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三國演義》讀後感集合[15篇]

校園3.22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後感集合[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這個寒假媽媽推薦給我推薦了一本書——《三國演義》,主要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年間,魏、吳、蜀這三個國家的一系列的故事,我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上百個人物形象,有求賢若渴的劉備,有智勇雙全的`關雲長,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氣量狹隘的周瑜……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羽,他過五關斬六將,自信果敢,忠義無雙,刮骨療傷不怕疼,但是也因為他的大意丟失了荊州這座城池,所以做人不能驕傲。

再説説諸葛孔明吧,他用他的聰明才智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勝戰,也發生了許多精彩而有趣的故事,例如“三氣周瑜”、“空城計”等。

最後再説説我最敬佩的劉備,他在桃園中與張飛、關羽結拜成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讓我特別感動,他們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在三顧茅廬中劉備用他的真心打動了諸葛亮,我們平時做事也是一樣,只有真心的對待別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幫助。

其實,在三國演義中的大人物、大豪傑、大英雄還有很多很多,這些人物的優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相信每一個讀三國的人都會收穫滿滿的,推薦大家都讀一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2

我三國演義裏最欣賞的人是曹操。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前已敍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着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説,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

拿曹操來説,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三國演義》讀後感3

他,是誰?年紀輕輕就身披帥印,曾在談笑間火燒曹營,殺得曹軍大敗而歸。他,是誰?想用無數次陰謀詭計殺死諸葛亮,但總是不能得逞。這個人不用我説你也知道,他就是——周瑜。他在死之前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歎,為什麼他會發出這樣的感歎呢?這是因為他自身有一個大毛病,那就是——嫉妒。

嫉妒是一個人最可怕的缺點,是人生之大敵。你想想看,一個善良的人有了嫉妒,再善良也會變得瘋狂;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正是因為有了嫉妒,所以才想三番五次,得不償失的去陷害諸葛亮;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心存嫉妒,為了自己的嫉妒心,他們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去陷害別人,最後被送進監牢……嫉妒心是多麼的可怕呀!

我曾在報紙上看過一篇文章:有一個人她因為嫉妒樓上的小孩比自己的.小孩聰明,就乘樓上小孩的父母出去後把小孩推下樓,給摔死了。生活中的嫉妒隨時藏在我們的身邊,只要人有了這種邪念,它便如影隨形。人,有時聰明,有時愚鈍,聰明的人正是因為謙虛向上,發現別人的優點,改善自己的缺點,做最好的自己。而愚笨的人恰恰相反,嫉妒心極強,最後還是痛苦不堪。

世界上只要沒有了嫉妒,才會變得美好。我們要奮發向上,不要只對別人的優點去嫉妒,更多的是要自己努力,光説不做是不可取的,只有改善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才是最棒的自己!

《三國演義》讀後感4

暑假裏,我讀了一遍原版的三國演義,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明代小説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説,講述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各爭天下,最後由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書中的人物都個性鮮明,如:志向遠大、寬以待人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歡關羽。他在曹操的.軍隊裏時,斬顏良誅文丑,曹操送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他都不要,只想快快回到劉備那兒。沒過多久,他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帶着劉備的二位夫人和原來的五十兵卒,告別了曹操,頭也不回的走了。一路上,他過五關斬六將,越過重重關隘,終於和劉張二人相聚了。關羽真是重情義、武藝高強,有着萬夫不擋之勇的人啊!

他十分勇猛,並不是空有一身蠻力,還有謀略。在魯肅邀請他去參加宴會實際上是在宴會旁埋伏刀斧手,想要逼關羽獻出荊州。關羽知道他的用意,但又怕孫劉聯盟解散,與就讓水軍在看到信號後來援助,自己拿着青龍偃月刀,帶着十個人,駕着一葉小舟去參加宴會。關羽在宴會上假裝喝醉,摟着魯肅往岸邊走,刀斧手都不敢靠近,使得魯肅的計劃落空了。但後來,因為他太驕傲了,才有了“大意失荊州”這件事。

我很喜歡這本書,它不僅讓我知道了三國時期的歷史變化,也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滿招損,謙受益......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像關羽那樣有勇有謀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看到了惟妙惟肖的人物,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英勇的劉備、關羽和張飛,有小心眼的周瑜,還有惡貫滿盈的'董卓,更有忠實國家的王允……

