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通用34篇)

校園2.78W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長安三萬裏》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通用34篇)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

這兩天上映了一部動畫片《長安三萬裏》,是我喜歡的大唐詩人們的故事。上週沒時間去看,我搜了搜這週末,我家附近的影院都沒有排期了。

於是昨天中午我跟少爺説,讓他陪我去看這部電影。結果不出所料的一上來就遭到了少爺無情的拒絕,他説他可以散場去接我,但是不想陪我去。

於是我又找了個理由,我説我選座位的時候看見那一場都沒有人,萬一真是隻有我一個人包場我會害怕。

少爺無奈的發了個表情,然後發給我兩個字兒,“彳亍”!我再次確認了一下,到底行不行?他説:“行!”

於是就這麼半拖半拽,撒嬌耍賴的約了少爺一起看電影。上次跟他一起看電影,好像還是《變形金剛》的時候。

18:50的電影,居然坐了很多人。有情侶、有閨蜜、有家長帶着孩子,但是帶着這麼大的孩子看電影的`家長,只有我一位。

少爺雖然被我拉過來了,但是邊看邊吐槽。吐槽的點五花八門,比如他説這片子又臭又長,您完全可以等下線了在家裏看,想躺着躺着、想快進快進。

他還説有沒有一種可能,不是週末就沒有排期了,而是根本還沒有排到週末?這片子剛上了一週就下線,不得賠死啊!

我安慰他既來之則安之,反正也被我騙來了,看吧!不過我倆的愛好完全不同,他説他喜歡杜甫,而我喜歡李白。

他喜歡那些長詩,比如《夢遊天姥吟留別》,比如《蜀道難》,而我喜歡律詩和絕句,朗朗上口、長的我不愛背。

吵吵鬧鬧、嘀嘀咕咕中三個小時過去了,説説對這部電影的感覺吧!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長安三萬裏》,讓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為國的高適,也讓我看到了放蕩不羈,喝酒作樂,一生顛沛流離的李白。

古人想盡了辦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種原因交雜其中,無論是行卷,還是薦舉,都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容易,李白和高適兩個人的目的一樣,可是因為性格的不同,最後兩個人的結局迥然不同,高適看到在長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夢死,無助的搖頭;李白不可能像高適一樣,在家鄉梁園苦練槍法,只為在戰場上用高家槍法殺敵。

李白的詩歌無人能敵,浪漫,灑脱,想象奇特,或許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統有關,也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而作為邊塞詩人的.高適,目睹了邊關的戰況,才能有“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詩句。

也許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性格有關,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語能夠規勸的,當李白投靠到永王帳下,永王伏誅後,李白受到牽連,就放到夜郎,高適擔心自己和李白的關係,會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讓郭子儀幫忙,這樣李白得以獲救,説明,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有能夠幫你出謀劃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負重前行,今人又當如何呢,凡事不必太過執着,唯有健康快樂才是大計!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

近日,一部電影剛剛上映就風靡全國,受到一致好評,讓人感慨萬千。這就是《長安三萬裏》。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安史之亂後節度使高適受到了圍困,最後在監軍的幫助下奪回長安的故事。在這期間他還回憶了與李白的相識相知的過程,他們一起經歷的事感動着高適,也感動着我們。

整部電影充滿了歷史氣息,讓我們感受到了大唐的繁榮昌盛。其中暗藏着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也讓人感受到了唐代詩人的豪情壯志。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望嶽》、高適的《別董大》、《燕歌行》等等,每一首都讓人拍案稱絕,每一首都讓人歎為觀止。

在《長安三萬裏》中,我最佩服的是李白的才情,但最喜歡的人物卻是高適。也許有些同學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你一定曉得他那流傳千古的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一生習武,但一直到了晚年才被重用,他老實呆板,做人誠實,忠心報國,與李白是要好的朋友。

李白和高適的`友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貫穿整部影片。高適與李白,一個是忠厚老實,一個是帥氣瀟灑,一個是精明能幹的老將,一個是寫下千古名篇的大詩人。兩種不同的性格,兩種不同的處事方事,但他們卻是感情深厚的老友。他們的友誼,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我想這也是想告訴我們:在自我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別人,互幫互助,共同成長。

《長安三萬裏》,那美輪美奐的景象,那感人至深的情節,那扣人心絃的情感,無不讓人心潮澎湃,無不讓人蕩氣迴腸。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4

將近三個小時的觀影體驗實在是酣暢淋漓,講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轉衰的那些年,整部電影的節奏並沒有什麼高潮迭起,按照時間線慢慢推進,細細展開,留下無限回味。

一座長安城,半部華夏史,那些年的長安詩人們觥籌交錯,舉杯共飲,胡姬們輕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後李白遊湖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中,高適放棄馳騁沙場退居幕後,何嘗不是一種解脱,不糾結不束縛,歸於自然。一個朝代擁有怎樣的文明,決定了這個時代的子民擁有的觀念與氣度。

古詩詞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長安三萬裏內,多少才子名滿天下,多少壯士為國捐軀,多少人的夢想實現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在破城之時因為一隻冷箭,一雙馬蹄就在歷史的長河裏消逝。但,那些詩句流傳至今,代代相傳膾炙人口。寶寶總是會問我,學習詩詞有什麼用?當影片中響起《早發白帝城》《將近酒》《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誦起來,上學時那些晦澀難懂的古詩句現在覺得越來越有魅力,藴藏在詩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為孩子們內心的精神源泉。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心潮澎湃,擁萬丈豪情嗎?

一個國家的進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跡,少年説,生此盛世要為大鵬。時代賦予了我們選擇理想的權利,我們理應以回報時代為目的,以報效祖國為理想創造盛世,個人的小夢編織祖國繁榮昌盛的大夢,揚帆遠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5

今天王老師帶我們去看了電影《長安三萬裏》,非常感動。我想寫一篇觀後感,保留、紀念。

這是一篇關於高適的電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時期和老年時期度過的時光都演了出來,一絲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正式爆發,主要由於安祿山以三鎮節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變,帶着其他叛國的人建立了燕國,高適他沒想到安祿山居然是這種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幾年後,李白投靠了永軍,高適很生氣,就想問一問李白是怎麼想的?忽然一陣腳步聲傳進了高適的耳朵,一個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進來,喲,這不是李白嗎?高適的書童走上前,拉開窗簾高聲問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毀滅成什麼了?你還敢回來,太無恥了吧!”説完,李白就被關進了監獄,想出也出不來了。

之後,敵人又來打仗,唐軍奮力反抗,可是等來的卻是快要全軍覆沒的景象,士兵們累得連氣都不想出了,可是敵人可不管這些,繼續騷擾唐。高適見了這些,忍無可忍,用了李白曾經交給他的辦法,偽裝到自己都認為是真的'地步,帶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棄堅守的一座城奪了回來,取得勝利!

這就是我最喜歡,最感動的地方,我懂得了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內涵,知道了永不放棄,一直努力,就可能反敗為勝,取得最後的勝利。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6

觀看了《長安三萬裏》之後,真是讓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與杜甫並稱“大李杜”。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愛飲酒作詩。

有氣勢奔放的詩人——高適。高適:704年-765年,與岑參並稱“高岑”。氣勢奔放,奮發進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安祿山起兵造反,使唐朝發生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那時老百姓們真是趕驢的趕驢、逃跑的逃跑,黃鶴樓、王孫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為平地。

那時的高適便英勇地開始偷偷反擊,最後高適趁機把安祿的營帳團團圍住,先放一把大火將他們的帳篷點着了,又將一大堆雪從高處往下扔,而且還連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樹幹一起滾下去,把安祿山的軍隊打得毫無反手之力。最後唐朝大獲全勝!

