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羣山絕響讀後感

校園1.27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羣山絕響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羣山絕響讀後感

羣山絕響讀後感1

《羣山絕響》是由方英文作家創作的。《羣山絕響》是描述關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楚子川裏的純潔快樂、農人的爽快潑辣和敏感憂傷。作家主要通過小男主元尚嬰講述當時中國社會的平靜快樂的氣氛。第一章開始於元尚嬰國中畢業跟小朋友們起唱"毛主席語錄歌"的時候,直到最後一章元尚嬰從學校回來見大伯"給毛主席燒香".《羣山絕響》展出了農民和老百姓對毛主席的感恩崇敬和悼念悲哀。

在閲讀本書的過程中,《羣山絕響》不斷地給我帶來許多種的感情。第一,舒服安心的感覺。讀了前幾章我就迷上了本書的背景氣氛,平平淡淡的生活,善良純潔的農人,山多田多的農村,這一場的故事背景給我帶來了一種特別放鬆和迴歸自然的感覺。我自己特別喜歡讀這種關於鄉村生活的故事,因為在實際上,我們的生活受到了各個方面的壓力,天天要與陌生人競爭倖存,所以本書裏的楚子川的生活使讀者逃到了平和安靜的鄉村裏去。當時的楚子川雖然很窮,勞動很多,比較困難的農民,可是人們之間沒有保存明顯的競爭感,不用讓我們一直抱着疑慮的心態地過一天,也不用急急忙忙地趕車上下班,吃飯,購物等各種方面。本書裏的一段説:"盛夏割麥子深秋掰玉米。掰完玉米,再割玉米稈兒。玉米稈兒是牛過冬的好飼料。玉米地收拾乾淨了,野菜便暴露出來。女人們帶着孩子,紛紛撲進地裏剜野菜。孩子們只顧瘋玩,對野菜沒啥興趣。可是,一且發現冒出地面的洋芋苗頭——端午節後挖洋芋時,未挖淨而遺留地裏少許,到了秋天便發出芽來拱破地皮——孩子們就衝上去爭搶,打架。"這一段反映了故鄉的娛樂涼快的味道。

第二,驚訝感。對一個外國人的我來説,對中國歷史上的知識不多,更不詳細地瞭解新中國的情況,讀了這本書,給我增加了不少的知識。我讀了之後才發現而特別驚奇就是當時農人的飲食和讀書。當時的.一般農民們只能吃兩頓飯,吃的菜主要是糧食和菜,想要吃肉的話,就要有肉票去取肉,肉票也不是誰誰都能取。另一個讓我驚訝就是小孩子要讀書是一件很大很難的事。小孩子要讀書的話需通過很多手續,要拿信給各個部門的領導的同意蓋章,再要通過委員會的同意才能去讀高中。讀到此處我就理解了為什麼中國人如今這麼勤奮努力讀書、艱苦奮鬥工作,因為自古一代一代人很好的榜樣傳給了後代人。中國社會之前農民和老百姓比較艱難困苦地工作,生活的各種方面都有拘束和限制,所以他們必須忍耐吃苦的勞動。

第三,同情感。讀完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中國人對毛主席有多麼無窮無盡的崇敬和感恩。可見從第一章的開頭到最後一章的結局,每一章都提到毛主席的語錄歌和貢獻。楚子川的農人都以毛主席為心中的生活,他們的勞動幹活都是為了毛主席為了國家,無論遇見什麼情況,農人的心中都是想着毛主席。比如小説裏當元尚嬰從柳會計家交推薦表和肉票回來的路上,因為外面很黑,風也很大,天氣較冷,讓元尚嬰怕起來,為了消除自己的恐怖感,元尚嬰就唱起了歌:"‘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孃親不如毛主席親,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河深海深不如階級友愛深’——元尚嬰這麼一唱,似乎天上的星頓時發亮了,地上也能看清楚了。"

此外,全老師要與一位農村寡婦結婚,受到了區裏農人的反對,他們覺得那位不適合與全老師結婚,就有丘幹事來勸全老師並説讓全老師好好想一想,沒準讓全老師當校長。可當全老師一説"我不會想那麼多的。我昨晚夢見毛主席,他老人家同意我跟武二花結婚",丘幹事這麼一聽全老師這樣説就當即啞口發愣了半天,就同意全老師與那位寡婦結婚了。