我最喜歡諸葛亮了,因為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他是天文家、教育家、政治家。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還最喜歡“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因為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所以周瑜很是嫉妒,周瑜用馬上就要領兵打仗,但是兵器——箭卻是很少為藉口,讓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也就是一天造一萬支箭,但諸葛亮卻胸有成竹地説:“我三天就可以造好。”之後,帶諸葛亮走了,周瑜就祕密吩咐手下,不給諸葛亮準備造箭的材料,所以,諸葛亮就問魯肅借了寥寥無幾的船和草把子還有兵。儘管這樣,諸葛亮還是不費一兵一卒的向曹操借了十萬餘箭,是這個故事讓我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特點。

我很是佩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還有王允……因為他們都是忠實於國家,都是正人君子,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拼命。

我以後也要像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還有王允他們一樣,為國家着想,忠實於國家,絕不背叛國家,好好學習,為國家效勞。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也許沒有真正閲讀它。

這天,我就懷着一股強烈的好奇心翻開了《三國演義》(彩色版)。從《桃園結義》一向看到《計招姜維》,這本書都散發着濃郁的戰鬥之味。

就説《離間計》吧!曹操殺死了馬超的父親。馬超為了報仇,聯合韓遂率領大軍進攻曹操。之後,曹操只得使用“離間計”。這“離間計”可真厲害,它使馬超不信任韓遂了,也使自己的`轉危為安,又使馬超嚇得落荒而逃。

哎!看來要想勝利還得想個計策才行,要開動自己的腦筋啊!

再説《三顧茅廬》:劉備想找個人才,徐庶提議説附近有一個人才,他叫諸葛亮。前兩次去請,都沒有找到。第三次尋訪時,他們發現諸葛亮在睡大覺,就等諸葛亮睡醒,又用誠懇的話語打動了諸葛亮,使劉備得到了一個得力助手。

嗯,做事要有恆心,有毅力,才能摘到絢麗的成功之花呀!

當我們背長篇課文時,不要死記硬背,要採用記憶的妙招。這樣能夠節約一些時間,也能夠使腦子靈活起來,就好比塗了潤滑油。

當然,使用好方法不必須能在短時間內背完課文,不要為背書而感到厭煩,厭煩最終只能降低背書的效率,還浪費時間。

做什麼事都要開動腦筋,持之以恆,這就是《三國演義》對我的啟發。

《三國演義》讀後感7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它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相互鬥爭為內容,講述了東漢末時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諸葛亮——卧龍先生,他足智多謀,可以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甚至我都在懷疑他的智商是不是上萬了......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都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再説説計策吧,我最喜歡司徒王允使出的美人計,那萬種風情的貂蟬,那被迷倒的呂布、董卓,這個計策很好,既是美人計、連環計,還是在借刀殺人呢!高!太高了!

剩下的就是諸葛先生的空城計了,讓我驚奇的'是,諸葛先生竟然出奇的瞭解敵對,在那麼危機的情況下,諸葛先生卻靜下來彈琴,居然沒被司馬懿識破!

當我讀到周瑜被氣死的那一段時,書中寫道:“周瑜又氣又病,道:‘既生瑜,何生亮?’,説了幾遍就氣死了”,初次讀到這兒,我還認為“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是:既然你生了叫瑜的小孩,為什麼還要生個叫亮的小孩?我還是認為這個意思不對,就學着周瑜説了幾遍“既生瑜,何生亮?”,我這才明白,它的意思:既然這個世界有了這麼聰明的周瑜,為什麼還要生比周瑜更聰明的諸葛亮?這就是“讀書百遍,其意自見”。

三國演義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這一讀,我收穫的太多了,只能證明我讀的書還不夠,我要堅持“讀”下去!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暑假裏,我把四大名著裏的《三國演義》看一遍,至今,故事裏的那些情節還在我腦海裏迴盪。

小説講述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時期吳、蜀、魏三國之間的鬥爭和興亡的一系列故事。裏面的很多故事都十分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歡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三顧茅廬、空城計等等這幾個故事。

《三國演義》裏有很多很多的厲害人物,有被稱為奸雄的曹操,東吳的主公孫權,還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劉備,也有小氣妒忌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赤膽忠心的趙雲,義薄雲天的關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歡的是諸葛亮和趙雲。關於他們的事蹟,我讀得最多。也很清楚,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趙雲的“單騎救主”此刻我閉着眼睛都能説出來。

《三國演義》講的是軍事策略,講的是如何統治自我的國家,一個國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個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會有利於自我的國家。就像人們所説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個能為自我主公、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就算不必須會給國家帶來繁榮強盛。但也不會對自我國家不利。