穿越千年的歷史,讓我好像看到了當時長安的繁華、黃鶴樓的高大、李白的`灑脱,高適的英勇、王維的高冷……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電影已經結束了,但我的心中卻充滿了自豪、熱血以及感動。……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7

你心中的一團錦繡,終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168分鐘的電影《長安三萬裏》,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句。

片名來自於陳子龍《從軍行》中的“夢到長安三萬裏,海風吹斷磧西頭”。長安三萬裏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距離,是努力追尋卻很難達到的夢想。

很難説,人一輩子應當追求些什麼。

在盛唐,人才輩出,羣星璀璨,大概可能建功立業是眾人心中的正途。

但那些真正建功立業的人,可能已經不被記住,反而是一生鬱郁不得志的李白,名垂千古。

人生譬如朝露,轉瞬即逝。

從少年的躊躇滿志,到青年的疲於奔命,再到老年的平淡而終。

大部分人的一生大概都是這樣的吧。

以為未來還遠,覺得自己還年輕,但一輩子,很快也就這麼過去了。

影片以高適的回憶,來還原李白的一生,更加直觀地展露了李白的隨性、瀟灑和狂放不羈。

有盛唐氣象,有唐詩背誦,亦有人生百態。

不同的人生際遇,相同的堅韌性格。

李白和高適截然不同的選擇和結局,告訴我們:世界一直在變化,沒有定論,但只要積極樂觀,只要有那份勇氣在,生命就是有價值的。

總體來説,影片美術部分和劇情部分都還不錯,挺值回票價的。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8

長安,一個盛唐時期的名城,它以其繁華和輝煌,留下了無數的傳説和故事。其中,李白作為一位騷人詩仙,更是為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長安三萬裏》這部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現。然而,在觀看這部電視劇之後,我對李白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感到非常深刻。

電視劇中的李白,在我看來是一個執着追夢的人。他和高適約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為了能夠相互監督,一方面也是為了見證彼此的成長和進步。在這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終懷有一個夢想——成為一隻巨大的大鵬鳥。然而,在現實中,改朝換代,他的夢想與現實的距離越來越遠。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職位,但這些對於他的夢想來説並沒有任何幫助。

一幅像李白這樣的'才子畫美好未來的圖景在這場權力轉移、思想不自由卻又充滿機會的爭奪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呢?他在這個幸福與悲哀同在的世界裏把此生獻給了文化,但這種貢獻在當時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李白所被賦予的職位,只是為了將他安排在宮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才華橫溢之人的獎勵。在這個時代,李白的詩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縛,根本沒有得到它應有的欣賞和發揚。

在李白走過的那三萬里長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華與浮華並行,天子與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華卻被邊角化了。就像高適所説的那句話:“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間,其地位尷尬,非比尋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終保持着對未來的信心和對夢想的執着。他從未忘記自己想要成為一隻自由飛翔的大鵬鳥,即使他已經身在政治漩渦之中。

在電視劇的結尾,李白的夢想得以實現,他終於成為了一隻大鵬鳥。但是,這一切都是虛幻的,這隻大鵬鳥只是李白內心深處的夢想。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現實已經把他束縛了起來,讓他無法真正地實現所夢想的自由。

長安三萬裏,是李白執着追夢的過程,是他與現實之間的對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燒着的火焰。這部電視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充滿夢想的李白,也讓我們思考到自己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人的心靈需要夢想,但現實也需要面對。夢想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但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不斷努力,堅持向夢想靠近的過程。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9

首先要説的是,一定去看,但,就是看,不要跟着電影背詩,就安安靜靜的,夢迴唐朝!

我歷史太不好了,印象中的李白好像總是風流瀟灑遊歷四方廣交朋友肆意享受着如神仙般的日子,直到看完這電影外加米果同學的註解,才知道,原來大唐是那般的大唐,李白是那般的李白,所以下面這九圖,沒有選什麼絢爛的畫面,而是摘選了電影中出現人物羣像,淺聊一下我的觀後感!

首先,用高適串聯整場電影,我的感覺並不強烈,雙男主之一的高適畫面極多,對我卻是份量感蠻低的一個存在,他的出現,在我理解更像是李白相反的鏡像,好學,堅持,傳統的他從李白身上汲取了很多能量並貫穿他的人生始終,歷史待考但這大抵是電影想表達的感覺。李白的身邊則從不缺朋友,所以對高適幾番的怠慢,灑脱的李白是不會有什麼愧疚感的,一個超正統,一個頗不羈,這種反差感會讓人思考,哪個才是人生的正確答案。

每一朝每一代的歷史背景雖不盡相同,但人性的原始感是相同的,獲得認同,成就事業,獲取功名,留名青史,還是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但階級跨越從來都是橫亙其間的一大難題,即使像李白杜甫這樣才華橫溢的人物,也無法改變當下的意識形態和歷史滾動的車輪,也許鮮有個例,但絕對鳳毛麟角,對於普世大眾,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整個社會奔赴同一種價值觀,讓胸懷高遠意氣風發的李白認了慫,讓開朗活潑憧憬美好的杜甫抑了鬱,無奈之下,苦中作樂,是一出出可悲的命運演繹,而當下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一般,電影的高潮當屬李白高聲吟誦《將進酒》那段,看得我也唏噓不止,那一幕幕飛天神闕,大鵬巨鯤,都是醉酒中他們腦海裏憧憬的神界幻象,極樂淨土。古人鬱悶了尚可以相聚飲酒作詩,潦倒了互相寄宿解困,再不濟卸甲歸田隱居山林,從此遠離世事喧囂紛擾,自給自足,修身齊家。可現在的`我們呢,去無可去之處,只能捲去又捲來,終日往復循環。

長安三萬裏,描寫更多的還是社會和人生現實的歷史映射,絕不僅僅是一部頌揚唐詩的文學娛樂片,所以我不樂見集體跟着銀幕誦讀什麼牀前明月光和千里江陵一日還,希望大家能從更深一些的視角去感悟電影所傳達的用意。電影中的每一個配角也都被結合歷史儘量真實的還原了出來,比如瘋瘋癲癲的張旭,靦靦腆腆的王維,喬裝打扮的“裴公子”,愛才善舉的玉真公主,衞忠衞國的哥舒翰,甚至黃鶴樓裏的店小二和高適身邊的小書童,都演繹出了專屬於自己的個性與風格。

長安三萬裏還像一部旅行大片兒,麼麼剛從歌舞昇平繁花似錦的揚州回來,也到了李白口中的二十四橋和折花拾香的大明寺,如長安(西安),鬆州(阿壩松潘),江夏(武漢),重慶(三峽),潼關,夜郎,宣城,濟南,成都等地,也都有幸跟隨着李白詩歌的腳步,一一打卡過了,這些與李白的生平有着千絲萬縷關聯的地方,正是我們祖國大美的河山畫卷。片尾字幕也將這一卷長畫展開,用全國不同的方言誦讀全唐詩的華美詩卷,詩歌裏的風景和人生無疑是精彩的,詩在,書在,長安就在!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0

暑假到了,我也是連續看了兩場的電影。追光動畫的《大魚海棠》當年也是感動到眼睛都哭腫了。今天先來説《長安三萬裏》的觀後感。電影時長是真的長,共168分鐘。是衝着宣傳片去的,被裏面的場景加上李白的灑脱,自由所吸引(配音老師很大功勞圖片)最後是懷着對歷史的敬仰,理想的憧憬以及家國天下的情懷對它讚不絕口。

電影以李白和高適的友誼貫穿全劇,把大唐的繁榮昌盛、衰敗通過詩人作品體現。盛世的大唐自然是人才濟濟,人人都胸懷大志。感覺每一個人都是詩人,什麼都可以用詩來表達。整部電影出現了48首詩,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句:輕舟已過萬重山。以前讀書的時候對詩詞理解有限,現在回想起高潮部分:李白《將進酒》的場景的時候,配音演員激昂的聲音,電影院立體環繞的音響,配上夢幻的畫面,把我整個人都帶入場景中,感覺我就是和李白在一起的詩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以後語文老師講這首詩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放這一段了,哈哈哈。

回顧李白的一生。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他能做到這樣的灑脱,能走遍山山水水首先是因為他出生的年代:大唐盛世。老爹是商人,衣食無憂,後來又娶宰相之女,再後來當官,當然最後也是被流放,一生説是很平淡但又似乎多姿多彩。什麼樣的時代造就什麼樣的詩人。當是盛世的時候,人人看到的都是百姓安居樂業,詩人歌頌的都是大好河山。安史之亂後,許多為官詩人被流放,受到壓迫,印象最深的的是這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高適是和李白相反的人,他是軍人之後,他的前半生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只不過最後還是入得軍營。個人覺得他還是挺積極向上,擁有軍人氣質。他作為一名邊塞詩人,他的詩句反映的是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體現了時代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精神。

再來就是説高適合李白的友誼了。他們從認識到最後高適求人為李白説情,幾十年的友誼。感懷的'是他們的友誼更是感懷我們自己,人生更多的是聚散離合,人生得一知己真的是難於上青天。

電影的觀感是非常不錯的,從場景的設置,人物的出現順序肯定是考究過得。製作團隊參考史書,把大唐盛世描繪的真的不能再好了,從側面也是反映雖然經歷過三年的疫情,但是我們都過得還不錯。跟着電影回顧詩句,尤其是廣為流傳的某一句,自己也能跟着背出,覺得好開心,哈哈哈哈。