最後,當毛主席去世時,"元尚嬰頓時四肢冰涼、腦袋炸裂。他差點跌倒,全身的血液彷彿被蟒蛇一口吸了去".在路上元尚嬰碰見了農人,他們的表情也與元尚嬰一樣,"他們已經知道毛主席去世了,卻無法相信毛主席會去世!他們疑慮着、恐懼着邊跑邊將農具胡拋亂扔,臉上瀑布着淚水、雨水".這段話非常打動了我的心,讓我想到秦國長篇小説《四朝代》中講述當泰國拉瑪五世王去世時的悲傷氣氛。

這一點讓我同情是因為對泰國人來説,中國人對毛主席的感恩就像泰國人對國王一樣的感恩。中國人為毛主席幹活,我們泰國人也是為國王工作,中國人以毛主席為心中,泰國人也以國王為第一,中國人崇敬毛主席的貢獻,泰國人也感激國王的所做,毛主席的話鼓勵了中國人勞動,國王的話也是一樣鼓勵了我們泰國人工作,毛主席去世時,中國人非常哀痛欲絕,我們國王去世時,泰國人也是同樣的痛切心骨。

對我來説,《羣山絕響》真是一本值得閲讀的小説,尤其是外國人。因為對中國感興趣的外國人通過閲讀這本書會更深刻地瞭解中國二十世紀時期的情況,並理解中國人為何對毛主席如此地崇敬感恩。作家不僅在《羣上絕響》裏講述鄉村的故事,而且展出了中國自古如今的悠久傳統、精美文化、獨特風俗、平靜農村。故事裏的每個人物也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娛樂,特別是元尚嬰和元家的樂觀和善良,由他們善良的家人當了故事背景,使我越讀越感到十分放鬆安心。這部小説的故事情節雖然沒有什麼曲折無奈,是簡簡單單講述故事的小説,可每一章都含有特別的情節,每一章輕描淡寫的幾句話,都充滿着中國農人生活的意義。

羣山絕響讀後感2

淳化作協通知讀方英文長篇小説《羣山絕響》,我也報名參加了閲讀活動。

書是學生任紅妮從縣文聯捎回來的,紅妮把原著《羣山絕響》(後簡稱原著),是隔門遞給我的。(去時正午,午飯加午休,學校有紀律,周內師生不準隨便出入校門,不得會客,內不能出,外不能進。校門外度留着幾個拿書本的通宿生,到校尚早,等候啟動大門,進入校園,因而,我只能隔門接書。)

一本未啟塑封的、且厚實的原著,一頁黑底鑲嵌着金黃色字體的封面,在午陽地照射下,黑黃互相映襯,顯得莊重與肅穆,深沉而凝重,看得出這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性小説。

開起塑封,只見作者近照和兩頁原著毛筆手稿外,無前言、無目錄、無説明、無梗概、無名序、無自序、無美圖、無評論的“八無作品”,帶着濃濃的墨香,赤裸裸地把我帶進了“七年級教室”,同作者同呼吸,共命運,同原著內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一本307頁,25萬6千字,分65個小節,一氣呵成的原著。承載着歷史,溢滿着鄉愁,回味着青春,反映着一個時代的精氣神,藴藏着真善美、假醜惡的時代故事撲面而來。迫使我不到四天時間就囫圇吞棗地吞完了全部內容。

吞完原著,仰起頭,遠眺絕響的羣山,深深地呼出一口長長的氣。換氣之間,迸發出內心的讀書感悟:“好書,妙,絕,憾。”終於有人敢説了,有人敢寫了,出版社也敢出版了。

妙,不但奇妙,而且美妙。原著描寫的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少年時代。少年是美好的,少年是陽光的,少年是時代的花朵,少年是河水清澈的上游,是鳥兒在樹上活蹦彈跳的歡叫。原著就把四十年前一羣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純真無邪的少年躍然紙上。讀着原著,心裏卻想着去尋找少年的自己,和原著人物是否可以對號入座,或者尋找故事中的現實人物。原著把現實與故事融為一體,好像在訴説着自己,你説妙不妙。