讀這本名著,我得到很大的啟示,受到很大的啟迪。我要學習諸葛亮的“機智冷靜”學習劉備的“謙虛”學習魯肅的“忠厚”我今後必須會做得更好。

《三國演義》讀後感9

最近,我看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把書中的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讓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愛民如子的蜀國皇帝劉備,欺壓百姓的魏國皇帝曹操,稱霸東江的吳國皇帝孫權,互相消滅了其他割據勢力,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三國演義》裏面有許多的人物值得我們學習,我最喜歡足智多謀諸葛亮。

特別是草船借箭這節,周瑜很妒忌諸葛亮的才華,總想把他除掉,又不能做的'太明眼。於是想了個要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的詭計,誰知諸葛亮不用十天,承諾三天可以搞好並立下軍令狀。周瑜覺得他是沒可能完成任務的,可以以此把他除掉了。三天的期限來到了,諸葛亮利用快船扎稻草人,假意向曹軍進攻,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萬支箭。這次周瑜不得只歎:“諸葛亮神機妙算,真比不上他!

”最後成了好朋友,一起商討抗曹軍的大計。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必須努力學習,學以致用。向諸葛亮一樣多讀書,多運用才是真正掌握知識,為將來打好基礎。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這幾天,我讀了眾所周知的《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內容,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故事。

書中講述了一個個經典的歷史故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劉備三顧茅廬,趙雲血戰長板坡……書中還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有巧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的諸葛亮;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有在華容道義施曹操的忠膽俠義的關雲長;還有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等等。可我最喜歡的還是粗中有細的`張翼德——張飛。

説起張飛,我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不陌生。他那粗魯的外表,莽撞的性格讓人難以忘卻。我非常佩服他。他在劉備立功還被一督郵發威的情況下,發怒用柳條鞭打那督郵;又和劉備,關羽一起戰勝了呂布;在長板上他又巧妙用計,讓小兵們把枝條把綁在馬尾上,在樹林裏來回奔跑,揚起塵土,使曹操以為有伏兵不敢追來;最讓人稱奇的是張飛那山崩地裂一般喝聲,不但把曹操身邊的夏候傑嚇得肝膽破碎而栽倒下來,還把曹軍喝退了。他是名副其實的一員猛將。雖説最後,他因關雲長被殺而失去理智,被手下兩位小將所殺。但這也恰恰體現出他的俠骨豪情,兄弟情深!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你值得一看。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三國演義》是一本經得起時間磨礪得好書。

在三國演義中,多數以漢人劉玄德的角度出發,説曹操和孫權,特別是曹操,説他奸詐無比,其實如果花一個角度去看,就不會是這樣了。

在三國演義中,各國都有各國的謀士——蜀國有孔明,魏國有司馬懿,吳國有魯肅和其他謀士。其中,我最敬佩孔明,因為他深知人心,而且在深知人心上,他還做了進一步的嘗試,空城計就是一個例子,孔明智退司馬懿,雖然孔明知道司馬懿會起疑心,應該不會進來,但凡事就怕萬一,孔明卻敞開了城門。孔明平常足智多謀,見今日這幅景象,更不敢前進半步,最後撤退。由於孔明生前威震天下,人人都知道他,乃至死後再出戰,蜀國士兵一推用木頭刻的假孔明,其他國家的士兵就被嚇得四散奔逃,還以為是真的,直到公佈了這個事實為止。

《三國演義》也教會了我們許多知識,比如説,關雲長大意失荊州這個故事,這就像學習一樣,我們不能粗心大意,更不能自大,以為自己了不起,一定會贏,可結果呢?所以不要把這些話説出口,自己把它們憋在心裏,把它們化為一種動力,結果會更好。還有《陸遜燒營七百里》這個故事,別看陸遜平常平平庸庸,只是一介斯文書生,卻不想他像孔明一樣,才高八斗,讓人刮目相看。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多結交一些心地善良量的好朋友,儘管他長得不好看,而不要覺得漂亮的'就是好的。

如果有時間,請多讀一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這個寒假,我在媽媽的推薦下閲讀了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剛讀了開頭,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住了。

三國鼎立,天下紛爭,一切的一切,都被捲進了那戰爭的硝煙之中。我見識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羽的勇武,張飛的豪邁,姜維的'文武雙全,趙雲的膽量……“亂世出梟雄。”風起雲湧,我沉浸在那個久遠的年代久久不能自拔。