小時候背不下的詩句,也要硬着頭皮背會,默寫。也許直到青年、中年、老年才能真正領會詩中深刻的含義,情感。整部電影是把整個九年義務時代的詩都有帶到。學前班媽媽會教《靜夜思》,國小老師會教《望廬山瀑布》,國中老師會教《行路難》。《唐詩三百首》可以去看看,甄選了適合孩子認知規律的經典古詩。適合孩子學習、容易理解和吟誦。講解通俗易懂,更能培養孩子對詩歌的興趣。同時配以精美的圖畫,讓孩子可以體會古詩情景交融的美。你看小時候的杜甫是不是很可愛?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1

李白少年時代,純潔浪漫的思想光芒,那種氣吞山河,英氣勃發,準備扣天子門的氣概,眼睛裏面閃着光,像極了少年時代的我們,一無所懼怕,覺得天地任我馳騁,滿腔熱血,一腔豪情,準備報效國家社會人民……

由於李白商人出生,士農工商,出生的原因他一身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只能依靠干謁得到當時知名人士的推薦才有望魚躍龍門,被朝廷擢拔錄用,可惜李白狂放不羈,不通人情世故,以至於干謁無門,又一股遊俠任性之氣,一擲千金 ,最後卻也是窮困潦倒,幾乎一命嗚呼…

後被玉真公主舉薦,才以六品御招的身份出現在皇帝身邊,卻是作為飲酒娛樂的侍客,與他想一展報復的願望背道而馳……

他一生仕途不順報國無門,本想一朝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卻是官場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朝避猛虎,夕避長蛇,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他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然後落拓江湖,他一生入贅兩次,贅婿為其所不齒,本想託身明名門,但他孤傲不羈性格也是他最大的.壁壘……

他一生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卻也只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吶喊……

他的浪漫主義情懷與現實格格不入,他的人生註定悲劇,正因如此,他的一腔豪情卻通過詩文流傳下來,使他成為唐朝史上一顆璀璨的天才,謫仙人,酒仙,他的才情豐潤了整個盛唐。

相比李白高適卻是可以沉下心來,慢慢沉澱自己,高適早年家貧潦倒,壯年時期寓居樑宋一帶,與李白、杜甫等人交遊。近50歲才由人推薦中有道科進入仕途,任封丘縣尉,不久辭去。天寶十二年到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摹中掌書記。此後歷任侍御史、諫議大夫、淮南、西川節度使、散騎常侍等職,人稱 “高常侍”。

《長安三萬裏》裏面高適重情重義,營救李白,也許這才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友情吧!

高適的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激勵過多少熱血男兒,實在值得一讚

盛唐時代那些著名的詩人大多仕途不順,有的甚至窮困潦倒,最著名的就是杜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大唐羣星閃耀,詩人賀知章,王維,崔宗之、畫聖吳道子,草聖張旭………

詩詞是我們國度的文化,走進長安三萬裏,與詩詞相遇,為盛唐喝彩~…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2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這是爸爸週日陪我看的電影《長安三萬裏》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話。電影時長近三個小時,是一部以歷史和詩歌相結合的國產動漫片,整部電影有40多首詩,把詩人和古詩串在一起。

電影是從唐代詩人高適的角度展開的,回憶了李白的一生和“開元盛世”“安史之亂”。電影還讓我瞭解唐詩背後的創作背景,比如:李白和杜甫怎麼結識的`?為什麼李白經歷那麼多困難後還能寫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自由灑脱,豪邁奔放的詩句。

我背過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讓不識君”,也背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雖然知道意思,但對這些詩句不能深刻體會,看過電影,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詩人寫這些詩作時的激動、失望、豁達的感情,也讓我知道古詩不光要會背誦,還要理解它的背景。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3

7月8日,《長安三萬裏》電影上映了,媽媽帶我去電影院觀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風采,想看看是怎麼樣的李白才能寫出那麼多優美的詩歌、詞曲。

電影主要是講高適回憶他跟李白的種種往事,性格迥異的高適和李白從青年時偶然相識,之後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詩人有很多,如王維、王昌齡、杜甫、孟浩然等等。影片的接近尾聲的時候主要是講高適借用李白教他“相撲”時候的戰術,以假亂真誘騙吐蕃大軍,來了個“甕中捉鼈”,最後吐蕃大軍全軍覆滅,守住了長安。高適卻沒有貪戀權貴,把戰功讓給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將軍。

這種高風亮節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李白的性格屬於那種瀟灑不羈的,我很羨慕他的才華,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出優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詩有很多,比如《靜夜思》、《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歡的是《將進酒》裏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以後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詩,認真仔細的體會每首詩的意思,多多瞭解詩人當時寫詩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們一樣能寫出一首“千古流傳”的佳作。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4

電影《長安三萬裏》講述了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大軍侵略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守衞長安,卻陷入困境,長安城岌岌可危的故事。在這個危難時刻,高適回憶起了自己與詩人李白的往事,這也是電影的主要情節。

影片的背景是唐朝的歷史,人物的塑造和劇情的發展都很有歷史感。電影通過高適和李白的生活故事,讓觀眾更好地瞭解了唐朝的文化和歷史。尤其是在現代人對歷史知識瞭解不足的情況下,這樣的電影能夠提高觀眾對歷史的興趣和了解,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影片中高適和李白的情誼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他們雖然身份不同,但卻有着深厚的友情。高適是一個精明幹練的將領,而李白則是一個性格開朗、豪放不羈的文人。高適和李白之間的矛盾和友誼的表現都非常自然,展現了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這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唐朝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外,影片的視覺效果也非常出色。眾多的.場景設置和服裝道具的搭配都非常考究,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觀眾更好地融入到唐朝的歷史之中。而影片中的音樂也非常優美,配合場景氣氛,讓人倍感震撼。

電影《長安三萬裏》是一部值得推薦的歷史題材電影。它不僅展現了唐朝的文化和歷史,也讓人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同時,影片的製作也非常精良,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音樂都非常出色。這樣的電影不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對歷史的瞭解和傳承。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5

近年來,中國影視行業不斷髮展,不斷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電影作品。其中,電影《長安三萬裏》值得一提。該電影以唐朝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大軍攻打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與李白的生死情誼以及抵禦外敵的故事。本文將對該電影進行觀後感的詳細闡述。

首先,該電影在畫面上的表現非常出色。電影採用了現代的特效技術,將唐朝的建築、人物、場景等展現得栩栩如生,使觀眾彷彿穿越回唐朝時期。特別是在戰鬥場景中,特效的運用更是讓人熱血沸騰。同時,電影的視覺呈現也非常出色,通過對光影、色彩、構圖等方面的處理,達到了畫面美學上的`高度統一。

其次,電影在情節上也有着不俗的表現。影片通過高適與李白的交往、高適與太監的相處等,刻畫出了不同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讓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影片也在戰鬥場景中展現了大唐軍隊的英勇頑強,讓觀眾在感受到唐朝文化的底藴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中國古代軍人的英雄氣概。

該電影的音樂也是亮點之一。電影選用了多首古風音樂,將旋律與畫面完美結合,營造出宏偉壯闊的氛圍。在電影中,唐朝的文化內涵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電影《長安三萬裏》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該電影不僅在畫面、情節、音樂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現,而且通過展現唐朝文化的底藴,讓觀眾更好地瞭解中國歷史。希望中國電影產業能夠不斷髮展,推出更多優秀的電影作品,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6

電影《長安三萬裏》是一部講述唐朝安史之亂後的歷史題材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大唐節度使高適在吐蕃大軍攻打西南時,面臨着長安城的危局。孤城困守之際,高適向監軍太監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回憶起曾經的輝煌和悲壯。

影片的拍攝手法非常精細,以唐代文化與歷史為基礎,以敍事的方式呈現出唐代文人名流的生活和境遇。影片的畫面非常精美,場景錯落有致,每個細節都非常到位,讓人彷彿穿越到唐朝的長安城中。影片的音樂也十分動人,讓人感受到盛世文化的魅力。

高適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軍事將領,他的一生經歷了很多輝煌和悲壯。他和李白是好友,二人一同暢飲長安城的美酒佳餚,共同創作了很多優美的詩歌。但在安史之亂中,高適的家破人亡,他不得不離開家鄉,帶着妻兒和族人流亡他鄉。而在長安城的困守之際,高適不懼艱險,帶領着守城的士兵堅守城池,保衞唐朝的尊嚴和榮耀。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個真正的文武雙全的將領的形象。

影片中的'李白則是一個文化巨匠,他的文學成就被後世傳頌不衰。他的作品充滿着豪放和激情,深受人們的喜愛。他和高適一樣,都經歷了唐朝的盛世和動盪,他們的交情也是影片的亮點之一。在長安城的孤城困守之際,李白並沒有選擇離開,而是和高適一起守衞着這座城池。這種義氣和忠誠的精神,讓人感受到了唐朝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的精髓。

