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老人與海》課文賞析

校園1.85W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説,於1952年出版。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老人與海》課文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人與海》課文賞析

也許《老人與海》只是一篇被過分詮釋的著作。

當眾多讀者和評論家紛紛認為此小説充滿象徵意味時,海明威卻執意認為自己的作品“沒有什麼象徵主義的東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魚就是魚,鯊魚就是鯊魚。……人們説什麼象徵主義,全是胡説。”但他也有所保留:“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

將這篇僅兩萬六千多字的小説與中文譯序結合起來閲讀後,我突然有一些其他的感想生出來。説一篇其作者自認為有生以來最為滿意的作品沒有任何字面和情節之外的涵義,是不太可能的,只是作者在其中灌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毫不自知。這一脱不掉的文化背景即是基督教文明的精神價值。對宗教文化的信仰與浸淫構成了人類後天生命中的某些必然的內心矛盾。黑格爾認為矛盾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我認為不正確。內心矛盾並非人類與生俱來的屬性,矛盾不是註定的,雖然它普遍而長久。不認同黑格爾創立的“辯證法”。人一旦對矛盾的存在合理化,那麼他對矛盾的解決就是無能為力的。人類有作為低級生命的自然和諧,但人之所以最終是一種高級生命,乃是因為他的頭腦和思維,所以人的生命的和諧除了其生理的和諧之外,還應有一層更為重要的和諧──靈魂的和諧。但是歷史上的所有時代中人尚未達到過靈魂的真正和諧,無論凡夫走卒還是帝王聖賢,故矛盾看似與生俱來。

《老人與海》不是一篇教導人們如何實現靈魂和諧的小説,而是一種探索和追尋。老人希望用海上的漁獵經歷寄託自身價值的超越。“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無疑這正是海明威的價值觀──被捕殺的大馬林魚的生命是老人的犧牲品,大魚和老人又一起成為鯊魚的犧牲品,而鯊魚最終會成為大自然的犧牲品。這是海明威式的固執的悲觀主義情結的反映。如果生命意味着一場犧牲,人類只能無能為力。但是海明威又是極敏感與自尊的,他執意要讓老人的行動具有意義,老人的努力雖然成了自然界的犧牲品,但老人的精神勝利了,他的精神力量超越了以往的海上生活,超越物質的結局。在這一層面上老人已然實現靈魂的和諧,不再心懷懊喪。

在寫作中,海明威正是那個“老人”。寫作生涯越持久便越懷有深重的傑作情結,希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如此下去寫作可能成為一個人的夢魘,作品成為不負責的評論家的犧牲品。如他的`上一篇小説《過河入林》的評價不高,被認為是文才枯竭。唯一令作家內心安慰的只有精神勝利和自我超越,這是支持他一路奮鬥的燃料。老人的奮鬥不應成為他的夢魘,它還能夠繼續夢見獅子,這一非洲草原的真正霸主。老人的生命愈老彌堅,愈堅彌醇,作者的良好願望。海明威的傑出正在於他不是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他是一位生命的鬥士。他的作品在摸索內心矛盾解決之道的途徑。雖然他本人終其一生也未能解決這些矛盾。正因為他寫作,所以他對人的靈魂關注的深沉;也正因為他的作品,我們看見了他做出的全部努力。

《老人與海》也許並無所謂的無窮象徵,但那並不影響它成為能夠承載理想和精神力量的偉大作品。

創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本小説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鄉紳》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碧水之上:海灣來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記敍了一位老人獨自駕着小船出海捕魚,捉到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但魚的大部分被鯊魚吃掉的故事。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並覺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説素材,但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用了八週。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給去古巴訪問他的友人們傳閲,博得了一致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