但是,英雄也有弱點。周瑜他才華橫溢,被孫權器重,又有小喬做賢內助,可謂是幸福美滿,但小氣、自私卻是他的弱點,使諸葛亮藉此擊敗了他。再比如武聖關羽,因為他的驕傲,讓他萬劫不復。而張飛,則是他衝動才讓他的人頭落在在下人的手中……

縱觀三國,它譜寫了一闋一闋英雄的生命之歌。他們或勇敢、或機智、或豪邁,但最終,他們都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可是在百姓心中,曹操雖得大統,但卻被評為奸雄;劉備雖然沒有奪得江山,但他在百姓心中卻有良好的口碑。由此看來,一個人就算取得不了太高的成就,但是日常的點點滴滴,都能影響、感動身邊的人,從而人皆稱讚。不是麼?

三國,如此豪邁,如此蕩氣迴腸!他讓我懂得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歌德曾説過一句話“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的書名叫《三國演義》。

當我翻開書仔細閲讀時,我的心情也隨之書而變化,當我看到劉備他們的軍隊凱旋時,我也興高采烈起來;當我看到關羽、張飛犧牲時,我不禁悄然落淚;當我看到劉備他們在攻城時,我的心十分緊張,一上一下的,生怕他們攻不下這座城池。

有一次,我思考起來,為什麼關羽會敗走麥城、失荊州,我想真正的原因是關羽實在太驕傲了,瞧不起孫權,所以才會輸得慘不忍睹,最後被孫權所殺。

我的一個同學的媽媽,曾經參加過一次英語研究生考試,在考試時,當她看到別人考的面紅耳赤時,她自己覺得還簡單啊,就有了一絲驕傲。結束時,有人就問她卷子難不難?她覺得這次考試還簡單的,就驕傲了,就説很簡單。

當幾天後,教試結果出來了。那位媽媽考了有史以來最差的'成績——22分。原來在考試時,她太粗心了,忘記把“A”卷或“B”卷填上去了,白白丟了70分。那位___心裏非常後悔,真想再重考一次。可是沒有機會了。

我有時可能也會這樣,當犯了粗心後才明白過來,後悔就已經來不及了。

這本書我已不知翻了多少遍,可每次都有一個新的發現。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啊!這本書也讓我知道當時世界的動亂,都是因為君主的無能才引起的。

俗話説:“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讓我們多看課外書,來增長知識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它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羅貫中,主要講的是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發生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佩服關羽,他不僅武功好,而且人品好,幹出許多出人意料的事,比如:斬華雄的頭、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最令人敬佩的還是那次讓華佗把自己的`肉切開,刮骨治療,他一邊治療一邊與別人專注的下,如果是我不打麻醉針,肯定會痛的受不了。關羽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

諸葛亮的聰慧令人讚歎,他遇事如神,儘管是明天的事,他也能猜到,所以什麼陰謀也瞞不住他,他還知道天文地理。他立過許多功:借東風、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計、木像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普通人都想不到。他還會搞發明,比如:木牛,流馬,它可以提高運輸速度,幫人們減少疲勞和痛苦。瞭解完諸葛亮讓我明白了知識的重要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誰擁有了知識,誰就能輕而易舉獲得戰鬥的勝利。

當我們面對困難時,要學習關羽,努力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在學習上要向諸葛亮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它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相互鬥爭為內容,講述了東漢末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諸葛亮——卧龍先生,他足智多謀,可以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甚至我都在懷疑他的智商是不是上萬了......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都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再説説計策吧,我最喜歡司徒王允使出的美人計,那萬種風情的貂蟬,那被迷倒的呂布、董卓,這個計策很好,既是美人計、連環計,還是在借刀殺人呢!高!高!太高了!

剩下的就是諸葛先生的空城計了,讓我驚奇的是,諸葛先生竟然出人意料的'瞭解敵對,在那麼危機的情況下,諸葛先生卻靜下來彈琴,居然沒被司馬懿識破!

當我讀到周瑜被氣死的那一段時,書中寫道:“周瑜又氣又病,道:‘既生瑜,何生亮?’,説了幾遍就氣死了”,初次完這兒,我還認為“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是:既然你生了叫瑜的小孩,為什麼還要生個叫亮的小孩?我還是認為這個意思不對,就學着周瑜説了幾遍“既生瑜,何生亮?”,我這才明白,它的意思:既然這個世界有了這麼聰明的周瑜,為什麼還要生比周瑜更聰明的諸葛亮?這就是“讀書百遍,其意自見”。

三國演義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這一讀,我收穫的太多了,只能證明我讀的書還不夠,我要堅持“讀”下去!