電影《長安三萬裏》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題材電影。它通過對唐代文化和歷史的還原,表現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風采和精神。影片的畫面和音樂都非常出色,讓人沉浸在唐朝的盛世文化中。高適和李白的故事,展現了一個真正的文武雙全的將領和一個文化巨匠的形象。他們的友情和忠誠,也讓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中的精神內涵。電影值得一看,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瞭解唐代文化和歷史。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7

《長安三萬裏》是一部展現唐朝詩人羣像的動畫電影,由謝君偉和鄒靖共同執導。這部電影以唐代為背景,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繁榮和詩歌藝術的精髓。觀眾可以在電影中領略到李白、高適等唐代著名詩人的風采,同時也能欣賞到他們對詩歌的熱愛和追求。

電影《長安三萬裏》的動畫特效和配樂也非常出色。動畫特效將現代科技與傳統繪畫風格相結合,創造出一個令人驚歎的唐代世界。配樂則以古典音樂為主,與畫面相得益彰,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唐代。

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詩歌欣賞作品,還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思考價值的`電影。它通過展現唐代詩人的故事,引導觀眾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同時,它還向觀眾展示了唐朝的繁榮和文明,讓觀眾對歷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

總之,《長安三萬裏》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動畫電影。它以唐代詩歌為載體,呈現出那個時代的文化風貌和人文精神,讓觀眾在欣賞動畫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魅力。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8

看完《長安三萬裏》,我仍然被其故事內容和精美的畫面所震撼。

故事以高適棄守雲山城為開端,通過老年高適對李白的回憶,壯美的大唐盛景和高適、李白、杜甫等詩人們的深厚情誼緩緩出現在觀眾面前,最後畫面一轉,演出高適利用計謀巧妙奪回雲山城的'故事。

整個故事體現出了詩人們的豪情壯志以及唐詩流轉千年的經典魅力,通過對高適一生經歷的描述,我更加了解了高適是個什麼樣的人。原先只是停留在他是詩人的層面,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邊塞詩人中的“邊塞”的重量。他胸懷國家,抱負遠大,一生都在追求保衞國家的機會,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要有為國貢獻的理想,並不懈努力。萬萬不可玩物喪志,沉迷外物,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9

今天看了長安三萬裏,回來路上,一路沉默,腦海裏反覆回想着電影裏的畫面。

電影時長將近三個小時,但相比李白、高適的一生,就是一瞬。

年輕時真好,顏值巔峯、武藝高強、志向高遠,未來可期,毫不荒唐。

可當中年到來時,李白空有一身才華,不被賞識,終日飲酒賦詩,看似瀟灑,實則鬱郁不得志;高適幾經輾轉,也未能找到建功立業的機會。

當看着已經滿頭白髮,額頭佈滿皺紋的李白,喝着大酒感歎:大鵬飛不動了,也不想飛了。我瞬間想到了當下年輕人的呼喊:卷不動了,不想捲了……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這幾句詩明明説的就是眼前的自己,那個影片開頭風流倜儻,英俊瀟灑,眼裏有光的少年,現在又是一副什麼模樣?醉生夢死、大腹便便、白髮蒼蒼,這時的李白就像被戳破的氣球,癟了。

當高適以為李白從此放棄抱負,隱居了卻此生時,再次聽到李白的消息,竟是他做了叛軍的幕僚。當大部分人都在批判李白可笑的政治覺悟時,在我的內心,似乎再次印證了我對李白的歷史畫像:即便如此,他還是那個少年,還是年少時那個高呼“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自信少年,還是那個苦苦尋求伯樂,期待實現政治報復的有志少年…

李白是幸運的`,當喊出“輕舟已過萬重山”時,是輕鬆,是解脱,是瀟灑,是那個迷途知返少年的歸來。

你看,那個自信、陽光、灑脱的李白又回來了,他把船槳扔到了江裏,面向太陽照耀的地方正開懷大笑。

歷盡磨難,洗盡纖華,折騰半生,找回自己。人生哪有彎路,每多走一步都是為了找到更真實的自己。

最後,一句話共勉吧: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0

《長安三萬裏》明線是寫李白仕途的受挫、積極入仕的進取精神的失落,暗線則是寫盛唐氣象的衰竭、盛世的崩塌。它以李白的極致天真、極致浪漫,來體現盛世的進取心態;又以李白的受挫和凋零,來折射盛世的衰落和一個浪漫的文學時代的落幕。

有人或許會説,“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惟適而已”,唐代大詩人裏高適可是身居高位者,這不是盛唐進取心態的回報嗎?可高適的仕途,很難説是輕鬆。四十六歲的高適得到他人的推薦,才當上類似縣公安局長的官員,如果不是安史之亂,他可能就一個小官當到底了。安史之亂爆發,他選對了政治陣營並得到重用,短短几年時間就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但這並非盛世下積極入仕的結果,而是亂世中因緣際會的運氣。

由此,高適晚年的身居高位,並非盛世的體現,而是盛世衰敗下的意外。而寫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在面對淪為階下囚的李白的求救,終究是選擇無動於衷。電影中説他救了,可實際上呢?沒有人知道答案。

盛唐氣象終究是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杜甫痛苦而偉大的“三吏”“三別”;積極的入仕精神,也如電影中老去的李白日漸臃腫肥胖的肉體一樣,他終於在相撲中敗下陣來。

以往追光動畫總被詬病故事性弱,但這一回的《長安三萬裏》確實是一部具備故事性和文學性,甚至具備了史詩的品格的作品,它不僅寫了一個人,也寫了時代的.羣像,更寫了一個時代的落寞。

電影唯一讓人擔憂的是,它缺乏一個濃烈的情緒出口,這讓人擔憂它的市場境遇。電影最後的落腳點在於“詩在,長安就在”,這是一個比較正確和安全的落腳點,肯定了高適和李白在不同層面上對盛世精神的傳承;可這個慷慨激昂的收尾,又與電影中給人的一貫情緒有些跳脱,因為電影中讓人感受最深的,不見得的是盛世的浮華與浪漫,而是唏噓,是感傷,是挫敗,是衰老,是友人的分道揚鑣,是浮華的毀滅,是紛飛戰火中的民生疾苦。這一切,又是誰的責任呢?

以此觀之,《長安三萬裏》既可以看作一封寫給盛唐的情書,是盛世的讚歌,更是一曲大唐的輓歌,是一則“盛世危言”。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1

熱度再度升温!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裏》在昨日的首映中,獲得了無數好評和掌聲,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熱門話題。那麼這部電影到底有何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揭曉!

首先,影片製作精良,場景畫面細膩逼真,讓人彷彿置身於盛唐時期的長安城。同時,角色塑造也極為成功,每一個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點和感人故事,讓人看得十分投入。

其次,影片主題深刻,情節緊湊,有着非常強烈的敍事感。電影中,主人公張小凡為了拯救國家和親人,毅然踏上了千里之行,歷經艱辛和磨難,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的`故事情節,讓人看後不禁感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影片音樂。由國內著名音樂人譚維維創作的主題曲《長安三萬裏》,不僅曲調優美動聽,更是將電影主題和人物性格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讓人感受到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不得不説,《長安三萬裏》是一部精彩的電影,它不僅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帶領我們一起探索人生的意義。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2

《長安三萬裏》,我覺得非常好看。

李白黃鶴樓讀崔顥詩,少年詩仙的不甘與敬佩表現得淋漓盡致。我的雞皮疙瘩一下起來了,那是兩個天縱之才的靈魂碰撞。

舞姬舟上隔江夜舞,火樹銀花霓裳曲,那是唐人的'肆意與大氣,無愧開元盛世,販夫走卒皆有包容萬物的胸襟。

太白一吟《將進酒》,身化嫡仙蒼穹遊。大唐眾星皆俯首,天庭諸神玉液酬。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電影將這一情景極盡渲染,華夏文明傳承之美就在一幀幀畫卷之中。

漁陽鼙鼓動地來,華夏大地盡瘡痍。那個“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的長安,那個“長安不見使人愁”的長安,在戰亂中變成了人間煉獄。舞姬樓頂傾情一舞,似為這盛世陪葬。

高適,士不可以不弘毅,身懷凌雲志,數十年不如意,一朝得機施展才情,挽狂瀾於既倒,這才謂“天下誰人不識君”。

此片格局甚大,“黃鶴樓毀了,只要那些詩還在,黃鶴樓就會重建起來。”“只要詩在書還在,長安就會在。”這就是華夏民族的傳承,我們信仰歷史,我們尊崇漢文,我們心懷家國天下,我們能浴火重生。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3