絕,絕對,獨一無二。少年時代的事是人一輩子最難忘的、印象最深的,也是對人生影響最大的。原著就把40年前的鄉村社會,通過描繪鄉村少年的生活、學習、成長,還原了人民公社時期的人生百態,並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出來。40年前,恰好是改革開放初期,從側面解讀了“為什麼要改革要開放”這一社會大主題。用少年時代的生活史、成長史,解讀社會大主題,以小見大,以小映大。我今年67歲了,頭次讀這樣的小説,你説這還不絕嗎?前無古人。

憾,震撼,十分震撼。讀着原著,解着鄉愁,聽着鄉音,尋着童韻,覓着童趣。從七年級教室進入,把我們引進了人民公社時期的白天黑夜。原著把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社會矛盾、社會現象揭示得淋淋盡致,使人感到震撼。

震撼一,原著是小説體裁,卻以散文語言闡述,一步一個腳印,一個蘿蔔一個坑,慢慢進入,層層推進,漸漸擴展,節節上升,達到高潮,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進行了真實客觀地記錄。小到一個火柴盒,一個雞蛋多少錢,人們一天掙多少工分,十分工值多少錢等等。語言平淡,語氣平順,但讀後讓人感到蕩氣迴腸,親切有加,回味無窮。這的確是人民公社時期,鄉村山野生活的真實寫照與再現。

震撼二,原著精細逼真地描寫了人民公社時期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和生活。人民公社時期,眾生不易,卻都能順應與變通,展示出令人歎息的生存智慧。原著中的不同人物,不同角色,在不同環境中,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生存自如。就連乞丐也像“佛”一樣對待與供奉。乞丐只要求在門下,定會贈與或飽腹食物,或急用所需。原著內接近十次呈現了對乞丐的描述。其中一位乞丐還對贈食者加以報怨:“我已經餓了三天了,再餓一天就死了,你救了我,不該這樣做。”折射出人民公社時期,天下人民生活既清苦,又辛酸;既包容,又憐憫;既互幫,又互助。原著儘量保持了強烈的日常性、平常性、平淡性、普通性、大眾性。還原了人民公社時期的社會現狀,再現了人民公社時期的生存場景。平淡地讓人感到震撼。

震撼三,原著表現風格既清新幽默,又滿目惆悵,故事設計的真實而傳神。從公雞踏蛋,到狗娃連蛋;從貓娃洗臉,到雞鴨踏翻食盆;從給軍嫂擦奶水,到元尚嬰談情説愛,寫出了人民公社時期人民情感的純淨。原著沒有壓抑和暴力,卻給人們帶來一種傷感和哀怨。諸多形象生動的人物讓人好笑又心酸。幽默的讓人感到震撼。

震撼四,原著的故事情節曲折婉轉,起伏有度,起落恰到好處。原著一開始,各路人馬,各路故事像溪流一樣,慢慢的、平緩的、平淡的、平靜的向讀者娓娓道來。特別是元尚嬰的形象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元尚嬰從小就有上高中的奢望,到了上高中年齡,為了疏通關係,送完了所有肉票。小隊蓋印章,怎麼也找不到印章,結果被老鼠叼到了洞口,又被小鼠啃咬。為了元尚嬰少跑路,會記施展自己的權利,用自己的五個手指頭分別為五個黨員按手印;大隊蓋章時,要拿大隊長的半拉核桃;公社丘幹事接受禮物不説,還要現成的煙燻肉。看來一路暢通,水到渠成,結果卻事與願違,上高中無望。幸虧萬水貴的死,給了元尚嬰上高中的機會。而且好事連連,吳小根的犧牲,給元尚嬰帶來了奇蹟。一夜之間吃上了商品糧,有了月收入24元5角錢的固定工作,故事達到了高潮。本來這就是最好的結局,然而,原著筆鋒一轉,幹了一天郵投的元尚嬰,除了幹完分內工作外,又積極幹了分外的工作,“給軍哥拍發電報”,乾得很出色,一片讚揚擁護聲。誰知一夜之間,就因一張大字報,使元尚嬰的命運又有了很大很大的逆轉。辭退工作,勸其退學。故事戛然而止,原著落筆謝幕。給讀者留下了千絲萬縷的牽掛、回味、反思、吶喊、想象。此時此刻,人們不由得鼓與呼:還是改革開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