句與“望”扣合。結尾兩句波瀾壯大,富有啟發性與象徵性。清人浦起龍説:“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