期待好久的電影《長安三萬裏》,一部動畫開啟長安盛世。

“詩歌”在這部電影裏如影隨形,你會看見很多詩人,聽見很多詩句,那些刻在我們DNA裏的詩歌記憶會被喚醒,你會忍不住跟着吟誦出來,還會激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那曾盛極一時的長安,那些個性迥異的詩人們,出現在畫面中時,感覺放佛有一道光貫穿過去與現在,它帶着我們去看看這些活在語文書裏的老朋友們的百態人生。

電影裏也為我們展現獨屬於唐朝的浪漫與悲壯。

李白的浪漫是歷盡千帆,仍在處處碰壁的人生中找回了那個幼稚而恣意的自己。仰天大笑吟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一日還”的句子時,他彷彿還是那個仰天大笑出門去,堅信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少年郎。陵

高適的浪漫是在歌舞昇平中,眾人皆醉他獨醒,守住了最初立志成就功業的夢想,也把半生堅守在了風雪蒼茫的塞外千山。當我們看到滿頭白髮的高適,跨上戰馬,在險峯和風雪中奮力突圍的畫面後,日後再吟誦起傳唱千年的那些塞外詩,會更有一份感懷吧。

電影前半部分把長安的歌舞昇平鋪墊的有多肆意,後半部分在戰火中隕落的長安就有多悲壯。歷史的一粒沙,落在每個人的'肩頭都是一座山,和長安一同沉浮的還有很多我們熟悉的名字,岑參高適參戰,李白稀裏糊塗的“反叛”,杜甫王維被捕,王昌齡被冤殺……

一個最好的時代落幕了,我們到現在也在懷念那個時候的長安,它俯仰於天地間,用它的繁華與包容納八方來客,盡顯氣度。

那彷彿也是最壞的時代。它讓一身武藝的高適因為家族沒落就受盡冷眼,半生蹉跎;它讓才華橫溢的李白因是商人之子只能被動的等人賞識舉薦,才有可能一展青雲,最後只能醉在酒香裏,快意恩仇。

在這部電影裏,有詩人們少年時的意氣風發,更有他們人到中年的鬱郁不得志的落寞,原來我們現在看來如星光般耀眼的詩人們,也曾經歷過如我們一般的掙扎,現實對普通人的捶打不分貴賤,莫名的很有些治癒。

高適是看見苦難還會迎難而上的人,他是唐朝詩人裏政治成就最高的,他是值得敬佩的英雄。

李白是看得清苦難,卻一邊掙扎一邊逃避,無數次重整旗鼓,無數次被現實打敗,只能醉在酒裏和路上。他一直在路上,卻又好像一直沒找準方向,最終差點賠上性命,但李白同樣值得敬重。

人生本就沒有標準答案,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不被條框束縛,不被周圍的眼光定義。

好在,盛世長安落幕了,萬千首詩歌留下了,而那些用心在詩句中沾染人生的詩人們,也把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留在了書頁裏。這才有了千年後,我們看電影時的熟悉與感懷,他們早已成為了歷史,他們也是我們每天吟誦在嘴邊的老朋友。

有點遺憾的是杜甫,他出場時還是孩童,天真爛漫,安史之亂後,電影裏對杜甫的着墨不多,但我們知道,此時的他正守着他的草廬,經歷着“風捲茅草,褥濕難眠”的人間疾苦,同時他還把一腔對人世的關懷與悲憫留在了詩歌裏,希望將來有一部此類老少皆宜的電影,講講我們的杜甫,講講他“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家國情懷。

也許今晚我們一起看電影的三個小時,也在哥哥和弟弟心裏埋下了小小的種子,在某一天,遇到某句詩,他們會願意跟着詩人和詩句走得更深一點更遠一點。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4

近三個小時的動畫長片,原來以為是李白的閃耀一生,卻沒想到是高適的一生。以高適的視角,看盡了李白的一生。

幾度感慨,所謂開元盛世,最後滿目瘡痍,支離破碎。時代的塵埃,落到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山。哪怕你才華橫溢又如何?哪怕你是人人仰慕的謫仙人,也一樣無可奈何。人生,誰不曾有鯤鵬之志。但世事殘忍,又有誰不曾嘗燕雀之艱。

看到李白説:我在這個世間活不下去了,要去修道了。真是好心疼,那可是李白啊。“我這隻大鵬,不想飛了,也飛不動了。”可再一舉杯,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就是李白啊。

幾十年人生路,跌宕起伏。少年知己,每一次相聚離別,不過一瞬的.事。再相遇,又彷彿過了幾輩子似的。十年一見,一生數面,但值得。

長風破浪會有時。高適,終也將心中一團錦繡釋放而出。在那個羣星璀璨的大唐,他是最接近於普通人的,大概也是普通人能達到的最巔峯吧。

長安三萬裏,一夢已千年。願我們人生的輕舟,都能駛過萬重山。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5

長安,一個名揚天下的盛唐名城,璀璨奪目的光芒,讓世人迷醉。近日,我觀看了電視劇《長安三萬裏》,其中被人稱為“詩仙”的李白在劇中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李白以其不凡的才華和一顆執着追夢的心,征服了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

李白在劇中,不僅是一個瀟灑的詩人,更是一個有魄力的行家裏手。他深諳天文地理之學,為自己的詩歌潤色,為世人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他的詩詞中,富有靈氣和情感;他的行動中,有一種揚帆起航的豪情。

尤其是他對詩歌和追夢的熱愛,更是讓人心動。他在作品中寄託自己鄉愁、思鄉之情,時時描繪不同人物與事物,激發了人心中對美和詩意的嚮往。

在《長安三萬裏》中,李白還有一段深情的戀情。他和想象中的白衣女子,在萬水千山中彼此相思。即使日月如梭,歲月如歌,他的.記憶始終沒有消散。這份對愛情的執着,讓他的作品更具詩意和浪漫情懷。

觀看這部電視劇,除了留下了美好的記憶,更激發了我對於傳統文化的思考和探索。長安,這座城市承載着盛唐文化的精髓,更代表着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這裏,我們看到李白,這位執着追夢的大詩人,其不僅僅代表了唐代人的風貌,也是中國民族文化和藝術的象徵。他的詩和行,不僅僅是作品,也是思想和靈魂的表現。

長安三萬裏,追夢之旅的一個縮影,相信每一個人,在追尋人生的道路上,都應該像李白一樣堅持不懈,追夢前行。讓我們在李白的詩歌和行動中,探尋出屬於自己的“長安三萬裏”。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6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這是爸爸週日陪我看的電影《長安三萬裏》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話。電影時長近三個小時,是一部以歷史和詩歌相結合的國產動漫片,整部電影有40多首詩,把詩人和古詩串在一起。

電影是從唐代詩人高適的角度展開的,回憶了李白的一生和“開元盛世”“安史之亂”。電影還讓我瞭解唐詩背後的創作背景,比如:李白和杜甫怎麼結識的?為什麼李白經歷那麼多困難後還能寫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自由灑脱,豪邁奔放的'詩句。

我背過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讓不識君”,也背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雖然知道意思,但對這些詩句不能深刻體會,看過電影,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詩人寫這些詩作時的激動、失望、豁達的感情,也讓我知道古詩不光要會背誦,還要理解它的背景。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7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一隻展翅而起的大鵬,彷彿象徵了那大唐雖經亂而不變,雖勢衰而不改的昂揚氣象。今日觀電影《長安三萬裏》,雖評論兩極分化,其中有些許史實仍值得考量,但依我所見,這是一部極符合中國人傳統價值觀的影片。

電影由一場戰爭貫穿始終,一場決定大唐王朝命運的戰爭。唐肅宗年間,大唐為平定安史之亂,引狼入室,大開國門引吐蕃軍入中原。戰亂平定後,吐蕃恃戰功而驕,而連年戰亂後的唐王朝亦無力再抵擋這支虎狼之師。一時間,吐蕃大軍兵臨長安城下,戰火紛飛,民不聊生。而影片的背景,便是邊關的一場生死之戰。

影片分雙線進行,一線即為解長安之圍,另一線則是以高適的一生為視角串起的李高二人相識相交的故事。

雖説此片全程以高適的視角記述,但李白作為線索人物亦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從年少時相識,到李白揚州得意,高適長安折戟;再到高適還鄉,李白失意,高適從軍;再到李白長安成為翰林,高適辭去軍中事務歸鄉;直到最後李白誤投永王,兵敗被俘,高適隱忍十載,終成大器。整部電影都彷彿在説明一個道理,年少輕狂者,終為紅塵浮名所困,一生沉浮,難行遠路,唯有隱忍不發者,積澱終身方有一飛沖天,成就不世功之方。

在我看來,此片從頭至尾除了有幾分貶低李白的形象,認為其就是一個整天沉浸在自己幻想之中的`酒鬼之外,在其真正的精神內核中,還是極為推崇李白深刻思想的。若用哲學的方式來理解,全片的內容其實都是相撲運動中“以虛御實”思想由理性具體到理性抽象的過程。

在影片的前半段,李白教給高適的僅僅是一種相撲技巧,以假動作騙過他人,以虛力巧解蠻力,是一種類似四兩拔千斤的方法。但在影片的最後才揭露出,這早已不再是簡單的單對單的技法,而是足以運用到軍事上改變整場戰爭的運籌帷幄之法。從一開始的棄城而走,到誘敵深入的按兵不動,再到雪夜行軍的百里奔襲,最後決勝千里的奇兵支援。這些計策不僅騙過了所有觀眾,令無數前期看似無用的準備最後一線串聯,甚至騙過了高適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將那一致命的實招藏在無數後手與虛招中,與最後一舉功成。

影片除了其中的精神內核與其講述的道理富含中國優秀傳統思想外,其中人物與場景也處處可見傳統色彩。從人物上身偏長,而腿部短粗的形象上看,與唐朝流行的陶俑如出一轍。而憨態可掬的馬匹身上也可看出唐三彩的影子。而其服飾與粧容更是可見歷史功底,桃花粧,金鈿,折花粧等可看出用心良苦。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是貫穿其中的詩詞,雖然有一些有牽強附會之嫌,但每一句都用得恰到好處,令人彷彿通過詩詞,看到了千年前的那個盛世大唐。

總之,這是一部兼具教育意義與中國傳統之美的電影,老少皆宜,值得全家共賞。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8

看「長安三萬裏」之前沒注意這片子有將近三個小時,進場就猛灌了一瓶水。看到最後已經達到我生理心理極限了。

美術能過關,故事很中空。演了倆小時我都還不知道這個不是主線是要幹啥。

看完發現好像主要就是想刷個情懷。手段就是“隨時隨地慷慨激昂詩朗誦”+“遛一眾知名詩人蹭熱度”這兩招。

其實我是能領會導演的意圖的,大概就是想整個唐朝詩人版的「一代宗師(導演剪輯版)」,但是成品有點叫人撓頭。

一來是導演本身能力,不足以講一個“從盛唐到安史之亂,描繪文人和軍人,江湖和廟堂”的故事。

這時間跨度之長,融合社會情況之複雜,寫專著都能寫出個幾百萬字來。放到一個動畫片裏,就顯得宏大又膚淺,激昂且宂長。這可能是投入產出比最低的'創作思路了。

二來是唐詩這個主題吧,其實是很不好做深度藝術創作的。(所以市面上最火的唐詩文化產品是綜藝節目啊)

唐詩宋詞的一部份魅力,來自於它們吞吐着這片土地的政治、文化、歷史和生活。偏偏上述賓語是在目前創作環境裏都不大能深入探討的話題。

這些都不能好好聊,那你聊什麼高適?又怎麼可能聊得好李白?説難聽點,咱們的文官制度幾乎是個馴化文人的妓館。如果單單把這些文人當作詩人來看,只着墨於他們的個人生活和詩作,卻對仕途野心和廟堂境遇一筆帶過,哪怕不算撒謊,也能算胡扯了。

反正這個片子留給我的收穫,就是一個問題:在“宣揚傳統文化”這個理論上的安全創作區裏,到底怎樣才能找到介於“浮於形式顯得虛偽”跟“過於深刻顯得危險”的區間呢?

或者可能講故事這個模式就是比較危險的,還是搞敦煌跟故宮聯名最安全。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9

身在天才的身側是一種什麼感受?我曾經不止一次的對着平庸無趣的生活感慨,我好想好想見證一次天才的光輝,我希望那灼灼如日的光輝也能照耀得到平淡如水的普通人。這次看《長安三萬裏》我發出了和高適一樣的感慨:那是李白啊,是李白。

那是“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李白,高適是半生不得志卻最後一吐胸中塊壘的英才,是著名的邊塞世人,是一軍總帥,是朝廷肱骨,但是站在李白旁邊的時候,他還是那個不善言辭、忠厚可靠的朋友,是仰望他灼灼光輝的眾人之一。

“天才的光輝照亮過我”,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部電影裏高適的一生,但是他沒有迷失在這種光輝裏。李白,毫無疑問是大唐的一輪明月,但是高適、哥舒翰、郭子儀這些人,才是大唐的土地,他們踏踏實實、默默無聞,可能只是出現在歷史書的一角,得史書寥寥幾筆,但他們承擔起了亂世之中治國安邦的責任。在明月的光輝下,高適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一條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路。

李白對高適的影響貫穿了他整個人生,少年相逢,李白是灑脱不羈的少年,他爽朗明快,像一陣風,吹過了樸實少年高適的心房,兩個完全不同的靈魂相遇了,他們沒有想到今後的人生幾經磨難,舊友仍舊在側,彼時心高氣傲,覺得一定能夠鑄就功業,李白無私的向朋友分享了相撲之術,告訴他略顯木訥的朋友“以虛與實”,其實暗示了今後的命運,李白為“虛”,高適為“實”。李白是商人之子確才氣縱橫,高適是名門之後卻平平無奇,他們的的命運只有那一次的交匯,便駛向了截然不同的軌跡。

他們第一次約定了一年,在高適在長安處處碰壁想要討好玉珍公主而不得的時候,李白的詩作已經在長安開始傳唱,這段還略顯稚嫩的友情安慰了高適,我的天才朋友還在揚州等着我去赴約,可是帶着失意來赴約的高適發現,李白忘記了這次約定。少年氣盛的高適看見李白在放肆的揮霍着他的才華,彷彿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是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共同的追求,他憤怒了,才引發了他和崔十二的比試,從而第一次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才華都能得到施展,少年第一次嚐到了社會的苦頭,他放不下家族昔日的榮耀,他選擇回鄉苦讀,厚積薄發。

第二次相見,李白去了高適的家鄉,落魄的李白仍然在靈魂中散發出了光彩,他衣衫襤褸見到故友仍能夠快樂的比試一場,大笑一場,做贅婿這樣一個不光彩的身份,高適用沉默的離開表達了和孟浩然截然不同的意見。孟浩然答“是”是因為他是文官,官場上講究出身門第、八面玲瓏、中庸之道,高適答“否”,是因為他武將出身,講究忠誠專注,晉身不走旁途,李白同意了孟浩然的建議,也讓高適替他委屈、失望,你有如此才華,為何會甘於俯首至此,高適的心痛讓他不辭而別,李白卻沒有明白摯友的心,或許他明白了,但是他似乎也沒有了更好的選擇。

後來,李白被天子宣召,正是最瀟灑不羈、快意風流的時候,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好朋友,他真心誠意的寫了一封信,然而那時候車馬都慢,赴約而來的`朋友見到了大醉的“酒中仙”,見到了名滿長安的王維、王昌齡、賀知章、杜甫、張旭,在這些“李白的朋友”中,他是那麼的平平無奇,既無錢財,也無官職,李白向眾人介紹“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醉酒的李白沒有想起替朋友引薦的承諾,高適有失落,也有觸動,他離開後選擇回到祖父建功立業的地方:軍隊,重振家門榮光。不得不説,這是一個很“高適“的選擇,他一直是那麼的踏實、穩健、忠誠和善良。這個選擇也讓他從社會貴族階層的“歌舞昇平”真正面對了人間疾苦。

人間的苦有很多種,有天命不予,有人禍使然,最讓人意難平的就是“本可以、而沒有”,明明可以救下自己的同僚確因為上官的驕奢淫逸而傷亡慘重,自己的犧牲和付出彷彿是一個笑話,江山即倒、廣廈將傾,亂世中自己的力量微小如螢火,高適選擇回鄉,路上有一次遇見了他的月亮。

李白的臉出現的那一刻,我真的不禁感慨了一句:“又是你小子啊”。高適因李白而救郭子儀,為救郭子儀而與哥舒翰結下了緣分,在今後的歲月裏,成為推動他命運的齒輪。

中年的李白,是天才潦倒而鬆軟的肚腩,不再整齊的衣衫和下垂的眼袋,他請求他最忠實可靠的朋友監督他、鼓舞他去獲取一個需要毅力的身份,李白真的很瞭解他的朋友。他直到能和孟浩然唱和,能和岑夫子、丹丘生喝酒,但是他只能請高適監督他克服困難、渡過難關。

當李白吟誦出《將進酒》的那一刻,電影院的所有人都被他一同帶到了仙山夢境之中,大唐的雍容與繁茂與李白的才華交相輝映,飄飄然不似人間。被震撼了的高適,有一次深深體會到了人才和天才之間難以逾越的溝壑,他下定決心,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才華紮紮實實的為國家和人民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所以他告別朋友,決定去哥舒翰的軍營裏,實現自己十年的承諾,果不其然,李白已經忘記了當初的事情,但是他依然樂觀的鼓勵着這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朋友,他朝着高適背影大喊“二十年前我寫銀鞍照白馬,颯踏如流星就是按照你寫的”時候,我真的動容了,天才詩人也許健忘、也許朋友繁多,能分給高適的時間不知道能剩下多少,但是他們少年相識的情誼,李白也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對於天才朋友的認可和肯定,也給中年高適帶去了慰藉和鼓舞,他們的靈魂在這一個交相輝映、互相扶持,雙向奔赴的友情令人動容。

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當哥舒翰拖着病體殘軀皮甲上陣,最後嘶喊出“哥舒翰沒有投降”的時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老驥伏櫪、鞠躬盡瘁真是我百試百靈的淚點,如果説李白是照亮高適的明月,那麼哥舒翰就是高適報國之路的司南,他沿着前輩的道路走下去,走的更穩、更好,他最後的絕殺之局一錘定音在“以虛馭實”,但他更做到了虛實結合、決勝千里,最後又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就是這麼一個堅毅、謙和不慕名利的人,在聽説老朋友李白的消息後,急急調轉馬頭,“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在監軍敲着佩劍的時刻我心裏不由的默唸“是李白那個味了”,聽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的嘴角和高適一樣,忍不住露出笑意。大唐明月曆經磨難,終於又重綻光芒。

最後高適重返長安的路上,與侍童聯詩,唸了“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這句很好,但我認為更好的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李白可能不知道,他記憶中懷念的長安可能是胡姬酒肆、孟浩然、曾岑和張旭,是吳道子的畫,是玉真公主的敬亭山,但是高適的心裏,長安是他的天才朋友李白,是大唐的明月,是那錦繡山河的最華美之處。高適是大唐氣象的底氣,他們的忠誠托住了盛世山河,李白是大唐氣象的高峯,他的唯美浪漫和狂氣點綴了洋洋大國的風流。

這兩個靈魂的相遇,是大唐的幸事,也是後人的幸事,在故紙堆中,在那些錦繡文章中,他們的名字與大唐一起銘刻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

最後,我想説,這部電影還是略有門檻,高中沒有好好讀書的,可能對其中很多的“梗”不能心領神會,如果能以此為契機,故友重聚,重新複習一下我們曾經抄寫過、背誦過的那些句子,當為人生一大樂事。

親愛的朋友們,我已經準備好了美酒,請來與我痛飲吧。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0

將近三個小時的觀影體驗實在是酣暢淋漓,講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轉衰的那些年,整部電影的節奏並沒有什麼高潮迭起,按照時間線慢慢推進,細細展開,留下無限回味。

一座長安城,半部華夏史,那些年的長安詩人們觥籌交錯,舉杯共飲,胡姬們輕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後李白遊湖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中,高適放棄馳騁沙場退居幕後,何嘗不是一種解脱,不糾結不束縛,歸於自然。一個朝代擁有怎樣的文明,決定了這個時代的.子民擁有的觀念與氣度。

古詩詞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長安三萬裏內,多少才子名滿天下,多少壯士為國捐軀,多少人的夢想實現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在破城之時因為一隻冷箭,一雙馬蹄就在歷史的長河裏消逝。但,那些詩句流傳至今,代代相傳膾炙人口。寶寶總是會問我,學習詩詞有什麼用?當影片中響起《早發白帝城》《將近酒》《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誦起來,上學時那些晦澀難懂的古詩句現在覺得越來越有魅力,藴藏在詩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為孩子們內心的精神源泉。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心潮澎湃,擁萬丈豪情嗎?

一個國家的進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跡,少年説,生此盛世要為大鵬。時代賦予了我們選擇理想的權利,我們理應以回報時代為目的,以報效祖國為理想創造盛世,個人的小夢編織祖國繁榮昌盛的大夢,揚帆遠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1

《長安三萬裏》的火爆,正如這個夏天的酷熱。

起初聽説是一部動漫片,誤以為那是小孩子看的,差點還錯過了。當我含淚從電影院的座位上站起,朋友驚訝於我的情緒。我説,是因為震撼,也是因為盛唐的精神。

這部影片無疑是追光公司所打造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創意、大製作和大手筆。我甚至覺得,幸好影片採取了現代動漫製作的獨特方式,才能如此最大限度地還原出李白、高適等大唐人物的精神寫意性,才能如此最大可能地凸顯出大開大合的大唐審美,才會如此最大程度地綻放出那個時代的精神詩意,才能如此在歷史存在與藝術想象之間打開“三萬裏”心靈對話的通衢,才能如此照亮那幽微的人性與宏闊的時代。

大唐是一段恢弘的歷史書寫,一個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故事。那個時代的影像、聲音與氣息,而今大多存留於平仄起伏的詩行裏。是的,詩人是大唐的代言者,他們的歌哭就是那個時代的歌哭。

然而,編劇並沒有陷入浩如煙海的詩句之中不能自拔,也沒有糾纏於歷史書寫的線索與框架中不能跳脱,而是別出心裁、獨闢蹊徑,他掠其形而寫其神,從大唐精神的凸顯出發,以李白與高適的至交深情為線索,不斷重回歷史現場,聚焦特定時空和人物細節。如是,他巧妙地將人們業已熟知的大唐標籤、大唐碎片以及從唐朝的詩或詩的唐朝那裏獲取的浮光掠影,全然喚醒,又豁然打通。就觀眾來説,與其説我們感動於李白與高適的情誼,莫如説感動於那個時代精神的飽滿和強旺。電影正是憑藉那些誇張、變形、唯美的動漫方式,酣暢淋漓地再現出早已消失遙深卻又分明還在我們心底的盛唐精神。

影片中,李白、杜甫、王維、賀知章、王昌齡、常建;哥舒翰、郭子儀;玉真公主、吳道子、岺夫子、丹丘生……詩人與將軍、文韜與武略,江南與塞北,紅塵與仙道,一個個都從他們共同的時代走來,恍如風雲際會。

每個人都挾帶着那個時代的精神基因。

每個人物,都熟悉而陌生。而編劇以一語傳神、大道至簡的功力,以浮雕般的藝術細節,再現出他們各自的態度與風神。

儘管人物塑造存在着主次詳略的不同,但所有人物所透露的精神卻有共同的指向,那就生命意志的奔放、青春勃發的率性,有各美其美個性張揚。

那是兼容幷蓄的時代大美。

在動漫渲染的'佈景下,我們感動於暮春揚州的煙花,感慨於邊塞白雪的凜冽,感歎於詩酒明月的千秋掛懷,知己兄弟的萬里重逢,又感佩那千金一諾、惺惺相惜的詩人至情……

一句話,我們感動於那個充盈着力量和氣勢,大寫着個性與尊嚴,流淌着才華與智慧的盛大時代。

然而,“盛大”在這裏絕不是一個空洞的所指,更不是所謂“正能量”。藝術的可貴在於,“盛大”不只是繁華,而是繁華與它背後的蒼涼。因此,電影裏始終存在着盛大時代下生命的不堪與隱痛。無論是科舉失敗,還是功業未成,抑或是人生虛幻、意義危機,它們都在傳遞出強大而動人心絃的力量。

那是生命的多樣與時代的真實。

得道與建功,享樂與價值,人生進取與生命逍遙,少年與垂暮,始終呈現着巨大的生命張力。

這,才是讓我們看清生命本然,又叫我們潸然落淚的藝術張力。

我的腦海裏印着揚州的落英、流水、小舟與春夜的歌舞,印着胡姬酒店一夜狂歡,印着李白於月下的《將進酒》及詩意的魔幻造境,印着裴十二的劍法、高適的槍法、張旭的癲狂、吳道子的高喊狂呼……那都是曾活在人間真正的“人”的聲息,那是真實的心靈,可以穿過千百年朝我們奔赴而來的“人”的消息。

人與時代,永遠都悲欣交集。我想,值此後疫情時代,大唐的時代精神帶來的或許不只是集體的療愈,更是對一種精神盛大的祈願吧。

活在人間的最高價值是什麼?是活成一個“人”,如李白,如高適,如大唐三萬裏。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2

近日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長安三萬裏》,也許和多數人一樣,產生了幾點共情。

一是從語文的寫作手法看,影片運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對比,來表現一種歷史的蒼涼。

比如年輕的高適從長安到揚州去赴李白的“一年之約”。此時他們正當年輕,鮮衣怒馬、意氣風發。盛唐也正處於烈火烹油、鮮花着錦的大好時光。高適的船從一處月亮橋下穿過,其時正好接住在橋上嬉笑打鬧的年輕女孩拋下的鮮花。而安史之亂後,高適以淮南節度使的身份率軍平定永王李璘叛亂,再度來到揚州。當他的官船從同一橋下穿過時,這時的揚州幾遭兵燹,殘橋雖在,但橋上少女早已不見蹤影。兩相對比,也就驗證了那句詩“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的'厚重蒼涼。

二是影片雖是蒼涼,卻並不悲觀。身為劍南節度使的高適在擊退吐蕃大軍後,與書童輕車簡從再回長安途中,當書童歎息眼前的黃鶴樓已被焚燬時,高適説:沒關係,詩在,黃鶴樓就在!這句話令人振聾發聵。它體現了中國文化力量的超越性和永恆性。物質的黃鶴樓可以被焚燬,但詩中的黃鶴樓卻是永存的。只要文化在,黃鶴樓就在,長安就在,中國就在!在我看來,這當是導演的神來之筆。

三是影片有一令人不解的遺憾之處。就是整部影片始終灌輸的都是一種士大夫們的歷史價值觀,而將天下蒼生都做成了他們的背景。把“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入閣封侯,視作歷史人物的最高人生理想境界。影片儘管着重體現高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標準下的完美人格:能文能武,臨危受命,忠君愛國,珍視友情。卻將歷史上高適曾作為蜀地的封疆大吏,敢於直言,多次為蜀人發聲,勸誡朝廷不要為了平叛就肆意剝削百姓的這種真實的“憂民”思想行為,有意地或是無意地給屏蔽了。變成一個眼裏只有皇帝,只重視自己功名的人物。這,實在令人費解。

至於有人説影片中的杜甫形象被黑,被完全顛覆。失去了原有的厚重和憂憤,變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迷弟。其實這一點倒是需要澄清。杜甫本就和李白、高適他們不在同一年齡段,要小許多。當他們在追求功名的時候,杜甫還只是個跟班的。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3

首先要説的是,一定去看,但,就是看,不要跟着電影背詩,就安安靜靜的,夢迴唐朝!

我歷史太不好了,印象中的李白好像總是風流瀟灑遊歷四方廣交朋友肆意享受着如神仙般的日子,直到看完這電影外加米果同學的註解,才知道,原來大唐是那般的大唐,李白是那般的李白,所以下面這九圖,沒有選什麼絢爛的畫面,而是摘選了電影中出現人物羣像,淺聊一下我的觀後感!

首先,用高適串聯整場電影,我的感覺並不強烈,雙男主之一的高適畫面極多,對我卻是份量感蠻低的一個存在,他的出現,在我理解更像是李白相反的鏡像,好學,堅持,傳統的他從李白身上汲取了很多能量並貫穿他的人生始終,歷史待考但這大抵是電影想表達的感覺。李白的身邊則從不缺朋友,所以對高適幾番的怠慢,灑脱的李白是不會有什麼愧疚感的,一個超正統,一個頗不羈,這種反差感會讓人思考,哪個才是人生的正確答案。

每一朝每一代的歷史背景雖不盡相同,但人性的原始感是相同的,獲得認同,成就事業,獲取功名,留名青史,還是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但階級跨越從來都是橫亙其間的一大難題,即使像李白杜甫這樣才華橫溢的人物,也無法改變當下的意識形態和歷史滾動的車輪,也許鮮有個例,但絕對鳳毛麟角,對於普世大眾,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整個社會奔赴同一種價值觀,讓胸懷高遠意氣風發的李白認了慫,讓開朗活潑憧憬美好的杜甫抑了鬱,無奈之下,苦中作樂,是一出出可悲的命運演繹,而當下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一般,電影的高潮當屬李白高聲吟誦《將進酒》那段,看得我也唏噓不止,那一幕幕飛天神闕,大鵬巨鯤,都是醉酒中他們腦海裏憧憬的神界幻象,極樂淨土。古人鬱悶了尚可以相聚飲酒作詩,潦倒了互相寄宿解困,再不濟卸甲歸田隱居山林,從此遠離世事喧囂紛擾,自給自足,修身齊家。可現在的我們呢,去無可去之處,只能捲去又捲來,終日往復循環。

長安三萬裏,描寫更多的還是社會和人生現實的歷史映射,絕不僅僅是一部頌揚唐詩的文學娛樂片,所以我不樂見集體跟着銀幕誦讀什麼牀前明月光和千里江陵一日還,希望大家能從更深一些的視角去感悟電影所傳達的用意。電影中的每一個配角也都被結合歷史儘量真實的還原了出來,比如瘋瘋癲癲的張旭,靦靦腆腆的王維,喬裝打扮的“裴公子”,愛才善舉的玉真公主,衞忠衞國的哥舒翰,甚至黃鶴樓裏的店小二和高適身邊的小書童,都演繹出了專屬於自己的個性與風格。

長安三萬裏還像一部旅行大片兒,麼麼剛從歌舞昇平繁花似錦的揚州回來,也到了李白口中的二十四橋和折花拾香的大明寺,如長安(西安),鬆州(阿壩松潘),江夏(武漢),重慶(三峽),潼關,夜郎,宣城,濟南,成都等地,也都有幸跟隨着李白詩歌的腳步,一一打卡過了,這些與李白的生平有着千絲萬縷關聯的地方,正是我們祖國大美的河山畫卷。片尾字幕也將這一卷長畫展開,用全國不同的方言誦讀全唐詩的華美詩卷,詩歌裏的風景和人生無疑是精彩的,詩在,書在,長安就在!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4

在看《長安三萬裏》之前,我特意讓自己放空,沒有看任何劇情簡介和評論,只知道這是一部追光製作的關於“長安”的電影,這種感覺很棒,因為沒有先入為主的概念困擾我,當大幕徐徐拉開,等待我的都是驚喜。原來,這是一部講述我國大詩人李白的動畫片,片中還有各種我童年時候耳熟能詳的名字,杜甫、王維、王昌齡、孟浩然、崔顥,還有那個雖然讀得不多,但卻和李白很要好的高適。電影浪漫、豪情壯志、氣勢滂沱,整整168分鐘的大唐盛世,而唐代由盛轉衰的過程,是從一場安史之亂開始的。通過李白和高適的曠世友誼,牽扯出那個時代的風雲詭祕,當一切化為塵煙,能留下來的,只有文字,只有詩。

“寫詩”,是那個時代人人都會的事。大家以詩會友,以詩代信,在那個沒有電話、沒有網絡的年代,人們的聯絡唯有文字。所以在片中,李白和高適動不動就許下一個十年之約,在這十年中,可能完全沒有聯絡,等到需要彼此相見的時候,就徒步、騎馬前往,其中的`歲月,見字如面,讀詩如見人。在古代,等級階級還是非常嚴苛的,比如官宦子女會有更多的機會、資源,而商人之子就屬於下民,連投考功名的資格都沒有,但是唐代還是屬於比較開放的年代,當權者並沒有剝奪大家寫詩的權利,如果你有才華,詩寫得好,廣為流傳,馬上就可以出名,而這樣的名氣也可以帶來有權之人的賞識。李白,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別名李十二,號稱“詩仙”。那首“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靜夜思》就算過多少年都不會忘的,一是因為他簡單易懂,二是因為李白只用短短的五言絕句就描寫出了一個旅居在外的孤獨的人思念家鄉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大師就是這樣,他可以做到雅俗共賞,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對應的情感共鳴,而李白正是這樣一個大師。

電影用李白和高適的關係作為引子,描寫了初唐、大唐和中唐三個時期的文人墨客以及政治風雲。私認為,編劇創造的這個結構很妙,因為任何一個時代的文人都不可能脱離那個時代而存在,任何一點風波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動盪。李白和高適年齡相仿,相識於青年時期,兩人都空有一身本領卻毫無施展的地方,正可謂是報國無門,無人賞識。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兩人的家世都不算顯貴。李白雖然挺有錢,但無奈只是商人之後,高適,雖然祖上有點名望,卻因為家道中落,早就不受人待見。李白是個大才子,希望通過行卷來取得功名,而高適,從小都不喜歡讀書,好在習得一身好槍法,一心只想從軍。兩個空有豪情壯志的青年一見如故,就這樣成為了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